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心理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定量的精神过程: “力比多”在量上是固定的、守恒的,性的能 量(或爱欲能量)可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 形式,但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四、早期关于心理结构(意识、前意识和潜意 识)的理论: 1、意识(conscious) : 意识总的说来是处于非常变动不居的状态。 “我们把这个出现在我们的知觉中并为我们 所意识到的概念称为‘意识’,而这也是‘意 识’一词的唯一意思。”
二、生平与著作: Sigmund Freud(1856_1939),“精神分析学派” 的创始人,也是有史以来因提出划时代思想而 使人类自我形象受到重大冲击的人物之一。 生平与著作可划分为5个阶段: (1)科学准备时期(1873—1886): 布吕克的影响。1885年春师从沙可。1886年 私人开业行医并结婚。 (2)揭示神经症的时期(1886—1895)《癔 症研究》、《科学心理学设计》(1895)
(1)望远镜的“影象”——精神定位: 要尽力避免以任何解剖学方式决定精神定位的 企图。 (2)心理空间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潜意 识。 3、“心理经济学”的方法: “经济的”意即“定量的”。 (1)恒定原则: “精神装置竭力要使它自身存在的兴奋量尽 可能保持在最低水平上,或者至少使这种兴奋 量保持不变。”
(5)“自我心理学”时期(1915—1939) 《超越快乐原则》(1920)、《群体心理学与 自我的分析》(1921)、《自我与本我》 (1923)、《一个幻觉的未来》(1927)、 《文明及其缺撼》(1930)、《摩西与一神教》 (1939)。 三、弗洛伊德方法: 1、“心理动力学”的方法: 动力学概念指“力”或“能量”的相互作用 概念。 (1)精神本性的奥秘——“精神能量”:
五、后期关于人格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 的理论: 1、本我( Id,音译“伊底”, 系idioplasma的 缩写): 是人格的驱动力量。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 所有的本能(饥、渴、性);二是后天被压抑 的经验(特别是创伤性的性经验)。 完全是潜意识的,受“快乐原则”支配。 与本能有关的集合能量被称为“力比多” (libido)。
C、道德性焦虑:当个体已经或即将违背超我 中内化的价值观时产生这种焦虑。 为了应对后两种焦虑,自我必须使用“自我 防御机制”。其共同点是:都扭曲现实;都在 潜意识水平上操作。 几种基本的自我防御机制: A、压抑(repression):受压抑的观念只有经 过充分的伪装从而不引起焦虑时,才能进入意 识。
பைடு நூலகம்
(3)“自我分析”时期(1895—1899): 1895年7月23—24日 “梦的标本”;1899年9 月完成《释梦》。其奠基性发现:恋母情结、 婴儿性欲,以及如何解释梦、自由联想、移情 和阻抗等。 (4)“本我心理学”时期(1900—1914): 《释梦》(1900)、《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 学》(1904)、《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 (1905)、《性学三论》(1905)、《图腾与 禁忌》(1913)。
F、合理化( realization ):对于一项失败或 缺点不是找出它的真正原因,而是给予糨理性 的、逻辑的但却是错误的理由。 G、反向形成( reaction formation):做与实 际愿望正好相反的事情。 3、超我(superego): 是人格的道德力量。是指导个体行为的、内 化而来的价值观。 有两个部分:(1)良心:由儿童受惩罚的经 验内化而来。(2)自我理想:内化而来的儿 童受到奖赏的经验。
本我只有两种满足需要的手段:一是反射行 为;二是想像出某种对象的意象来满足目前的 需要。 本我的活动是独立于个人的经验的,为整个 人格提供了基础,因此为“原发过程” (primary process)。 2、自我(ego ): (1)、自我的特征: 自我既能意识到本我的需要,又能认识到外 界现实的要求,因此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协调二 者的关系。自我是服务于本我的。
自我还受到“现实原则”——它所提供的对 象必须是“真实的”——的支配。 贯注(kathexo, cathexis)是将心理能量投入 到认为能够满足需要的对象或过程上。 自我的现实性活动被称为“继发过程”。 (2)“自我防御机制”: “焦虑”是危险逼近的警告。有三类: A、客观性焦虑:当个人的生存面临客观性的 威胁时产生这种焦虑。 B、神经性焦虑:当自我感到将被本我征服时, 产生这种焦虑。
B、移置( displacement ):用另一个对象或 目标取代引起焦虑的对象或目标。 C、升华( sublimation ):当移置表现为用非 性欲的目标取代性欲的目标时即升化。它是文 明的基础。文明是一种妥协。 D、投射( projection):将引起焦虑的观念 加到自身之外的另一个人或物上。 E、认同( identification ):当一个人因没有 实践内化的价值观而感到受挫和焦虑时,他能 象征性地借用他人的成功。
2、前意识( preconscious ): “从具有变成‘意识’的能力这一角度考虑, 我们可以称这一系统为‘前意识’。” “前意识系统像介于潜意识系统和意识系统 之间的一个筛子。” 3、潜意识( unconscious): “潜意识一词以前只是在纯描述性意义上使 用的,现在则蕴含着更多的东西。它所指的不 仅是一般的潜伏观念。而且特别指的是那些有 一定动力性质的观念,即那些尽管十分强烈和 活跃便却与意识格格不入的观念。”
以当时物理学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作为思考 人的精神活动的模式。 (2)人格的动力状态: 人格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能量系统,而人格 的动力状态就是由精神能量在整个人格三大系 统——本我、自我和超我——中的不同分布和 转移所决定的。 2、“心理地形学”的方法: 这种方法“试图把精神装置看成是由许多可 以用空间概念来表示相互关系的机制或系统组 成的,它与大脑的构造毫无关系。”
第1节 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一、精神分析的先驱: 1、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2、赫尔巴特的“意识阈”理论(统觉团、压 抑)。 3、叔本华的“升华”、“压抑”和“阻抗” 概念。 4、尼采关于非理性与理性之间的永恒冲突。 5、费希纳关于心理的“冰山隐喻”。 6、布伦塔诺的意向性概念。 7、哈特曼的“无意识哲学》(1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