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力学申硕《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专业知识部分社会保障学【圣才出

合集下载

2022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

2022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复习提纲(第4版)公共基础部分:公共管理学第一章绪论1、公共管理旳含义:P15公共管理---- 是以政府为关键旳公共部门整合社会旳多种力量,并广泛运用政治旳、经济旳、管理旳、法律旳措施,强化政府旳治理能力,提高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旳品质,从而实现公共旳福利和公共利益旳一种管理活动。

2、公共管理旳性质(特性):P17公共性(利益取向旳公共性和公共参与性,公共管理是一种以公共权力机构为主体、非政府旳其他公共组织和私人组织以及公民共同参与旳对公共事务旳管理活动);服务性(管理就是服务,以政府为关键主体旳公共组织所实现旳公共管理旳种种活动,都是为实现公共利益旳目旳和履行公民赋予旳使命发明条件、提供服务。

);合作共治性(公共管理推崇治理就是要推进和实现政府与公民社会旳合作共治,这不仅是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失效救治旳需要,也是现代社会民主化进程发展旳规定使然,政府不应当独自行使公共治理旳职能,而应当与其他组织乃至公民共同承担公共治理旳责任。

)3、公共管理旳功能:P18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社会功能。

4、根据历史分期旳措施,我们可以将公共管理总体上分为哪两大时期?请简要论述之。

P19以欧文·休斯和罗森布洛姆旳原则,将公共管理总体上分为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两大时期,而公共行政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80年代)又分为两大详细阶段:一是老式公共行政阶段;二是新公共行政阶段。

公共行政时期也可称为老式旳公共管理时期,历时90年。

从总体上看,它是建立在政治与行政两分法和韦伯旳官僚制理论这两大基本框架下旳。

新公共管理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至今)5、简要地论述公共管理旳三大准则。

P20以人为本旳准则:公共管理旳目旳是为了实现公共福利最大化,因此在公共管理旳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层面,必须牢记公共管理旳宗旨是人旳全面自由旳发展,人旳发展是一切公共管理活动旳目旳,社会公平与民主旳维护是公共管理旳重要价值,假如缺乏人本义旳终极关怀,公共管理主线不具有“合法性”。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公共管理学复习笔记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公共管理学复习笔记

公共管理学复习笔记一、公共管理的含义与功能1.公共管理按时间的纵向度,不同时期人们对公共管理的理解包括以下几方面:(1)公共管理是一种新的途径,它是传统公共行政的规范取向与一般管理的工具取向的结合体。

其重点是将公共管理作为一种职业,并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而非政客或政治家。

(皮瑞和克莱姆,1983)(2)公共管理是对行政的一般方面的科际整合的研究,它将人力、财政、物资、信息和政治资源的管理与管理学的计划、组织、控制和职能相融合。

(卡尔森和欧尔曼,1983)(3)公共管理就是对政治权威的管理。

如果不考虑组织的性质,大部分管理工作和任务是具有共同性的。

但公共管理的主要领域是在政治系统下,一旦政治权威进入管理戏局,管理的游戏规则就会改变。

(波兹曼和史斯曼,1990)(4)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或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部分,综合了公共行政的方案设计与组织重建、政策与管理规划,经由预算制度进行资源分配、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各种方法与艺术。

公共管理关注那些能够将理念、政策转化为行动规则的管理工具、技术、知识和技巧。

(奥托、海蒂和沙夫里茨,1991)(5)与管理相比,行政的范围更狭小,功能更有限,因此,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的变化意味着理论和功能的变化。

公共行政是服务公众的活动,公务员执行从其他方面产出的政策。

它关注程序,将政策转化为行动以及对结果的责任。

公共行政的焦点在于过程、程序以及顺序性,而公共管理包括更多。

公共管理者不仅仅遵循指示,而且关注达成结果以及为达成结果而承担的责任。

(休斯,1998)公共管理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并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的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利和公共利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2.公共管理的特性(1)公共性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①利益取向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在承认个人的具体利益和各个阶层或集团的特殊利益的基础上,要求个人的具体利益和各个阶层或集团的特殊利益服从社会的共同利益或整体利益即公共利益;②公共参与性。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教育管理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学生管理【圣才出品】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教育管理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学生管理【圣才出品】

学生管理7.1复习笔记一、学生管理概述1.学生管理概念的审视有研究者将学生管理定义为:学生管理是学校对学生在校内外的学习和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总称,它是学校教务管理者组织、指导学生,按照教育方针所规定的教育标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过程。

学生管理是教务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

该定义基本反映了学生管理的本质,但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1)首先,就管理主体而言,学校是学生管理的当然主体,但不是唯一主体。

(2)其次,从管理时空界限来看,“校内外”的规定过于宽泛,这就意味着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学生管理上要承担无限度的责任,这既不合理也不现实,同时也限制了其他方面(如家长、社会各界和学生自身)在学生管理中应发挥的作用。

因此,需要进一步梳理各方在学生管理中的职责与权限。

(3)第三,根据定义学生管理是教务管理的组成部分,它包容于教学管理之中。

事实上学生管理中有许多教学管理所不能涵盖的内容,两者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德育管理等在内容上会有部分交叉,但彼此之间并非从属关系。

2.学生管理的价值(1)学生管理的个体价值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能够促使学生个体健康成长,这是学生管理的个体价值所在。

(2)学生管理的社会价值学生是社会的一员,学生管理不仅影响学生个体的成长,而且关系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3)学生管理的工具性价值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是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支撑,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石。

(4)学生管理的本体性价值①学生管理是教育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②学生管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③学生管理能够为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3.学生管理的目标、任务与内容(1)学生管理的目标学生管理需要与时俱进,在目标上应当体现时代特征。

学生管理的目的在于服务学生,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与行为习惯,使学生具有基本的自理能力、自治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教育管理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教育评价【圣才出品】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教育管理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教育评价【圣才出品】

教育评价10.1复习笔记一、教育评价概述1.教育评价的概念(1)教育评价的定义教育评价是以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技术,系统收集信息,对教育现象和活动所实现的价值作出判断,促进教育改进与发展,实现教育增值的过程。

(2)教育价值教育价值是指教育能够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程度。

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人与社会发展价值两个方面:①促进个体的知识增长、能力提高、身心健康、个性特长等方面全面发展,使受教育者能充分实现其人生价值并促使个体价值的社会化;②为社会培养接班人(政治价值)和建设者(经济价值),以及传承、发展和创造文化。

(3)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教育研究的区别①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的区别教育测量是依据一定的法则(标准)用数值来描述教育领域内事物的属性,是事实判断的过程。

因此,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的基础之一,评价则是测量的深化与发展。

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的区别有:a.教育测量是对事实作判断,比较强调客观性;教育评价是价值判断,以主体的目标、需要为标准。

b.教育测量是注重定量的活动,教育评价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活动。

c.教育测量主要对事物的属性或现状进行描述,任务相对单一;教育评价不仅要描述现状,还要考察其发展过程,分析与总结原因、提出改进建议,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

②教育评价与教育研究的区别a.探究的重点不同。

研究是获得正确的结论,推进知识的发展;评价则在得出结论后,还负有指导、促进工作的职责。

b.处理的结果不同。

研究注重确立普遍适用的原理;评价针对特殊问题的解决。

c.探讨的任务不同。

研究追求科学的真理;评价确定人或事物的价值,为决策提供信息。

d.普遍性不同。

研究范围小,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评价范围广,却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e.学术基础不同。

研究可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而评价却不能从个人意愿出发。

2.教育评价的种类(1)按评价的核心成分分类①真评价。

真评价是价值导向的评价。

它通过对教育客体的价值判断,旨在改进其表现,提高其价值。

同等学力申硕《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习题和真题详解(学校人力资源管理)

同等学力申硕《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习题和真题详解(学校人力资源管理)

同等学⼒申硕《公共管理学科综合⽔平考试⼤纲及指南》习题和真题详解(学校⼈⼒资源管理)第四章学校⼈⼒资源管理4.1 课后习题详解1.简述⼈⼒资源管理的过程。

答:⼈⼒资源管理的过程有如下⼏个步骤:(1)⼈⼒资源挑选前的⼯作①制定⼈⼒资源规划。

要考虑所需的⼈⼒的数量和质量、获取这些⼈⼒的途径、组织对⼈⼒资源的短期需求和长期需求等。

②⼯作分析。

收集、分析和整理本单位⼈⼒资源的综合信息,包括:招聘的⽬标和⼯作资格、最适当的挑选技术、挑选后的培训⽅案、⼯作业绩评估的标准和指标、⼯作激励的措施和办法等。

(2)⼈⼒资源的挑选⼯作①招聘。

要考虑组织⽤什么内容和⽅法来吸引就职申请者,从内部招聘还是从外部招聘。

招聘的⽬标在于迅速、合法和有效地找到合适的求职者。

②录⽤。

包括录⽤的⽅法、过程、⼿续等问题。

(3)⼈⼒资源挑选后的⼯作①培训和开发。

教育员⼯如何去有效地完成任务,其中培训聚焦于⽬前的⼯作,开发则是为了使员⼯适应未来的发展。

②业绩评估。

组织通过业绩评估过程衡量其员⼯的⼯作并把这些评价传达给员⼯,⽬的是为了激励恰当的⾏为,纠正不恰当的⾏为。

③报酬和激励。

报酬和激励有很多⽅法,如提薪、评奖、晋升等,⽬的是使组织以某种负担得起的成本建⽴和维持⼀⽀胜任并保持忠诚的员⼯队伍。

④⼯作改进。

通过培训、评估和激励等⼿段,进⼀步改进⼯作,实现组织的⽬标。

2.简述学校⼈⼒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答:学校⼈⼒资源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领导者的管理及教师队伍的管理。

具体表现为:(1)教育领导者的管理①教育领导者的甄选。

由于⼀个⼈的领导才能不仅得之于书本知识,⽽且更主要得之于领导⼯作实践,因此,在选拔任⽤学校领导者时,候选⼈的⾏政领导经历往往都被作为甄选的重要条件之⼀。

但实践表明,任何依据单⼀条件来挑选领导者的⽅法都是不太可靠的。

②评价教育领导者。

建⽴学校领导者评价制度必须要思考以下问题:a.评价取向选择。

学校领导者的评价可以有两种取向:以“督”为主或以“导”为主。

同等学力申硕《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和考研真题详解(社会保障概论)

同等学力申硕《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和考研真题详解(社会保障概论)

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论1.1 课后习题详解1.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石是哪三个部分?答:现代社会保障并非单纯的社会制度安排,它要牵涉到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分配与社会公正、政府责任等,其成败在表面上看取决于现实制度安排与政策实践,实际上却深受着一定的理论流派与价值偏好的影响。

因此,研究社会保障理论与选择社会保障政策,均有必要了解能够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的理论基础与理论流派。

社会保障是在多学科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

而能够对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产生重要影响的学科不外乎是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成熟的学科体系。

经济学、社会学与政治学等事实上构成了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石。

西方社会保障的理论源流包括空想社会论、宗教思想与空想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保障的理论源流则是大同社会论、社会互助论、仓储后备论和社会救济论等。

(1)经济学对社会保障的理论贡献①中外社会保障发展实践进程已经揭示出,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其实是一种社会价值的选择,而经济学中的选择理论则充当着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理论基础。

②经济学对社会保障的第二个特别重要的基础性贡献,在于为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实践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理论方法。

③经济学对社会保障的第三个理论贡献,是经济学特有的视角为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与政策选择提供了有价值的思维方式,并能够确保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选择从空想主义进化到理性发展阶段。

(2)社会学对社会保障的理论贡献社会学同样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理论基石,社会学所关注的社会问题通常构成社会保障制度指向的对象,社会学所揭示的人道主义、伦理道德、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对社会公平、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追求,更是直接构成了社会保障的重要理论源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帕森斯的结构功能论、涂尔干的社会整合论、瑞林的文化价值论、威廉斯基等的社会政策模型等,无不对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学是从整体上研究社会、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如果从社会保障的出发点与追求目标来考虑,则社会学无疑是社会保障最重要的理论基石之一。

同等学力申硕《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和考研真题详解(公共组织)

同等学力申硕《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和考研真题详解(公共组织)

第二章公共组织2.1 课后习题详解1.简述公共组织的概念和范畴。

答:(1)公共组织的概念公共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实现社会公共目标,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按照一定法律程序而建立起来的组织实体。

(2)公共组织的范畴美国学者菲利普·科特勒从满足人们的需要出发,站在社会经济的角度将社会组织划分为三大部门:第一部门是企业;第二部门是政府;第三部门是非营利组织。

以此来看,公共组织应包括政府与非营利组织。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引起了公共管理格局的变化,公共管理领域正在形成两大块:国家机关的公共行政(广义)管理与非政府公共部门的公共事务管理。

从组织系统来看,前者包括行政(狭义)、立法、司法机构,称为政府(广义)组织;后者包括事业单位、社区管理型组织、社会团体与民办非企业单位,称为非政府公共组织。

二者统称为“公共组织”。

2.分述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性质和功能。

答:(1)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性质公共组织包括政府组织和非政府公共组织。

公共组织的特性,主要有:①公共性公共组织产生于社会公共需要,它们“为公众所共用”(公共)的性质决定了其基本功能是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它的组织宗旨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②社会性从政府组织来看,它产生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形成),并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基础形成了公共行政职能。

社会性是政府组织的根本属性所在。

从非政府公共组织来看,它是为适应社会自我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出来的,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

③合法性政府组织的设立、撤销,它们的任务、责任、权力都要由国家宪法与法律作出规定;非政府公共组织也须按有关法律规定,通过合法注册而设立,并按法律的规定开展活动。

④服务性服务性是公共组织的基本属性。

从政府组织来看,我国公共行政管理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而建立非政府公共组织的目的,也是为了向群众提供公益性服务。

总之,公共组织的存在与活动,都是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服务。

同等学力申硕《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专业知识部分-教育管理学第一章至第五章【

同等学力申硕《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专业知识部分-教育管理学第一章至第五章【

教育管理学第一章绪论1.1课后习题详解1.试述教育管理的特征。

答:教育管理是人们在教育领域所从事的管理活动,包括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两部分。

教育管理的特征一般有:(1)教育领域中很多东西难以定论或把握,如教育目的、教学技能、学习态度、学术氛围等。

教育管理工作者有时感到很难将它们转化为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

这一点与企业有明显的不同。

(2)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而人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这就导致教育管理的很多方面难以量化。

(3)教育是价值高度涉入的事业,因此教育管理活动常常会涉及其他管理活动不常碰见的伦理、道德及价值观方面的问题。

(4)在教育系统中,教学有日趋专业化的迹象。

教学人员往往希望在自己的领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故教育管理者是在与一群并非十分需要严格控制和管理的专业人员打交道。

(5)教育管理工作的成效的评价,与其他管理工作的评价相比要复杂得多。

(6)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项教育政策的出台,有时甚至会引起社会的巨大反响。

教育的这一特点常常使得教育管理工作趋于保守,在制定教育政策时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

2.试分析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答:(1)研究对象①学校管理。

教育管理学以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机构的管理现象、管理过程和管理规律为其研究对象。

人类社会最普遍、最有代表性的教育组织和机构是学校,所以学校管理成为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核心。

②与学校管理相关的其他问题。

学校不是孤立存在的,其教育和管理过程要受到社会各方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团体、家长等的影响。

此外,学校的管理也不是学校行政人员所能随意安排的,要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种因素的制约,如教育体制、教育经费投入等。

为更深刻、全面地理解学校管理现象,教育管理学就必须研究其他相关问题,如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教育政策和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等问题。

(2)研究范围我国教育管理学界目前对这门学科的研究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要将教育管理学分成两个科目进行研究,即教育行政学和学校管理学,前者研究国家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和管理,后者研究学校内部的管理工作。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一直以来都是一项重要的学术考试。

针对公共管理学科,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被制定,旨在为申请者提供详尽的准备资料和相关指导,确保考试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本文将介绍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的大纲及指南。

一、考试大纲1. 考试目的和要求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的目的是评估申请者的综合组织管理能力和理论水平,以及对公共管理学科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

考试要求申请者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考试范围考试范围主要包括公共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管理方法、政策与制度、管理制度与法律、管理伦理与职业道德等方面内容。

要求申请者能够系统掌握公共管理学科的核心概念、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能够在实际管理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和决策,能够理解和应用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具备一定的道德伦理素养。

3. 考试形式考试采取闭卷笔试形式。

试题分为选择题和主观题两部分,内容涵盖考试大纲规定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选择题主要考察考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解能力,主观题主要考察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4. 考试时间和地点考试时间和地点由各地招生单位统一安排,并在公示中明确通知申请者。

一般考试时间为2-3小时,具体时间和地点可在招生单位的官方网站或通知中查询获悉。

二、考试指南1. 学习指导为帮助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考生有效备考,考试指南给出了学习建议和备考指导。

首先,考生应详细阅读考试大纲,了解考试内容和要求。

其次,选择合适的学习教材和参考书,注重系统学习和理解重要概念和理论。

此外,考生还应多参加模拟考试和练习题,提高应试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

2. 考前准备考试指南提供了一系列考前准备的建议。

考生应提前安排好复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确保充足的复习时间和质量。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教育管理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教育政策与法规【圣才出品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教育管理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教育政策与法规【圣才出品

教育政策与法规3.1复习笔记一、教育政策与法规概述1.教育政策(1)教育政策的概念教育政策是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依据、纲领和准则,是执政党、政府等各种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而协调内外关系所制定的行动准则。

教育政策的分类:①从层次上可分为教育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②从发挥的作用可分为鼓励性政策和限制性政策;③从对实施对象所产生的影响可分为直接性政策和间接性政策;④从内容上又可分为各项部门的政策。

(2)教育政策的特点①指向明确教育政策不同于教育规律,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因而总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②相对稳定教育政策一经确定,一般总要保持相对的稳定,不会随意变动,否则就会影响人们对其信任程度和执行时的坚定性。

当然,随着形势的变化,教育政策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③影响广泛教育活动联系千家万户,因此教育政策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一些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教育政策,甚至会引起社会全员参与讨论;有的公众甚至期望以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期望来影响国家教育决策。

④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尽管各党派、各社会团体都可以制定教育政策,但居主导地位的教育政策总是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这在任何制度的国家都是毫无例外的。

⑤不具强制性不具强制性并不是说教育政策不要执行,而只是说在实施过程中和对违反者的惩戒过程中,它主要依靠宣传教育的手段,而不依赖于国家的强制力。

(3)教育政策的社会制约因素①政治因素教育政策的制定是一种政治行为。

政治影响教育政策目标的确定、政策方案的选择以及政策修订。

②经济因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是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本物质条件。

经济影响教育政策方案的选择以及教育政策的实施。

③教育因素教育的传统对教育政策有较大影响。

教育观念及现状对审视、制定教育政策以及对政策方案的选择也具有重要影响。

2.教育法规(1)教育的法治化教育的法治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由国家机关制定的教育法律法规数量不断增加。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行政管理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行政方法【圣才出品】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行政管理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行政方法【圣才出品】

行政方法8.1复习笔记一、行政方法概述1.行政方法的含义行政方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行政方法与行政管理方法的含义等同;狭义的行政方法又称行政指令方法,是行政主体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行政手段,包括行政命令、指示、制度、规定、条例及规章制度等措施,按照行政组织的系统和层次进行行政管理活动的方法。

2.行政方法的主要特征(1)强制性强制性体现于行政组织在思想上、纪律性上要服从集中统一的意志,这就是说行政主体发出的命令、规定、条例等都是必须执行的,更有甚者是要求无条件地绝对服从。

(2)权威性行政方法离不开行政指令,而行政指令实质上所依靠的是强制性权威,提高一定职位和职务的权威性,是有效运用行政指令方法的基础和前提。

(3)具体性行政指令的内容和发布的对象都是具体的。

不仅如此,一定行政指令只对特定时间和特定对象有效,这种时效性也是具体性的表现,即因事、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4)层次性行政方法是根据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自上而下、由大到小一层层进行管理的,行政指令都是直线传递,层层下达。

(5)无偿性无偿性是指行政方法的运用,不考虑上下级之间利益的平衡及等价交换,对于服从者的行动不考虑价值补偿,甚至为执行上级的指令,牺牲下级的具体、局部利益也在所不惜。

3.运用行政方法的必要性(1)行政方法是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需要各级社会和经济组织必须对社会经济活动等实行严格的集中统一指挥和控制,这就离不开以命令和服从为特征的行政方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运用行政方法为了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良好秩序,保证公平竞争的实现,政府就要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和法律手段来调控,在必要时进行适度的行政干预,防止“市场失灵”。

(3)运用行政方法是行政管理本身的要求从目标看,行政管理就是要带领众人去完成一个统一的目标,缺少一定的权威和服从,管理目标就难以实现。

4.行政方法的利弊(1)行政方法的利①行政指令方法的运用,使行政系统内层层直接控制,各个环节都围绕行政目标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保证政策、法令、决策指令得到迅速贯彻实施。

同等学力申硕《公共管理学科行政管理专业》考点归纳

同等学力申硕《公共管理学科行政管理专业》考点归纳

同等学力申硕《公共管理学科行政管理专业》考点总结同等学力申硕《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行政管理专业)》考点手册考点手册遵循《同等学力申硕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的内容和要求编排,分为公共基础部分——公共管理学和专业知识部分——行政管理学两大模块,并根据最新考试大纲、历年真题及相关法律法规对每章的常考重难点进行了归纳总结,提纲挈领,方便考生快速理解并掌握核心考点。

模块一公共基础部分——公共管理学第一章绪论考点一:公共管理概述(见表1-1)★★表1-1公共管理概述【例·单选】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主要包含了以下()两层含义。

[2014年真题]A.管理主体的公共性和管理能力的公共性B.管理事务的公共性和管理对象的公共性C.价值取向的公共性和社会伦理的公共性D.利益取向的公共性和管理参与的公共性【答案】D完整考点归纳百度搜索精勤学习网进入查找。

【解析】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①利益取向的公共性。

以政府为核心主体的社会公共组织所实施的公共事务管理,其基本目标就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②公共参与性。

公共管理是一种以公共权力机构为主体,非政府的其他公共组织和私人组织以及公民共同参与的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例·单选】对内维持社会秩序,对外维护国家安全的功能,是公共组织的()。

[2013年真题]A.社会功能B.政治功能C.政策功能D.行政功能【答案】B【解析】以政府机构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主要具有经济、政治、社会几方面的功能。

其中,政治功能主要是指公共部门防御外来的入侵与渗透,镇压敌对阶层的反抗,制止和打击不法分子的各种破坏活动,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的各种关系,建立和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的系列政治功能。

简而言之,它是一国政府对内维持社会秩序,对外维护国家安全的活动。

具体来说,它是由民主建设、社会治安与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活动共同构成的。

【例·简答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管理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011年真题]答:各类公共部门存在的基本目的,就是为其服务对象提供市场所不能或只能以对整个社会不利的方式提供的种种公共产品与服务。

同等学力申硕《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习题和真题详解(公共部门战略管理)

同等学力申硕《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习题和真题详解(公共部门战略管理)

第六章公共部门战略管理6.1 课后习题详解1.公共部门战略的含义是什么?答:公共部门战略是公共部门在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进行考察和审视的基础上,对组织的目的、长远发展目标、政策策略、实施步骤进行的谋划和安排,是对组织在社会中的位置进行的定位。

2.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特点有哪些?答: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特点主要有:(1)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是前瞻性的面向未来的管理。

公共部门战略是在对组织环境发展变化趋势预测和把握的基础上,为公共组织未来的发展设立愿景、规划蓝图,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式,以实现新的长(2)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是着重于较长远的、总体的谋略。

公共部门战略是以公共组织的全局为对象,面向未来,根据公共组织总体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

(3)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是组织寻求成长和发展机会及识别威胁的过程。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一个基本宗旨,是利用外部机会和化解、回避外部威胁。

它关注的是组织外部环境变化对组织发展的影响,在识别外部环境给组织带来的机会和威胁的基础上,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作出反应,以促进组织成长与发展。

(4)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是直觉和理性分析的结合。

公共部门战略决策和战略管理依靠科学方法和理性分析,但也离不开经验和直觉判断,因此它是直觉和理性分析的结合。

(5)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是持续性与循环性的过程。

公共组织的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组织应持续不断地关注内部与外部事变及发展趋势,以便及时地作出调整。

战略管理的目标便是组织能够具有适应变化的能力,持续不断地对外在环境作出反应。

3.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功能有哪些?答: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功能主要有:(1)公共部门管理的战略导向,关系到公共组织的兴衰存亡加强公共部门的战略研究和战略管理,有助于组织的正确定位,明确组织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及战略措施,引导和激励整个组织和人员沿着奋斗目标前进,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有助于提高组织的竞争能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发展壮大组织,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社会保障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保障概论【圣才出品】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社会保障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保障概论【圣才出品】

社会保障概论1.1复习笔记一、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石1.经济学对社会保障的理论贡献(1)经济学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理论基石中外社会保障发展实践进程已经揭示出,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其实是一种社会价值的选择,而经济学中的选择理论则充当着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理论基础。

(2)经济学为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实践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理论方法西方经济学中的许多理论(如收入分配理论、边际效用理论、就业理论、贫困理论等)都有助于解决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中的某些政策与技术选择难题。

(3)经济学特有的视角为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与政策选择提供了有价值的思维方式,并能够确保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选择从空想主义进化到理性发展阶段经济学的共同特点就是假设人都是理性人,以经济效用为出发点,强调市场与效率,等等。

这一思维定势虽然并不完全符合社会保障制度基于社会公平而得以创立并得到普遍发展的规律,但对于更加科学地研究社会保障问题和选择社会保障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2.社会学对社会保障的理论贡献(1)社会学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理论基石,社会学所关注的社会问题通常构成社会保障制度指向的对象,社会学所揭示的人道主义、伦理道德、历史文化传统及社会进步的追求,更是直接构成了社会保障的重要理论源泉。

社会学是从整体上研究社会、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如果从社会保障的出发点与追求目标来考虑,则社会学无疑是社会保障最重要的理论基石之一。

具体表现为:①社会保障的出发点是诸如养老、医疗、贫困、灾害等诸种社会问题的客观存在,并需要通过社会保障机制才能获得解决。

②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与发展,通常被视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和重要标志。

③社会学还构成了社会保障理论发展进程中最早的和最直接的渊源,如人道主义、伦理道德、历史文化传统就是社会保障的道德基础和最初的理论源泉,等等。

(2)社会学研究的社会问题、社会公正、社会稳定、社会价值、社会进步、家庭与社区、社会化、社会阶层与人口问题等,不仅为社会保障研究奠定了必要而又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直接指导着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与制度实践的发展。

同等学力申硕《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和考研真题详解(社会保障的管理)

同等学力申硕《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和考研真题详解(社会保障的管理)

第四章社会保障的管理4.1 课后习题详解1.完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原则有哪几条?答:完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1)一体化原则就是将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等六个子系统,实行相对集中而又统一的管理,纠正“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局面。

同时,根据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要求,使政策制定、资金使用、监督管理三位一体。

(2)社会化原则就是社会保障管理部门根据立法和相关规章,在全社会范尉内筹集资金,实施以社会保障为项目和对象的管理。

同时,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社会化原则,也是现代社会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3)法制化原则社会保障管理工作,必须全面受到法规的约束和调适,以法规为先导,以法规来规范管理行为,并以法规作为处理各种关系的准绳。

在立法上,强调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结合,社会保障总体立法与分项立法并行;在执法上,强调在相互依托、彼此促进的法制网络下,认真按照法律程序和法律要求办事,对违法违规的行为依法处置。

(4)科学化原则就是社会保障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必须科学划分、层次分明。

特别是对以下四个方面应分开管理:①执资(金)分开,即管理部门不直接介入资金运作。

②执政(策)分开,即管理部门只执行政策不制定政策。

③执法(律)分开,即管理部门不可以政代法,分清执法和应法的区别。

④执监(督)分开,即管理部门要接受独立的监察机构监察和社会监督,而不仅仅是自我监督。

(5)集中决策与分项分级管理的原则在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享受条件、给付标准,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和使用等方面国家必须从整体利益出发实行集中决策。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只能采取分项、分级的管理办法。

(6)现代化的原则社会保障管理具有范围广,对象多,管理环节复杂,数据量浩大,数量存储时间长等特点。

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是一国信息最全、数据最具权威性及规模最大的管理信息系统。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教育管理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教育科研管理【圣才出品】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教育管理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教育科研管理【圣才出品】

教育科研管理9.1复习笔记一、教育科研和教育科研管理1.教育科研及其意义(1)教育科研的含义教育科研是指通过一系列计划好的活动步骤的实施和技术方法的运用,认识教育现象、解决教育实际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种活动。

(2)教育科研的特点①教育科研的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

②教育科研强调假设、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③教育科研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3)教育科研的意义①它可以促使教育决策的科学化。

②它充当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桥梁,为教育科学理论转化为教育实际应用提供了条件。

③它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④它为教师专业发展开辟了重要的途径。

⑤它为未来有远见有抱负的教育改革家提供了教育实验的舞台。

2.教育科研的类型(1)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①基础研究其特点是:a.研究的问题、结果和发现大都具有普遍的意义;b.研究的最根本目的在于发展理论,扩充知识体系,完善学科建设;c.研究过程中往往先有某种设想和假说,然后通过研究对此予以确立和验证;d.这类研究关注的是发展知识体系而非产生实用价值。

②应用研究研究的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既包括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也包括实际中本身出现的问题。

③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实际的过程中常常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前者为教育科学的理论输送养料,后者则为教育实际工作提供适当的指导。

(2)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①定量研究定量研究是指“研究是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述的,而不是用语言文字”。

其特点是:a.主要解决总体特征问题、各特征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问题;b.有基本的研究范式,一般由假设、调查、统计、结论、建议等环节组成;c.较倾向于以理论为基础,通过演绎的方法,将普遍性的原理推广到其他同质情形之中;d.常常以抽样调查为基本手段,通过问卷的形式,有代表地抽取一定数目的事物进行研究;e.主要通过数据的统计和展现来说明研究结果,而不是像定性研究那样通过叙述性的语言来说明研究结果;f.强调研究者态度中立,注重对事实的描述。

同等学力申硕《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和考研真题详解(教育评价)

同等学力申硕《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和考研真题详解(教育评价)

第十章教育评价10.1 课后习题详解1.什么是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有哪些主要功能?答:(1)教育评价是以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技术、系统收集信息,对教育现象和活动所实现的价值作出判断,促进教育改进与发展、实现教育增值的过程。

(2)教育评价具有以下主要功能:①导向功能。

评价的内容与标准最直接地体现了评价者的价值取向,对被评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评价成为指导被评者以后行动的指挥棒。

因此,评价者应当时刻意识到自己负有重大的责任,努力使评价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②鉴定、选拔功能。

给被评对象做出各种(如表现、能力、功效等)鉴定。

最常见的是鉴定学校、评定个体、评价教育方案等。

这些结论性的鉴定对被评对象的声誉及今后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称为高利害性评价。

③诊断、改进功能。

了解诊断出各种教育客体目前存在的问题,以便找出原因,提出改进途径和措施。

现代评价日益强调评价的诊断与改进作用,正如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所指出的:评价的最主要意图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

④管理与监控功能。

教育行政部门通过评价,进行检查、督促,获得决策所需的信息,实行宏观监控。

同样,个体也可以通过评价提供的反馈信息进行自我监控。

⑤激励功能。

评价具有激励和增强意识的心理或社会政治作用。

经评价获得认可,可促进被评者的主动性及热情,激励人们以全部精力投入工作。

经评价发现不足,也可形成压力,使被评者具有急迫感,不甘落后,迎头赶上。

⑥交流功能。

评价可进一步澄清教育的预期目标、现状、发展趋势等重大问题,使有关人员逐渐达成共识。

通过评价,有关人员也可以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共同前进。

2.简述终结性、形成性、诊断性评价的特点。

答:(1)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也称总结性评价,是指在教育方案、课程、教学计划实施告一段落时,以预先设定的教育目标为基准,对其所取得的最终成果或效益作出全面的鉴定,进行价值判断,为各级决策人员提供参考依据。

同等学力申硕《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和考研真题详解(学生管理)

同等学力申硕《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和考研真题详解(学生管理)

第七章学生管理7.1 课后习题详解1.试阐述学生管理的重要价值。

答:(1)学生管理的个体价值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能够促使学生个体健康成长,这是学生管理的个体价值所在。

学生的成长需要良好的“生长土壤”,有效的学生管理为此提供了适宜的外部环境,使学生置身其中能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2)学生管理的社会价值学生是社会的一员,学生管理不仅影响学生个体的成长,而且关系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由于青少年身心不成熟,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差,犯罪往往不计后果,致使恶性事件呈上升趋势,对社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如果不加强学生管理,任由这些现象蔓延,无疑将危害社会的安定、阻碍社会的发展。

(3)学生管理的工具性价值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是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支撑,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石。

这正是学生管理工具性价值的体现,它为学校的中心任务——教育教学的完成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

(4)学生管理的本体性价值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学生管理是教育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学生是教育系统的主要服务对象,教育管理活动应当围绕学生来展开。

没有学生管理,教育管理体系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②学生管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并不单纯要求学生机械地服从他人的管理,而是积极倡导和扶持学生开展力所能及的自我管理。

在此过程中,促使学生学会管理,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③学生管理能够为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教育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良好的学生管理对其他领域的管理是一个有力的支持,其成功经验也可为其他领域的管理提供借鉴,从而带动教育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

2.简述学生管理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答:(1)学生管理的目标学生管理需要与时俱进,在目标上应当体现时代特征。

学生管理的目的在于服务学生,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与行为习惯,使学生具有基本的自理能力、自治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2)学生管理的任务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是进行学生管理的主要机构,两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但在任务上各有侧重。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行政管理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行政监督【圣才出品】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行政管理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行政监督【圣才出品】

行政监督6.1复习笔记一、行政监督概述1.行政监督的含义(1)狭义的行政监督是指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行政活动所进行的督促和检查;(2)广义的行政监督是指一切行政机构的活动同时受到行政机构内部的监督和整个政治体系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社会利益集团与公众舆论的监督。

行政监督可以分为以行政机关为主体的监督和以行政机关为客体的监督。

行政学所指的行政监督是指狭义的行政监督,即行政机关系统内部的监督。

2.行政监督的功能(1)行政督察行政监督的目的是督察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行国家行政法规、行政规章与行政纪律的情况,为了确保行政督察的有效性,对行政机关的督察活动必须做到规范性和时效性。

①规范性,是指行政督察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制定的有关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行政纪律;任何机关和个人,特别是上级行政机关和行政领导不得超越、偏离以上行政督察的合法性依据。

②时效性,是指行政督察必须经常性地进行。

行政督察通常分为长期、中期、短期以及专项督察。

(2)行政纠错行政纠错是指在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违犯有关国家行政法规、行政规章、行政纪律的情况下,特定行政监督部门所进行的行政活动。

行政纠错的突出特点就是,行政纠错只是在发现问题之后的一种补救行为,是一种被动的行政监督。

(3)行政防护行政监督的防护功能是运用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行政纪律来约束、规范和监督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通过制止和处分违反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行政纪律的行为来实现的。

3.行政监督的意义(1)维护正常的行政秩序行政监督是惩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违规、违纪行为,保持正常行政秩序和良性行政行为的重要手段。

(2)保护国家整体利益行政监督是保护国家整体利益和实现国家行政目标的客观要求。

因此,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采取多种监督制度和监督形式,确保国家整体利益不受损害。

(3)提高行政工作效率行政监督本质上讲不是为了防范行政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违纪行为,而是为了保证行政工作的高效率和整个行政过程的有效性。

同等学力申硕《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习题和真题详解(社会保障的国民权利决定论)

同等学力申硕《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习题和真题详解(社会保障的国民权利决定论)

第七章社会保障的国民权利决定论7.1 课后习题详解1.社会保障基本权利是什么?答:社会保障基本权利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体现,具体如下:(1)以慈善行为为核心的原始社会保障在早期的原始社会保障形式中,慈善是社会保障的思想核心,它所依赖的基础是社会的同情心。

提供慈善行为的目的是为了个人自我情感的满足,为了获得荣誉或赞扬,或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或为了提高社会影响力。

为了提高社会地位或社会影响力是慈善机构提供社会救助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一世公布了“济贫法”,规定国家通过教会组织对贫穷者予以救济。

1834年英国颁布了新济贫法。

济贫法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次重大突破。

这种突破表现为它体现了以国家的形式为穷人提供帮助。

但以济贫法为代表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不能被看做是一种近代的国家社会保障制度,而只是一种国家慈善事业或国家原始社会保障。

(2)以国家责任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实现了社会保障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它标志着社会保障从以慈善为核心的原始社会保障走向了以国家责任为核心的国家社会保障。

表现为对包括贫困在内的社会矛盾认识观点的转变与突破;表现为对社会保障与国家责任的认识观点的转变与突破;表现为社会保障从经济问题转变为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表现为社会保障在形式上以国家法律和制度加以确定。

(3)以国民权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从布思审慎提出的国家有责任维持乃至提高社会成员“最低限度的生活标准”的观点出发,韦伯夫妇力主设定和扩大“最低国民生活水平”,逐步形成了“一般性福利”的概念,即最低生活标准或国民最低生活水平应是作为由国家保证的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化的标准,并引申出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即“国民有生存权,国家有保障生活的义务”。

1945年7月新登台的工党政府,以贝弗里奇报告为基础,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保障立法。

这标志着社会保障实现第二次飞跃,即从以国家责任为核心的国家社会保障制度走向了以国民权利为核心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或国民社会保障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保障学
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论
1.1复习笔记
一、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石
1.经济学对社会保障的理论贡献
(1)经济学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理论基石
中外社会保障发展实践进程已经揭示出,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其实是一种社会价值的选择,而经济学中的选择理论则充当着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理论基础。

(2)经济学为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实践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理论方法
西方经济学中的许多理论(如收入分配理论、边际效用理论、就业理论、贫困理论等)都有助于解决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中的某些政策与技术选择难题。

(3)经济学特有的视角为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与政策选择提供了有价值的思维方式,并能够确保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选择从空想主义进化到理性发展阶段
经济学的共同特点就是假设人都是理性人,以经济效用为出发点,强调市场与效率,等等。

这一思维定势虽然并不完全符合社会保障制度基于社会公平而得以创立并得到普遍发展的规律,但对于更加科学地研究社会保障问题和选择社会保障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2.社会学对社会保障的理论贡献
(1)社会学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理论基石,社会学所关注的社会问题通常构成社会保障制度指向的对象,社会学所揭示的人道主义、伦理道德、历史文化传统及社会进步的追求,更是直接构成了社会保障的重要理论源泉。

社会学是从整体上研究社会、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如果从社会保障
的出发点与追求目标来考虑,则社会学无疑是社会保障最重要的理论基石之一。

具体表现为:
①社会保障的出发点是诸如养老、医疗、贫困、灾害等诸种社会问题的客观存在,并需要通过社会保障机制才能获得解决。

②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与发展,通常被视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和重要标志。

③社会学还构成了社会保障理论发展进程中最早的和最直接的渊源,如人道主义、伦理道德、历史文化传统就是社会保障的道德基础和最初的理论源泉,等等。

(2)社会学研究的社会问题、社会公正、社会稳定、社会价值、社会进步、家庭与社区、社会化、社会阶层与人口问题等,不仅为社会保障研究奠定了必要而又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直接指导着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与制度实践的发展。

3.政治学对社会保障的理论贡献
(1)政治学作为一个成熟的学科体系,对社会保障起着理论基石的作用
政治学关注的核心领域如国家与社会、民主与法制、人权与主权、政党与政权、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决策与行政、权力与腐败、发展与稳定等,均是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选择中必然地要涉及的基础理论问题。

(2)政治学关注的核心领域中,几乎均与社会保障有着密切的联系
①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与社会承担责任的面孔出现,而民主不仅帮助许多国家选择了自己的社会保障制度,而且也使这一制度更加符合人民的意愿;
②在世界各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不仅属于法制建设的内容,而且是被法制化了的事业;
③社会保障的最主要的功能在于保障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而社会保障制度在世界各国的多样化发展则又与主权及主权所涉及的人权联系在一起;
④不同的政党与政权对社会保障的不同主张,表明了推进或者改良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党
与政权的重要使命;
⑤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问题,则是重新处理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发展与稳定的关等等。

二、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
1.社会保障的含义
(1)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市场经济的运行必然涉及社会产品的再分配问题,一个完整的社会产品分配过程必然要将对社会保障的分配包括在内。

(2)市场失灵的存在使市场经济下政府介入社会保障获得了“合法性”
(3)社会保障最重要的责任主体是政府
(4)社会保障是一种准公共产品
社会保障不是一种纯公共产品,它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又具有私人产品的特征,是一种混合产品。

(5)社会保障是有限度的
政府为克服市场失灵而介入社会保障,这同时也为社会保障规范了限度,即政府只有在市场失灵时才介入。

2.社会保障的特点
(1)强制性
社会保障的强制性是通过国家专门的法律制度来实现的。

国家凭借国家权力,对一定时期内的社会保障加以规范,并使之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2)公平性
社会保障的公平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机会是均等的;
②社会保障通过征税或缴费等手段,参与国民收入再分配,通过转移支付,使得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整个社会收入分配更趋公平。

(3)全民性
社会保障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只要符合社会保障的条件,就有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权利。

(4)最低保障性
政府所提供的社会保障水平是以保障公民的最低生活水准为原则的。

3.社会保障的性质
(1)社会保障的一般属性
它是国民收入的一种再分配形式,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则是劳动力再生产的组成部分,是具有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下的法定的分配制度。

(2)社会保障的社会属性
社会保障的社会属性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是不同的。

这是因为社会保障是消费品的一种分配关系,它从属于占统治地位的分配方式,其社会属性由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决定,是社会生产关系在社会保障领域的体现。

(3)社会保障的劳动属性
关于社会保障的劳动属性即它属于必要劳动还是属于剩余劳动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要按照社会保障的不同部分进行具体分析。

①劳动者及其家属的社会保障(包括职工福利)属于必要劳动;
②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和不与劳动挂钩的社会保障项目,如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社会福
利等,属于剩余劳动。

4.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
(1)就业保障与社会保险适当分离的原则
劳动者的基本生活保障必须实行社会化,并与单位就业分离。

企业和事业单位提供就业岗位和部分的社会保险基金,而在社会范围内组织和负责社会保险,改企业保险为社会保险,以形成独立的社会保险体系。

不论劳动者是否在单位就业,也不管在哪种所有制单位中就业,或从事非正规就业,当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和失业、生存发生困难时,社会就给予一定收入保障,以保证其基本的生活需要。

(2)机会均等、平等分配的原则
社会保障的分配方式,是弥补市场机制和按劳分配造成的收入分配和生活水平的悬殊,实现公平分配的重要机制。

通过社会保障,可以弥补市场机制和按劳分配的不足,缓解市场机制造成的不公平,实现一定程度的平等分配。

(3)公平与效率统一的原则
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4)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社会保障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即不能单方面地强调社会保障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应该随时注意社会保障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因素。

必须建立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有机增长、适度保障的制度构架。

(5)保障基本需要的原则
由国家为主体组织和举办的社会保障是属于法定的基本保障,其基本职能是保障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基本医疗需求,使他们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及失业
时,能够从社会保障方面获得基本的生活资料和基本的医疗和药品,从而能够正常地生存下去。

(6)多重保障的原则
多重保障原则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多元的保障主体;②多渠道的筹资形式;③③多层次的保障结构。

三、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1.基本保障
(1)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形成专门的社会保险基金,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和失业时的基本生活需要(包括赡养的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基本医疗需求在物质上给予社会性帮助和保障的形式和制度。

①社会保险的对象——正在劳动或已经劳动过的劳动者;
②资金来源——劳动者创造的价值的扣除和储存;
③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的前提是以对社会履行了劳动义务为前提。

举办社会保险事业,是政府对劳动者履行的社会责任,是劳动者应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

(2)社会救助
①社会救助的定义
社会救助又称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无劳动能力和失去生活来源的人,以及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难者给予短期或长期的物质帮助的制度。

②社会救济的对象
主要是社会孤老、孤儿、失去赡养人的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家庭劳动力少而人口多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