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新课标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新课标二卷2024年高考新课标二卷语文真题带参考答案(11篇)

新课标二卷2024年高考新课标二卷语文真题带参考答案(11篇)

新课标二卷2024年高考新课标二卷语文真题带参考答案(11篇) 2024年高考新课标二卷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

如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帮大家找到的2024年高考新课标二卷语文真题带参考答案【较新11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课标二卷高考满分作文赏析:谁较具风采篇一新课标二卷高考满分作文赏析:谁较具风采【作文真题】新课标全国二卷:创新、技术、爱好(材料作文)材料一:老李带领公司走进了国际化的领域。

材料二:老王是普通焊接技工,通过自己努力变成了国际大牌工匠。

材料三:一个摄影师拍摄一组照片发到自己微博,受到广泛赞扬。

(新课标全国二卷适用地区: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内蒙、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云南、广西、辽宁、海南)【优秀作文】风采,其实恰如其分大李执着于科学研究,笃学敏思、矢志创新,沉醉科学的魅力之中;老王化钢铁焊接演绎为工业艺术,大国工匠实至名归。

然而,论及风采,倒是小刘的生命轨迹更使人动心。

虫鸣鸟叫、花草人间,大自然留下的每一瞬美丽都是神的恩旨,小刘行走在青山绿水间,用相机记录下这动人点滴,他将每一帧的美丽定格为文字和影像,留下了游子美丽乡愁,也凝滞了各地风情百态。

网络上有一档叫《侣行》的纪录片节目很受欢迎,讲述的是一对冒险情侣游历世界的经历,完全的真人真景,所到之处既有宁静质朴的异域村落,也有惊心动魄的索马里海湾或是枪声不绝于耳的中东小镇。

他们去的是常人想去而去不了或是不敢去的地方,看他们的节目,就好像置身在世界各地,满足之余,也会心怀感佩——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他们一样能满足于草木山川,走出去看看这世界的气象万千。

如果你不出去看看,你会以为这就是世界。

之所以有了景观介绍节目,背包客还是要穷游世界,是因为要亲眼所见红霞盛开在天边才能领略一手的绚烂;之所以有了图册画报,还是有人亲往沙漠探险,是因为纸上只能展现奇景,而沙粒的灼热和驼铃声声并不能通过画册传达至读者的感官。

202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语文真题(含答案)

202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语文真题(含答案)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Ⅰ卷)语文(适用省份:山东、河北、湖北、福建、湖南、广东、江苏,浙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放牛记徐则臣我现在想不起我何时开始了放牛娃的生涯,又在哪一天彻底结束了这种生活。

我很小就羡慕那些吆喝牛马的孩子,觉得他们是豪放粗犷的英雄。

而我只是个温顺的可怜虫,总是衣裤整齐,指甲干净,不剃光头,站在他们身边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

我想和他们一样,只穿一条小裤衩,光着上身和脚,晒成黑铁蛋,坐在光溜溜的水牛背上挥舞自制的长鞭,雄赳赳气昂昂向野地里进发。

能够大喊大叫,可以随地撒尿,无视课堂和作业,遇到仇人要打的架一个都不落下,轻易就能滚出来一身泥。

我想当个野孩子,所以,很早我就怂恿父亲买一头牛。

我家的确需要一头牛。

父亲是医生,农忙时经常搭不上手;祖父祖母年纪大了,体力活儿也帮不上忙;我和姐姐都小,还要念书;十亩田都要母亲一个人对付,运粮食时都没个帮手。

父亲决定买牛,哪怕只用来拉车。

买牛的那天我记得,你能想象我的激动。

在下午,我和父亲去两里外的邻村牵牛,已经提前谈好了价。

在邻村的中心路边,我头一次见到锯木厂,在一间大屋里,电锯冲开木料的声音在午后的热空气里格外尖利,几乎能看见那声音在闪耀着银光。

我停下来看阴影里的锯木厂,横七竖八堆满了木料,新鲜的木头味道和锯末一起飞溅出来。

那头小母牛还小,吃奶的时候还要哼哼唧唧地叫,长得憨厚天真,我很喜欢。

主人是个中年男人,说:回去调教半年,就能干活。

他给小牛结了一个简单的辔头,缰绳递给我们,我们就把牛牵出了门。

小牛屁颠屁颠地跟着我们走,出了村才感觉不对,开始茫然地叫,表情如同迷途的小孩。

一路仄着身子走,拧巴着被牵到我家。

这一路走得我兴奋又纠结,想牵不敢,摸它一下,摸完了赶紧撒,怕它踢。

当然后来我知道。

再没有比水牛更温驯的动物了。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新课标Ⅱ卷,参考版解析)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新课标Ⅱ卷,参考版解析)

新课标Ⅱ卷语文高考部分试题解析(参考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①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②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③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田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④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卷Ⅱ)参考答案

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卷Ⅱ)参考答案

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A 【解析】“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错,原文说的是“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这句话的意思是,艺术品的接受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只是并不重要。

2.C 【解析】因果关系不当。

3.B 【解析】“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的说法于文无据。

4.D 【解析】作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常用于句首的词语及句子成分,如,解答本题时要特别注意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主语的情况。

画线句中的所字结构“所住”为名词性词组,根据句意应放在句首,据此可排除A、B两项;护儿、宇文忻为人名,根据句意应放在句首,据此可排除C项。

5.C 【解析】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

6.C 【解析】从原文“今被执矣”可知,皇帝已先于来护儿被抓,是无力保护他,所以,“引发炀帝大怒……没有设法保护”错。

7.(1)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

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

(译出大意给2分;“军旅”“咨怨”“游幸”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译出大意给2分;“凶逆”“王室”“泉壤”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参考译文】来护儿,字崇善,还不记事便成了孤儿,后被伯母吴氏抚养。

吴氏关怀养育他,给予他许多慈母般的教诲。

(来护儿)年纪虽小,但超绝出众,初次读《诗》,便放下书感叹道:“大丈夫在世,一定要为国家消灭贼寇以求取功名!”周围的人对他的话感到惊奇,并感叹他志向的远大。

长大以后,(来护儿)具有非凡的谋略,十分出众,志向气量非常人所及。

恰逢周国军队平定淮南,来护儿所住的白土村,地处边界,经常见到军队,来护儿常常情绪激昂,有建立功名的志向。

等到开皇初年,宇文忻等人镇守广陵,来护儿因在平定陈的战役中立下战功,进升为上开府,被赏赐缣帛一千段。

仁寿初年,调任瀛州刺史,以擅长理政闻名,多次受到慰问勉励。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乙卷、新课标Ⅰ卷、Ⅱ卷参考答案及详解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乙卷、新课标Ⅰ卷、Ⅱ卷参考答案及详解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乙卷、新课标Ⅰ卷、Ⅱ卷参考答案及详解新课标Ⅰ卷详解1.C。

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

“藜麦的大面积种植……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错误。

根据原文“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

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可知,应是“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改变了当地人对蒙麦带有歧视的看法。

2.D。

根据文本信息进行推断。

“造成了真正的伤害”错误。

“造成了”或然变必然,原文最后一段中是说“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

3.A。

分析论点、论据第二段的观点是“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

A项,表明是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想吃点别的东西导致藜麦消费量的下降,而不是藜麦价格的上涨,直接支撑了第二段的观点。

B项,说的是藜麦价格的上涨会对当地人造成伤害。

与第二段的观点相悖。

C项,说的是“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可以用来支撑第三段的观点,与第二段的观点关联不大。

D 项。

可以用来支撑“竞争性真相”的相关观点,与第二段的观点无关。

故选A.4.①(独立报)通过片面的事实和数据,称藜麦价格的上涨使玻利维亚人吃不起藜麦了;②(纽约时报)直接援引他人研究,得出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的结论;③《卫报》与《独立报》使用具有明显倾向性的标题强藜麦价格上涨对藜麦种植者造成的伤害。

(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5.①借助名家观点与事实论据加以批判,比如第二段引出马克·贝勒马尔等人的质疑,引用相关经济学家的调查论证,用事实反驳报道中的错误信息;②借助实地考察的真相加以批驳,比如第三段用亲自调查时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反驳报道中的错误信息;③借助常规逻辑认知加以批判,比如最后一段以新手论辩与犯错误小学生的自我辩护的技巧进行类比,批判报道中的“竞争性真相”。

(每点2分)6.B。

理解文章相关内容。

“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分析错误,“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没有坏意”是父亲印象中船上人的形象。

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含解析版)

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含解析版)

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

“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

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

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

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

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

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

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

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

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

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说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

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

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1卷

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1卷

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1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

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

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

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

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

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

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

《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

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

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

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

2024全国语文新课标1卷试题及答案

2024全国语文新课标1卷试题及答案

2024全国语文新课标1卷试题及答案2024年全国语文新课标1卷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沏茶(qī) 纤细(qiān) 劲道(jìng) 模棱两可(léng) B. 角色(jué)应届(yīng) 下载(zài) 良莠不齐(yǒu) C. 应届(yīng) 下载(zǎi) 良莠不齐(yǒu) 模棱两可(léng) D. 沏茶(qī)纤细(qiān) 劲道(jìng) 良莠不齐(yǒu) 答案:B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2023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千万,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3%,彰显了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工作的成效。

B. 一首《中国味道》,激发了海外游子对妈妈烹饪的回忆,这是因为妈妈做的菜,透着的是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文化底蕴。

C. “一带一路”峰会期间,北京天气晴朗,气温高达30摄氏度,面对如此火热的夏天,外国记者朋友纷纷高呼“北京欢迎你”。

D. 频繁的雾霾天气使人们认识到,在工业化的进程中,牺牲环境而过度追求GDP的做法必须通过反思和内省加以改变。

答案:D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湍:急流 B.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亭午:正午 C.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旦:早晨 D.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逾:越过答案:B3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古之学者必有师 B.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 可以为师矣 D. 由,诲女知之乎答案:A3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峡》一文从侧面间接描写了山高的特点,如“不见曦月”和“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B. 《三峡》一文从头到尾都充满了美的踪影和氛围,春冬之景表现了“清荣峻茂”的独特魅力。

C. 《诫子书》作者通过严谨的音韵对仗,表达了自己对儿子深厚的情感寄托,令人动容。

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

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
D.文章同时肯定计算机远读和人的细读的作用,有助于避免人们对远读的误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文研究的主体,在数字人文中实现了从具体的学者个人向计算机的转变。
B.远读不是要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是要发掘文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
C.数字人文的价值,在于将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都进行数据化并做研究。
6. 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临朐县山区与安义县江下村有哪些相同的经验,请概括说明。
【答案】4. B 5. D
6.(1)都立足自身实际,结合土地特点制定相应的增产措施;(2)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行解决水电路等制约农业发展的问题;(3)都把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促进粮食增产的重要手段。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始终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中国在农业基础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不仅成功解决了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居民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显著提升,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变,这属于前者;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是内在结构揭示,都是超越文本具体内容的抽象表示,所得结果都是需要解读的。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研究提供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据,就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的。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是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一句话,人的阅读不可替代。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 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

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

毛泽东同志1930 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

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

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

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

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

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

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

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摘自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材料二: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

但是,如果说社会科学研究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确。

其实不过是控制的技术问题,而不是能不能控制的问题。

2023全国新课标II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

2023全国新课标II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

2023全国新课标II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答案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全国Ⅱ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B2.C3.B4.“敲诈”“斗智”“拷问”在本文中的特殊含义是调查研究的错误的立场、态度和方式,为了论证调查者搞社会调查不能与被调查者敌对,不能欺骗,不能居高临下,应该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从反面论证调查者应该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应尊重对方,目的是解答疑惑。

这三个词的运用,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调查者错误的调查目的、方式和态度,使论证语言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5.①实现调查研究“客观”的目的,必须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②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

③调查研究要实现“客观”的目的,就要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要与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④观察社会现象时,要能确知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才能获得相对客观的信息和结论。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6.D7.C8.①正面描写:如写开锣时磕头焚香、杀牲、烧申神黄表等祭拜仪式,体现社戏的仪式感;写社戏演出的固定内容、顺序、打赏等体现其仪式感。

②侧面烘托:写人们看戏时服饰打扮的隆重来表现对社戏的重视;写看社戏时各种卖吃食的热闹场景,和长顺家请客等内容体现其仪式感;写吕家坪的重要人物出场,还备办酒席款待这些人物来表现社戏的仪式感。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I卷试题及答案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I卷试题及答案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I卷试题及答案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I卷试题及答案(文字版)2023年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共命制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课标I 卷、新课标II卷4套高考语文试卷。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I卷试题及答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I卷试题及答案参考答案(网络版)1. B【解析】A项二者的目的不同。

材料一是为了“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材料二中谈到深入了解农民的目的是证明“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这一观点。

C项“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错误,原文说的是“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

”D项依据材料二第六段“于是调查者逢着“秘密”和“撒谎”了。

其实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是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的反映”可知,不论社会研究者如何对待被研究者,都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

2. C【解析】C项表述不合原文。

材料二第6段指出调查的结果不论是好是坏,都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他们不能不防。

3. B【解析】B项材料二第三段,指出观察社会现象的困难因子,分析社会现象的研究工作中观察者必须和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的原因。

4. ①“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是带有威胁、欺骗、斗争的行为,加引号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对类似做法的不认同,并凸显出科学的社会研究应该持有的态度和方法:尊重对方并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进行调查研究。

承接上文论述中两者之间的关系应是“充分合作”,“一同来分析大家的经验”。

②这些词语生动形象,举例生动贴切,与上段中的“秘密”和“撒谎”等字眼风格一致,形象阐明调查者和被调查者之间的关系,便于理解。

语言平易,说理晓畅。

【解析】分析文中词语的含义及作用,先要解释词语的含义(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理解),然后分析词语在文段中的表达效果(情感)。

2024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语文试题和答案(官方)

2024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语文试题和答案(官方)

2024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Ⅱ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土星5号火箭升空了!它一点一点上升,庞大的身躯稳健有力。

阿姆斯特朗、柯林斯和奥尔德林被巨大的推力紧紧摁在座位上。

火箭在他们身下持续上升,各级火箭按照预定程序点火,第一级火箭、逃逸塔、第二级火箭一一分离。

绕地球轨道飞行一周后,宇航员检查了火箭和飞船状况。

第三级火箭再次点火,把飞船推向更远的高空。

当地球被甩到身后,就是船箭分离的时候:第三级火箭前端打开,哥伦比亚号从顶端弹出。

鹰号(登月舱)在火箭顶端继续待命,这艘小飞船外形奇特,像一只蜷缩着的蜘蛛。

哥伦比亚号的驾驶员柯林斯,让飞船慢慢转身。

“哥伦比亚”与“鹰”对接成功。

宇航员告别土星5号的最后一级火箭,乘坐合成一体的两艘小飞船继续飞行。

终于抵达月球上空。

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鹰号离开,向着月球越飞越近。

柯林斯驾驶着哥伦比亚号孤独地环绕月球飞行。

此时此刻,那些远在地球上的人,不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都时刻关注着、期待着……预定着陆区在哪儿?宇航员们全力搜寻。

但是意外忽然发生:当他们发现着陆区,鹰号已经飞过了头!数英里一闪而过,舷窗外的月球变得崎岖不平。

家园远在万里之外,更无法奢望什么援手。

此时此刻,他们能做的,只有保持镇定,平稳驾驶,继续飞行。

看到了,就在不远处,那里平整而干净!鹰号慢慢减速、缓缓下降,登月舱越来越低、越来越低……直到平稳落地!此时此刻,在遥远的地球,人们鸦雀无声、屏息聆听。

一个声音从遥远的太空传来,那是阿姆斯特朗从月球发出的声音:“这里是静海基地,‘鹰’着陆成功。

”他异常平静,地球上的人们却爆发出欢呼的声音。

随后,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沿着舷梯爬下登月舱。

陌生、寂静、壮丽的月球从此有了生命。

(摘编自布莱恩·弗洛卡《登月》,袁玮译)材料二:今年6月,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举行会议,中国科学家介绍了“嫦娥四号”探月任务,表示将于2018年底前将中继卫星发射至月球背面上空一个引力稳定的位置,即地—月L2点,这颗中继卫星将执行为期三年的任务、新华社的报道没有透露“嫦娥四号”发射的具体时间,只是说将在2020年之前发射。

新课标Ⅱ语文高考试题文档版(含答案)

新课标Ⅱ语文高考试题文档版(含答案)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Ⅱ)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学科.网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

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坐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Ⅰ卷+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Ⅰ卷+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Ⅰ卷+答案解析(试题部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

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

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

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

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

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

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

《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

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

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

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

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

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

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

2024年新课标全国卷3语文试卷和答案

2024年新课标全国卷3语文试卷和答案

2024年新课标全国卷3语文试卷和答案2024年新课标全国卷3语文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赔款(péi)沏茶(qì)沏茶胜券在握 B. 载体(zǎi)炽热(zhì)委曲鸿篇巨制 C. 刹那(chà)划船(huá)嘉宾风和日丽 D. 场院(ch ǎng)着重(zháo)租赁白璧微瑕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通过观看世界女排联赛中国女排的比赛,增加了我们对中国女排的信心。

B. 不仅中国女排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中国其他运动队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C. 在老师的帮助下,我逐步克服了学习困难,学习成绩开始好转。

D.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不仅读完了《红楼梦》,还认识了许多文学名家。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 B. 青年人要学会独立思考,不能总是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C. 在工作中,我们要善于把握时机,不能拖泥带水,否则很容易错过机会。

D. 周末,我和同学一起去爬山,虽然气喘吁吁,但终于攀上了山顶,一览众山小。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上述文言文中有三句话是出自《论语》,请写出其中两句。

4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上述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

411、请写出上述文言文中一句有名的成语。

三、写作题7、请以“我的梦想”为题,写一篇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文笔流畅,有思想性,有细节描写。

71、请以“我的家乡”为题,写一篇1000字的说明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全国卷新课标2高考语文试题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凤”字的形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

东汉许筷《说文解字》云:“公耸,凤属,神鸟也.……江中有公耸,似兔而大,赤目.”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

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弄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

《左传》记载郯子说:“我高祖少睐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凤鸟氏历正也,……九扈为九农正.”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它知天时,九扈成为“九农正”,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殷人先祖之所以“鸟师而鸟名”,应该是由于这些随着信风迁批的鸟,给以少昧为首的商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四季节令的消息。

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

正是在周代,“凤”完成了其发展程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变为神鸟凤凰。

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商前后对“天命”的重视。

《尚书》“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出现的“命”字多指天命,“殷革夏命”也是常见的语句。

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革服,“格于庙”(来不及换衣服就到神庙参拜),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庙,而是商人的神庙。

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

周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择。

那么有谁能给周人带来“上天之命”呢?根据当时的社会共识,最合适的就应该是“天的使者”一凤鸟。

《国语》云:“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

”岁即岁星,鹑火即柳宿。

古人把赤凤叫作鹑,看来周人选择克商的时间也是寓有深意的。

(摘编自何丹《试论中国凤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1.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世纪后期在陕西风雏村出土的甲骨文中,凤都表现为短尾鸟的形象。

B.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为风属的鸑贫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

C.综合甲骨文和上古文献记载看,凤的原型是一种类似水鸭的普通短尾水鸟。

D.在周代文化中,凤已经从短尾水鸟变成一种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

B.从青铜器纹饰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句话看,鸟是殷商人传说中的图腾始祖。

C.风鸟知天时,九扈带来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所以殷人先祖“鸟师而鸟名”。

D.周人的凤崇拜是从商人那里沿袭而来的,而周人的崇凤热甚至超过了商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后代所见的“凤”并不是自然界的一种鸟。

在中国文化史上,风的形象最为重要的演变开始于殷商晚期,最终完成于周代。

B.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

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周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马上就参拜了商人的神庙。

C.《尚书》“周书”是记载周王朝史事之书,在“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宜传天命、“殷革夏命”,实际上就是在宜传“周改殷命,’。

D.周人之所以把牧野之战克商的时间定在甲子日,即岁星在鹑火的时候,就是因为鹑是赤凤,而赤风将带来“上天之命”。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揆字端卿,祖籍陇西成纪人,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

少聪敏好学,善属文。

开元末,举进士,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擢拜右拾遗。

乾元初,兼礼部侍郎。

揆尝以主司取士,多不考实,徒峻其堤防,索其书策,深昧求贤之意也。

其试进士文章,曰:“大国选士,但务得才,经籍在此,请恣寻检。

”由是数月之间,美声上闻,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

时京师多盗贼,有通衢杀人置沟中者,李辅国方恣横,上请选羽林骑士五百人以备巡检。

揆上疏曰:“昔西汉以南北军相摄,故周勃因南军入北军,遂安刘氏。

皇朝置南北衙,文武区分,以相伺察。

今以羽林代金吾警夜,忽有非常之变,将何以制之?”遂制罢羽林之请。

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

又其兄皆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

同列吕諲,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声问甚美。

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諲管内抅求諲过失。

諲密疏自陈,乃贬揆莱州长史同正员,揆既黜官,数日,其兄皆改授为司门员外郎。

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

初,揆秉政,侍中苗晋卿累荐元载为重官。

揆自恃门望,以载地寒,意甚轻易,不纳,而谓晋卿曰:“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麞头鼠目之子乃求官。

”载衔恨颇深。

及载登相位,因揆当徙职,遂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

既无禄俸,家复贫乏,孀孤百口,丐食取给。

萍寄诸州,凡十五六年,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

元载以罪诛,除揆睦州刺史,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为卢杞所恶。

德宗在山南,令充入蕃会盟使,加左仆射。

行至凤州,以疾卒,兴元元年四月也,年七十四。

(节选自《旧唐书?李揆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代:世世。

B.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属:撰写。

C.深昧求贤之意也昧:冒犯。

D.经籍在此,请恣寻检恣:任意。

5.一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李揆深受朝廷器重的一组是(3分)①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②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天用③遂制罢羽林之请④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⑤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⑥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揆自幼好学,入仕后美名上闻。

他出身显贵人家,聪明敏捷,好学上进,开元末年步入仕途。

他主张考查进士务必选拔有真实才能的人,受到广泛好评。

B.李揆有远见卓识,上疏得到认可。

当时京城治安混乱,盗贼杀人,李辅国请求选羽林军以备巡视。

李揆引西汉旧事说明,如羽林警夜则难以应付突然之变。

C.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

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名逐利。

他嫉妒吕諲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

D.李撰与元载交恶,仕途遭遇坎坷。

他自恃门望高贵,鄙薄元载出身寒微,元怀恨在心。

元登相位后,对他报复,致使他全家衣食无着,在各州飘泊十多年。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

(2)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饲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首发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蚓无爪之利,____________,上食埃土,_______,用心一也(《荀子*劝学》)(2)每至晴初霜旦,__________,___________,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郦道元《三峡》)(3)春江花朝秋月夜,____________,岂无山歌与村笛,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峡谷阿城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

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粘汗,近着峡口,倒一株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

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

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

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

巨石上伏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

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

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

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

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

愈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

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

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

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

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

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

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

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

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

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

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

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

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

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

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

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

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

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

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

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

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

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

屋里极暗,不辨大小。

慢慢就看出有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

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

骑手走近柜台,也不说话,只伸手从胸口掏进去,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

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

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到柜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