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的国际化之路及人力资源管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

讨论课题:华为的国际化之路及人力资源管理

高召

目录:

一、华为的国际化之路 (3)

(一)华为从1996年开始全球化战略布局

(二)华为国际化之路遇到的问题

(三)华为的渐进式国际化征途:动因、战略、竞争力

二、华为的人力资源策略 (8)

华为的国际化之路与人力资源策略

一、华为的国际化之路

华为于1987年成立于中国深圳。在20多年的时间里,华为全体员工付出艰苦卓越的努力,以开放的姿态参与到全球化的经济竞合中,逐步发展成一家业务遍及全球140多个国家的全球化公司。

(一)华为从1996年开始全球化战略布局

全球化背景: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市场竞争环境激烈,市场份额大幅度萎缩;通信设备关税低,国际通讯巨头攫取中国市场。全球化动因力求持续发展,全球化战略是“逼上梁山”的选择;电信设备商必须符合国际标准化,依靠区域市场难以生存。"友商"战略;国内市场画地为牢,以守为攻;国外市场"低成本战略"大举进攻。

华为国际市场进入模式:21世纪初,通信设备的关税相对较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华为以"成本领先优势"进入国际市场;国际电信巨头研发成本高,遭遇华为低成本战略,迫使其与华为进行战略合作;国内市场竞争格局发生巨变,全球化是华为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全球研发为特点,华为在全球建立了12个研究所,研发系统实行CMM管理;通过这些研发机构引入国际先进的人才、技术,为华为总部的产品开发提供支持与服务,实现全球同步开发。在欠发达国家,依靠低价格策略进行自主品牌的建设;在发达国家,积极寻求与国际电信巨头的战略合作,积极进行OEM商务洽谈。

华为全球化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屡战屡败可以理解为一个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直到零的突破,

第二阶段:赢得突破这个阶段进一步派人。到各个国家,只要哪一个国家人口多,电话需求大,就派人做市场。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在2001年基本上实现了3个多亿的销售。

第三阶段:拓展欧美市场蕴含着两条战线:1.华为在全球布网以后,在欧美以外的市场全面突破;2.大力的拓展欧美市场.

(二)华为国际化之路遇到的问题

中国加入WTO以后,国际化愈加成为中国企业发展中无法绕过的门槛。而华为提早将国际化作为战略重点,还有其他因素的考虑。从华为所在的电信设备市场来看,进入21世纪之后,虽然移动通信与宽带网络市场仍有较快的增长,但中国电信设备市场的总体发展速度已明显放缓,电信运营商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从1996~2000年24.9%,快速下降到2000~2002年2.1%(资料来源:CCIC)。在传统产品市场上,收入与利润的增长已变得异常困难,因此,这些厂家必须在战略上做出调整,以维持自身的持续发展。

早在1994年,当华为自主开发的数字程控交换机刚刚取得一定的市场地位时,任正非就预感到未来中国市场竞争的惨烈和参与国际市场的意义。这一年,华为第一次在北京参加国际通信展,1996年开始开拓国际市场。华为国际市场开拓,还是沿用国内市场所采用的“农村包围城市”的先易后难策略,首先瞄准的是深圳的近邻香港,俄罗斯和拉美市场是华为首先瞄准的"猎物"。从电信发展较薄弱的国家“下手”,步步为营,层层包围进军东南亚以及中东、非洲等区域市场。延伸发达国家,攻占欧美市场,为香港提供以窄带交换机为核心产品的“商业网”产品;为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市场以及中东、非洲等区域市场提供移动智能网;以10GSDH光网络产品德国为起点,通过与当地著名代理商合作,华为产品成功进入德国、法国、西班牙、英国等发达国家。随后,华为开始考虑发展中国

家的市场开拓,重点是市场规模相对较大的俄罗斯和南美地区。2000年之后,华为开始在其他地区全面拓展,包括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市场以及中东、非洲等区域市场。特别是在华人比较集中的泰国市场,华为连续获得较大的移动智能网订单。此外,在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如沙特、南非等也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此后,华为开始在觊觎已久的发达国家市场上有所动作。在西欧市场,从2001年开始,以10G SDH光网络产品进入德国为起点,通过与当地著名代理商合作,华为产品成功进入德国、法国、西班牙、英国等发达地区和国家。就北美市场而言,它既是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市场,也是华为最难攻克的堡垒,目前仅仅销售了少量电源等低端产品,主流产品至今仍难以打入。

为配合市场国际化的进展,华为也在不断推进产品研发的国际化。1999年,在印度班加罗尔成立了华为印度研究所,目前已有700人的规模,迅速提升了自己的软件开发水平,成为了国内唯一一家达到CMM 5级认证的企业。2000年之后,华为又在美国、瑞典、俄罗斯建立了自己的研究所,通过这些机构引入国际先进的人才、技术,为华为总部的产品开发提供支持与服务。

华为总裁任正非很早就认识到,企业的国际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市场、制造、研发的国际化,只是其表象问题,管理水平的国际化和资本运作的国际化,才是华为实现国际化的重要举措。

1.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

任正非认为,职业化管理和国际化人才是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必要条件。华为从1997年开始,就与国际著名管理顾问公司合作,改革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了以职位体系为基础、以绩效与薪酬体系为核心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使员工的职业化素质得到了明显加强。

紧接着,华为又酝酿业务流程的变革。1999年,华为与IBM签订了业务流程变革咨询合同,在其帮助下启动了以IPD(集成产品开发)、ISC(集成供应链)为核心的业务流程变革。

在职业化管理和核心业务流程重整的基础之上,从2003年开始,华为又进行组织机构的重大调整,将过去集权化的公司组织向产品线/准事业部制改变,化小利润中心,加快决策速度,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增强“以小搏大”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⒉筹备境外上市

华为从2001年开始考虑以定向私募的方式,邀请若干家国际知名企业成为其少数股东,并计划在私募完成后境外上市。此举与TCL的目的类似,希望透过资本形成紧密合作的纽带,借国际一流公司的实力,帮助自己早日实现国际化梦想。2001年,华为将其非核心业务华为电气出售给美国爱默生公司,除了获得60亿元人民币的收入外,也是在为更大规模的国际化资本运作做尝试和铺垫。

这些年来,非公众公司性质以及高度分散的内部股权结构对华为未来国际化发展带来许多的限制。首先是透明度问题,由于华为不是上市公司,不需要履行信息披露的义务,前些年又比较刻意地封锁一些消息,造成了外界对华为的种种猜测,这些给华为寻求与国际公司的广泛合作制造了障碍。

同时,华为实现国际化还面临着四大难关。虽然华为在国际市场开拓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但与期望目标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总的来说,可以用“异常艰难”来概括华为8年的国际化历程。正如任正非总裁在1997年引用先人的话所说的,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败多胜少、逐渐有胜”。究其根本,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国内国际市场二线作战的资源配置问题

为了加大对国际市场的投入,华为从2000年开始,逐步将公司营销系统的精兵强将抽调到国际市场。原来非常强大的国内市场部的力量受到了严重影响,许多办事处主任,都是1998年之后进入公司的年轻员工,经验上还有欠缺,这使得华为与中兴等竞争对手在国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