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发生的历史故事
宋朝的历史小故事
![宋朝的历史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e518cd9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0c.png)
宋朝的历史⼩故事 中华⽂明五千年的历史,从上古的⼥娲传说到现代的改⾰建设,每⼀个故事记录了⼀个国家历史性的成败与荣辱。
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宋朝的历史⼩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宋朝的历史⼩故事篇⼀:赵匡胤以愚治巧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挥师征杀,统⼀了中国北⽅,吓得盘踞在东南⽅的南唐俯⾸称⾂,岁岁纳贡。
这年,南唐遣吏部尚书徐铉作为进贡使,前来进贡。
别看那时南唐弱⼩,却因连年太平,⽂化事业没遭摧残,⽂化⽔准较长久混战的中原⼀带⾼得多。
每年南唐进贡,宋朝都要派⼀⼈前去作押伴使。
押伴使和进贡使⼆⼈⼀路上两宿同住,海阔天空地闲谈,实际上是在⽐较才学,为各⾃的国家争光。
这年徐铉亲作进贡使,可使宋朝君⾂犯了难。
那徐铉是天下闻名的才⼦,不但知识渊博,⽽且⾔语犀利,⼝若悬河,北宋⾂⼦们个个⾃料不是他的对⼿,所以谁也不敢去充任押伴使。
最后,这难题报到太祖赵匡胤那⾥。
赵匡胤说:“这事好办,就交给我选⼈好了,你们去准备其他的。
”这时,赵匡胤想起了庄周讲的“运⽄成风”的故事,凡是好⼿,都得有对⼿才⾏,若⽆对⼿,他便失去了兴趣,发挥不出⾃⼰的才智技能来。
于是,他从⾃⼰的殿前侍卫中挑出⼗个⽬不识丁的兵⼠,并指着其中⼀特别粗俗的说:“今年就叫他去!”众⾂下不敢反驳,可谁也认为今年⾮败给徐铉,⼤丢国格不可。
那名侍卫打扮起来,在众⼈簇拥下来到南唐。
徐铉见来⼈相貌粗俗,轻蔑⼀笑,但⼜⼀转念,⼈不可貌相,还是⼩⼼为好。
于是开动脑筋,调动⼝⾆,古今南北地讲了起来。
那侍卫全然不懂,只见徐铉讲得⼝沫乱飞,觉得可笑,不觉笑出声来。
徐铉以为⾃⼰讲话中有了漏洞,连忙刹住。
如此再三,直让徐铉摸不着头脑。
有时徐铉⽤话头引那侍卫讲说,那侍卫⼀点不知,只是点头⽀吾,⼜让徐铉摸不着头脑。
⽇⼦⼀长,徐铉觉得淡然⽆味,也就不再开⼝了。
来到宋都,⼤家见徐铉闭⼝不谈,以为是侍卫杀了他的锐⽓,于是都佩服赵匡胤会⽤⼈。
宋朝的历史⼩故事篇⼆: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采取了许多英明措施。
关于宋朝的历史小故事_历史故事
![关于宋朝的历史小故事_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5acb4ea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ee.png)
关于宋朝的历史小故事故事总比单纯的知识更生动更容易理解,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能够发挥很好的辅助作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调节课堂气氛,让教学变得更加的趣味化,那么有关宋朝的历史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宋朝的历史小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关于宋朝的历史小故事篇一:乾淳之治宋孝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宋朝相对进入到一个兴盛时期,史称“乾淳之治”。
宋孝宗平反岳飞冤狱,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
在内政上,宋孝宗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加强集权,重视农业生产。
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呈现政治繁荣的局面。
南宋政府重视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牛马遍野,余粮委田,出现了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
南宋王朝自建立以来,一直在金国的威胁之下,而且南宋内部问题多多,士风日下,吏治腐败。
官俸和军费占了国家大量的财政收入。
宋高宗时期政府加重税,又使农民造反。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禅位于赵昚,是为宋孝宗,宋孝宗即位后,颇欲有番作为,改革朝政,力图恢复,他给岳飞平反,又将秦桧时期制造的冤假错案,全部予以昭雪。
重用主战派,锐意收复中原。
重新拜张浚为相。
并且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加强集权,重视农业生产。
总体说来,宋朝的内政形势有所改观,宋朝相对进入到一个兴盛时期。
宋孝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史称“乾淳之治”,史称为“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宋孝宗是南宋名副其实的中兴之主。
关于宋朝的历史小故事篇二:咸平之治咸平之治指的是北宋宋真宗咸平(998年-1020xx年)年间出现的治世。
咸平之治是在吸取了五代更迭迅速的教训的基础上, 对新政权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不仅成功地避免了短命王朝的命运, 而且在军事、政治和经济等诸方面开创了历史新局面。
经过一系列惠民政策后,宋代经济社会得到极大的发展。
首先,人口上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的是400万户,到了咸平六年(1020xx 年)是686万户,增长了46%。
有关宋朝历史小故事
![有关宋朝历史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724ef87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b3.png)
有关宋朝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是初中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能增加学⽣的学习兴趣,⽽且使历史课堂更有趣味性,将历史故事引⼊初中历史课堂还具有实⽤性。
以下是店铺精⼼整理的有关宋朝历史⼩故事,希望能够帮到你! 有关宋朝历史⼩故事篇⼀:宋朝的皇宫失⽕案最后如何判决 时宦者置狱治⽕事,得缝⼈⽕⽃,已诬伏,下开封府使具狱。
权知府事程琳辨其不然,乃命⼯图⽕所经处,且⾔:“后宮⼈多,所居隘,其锅醦近板壁,岁久燥⽽焚,此殆天灾,不可以罪⼈。
”监察御史蒋堂亦⾔:“⽕起⽆迹,安知⾮天意。
陛下宜修德应变,今乃欲归咎宮⼈,且宮⼈付狱,何求不可,⽽遂赐之死,是重天谴也。
”帝为宽其狱,卒⽆坐死者。
——《续资治通鉴长篇》卷⼀百⼀⼗⼀ 公元1032年,即宋仁宗明道元年,北宋皇宫发⽣了⼀场⼤⽕。
本来在这⼀天,刚刚修好了⽂德殿,当天夜晚却发⽣⽕灾,⽕势很猛,⼀路蔓延到崇德殿、长春殿、滋福殿、会庆殿、崇徽殿、天和殿、承明殿堂、延庆殿这⼋处宫殿,宫室基本被烧毁。
当时已经就寝的宋仁宗和皇太后慌慌张张跑到御花园避⽕灾,“上与皇太后避⽕于苑中”。
⽕灾后,皇帝没了处所,只好移居到延福宫。
事后,为了追究失⽕责任,⼤内临时成⽴了⽕灾事故追查⼩组,查来查去,得出⼀个结论:是裁缝的熨⽃失⽕所致。
该裁缝不知道是不是屈打成招,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案件和嫌疑犯都下达到了开封府,等着判罪,开封府的权知府事程琳却执不同意见,出于科学负责的态度,他画了⼀张⽕灾路线图,分析说:“后宫⼈⼝密集,御厨⾥的锅碗瓢盆和灶都接近宫殿的⽊制建筑,时间久了,质地⼜⼲燥,很容易起⽕,这是天灾,不是⼈祸。
” 除了科学的分析,监察御史蒋堂则从天意的⾓度来分析问题:“这场⽕灾没有明显的缘由,说不定是⽼天爷惩戒陛下呢。
陛下您应该加强道德修养,以应付这场天变,⽽不是⼀味归咎于后宫的⼈。
他们都是弱势群体,⼀旦投⼊监狱,吓得什么都会招供,如果你再进⼀步赐死,那简直是加重天谴。
” 在两⼈的劝说下,宋仁宗宽⼤处理了此事,没有⼈因为⽕灾⽽处死。
宋朝著名历史故事
![宋朝著名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05c4c6a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32.png)
一、显德三年(956年)春天,赵匡胤跟随柴荣征伐淮南,首战在涡口打败南唐军万余人,斩杀南唐兵马都监何延锡等人。
南唐奉化军节度使皇甫晖、常州团练使姚凤率领号称十五万的军队,驻扎在清流关,赵匡胤率领军队将其击败。
赵匡胤追到城下,皇甫晖说:“我们各为其主,希望双方布好阵式,以决胜负。
”赵匡胤笑着同意。
皇甫晖摆好阵式出战,赵匡胤抱着马脖子一直冲入南唐军阵内,砍中皇甫晖的脑袋,将其与姚凤一同擒获。
其父赵弘殷时任马军副都指挥使,率军半夜时来到城下,传呼开门,赵匡胤说:“父子诚然是至亲,但是城门开关,却是国家的事情。
”等到天亮,赵弘殷才得以进城。
韩令坤攻下扬州,南唐派军队来取,韩令坤主张退兵,柴荣命令赵匡胤率兵二千赶往六合。
赵匡胤下令说:“扬州兵敢有过六合的,砍断他们的脚。
”韩令坤才固守扬州。
赵匡胤不久在六合东面打败南唐齐王李景达,斩杀一万多人。
回师后,赵匡胤被任命为殿前都指挥使,不久又被委任为定国军节度使。
显德四年(957年)春,赵匡胤跟随柴荣出征寿春,攻克连珠寨,乘势攻下寿州。
回师后,柴荣又拜他为义成军节度使、检校太保,仍任殿前都指挥使。
此年冬,赵匡胤跟随柴荣征伐濠州、泗州,充当前锋。
此时,南唐在十八里滩扎寨,柴荣刚刚商议用骆驼摆渡军队时,而赵匡胤已率先单骑横渡而过,他的部下骑兵也紧随他渡过了河,因而攻破南唐军寨。
又用缴获的南唐战舰乘胜攻克泗州。
南唐在清口驻屯军队,赵匡胤跟柴荣两翼分兵沿淮河东下,连夜追到山阳,俘虏南唐保义军节度使陈承昭献给柴荣,因而攻下楚州。
赵匡胤乘胜进军,在迎銮江口打败南唐军,直抵南岸,烧毁其营寨。
又在瓜步攻破南唐军,淮南最终平定。
南唐中主李璟畏惧赵匡胤的威名,派遣使臣送给赵匡胤一封信,馈赠三千两白金,企图使用离间计。
赵匡胤收到后,把白金全部送到内府,南唐的离间计失败。
二、包拯被提拔为大理寺丞、知端州(相当于今天的广东肇庆市)时。
当时端州特产端砚是宋朝士大夫最珍爱时髦的雅器,当地每年向朝廷进贡。
宋朝历史小故事
![宋朝历史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c6d8e0d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ad.png)
宋朝历史小故事历史是故事的一部分,历史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它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把历史故事运用到课堂中来是十分必要的,也具有实用性。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宋朝历史小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宋朝历史小故事篇一:赵匡胤赌棋输华山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君主,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同时也是象棋高手。
据说他棋艺高超,生平罕逢敌手,经常感叹难求一败。
终于有一天,他领略到了什么叫“强中更有强中手”,不但输掉了棋局,还输掉了一个天大的赌注——华山。
此事发生在赵匡胤称帝之前,当时他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兵卒,有一次随军经过华山,他听说山上有一位道士,棋艺非常高超,便有心前去挑战。
但那位陈抟老祖见赵匡胤只不过是个毛头小兵,根本不屑于和他一战。
赵匡胤吃了闭门羹反而更加跃跃欲试,一定要向他讨教,还许下整座华山为赌注。
不过,这个赌注其实也只是个戏言,估计是他的决心和赌注让陈抟老祖萌生了兴趣,于是,他就答应了和赵匡胤切磋切磋。
结果,一局棋下来,自负的赵匡胤傻眼了,灰溜溜地下山去打仗了。
不过他也是个重承诺的人,日后当了皇帝,还专门下了圣旨给那位老道,将华山周围的租税都免了。
据说,当时两人赌战的棋谱一直流传到了现在,棋谱上双方是用“仙人指路对兵局”开局转为“先手屏风马对后手屏风马”对阵的,现在还有不少棋迷朋友们对此津津乐道。
宋朝历史小故事篇二:宋卫王赵昺的陵墓赵昺的陵墓,被称为“宋少帝陵”,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招商街道赤湾村少帝路,就在赤湾公园和赤湾小学附近。
这是广东省境内唯一的一座皇帝陵寝,也是深圳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祥兴二年(1279)正月,元军进攻崖山,宋元两军在广东新会的崖山海面决战,结果,张世杰所率宋军寡不敌众,大败于海上。
3月19日,陆秀夫见大势已去,于是身穿朝服,将8岁的小皇帝赵昺抱到船头,叩首再拜道:“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
德佑皇帝(宋恭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言罢,背起小皇帝,跳入茫茫大海,至此,南宋彻底灭亡。
宋朝的历史故事_历史故事
![宋朝的历史故事_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127d059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19.png)
宋朝的历史故事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的古国,在历史长河中,历时故事给我们的与带来诸多启发,只有深刻理解,才能体会到历史故事的现实意义,并从中有所收获。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宋朝的历史故事,希望能够帮到你!宋朝的历史故事篇一: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时,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当酒兴正浓的时候,宋太祖突然屏退侍从叹了一口气,给他们讲了一番自己的苦衷,说:“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为此我从内心念及你们的功德。
但做皇帝也太艰难了,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这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石守信等人听了知道这话中有话,连忙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宋太祖说:“不然,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想要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
”这些将领知道已经受到猜疑,弄不好还会引来杀身之祸,一时都惊恐地哭了起来,恳请宋太祖给他们指明一条“可生之途”。
宋太祖缓缓说道:“在世,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所以要得到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聚,多多娱乐,使子孙后代免于贫乏而已。
你们不如释去兵权,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的产业。
同时多买些歌儿舞女,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同你们再结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石守信等人见宋太祖已把话讲得很明白,再无回旋余地,当时宋太祖已牢牢控制着中央禁军,几个将领别无他法,只得俯首听命,表示感谢太祖恩德。
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让他们罢去禁军职务,到地方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
禁军分别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即所谓三衙统领。
宋朝发生的历史故事
![宋朝发生的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5cfdaca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be.png)
宋朝发生的历史故事宋朝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均比较发达的朝代。
那你知道宋朝发生的历史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宋朝发生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宋朝发生的历史故事:宋仁宗立储风波宋仁宗是两宋时期乃至历史上都获评价很高的皇帝,他宽恕仁厚,节俭爱民,然而,宋仁宗的一生却充满着悲情色彩。
他一出生,就被从生母怀里抱走,成为与自己并无血缘关系的刘皇后的养子,直至生母死后数年,才得以相认。
他的身世,也被后人改编成为著名的戏剧故事《狸猫换太子》,在民间广为传唱。
做了皇帝后,妃嫔众多的仁宗生有三子,却都不幸早夭,一直面临着无人承续皇位的窘境。
虽然在他亲政的第三年,皇后曹氏就早有预见地把濮安懿王赵允让的第十三子、四岁的赵宗实接到宫里抚养,但仁宗一直未册立养子为太子,心有不甘的他仍想生个儿子,让亲生儿子来接掌皇权。
仁宗的后半生就是在这种盼子心切的焦灼中度过,而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也很清楚,这种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可他依然不肯放弃最后的一丝希望。
《宋人轶事汇编》载,仁宗与御史张升叙家常,仁宗说:“卿孤寒,凡言照管。
”意为体恤张升身历两朝,却寒微无依的处境。
张升说话行事素以耿直著称,答曰:“臣非孤寒,陛下乃孤寒。
”仁宗不解,张升说:“臣家里有妻子儿女,外面有亲戚可以走动,可是陛下却只有曹皇后和贵妃二人而已,这难道不是孤寒吗?”张升的本意,是提醒仁宗不要再抱不切实际的希望,赶紧册立养子为太子,作为储君。
可这番话却触动了仁宗的伤心事,他闷闷不乐地回到内宫休息,曹皇后见他的神色不悦,问原因,仁宗将刚才张升的话复述了一遍。
曹皇后当即伤心落泪,仁宗也是泪盈于睫,不胜感喟。
由此也可以想见,仁宗对于子嗣的渴望,是何等殷切。
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仁宗皇祐二年(1050),有个叫冷青的人面见开封知府钱明逸,自称是仁宗的儿子。
冷青自述,其母王氏本为宫女,曾获仁宗宠幸,已经怀有身孕,因宫中失火,逃亡失散到了宫外,无以为生,只得嫁给一个叫冷绪的老百姓,生下儿子取名冷青。
宋朝历史上有名的故事_历史故事
![宋朝历史上有名的故事_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748a234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b9.png)
宋朝历史上有名的故事人们对历史的印记很大程度上是从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而来的。
历史故事具有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内容,很容易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印象。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宋朝历史上有名的故事,希望能够帮到你! 宋朝历史上有名的故事篇一: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是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庆历新政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朝廷内外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
嘉佑三年(1058年),王安石进京述职,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主张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积弊,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建议朝廷改革取士、重视人才,请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
但没被仁宗采纳。
治平四年(1067年),久慕王安石之名的宋神宗即位。
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遂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非常和器重王安石。
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王安石再次提出全面改革的想法,指出“治国之道,首先要效法先代,革新现有法度”,并勉励神宗效法尧舜,简明法制。
王安石认为,北宋国家贫苦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农民之所以贫苦和不能从事生产,一方面是由于官僚富豪兼并了大量土地,另一方面是由于政府把繁重的徭役加在农民身上。
因此,最好的理财富国之路,是依靠天下所有的力去开发自然资源,是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
王安石随后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指出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
神宗采纳王安石的相关主张,并要求其尽心辅佐。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王安石提出当务之急在于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提议变法,神宗赞同。
为指导变法的实施,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统筹财政。
宋朝的历史典故
![宋朝的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ecc64b3a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71.png)
宋朝的历史典故历史故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历史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它符合七八年级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将历史故事引入初中历史课堂,不仅必要,而且非常具有实用性。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宋朝的历史典故,希望能够帮到你!宋朝的历史典故篇一:南宋初期穷人厌战说到南宋时期的北伐,我们往往会想起陆游临终前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想起李清照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亦或是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但这些其实都只是文人们一厢情愿的情怀,并不代表当时大多数民众的意愿。
南宋立足的江浙地区自古号称东南膏腴之地,“天下赋税,尽出其半”,但在南宋初期却并非如此。
经过宋徽宗20xx年花石纲的征掠、席卷几百万人口的方腊起义以及宋金的动荡,这里人口锐减,满目荒凉,已经变成土匪、盗贼、叛乱者和豺狼出没的地方。
南宋建立之初,国土面积只有北宋时期的一半多点,人口也大幅度下降,但来自北方的军事压力却丝毫未减。
南宋为了应对战争,常备正规军平时大约保持在40万人,战事激烈时人数还要增加许多。
在南宋民众急需休养生息、恢复生产的情况下,如此庞大的军队无论从军需供给还是人员补充上看,都是当时南宋民众的沉重负担。
再看税收,南宋初期的国家财政收入平均在每年4500万贯左右,其中1300万贯左右用于皇室开支,2400万贯左右用于在和平时期供养军队,其他所有开支只有七八百万贯。
而一旦战事爆发,军费会成倍激增。
这多出来的费用,政府只会不停地用通货膨胀和增加苛捐杂税的方式转嫁给民间。
于是南宋一朝苛捐杂税的科目之多、赋税水平之高,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经常达到北宋时期的一倍左右。
可见,仅仅和平时期供养军队就已经让南宋百姓力不从心了,而战端一开,他们甚至连生存都成问题。
因此,对于社会底层的穷人们而言,主要矛盾是吃饭问题而非民族矛盾,他们的意愿只能是如姜夔在《扬州慢》中表述的那样——“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只要北方政权不入侵,是绝对不愿意打仗的,更不必提什么北伐。
宋朝的历史故事
![宋朝的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fe63ba1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b9.png)
宋朝的历史故事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学习历史能够让人了解世界的发展变化,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尤为重要。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宋朝的历史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宋朝的历史故事篇一:繁华背后的宋朝宋朝,是个很有深味的王朝,无论赞者还是骂家都不算少。
记得汪盛铎先生在《两京梦华》一书中称宋朝是个“令人困惑的朝代”。
何处令人困惑呢?实际上与那些人颂人骂之处大有关系。
比如,颂者曰:宋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封建时代是空前绝后的,是封建时代的巅峰;唾弃的人则说,历史上没有比宋朝更窝囊的了,与别人打仗胜不了几次,最后都是以割地赔款画句号。
都传言汤因比说愿意生活在中国宋朝,请问汤因比在哪部著作里讲过这样的话?学术上多元是好事,益处远胜于舆论一律。
不论赞还是骂,都有利无害。
别的不说,在两宋统治的几百年里,仅没有大的文字狱这一项宋朝就很可爱。
据说在皇宫的一个秘殿里面,太祖皇帝有三条遗训刻在碑上,其中一条就是不得杀害士大夫,上书言事者无罪。
在封建时代,这一条太了不起了。
有人说宋朝是知识分子最幸福的朝代,这一点是起了绝对作用的。
假如写几句诗作一篇文章,就要遭受“阴谋造反”或是对朝廷“大不敬”的指责,谁会舍命侍弄诗词研究学问?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三项发明始于宋代,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充裕的物质生活不可小觑。
再看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汴京的生气扑面而来,感到宋朝的汴京比现在一些城市还发达,只是没有汽车、霓虹灯之类。
史家说,北宋时期汴梁的人口已超过百万,堪称世界之最。
此言不虚。
陈寅恪先生对宋朝的评价很高:“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记得在一次某书发行会上,大部分时间由一位先生高谈阔论,他强调宋朝经济“落后”,这当然是无知之说。
其实,宋朝确是当时世界上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国家。
古代的人口统计数字不可信,按今人估计,唐朝极盛时的人口约八千万,而宋朝约有一亿。
在古代手工生产时代,人口多,就意味着经济总量大。
宋朝历史故事
![宋朝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d1cff2a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08.png)
宋朝历史故事宋朝是我国古代社会的重要转型期。
那你知道宋朝历史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宋朝历史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宋朝历史故事:陈抟老祖传说,在宋太祖赵匡胤还是个普通士兵的时候,有一次随军去陕西,队伍路过华山脚下。
休息之时,赵匡胤的棋瘾突然上来了,拉着同伴下棋。
结果一路杀下来,谁都下不过他。
赵匡胤颇为得意,说:“看来天下没有人能胜得了我了!”“我知道有个人一定能胜你。
”一名士兵说。
“快说,是谁?”赵匡胤好奇地问。
“在这华山之上,有一位活神仙,人们叫他陈抟老祖。
据说他象棋下得极好,天下无人能敌。
若是你有种,就去找他一较高下,如何?”“好!”赵匡胤来了兴致,说,“我这就去找他!”赵匡胤上了华山,去找陈抟老祖。
陈抟听说了他的来意,却不答应与他下棋。
赵匡胤急了,说:“先生不与我下棋,是瞧不起我吗?”“非也。
”陈抟说,“只不过既然下棋,就有输赢。
不知道你有什么赌注?”“我当然有!”赵匡胤说,“我们就以华山为赌注。
陈抟听了,若有所思,说:“好。
”二人你来我往,下了数招。
陈抟发现,赵匡胤果然有些本事。
眼下赵匡胤处上风,如果被他赢了,自己岂不连栖身之所都没有了?于是便故意说话讽刺赵匡胤。
赵匡胤被他的话气得乱了阵脚,出现失误,陈抟因而得胜。
“我愿赌服输,他日必以华山双手奉上。
”赵匡胤说完,转身离去。
赵匡胤没有食言,在他做了皇帝之后,便将华山赐给了陈抟,“自古华山不纳粮”就源于这个传说。
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
他是道教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之一,是继老子、张道陵之后的道教至尊人物。
据说他出生之后,一直不会说话。
五岁那年,有一次在涡水边玩儿,一个穿青衣的老婆婆将他抱在怀中,喂他喝了几口奶,从那以后便会说话,且聪明过人,学东西过目不忘。
十五岁的时候,他已经天文地理无所不通了。
后来陈抟参加了科举考试,可是他的运气不好,一直考不中。
陈抟于是开始了修道生涯。
由于他的人品学识好,他很快就成为天下皆知的世外高人。
宋朝时期的历史故事
![宋朝时期的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effa895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ab.png)
宋朝时期的历史故事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的古国,在历史长河中,历时故事给我们的与生活带来诸多启发,只有深刻理解,才能体会到历史故事的现实意义,并从中有所收获。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宋朝时期的历史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宋朝时期的历史故事篇一:乾隆为何会佩服宋仁宗自称十全老人的清乾隆皇帝弘历,自视甚高,很少有人能入其法眼。
但他承认,有三个帝王,却为他所佩服,一是他的祖父康熙玄烨,二是唐太宗李世民,三是宋仁宗赵祯。
关于前二人的功过是非,论说可谓已汗牛充栋,就不说了,在此只想略为言说一下人们似较少注重的宋仁宗。
宋仁宗公元一○一○年生,因其之前的皇子一个个夭折,故起名“受益”,五岁封庆国公,九岁立为太子,十三岁就承继大统,更名赵祯,一登帝位。
初初一看,幸运之神似处处关爱着他,但其实并非全然如此。
一是他的前任皇帝宋真宗,曾对他怀有杀机,只是在大臣的提醒下才幸免于死;二是他虽登帝位,可只是名义上的皇帝,太后垂帘听政多年后才得亲政;三是爱面子讲排场的真宗留给他的,是一个边患多国库空虚的烂摊子,要多难有多难。
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却作出了一系列的业绩,让后人不能不对他刮目相看。
宋仁宗的重要个性特征是:对弱者同情,对世事宽仁。
这既成就了他的个人魅力,也成就了他为帝的业绩。
在他一朝,出了许多名垂千秋的大文豪。
唐宋八大家,两人出在唐,六人出在宋。
而出在宋朝的六人,均出于他当政时期。
这六人,可以说是个个名声显赫。
时至今日,有谁不知欧阳修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的大名呢?为什么能这样呢?林语堂说得好,因为这时是中国文人所处的“最好的时代”,文化氛围轻松。
在他一朝,不只出大文豪,而且出大政治家出能臣出大忠臣。
如范仲淹,富弼,韩琦,文彦博,包拯,杜衍等。
他支持范仲淹的新政,他宽宏大量,他在一定程度上有如今说的民主雅量,他能容忍臣子与自己争辩,不动辄就龙颜大怒要人首级。
仁宗有个宠妃张贵妃,故尔其才能平庸的伯父张尧佐大沾其光,不只出任财政部长,而且同时还兼四大要职。
宋朝历史小故事
![宋朝历史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5820968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da.png)
宋朝历史小故事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历史的长河中有灿烂、辉煌的文化,也有受尽外敌侵略的屈辱,无论是哪一种,都是我们不能忘记的历史。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宋朝历史小故事,希望能够帮到你!宋朝历史小故事篇一:海上之盟海上之盟是北宋、金国联合攻打辽国的盟约,双方商定:金取辽中京大定府,宋取辽南京析津府,辽亡后,宋将原给辽之岁币转纳于金国,金同意将燕云十六州之地归宋朝。
重和元年(1118年),徽宗派武义大夫马政自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乘船渡海,以买马为幌子,与金谈判攻辽。
此后宋金使者频繁接触。
宣和二年(1120年),双方商定以下的内容:宋金各自进军攻辽,其中金军攻取辽上京(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南)与中京大定府(今辽宁昭乌达盟宁城县天义镇大明乡),宋军攻取辽的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
宋答应灭辽后,将原来于澶渊之盟输给辽的岁币转输给金。
金则答应将燕云十六州还络宋。
结果宋攻辽失败,而金军顺利攻下辽上京、辽中京及辽南京。
金方事后指责宋未能兑现承诺“攻陷辽南京”,而拒绝还燕云。
金宋双方经交涉后,北宋允以二十万两银、三十万匹绢给金,并纳燕京代租钱一百万贯,金才交还燕云六州(景、檀、易、涿、蓟、顺)及燕京。
金军撤出城前还将燕京城内财物和人口搜刮一空,宋接收的只是一座“城市丘墟,狐狸穴处”的空城。
宋改燕京为燕山府。
海上之盟签订后,金宋果然合力灭了辽国。
但是辽国灭亡以后,宋朝便变相失去辽国作为它的屏障,以阻挡金兵南下。
而此后金宋边境正式接壤,而金兵又果然于辽亡后南侵宋土。
1126年北宋便在朝政败坏,国力和军力不振的情况下,遭强大的金兵攻克其首都汴京及中原一带的领土,酿成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这个谈判行动,一开始就遭到朝中有识之士的激烈反对。
太宰郑居中态度尤为坚定,他说:“澶渊之盟至今百余年,兵不识刃,农不加役,虽汉唐的和亲之策,也不如我朝的安边之策。
如今四方无虞,却要冒然毁约,恐招致天怒人怨。
宋朝的历史故事
![宋朝的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7a4eea8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eb.png)
宋朝的历史故事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王朝之一,承载着许多精彩的历史故事。
从政治、军事到文化、经济,宋朝都有许多值得我们探究的精彩故事。
下面我们将带您回顾一些宋朝的历史故事,让我们一同领略这个伟大王朝的风采。
1. 赵匡胤篡位北宋时期,五代十国的混乱导致国家动荡不安。
而赵匡胤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了宋朝。
他原本是一名边境将领,深受士兵们的敬爱,也备受朝廷重用。
然而,由于一些权臣的觊觎,他被贬斥到边疆。
赵匡胤并没有放弃,他积极布局,最终在陈桥驿起兵,夺取了皇位,建立了宋朝,并成为第一个皇帝,赵匡胤的胆识和智慧令人钦佩。
2. 王安石变法北宋时期,国家面临着严重的财政经济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王安石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变法措施,被称为“王安石变法”。
这一变法主要包括增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推行青苗法、均输法等措施。
这些变法旨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增强中央集权,但也引发了一系列批评和争议。
虽然变法最终因为各种原因失败了,但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3. 科举制度的推行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发展最为成熟的一个时期。
科举制度使得臣子选拔更加公正,人才辈出。
这一制度起源于隋朝,但在唐朝和宋朝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宋朝的科举制度分为三个级别,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考核内容涵盖经史子集和政策理论。
通过科举制度选拔的官员备受重视,使得宋朝的政府非常稳定和有序。
4. 岳飞抗金南宋时期,北方的金朝不断对宋朝进行侵略。
岳飞作为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将领,率领抗金义军多次打败金军,保卫了南宋的疆土。
岳飞的抗金精神和他所创办的“武穆遗风”至今仍为人们所敬仰。
5. 千里江山图宋朝时期,绘画艺术达到了巅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郭熙绘制的《千里江山图》。
这幅画描绘了当时的江山壮丽景色,真实地反映了宋朝的山水风情。
这幅画体现了宋朝文人墨客追求自然与心灵的和谐,以及对家国的深深的热爱。
6. 科技进步与经济繁荣宋朝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科技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宋朝经典历史故事
![宋朝经典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467fe76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2e.png)
宋朝经典历史故事
以下是四个宋朝经典历史故事:
1.杯酒释兵权:这个故事发生在宋朝初期,讲的是宋太祖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成功地解除了大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的军权,从而消除了武将专权的隐患,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这个故事也体现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
2.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描述了宋仁宗时,刘妃与内监郭槐合谋,用狸猫换掉刚出生的太子,导致太子的生母李妃冤死。
这个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后来还被改编成了戏剧和电视剧。
3.范仲淹改革:范仲淹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推行的“庆历新政”是一场旨在改革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弊端的改革运动。
虽然改革最终失败了,但他的思想和理念对宋朝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王安石变法:这个故事讲述了宋朝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在神宗时期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旨在解决宋朝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
虽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引发了争议和反对,最终失败。
以上四个故事都是宋朝历史上的经典事件,反映了宋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情况,对于了解宋朝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宋朝经典历史故事
![宋朝经典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55eacbe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ea.png)
宋朝经典历史故事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宋朝是一个备受推崇的朝代。
宋朝继承了唐朝的文化传统,以文治为重,经济繁荣,科技进步,留下了许多精彩的历史故事。
以下是其中几个值得传颂的经典历史故事。
故事一:岳飞精忠报国岳飞,是宋朝的一位著名将领,也是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的英雄人物。
岳飞忠诚于国家,勇敢无畏。
他在抵抗北方金朝入侵的战斗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
岳飞的最著名的一次战役是在淮河边的郾城。
当时,金军企图趁机渡河进攻南宋,岳飞率军奋勇抵抗。
尽管自身兵力劣势明显,岳飞却用胆识和智慧,凭借地利优势成功击退了金军的进攻,保卫了边疆安全。
然而,不幸的是,岳飞的忠诚和才能引来了害怕他的权臣秦桧的嫉妒。
秦桧诬陷岳飞谋反,最终导致了岳飞被囚禁和残忍杀害的悲剧。
岳飞的死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震动和哀悼,显示了民众对他的无比敬仰。
故事二:陆游南渡偶然获得胜利陆游,是宋朝末年的一位著名文人和将领。
他有过一段传世佳话,让人们对他的智慧和军事才能刮目相看。
当时,南宋正面临金朝不断进攻的威胁。
陆游率领的军队在一次战役中陷入了包围的困境,形势极为危急。
就在关键时刻,陆游突发奇想,决定利用敌军的轻敌心理进行出奇制胜。
他派出少部分兵力诱使敌人跟随,然后利用地形优势迅速转身反击,歼灭了大部分金军,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胜利。
这次胜利不仅挽救了整个战局,也展示了陆游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
陆游不仅在军事上有所成就,他还以文学天才而闻名。
他的诗文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怀,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故事三:范仲淹赴任靖康之难范仲淹,是宋朝初期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一生充满了故事和传奇。
当靖康之难爆发时,南宋政权岌岌可危。
面对金兵入侵和南宋皇帝被俘的困境,范仲淹决定义无反顾地前往边疆,为国家尽忠。
范仲淹尽职尽责,提出了“首恶之罪,虽及万夫罔敢畏,吾独何哉!”的名句,以表达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的忠诚。
他的劝谏虽未能成功挽救南宋政权,但他始终坚持对国家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为后世留下了光辉的榜样。
宋朝的历史故事
![宋朝的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9c13519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00.png)
宋朝的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是初中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能增加学⽣的学习兴趣,⽽且使历史课堂更有趣味性,将历史故事引⼊初中历史课堂还具有实⽤性。
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宋朝的历史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宋朝的历史故事篇⼀:靖康之耻 靖康之耻⼜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等,是中国历史上的⼀次著名事件,发⽣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因⽽得名。
靖康⼆年四⽉⾦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以及⼤量赵⽒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等共三千余⼈北上⾦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空。
靖康之耻导致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的内⼼,南宋⼤将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恨,何时灭!”。
靖康⼆年⼆⽉六⽇(公元1127年3⽉20⽇),⾦太宗下诏宋钦宗被废为庶⼈。
七⽇,宋徽宗等⼈被迫前往⾦营。
当⾦⼈逼迫徽、钦⼆帝脱去龙袍时,随⾏的李若⽔抱着宋钦宗,不让他脱去帝服,还骂不绝⼝地斥责⾦⼈为狗辈。
完颜宗翰初时想招降李若⽔,过了⼏天看看⽆效,就随便让⼿下处理他。
李若⽔骂不绝⼝,被宗翰的⼿下割裂咽喉⽽死节。
1127年4⽉20⽇,⾦⼈册封⼀向主和的张邦昌为帝,国号“⼤楚”,建⽴了傀儡政权,⾦⼈在扶植张邦昌的同时,再次搜刮⾦银,即使妇⼥的钗钏之物也在掠取之列。
开封府担⼼⾦银不够,⾦⼈⽆端挑衅,便在开封城四周设⽴市场,⽤粮⾷兑换⾦银。
由于京城久被围困,粮⾷匮乏,百姓⼿中的⾦银也⽆所⽤,便纷纷拿出来换⽶。
这样,开封府⼜得⾦银⼏万两。
然⽽,开封城已被搜刮数次,⾦银已尽,根本⽆法凑齐⾦⼈索要的数⽬。
⾦⼈只好作罢。
此时,⾦军统帅得知康王赵构在河北积极部署军队,欲断⾦⼈退路,⼜担⼼兵⼒不⾜,不能对中原⼴⼤地区实⾏有效统治,因⽽,在⽴了傀儡政权之后,准备撤军。
在撤退时,⾦⼈还烧毁开封城郊的房屋⽆数。
“东⾄柳⼦,西⾄西京,南⾄汉上,北⾄河朔”,在这样⼀个⼴⼤的地区,⾦兵“杀⼈如刈⿇,臭闻数百⾥”。
关于宋朝的历史故事
![关于宋朝的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1643fa5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75.png)
关于宋朝的历史故事宋朝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那你知道关于宋朝的历史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关于宋朝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宋朝的历史故事:宋太祖赵匡胤神秘死亡真相宋太祖赵匡胤之死,是困扰史学界的一个千年之谜,历来有“烛影斧声”之说,甚至有人把他的死与宫闱绯闻联系起来。
总之,普遍认为赵匡胤死于非命,是一夜暴死。
作为一代杰出帝王,赵匡胤的死,着实让人惋惜,所以,不少文人和好事者怀揣疑窦,翻箱倒柜,引文摘句,穷追猛打,一定要找出个罪魁祸首来才肯罢休;而作为赵匡胤死后最大受益者赵光义,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无疑成为人们重点怀疑和批判的对象。
抛开诸如《湘山野录》、《烬余录》等含糊其辞的野史不提,正史中也有对赵光义非常不利的记载,如《辽史·景宗纪》中就有“宋主匡胤卒,其弟炅(即宋太宗)自立”的字眼,一个“自立”,就让那些不明真相的人觉得赵光义难逃干系,至少与赵匡胤之死有关联。
赵匡胤比赵光义大12岁,他们一块儿参与了“陈桥兵变”,都算是赵宋朝廷最重要的奠基人。
公元960年,赵匡胤联合赵匡义等发动陈桥兵变,改变历史的一场军事政变。
《宋史·本纪》热情洋溢地赞颂这哥儿俩如何情深意长、肝胆相照。
赵光义病了,赵匡胤亲自到床头去服侍,烧艾草热灸的时候,哥哥惟恐烫坏了弟弟,就先在自己身上烧几下——手足深情,令人感喟。
赵匡胤常对身边的近臣夸赞赵光义说:我这位兄弟,降生的时候就和普通人不一样,仔细瞧瞧,他龙行虎步,威风凛凛,将来必定是太平天子。
甚至还谦虚地表示:“福德吾所不及。
”宋朝皇帝怎么了?“一把手”居然给“二把手”拍马屁!令世人狐疑的是,春秋鼎盛、耳聪目明的赵匡胤,竟然在一夜之间暴亡?好端端一个男子汉,为什么说没就没了呢?官方的记录非常潦草:“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
殡于殿西阶……”至于死因,压根儿没提。
坊间的猜测五花八门:有的说,死于饮酒过度,还有的说,因腹下肿疮发作而病亡……其实,最大的嫌疑犯就是最大的受益人——赵匡胤的政治接班人赵光义。
宋朝的重大历史事件
![宋朝的重大历史事件](https://img.taocdn.com/s3/m/56565d03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0b.png)
宋朝的重大历史事件很多历史事件实际上就可以被定位为故事,而这些故事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往往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学习兴趣,并由此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的发展顺序。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宋朝的重大历史事件,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宋朝的重大历史事件篇一:嘉定和议1206年五月,宋分道进兵,不久,金援兵大量南下,宋军大败。
金人要求惩办战争祸首,主和派礼部侍郎史弥远等竟杀死韩侂胄,函其首送给金人。
1208年(嘉定元年),双方重定和约,史称“嘉定和议”。
1206年,韩侂胄为了立功来保持相位,便轻率出兵北伐金,结果溃败。
主和派杨皇后杀韩侂胄请和,1208年订立屈辱的嘉定和议。
和议内容是上国书称金主为伯父,岁币银绢各三十万,又以三百万缗钱赎回淮、陕两地。
嘉定和议后,双方大致维持和平六七年。
这三次议和都是以屈辱买平安,三个“和议”不仅仅是把民脂民膏进贡给别人,而且是既丧失国格又丧失人格,可谓中国历史上并列第一的耻辱文章。
其主要内容如下:其一,依靖康故事,世为伯侄之国;其二,增岁币为银三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其三,疆界与绍兴时相同(金放弃新占领的大散关、濠州等地)。
南宋另给金军犒军银(赔款)三百万两。
此时,蒙古势力已在北方兴起,并不断南下攻战,而金和南宋则渐次衰落下去。
这次和议是南宋对金另外一次的屈辱媾和。
宋朝的重大历史事件篇二:越南李朝对宋朝广西的三州大屠杀公元1075年,取代黎朝的李朝,趁北宋王安石改革政局不稳之际,动员了十万大军入侵宋朝,借口“先发制人,打败宋朝进攻李朝的阴谋”,企图攻占中国的两广地区,分成水、陆两路向宋朝进攻。
越南军队攻入宋朝边境,先後攻陷钦州、(今中国广西钦州)、廉州(今中国广西合浦)及邕州(今中国广西南宁)等地。
越南将领李常杰在整场战事中最瞩目的行动,就是进行了大屠杀。
为抵抗交趾(越南)李朝10万人马入侵,邕州知州苏缄带领全城5万军民在邕城奋战,后因外援不至,城被攻破。
苏缄以"吾义不死于敌手"的英雄气概,率全家大小36人引火自焚,以身殉国。
宋朝历史年间小故事
![宋朝历史年间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f5db57f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d0.png)
宋朝历史年间小故事历史故事即生动又有趣,符合现代初中生的心理状态,而且也更符合现代初中思维发展的需要,同时,巧妙地讲解历史故事也符合历史教学的特点,最后,讲故事的题材也进一步符合历史课程的需要。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宋朝历史年间小故事,希望能够帮到你!宋朝历史年间小故事篇一:赵匡胤报恩的故事赵匡胤未做皇帝之前,是个身强力壮、爱耍枪弄棒的小伙子。
当时赌博盛行,赵匡胤也混在赌场,几乎场场能赢。
他仗义疏财,所以人们送了他一个“仁义白花”的绰号。
几年后,赵匡胤外出开眼界,闯世面。
一日傍晚,他行至一个山区小镇,见边上有一个卖莜面的摊点。
早已饥肠辘辘的他顾不得问价就大吃起来。
薄薄的莜面窝窝,加上羊肉蘑菇卤子,闻起来香,吃起来更美,他左三碗,右五碗,不一会儿就吃了碗莜面,外加三大碗金针菜、木耳、蘑菇做的三仙汤,顿感精神倍增,不由得脱口道:“活了二十多岁,从来没吃过这么香的饭菜啊!”转脸问卖莜面的多少钱。
“莜面加卤子一大碗三文钱,碗是五十四文;三仙汤每大碗一文钱,总共为五十七文钱。
”卖莜面的回答。
当赵匡胤的手伸进口袋时,说什么也拿不出钱来了。
卖莜面的见吃饭人的窘态,已猜到几分,便豁达地说:“就给一文钱吧。
”赵匡胤羞愧难当,憋了半天才说出一句:“唉,这叫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啊!”他拿不出钱,卖莜面的也没办法,只好说:“一顿饱饭就算我送你啦。
”若干年后,赵匡胤做了皇帝,每日山珍海味吃腻了,便想起当年的莜面窝窝、蘑菇卤及三仙汤。
他派了两位心腹大臣去找那个卖莜面窝窝的.,说找到后定要把他请进京来,他要面谢一顿饱饭之恩。
二位大臣脱掉官袍,扮成商人模样,出了京城。
二人找了整整一个月,卖莜面的摊子找到过无数,都与赵匡胤当年吃莜面的情节相去甚远。
一天,二人来到一个山区小镇,见到一个卖莜面的摊点。
他们循例问摊主:“你这莜面,食客一顿能吃几碗?”“普通人吃两碗,饭量大的能吃三至五碗。
”二人又问:“自卖莜面窝窝以来,有没有遇见一顿吃过十几碗的?”卖莜面的哈哈大笑起来,道:“你们不问我倒真忘记了,几年前,确有一位壮士一顿饭吃了我碗莜面窝窝,还喝了三大碗三仙汤呢!”“那位壮士付了多少钱?”二位大臣急切地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朝发生的历史故事宋仁宗是两宋时期乃至历史上都获评价很高的皇帝,他宽恕仁厚,节俭爱民,然而,宋仁宗的一生却充满着悲情色彩。
他一出生,就被从生母怀里抱走,成为与自己并无血缘关系的刘皇后的养子,直至生母死后数年,才得以相认。
他的身世,也被后人改编成为著名的戏剧故事《狸猫换太子》,在民间广为传唱。
做了皇帝后,妃嫔众多的仁宗生有三子,却都不幸早夭,一直面临着无人承续皇位的窘境。
虽然在他亲政的第三年,皇后曹氏就早有预见地把濮安懿王赵允让的第十三子、四岁的赵宗实接到宫里抚养,但仁宗一直未册立养子为太子,心有不甘的他仍想生个儿子,让亲生儿子来接掌皇权。
仁宗的后半生就是在这种盼子心切的焦灼中度过,而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也很清楚,这种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可他依然不肯放弃最后的一丝希望。
《宋人轶事汇编》载,仁宗与御史张升叙家常,仁宗说:“卿孤寒,凡言照管。
”意为体恤张升身历两朝,却寒微无依的处境。
张升说话行事素以耿直著称,答曰:“臣非孤寒,陛下乃孤寒。
”仁宗不解,张升说:“臣家里有妻子儿女,外面有亲戚可以走动,可是陛下却只有曹皇后和贵妃二人而已,这难道不是孤寒吗?”张升的本意,是提醒仁宗不要再抱不切实际的希望,赶紧册立养子为太子,作为储君。
可这番话却触动了仁宗的伤心事,他闷闷不乐地回到内宫休息,曹皇后见他的神色不悦,问原因,仁宗将刚才张升的话复述了一遍。
曹皇后当即伤心落泪,仁宗也是泪盈于睫,不胜感喟。
由此也可以想见,仁宗对于子嗣的渴望,是何等殷切。
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仁宗皇祐二年1050,有个叫冷青的人面见开封知府钱明逸,自称是仁宗的儿子。
冷青自述,其母王氏本为宫女,曾获仁宗宠幸,已经怀有身孕,因宫中失火,逃亡失散到了宫外,无以为生,只得嫁给一个叫冷绪的老百姓,生下儿子取名冷青。
实际上冷青是龙种帝子,仁宗的血脉。
如今长大成人的冷青依据母训,前来认父,并有当初仁宗赐予王氏的绣花兜肚为证。
开封知府钱明逸是个头脑糊涂的庸人,见冷青说的故事有板有眼,又有证物,心中早信了几分。
冷青察言观色,知道自己编造的故事已经起到了效果,遂将戏演得愈发逼真。
他对着公堂上端坐的钱明逸喝道:“明逸安得不起?”钱明逸见他气势迫人,更是吃惊,心想冷青若真是仁宗的儿子,也就是太子,将来是要嗣承大统的,哪里还敢得罪,只得乖乖地站起来,在冷青面前表现得很恭敬。
事情传开之后,御史中丞韩绛上报朝廷,仁宗也不知真伪,就让开封府推官赵概、谏官包拯共同审理此案。
然而,冷青毕竟是江湖草野之人,在审理的过程中,几个回合后就露出了马脚,最后供出他本是一家药铺的杂役,因其面相不凡,气质秀美,又有很好的心理素质,举止若定,有个叫高继安的人便为之策划,让他自称是仁宗流落在外的儿子,企图利用仁宗望子若渴的心理,蒙混过关。
南宋王明清的《挥麈余话》载,当时的名僧全大也参与了此案。
全大在庐山圆通寺修行的时候,某日见一个进山采药的男子,肌骨不凡,自称是仁宗的儿子,全大觉得这是一个可资利用的机会,遂资助了冷青一大笔钱,让他到京城去认亲,企望日后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没承想,冷青被审出是假冒的骗子,把策划人高继安、资助人全大都供了出来。
冷青和高继安俱被处死,全大也被发配到郴州郡内做一个挑土筑城的苦役,于盛夏中暑而死。
可是事情并没有就此完结,民间的百姓当时都认为冷青确为帝子,是仁宗的宠妃、后来被追授温成皇后的张贵妃私下授命宰相陈执中,让他处死冷青,以免张贵妃日后生下皇子,也无法继承帝位。
百姓还根据冷青被处死这天雾霾沉沉的天象,大做文章,认为这是大冤案的体现。
一时间谣言满天飞。
实际上,当时陈执中已出任地方官,宰相是由文彦博和富弼担任,民间完全是根据自己的想象而横生枝节。
这些纷扰离奇的故事插曲,也让一直渴盼有子的宋仁宗更觉心头悲苦。
嘉祐七年1062,身体已经很衰弱的宋仁宗终于明白,他不可能再有子了,只得册立已经31岁的养子赵宗实为太子,赐名赵曙。
第二年,怀着深深的失望与颓丧,宋仁宗离开了人世。
宋高宗喜欢养鸽子,经常亲手侍弄。
有个儒生听说这事后,写了首诗:“鹁鸽飞腾绕帝都,暮收朝放费工夫。
何如养个南飞雁,沙漠能传二帝书。
”意思是皇帝天天侍弄的鸽子,只能在京城附近绕绕圈子而已,倒不如养大雁,因为大雁善飞,南归之时,说不定还能带回被金人囚禁在北方的徽、钦二帝的音讯呢。
诗歌讽刺了赵构不理国事、偏安享乐的态度,无异于在他头上敲了一记闷棍。
这首诗辗转到赵构手里,大家都以为这位酸书生的人头岌岌可危了,谁知赵构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召见了他,封了个不大不小的官职。
皇宫里有个厨师,一次给皇帝煮馄饨,思想开了小差,结果没煮熟,赵构吃了半生不熟的馄饨,哇的吐了出来,盛怒之下让人把厨师拿到大理寺问罪。
几个以逗乐为业的宫中艺人,以这件事为题材,编了一段相声。
一上台互问年庚,一个说甲子生,一个答丙子生,旁边一人插话说:“你二位皆合下大理寺问罪。
”二人问其故,对方说:“饺子生、饼子生,与馄饨不熟同罪。
”赵构听到这里,先一愣,接着便哈哈大笑起来,马上命令手下将厨师放了出来。
书生以诗讽刺皇帝不思进取,反被封官;宫廷艺人旁敲侧击,讽谏皇帝不要滥用职权,结果救了厨师。
从这两件小事看来,赵构似乎是位宽厚仁慈的明君。
可如果真这样以为,那就让人讥笑为幼稚了。
当时,一位名叫沈才之的人,因为棋下得好,深得赵构的宠爱,被封官做了御前侍臣。
一天,沈才之与另一侍臣在皇宫里下棋,杀得难解难分之际,赵构踱步过来看棋,见一着对沈不利的险棋,随口对他说:“你可仔细了。
”沈才之引用一句古文回答说:“念兹在兹。
”赵构一听,立刻火冒三丈道:“技艺之徒竟敢在朕面前弄经语!”立马叫人拿来“批头棍”用竹片扎成的刑具,铺天盖地打了沈二十几棍,最后还把皮开肉绽的他赶出皇宫,贬为庶民。
仅仅因为一句话,而且还谈不上冲撞、犯上的话,就把宠臣乱棍打倒,扫地出门,这是先前那个善于纳谏的皇帝吗?这不是前后判若两人吗?其实,一点也别奇怪,因为皇帝是靠不住的,权力的至高无上,造就了他们苍黄反复、喜怒无常的性格,千万别指望他们做人讲感情、做事讲原则,他们既没感情也没原则,只有自己的心情。
心情好时,片刻对坐,整日春风,什么意见都听得进,什么出格的事情都容忍得下;心情不好时,再亲近的人都可能成为“出气筒”、“替罪羊”,以致许多人身首异处,还不明白犯了什么过失。
与中国封建社会其他时期、其他家族一样,眉山苏家的女人向来都是有姓无名的,苏洵十分钟爱自己的女儿,也不过取名八娘,显然在按排行顺序而定;而苏轼的母亲程夫人、祖母史夫人,甚至是苏辙的夫人史氏,全都有姓无名,至多被称为苏史氏、苏程氏。
可是陪伴苏轼一生的三个女人全有名字:王弗、王闰之、王朝云,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而奇迹的出现,首先要从王弗开始。
王弗与苏轼结识之后,就成了终日不去的伴读。
出身小户人家的王弗不仅知书达理,出乎苏轼意料之处的是,她对诗书非常熟悉,而且记性极佳,有时连苏轼都赶不上。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说: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
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
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
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
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细心的读者应能看出,苏轼这里并没有说王弗陪他读书是在新婚之后。
“其始”应为刚认识时,“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也不知是在苏家还是王家,抑或是在苏轼读书的山寺之中?小户人家的女儿,可没有那么多的讲究!如果说伴读、提示在年轻的恩爱夫妻之间时常出现,那么苏轼为官之后,王弗的“相夫”之功早就超越了“贱内”的范畴。
苏轼还记载: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
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
”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
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
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
”已而果然。
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
苏轼性情率真,口无遮拦,满眼没有一个坏人,这一点是苏洵所最不放心的,也是王弗终日挂牵的。
然而她对苏轼在外面所作所为,达到“未尝不问知其详”的地步,这显然有违“女戒”。
王弗不仅为此,她还在屏幕之后“窃听”客人与苏轼的谈话,提醒苏轼要对那些首鼠两端、见风使舵之人要有所戒备。
苏轼在这里无法指名道姓说那些人是谁,但像张、章惇两个后来对苏轼严加迫害的恶人,当初在凤翔都是与苏轼往来频繁的“朋友”。
后来的事实证明,王弗确实有先见之明。
可以看出,王弗对苏轼有劝诫,有时达到了可以针砭的地步。
“有识”二字,乃是古代对读书人的莫高评价,苏轼用这两个字来形容自己的夫人,可见他对王弗是多么敬重。
王弗对苏轼的不良行为,经常予以制止。
苏轼曾回忆道:某官于岐下,所居大柳下,雪方尺不积;雪晴,地坟起数寸。
轼疑是古人藏丹药处,欲发之。
亡妻崇德君曰:“使吾先姑在,必不发也。
”轼愧而止。
——《苏轼文集》卷七十三《先夫人不发宿藏》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