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名词解释简答

合集下载

中国的基本地理知识点

中国的基本地理知识点

中国的基本地理知识点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国的基本地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中国的疆域1、我国的地理位置: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①从纬度位置看,南北跨纬度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有少数地区属热带,无寒带;②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西部与许多国家接壤。

东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国土辽阔:陆地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①我国陆上国界漫长,达2万平方千米,接壤的国家共有14个(顺口溜):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丹;南部还有缅老越。

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顺口溜):印尼马文菲日韩。

②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

我国海域分布有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6500多个。

我国领海的宽度是12海里。

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临海(从北到南):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海域面积300万平方千米;③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主要岛屿有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有六个海上邻国(自南向北分别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3、领土四至: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最南端:曾母暗沙;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南北跨近50个纬度,约5500千米,东西跨经度60多个纬度约5000千米,是一个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十分显著的国度。

二.中国的行政区划历史上的行政区划:现行行政区划: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三级。

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中国旅游地理的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中国旅游地理的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1.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的旅游活动及旅游业的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旅游景观:是指存在与旅游区内的自然和人文多种因素有规律地组合起来的有形或无形的地域综合体。

3. 中国园林:指在一定的地区内通过艺术手段和工程技术,改造地形、种植花木,建造房屋以及利用动物、气象等条件,创造出空间与时间相结合、无生机与有生机相结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既可游可赏、消除人体身心疲劳,又能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的所在。

4. 旅游资源:是作为旅游活动的课题而存在的,是旅游目的地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核心要素。

5. 旅游流:旅游者群体从旅游客源地向旅游目的地的连续空间位移称之为旅游流。

6. 旅游路线: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旅游经营者针对旅游客源市场的需求,凭借交通路线和交通工具,遵循一定原则,将若干旅游地的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等合理地贯穿起来,专为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而设计地游览线路。

7. 旅游地:就是旅游者停留并开展旅游活动的旅游目的地与旅游供给地域综合体。

它是以一定规模的旅游资源为核心,以综合性的旅游设施为凭借,以可进入性为前提的旅游活动与旅游服务地域组合。

8. 古园林:是由山石、水体、生物、建筑等构景要素组成,具有生活、游憩和观赏功能的人为造景园地,也是融建筑、绘画、文学、书法、金石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品。

9. 岩溶地貌指可溶性的沉积岩,在以水的溶蚀为主的内外力作用下所形成的特殊地貌类型。

10. 旅游容量又称旅游承载能力或特定范围内的合理旅游规模。

指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 旅游区在某一时间段内, 其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所能承受的旅游及其相关活动在规模和强度上的最大极限值。

11. 旅游规划:是对旅游业及其相关行业未来的设想和策划。

旅游规划应根据旅游市场需求, 尽可能合理而有效地分配与利用一切旅游资源以及环境、交通、接待服务设施、人力和资金等社会条件, 向旅游者提供满意的旅游地和旅游产品, 从而达到发展旅游业、实现旅游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目的.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传承的、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 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13. 民风民俗旅游资源:是指那些突出表现了每个民族特点和他们所居住地区地方性特征的因素, 从显而易见的建筑、服饰、饮食、礼仪、节庆活动、婚丧嫁娶、文体娱乐、乡土工艺, 到需要细心观察、深入体会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道德观念、审美趣味等。

中国地理习题

中国地理习题
8、天然气资源的利用及其在我国的分布状况。
二、读图填图
1、在政区图上绘出西气东输工程的主干道
三、论述题
1、中国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对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2、论述中国水资源与人口、耕地及矿产的匹配关系?
3、评述中国矿产资源结构与开发。
4、论述中国土地利用格局与地貌、降水的关系。
5、分析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的条件及双赢战略。
1、在地图上填注我国主要的水系。
第六章 中国的植被与土壤
一、名词解释
1、富铝土 2、湿成土 3、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4、干湿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二、简答题
1、我国植被与土壤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我国植被与土壤有哪些垂直带谱及其特点?
3、我国植被与土壤主要水平分布规律及其制约因素?
4、分析垂直带谱特点及水平带谱的关系。
3、简述我国四季的划分及其主要类型。
4、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5、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哪些?
6、分析我国雨带的移动与旱涝灾害之间的关系。
三、读图绘图题
1、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
四、论述题
1、为什么中国的旱涝灾害发生频率高,灾情严重?
2、试述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铁路的基本格局。
2、国家干线公路是如何编号命名的?规划的“五纵七横”高速公路具体有哪些?
3、如何分析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以青藏铁路为例。
4、为什么自然环境是商业网点形成和发展的前提。
三、论述题
1、论述交通运输业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十五章 中国旅游、城市地理
一、名词解释
2、我国近海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3、中国海洋资源的主要优势是什么?

地理名词解释

地理名词解释

地理名词解释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中国地理1.领海:以连接大陆岸上和沿海外缘岛屿上各基点之间的直线作为基线,由此基线起算,其外侧12海里以内的水域。

2.地貌格局:中国地貌格局是指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地貌单元,在平面上的排列组合与垂直向上的高低起伏。

3.青藏高原:位于南侧喜马拉雅山与北面的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之间,以及岷山、邛崃山、锦屏山以西的大网格中。

是全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的高原。

4.内蒙古高原:偏处北部内陆,气候干燥少雨,地表坦荡开阔,地形起伏和缓,是我国高原形态表现明显,高原面保存比较完整的高原。

5.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与秦岭之间,由第四纪黄土沉积而成,受流水侵蚀,大部分地区沟壑纵横,梁峁遍地。

6.云贵高原:石灰岩分布广泛,气候温暖,,坝子众多,喀斯特地貌广布。

7.柴达木盆地:四大盆地中海拔最高,四周围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环抱,资源丰富,农牧业发达,有“聚宝盆”之称。

8.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盆地,气候极端干旱,植被稀疏,分布着我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9.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和阿尔泰山之间,是我国第二大盆地,盆地中分布着我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特沙漠。

10.四川盆地:青藏高原以东,巫山以西,南北介于大娄山与大巴山之间,盆地形态完整,紫红色砂、页岩广布,又称“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

气候温暖湿润,水系稠密,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向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11.东北平原:位于燕山以北,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之间,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以黑土面积大,沼泽分布广为特色。

12.华北平原:南北分别是大别山与燕山,西起太行山和伏牛山,东抵山东丘陵与黄、渤海,为我国第二大平原。

因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形成,所以也称黄淮海平原。

地势低平,地上河与河间洼地相间分布构成华北平原的特色。

13.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巫山以东的长江中下游沿岸,主要包括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呈串珠状东西分布,是我国第三大平原。

中国地理的详细介绍

中国地理的详细介绍

中国地理的详细介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东方大国。

地理环境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国地理环境多样丰富,山川河流交错,气候多样变化,地理条件极为复杂,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地理环境最为丰富、多样的国家之一。

一、地理位置中国地理位置位于东亚,地处北半球的东经73°34'至135°11',北纬18°03'至53°33'之间。

东临太平洋,南濒南海,西邻阿尔泰山脉、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北接蒙古国、俄罗斯。

地域界定上,中国包括内地和海洋两个范畴。

内地包括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东、中南六大地区;海洋面积广阔,辐射范围广泛,东、南、北三面临海,海岸线绵延3.58万公里,拥有11个海港。

二、地势地形中国地大物博,地势变幻,地形多样。

在地势上,中国大致呈现出四大地形形态:青藏高原、广大的内陆盆地、雄伟壮观的大山区、丰富的丘陵和平原区。

青藏高原为世界最大高原,覆盖面积为250万平方公里,绵延2500多公里。

高原地势平均海拔4500米,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

内地盆地广泛分布,有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盆地等,盆地总面积约33.7万平方公里。

大山区包括东北山地、大别山区、秦岭巴山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山脉众多,呈南北走向,蜿蜒数千里。

丘陵和平原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形成了中国的主要农业区。

三、气候特点中国气候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中国气候分带特征明显:北方温带季风气候、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青藏高原次大陆型气候、西北干旱气候。

北方温带季风气候地域广泛,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与珠江流域,气候温和湿润。

青藏高原寒冷干燥,冬季漫长,夏季短暂。

西北干旱气候,降水稀少,气温变化较大。

四、水系地貌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丰富水资源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湖泊、河流和海洋。

中国地理名词解释

中国地理名词解释

1.梅雨:初夏季节在江淮地区经常出现的一种大范围的降水气候特征。

降水丰沛,相对湿度大、云量多、风力、大气闷热。

2.寒潮:冬半年降温幅度较大的大气现象。

标准日降温高于10度,温度天距平高于10度,温度页距平高5度。

3.伏旱:发生在七月下旬,八月上旬,即梅雨过后,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形成的干旱天气现象。

4.干湿度地带性:海陆分布及其对比关系形成了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差别,大陆内部和东西两岸各植被类型的差别,以及景观的干湿度差别,这种差别常呈经度分异的方向变化,故习称为经度地带性,或称为干湿度地带性。

5.滩涂:海陆之间的交接地带,其地貌沉积、土壤都与潮汐、海浪及泥沙来源密切相关。

6.黑潮(暖流):北太平洋副热带总环流系统中的西部边界流,具有流速强,流量大,流幅狭窄,延伸隧道,高温高盐等特征为其特色,其潮流因水色深蓝,远看似黑色,故谓黑潮。

7.冷岛效应:绿洲内部防护林和农作物使风速减速,蒸散强烈,使用相对湿度增加,下垫面的改变使温度变幅减小且平均值低于周围荒漠。

这些特点不仅有利于绿洲化过程持续进行,还对绿洲边附近的荒漠侵袭起着某种抑制作用。

8.土地资源:从自然属性看,是指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其性质取决于土地要素的组合关系和综合特点。

从社会属性看,是具有可促使发展农业生产的具有经济特征的社会财富。

9.地域分异规律:指整个景观或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按确定方向发生有规律的空间分异现象。

10.区域文化:形成于一定地区的地理单元内的,以一定地域概念为基础的相对明确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系统文化。

11.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沿传下来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中国历史地理蓝勇版课后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中国历史地理蓝勇版课后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解释and简答【沿革地理】记述并考证历史时期疆域和政区等的沿袭与变革的领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前身。

沿即沿袭,革即变革,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制度、地方名称和方位、水道名称和流经的沿袭和变革。

沿革地理在我国有古老的传统,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发展到清代乾嘉时成为一门显学,出现钱大昕、王鸣盛、赵翼等名家,清末杨守敬则是传统沿革地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主编的《历代舆地图》代表了二千年来沿革地理的最后终结。

第一章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1.简述近1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可参考名词解释)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

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

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即幅度的波动现象。

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

2.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两次气候温暖期, 中唐以后中原王朝失去西域的控制权, 也是与气候变化分不开的。

事实上, 隋唐温暖期于中唐后结束。

我们后来的研究证明, 中唐后期的较寒冷阶段是短暂的, 大约维持了一年。

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短期的寒冷事件, 对中原势力退出西域起了决定性作用。

两次气候温暖期, 即两汉温暖和隋唐温暖期, 对应于强大的中原王朝, 这种王朝, 至少在其前期将它的势力范围有效地伸展到了中国的西域及中亚。

中国地理 名词解释简答

中国地理 名词解释简答
9、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天阴有雨的自然气候现象。
10、伏旱:?
11、径流深:在某一时段内通过河流上指定断面的径流总量(W,单位: )除以该断面以上的流域面积(F,单位: )所得的值。
12、河道频率:以一直线截取某一地区,求取被直线切割的河道数与该直线长度之比。
13、清洁能源:指在能源生产、产品和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低污染或无污染、可循环再生使用的能源。
20、发生学原则:指所划分的区域要具有成因的一致性和区域发展的共同性。P219
21、区域共轭性原则:强调每个具体的区划单元都要求是一个连续的地域单元,不能存在着独立于区域之外而又从属于该区的单元。P219
22、经济区划原则:是反映经济地理区域分异的基本法则,是进行经济区划的指导思想,也是选取区划指标、建立等级系统的基本准绳。P259
10、简述我国人口密度时空格局变化P103
答:①距海越远人口密度越稀疏。
②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山区与高原人口稀少。
③温暖湿润地区人口多,寒冷干燥地区人口少。
④人口密度增加与耕地分布、城镇发展直接相关。
11、简述我国人口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
答:①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
②出生缺陷人口居高不下
③人口老年化
④人口的机械迁移带来的社会问题
⑤流动人口子女问题
⑥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的增长对我国人口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12、简述我国人口结构面临的主要难点
答:①人口整体素质不高
②流动人口规模宏大
③出生的性别比持续攀升
④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增大
⑤艾滋病蔓延相当严重
13、简述“胡线”四段法各段的影响因素及自然地理特征P107
答:
影响因素
“胡线”以东
“胡线”以西

中国地理名词解释 (2)

中国地理名词解释 (2)

名词解释:1、垂直地带性(vertical zonality):达到一定高度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及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岁高度增加而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

2、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即是可持续发展,包含了五个原则:发展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主权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3、沙漠化(desertification):在极端干旱、干旱与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的沙质地表条件下,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的影响,破坏了自然脆弱的生态系统平衡,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并逐步形成风蚀、风积地貌结构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

4、喀斯特石漠化(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所造成的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

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

5、城镇化(Urbanization):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

6、经济区划(division of economic zones):是指生产力整体布局框架,根据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规律、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特征的相似性、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或者依据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与任务分工,对国土进行的战略性区划。

7、纬度地带性(latitude zonality):指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自然带大致沿纬线方向带状伸展并按纬度变化方向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

8、经度地带性(longitudinal zonality):指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

也就是主要因水分条件的变化所致,又称“干湿度地带性”。

9、民族(nation):是指人们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中国地理_名词解释

中国地理_名词解释

中国地理一、名词解释1、地貌格局:中国地貌格局是指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地貌单元,在平面上的排列组合与垂直向上的高低起伏。

P202、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3、高原季风:从高原热力作用所引起的季节性风系来看,青藏高原地区冬季盛行辐散气流,夏季盛行辐聚气流,称“高原季风”。

P334、山谷季风:由于山谷及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顶,夜晚从山顶吹向山谷。

5、干燥度:是年潜在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用来表示某个地区的干湿状况的综合特征。

P456、积温:指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P407、华西秋雨:我国西部地区秋季多雨的特殊天气现象。

?8、凌汛:俗称冰排,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

9、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天阴有雨的自然气候现象。

10、伏旱:在伏天时期出现的干旱,称为伏(夏)旱,属于季风区灾害性气候。

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

伏旱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同时还影响工矿业用水、生活用水和航运事业;也因干热缺水,引发疾病,危害人、畜健康。

11、径流深:在某一时段内通过河流上指定断面的径流总量(W,单位:3m)除以该断面以上的流域面积(F,单位:2km)所得的值。

12、河道频率:以一直线截取某一地区,求取被直线切割的河道数与该直线长度之比。

13、清洁能源:指在能源生产、产品和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低污染或无污染、可循环再生使用的能源。

14、植被净第一性生长力(NPP):是指植物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由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质总量中扣除自养呼吸后的剩余部分。

15、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16、胡焕庸人口界限:是一条大致相当于黑龙江省爱辉与云南省腾冲之间的连线,是东西人口分布的界线。

中国的名词解释

中国的名词解释

中国的名词解释中国,一个古老而庞大的东方国家,这个名词具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重的含义。

它既是一个地理概念,指代一个具体的地区,也是一个民族概念,指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同时,中国还是一个历史名词,代表了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和灿烂的历史。

1. 地理概念中国,位于亚洲东部的一个国家,地理辽阔,地形复杂多样。

东临大海,北连蒙古和俄罗斯,西部与中亚国家接壤,南部与东南亚国家接壤。

中国的地理特点决定了它的气候多样,山川河流交错,地貌各异,形成了丰富的自然景观。

2. 民族概念中国这个词语还代表了一个庞大而多元的民族群体。

中国人民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中华民族是一个包容和融合的民族,由56个少数民族组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和传统,但又共同构成了中国这个大家庭。

中国人民有着独特的精神家园和文化认同。

中华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纽带,它包括了丰富多样的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礼仪等方面。

孔子的儒家文化、老子的道家思想、释迦牟尼的佛教教义等都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3. 历史概念中国这个名词还代表了一个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的历史见证了农耕文明的形成、封建制度的建立、科技文化的繁荣等诸多重要事件。

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如《史记》、《资治通鉴》等记录了中国历代的兴衰和发展。

中国的历史也有着众多的英雄人物和令人瞩目的成就。

从黄帝、尧舜到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如孔子、墨子、孟子、屈原、曹操等,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贡献深刻地影响着后世。

总结起来,中国这个名词具有丰富多样的含义。

它既是一个地理概念,指代一个独特的地区,也是一个民族概念,代表了庞大的中华民族。

同时,中国还是一个历史名词,代表了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

无论是在地理上、民族上还是历史上,中国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

通过深入了解中国这个名词,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个东方古国。

中国地理名称解读

中国地理名称解读

【中国】现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但在古代文学中,这是一个模糊的短语。

从春秋战国到宋元,曾用来指中原地区。

比如孟子金文事:中国和四种方言也。

司马光赤壁战争:如果吴,更多的公众和中国抗争,尽早。

驱动中国人们远在河流和湖泊之间。

[中国]古代中国四川在黄河流域地区,所谓的中国,常常用来指中原地区。

如三国:中国东部的土地,西部通过西部地区。

这已成为中国的昵称。

[九州]我们古代的传说分为九个行政区,国名是:冀,晏,清,徐,杨,静,余,梁,永。

成为中国的昵称。

陆佑世:死了,知道一切空,但悲伤看不到九州。

秦,与八州相同,秦Ju永州,加八州九州。

[池县]古人称为中国神州神舟。

毛泽东的话璇西沙和刘亚子:夜里很难理解赤县。

新奇字词南翔孩子:在哪里看中国,风景秀丽北楼。

[中原平原]又称土壤,中州。

中原的狭义是指河南省的这个地区,中原的一般含义是指黄河中下游或整个黄河流域。

路诗显示儿童诗:王石北中原平日,家人没有忘记信是翁。

指整个黄河流域。

[海]我国领土的古老传说被海包围,使海内领海。

王博杜绍福任何蜀州:海记念者,天涯如果邻居。

司马光赤壁战争:海乱,一般军队江东。

【四海】见海。

指世界,国家。

如贾娅沁已经掠过了世界,包括宇玉,包括普遍意义。

红崖战役:然后打破荆州,威震天普遍。

中庭宫:六国王,通用。

五个墓碑:四海,有几个人?[刘和]上下和四方,指的是世界。

如郭琴光尊尊敬系统六合,然后到六合家,骰子信为宫。

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刘和,胡为何熊寨![八废]无处不在的各个方向,仍然叫世界。

在秦代:包括四海的意义,吞并八饥饿的心。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有成千上万的古,水平八缺。

[河]许多古文是指长江,黄河。

如宴会:河南一般战争,河北内战。

郭琴:那么中国的城市,因为河边的游泳池。

战争战争:另一个例子是九美文在杭州的第一个坟墓,江光河深处,这里江指长江,河指运河。

[西江]也被称为河西,黄河到西部地区。

如连宝麟Hsiang-ju传记:将在西边的米河。

中国地理题库

中国地理题库

《中国地理》考试卷(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 共20分)。

1. 中国地理的研究对象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地理环境三个组成部分。

2. 中国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到北仑河口, 长约1.8万千米。

3.影响我国气候形成冬季最主要的气压中心分别是阿留申低压、蒙古高压。

4. 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分别是内蒙古河口镇、河南省旧孟津。

5. 风景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两个方面。

6. 我国石油主要生成时期分别是古生代、中生代。

7. 人口年龄结构一般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8.中国近海中, 属内海的海区分别是渤海、琼州海峡。

9. 大运河由南而北沟通的水系分别是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水系。

10. 华北平原以黄河下游为界分为黄淮、淮海平原两部分。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 共6分)。

1. 长江和黄河均流径的省区是 B 。

A. 西藏B. 四川C. 湖北D. 甘肃2. 2010年“六普”人口最多的省区是 C 。

A. 山东B. 江苏C. 广东D. 四川3. 我国东部暖温带的地带性土壤是 A 。

A. 黄棕壤B. 棕壤C. 暗棕壤D. 红壤4. 丹霞地貌按成因是 A 。

A. 流水地貌B. 岩溶地貌C. 风成地貌D. 冰川地貌5.下列省区中, 煤炭资源最为丰富的是 D 。

A. 黑龙江B. 江西C. 河北D. 陕西6. “灵渠”水利工程修建发生在 A 。

A. 秦汉B. 隋唐C. 唐宋D. 三国时期三、填图题(每空1分, 共10分)。

请在中国空白图上, 填出下列地理事物。

①秦岭②太行山③昆仑山④南岭⑤黄土高原⑥渤海湾⑦杭州湾⑧天津市⑨合肥⑩重庆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 共42分)。

1.简述地势西高东低, 呈阶梯状分布的地理意义。

2. 学习中国地理的任务和目的包括哪些?3.根据浅层地下水埋藏条件, 分析其特点。

4. 简析新中国工业发展的特征。

5. 为什么说我国计划生育工作仍十分艰巨?6. 简析影响我国气候形成的地理因素。

中国地理名词解释

中国地理名词解释

中国地理名词解释2022年中国地理名词解释1 线性构造:只有地质构造所形成的断裂、线性褶皱、岩体的线性排列、火山链等。

〔2022年、2022年〕2台风:发生在热带海洋上强烈的气旋性涡旋。

台风生成集中于夏秋季。

3后备耕地资源:也称宜农荒地资源,主要指适宜开垦种植农作物、人工牧草和经济林果的天然草地、宜林草地、灌木林地和其他未利用的土地。

〔2022年2022年〕4风景旅游资源:具有旅游吸引力的自然、社会现象和因素的统称,即指客观存在的包括已经开发利用和尚未开发利用的,可以吸引人们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自然存在、人类活动,它们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各种产物的总称。

5邮电通讯业:P240 通过交通线路、电报、、电视、播送等方式传递语言、文字、图像、数据、函件等进展邮件和信息传递的产业部门,包括、电报、函件、报刊发行、用户、无线寻呼、特快专递等。

6地域分异规律:指整个景观或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按确定方向发生有规律的空间分异的现象。

〔2007年2022年〕2022中国地理名词解释1冲积岛:主要是由大陆河流和沿岸流所搬运的泥沙堆积而成的,故多分布在河口和近岸海域。

2黄淮海平原:南北分别是大别山与燕山,西起太行山和伏牛山,东抵山东丘陵与黄、渤海,面积,为我国第二大平原。

因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形成,所以也称黄淮海平原。

3 后备耕地资源:也称宜农荒地资源,主要指适宜开垦种植农作物、人工牧草和经济林果的天然草地、宜林草地、灌木林地和其他未利用的土地。

4旅游:是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们以游览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旅行,或暂时居留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人们以旅行游览、欣赏风景、消遣娱乐、体育锻炼、度假疗养、探险考察、探亲访友、交流求知、宗教朝拜等为目的旅行于地区、国家和国际之间,非定居的、暂时性移居。

〕5经济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域消费综合体及其各消费部门,在中国这一特定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组合格局所表现出来的内在联络规律。

中国地理名词解释

中国地理名词解释

中国地理名词解释
中国是一个位于亚洲东部的国家,其领土面积为 9.6 万平方英里 (约 2.5 万平方公里)。

中国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位于世界上最大的洲——亚洲的东部,是中国连接世界的重要门户。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 56 个民族,汉族是最大的民族,占总人口的近 90%。

中国的地形复杂多样,包括高山、平原、沙漠、草原、河流和湖泊等。

中国的气候也非常复杂,包括温带、亚热带、热带和高原气候等。

中国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厚,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和水资源等。

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和钢铁生产国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和风能生产国之一。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十分悠久,拥有数千年的文明史。

中国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如长城、故宫、兵马俑等。

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总结起来,中国是一个美丽、多元、富有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其领土、地理、气候、资源和文化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中国地理 名词解释

中国地理 名词解释

中国地理_名词解释中国地理——名词解释1、华北地区:指中国北部的一个地理区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内蒙古自治区。

这个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2、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陕西、山西、甘肃等地。

黄土高原是由于长时间的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表层为深厚的黄土层。

3、长江流域:长江流经的中国地理区域。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流经多个省份,是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4、珠江三角洲:位于中国南方广东省的一个地区,由于珠江的冲积作用形成了独特的三角洲地形。

这个地区是中国南方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城市群之一。

5、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地区,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之一。

青藏高原的气候寒冷,大部分地区都是草地和荒漠。

6、西双版纳:位于中国西南部的一个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这里的植物和动物种类非常丰富,是中国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7、东北平原:位于中国东北部的平原地区,由于其平坦的地形和肥沃的土壤,这里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产区之一。

8、东南丘陵:位于中国东南部的丘陵地带,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地。

这里的山地和丘陵为中国的茶叶、丝绸和瓷器等传统手工艺品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9、中国四大高原:指中国的四大高原,包括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

这些高原各有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

10、中国四大盆地:指中国的四大盆地,包括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柴达木盆地。

这些盆地各有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和资源分布。

中国地理名词解释简答1、什么是地理国情?答:地理国情是指一国或一地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要素、地表形态、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人口、民族、经济、城市、交通等人文地理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2、什么是气候变化?答:气候变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等因素引起的全球气候系统长期的变化,表现为气温、降水、风等气象要素的变化。

中国地理大学名词解释地震

中国地理大学名词解释地震

中国地理大学名词解释地震
1、地震波
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由震源地方的岩石破裂产生的弹性波,它可在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传播。

地震时,同时从震源发出两种类型的地震波:纵波、横波。

纵波速度比横波速度大,所以地震时,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然后水平晃。

横波的振动很强烈,它是引起建筑物破坏的重要原因。

人们所感受到的振动是多种波共同作用的结果。

2、地震直接灾害
地震直接灾害是由地震的原生现象,如地震断层错动,以及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动所造成的灾害。

主要有:地面破坏,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地光烧伤等。

3、地震次生灾害
地震次灾害是直接灾害发生后,破坏了自然或社会原有的平衡或稳定状态,从而引发出的灾害。

主要有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瘟疫等。

其中火灾是次生灾害中最常见、最严重的。

4、震级
震级反映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它是用“级”来表示的。

震级是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越强,震级越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小于6级。

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是可造成较大破坏的地震。

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巨大地震。

5、烈度
烈度是表示地面受到地震的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它用“度”来表示。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各地不同。

中国地理名词解释

中国地理名词解释

中国地理名词解释中国地理名词解释:1. 中国:位于东亚的一个国家,国土面积约9.6 million 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2. 华北:中国区域划分的一个地理区域,包括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北部地区。

3. 华南:中国区域划分的一个地理区域,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省市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南部地区。

4. 华东:中国区域划分的一个地理区域,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等省市自治区,位于中国的东部地区。

5. 华西:中国区域划分的一个地理区域,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等省市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

6. 华中:中国区域划分的一个地理区域,包括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

7. 西北:中国区域划分的一个地理区域,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市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

8. 西南:中国区域划分的一个地理区域,包括贵州、云南、四川、西藏、重庆等省市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

9. 东北:中国区域划分的一个地理区域,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市自治区,位于中国的东北地区。

10. 长江:中国最长的河流,全长约6,300公里,是中国第一大河流,横贯中国中部的地理界线。

11. 黄河:中国第二大河流,全长约5,464公里,流经中国的西北地区,素有“中华母亲”之称。

12. 长城:中国古代的军事防线,全长约21,196公里,是中国最著名的古迹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13. 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部的高原地区,地势平均海拔约4,000 - 5,0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

14. 东海:中国沿海的一个海域,位于中国的东部,面积约752,000平方公里,是中国重要的渔业和航运区域。

15. 西藏:中国的一个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区,也是藏传佛教的圣地。

16. 内蒙古:中国的一个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境内有广袤的草原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中国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大部分)

中国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大部分)

名词解释中国矿藏资源大冶式铁矿:内生铁矿的一种,与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接触交代——热液铁矿床。

大红山铁矿(白云鄂博铁矿):内生铁矿的一种,与中性钠质或偏钠质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铁矿床。

攀枝花式铁矿:内生铁矿的一种,与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有关的岩浆晚期铁矿床。

宁乡式铁矿:外生铁矿的一种,属浅海沉积铁矿,以赤铁矿、菱铁矿为主,北方以宣龙式铁矿为代表,南方以宁乡式铁矿为代表。

綦江式铁矿:外生铁矿的一种,属海陆交互相和湖相沉积铁矿,以菱铁矿为主。

鞍山式铁矿:外生铁矿的一种,属前寒武纪沉积变质铁矿,以鞍山铁矿为代表。

石碌式铁矿: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富铁矿类型。

中国地貌与地质构造红层地貌:是指中生代白垩纪—早第三纪,在几乎遍及全国的大小不同、数量众多的中、新生代陷落盆地中所堆积的一套陆相为主的红色岩系所构成的一种地貌类型。

马兰黄土:中国第四纪黄土分期名称之一(华北晚更新世黄土,典型的风力堆积物),标准剖面地点在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川北山坡上,因附近清水河右岸有马兰阶地而命名。

雅丹地貌: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由于风的磨蚀作用,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态。

如果小山包上部的岩层比较松散,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垮塌形成陡壁,形成雅丹地貌。

丹霞地貌:暴露地表的为岩性较硬的砾岩、砂砾岩时,受断裂、垂直节理及流水切割等作用,形成峭壁悬崖、石峰林立的丹霞地貌(粤北仁化盆地的丹霞山最为发育,故有此称)。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黄土地貌:发育在黄土地层(包括黄土状土)中的地形,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陆相淡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

风沙地貌:风力作用于地表,风力与沙质地表相互作用的产物。

大尺度的形态有沙丘沙堆,平沙地。

小尺度的形态有沙波纹,沙垄等。

中国近海平原海岸:在沿海冲积平原和潟(xi)湖平原地区发育的海岸。

台湾暖流:黑潮暖流在台湾东北海域分出的一个分支,沿台湾岛向北流向东海北部。

中国地理 赵济 名词解释复习课程

中国地理 赵济 名词解释复习课程

中国地理赵济名词解释领海:以连接大陆岸上和沿海外缘岛屿上各基点之间的直线作为基线,由此基线起算,其外侧12海里以内的水域。

行政区划:是国家对其所管辖的地区进行有效的和方便的管理而作出的多级行政区的划分。

寒潮:起源于北极地区的冷空气,当迅速南移时,其前缘即为寒潮冷锋,常使沿途剧烈降温、风速猛增、出现霜冻,偶尔伴有雨雪天气。

包括:全国性寒潮、区域性寒潮。

梅雨:是初夏季节在江淮地区经常出现的一种大范围的降水气候特征。

大致6月入梅到7月上旬出梅。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极为强大深厚的气旋性旋涡。

台风生成集中于夏秋季7~9月。

海岸带: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地带(由海洋向陆地过度的地带),包括潮上带和滩涂,被誉为黄金地带。

旅游:是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深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它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们以游览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旅行,或暂时居留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风景旅游资源:是对具有旅游吸引力的自然、社会现象和因素的统称,即是指客观存在的包括已经开发利用和尚未开发利用的,能够吸引人们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自然存在、人类活动以及它们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各种产物的总称。

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同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

人口过程就是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它大致包括自然变动、机械变动、社会变动。

自然变动:指人口的出生和死亡,结果是人口数量的变化。

反映人口过程自然变动的三项主要指标是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机械变动:指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变动结果是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改变。

近百年来,人口城市化过程发展迅速。

社会变动:指人口社会结构改变,如职业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行业结构。

人口年龄结构:指总人口中各种年龄的分布情况,或指各年龄组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矿业是开采能源、金属、非金属矿产的各工业部门的总称,包括煤炭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开采业、有色金属开采业、采盐业、建材矿产开采及非金属矿产开采业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理一、名词解释1、地貌格局:中国地貌格局是指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地貌单元,在平面上的排列组合与垂直向上的高低起伏。

P202、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3、高原季风:从高原热力作用所引起的季节性风系来看,青藏高原地区冬季盛行辐散气流,夏季盛行辐聚气流,称“高原季风”。

P334、山谷季风:由于山谷及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顶,夜晚从山顶吹向山谷。

5、干燥度:是年潜在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用来表示某个地区的干湿状况的综合特征。

P456、积温:指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P407、华西秋雨:我国西部地区秋季多雨的特殊天气现象。

?8、凌汛:俗称冰排,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

9、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天阴有雨的自然气候现象。

10、伏旱:?11、径流深:在某一时段内通过河流上指定断面的径流总量(W,单位:3m)除以该断面以上的流域面积(F,单位:2km)所得的值。

12、河道频率:以一直线截取某一地区,求取被直线切割的河道数与该直线长度之比。

13、清洁能源:指在能源生产、产品和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低污染或无污染、可循环再生使用的能源。

14、植被净第一性生长力(NPP):是指植物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由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质总量中扣除自养呼吸后的剩余部分。

15、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16、胡焕庸人口界限:是一条大致相当于黑龙江省爱辉与云南省腾冲之间的连线,是东西人口分布的界线。

P10017、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为原则,以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18、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

19、地域分异:指整个景观或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按确定方向发生有规律的空间分异的现象。

P217 20、发生学原则:指所划分的区域要具有成因的一致性和区域发展的共同性。

P21921、区域共轭性原则:强调每个具体的区划单元都要求是一个连续的地域单元,不能存在着独立于区域之外而又从属于该区的单元。

P21922、经济区划原则:是反映经济地理区域分异的基本法则,是进行经济区划的指导思想,也是选取区划指标、建立等级系统的基本准绳。

P25923、土地退化:是指在自然和人类因素驱动下,土地质量变劣、土地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过程。

(通常表现为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地退化、盐渍化、土壤肥力下降和土壤污染等土地退化过程。

)P27824、草地退化:是自然或人为因素驱动下的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

P27825、台风:是热带气旋中强度最大的一种,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者副热带海洋上的气旋性涡旋。

P332 26、寒潮: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向南侵袭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

27、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由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所致的一种较为常见的自然现象。

(主要发生在沙漠及其临近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

)P33728、风暴潮:是指有强烈大风扰动而引起的海平面异常升高使海水漫溢上陆而酿成灾害的现象。

P342 29、赤潮:是海洋中某些微型生物(通常为浮游植物),在特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集聚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

P34330、地理工程:是人类利用与改造自然的一种工程行为,通常包括生态工程、环境保护工程、防灾减灾工程、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等。

P399二、简答题1、简述我国地理景观特征P13答:①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盆地、高原、平原在空间上镶嵌分布,与水热条件呈现出的地域差异共同构成一幅复杂多样的地理景观。

②中国地理景观的地域差异首先表现为东西差异,其次表现为南北差异。

③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势起伏巨大,使水平地带性自然景观破碎化。

④起源古老的自然景观成分,使现代自然景观与遗存自然景观叠置或交织在一起,导致地理景观更加复杂多样,地域差异更为突出。

⑤在自然景观多样和区域分异的基础上,由于广泛而深刻的人类活动,使中国地理景观更加复杂多样。

总之,中国地理景观复杂多样,显示在地带性、地域性、地方性以及城乡之间,农牧、林牧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2、简述我国地理过程特征P14答:①气候季节变化明显②季风降水不稳定③构造运动活跃④地表起伏显著⑤易侵蚀的地表物质分布广泛3、简述中国地势的地理意义P24答:①中国西高东低、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控制着大河的走向,对河流的影响最显著。

②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水力资源丰富,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发。

③使中国季风区域的河流更明显地反映了大陆性河流水文动态的特点。

④陡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形障碍。

4、简述中国气温分布的基本特征P36答:①冬寒冷夏暖热。

冬季气温低,南北温度差异大;夏季暖热,南北温度差异小。

②气温年较差大,四季分明。

③年平均气温较同纬度地区偏低,北冷南热,平原暖,高原冷。

5、简述中国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P42答:①降水量有东南向西北减少②降水季节分配不均③降水变率大6、写出我国东部季风区植被的纬向地带性P49、P51 答:热带季雨林及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寒温带落叶针叶林7、写出我国暖温带土壤的经向地带性P51答:棕壤—褐土—栗钙土—灰钙土—灰漠土8、简述近15年来我国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变化P66 答:①南方及黄淮海平原等传统耕作区耕地在减少,而东北、西北和华北等农林、农牧交错带和绿洲区耕地在增加。

②林地与耕地间的转化,表现为林地分布区域收缩和面积减少,即林地转变为耕地的程度更强;而林地与草地之间相互转化的面积都较大。

③草地除了与耕地、林地之间发生相互转变外,还与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之间有相对显著的变化。

④水域面积略有增加,主要空间分布特征为东北地区水域面积减少,山东、浙江、广东和洞庭湖地区水域面积扩大。

⑤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人口稠密的东南沿海和平原地区,以占用耕地为主要表现形式。

9、简述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P67答:①黄淮海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及四川盆地主要是城乡建设用地显著扩张;②东北山区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以林地和草地的开垦为显著特点,东北平原以旱地、水田的相互转换为主;③华北山地、黄土高原区及秦岭山区草地开垦、退耕还林还草及撂荒现象并存;④东南、华南山地丘陵区林地面积明显扩大;⑤华中湖泊密集地区退垸还湖明显,华中丘陵区毁林与造林同时存在;⑥四川盆地周边山地、贵州及云南西部地区林地减少,云南中部地区以退耕还林还草和草地向林地的转换为主要特点。

从总体上说,西南地区以林地的变化为主要特征;西北干旱与绿洲农业区,传统绿洲边缘部分土地被开垦为耕地,同时绿洲内部的原有耕地因土地退化而撂荒。

10、简述我国人口密度时空格局变化P103答:①距海越远人口密度越稀疏。

②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山区与高原人口稀少。

③温暖湿润地区人口多,寒冷干燥地区人口少。

④人口密度增加与耕地分布、城镇发展直接相关。

11、简述我国人口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答:①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②出生缺陷人口居高不下③人口老年化④人口的机械迁移带来的社会问题⑤流动人口子女问题⑥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的增长对我国人口安全带来严重影响12、简述我国人口结构面临的主要难点答:①人口整体素质不高②流动人口规模宏大③出生的性别比持续攀升④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增大⑤艾滋病蔓延相当严重13、简述“胡线”四段法各段的影响因素及自然地理特征P107答:14、简述中华民族的地理分布特点P112答:①东半部汉族聚居、西半部少数民族集中。

②各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③汉族聚居于平原和丘陵,少数民族多分布于山地和高原。

④城镇人口的民族构成比乡村复杂。

15、简述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P128答:①类型齐全,分布广泛。

②总量大,人均量少。

③数量减少,后备不足。

④质量差异较大,优质自然资源比重小。

⑤可更新自然资源质量降低,影响生态环境。

16、我国经济作物分布的特点P137答:①以橡胶、咖啡为代表的热带作物,分布具有明显地带性,呈小面积集中种植,主要分布在云南、海南等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地区。

②以甘蔗、柑橘、茶叶为代表的喜温作物分布集中程度较高,主要在亚热带与热带地区。

③棉花、花生、芝麻、麻类、烤烟等作物地带性分布不明显,但种植区相对集中。

④蔬菜、花卉等鲜活产品,分布广泛。

从动态变化看,棉花的分布趋于集中,甜菜、烟草等趋于分散,使经济作物布局发生新变化。

17、简述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P151答:①人均地均量少、时空分布不均。

②部分地区工程供水能力不足。

③全国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水源污染严重。

18、简述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具体表现P151答:①水量较充足但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工程型缺水。

②干旱半干旱地区、北方地区、枯水季存在水量性缺水。

③经济较发达地区、人口集中区存在水质型缺水现象。

④许多城市出现混合型缺水现象。

19、简述我国如何构建安全可持续的能源保障体系P162答:①立足于国内资源,建立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的安全供应体系。

②要积极发展国际贸易,建立稳定的供应体系。

③要建立能源储备体系,提高应对供应中断的能力。

20、简述我国能源工业发展趋势答:整体西移,采用重点倾斜与地区协调发展相结合的模式,形成七个能源基地的总体框架。

七个能源基地:①以山西为中心的全国重化工基地;②以内蒙古东部为主体的东北能源基地;③以大庆为中心的石油化工基地;④鲁西南、皖北为主体的能源基地;⑤以豫东为中心的煤炭、石油综合基地;⑥以长江上、中游及其干流区域为主体水能基地;⑦以川南、黔西、滇北为中心的煤炭能源基地。

21、简述我国矿产资源内部组合的特点P166答:①贫矿多富矿少,共(伴)生矿多、独立矿少。

②大矿少、中小型矿多,坑采矿多露采矿少。

③对于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的许多矿产资源,组合条件不佳。

④中国目前矿产资源的产出率、回收率、综合利用率偏低。

22、简述我国矿产资源组合的省际差异P167答:①冀、辽、晋、新、滇、鲁、豫、川、皖、蒙等十个省区,矿种配套好,有储量丰富的重要矿产和能源保障。

②黑、黔、陕、宁等四省区矿种配套较差,但是有储量相当丰富的能源资源。

③湘、甘、粤三省矿种虽多,但储量不丰、缺乏能源。

④矿种不多且能源有限,但少数矿产较丰,如桂(铝)、赣(铜)、鄂(铁)、青(钾)、藏(铜)。

⑤而浙、闽、苏、吉、琼和京津沪则属于矿种少、储量小、能源缺乏的地区。

23、简述目前我国人类遗产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P177 答:①自然灾害和自然侵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