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c051061a770bf78a64295453.png)
辑录古籍原文中的部分 或全部资料,按类或按 韵编排,以供人们查考
用的工具书。
▪ 6.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 现存规模最大,体例较为完善的古代类书。 ▪ 520卷,约950万字,分类辑录自《内经》至
▪ 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理、法、方、药悉备。第一部 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专书。
▪ “方书之祖”——载方269首(“经方”)
▪ 4.《神农本草经》
▪ 成书于汉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托名 神农所作。
▪ 书中载药365种,根据养生、治病、有毒 无毒分为上(120)、中(120)、下 (125)三品。
▪ 1.命门学说 ▪ 命门中所藏的阴阳水火,是全身五脏六
腑阴阳的根本,命门中阴阳的盛衰决定 着全身脏腑阴阳的盛衰,所以命门是调 节全身脏腑阴阳的枢纽。
▪ 张景岳 ▪ 理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
治疗:补肾阴、肾阳
▪ 赵献可,字养葵 认为命门为人身之主,强调“命门之火” 在养生、防病中的重要意义。
▪ 2.李中梓——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 2.《难经》 ▪ 秦越人撰,战国时期的医家,渤海郡人。 ▪ 以问答形式阐释《内经》精义,讨论了81个
医学问题,对脉理的探讨较为精深,尤其提 出“独取寸口”。
寸口者,脉之大会也。 为十二经脉经气汇聚 之处,可以藉此决断 五脏六腑之功能及生
死吉凶。
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 3.东汉. 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 ▪ 《伤寒论》(外感病) ▪ 《金匮要略》(内伤病)
医学伦理学之先河。“大医精诚”,治病 应“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重点总结梳理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重点总结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ebc76ff6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66.png)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重点总结梳理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标志中医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难经》发挥〃寸口脉诊〃,阐发经络学说以及命门、三焦的理论。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中医学第一步辨证论治的专著。
《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提出"四气五味";根据养生、治病和药物毒性分为上、中、下三品;提出“七情和合"的药物配比理论。
2.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晋王叔和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刘河间),火热论,〃寒凉派〃;张从正,攻邪论,〃攻邪派〃;李杲(李东垣),脾胃论,"补土派";朱震亨(朱丹溪),相火论,"滋阴派〃…4.明清时期吴有性(吴又可),创"戾气"理论;叶桂(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理论;薛雪(薛生白),《湿热条辨》,;吴噫(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证理论。
张介宾(字景岳):"阳非有余""真阴不足",强调温补肾阳和滋养肾阴。
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6.整体观念的概念:是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7.生理功能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人体以五脏为中心)、形神一体观、精气神一体观8.病,疾病的简称,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常常有较固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要点、与相似疾病的鉴别点等。
症,即症状和体征,是机体发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表现,包括患者所诉的异常感觉与医生所诊查的各种体征。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本质的概括。
9,辨证:是以中医学理论对四诊(望、闻、问、切)所得的资料进行三合分析,明确病变本质并确立为何种证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ed4bc2d941ea76e59fa0407.png)
3、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明代.楼英《医学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 《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 4、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 、
疾病的科学。
特点: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 的思维方法、自然科学为主体、人文社会科学相
交融 (一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的特性 (三)中医学受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四)多学科交叉渗透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4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藏象学说
精气血津液神学说
经络学说
(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病因
发病
病机
防治原则
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及关系: 病—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邪气抗争而
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 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包括病因、病理演变规 律、临床症状体征等
症—临床症状体征的总称。疾病的外在表现。
被誉为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三 大奇书 之一(另外两部为《易经》与《道德 经》)
《黄帝内经》成编于春秋战国到两 汉期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 论专著。《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 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 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内容涉 及医学、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 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 哲学、历史等,《黄帝内经》是第 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8af223daba0d4a7302763a4f.png)
辨证论治的应用
同病异治:病同证不同, 故治法不同 异病同治:病不同,但证相同 故治法相同
辨证论治的应用
感冒 夏季——风热挟湿——辛凉发散,芳香化湿 冬季——风 寒——辛温散寒
同病异治
胃 下 垂 子宫脱垂 脱 肛 气短乏力,语言低微 脘腹、肛门有重坠感 中气 下陷 补中 益气
辨病因:风热、风寒、瘀血 辨病位:表里、气血、脏腑 辨病性:寒热虚实 辨病势:传变规律
论治
论治:是通过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 方法
因证立法:肝气郁结—疏肝理气 随法选方:疏肝理气—四逆散 据方施治:医师或患者
辩证与论治的关系
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具体实施,是对辩证
创立了温热病三焦 辨证
汇集古今温病学成 就,集19世纪大成
《温病条辨》
《温热经纬》
四.近代与现代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和科技的传
入,中西文化出现大碰撞,中医理
论的发展,呈现新旧并存的趋势
代表作:曹炳章《中国医学大成》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继承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和 前提 创新思路:以整体观念为 指导,保持中医学基本理 论的特色
辨证论治
症
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 症状: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发热,恶心) 体征: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舌苔、脉象)
证
证候,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含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是确定治 法、处方遣药的依据。如肝阳上亢,脾胃虚寒,风寒 表实证。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f64adfe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66.png)
1﹒绪论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治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2.《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内经》、《难经》的基础上写成的,《伤寒论》是中医学中成功的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伤寒论》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以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析,发展了《内经》的病因学说,提出:“千般灾难,不越三条……”3.《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书;《三因极—病证方论》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小儿药证直诀》开创了脏腑证治的先河。
4.金元四大家的医学思想:刘完素:以火热立论,倡“六气皆从火化”、“五气过极皆能生火”之说,用药以寒凉为主,称为寒凉派;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以汗、吐、下为攻去病邪的方法。
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称为补土派;朱丹溪:倡“相火论”,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称为滋阴派;5.明代吴又可的《温疫论》中提出,温疫的病原“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成”,对温病的病因学是个很大的发展。
清·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
清.吴鞠通,创三焦辨证。
6.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体现于“阴平阳秘“和”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等理论。
在治疗上如“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与此相应的适应性变化,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四时的脉象也有相应的变化,如“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
1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1中医基础理论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7e13da631ed9ad51f01df22e.png)
4、近代时期
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制度 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制度 ), 变更,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入, 变更,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出现 大碰撞, 大碰撞,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存趋 势:
①继续走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之路,如30 继续走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之路 如 年代曹炳章主编的《中国医学大成》 年代曹炳章主编的《中国医学大成》,是一部古今 中医学大成巨著。 中医学大成巨著。
4、《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
成书年代: 成书年代:东汉 作 者:假托神农
主要内容:共载药 主要内容:共载药365种,根据药物的毒性分上、 种 根据药物的毒性分上、 中、下三品;载了每味药物的药性理论:“四气五味”、 下三品;载了每味药物的药性理论: 四气五味” 性能、主治;用药原则: 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 性能、主治;用药原则:“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 药物的配伍理论“七情” 其理论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药物的配伍理论“七情”。其理论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神农本草经》对药物理论与药物研究,均较汉代 神农本草经》对药物理论与药物研究, 以前有重大发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 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 以前有重大发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
巢元方《 隋·巢元方《诸病原候论》: 巢元方 诸病原候论》 该书以1729论分述内、外、妇、儿、五官、 论分述内、 该书以 论分述内 五官、 皮肤等诸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和症状, 皮肤等诸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尤重于病 源的研究。 源的研究。 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唐·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孙思邈著《 千金翼方》 孙思邈著 千金要方》 代表了盛唐的医学发展水平, 代表了盛唐的医学发展水平,可谓开中国医 学伦理学的先河。 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学伦理学的先河。 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6a56642543323968011c92b0.png)
五脏一体观 生理 机能上
不可分割
密切配合 相互协调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形神一体观(精、气、神) 内脏有病影响局部 内脏病变相互影响 病理上 相互影响 形神病变相互影响 诊断上 外在变化反映内在病变 由外察内 治疗上 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 、形神共养共治 对人体的生理、心理、病理、诊治疾病产 生影响。养生、治疗要因时、因地制宜。 如养生防病中,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规 律,“法于四时”,“四气调神”,“春 夏养阳,秋冬养阴”;治疗疾病时,要根 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
治疗上
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
治疗时往往在整体层次上对病变部分进行调节
治内愈外:如泻心火治疗口舌生疮、目疾从肝治、耳鸣、耳聋补肾、
泻肝。 脏腑同治:如粛降肺气治疗便秘。 下病上取:如灸百会治疗小儿腹泻。 上病下取:如药敷涌泉治疗眩晕。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3)诊治上的整体性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 的必要条件。大自然存在的阳光、空气、水、温度、 磁场、引力、生物圈等,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繁 衍的最佳环境。同时,自然环境的变化又可直接或 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这种人与自然环境息 息相关的认识,即是“天人一体”的整体观。 天人一体观:又称天人相应,是指人与自然环境密 切相关的认识。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辨证是认识疾病,确立证候;论治是依据辨证的 结果,确立
治法和处方遣药。 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归
绪 论
辨证: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对四诊所收集到的临床资料(病史和症状),在中医 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辨清其原因、部位、性质、病 势,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中医知识: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中医知识:中医基础理论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9fd5fbf40722192e4436f693.png)
中医知识: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中医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是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由于中医学一方面汲取了中国古代深邃的哲学、文化和科学思想,另一方而又是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所以不但具有极其丰富的理论思辩性和创造性,而且临床实用性极强。
即使在现代医学十分发达的今天,中医学依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其卓越的临床疗效。
近几十年来,中医学的独特优势逐渐被国际医学界所认识,这一古老的传统医学正一步步走向世界。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中医学起源于中国远古时代。
早在原始部落时代,人类就开始了医药知识的初步积累。
如中国古典文献有"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等记载,就是对上古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努力探索医药知识的真实写照。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已经相当深刻,医疗实践经验也已经非常丰富,再加上此时的社会快速进入了一个文明昌盛的时代,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都有显著的发展,学术思想也空前活跃。
因此,把代代相传的医药知识和最新的理论思想结合起来,创造一个崭新的医学理论体系,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的出现,就是这种崭新的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
《黄帝内经》成于战国至秦汉时代,它收集了前人大量的医疗实践资料,运用当时盛行的阴阳、五行等学说,以及天文、地理、生物、气象等各种自然科学知识进行归纳、综合,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和关于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内容,形成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黄帝内经》以后,历代医家对医学理论不断进行充实和提高,推动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难经》是稍晚于《黄帝内经》问世的另一部重要的古典医籍,它以问答的行文方式,针对《黄帝内经》的某些重要内容进一步进行阐发、论述,对《黄帝内经》的某些不足进行了重要补充,是研究中医学经典理论必不可少的一部医学典籍。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bbbf87714431b90d6d85c700.png)
包括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 学说等四部分。 (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包括病因、发病、病机和防治原则四部 分。
思考题
何谓中医学理论体系?其特征是什么? 何谓中医基础理论?其课程的主要内容有那些? 你对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如何认识的? 如何理解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有何指导意义? 如何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病、症、证的含义有何不同?三者之间的关系
2.宋金元时期 学派争鸣,理论创新
南宋陈言(字无择)著成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 《三因方》,提出了著名的 “三因学说”,此病因分类法 比 较符合临床实际,对后世病因 学发展影响很大。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 杲、朱震亨
刘完素(字守真),创河 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 倡导火热论(“六气皆从火 化”;“五志过极皆为热 甚”)——寒凉派。代表作有 《素问玄机原病式》等。
综合整理-30年代曹炳章主编的《中国医 学大成》,是一部集古今中医学大成的巨 著.
中西汇通-如张锡纯所著的《医学衷中参 西录》,即是中西汇通的代表作。
现代时期(建国后),国家大力提倡中西医 结合,继而倡导以现代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因 而此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三方面的 趋势: 一是理论系统、规范化; 二是用现代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 三是国家大力倡导中西医结合。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 点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 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 性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中医基础理论1绪论
![中医基础理论1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f284b67225c52cc58ad6be11.png)
对一门学科的定性,直接关 系到这门学科在科学体系中的定 位,也直接影响到这门学科的生 存处境和发展方向。 将医学科学的属性加以定位, 人们理所当然地将以诸种标准审 视和要求医学。
中医学属自然科学的范畴
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主要 探讨人体生、长、壮、老、已 的生命规律、人体形态结构、 生理功能、疾病发生发展以及 防治规律等,因而具有自然科 学属性。
在世界医学史上,中国医药学有 着辉煌的历史,16世纪之前一直 遥居世界医学之先,创造了许多 世界之最。
华佗在东汉末年,约公元2~3世纪 就发明了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并 成功进行腹部肿瘤和胃肠吻合术, 而西方医学在19世纪40年代才使 用乙醚全身麻醉,外科手术则更晚, 比华佗足足晚了1600余年。
1、七情和合:药物的配伍关系。 (1)单行:单味药治病。 (2)相须:功效相类似药物配合应用, 增强治疗效果。如槟榔与南瓜子配合, 明显增强驱绦虫的治疗效应。 (3)相使:性能功效有其种共性的药 物配合,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 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 被另一种药物消除和降低。生半夏、 生南星的毒副作用,能生姜降低
著名演员斯琴高娃患了“股骨头坏死”,当 时 她在法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就诊,那边西医 就建议说这个骨头已经不行了,应该换一个 人工的髋关节。那时候,斯琴高娃的病情越 来越严重,已经不能行走但考虑到西医治疗 的创伤很大,为了能够继续从事演艺工作, 斯琴高娃找到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副 教授黄枢。黄教授运用中医手法为斯琴高娃 实施治疗,再经过一些中药的调理和手法配 合,斯琴高娃很快就能活动了,治好后又拍 了《大宅门》等影响很大的影视剧。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与标志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秦汉 时期。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 《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 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cf2853c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62.png)
一是对宋、金、元、明以来医学各领域众 多进展总结归纳,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
二形成了著名 “温病学派”;代表人物 有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雪、吴鞠通、王 孟英)。
《温热论》《湿热条辨》《温病条辨》《温 热经纬》
5 明、清----综合集成 和深化阶段
• 《本草纲目》 • 《证治准绳》 • 《景岳全书》 • 《医林改错》
医德修养
• 为医者必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中华医学 源渊流长,产生了一代又一代名医大师: 神医
扁鹊、外科华佗、医圣张机、颇受后人尊崇医 学大家孙思邈、药学家李时珍等,皆是“大医 精诚”典范。杏林春暖悬壶济世等成语均出自 中医
• 做苍生大医要具备:
• 千金一命仁爱之心,
•
无欲无求恒心素志,
• 一心赴救忘我精神。
中西医汇通: 在抗争“废止中医”同时,学 习西医,形成了中西医汇通学派。
指导思想: “东西文化,应相互容纳,科学 得哲学以深造,哲学赖科学以证实,未来 道器合一,为物不二,冶古今中外于一 炉”。
6. 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低谷中孕育着新飞越
代表人物: 唐宗海 《中西汇通 医经精义》
施今墨 《施今墨医案》
中医学总论复习思索题
• 中医学和西医学有何不一样? • 中医学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请在此键入您自己阴的阳内五容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教学目标
• 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形成 • 熟悉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应用 • 掌握阴阳五行学说改变规律及相互
关系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范围。它萌生于 商周, 成熟于战国与秦汉之际。是用来解释宇 宙和自然理性知识, 包含着丰富辩证法思想和 方法论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Preface)
(2)独特风格的理论体系 ①世界观和方法论——精气阴阳五行学说 ②指导思想——整体观念 ③生理病理基础——脏象、经络、精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 ④诊(治)疗特点——辨证论治 3.中医学的概念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 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P1)。
绪论(Preface)
④朱震亨 (字彦修,浙江金华义乌丹溪人,号丹溪——《格致余论》— —“养阴派”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 滋阴降火法 ☆缺口 朱丹溪的学派定位——养阴派?
绪论(Preface)
3.明清时期 (1)明·赵献可(字养葵)《医贯》:提出“命门学说”。 (2)明·张介宾(张景岳)《景岳全书》、《类经》、《类经附翼》: 主张补养肾阴、肾阳。 ☆接口 (3)明·李中梓:“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4)温病学理论的日益完善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 The Basic Theory of CM
前言(Forehead)
☆窗口
弗里乔夫·卡普拉:“包括现代西方医学在内的任何一种保 健系统,都是其历史的产物,并且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环境和文化 背景中” 。
前言(Forehead)
这时中医学的发展形成了第二个高峰,出现了《新修本草》、《诸病 源候论》以及《千金要方》等综合性、实用性都极强的著作,唐代 《新修本草》一书就已经达到国家级规划研究的水平。 3.宋金元时期——最高峰
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流,并最终形成宋代理学,中国文化的 发展达到了巅峰,这样便带来了中医学发展的最高峰,所以,“儒之 门户分于宋”紧紧尾随的便是“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形成期 发展期) (一)形成期——先秦、秦汉时期( “中医四大经典”)
1.《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P3),奠定了 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上限:春秋战国 (1)成书年代
下限:秦汉时期
(2)作者:许多医家的共同创造,并非出自一人之手笔(这一情形和 《九章算术》一样)。
绪论(Preface)
4.明清时期——最后高峰 封建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中医学出现了最后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的医著,常常带有近代科学思想的萌芽,比如李时珍《本草 纲目》中的药物栽培、标本制作以及实地、实物考证,王清任解剖的 实证科学思想等,这都是由文化背景中近代资本主义思想萌芽所决定 的。 5.近代与现代——异质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绪论(Preface)
2.《难经》(《黄帝八十一难经》) ——阐发《内经》旨意,补 充《内经》不足
(1)成书:《内经》之后,汉代以前 (2)作者:秦越人 ☆接口 突出表现在脏象、脉学和针灸方面的补充。 ☆接口 秦越人的知识产权问题——扁鹊,还是秦之越人。 ☆接口 《难经》“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P5),即《难经》与《内 经》一样,均是关于中医学理论体系四大要素之一的“理”这一要素 的。
绪论(Preface)
4.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
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以整体观念 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 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的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疗 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P2)。
“自然──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绪论(Preface)
(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3.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窗口 恩格斯:“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
的支配”。 4.中医学是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 ☆窗口 “越是古老的社会离开专业化的概念就越远”。
绪论(Preface)
绪论(Preface)
4.《神农本草经》(《本经》或《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 物学专著,为中药学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1)成书:汉 (2)作者:托名神农 (3)内容: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寒热温凉四性,辛甘酸苦咸五味。
☆接口 《神农本草经》主要是关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哪些要素的?(药) 《黄帝内经》、《难经》(理)-《伤寒杂病论》(法,方)-《神 农本草经》(药),四书合则四大要素齐备而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绪论(Preface)
2.宋、金、元时期 (1)宋·陈无择(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方》): “三因学说”(内因、外因、不内外因)。 (2)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论治的先河。 (3)金元四大家——开创了中医学理论争鸣(“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①刘完素(河北河间县,字守真,又称刘河间)——创河间学—— 《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寒凉派”——为 后世温病学说开了先河
“六气皆从火化”
火热论 “五志过极皆为热甚” 清热法(寒凉药)
绪论(Preface)
②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李东垣)——《脾胃论》、《内外伤 辨惑论》 ——“补土派”(脾胃派)。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补益脾胃法
③张从政 (字子和、号戴人)——《儒门事亲》—— “攻邪(下)派” “病由邪生” 攻下三法——汗、吐、下 “邪去则正安”
绪论(Preface)
(3)体例 162篇,全书是黄帝和歧伯等臣子之间的问答,《素问》9卷81,
《灵枢》9卷81篇。 (4)内容
医学理论——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知识(中医理论 形成的标志)
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天人关系、形神关系等
绪论(Preface)
☆窗口
中医学文、史、哲、医“四位一体”的知识结构
绪论(Preface)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1.中医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窗口 Manfred Porkert:“中医学是现代科学的典范”。 2.中医学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1)丰富的临床经验 (2)独特风格的理论体系 ☆窗口 中医理论体系的独特性主要是以什么作为参照系而体现出来的?
绪论(Preface)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形成期 发展期) (二)发展期
1.魏、晋、隋、唐时期 ☆窗口 极强的实用性和高度分化、综合性倾向。综合与分化的矛盾统一。 (1)晋·王叔和《脉经》: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诊分化与综合。 (2)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针灸学专著,针灸分化与 综合。 (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现存最早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中 医病因病机证候学的分化与综合。 (4)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千金要方》载方 5300首,现存最早医学百科全书。开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先河。
☆窗口 只有若干理论要素所构成的整体才能称为理论体系,中医学理论体 系包括理(理论)、法(治疗原则与方法)、方(方剂,处方)、药 (药物)四大要素。
绪论(Preface)
(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1.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窗口 人具有生物、社会、思维三大属性,而生物属性是最为基本的。 2.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窗口 “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恩格尔)。 《内经》“形与神俱”;“形质神用,神可御形”;心身一元观念,
(1)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保持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特色 (2)将中医学理论研究纳入现代科学研究序列 (3)强化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研究 (4)注重中医学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发展 (5)创建科学的假说和构建新的理论
绪论(Preface)
三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
1.概念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 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结 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人受自然界、 社会环境的影响,并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界、社会环境中维持生命活动
中医学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同步演进”规律告诉我们,文化背景 很大程度地影响着中医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所以,有兴趣的同学, 在5年学习期间,如果能够留意这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我们认为这将会 是大有可为的。
绪论(Preface)
(三)中医学的继承与创新(自学) 1.继承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2.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
☆窗口 《科学蒙难集》(浙江科学出版社)对吴又可、王清任的介绍。
绪论(Preface)
4.近代与现代 (1)整理研究历代医学文献 (2)从中西汇通到中西医结合以及应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学
绪论(Preface)
☆窗口(总结)
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大致轮廓——2个阶段、5个时期(先秦、秦 汉时期,魏、晋、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近代与 现代)。
(P10)。
绪论(Preface)
2. 内容(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①生理的整体性
●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的完整统一——“五脏一体观”(机体以五脏 为中心的结构与机能相统一的观点P11)
以五脏为中心
以心为主导
六腑形体五官九窍
经络联系
以气血津液为基础 表里相联,上下沟通,密切联系,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
一、心理程序上落实“AAA”原则 “安全感”(Assurance);“加快进度”(Acceleration) ;
“成就感”(Achievement)。 二、教学全过程设置“窗口、接口与缺口”(“三口”设置)
“窗口”——“接口”——“缺口” 三、注重“过程论”——“旅途就是目标本身”
①不迟到早退;②听、看、记、思数管齐下;③温故而知新;④ 强调概念的掌握。
温病学是研究四时温病发生发展以及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
绪论(Preface)
①明·吴有性(字又可)《温疫论》:创立传染病病因学的“戾气学说 (戾气:指一类具强烈传染性的病邪),为温病学的发展奠定了病因 学基础。 ②清·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温热论》:首创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 系。 ③清·吴瑭(字鞠通)《温病条辨》:首创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④薛雪(字生白)《湿热条辨》:专题讨论湿热病。 ⑤清·王清任(字勋臣)《医林改错》:改正古医书人体解剖的错误, 对瘀血病贡献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