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的定义: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
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
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
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
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
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
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
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
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
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
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
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遂王天下。
(《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王力《古代汉语》重点精华笔记(第14章 古汉语通论(31~32))【圣才出品】

第14章古汉语通论(31~32)三十一、词律(一)词调、词谱1.词调词调是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
(1)唐宋时代词调的来源①有的来自民间音乐。
②有的来自西域音乐(是我国西部各兄弟民族的音乐)。
③有的是乐工歌妓或词人创制的。
④有的是国家音乐机关创制的,还有其他的来源。
(2)词牌词调很多,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称作“词牌”。
①有些调名本来是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西江月等。
②有些调名本来是词的题目,例如张志和的《渔歌子》是咏渔父生活的,温庭筠的《更漏子》是咏春夜闺情的。
③绝大多数的调名和词的题目没有关系,所以宋人常在一首词的调名下写出词题或小序。
苏轼《念奴娇》下写明“赤壁怀古”,辛弃疾《木兰花慢》下写明“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就是这一类的例子(当然,不写词题并不意味着调名就是词题)。
(3)小令、中调和长调前人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类,以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到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这种根据字数的分法,未免太拘泥、太绝对化了,我们只要把小令、中调和长调了解为大致的分类就是了。
(4)单调、双调、三叠、四叠从分段看,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词的一段称作阕,又称片(曲终称阕(què),片就是遍,一阕一片是说乐曲已奏过了一遍。
又,一首词也可以称作一阕。
)①单调的词不分段,往往就是小令,如渔歌子、如梦令、捣练子等。
②双调的词分为前后(或上下)两阕,小令、中调、长调都有,如菩萨蛮、蝶恋花、满江红、雨霖铃等。
双调是最常见的形式。
一般的情况是前后两阕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平仄也相同(如卜算子、浪淘沙令),不相等的大都是前后阕起首的两三句字数不同(如菩萨蛮、忆秦娥)或平仄不同(如更漏子、浣溪纱)。
③三叠四叠的词都是长调。
三叠分为三段,如兰陵王,四叠分为四段,只有莺啼序一调。
(5)同调异名和同调异体的两种情况①同调异名,是说一种词调有几种调名例如,忆秦娥又名秦楼月,卜算子又名缺月挂疏桐,念奴娇除了又名百字令、百字谣外,还有大江东去,酹江月等别名。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六~十八)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六~十八)[一、二册完毕]通论(十六)1、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双声;“威望”在先秦反而不是双声;“栗烈”古今都是双声。
2、叠韵:两个字的韵相同(韵头不同也算叠韵),如现代汉语中“光芒”;“芣苢”在上古是叠韵;“知识”在上古却不是;“辗转”古今都是。
3、三十六字母:按传统说法,有所谓三十六字母,字母实际上就是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如见溪群疑等。
这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
而上古的声母系统,据初步研究共有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
(参见附录四)4、双声叠韵和上古汉语的构词法有密切的关系。
上古汉语里的双音词很少,而其中,除了叠音词(如“夭夭”)之外,不少双音词的两个音节有双声叠韵的关系。
这些双声叠韵词大都用来描绘声色形状,古书注解常常用貌字来解释。
古人称之为“连绵字”。
连绵字也有不属于双声叠韵的,但绝大多数属于双声叠韵。
5、双声叠韵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A、形容词性的连绵字:a、双声:觱发、缤纷、容与、憔悴、滑稽、便嬖b、叠韵:虺隤、窈纠、觳觫c、双声兼叠韵:辗转B、名词性的连绵字:a、双声:蟋蟀、蝃蝀、伊威b、叠韵:芣苢、仓庚、鎡基C、AB是纯粹的双音词。
此外,还有一些经常用在一起的同义词或近义词也往往有双声叠韵的关系(有的非常接近连绵字,有的只能算两个词):a、双声:玄黄、洒埽、亲戚、妻妾、肯綮b、叠韵:涕泗、刚强D、利用连绵字和双声叠韵来加强诗歌的音乐性。
达到回环反复的效果。
6、注意:双声叠韵的分析是和语音系统的描写相联系的。
前人对上古声母和韵部的分合,看法不尽相同,因此在具体分析某些字是否双声叠韵时,看法也就不完全一致。
7、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古人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
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1章 古汉语通论(1~4)1.1 复习笔记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 古汉语通论(5~6)2.1 复习笔记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 古汉语通论(7~10)3.1 复习笔记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 古汉语通论(11~12)4.1 复习笔记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 古汉语通论(13~14)5.1 复习笔记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 古汉语通论(15~16)6.1 复习笔记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 古汉语通论(17~18)7.1 复习笔记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 古汉语通论(19~20)8.1 复习笔记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9章 古汉语通论(21~22)9.1 复习笔记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 古汉语通论(23~24)10.1 复习笔记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 古汉语通论(25~26)11.1 复习笔记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 古汉语通论(27~28)12.1 复习笔记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 古汉语通论(29~30)13.1 复习笔记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4章 古汉语通论(31~32)14.1 复习笔记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古汉语通论(1~4)1.1 复习笔记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1.编排方式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
如《释诂》:“赉、贡、锡、畀、予、贶,赐也。
”“如、适、之、嫁、徂、逝,往也。
”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编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编排。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①部首编排法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
王力版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介词和连词

王力版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介词和连词十三、介词和连词一、介词1.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词类,它在句中的作用仍带有动词性质的痕迹。
它能带宾语,但不能单独进入句子结构,更不能充当谓语。
大约有“于(於、乎)、以、因、由、为、自、从、与、及”等十几个。
2.介词的语法特点:(1)介词带宾语,有时宾语前置。
(参见第九节)(2)古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大多可以省略。
(“于”字的宾语不能)(3)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但“于”字介宾结构表时间处所意义的还可做补语。
“以”字结构表工具方式的既可做状语,又可作补语。
3.于(於、乎):用法有四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为“在、从、到”或“在……中”“在……方面”等。
(2)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作补语或状语,可译为“向、跟、给、对、对于”等。
(3)引进比较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在形容词和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译作“比”。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作“被”。
此外:1)介词“于”和代词“是”结合,构成介宾关系的凝固词组,在句中作状语,意思是“从此”“在这里”“在这个时候”或“在这种情况下”。
后来虚化为连词,一般用在句子的开头表承接。
2)“乎”:用作介词,其作用与“于”或“於”基本相同,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对象等,译为在、比、到、向等。
乎的使用频率较低,“乎”字结构一般只作补语,一般也不引进主动者。
4.“以”:原是动词,义同“用”,由此虚化为介词。
主要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
(2)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这是一种行为方式。
我们以“率领”来翻译它。
如“宫之奇以其族行”(宫之奇率领他的族人离开了虞国。
)这也许是动词的残存用法,但是已经虚化,与介词“以”难以分开。
(3)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标准等,“以”字结构通常作状语,可译为“凭着、依靠、按照”等。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王力)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王力)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 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臵、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
王力《古代汉语》重点精华笔记(第11章 古汉语通论(25~26))【圣才出品】

第11章古汉语通论(25~26)二十五、骈体文的构成(上)(一)定义骈体文是汉以后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体。
又称骈文、骈俪文,因其多用四字、六字句,亦称四六文。
(二)骈体文的形成1.萌芽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文章用了许多平行的句子,东汉班固、蔡邕等人的文章更讲求句法的整齐,可以认为是骈体文的先河。
但是上述诸家作品里的平行句法,只是为了修辞的需要,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格式,不能算作一种文体。
2.开始形成骈体文从魏晋才开始形成,这是有道理的。
3.全盛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代,这时候,骈体文成为文章的正宗。
唐宋以后,骈体文的正统地位被“古文”代替了,但是仍旧有人写骈体文。
4.衰落唐朝古文运动后,风行了数百年的骈文慢慢走了下坡路,成为贵族文人吟风弄月的工具。
(三)骈体文的语言特点骈体文的语言有四方面的特点:1.语句的骈偶两马并驾称作骈,两人在一起称作偶。
骈偶就是两两相对,又称对仗。
骈偶要求出句和对句语法结构相同,词性、词序都要对称。
这样,文章呈现出均匀的对称美。
骈偶(对仗)的基本要求是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对复句。
古代虽没有这些语法术语,但事实上是这样做的。
现在各举一些例子如下:(1)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灵运之兴会摽举,延年之体裁明密。
(沈约《谢灵运传论》)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吴均《与顾章书》)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文心雕龙·情采》)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
(庾信《哀江南赋序》)(2)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莫不寄言上德,托意玄珠。
(沈约《谢灵运传论》)若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
(《文心雕龙·情采》)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庾信《哀江南赋序》)披绣闼,俯雕甍。
(王勃《滕王阁序》)(3)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子建函京之作,仲宣霸岸之篇。
(沈约《谢灵运传论》)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
(萧统《文选序》)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
王力《古代汉语》重点精华笔记(第7章 古汉语通论(17~18))【圣才出品】

第7章古汉语通论(17~18)十七、古书的注解(上)(一)训诂学定义训诂又称“故训”,对其通行的说法是用今语解释古语。
它是一项用语言解释语言的实践活动,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与文字学、音韵学并立,构成了我国传统语言学中的三大部门。
(二)发展历程1.先秦开始对当时的古籍进行整理。
2.两汉训诂发展的兴盛期。
出现了著名的训诂学家毛亨、扬雄、刘熙、贾陆、许慎、马融、郑玄等著名训诂学家,以及《毛诗故训传》《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等著名训诂著作。
3.魏晋以来训诂成就不及从前,但仍有所发展,首先对群经的注疏趋于完备,宋代出现《十三经注疏》的合集;其次突破了解经的范围,有裴松之《三国志注》、杨琼《荀子注》等训诂著作;最后出现了多种字典、词数,如魏·张揖《广雅》、南朝梁·顾野王《玉篇》、颜师古《匡谬正俗》等。
此间王肃、张揖、郭璞、孔颖达、李善、朱熹等成就最高。
4.清代训诂发展到鼎盛时期,学者们继承前人成果,用文字形音义统一的观点,从理论和方法上对训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阮元《经籍纂诂》等。
词典、字典的编纂也成绩斐然,如《康熙字典》等。
5.近代使训诂不仅只是解释具体的语句,还要论其原理、法则、求文字和词义的系统和源流使之真正成为一门学问。
(三)训诂的材料1.古典文献的正文如:(1)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尚书·洪范》(2)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礼记·曲礼》(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造乎?”《论语·泰伯》2.随文释义的注疏随文释义,是不脱离文献原文来解释语义的方法,也就是讲词语在这个具体句子中的含义,而不涉及或少涉及脱离了这个具体语言环境的其他意义。
而注疏则是古人解释古代文献的总称,有传、说、皆、训、笺等等。
如:(1)《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六~八)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六~八)通论(六)1、不同形体的字可分为三大类: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2、各个时代一般使用的汉字一直在五六千个左右。
汉字增多的原因有三:A、因社会发展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
B、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
C、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古今字)。
3、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前一个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4、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域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了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5、异体字与古今字的分别:A、异体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
(注意:有些异体字最初是完全同义的,但后来有了分工,即原来是异体字,后来不是异体字了。
如:諭喻。
)B、古今字是几个字意义分化。
6、异体字的几种情况:A、会意字与形声字之差。
如:泪淚。
B、改换意义相近的意符。
如:彳辵足走、言口欠、言心;敕(攴)勅(力)、歎嘆、絝袴。
C、改换声音相近的声符。
如:綫線、暱昵。
D、变换各成分的位置或写法。
如:慚慙、和咊;花芲。
E、原来是异体字,后来不是异体字的情况。
如:諭喻。
7、不能认为是异体字的三种情况:A、意义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后代读音相同但古音不同。
如:寘置、寔實。
B、关系交错复杂,有相通之处也有不通之处。
如:雕彫凋、遊游、修脩。
C、通用有条件限制,意义广狭不同。
如:亡無、沽酤。
8、繁简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
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
如礼禮、气氣等。
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
古代汉语通论学习知识汇总整编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法有三种: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
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几十年内,有按照注音字母排列的。
如杨树达《词诠》。
在古代,大多是按平水韵106韵排列。
如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
缺点:查字方便,但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难以找到要查找的字。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为序。
同一部首的,笔画少的在前,笔画多的在后。
缺点: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不容易确定。
3、按编码排列。
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缺点:字角的归类要靠死记,如不常用,容易忘记。
二、汉语字典辞书注音方法1、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如:“篙”,音“高”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读若:读音像,如琎,读若津;叶韵:通过临时改读字音,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
叶同协,意思是和谐。
如《诗经。
周南。
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朱熹:“方,叶甫妄反。
”)二、常用字典辞书及其使用方法韵,入声17韵,共106韵。
三、《说文解字》的体例、价值和说文四家《说文解字》的体例: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收字9395个,另有重文1163个。
《说文解字》的价值:1、确定了“六书”理论;2、按照“六书”原则,创立了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数的体例;3、保留了小篆,便于从字形说明本意,并为释读甲金骨文提供了依据;4、保留了先秦词义和汉代训诂资料;5、保留了古音资料;6、记载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
说文四家: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docx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docx古代汉语通论(一)一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的定义: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
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
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
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
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
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
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
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
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
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
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
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四~十五)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四~十五)通论(十四)1、句首句中语气词语气词不一定在句尾;有些虚词,在句首或句中,同样能起表示语气的作用。
A、“夫”(fú)a、“夫”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从指示代词“夫”发展而来,已变成纯粹的语气词,不能再解作“这个”“那个”。
b、“且夫”“故夫”“今夫”略等于说“且”“故”“今”,增加了“夫”字,也是表示要发议论。
c、“若夫”等于“至于”。
如:此虽免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彼且恶乎待哉?B、“其”a、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语气。
1)在陈述句或疑问句里,表示“大概”“恐怕”。
如:吾其还也。
其是之谓乎?其我之谓矣!2)在祈使句里,就简单地表示委婉语气,略等于现代的句末语气词“吧”“啊”所表示的委婉语气。
如:君其问诸水滨。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您可别废弃了先君的事业啊!)b、可以加重反问的语气。
往往用在疑问代词的前面。
如:一之谓甚,其可再乎?(无疑问代词)其谁曰不然?其何以行之哉!C、“惟”(唯、维)a、“惟”用在句子的开头,是古人所谓的发语词。
在记叙文中,往往用在全文的开始,引出年月日。
如: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
(祀,年)b、“唯”用作句首语气词时,有时表示希望。
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唯荆卿留意焉。
c、“唯”用在句首可以帮助判断语气。
如: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d、“惟”“维”用于句中,帮助判断语气。
如: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厥土惟白壤。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D、除上述之外,还有许多句首句中语气词。
如“繄”。
2、词头、词尾不是一个词,只是词的构成部分,本身没有词汇意义,只表示词性。
有些词头也不专门表示一种词性,在这种情况下就真正是有音无义了。
3、词头。
除“有”字外,这些词头一般只用于诗歌,散文中很少用到。
A、“有”a、用于专名的前面。
常见的有上古时代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等。
如:“有夏”“有殷”“有虞”“有扈”,鲧纳有莘氏女,生禹。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

古代汉语通论一、古汉语常用工具书(一)工具书: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以特定的编排形式和检索方法,为人们迅速提供某方面基本知识或数据线索,专供查阅的特定类型的图书。
(二)工具书的编排方式:1、按义序排列2、按部首、笔划排列3、按号码排列4、按音序排列❖关于字典和词典⑴字典:《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字典》《新华字典》⑵词(辞)典:《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三)古代的注音方法:1、譬况法用打比方的办法,通过描写性、说明性的叙述来指示发音。
《公羊传》:《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
东汉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见伐者为主,读伐短之。
齐人语也。
譬况法注音或对声音长短进行说明,或描写其发音部位,或描写其发音方法,但都不是正式的注音方法。
2、读若法(也叫“读如”)用一个和被注字读音相近的字来注音。
《礼记·少仪》:祭祀之美,齐齐皇皇。
郑玄注:“皇,读如归往之往”。
读若法仍是比况被释字的读音,只求近似,所标的音仍不十分准确。
“读若、读如”也用于破假借字,如《礼记》:起居竟信其志。
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3、直音法汉代末年始用直音法注音。
指用同音字注音,常见格式“某音某,某音某某之某,某音某某”。
盅,音古;毕,音必;畔,音叛。
贯掼,关去。
梧,从木吾声。
局限性:⑴无同音字,如“蹭、糗、欸”。
⑵同音字比较生僻,注之无意义。
如“然”的同音字“燃、蚺、髯”。
4、反切注音某某切,唐以前称“某某反(或翻)”。
利用汉语双声、迭韵原理,用两个字注另一个字的音,反切上字与所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红,胡笼切;毛,莫袍切;送,苏弄切;东,德红切从东汉末年到1918年注音字母公布,反切法一直被作为汉字注音的主要方法。
5、注音字母中国第一套法定的汉字形式的标注汉字的拼音字母,又称国音字母、注音符号、注音字符。
王力《古代汉语》重点精华笔记(第10章 古汉语通论(23~24))【圣才出品】

第10章古汉语通论(23~24)二十三、古文的文体及其特点(一)姚鼐古文十三类及其特点姚鼐《古文辞类篹》把文章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shuì)、赠序、诏令、传(zhuàn)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十三类。
1.论辨类即论说文,包括哲学论文、政治论文、史论、文论等。
先秦诸子书,一般都可认为论文集。
单篇论文则以贾谊《过秦论》为最早。
论辨类或者是发表自己的主张,阐明一个道理(论):或者是辨别事理的是非,驳斥别人的言论(辨)。
举例来说,《淮南子》是论,而《论衡》则是辨;《过秦论》是论,而《神灭论》则是辨。
2.序跋类是一部书(或一篇文章)的序言或后序。
序(叙)是一般的序言,放在书的前面;跋则放在书的后面,即后序。
上古时代的序都是放在后面的。
3.奏议类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包括《文心雕龙》所说的章表、奏启、议对三类。
较古的时候(汉代)四者是有分别的;后来逐渐变为没有多大分别了。
此外还有疏、上书、封事。
疏的本意是条陈(逐条陈说),封事是预防泄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对策(简称策),是奏议的一个附类。
这是应举时由皇帝出题目,写在简上,称作策问;应举者按题陈述自己的意见,称作对策。
汉代晁错、董仲舒都以对策著名。
4.书说类包括书和说。
书指一般的书信,说大多是游士说别国人君的言词。
5.赠序类是一种特殊的文体。
古人有“赠言”。
到了唐初,赠言才成为一种文体,称作“序”。
韩愈所作的赠序最多,也被认为最好。
6.诏令类是皇帝对臣下的书信。
诏令和奏议本来都是书信,但因封建时代最高统治者被认为与一般人不同,所以臣子给皇帝的书信叫奏议,皇帝给臣下的书信叫诏令。
皇帝下达的文书还有“制”“诰”等等。
檄(xí),是诏令的一个附类。
它被用来晓谕、或者用来声讨罪恶。
檄,不一定是皇帝发出的;有时候,也可能是敌国互相声讨,或者是“讨贼”。
由於封建社会很少正义战争,互相攻击的人往往是一丘之貉,檄就往往是强词夺理,或者是捏造事实。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三)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三)通论(十三)1、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于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
如:是故质的张而弓矢焉。
(“是故”,本义是“这个缘故”,可以看作双音词,等于单说“故”。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然而,但是。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况”,何况。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
(“虽”,虽然,即使)A、“而”a、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两种行为的联系。
如:敏于事而慎于言。
(性质)朝济而夕设版焉。
(行为)b、连接两个句子,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
如: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c、注意:“而”字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由“与”和“及”连接)。
连接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用作谓语带有描述的性质,如“蟹六跪而二螯”。
d、顺接与逆接:这是从具体的上下文的意思看的,并不是说“而”字有两种性质。
1)顺接: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有某种类似,或有密切的关系,中间没有转折。
顺接的“而”有时可译为“而且”,有时可译为“就”“便”(注意位置不同),这要看具体的上下文。
更多的情况是:现代口语不用与“而”字相当的连词,现代书面语仍旧沿用“而”字。
如:美而艳。
任重而道远。
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2)逆接: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相反,或者不相谐调;不是事理相因,语意连贯,而是有个转折。
逆接的“而”可以译为“却”“可是”“但是”。
如: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3)“而”用在一句话的主语和谓语之间,细玩文意,实际上也是一种逆接。
如:十人而从一人者,……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4)有时候,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含有假设的意思,可译为“如果”。
这种用法仍然和逆接的用法相通。
如:人而无仪,不死何为?e、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
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古汉语通论(1~4)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1.编排方式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
如《释诂》:“赉、贡、锡、畀、予、贶,赐也。
”“如、适、之、嫁、徂、逝,往也。
”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编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编排。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①部首编排法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
如“亻”为两画,“彳”部必在“亻”部之后;同一部的字也按笔画多少为序,如九画的“待”排在八画的“往”之后。
最早创立部首编排法的是许慎,他编写的《说文解字》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其后的字典辞书分部不一样。
如《康熙字典》分214部,新《辞海》250部,《汉语大字典》200部,《现代汉语词典》189部。
分部不同,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字典辞书里也可能属不同的部首。
②四角号码编排法按四角号码也是按形编排。
这种编排法是根据方块汉字的特点,每个汉字取四个角的形状,分为十种形式,分别用0至9十个阿拉伯字代表。
其口诀为:横一竖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
意为,这个角如果是一横就取1,竖就取2,交叉就取4,方框就取6等等,如“颃”字为0128。
这种编排法曾使用一时,但现在很少有人在使用。
(2)按音序编排音有古音今音,古音可按声母编排,也可按韵编排,今音有按注音字母编排,也有按拼音字母编排。
民国以前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多是按平上去入四声和平水韵一百零六韵分列,如《佩文韵府》、《经籍纂诂》等。
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有的字典辞书按注音字母勹夂冂匚等的顺序排列,如《国语词典》、《词诠》等。
当代编写的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则多按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排列,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简明古汉语字典》等。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笔记

古代汉语笔记(王力)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笔画少的列前,笔画多的列后。
笔划相同时,再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这部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奉敕编纂的,书成於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
它是在明代梅膺祚的《字汇》和张自烈的《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又按十二地支分成子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集,每集又各分上中下三卷。
今本装订成一册,全书共收字47035个,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每字下面先列历代主要韵书的反切,然后解释字义,每义之下一般都引古书为证。
如果这个字有别音别义,便再解释别音别义。
它解释字音和字义,除引用古代韵书或字书的解释之外,一般还引用古注。
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王引之奉旨作《字典考证》,纠正引书错误2588条,1981年王力作《康熙字典音读订误》,纠正音读错误八类共5900条。
3、《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它实际上是在《康熙字典》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增删、修订的。
4、《辞源》1915年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五十多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一部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个部首。
单字字头下大量收列古今的复音词或词组,先释单字,再释复音词语。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三)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三)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三)通论(十三)1、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于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
如:是故质的张而弓矢焉。
(“是故”,本义是“这个缘故”,可以看作双音词,等于单说“故”。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然而,但是。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况”,何况。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
(“虽”,虽然,即使)A、“而”a、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两种行为的联系。
如:敏于事而慎于言。
(性质)朝济而夕设版焉。
(行为)b、连接两个句子,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
如: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c、注意:“而”字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由“与”和“及”连接)。
连接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用作谓语带有描述的性质,如“蟹六跪而二螯”。
d、顺接与逆接:这是从具体的上下文的意思看的,并不是说“而”字有两种性质。
1)顺接: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有某种类似,或有密切的关系,中间没有转折。
顺接的“而”有时可译为“而且”,有时可译为“就”“便”(注意位置不同),这要看具体的上下文。
更多的情况是:现代口语不用与“而”字相当的连词,现代书面语仍旧沿用“而”字。
如:美而艳。
任重而道远。
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2)逆接: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相反,或者不相谐调;不是事理相因,语意连贯,而是有个转折。
逆接的“而”可以译为“却”“可是”“但是”。
如: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3)“而”用在一句话的主语和谓语之间,细玩文意,实际上也是一种逆接。
如:十人而从一人者,……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4)有时候,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含有假设的意思,可译为“如果”。
这种用法仍然和逆接的用法相通。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笔记(精华版)通论(一)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
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汉语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汉字,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

【古代汉语部分】一汉字一、汉字的形体结构(一)六书(二)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二、汉字形体的演变[1]甲骨文(契文、卜辞、龟甲文学、殷墟文字)、金文(钟鼎文)、籀文(石鼓文、大篆[2])、篆文[3]、隶书[4]、楷书(真书、正书)[5]三、古书用字中的字形情况(一)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1,古今字:就汉字的时代性而言的,写古字时今字尚未产生,与本有其字而借用它字的通假不同,如反——返昏——婚道——导2,异体字:异体字间差异类型:(1)造字方法不同(2)义符不同(3)声符不同如裤衣夸3,繁简字:(二)假借字,通假字1,假借字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
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作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
“其”字的本义指簸箕,借用虚词“其”的书写形式2,通假字(1)定义:音同音近的替代字。
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2)特点: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
假借字与通假字的关系:(1)联系:通假字和假借字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字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都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
(2)区别:假借是本无其字,而借用同音字来代替,一经借用,便长期替代;通假是本有其字,而临时偶尔地借用同音字来替代,语言环境变了,通假字也就不复存在;假借字产生新义,通假字则不然。
A:通假是本有其字,假借本无其字。
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就是被通假字。
换句话说,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同音替代(或音近替代),并且本字和借字同时存在。
如“植其杖而芸”(《子路从而后》),“芸”通“耘”。
“芸”是通假字,“耘”是本字,两者同时存在。
B:假借本身虽不直接产生新字,但却可以产生新义。
上面所举“东”,字虽仍是一个,意思却是两个了:口袋,东(方位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通论一、古汉语常用工具书(一)工具书: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以特定的编排形式和检索方法,为人们迅速提供某方面基本知识或数据线索,专供查阅的特定类型的图书。
(二)工具书的编排方式:1、按义序排列2、按部首、笔划排列3、按号码排列4、按音序排列关于字典和词典⑴字典:《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字典》《新华字典》⑵词(辞)典:《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三)古代的注音方法:1、譬况法用打比方的办法,通过描写性、说明性的叙述来指示发音。
《公羊传》:《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
东汉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见伐者为主,读伐短之。
齐人语也。
譬况法注音或对声音长短进行说明,或描写其发音部位,或描写其发音方法,但都不是正式的注音方法。
2、读若法(也叫“读如”)用一个和被注字读音相近的字来注音。
《礼记·少仪》:祭祀之美,齐齐皇皇。
郑玄注:“皇,读如归往之往”。
读若法仍是比况被释字的读音,只求近似,所标的音仍不十分准确。
“读若、读如”也用于破假借字,如《礼记》:起居竟信其志。
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3、直音法汉代末年始用直音法注音。
指用同音字注音,常见格式“某音某,某音某某之某,某音某某”。
盅,音古;毕,音必;畔,音叛。
贯掼,关去。
梧,从木吾声。
局限性:⑴无同音字,如“蹭、糗、欸”。
⑵同音字比较生僻,注之无意义。
如“然”的同音字“燃、蚺、髯”。
4、反切注音某某切,唐以前称“某某反(或翻)”。
利用汉语双声、迭韵原理,用两个字注另一个字的音,反切上字与所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红,胡笼切;毛,莫袍切;送,苏弄切;东,德红切从东汉末年到1918年注音字母公布,反切法一直被作为汉字注音的主要方法。
5、注音字母中国第一套法定的汉字形式的标注汉字的拼音字母,又称国音字母、注音符号、注音字符。
1913年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
1918~1958年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前一直通行,对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有很大贡献。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曾把注音字母改名为注音符号。
后台湾改称为国音符号。
6、汉语拼音方案(四)工具书使用注意事项:1、先看序和出版年月,对编纂经过、使用范围和材料收集的起讫点有大致的认识。
2、细读凡例,熟悉使用方法。
3、注意书后补遗、勘误、附录之类。
(五)工具书分类1、释义为主的工具书⑴《尔雅》——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尔,通“迩”,近。
作者不详,从春秋时期到汉代初年,经师们为解说经典,多人收集典籍训诂注释,递相增益而成。
用通行的“雅正之言”解释典籍中的古词语、方言词和俗语,保存了大量周秦时期的词义解释。
《尔雅》在汉代和《论语》《孟子》《孝经》同列学官,是当时学习儒家文献的基本教科书。
《尔雅》是十三经之一,惟一被列于儒家经典的小学著作,实际上却是解读经书的工具。
今本《尔雅》三卷19篇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解释普通词语,相当于现代的普通词典,约占全书1/3。
所释词语跟古汉语学习密切,保存了大量的先秦词语和古义古训,收录4300多个词,词语来源于《易经》《诗经》《尚书》《春秋》三传、《国语》《论语》,可帮助了解古代词义、辨析同义词,了解周秦词汇的面貌,认识古代词汇的发展规律。
后16篇按物类编排,分类解释,专门解释名物术语,相当于现代的百科词典,如: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缺点:无检字表,查检困难。
注本:晋郭璞《尔雅注》;宋邢昺《尔雅疏》;清邵晋涵《尔雅正义》;清郝懿行《尔雅义疏》黄侃先生评价:“郝疏晚出,遂有驾邢轶邵之势,今之治《尔雅》者,殆无不以为启辟门户之书。
”⑵《广雅》三国时魏国张揖着,隋时曾改为《博雅》。
以《尔雅》为本,又有所补充,篇目、次序同《尔雅》,增补了《尔雅》所无的词语词义,是继《尔雅》之后词语及词义汇集最全的工具书,及时记录了《尔雅》之后新产生的词语及词义,总结了秦汉至魏的词汇现象。
既收古训,又释“今语”,且多以《说文》《方言》及汉代学者的注释为依据,众多雅学著作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书。
⑶《经籍纂诂》(1798年出版,清阮元编)收录唐以前经、传、子、史本文及诸家注解,广收《说文》《尔雅》《释名》《方言》《广雅》中的释义,采用古书100多种,按平上去入四声分韵(106韵)编排,对阅读唐以前的古书很有帮助。
缺点:查检不便,需先知声、韵,再查卷数,以韵找字。
⑷《辞通》近人朱起凤编撰专门解释古汉语中的双音词,11%为联绵词。
将古籍中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形体不同的词语归并,按经史子集次序排列,援引书证,解释词义,并指出各形体之间的关系(假借、声近义通、同声通用、或形体讹误、别体等)。
⑸《汉语大词典》——一部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辞典。
1986年11月第一卷出版,至1993年11月全书出齐。
1998年9月4日,《汉语大词典》光盘问世。
迄今为止收录汉语词语最多的一部工具书,12卷,另附《附录·索引》卷,词目37万条,五千余万字,全面收集从古至今的词语,传世古籍中的复音词基本上都能查到,广用例句反映词语源流,体现词义变化。
⑹《中文大辞典》(台湾中国文化学院和中国文化研究所,1968年出版)全书共四十册,所收单字包括正字、异体、古字、略字、俗字、后起字,字头之下列有甲骨、金文、篆、隶、楷、草诸体。
所收词语包括成语、术语、格言、人名、地名、年号、书名、职官、动植物、名物制度等,释义采用浅显的文言。
由于意识形态和历史上的种种原因,该书的解说存在着一些错误观点或失实之处,另外引书和校对方面的错讹也较多。
⑺《现代汉语词典》以记录普通话语汇为主,收词目5600余条。
1956年开始编写,1965年出试用本。
⒉解释形义兼标音的工具书⑴《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东汉许慎(字叔重)撰,成书于121年,我国第一系统完备的字典,以分析字形、说解词义、辨识声读为主。
文与字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清代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缺点:①检字困难,部首无法确定。
许慎分析小篆形体,概括出540个偏旁作为部首,然后把九千多字分列各部,此法虽为首创,但部首排列没有统一标准。
篆文形体相近或相关的排在一起,如“三、王、玉、珏”“人、匕(化)、从、比、北;同部首的字意义相近的排在一起,但此法本无法贯彻到底,许氏也没有严格遵守。
②释本义多可靠,但亦有牵强附会之说。
⑵《玉篇》南朝梁陈顾野王编撰,分542部,收两汉、魏晋书籍及社会通行的用字16917个。
释义与《说文》有别,全面分析本义、引申义、假借义,已经有了完备的解说词义的条例。
每字先注反切,再释词义,于群书古训中援引例证,但所引书籍多已亡佚。
《玉篇》仅存残卷5卷。
⑶《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奉旨编撰,康熙五十五年(1716)完成,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的基础上编成。
康熙称其“可奉为典常而不易者”,后世被奉为圭臬。
(圭臬:1.土圭和水臬。
古代测日影、正四时和测度土地的仪器。
2.比喻典范;准则。
)收字47035个,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字典。
214部按地支分12集,每集又分上中下。
缺点:①注音用反切,释义用文言,造成理解困难。
②在引文和释义方面有很多错误,王引之作《字典考证》。
⑷《中华大字典》为纠正《康熙字典》的错误而编撰的现代辞书,1915年出版,收字48200多,按214个部首排列,还收了近代方言和翻译字,可与《康熙字典》参照使用。
在新的大型字典出版以前,《中华大字典》还是一部比较好的字典,但缺点错误也还不少,如任意删节引文,沿用错误旧解等。
⑸《汉语大字典》(8卷1990年出齐)是一部以解释汉字的形、音、义为主要任务的大型语文工具书,共收单字56000多个。
单字条目下先列字头,分列该字形体演变的轨迹,从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隶书到楷书,然后解说字形,再注音(现代音、中古反切、上古韵部)释义、引证。
关于汉字部首:《说文解字》分为540个部首。
明代《正字通》简化为214个部首《康熙字典》沿用214部《现代汉语词典》有201《新华字典》有189部(旧版)目前一般以201部为标准⒊标音兼释义的工具书⑴《切韵》与《广韵》——韵书①《切韵》隋代陆法言著,成于601年,收1.15万字,是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韵书。
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
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原书已失传,其所反映的语音系统因《广韵》等增订本而得以完整地流传下来。
②《广韵》是韵书,也是一部重要的工具书,弥补了《切韵》释义过于简略的缺憾,按韵部收字,先释义后注反切,也收录了很多魏晋唐宋时的俗语词。
⑵《佩文韵府》——类书清张玉书等奉敕而作,成书于1711年,书名源于康熙皇帝的书斋“佩文”,此书也是为当时人写作诗词曲赋时押韵选词而编,故名《佩文韵府》。
体例:单字—反切—释义—以该单字为末字的二字、三字、四字词语(逆序词典)—文献用例。
⒋探寻语源的工具书⑴《释名》东汉末年刘熙撰,借鉴《尔雅》的排列方法(义序),所收词语范围比《尔雅》广,1502条词语。
刘熙自序云:自古以来器物事类“名号雅俗,各方名殊……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凡二十七篇”。
内容: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释州国,释形体,释姿容,释长幼,释亲属,释言语,释饮食,释采帛,释首饰,释衣服,释宫室,释床帐,释书契,释典艺,释用器,释乐器,释兵,释车,释船,释疾病,释丧制。
刘熙为说明事物命名的缘由,探寻“其所以之意”,首次大量、有意识地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事物命名之由,因声求义,即声训,也叫音训。
如:贪,探也,探取入他分也。
光,晃也,晃晃然也。
价值:①《释名》用声训探求意义,对后世影响很大,《释名》及后代类似的研究成为中国传统语言学的分支,即“《释名》派之训诂”。
②刘熙不拘泥于文字形体去探求意义,意识到声音和意义之间的关系,为汉语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但时有牵强附会之处,所求也不全是词语最初的意义。
⑵《同源字典》王力著,1982年,商务印书馆。
根据词语的音义关系探求词与词之间的同源关系。
(所谓同源字,就是指同源词,是词汇中那些音义相同或相近由同一语源滋生出来的词。
)收集原则:以古韵29部为纲,以声纽为目。
同源字必须双声兼迭韵,必须有古代训诂材料作依据。
体例:辨声韵关系—分析意义上的联系—引用古训诂材料证明。
皮、被、帔,兼、鳒、鹣、缣,背和负,麸和肤,洗和跣,煌和晃⒌研究方言词汇的工具书《方言》全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扬雄,与司马相如齐名,汉代最受推崇的经学家、象数哲学家、文学家、天文学家和语言学家,世称“扬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