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一、引言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阐述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的目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指导和参考。

二、目的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学习和研究当代文学作品,帮助学生理解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变革,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意识。

三、内容1. 文学作品选取(1) 文学作品的多样性:选择不同体裁、流派和主题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

(2) 代表性作品: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当代文学作品,如《红高粱家族》、《狂人日记》、《伤逝》等。

2. 文学作品分析(1) 叙事结构与故事情节:分析文学作品的叙事结构和故事情节,把握作品的整体框架和发展过程。

(2) 主题与意义:解读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意义,分析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3) 符号与象征:分析文学作品中的符号和象征,揭示作品的深层含义和文化内涵。

3. 作者背景与时代背景(1) 作者生平和文学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和文学成就,探究作品与作者生活的关联。

(2) 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研究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分析作品与时代思潮和社会变革的关系。

4. 文学批评与研究方法(1) 历史批评:运用历史批评方法,分析文学作品在历史文脉中的地位和意义。

(2) 结构主义批评:应用结构主义批评方法,解构文学作品的符号体系和结构特点。

(3) 个人化阅读:鼓励学生进行个人化阅读,发表独立而深入的观点和见解。

四、教学方法1. 前瞻性教学:通过讲授文学作品的背景知识以及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和研究欲望。

2. 分析式教学: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叙事结构、主题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讨论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促进学生的思想碰撞和知识分享。

4. 阅读与写作结合: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文学阅读,并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文论和文学研究报告。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一、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学时安排:48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代表作品;2.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核心思想和艺术特点;3.培养学生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4.培养学生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作品;2.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核心思想和艺术特点;3.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潮和流派;4.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和评价。

教学方法:1.阅读课外文学作品,进行文学鉴赏;2.分析作品的人物、情节、语言和风格;3.进行文学作品的导读和讨论;4.开展文学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5.组织文学作品阅读交流会,促进学生的思想交流。

评价方式: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发言、作业完成情况等;2.期中考试:理论知识的考核;3.期末考试: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

教学资源:1.课本:《中国现当代文学选读》;2.电子媒体:影音资料、网络资源等;3.图书馆:相关文学著作、文献资料等。

二、教学案例教学内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潮和流派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潮和流派,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2.掌握不同思潮和流派的代表作品和核心思想;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批评能力。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教师以问题导入,引发学生对文学思潮和流派的思考。

例如:什么是文学思潮?什么是文学流派?它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什么影响?Step 2:讲授(20分钟)教师给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思潮和流派,介绍其代表作品和核心思想。

例如:鲁迅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文化批评流派等。

Step 3: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思潮或流派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代表作品和核心思想,并准备小组报告。

Step 4:小组报告(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报告,介绍所选择的思潮或流派的代表作品和核心思想,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Step 5:课堂讨论(15分钟)全班共同讨论不同思潮和流派的异同、特点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批评能力。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一、引言中国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地区创作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当代文学在思想、风格和题材上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

本文将根据中国当代文学的特点,论述其教学的重要性和应涵盖的内容。

二、文学概述1. 文学定义与意义:文学是一种通过语言、形象和表达来展现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

它不仅提供娱乐和享受,还具有社会、道德、历史等方面的教育意义。

2. 文学分类:中国当代文学可以按照创作形式、内容主题或时代背景进行分类,如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

3. 文学史背景:中国当代文学正处于中国文学史的重要阶段,它承载了当代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的特征。

三、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目标与原则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中国当代文学,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和文化背景。

2. 教学原则:注重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教学内容安排1. 小说教学:重点介绍经典的中国当代小说作品,如《活着》、《红高粱家族》等。

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了解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培养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诗歌教学:选择有代表性的当代诗歌作品,如北岛、海子等的诗歌,让学生领略中国当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和表现形式。

3. 戏剧教学:介绍中国当代戏剧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如《茶馆》、《雷雨》等。

通过学习戏剧的剧本和实践演练,培养学生的表演技巧和戏剧鉴赏能力。

4. 散文教学:挑选具有文学价值和社会关注度的当代散文作品,如余秋雨的散文集。

通过阅读与写作,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能力。

5. 其他文学形式教学:探讨中国当代文学中其他形式的作品,如短篇小说、微小说和网络文学等。

通过对这些新兴文学形式的了解,与学生分享文学创作的多样性和发展趋势。

中国当代文学大纲

中国当代文学大纲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当代文学Chinese present literature【课程编码】WXZB0050【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课时】108【学分】 3【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中国当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熟悉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各个历史时期、各主要文体的重要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思潮与文学批评的一般状况,把握当代主要"文体"的演变轨迹,进而探寻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通过个案解读,掌握分析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的一般方法,提高文学阅读、鉴赏、分析、表达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鉴赏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增强艺术修养和道德情操,提高个人主体素养。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对教材介绍的所有内容,都要求"了解",即清楚地知道各知识点的概貌和简况;第二,对教材中作集中介绍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都要求"掌握",即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能充分运用其提供的材料进行一般问题的说明和描述;第三,对教材中重点介绍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都要求"分析",即在掌握的基础上,能融入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行理论性的分解和剖析。

【教学时间安排】本课程计3学分,108学时, 学时分配如下:绪论一、学习目的要求介绍历次文代会的召开;了解五六十年代重大文艺批判运动;了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的积极作用;了解“左”倾思潮的升级以及文革对文学事业造成的损害。

了解新时期之初文艺界的拨乱反正、对思想禁区的冲击与文学的复苏等状况,梳理八十年代前期、中期、后期的文学思潮发展的轨迹。

二、主要教学内容1、当代文学的定义、发生和发展、分期、成就2、历次文代会的召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4、反右”斗争及文艺政策的调整;“左”倾思潮的升级及对文学事业造成的损害以及文革文艺运动5、梳理新时期文学思潮发展的轨迹三、课堂讨论选题1、请谈谈你对当代文学分期的看法。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及设置目的本课程是高等院校中文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讲述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直至目前的文学发展状况。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轮廓,了解这一时期出现的文学思潮及文学流派的基本情况。

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和评论当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并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及审美观的教育。

二、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学生自学、课堂讨论等形式。

三、教学参考书目朱栋霖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陈思和、李平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精品·当代文学100篇》,学林出版社出版。

四、学分与学时分配学分:4学时:64五、训练设计方案在每次课的讲述过程中,根据师生的互动,发现学生兴趣与课程内容与培养目标的结合点,随机布置一定量的小题目,以个人发言的方式,在下一次课时融入,力求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旧模式。

六、自学指导方案(一)引导学生坚持作阅读笔记,在积累中提高对当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阅读笔记所要记录的内容有:作品内容提要、艺术特色、社会历史背景、写作目的、思想性、艺术性及个人看法等。

)(二)自选一篇作品,写出一篇较完整的鉴赏评论性文章,为将来的论文写作打基础。

七、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以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于该门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水平及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

成绩的计算方法为:(一)期未闭卷考试(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主),占总成绩的60%;(二)课堂表现、出勤占总成绩的20%;(三)作业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10%。

(四)实训练习占10%八、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绪论中国当代文学的产生和发展(2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两种传统,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产生、分期与发展概况。

第一节中国当代文学的产生一、20世纪中国文学是一个开放性的整体二、中国当代文学的产生第二节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及阶段性特征一、第一阶段:战争心态下的文学(1949~1978年)二、第二阶段:和平建设时期的文学(1978~1989年)三、第三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学(90年代以来)第三节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特征一、文学与时代的密切联系二、由一元到多元的文学格局三、探索与困惑并存的发展态势思考题:1、中国当代文学主要经历了哪些阶段性发展?各阶段有何特征?2、中国当代文学有何重要特征?第一编 1949~1978的文学第一章1949~1978文学思潮(4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介绍三次文代会的召开;了解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反右”斗争及文艺政策的调整;“左”倾思潮的升级及对文学事业造成的损害。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二、本课程的性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

它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一系列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学习,加强学生对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掌握和运用,增进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现代文化品位和现代审美情趣,训练学生分析、鉴赏、评论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现代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

三、课程目标《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较为系统的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概貌,理清中国现代文学演化的脉络,探讨它的历史规律,总结它的经验、教训;培养学生正确观察、评价文学现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训练学生分析、鉴赏现代作家作品的能力,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现代文学修养,陶冶自己的理想、情操和美感。

四、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在大二两个学期连续开设,共72学时,本课程内容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当代文学史》两部分,主要内容如下:中国现代文学部分(每周2课时,总计36课时)引言(1课时)一、对“现代文学”学科与课程的回顾二、现代文学的分期、性质与特征三、学习现代文学的意义与要求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一章“文学革命”与文学社团( 1课时)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社会历史条件二、文学革命及其发展三、与守旧复古的文学思想的论争四、新文学社团和刊物的兴盛五、“五四”十年文学创作潮流概观六、“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第二章鲁迅( 2课时)一、鲁迅的生平、思想发展与创作概况二、《呐喊》、《彷徨》三、《狂人日记》四、《阿 Q正传》五、农村题材小说与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六、《故事新编》七、鲁迅小说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贡献第三章小说( 2课时)一、叶绍钧和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小说二、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的小说第四章新诗( 2课时)一、初期新诗和新诗集二、 20年代诗体诗风流变与象征诗派三、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派诗第五章郭沫若( 2课时)一、郭沫若的生平与创作概况二、《女神》三、郭沫若的其他诗集四、郭沫若的小说创作五、郭沫若的浪漫主义剧作第六章散文( 1课时)一、“ 五四” 时期散文创作总貌二、周作人生平及创作评介三、朱自清的生平与散文创作四、冰心和其他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散文五、创造社作家的散文六、梁遇春、徐志摩的散文与“ 现代评论” 派“ 闲话” 散文七、鲁迅的《野草》和《朝花夕拾》第七章话剧( 1课时)一、春柳社民众戏剧社和上海戏剧社简介二、易卜生的影响和“ 社会写实剧” 创作潮流三、田汉的生平与创作概况四、熊佛西、陈大悲、宋春舫等人提倡的“ 国剧运动”五、丁西林简介六、欧阳予倩与袁昌英的历史翻案剧第二编第二个十年( 1928-1937)第一章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与三十年代的文艺思潮( 1 课时)一、无产阶级文学论争与“ 左联” 的成立二、“ 左联” 的主要文学活动三、30年代的文艺思想论争四、30年代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与特点第二章茅盾( 2 课时)一、茅盾的生平与创作概况二、《蚀》与《虹》三、《子夜》四、《林家铺子》、《春蚕》等短篇小说五、《腐蚀》与《霜叶红似二月花》第三章老舍( 2课时)一、老舍的生平与创作概况二、从《老张的哲学》到《离婚》三、《月牙儿》、《断魂枪》等短篇小说四、《骆驼祥子》五、《四世同堂》第四章巴金( 2课时)一、巴金的生平与创作概况二、《灭亡》和《爱情三部曲》三、《激流三部曲》四、《憩园》与《寒夜》第五章沈从文( 2课时)一、沈从文的生平与创作概况二、乡野与都市对立的小说世界三、《边城》与《长河》四、意境与文体第六章其他小说创作( 2课时)一、蒋光赤、柔石、胡也频、叶紫等作家的创作二、丁玲前期创作三、张天翼的小说创作四、艾芜的早期小说五、吴组缃的小说创作六、“ 东北作家群”七、京派小说八、现代派小说九、李劼人的生平与创作概况十、杨逵的小说十一、张恨水的生平与创作概况第七章 30 年代诗歌( 1课时)一、殷夫的诗歌创作二、中国诗歌会的创作三、臧克家前期诗歌创作四、现代派诗的形成、特点及演变五、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六、卞之琳、何其芳等诗人的创作第八章 30 年代的散文和剧作( 1课时)一、 30 年代的散文二、李广田、何其芳的抒情散文三、丽尼、陆蠡、缪崇群的抒情散文四、夏丏尊、丰子恺的叙事散文五、林语堂、老舍的幽默小品及其他六、鲁迅和30年代的杂文及报告文学七、30年代剧运和剧作概况洪深的剧作李健吾等作家的剧作第九章曹禺( 2课时)一、曹禺的生平与创作概况二、《雷雨》、《日出》、《原野》三、《北京人》和《家》四、艺术成就与贡献第三编第三个十年( 1937-1949)第一章抗战文艺运动、延安文艺座谈会与 40年代文学思潮( 1 课时)一、战争时空下的文学格局和文学进程二、延安文艺座谈会与毛泽东的《讲话》三、抗战以来的文学论争及其理论焦点第二章国统区小说( 2课时)一、丘东平、姚雪垠与初期抗战小说二、张天翼与讽刺暴露小说三、沙汀、艾芜和社会分析小说的新收获四、师陀等与小说创作中的文化分析倾向五、路翎、钱钟书与表现知识分子人生探索的小说六、现代罗曼司的兴盛及其他第三章国统区诗歌( 2课时)一、民族的战歌——田间、光未然等的诗作二、沉思的诗——冯至、力扬、冯雪峰及其他三、讽刺的诗——袁水拍与臧克家四、“ 七月派” 与“ 九叶派” 的诗五、国统区的叙事长诗六、艾青的创作历程及其在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第四章国统区戏剧与散文( 2 课时)一、抗战初期的抗敌宣传剧二、夏衍和为知识分子写心的“正剧”三、于伶和为市民及其他下层群众写真的悲喜剧四、郭沫若等的历史剧和陈白尘等的喜剧五、报告文学的繁荣杂文的复兴小品散文的绵延与开展六、张爱玲等作家与沦陷区文学第五章解放区文学( 2课时)一、赵树理小说的历史贡献二、孙犁的短篇小说三、其他短篇小说家四、丁玲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五、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六、《高干大》、《种谷记》和《原动力》等长篇小说七、《新儿女英雄传》等“ 新英雄传奇”八、解放区的戏剧与诗歌中国当代文学史部分(大二下学期开设,每周2课时,共36学时)绪论: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分期和发展概况(2课时)一、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二、文学活动机制的改变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转型三、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分期四、几个基本概念:潜在写作、民间文化形态、民间隐形结构、民间理想主义、共名与无名迎接新的时代到来(2课时)一、五四新文学传统的转型:第一次文代会、作家群的构成二、胜利者的政治抒情:以胡风为例三、寻找时代的契合点:以巴金为例四、潜在写作的开端:以沈从文为例来自民间的土地之歌(2课时)一、民间文化形态与农村题材创作:二、民间艺术空间的探索:周立波《山乡巨变》三、民间立场的曲折表达:赵树理《锻炼锻炼》四、民间艺术的隐形结构:李准《李双双》第三章再现战争的艺术画卷(2课时)一、战争文化规范与小说创作:二、战争小说的巨构性探索:吴强《红日》三、战争小说的传奇性:曲波《林海雪原》四、战争小说与人性美:茹志鹃《百合花》第四章重建现代历史的叙事(2课时)一、确立现代历史叙事模式:二、家族与历史的命运组合:欧阳山《三家巷》三、旧时代的民间生活浮世绘:老舍《茶馆》四、知识分子的心灵搏斗掠影:宗谱《红豆》第五章新的社会矛盾的探索(2课时)一、“双百方针”颁布前后的文艺界思想冲突及其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二、新的矛盾和困惑: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三、思想者的苦恼:郭小川《望星空》四、受难者的炼狱之歌:绿原《又一名哥伦布》和曾卓《有赠》第六章寻求历史与现实的呼应(2课时)一、历史题材创作的繁荣:二、知识分子形象的再现:田汉《关汉卿》三、知识分子心声的曲折表达: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四、清官形象的理论与创作:《十五贯》第七章多民族文学的民间精神(1课时)一、进入汉语世界的多民族文学二、民间文学的整理与改编:以《阿诗玛》为例三、民族风土的记忆与诗情:老舍《正红旗下》四、汲取民间营养的文人创作:唐湜《划手周鹿之歌》第八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2课时)一、“文化大革命”对文学的摧残和“文革”期间的地下文学活动二、老作家的秘密写作:以丰子恺为例三、知识分子的苦难抒情:以牛汉和穆旦为例四、年轻一代的觉醒:以食指和北岛为例第九章"五四"精神的重新凝聚(1课时)一、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复苏:二、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巴金《随想录》三、年轻一代的觉悟与反思:陈村《死》四、民族命运的自觉承担:顾城《一代人》第十章面对劫难的历史沉思(1课时)一、“归来者”的历史反思二、从“同路人”的立场反思历史:方之《内奸》三、对理想主义及其实践过程的反思:王蒙《海的梦》四、对民族灾难的反思:公刘《哎,大森林》第十一章为了人的尊严与权利(1课时)一、文学创作中人道主义思想的兴盛二、苦难民间的情义: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三、美好理想的憧憬:铁凝《哦,香雪》四、女性激愤的呼声:张洁《方舟》第十二章感应着时代的大变动(1课时)一、改革开放政策下的社会与文学的责任二、呼唤理想的人民公仆:沙叶新《假如我是真的》三、小人物命运的悲喜剧:高晓声《陈奂生上城》四、人生道路的选择与思考:路遥《人生》第十三章民族风土的精神升华(1课时)一、乡土小说与市井小说二、大地上涌动着人生的欢乐:汪曾祺《受戒》三、市井文化的描绘与反思:邓友梅《烟壶》四、来自大西北风情的歌唱:周涛《巩乃斯的马》第十四章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2课时)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引进与影响二、朦胧诗的新的美学追求:以舒婷诗歌为例三、舞台上的艺术尝试:以高行健剧作为例四、小说中的现代意识:以残雪小说为例第十五章文化寻根意识的实验(2课时)一、文化寻根意识与文学实验二、寻根文学的南北呼应:韩少功《爸爸爸》和阿城《棋王》三、来自民间的美好抒情:贾平凹《商州初录》四、“探索电影”的文化反思:《黄土地》第十六章先锋精神与小说创作(2课时)一、先锋小说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二、小说叙事美学的探索:马原《冈底斯的诱惑》三、小说语言美学的实验:孙甘露《我是少年酒坛子》四、残酷与冷漠的人性发掘:《现实一种》第十七章生存意识与文学创作(2课时)一、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二、当代生存意识的经典文本:方方《风景》三、日常生活的诗意消解:刘震云《一地鸡毛》四、对战争历史的民间审视:莫言《红高粱》第十八章社会转型与文学创作(1课时)一、社会转型期文学的特点:二、摇滚中的个性意识:以崔健为例三、商业写作中的反叛意识:以王朔为例四、都市文化语境中的欲望化叙事:以卫慧为例第十九章个人立场与文学创作(1课时)一、无名状态下的个人写作立场二、个人对生命的沉思:史铁生《我与地坛》三、个人对时代的反思:王安忆《叔叔的故事》四、个人对时代的承担:王家新《帕斯捷尔纳克》第二十章新的写作空间的拓展(2课时)一、新的写作空间的开拓二、女性自我世界的空间:翟永明《女人组诗》三、中外文化撞击下的空间:严歌苓《少女小渔》四、深层个性心理的空间:朱苏进《绝望中诞生》第二十一章理想主义与民间立场(2课时)一、坚持民间理想的文学创作二、民间宗教与理想的确立:张承志《残月》三、语言覆盖下的民间世界:韩少功《马桥词典》四、在民间大地上寻求理想:张炜《九月寓言》。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品及其人文思想与价值观,并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批评思维和创作能力。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并帮助他们理解现代社会的文学文化现象和精神表达。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熟悉代表作品及其作者生平背景。

2. 能够运用文学批评方法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与意义。

3. 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创造与批评意识。

4.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体验和文化修养。

三、课程内容1. 近现代文学概述1.1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1.2 近现代文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1.3 中国现当代文学主题与风格的演变2. 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品赏析2.1 鲁迅2.1.1 《狂人日记》2.1.2 《阿Q正传》2.2 茅盾2.2.1 《子夜》2.2.2 《春蚕》2.3 丁玲2.3.1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2.3.2 《全家福》2.4 钱钟书2.4.1 《围城》2.5 高行健2.5.1 《玛丽安》2.5.2 《黄金时代》3. 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赏析 3.1 余华3.1.1 《活着》3.1.2 《许三观卖血记》3.2 莫言3.2.1 《红高粱家族》3.2.2 《蛙》3.3 阿来3.3.1 《尘埃落定》3.4 张炜3.4.1 《北方一片苍茫》3.4.2 《雨花石》四、课程教学手段1. 教师讲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相关背景知识,解读代表作品的艺术特点、主题和价值观。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针对特定话题进行文学作品的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合作能力。

3. 个人撰写要求学生选取学过的文学作品进行个人阅读与撰写读后感、文学评论或创作作业,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4. 课堂展示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个人作品或者对特定文学作品的独立见解,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学理解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1.中文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2.英文名称: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二、学时学分总学时:58学时学分:4学分三、开课学期第1、2学期四、课程考核方式考试五、课程概述本课程是高等院校播音与主持、广播电视编导、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

它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掌握其基本知识;了解我国现代重要作家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道路,理解他们代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提高阅读、评析各类文学作品的能力,受到积极的思想熏陶。

六、适用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广告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七、课程教学要求和学时分配第一节绪论中国现代文学概述(2学时)(1)中国现代文学的源流。

(2)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3)中国现代文学的三大发展时期:五四文学(1917——1927)、30年代文学文学(1927——1937)、40年代文学(1937——1949)。

(4)五四文学发展概况。

(5)30年代文学发展概况。

(6)40年代文学发展概况。

本节教学重点: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三大发展时期的文学发展概况。

第二节鲁迅与《狂人日记》(2学时)(1)鲁迅生平及作品简介(2)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解读《狂人日记》:创作背景、对“狂人”的几种不同的认识、“狂人”形象分析、《狂人日记》的主题、《狂人日记》艺术特色本节教学重点: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分析;《狂人日记》的主题。

第三节《阿Q正传》解读(2学时)(1)改造民族灵魂的代表作(2)不同时代对阿Q形象的不同认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典型;国民性弱点的集中体现者;落后农民的典型;生存困境与“精神胜利法”等。

(3)艺术特点以喜剧风格表现悲剧内容;出色的讽刺艺术;创新的传记体小说。

本节教学重点:不同时代对阿Q形象的不同认识。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中文系语文教育专业三年制适用,共90学时)一、使用说明(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一门基础课,是中文系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当代文学知识的主要课程。

中国当代文学课以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现象为基础,讲述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在这一历史时期出现的主要作家、作品,及重要批评理论现象。

(二)教学目的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国当代文学的性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线索、运行规律,以及主要作家、作品的创作成就、理论贡献、历史地位。

掌握学习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分析中国当代文学现象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阅读、分析、鉴赏和评论一般文学文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为胜任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手段及方法基于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理论性强的特点,本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

在讲授中要在使学生掌握当代文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三点式”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

本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讲授式、启发式等相应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除注重教师的课堂讲授之外,还要让学生大量阅读当代文学作品。

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阅读,以便使学生更有效地巩固、消化所学的知识。

(四)开课时间、规定学时、规定学分及考核方式1.开课时间:第3、4学期2.规定学时:90 学时3.规定学分:5学分4. 考核方式:考试或考查(当代文学的考核本着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原则,考核的目标有两大方向:一是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二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考核的内容有两大方面:一是文学发展历史、文学现象的知识,二是作品阅读、分析、评价、鉴赏的能力。

课文阅读分析的总体考核目标是识记每篇课文的作者及其所属文学流派。

识记每篇课文所属的文体类别,识记课文中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发表时期,识记课文叙事作品的主要人物。

理解并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小说、戏剧作品的题材、情节、主题思想,论说文中的中心论点,记叙文的中心思想,诗歌和抒情散文的基本思想感情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第一章:引言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的制定旨在全面推进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培养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认识与理解,并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批评研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二章:教学目标2.1 培养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品及其特色,了解其与社会历史背景的联系。

2.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分析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3 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研究能力。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运用其进行文学作品的分析与解读。

第三章:教学内容3.1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3.1.1 新文化运动及其影响3.1.2 毛泽东时期文学的主题与风格3.1.3 改革开放及后现代主义文学3.2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及其特色3.2.1 鲁迅的小说作品及其社会批判3.2.2 丰子恺的散文作品及其幽默风格3.2.3 余华的小说作品及其对人性的思考3.3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社会历史背景的联系3.3.1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事件反映3.3.2 文学作品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批判3.3.3 文学作品对人类命运的思考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品及其特色,讲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和作者思想。

4.2 阅读分析法: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分析其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运用等,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4.3 讨论与研讨法: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文学作品的讨论与研讨,交流思想,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4.4 实践与创作法:通过学生阅读、分析和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实践,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和创作能力。

第五章:考核与评价5.1 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提出独立见解,展现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一、引言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对于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相关内容的教学进行了规范和指导。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来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二、教学目标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了解和认知;2. 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能力;3. 提升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的理解;4.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背景;2.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创作流派和代表作家;3.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作品形式和题材特点;4.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评价;5.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社会、政治、文化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以下是几种适用的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教师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引导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2. 阅读法:鼓励学生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3. 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提升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4. 课堂演讲法:要求学生进行演讲,展示他们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评价;5. 视听法:运用多媒体和视听资料,如影视作品、音频剧等,激发学生的感官体验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强调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反馈,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教学评价方法:1. 学生作业评价: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作品的质量等来评价学生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等;3. 考试评价:通过考试的形式来测试学生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掌握情况。

六、总结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套规范和指导,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一、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讲授从1949年到1999年间中国(大陆)文学50年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主要成就。

(二)课程的目的和要求基本知识:要求掌握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和基本常识,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概貌和主要文学现象。

作品阅读:要求阅读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的有代表性的作品,并对这些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有所了解。

分析能力:要求通过对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各种历史现象的分析,提高正确观察和评价其中一些突出的文学现象的能力;要求通过对主要作家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提高分析作品的能力。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不同发展时期的阶段划分,因此,这三门课程在内容上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而当代文学则是中国文学最新的发展形态。

本课程与文艺学概论课程有着互为依托的关系。

文艺学概论课的许多理论原理将在本课程中得到运用,而本课程中的许多文学现象,又将成为文艺学概论课的重要例证。

本课程与外国文学课程也有着重要联系。

不但本课程在内容上将涉及许多外国的作家作品以及文艺思潮,而且本课程讲授的许多文学现象与外国文学中讲授的内容也有相类似或可类比之处,有着丰富的比较研究资源。

(四)课程的教学要求层次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对教材(包括文字教材和音像教材)介绍的所有内容,都要求“了解”,即清楚地知道各知识点的概貌和简况;第二,对教材中作集中介绍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都要求“掌握”,即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能充分运用其提供的材料进行一般问题的说明和描述;第三,对教材中重点介绍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都要求“分析”,即在掌握的基础上,能融入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行理论性的分解和剖析。

二多种媒体教材总体设计初步方案(一)学时分配注:录像和录音课皆采用每集25分钟的标准本。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大纲第一节:引言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旨在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以及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和审美情趣。

第二节:课程目标1. 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背景和发展历程;2. 分析和评价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3. 掌握文学鉴赏和批评的基本方法和技巧;4.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5. 拓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第三节:课程内容1. 近现代文学史概述:包括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文学的转折与发展,五四运动对文学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及其对文学的推动作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创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多元发展等。

2.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选择代表性的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作品,包括鲁迅、茅盾、老舍、巴金、丁玲、白朴、余华等作家的作品,以及贾平凹、莫言、史铁生、王蒙等当代作家的作品。

3. 文学鉴赏与批评: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敏感性,加深对文学技巧的理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评价能力,包括对文学主题、结构、人物形象、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分析与解读。

第四节:学习方法与评价方式1. 学习方法:- 阅读与思考:学生需广泛阅读相关文学作品,逐步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和理解能力,通过思考和讨论,深化对作品的认识。

- 写作与表达:学生需写作文学评论、读后感等作业,培养自己的创作能力和批评思维,通过表达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评价。

- 研究与实践:学生可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文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实践性的文学创作或批评活动。

2. 评价方式:- 作业评价:包括文学评论、读后感等书面作业的评价,重点考察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 课堂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批判思维能力。

- 期末考试:通过考试对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第五节:教学资源1. 课本教材:选择编写完整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内容覆盖课程大纲所需的相关作品和知识。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供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使用)中国当代文学是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的一门基础课程,本课程简明扼要地介绍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介绍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

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正确认识中国当代文学的性质、特点,特别是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个性特征。

二.历史地、科学地评价建国以来的文学思潮以及不同作家的代表作品及独特风格。

三.系统地分析和了解新时期文学的艺术特色及其成就与不足教学计划:本课程计划学时为:每周2课时,18周共 36学时,由于教学内容繁多,需详略得当、轻重适宜。

另外,由于当代文学有很大的现实性,故教学内容可根据当前一些有影响的作家或评论做适当的调整。

教学内容:本大纲适用于非汉语文学专业的当代文学课程学习使用。

主要内容为建国后的“十七年”和“新时期”的文学发展概观,及这两个时期的作家作品分析。

第一章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文学第一节建国后至六十年代中期的文学思潮一、1949年7月召开的第一次文代会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起点。

会议确定了以毛泽东“讲话”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

二、关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三、1956年5月,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动以反对教条主义为中心的思想解放浪潮。

四、五十年代后期,新民歌运动的兴起繁荣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并给文艺带来了影响。

五、进入六十年代,为了纠正“左”的文艺倾向,周恩来等领导人对文艺工作和知识分子问题发表了多次讲话,极大的鼓舞了文艺工作者.六、六十年代初,毛泽东提出抓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左”的思潮进一步发展,反对“修正主义”成为文艺批判的主题。

第二节“1949年—1965年”的文学创作一、“十七年”文学创作概况:小说创作题材广泛;长篇小说大面积丰收;诗歌创作中长篇叙事诗大量涌现;散文创作中报告文学大量涌现;戏剧创作方面话剧收获最多。

二、简介峻青的生平和创作.分析《黎明的河边》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三、介绍柳青的生平与创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及设置目的本课程是高等院校中文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讲述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直至目前的文学发展状况。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轮廓,了解这一时期出现的文学思潮及文学流派的基本情况。

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和评论当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并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及审美观的教育。

二、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学生自学、课堂讨论等形式。

三、教学参考书目朱栋霖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陈思和、李平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精品·当代文学100篇》,学林出版社出版。

四、学分与学时分配学分:4学时:64五、训练设计方案在每次课的讲述过程中,根据师生的互动,发现学生兴趣与课程内容与培养目标的结合点,随机布置一定量的小题目,以个人发言的方式,在下一次课时融入,力求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旧模式。

六、自学指导方案(一)引导学生坚持作阅读笔记,在积累中提高对当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阅读笔记所要记录的内容有:作品内容提要、艺术特色、社会历史背景、写作目的、思想性、艺术性及个人看法等。

)(二)自选一篇作品,写出一篇较完整的鉴赏评论性文章,为将来的论文写作打基础。

七、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以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于该门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水平及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

成绩的计算方法为:(一)期未闭卷考试(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主),占总成绩的60%;(二)课堂表现、出勤占总成绩的20%;(三)作业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10%。

(四)实训练习占10%八、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绪论中国当代文学的产生和发展(2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两种传统,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产生、分期与发展概况。

第一节中国当代文学的产生一、20世纪中国文学是一个开放性的整体二、中国当代文学的产生第二节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及阶段性特征一、第一阶段:战争心态下的文学(1949~1978年)二、第二阶段:和平建设时期的文学(1978~1989年)三、第三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学(90年代以来)第三节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特征一、文学与时代的密切联系二、由一元到多元的文学格局三、探索与困惑并存的发展态势思考题:1、中国当代文学主要经历了哪些阶段性发展?各阶段有何特征?2、中国当代文学有何重要特征?第一编 1949~1978的文学第一章1949~1978文学思潮(4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介绍三次文代会的召开;了解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反右”斗争及文艺政策的调整;“左”倾思潮的升级及对文学事业造成的损害。

第一节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三次文代会一、第一次文代会二、第二次文代会三、第三次文代会第二节50、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年)二、对萧也牧等创作的批评(1951年)三、对俞平伯“红学研究”和胡适的批判(1954~1955年)四、对胡风集团的批判(1955年)五、“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年5月)六、文艺界的反右派运动和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批判(1957)七、六十年代初的文艺政策调整(1961~1962年)八、左倾文艺思潮的极度膨胀(1962~1965年)第三节“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一、“纪要”的出笼及其灾难性后果二、帮派文艺理论三、“文革”期间潜在写作思考题:1、第一次文代会的意义有哪些?2、如何看待对俞平伯“红学研究”和胡适的批判?3、简述60年代初党对文艺政策的调整。

4、何为帮派文艺理论?第二章50、60年代小说(8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十七年小说中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的成就和缺失,“双百方针”对小说的影响;正确评价“红色经典”与“百花文学”兴起的文学现象。

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柳青、周立波、赵树理一、《创业史》的得与失二、《山乡巨变》的别样特色三、《锻炼锻炼》:民间立场的曲折表达第三节杨沫、梁斌、吴强一、《青春之歌》及其林道静形象二、《红旗谱》的民族风格与中国气派三、《红日》与军事题材创作的长足进展第四节李准、茹志娟一、《李双双小传》的困惑与启示二、《百合花》的人情美与人性美第五节百花文学一、时代背景二、基本情况三、代表作品分析思考题:1、何为“三红一创”?简要介绍其内容。

2、谈谈《红旗谱》中的朱老忠作为农民英雄典型所具有的鲜明的性格特征。

3、“百合花”在小说《百合花》中具有浓重的象征意味,谈谈自己的看法。

4、如何理解百花文学?第三章50、60年代诗歌(4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建国初期中国诗坛的诗人构成;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主要成就及问题;“大跃进民歌”;“政治抒情诗”;诗人对生活的赞美与歌唱。

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郭小川、贺敬之一、兴盛一时的政治抒情诗二、郭小川:颂歌与战歌相交织三、贺敬之:以诗歌思考现实问题第三节闻捷、李季、流沙河一、《天山牧歌》:新中国第一首爱情礼赞二、独特的“石油诗人”三、《草木篇》:咏物言志,韵味绵长思考题:1、什么是政治抒情诗?2、什么是“楼梯式”诗体?郭小川是如何运用此诗体的?第四章50、60年代戏剧(3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梳理本时期话剧的发展变化及历史剧热潮;当代歌剧的发展;重点分析《茶馆》、《关汉卿》等的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和创作成就。

第一节概述一、戏曲的改革二、话剧的新变三、歌剧的发展第二节《茶馆》一、《茶馆》的演出经过二、《茶馆》独特的艺术风格第三节《关汉卿》等历史剧一、《关汉卿》二、其它历史剧思考题:1、话剧《茶馆》寓意何在?其在艺术构思与结构布局上有何独到之处?2、以《关汉卿》为例,简述一下田汉历史剧的总体艺术风格。

第五章50、60年代散文(4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十七年”散文的前后分期、各个阶段不同特色;“十七年”散文的成就和教训;杨朔、秦牧、刘白羽等散文的艺术成就与不足。

第一节概述一、散文的概念二、50、60年代散文发展脉络三、50、60年代散文的成就和教训第二节50年代初的通讯报告一、在报告文学这片沃土上——报告文学概述二、壮美与柔美结合青春与诗情融合——魏巍的报告文学三、勇敢探索干预生活——刘宾雁的新闻特写第三节叙事、抒情散文(50年代末60年代初为主)一、美的追寻善的呼唤——叙事、抒情散文概述二、追求诗的魅力表现美的心灵——杨朔的散文三、壮阔雄美热情燃烧——刘白羽的散文四、文林艺海觅珍探宝——秦牧的散文第四节60年代初的杂文一、坎坷、颠簸与起落、沉浮——杂文概述二、痴心一片说“夜话”沉冤十年“三家村”——邓拓、吴晗、廖沫沙的杂文三、经磨历劫锐气不减——巴人的杂文思考题:1、浅谈50、60年代散文的成就和教训。

2、魏巍的报告文学有何审美追求?3、比较当代“散文三大家”散文的结构艺术。

4、谈一下“吴南星”的杂文第六章“文革”时期的文学(2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文革”十年各文体创作概况,重点掌握其间的地下诗歌创作。

第一节“文革”时期的小说创作一、“文革”时期小说创作概观二、浩然的《金光大道》三、《李自成》、《闪闪的红星》等小说四、《第二次握手》等“手抄本”小说第二节“文革”时期的地下诗歌创作一、绿原等老诗人的创作二、食指等年轻诗人的创作第三节八个“样板戏”的问世一、八个“样板戏”二、“样板戏”的特征思考题:1、“文革”期间的“地下诗歌”有哪两股潜流?它们分别有什么思想蕴含和艺术特色?2、如何辩证地评价“样板戏”?第二编 1978~1989的文学第七章80年代文学思潮(2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新时期之初文艺界的拨乱反正、对思想禁区的冲击与文学的复苏等状况,梳理八十年代前期、中期、后期的文学思潮发展的轨迹。

第一节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文艺复苏一、行进的脉络二、重大争鸣第二节80年代前期的文学思潮一、关于现代派问题的争论二、关于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的讨论第三节80年代后期的文学思潮一、80年代文化思潮新特点二、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讨论三、关于“文化寻根”四、关于“重写文学史”思考题:1、试述新时期文学初期文艺复苏的基本脉络。

2、谈一下80年代的“文化寻根”思潮。

3、简述80年代后期文化思潮新特点。

第八章80年代小说(14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把握“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寻根小说”、“先锋小说”以及“新写实小说”的兴起与发展、每一思潮所呈现的总体艺术特色,了解主要作家如王蒙、刘心武、张贤亮、韩少功、汪曾祺、贾平凹、莫言、余华、方方、刘震云等人的代表作品的创作情况、思想艺术成就与文化意蕴。

第一节伤痕小说一、定义二、兴起缘由三、伤痕小说反映了哪些“伤痕”?四、经典文本分析第二节反思小说一、定义二、反思小说如何对历史进行思考?三、反思小说的叙述特征四、反思小说与伤痕小说之比较五、反思作家举要第三节改革小说一、定义二、历史背景三、基本特色四、改革小说作家举要第四节寻根小说一、定义及特点二、寻根小说的三种价值取向三、兴起缘由四、经典文本分析第五节先锋小说一、先锋小说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二、先锋小说在创作上的特点三、经典文本分析第六节新写实小说一、定义二、新写实创作的两种倾向三、经典文本分析思考题:1、伤痕小说反映了哪些“伤痕”?2、如何认识反思小说?3、改革小说在工业题材与农村题材小说创作方面取得了一定实绩,试举例分析之。

4、寻根小说兴起的原因和主要特征是什么?5、如何认识先锋小说?6、什么是新写实小说?第九章80年代诗歌(4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新时期诗歌创作队伍的构成和新时期诗歌多元化美学形态的历史进程与重大成就;掌握朦胧诗的思想内容与审美取向,以及舒婷、顾城等代表诗人的创作与艺术特色。

第一节归来者的诗一、归来的诗人二、艾青的诗作第二节朦胧诗一、何为朦胧诗?二、朦胧诗重要特征三、朦胧诗论争概况四、舒婷、北岛、顾城等朦胧诗人第三节新生代诗歌(后朦胧诗)一、概念二、审美特色三、主要代表诗人思考题:1、朦胧诗的特征是什么?2、《双桅船》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它所表达的独特的情感内涵是什么?诗的最后四句被人们当作警句广为传诵,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一说你的理解。

3、顾城被称为“童话诗人”,说说你的看法。

4、解析《远和近》这首诗。

5、你从顾城之死中感悟到了什么?第十章80年代的戏剧(2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八十年代戏剧创作概况,重点掌握沙叶新与高行健的创作情况、艺术探索与成就。

第一节概述一、现实主义创作阶段二、现代主义探索阶段三、写实与写意相融合的阶段第二节沙叶新、高行健一、沙叶新的现实主义戏剧二、高行健的探索戏剧思考题:1、简述80年代戏剧发展概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