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分秒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分、秒》教材分析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小学叶群芳(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教研室高娟娟(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齐胜利(统稿)

第一学段中“常见的量”关于时间的知识,学生在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钟表》中学会了看整时和半时;在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中会读写几时几分,初步认识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知道了1时=60分。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但是时间又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因此,教材从教学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十分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

具体内容的编排顺序如下表:

《时、分、秒》重难点突破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小学叶群芳(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教研室高娟娟(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齐胜利(统稿)

本章重难点分析:

1.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是本单元内容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2.解决简单的计算经过时间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也是本单元的难点。

突破建议: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尽可能使数学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1)初步建立对秒的直观感知

动态出示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等待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让学生体会“秒”是比分还小的时间单位,经常会在“倒计时”中出现,借助这一情境可以导出“秒的认识”这一课题。再依次出示第2、3、4幅主题图,唤醒学生关于时间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秒在生活中的运用。

(2)结合前面的情境图,直接说明: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并出示钟面,直观地观察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走一大格就是5秒,8秒就是走了八小格。再通过动态演示3幅连续的钟面,分针走一大格,秒针走了60小格。帮助学生理解分与秒的关系,即1分=60秒。

(3)体验1秒有多长

通过亲身体验:如眨眼、听滴答声、击掌等方式让学生体验1秒的长度。

2.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并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1)巩固时间单位间的进率。

复习1分=60秒,1时=60分,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相邻两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由于学生没有学习两位数的乘除法计算,所以时间单位的换算只出现数字较小的,以及整十倍数的换算。如600秒=()分

(2)突破“时间的简单计算”这一难点。

①先复习简单的整时的经过时间的计算。

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如早上7时起床,8时上课,经过了多少时间?唤起学生对经过时间计算的经验,建立简单的经过时间计算模型: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

②不是整时的经过时间的计算。

%

出示例2,动态演示钟面从离家时刻到到校时刻经过的时间。让学生观察画面,分析相关信息。通过呈现解决这一问题的三个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基本方法。

③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解决经过时间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法,可以是数格子的方式,直观、实用;也可以选择计算的方法,抽象、高效;还可以将曲线的分针转动转化为直线的数轴,便于学生算出经过的时间。(课件演示不同方法)

如图:

《时、分、秒》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理解常见的量”。

《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能认识钟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

《时、分、秒》课标解读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小学叶群芳(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教科院高娟娟(统稿)

第一学段中“常见的量”关于时间的知识,学生已经会看整时和半时,会读写几时几分,初步认识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知道了1时=60分。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

间的简单计算。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但是时间又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因此,教材从教学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十分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

1.关注学生认识需求,化抽象为具象,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由于时间非常抽象,儿童掌握时间比较困难。教材选用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并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力图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能够具体感知的“量”,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教学时,要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并切实开展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建立对时间单位的准确感知,丰富对时间长短的体验,掌握估计时间的方法。

2.设计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首先,设计多种形式的体验活动,丰富学生对“时间单位”的感知。对标准时间单位的认识和感知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前提和基础。时间单位十分抽象,需要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具体的表象和行为,帮助学生感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动作的延续性所构成的形象是知觉时间的基础。因此,教材在让学生感知“1秒”“1分”这两个时间单位的长度时,通过听滴答声,眨眼、拍手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观,帮助学生对标准时间单位建立清晰、准确的感知。

其次,设计丰富的、有层次的对时间长短的体验活动。教材按照“体验1秒”“体验15秒”“体验1分”的顺序,设计了“1秒有多长”“15秒有多长”“1分钟有多长”“记录运动前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的次数”等多种体验活动,将时间的长短与某些行为的次数建立联系,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能够具体感知的“量”,帮助学生体验时间的长短,同时渗透估计的方法。最后,注重体现估计的方法,渗透计量的本质。

3.注意课内外结合,适当挖掘和拓展教材资源

学生对于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以及相应的量的观念的建立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长期积累,而课堂的时间又非常有限,因此,需要拓展学习渠道,注意课内外的结合,适当地拓展和补充教材资源。例如,“1分有多长”的体验活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像口算、朗读课文、画画等便于操作的活动,而像跳绳、仰卧起坐等活动,由于受到场地和时间的限制,不适宜在课内组织活动,但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