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社区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2860157b52acfc789ebc99c.png)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第一章(无)第二章1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2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3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4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5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6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7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8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9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10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11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2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3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4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章1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社会学概论》课件PPT第1章-社会运行概述
![《社会学概论》课件PPT第1章-社会运行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d6a01028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59.png)
社会学学科发展
创立时期的社会学理论(19世纪30年代—19世纪末)
力图为科学创立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
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实证政治学》、《实证哲学教程》、《实证精神 论》、 《实证主义概论》、《实证政治体系》
主要观点
社会学是继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之后的最重要最 复杂的一门科学,其对象就是社会现象
社会学学科发展
形成时期的社会学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涂尔干的“社会事实”和实证方法论 滕尼斯的“社区”和“社会”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帕累托的普通社会学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索罗金的整合社会学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
社会学学科发展
形成时期的社会学理论特点
逐渐抛弃了包罗万象的理论体系 致力于创立社会学学科的新视野和新方法 用一定的方法论指导开展经验研究 使社会学真正具备独的学科特征
经济社会学、消费社会学、工业(产业)社会学、企业 社会学、交通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权力社会学、宗教 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教育社会学、人才社会学、科学 社会学、建筑社会学、信息社会学、网络社会学、传媒 社会学、军事社会学、医学社会学、职业社会学、福利 社会学、体育社会学、文学社会学、艺术社会学、小说 社会学、影视社会学、城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家庭 社会学、闲暇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管理社会学、发展 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等等。这类的分支学科最多
社会问题——其“涵盖”和发展的重要概念有社会失调, 社会失范,规范真空,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制度冲突, 文化冲突,人口问题,贫困问题,城市问题,家庭问题 等等。
社会控制——其“涵盖”和发展的重要概念有:强制性 (硬)控制、非强制性(软)控制,自我控制,舆论控 制,控制手段、控制工具,越轨,犯罪,等等。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一参考答案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一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12a419312b3169a551a40e.png)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一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社会指的是在一定地域内进行着的、以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方式为基础的、相互作用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它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2.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3. 主文化又叫主流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4. 社会运行条件是指社会有机体运动、变化、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5. 同辈群体也称同龄群体,伙伴群体,在社会学中往往指的是在年龄、背景、地位、志趣、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6.亚文化又叫副文化或支流文化,是指在一个社会系统中处在次要位置,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持有的文化。
7.社会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个共同目标,执行一定的社会功能,而将彼此的行为联合并协调起来所形成的社会群体。
8.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人走向群体、进入社会、适应社会,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理解认同社会规范和制度,逐渐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过程。
9.所谓内群体,也叫“我群体”,是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即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
在内群体中,成员之间容易相互认识和彼此了解,能够相互关爱,生活在其中感觉轻松、自然,人们的日常生活一般以内群体为中心。
10.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的连结方,当这种连结遭到破坏而扭曲变形,或这种连结方式与社会发展不适应时,就产生结构性失调。
11. 所谓角色冲突,是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12. 家庭是指人们基于两性结合和血缘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的亲属关系。
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细胞。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十章 社会制度——第十二章 社 区)【圣才出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十章 社会制度——第十二章 社 区)【圣才出](https://img.taocdn.com/s3/m/68d659f977232f60dccca16d.png)
第十章社会制度10.1 复习笔记一、社会制度的概念与类型1.社会制度的含义社会制度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社会行动所发生的重要的结构框架。
它既不是某个单一的规则或办事程序,也不是针对全社会总体的社会根本制度,而是特定的社会活动、经济生活等具体的活动领域中,支配人们行动的规范系统。
2.社会制度的构成(1)社会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好与坏,幸福与痛苦,美与丑,善良与邪恶,只得与不值得等等的一种主观判断。
每个具体的社会制度,都通过自身的价值取向,来引导社会成员做出符合社会运行总目标的行为选择。
(2)社会规范体系社会制度是由一组相互联系的规范构成的。
社会规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社会中通常的规范形式包括习俗、规则、道德与宗教、法律等。
①社会习俗社会习俗指社会生活中的一般习惯和常规。
它常常表现为岁时节令、婚嫁礼仪、社交庆典、饮食起居等。
②规则规则是一类明确规定的行为准则。
a.规则是由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明确设定、明文规定的,带有较为明确的目的性。
b.对规则的解释,往往以参与此类行动的人们的利益为依据。
c.规则对于行动的参与者来说,具有一种外在的约束性。
③道德规范或宗教既可能表现为一种习俗,也可能表现为明文的规定。
但是它与一般的习俗或规则的区别在于,道德规范或宗教带有更为明显更为强烈的价值倾向。
④法律法律的基本构件是规则,它是由某一政权正式颁布、并受到国家权力机构支持的一系列重要规则之汇篡。
法律总是通过强制性的权威手段去仲裁和调整不同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利益冲突。
(3)权威与地位结构①权威指的是规范和准则所支持的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权力。
权威的大小,取决于人们的服从程度。
②权威通常是某种社会制度的化身,是社会制度存在的重要基石。
③权威一方面基于某种社会秩序的规范和准则,另一方面,它的存在监督着人们对于该种社会制度的遵从,从而维护着社会的运转与持续。
④权威的贯彻与服从,依赖于一套对权利、责任与义务有明确规定的地位结构,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角色和角色集。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dc62217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58.png)
成人高等教育《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知识讲解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地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共同体。
角色冲突: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一个人因同时担当两种以上角色,这此角色又对他提出出相互矛盾的要求时所出现的现象。
家庭:所谓家庭,是指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之上的成员之间的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群体。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人的社会化:是指人从出生到成长为一个社会成员,能够独立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区: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城市化:所谓城市化,主要是指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在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化主要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往地的过程。
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
情景定义:情景定义:情景定义是社会学家托马斯用来解释人们社会互动机制或过程的概念。
它指人们在行动之前。
对自己所处和面对的情景进行的审慎考虑和主观解释,这种解释对人们采取何种行动有直接影响。
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
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站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再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有越轨行为,被司法机关公安部门收容,强制性地进行教化的过程。
11、社会需要:是人们需要是人们在一定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受,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社会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由哪些部分构成及各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
在这里,前者是从外观上来描述社会组织的结构,后者则是从实质上来分析社会组织的结构。
社会学概论--第七讲社区-659
![社会学概论--第七讲社区-659](https://img.taocdn.com/s3/m/938429806f1aff00bed51ef4.png)
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争论
大城市重点论
持这种观点的人主张:我国应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建设 和发展大城市,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和城市 带,以此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其主要依据是:
第一,大城市在一定时期快速发展是历史的趋势。 第二,大城市的规模效益显著, 蕴含着巨大的生命
虚拟社区:通过网络技术,以 互联网为平台形成的社区。
按照组织 方式和控 制类型
神圣社区:在地理、社会和心理
上与其它社区相隔离,独立存在和 发展的社会单位。神性信仰是基本 的精神纽带和控制方式。
世俗社区:与其它社区相联系,
强调理性与科学,社会控制以法 律和契约为主。
按照产业 结构、市 场规模和 人口密度
四、社区研究的发展
无论是对于一个社区本身或对于整个社会来说, 社区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整个社会是由一个个 或大或小的社区所组成的。任何一个社区就是一 个规模不等的具体的小社会,是整个大社会的不 同程度的缩影
同整个大社会相比,社区则显得具体可感,易于 把握。一般地说,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个个 具体的社区里进行的。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些 现象必然会在各个社区里有所表现。社区研究是 社会研究的具体化。
力。从未有事实证明城市大到何种程度会出现不经济 现象。
第三,大城市辐射能力强。 第四,大城市与“城市病”并无必然联系。
小城镇重点论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发展小城镇是现阶段促进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条现实而有效的途径。有人 甚至认为,它是我国城市化唯一正确的道路。其 主要依据是:
第一,小城镇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业人口的蓄水池, 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场所。
在同一时期,美国学者R.S.林德和H.M.林德夫妇又开创了 社区研究中以小镇为对象的全貌研究,即描述社区的各个 不同部分并解释这些不同部分的相互关系。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4a3f1af9ec3d5bbfc0a740a.png)
1.社会: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2.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结论),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3.优势需要:一般地说,人们的需要是从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的,但事实上人们的活动并不是同时只有满足一种需要活动,而是有几种需要活动并存的,不过在同时期内,只有一种活动占有优势,叫做优势需要。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
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6.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
也就是说,个性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
7.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
8.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
其基本特征是管理权力高度集中,管理者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无规章制度,或有规章而不循。
这种管理方式俨如封建家庭中的家长对于成员,家长有绝对的权力,而不管对错,成员的顺从只因为对方是家长。
正因为如此,具有上述特征的管理方式才称为家长制,应该说明的是,家长制并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以家庭成员为对象的管理方式,而是指具有强烈封建色彩的落后的管理方式。
9.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科层制的主要特征:(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
《社会学概论》第九章_社区和社区发展(自考版)
![《社会学概论》第九章_社区和社区发展(自考版)](https://img.taocdn.com/s3/m/188d71634afe04a1b171de54.png)
• 人文区位学理论
(2)扇形理论: 霍伊特;
城市土地使用模式更接近于扇形般地发展,每个具有对 同性质的扇形从中心向外扩张;用途一致的土地会毗 邻在一起,用途不一致的土地则会相互排斥;居住区 则按收入和社会地位等标准分开,并各自在城市的不 同位置按不同的方向向外扩张。
城市空间表现为:中心商业位居城市中心;轻工业区 沿交通线从市中心向外呈楔形延伸;居住区呈现为由 低租金向中等租金住宅的过渡;高房租沿一条或几条 城市交通干道从中心区向郊区成楔形延伸。
• 中国自己的社区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乡村建 设运动期间,比较著名的有杨开道和许仕雍主持 的清河调查及李景汉和晏阳初主持的定县调查
• 30年代 费孝通 写出中国社区研究名著《江村经 济》 又叫《中国农民的生活》1939 在英国出版
• 抗战期间成果 费孝通《禄村农田》、张之毅《易 村手工业》、《玉村农业与商业》、田汝康的 《芒市边民的摆》
• 一、社区发展 • 概念:指在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社区自身力量,
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地进 行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 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 社区发展概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联合国倡导并 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 二、社区发展的目标与原则 • (一)目标: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 • (二)中国社区发展原则:
负面影响
习 题 单选
• 1、社会学者对于社区的研究始于德国社会学家
• A.斯宾塞 B.马克思
C
• C.滕尼斯 D.齐美尔
• 2、农村社区的特点有
• A.人口密度低
ABDE
• B.经济活动相对简单
• C.人际互动趋向功利化、理性化和肤浅化
社会学概论第七讲 社 区
![社会学概论第七讲 社 区](https://img.taocdn.com/s3/m/b04fa731b9d528ea81c779bc.png)
• 3。与实在社区的关系:
• (1)虚拟社区是对实在社区的反映和重构,实在社区中 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规范会影响到虚拟社区的建构;
• (2)虚拟社区会反作用于实在社区,为实在社区的重建 和再造增加新的元素;
• (3)两者在功能上具有互补性。 虚拟社区能够满足人们 精神上的高层次需求
• 集镇社区特点:
• 1)起着桥梁中介的作用;
• 2)人口结构比较复杂;
• 3)集镇经济的自筹、自主性;
• 4)地理环境优越;
• 5)集镇社区城乡结合的文化社区
• 发展小城镇:小城镇是联结城乡的纽带,是解决农村剩余 人口的重要手段,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可缓解 城市压力,城镇发展的经济支柱是乡镇企业,把工业引入 乡村。
• 单位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中,国家通过占支配 地位的国有经济以及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国有经济的集体 经济,建立起隶属于国家部门的一个个企事业单位,这些 单位基本覆盖了整个城市社会,国家通过这些单位对社会 成员实现直接的控制。这种管理体制就是单位制。
• 4。社区的协调发展 • 1)社区自身的协调发展 • A地理环境与社区发展 • B人口与社区发展 • C文化与社区 • 2)城乡协调发展 • A城乡协调发展的融合理论 • 优先发展乡村社区
• (2)人际互动具有匿名性和彻底的符号性。虚拟社区成 员的身份是匿名的,交往以符号作为中介,同时还有身体 “缺场”的特点,成员的性别、年龄、种族等身份区分已 没有实质性的意义
• (3)人际关系较为松散,社区群体的流动较为频繁。虽 然在频繁的互动中社区成员会形成共同的价值意识和对社 区的归属感,但这种凝聚力是建立在松散的人际关系基础 之上的;
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学概论形考答案 [(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学概论》形考任务4作业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学概论形考答案 [(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学概论》形考任务4作业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c8c42e50e2524de4187ecf.png)
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学概论形考答案[(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学概论》形考任务4作业及答案](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学概论》形考任务4作业及答案形考任务4一、单选题题目1“社区”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社会学家()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
选择一项:B.滕尼斯题目2城乡二元结构理论借鉴了经济学家()的二元经济理论。
选择一项:D.刘易斯题目3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选择一项:D.逆城市化题目4()是造成中国城乡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的重要原因。
选择一项:A.行政制度因素题目5费孝通把中国乡土社会那种“水纹圈”式的社会关系格局称为()。
选择一项:B.差序格局题目6在一种分层结构中,个人的地位是社会预先规定了的,本人不能自由选择,这种分层结构是()。
选择一项:C.封闭性结构题目7人们从处于同一社会层级的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流动,这种流动是()。
选择一项:B.水平流动题目8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
这种变动称为()。
选择一项:B.结构性流动题目9一个家庭不同世代间社会地位或社会位置的变化指的是(),即子女从父亲所在的阶层向别的阶层流动。
选择一项:A.代际流动题目10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1997)认为,()应该作为一种社会分层的指标。
选择一项:A.生活方式题目11()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价值和利益冲突。
选择一项:B.冲突理论题目12在对越轨行为的研究中,有一种理论认为一个曾犯过罪的人,在出狱后因为被视为“潜在的犯罪人”,所以容易再次犯罪。
这种理论是()。
选择一项:D.标签理论题目13()强调个体的越轨行为经常是一种积极选择的结果,人们选择越轨行为是为了反抗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
选择一项:A.冲突理论题目14通过制定法律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这种社会控制方式属于()。
社会学概论 第十章 社区
![社会学概论 第十章 社区](https://img.taocdn.com/s3/m/9236f7f54afe04a1b071de96.png)
三、农村社区的类型 (一)按从事的主要产业划分:农业社区、 渔业社区、牧业社区、林果业社区、工矿业 社区、狩猎业社区和综合社区。 (二)按所处的地理位置划分:为平原、滨 湖、沿海农村以及山村等不同的社区。 (三)按聚落形态划:散村、路村、街村、 沿河村、团村。 (四)按居民分布状态和村庄组成社区的形 式划分:散村社区、集村社区和集镇社区。 (五)按社区的发展水平划分:初级社区与
二、社区的构成因素
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而组织起来
的、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
有一定的地域空间 有一套相对完备的生活服务机构和设施 有自己特有的文化 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社区的结构
1、社区的生态环境结构 社区生态环境结构的自然排列、组合、分布状况、社区地理 环境、资源和交通状况,直接影响社区中人们活动的主要 内容、生存方式、对服务的需求以及社区发展前途。 2、社区的人口结构 社区人口数量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职 业结构和阶层结构等对社区服务和管理直接影响。 3、社区的经济结构 社区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职业结 构、所有制结构、交换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社区 经济的空间分布结构以及社区资源结构等直接影响社区生 活和发展。 4、社区的区位结构 社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它的各个部分在空间位置上的排 列、组合、分布状况影响着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社区的 正常发展 。
二、农村社区的特征 1、地域特征:具有更为广阔的地域,自然环境的 直接支配作用较强。 2、人口特征:人口密度相对较低,流动率小,居 民以农业为主要职业 。 3、经济特征:主要产业是农业,包括农田种植业、 林业、牧业、渔业等,经济活动的复杂程度和商品 经济的发展程度低于城市。 4、文化特征:在组织方面,重视血缘关系、家庭 关系、家族关系;在社会规范方面,传统取向,以 传统的道德、习俗来调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 的关系;在社会交往方面,与外界交往少,居民流 动性不大,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传统的文化色彩。 5、心理特征:趋于保守和情感型,地方观念重, 乡土观念浓,家庭至上及祖先崇拜。
社会学概论第八章 社区
![社会学概论第八章 社区](https://img.taocdn.com/s3/m/f54c6c04844769eae009edad.png)
三、城市社区的区位结构
1、何谓区位结构? ecology 与position 社区及其构成系统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2、三种区位模型: (1)同心圆模型:伯吉斯 (2)扇形:霍伊特 (3)多核心模型:哈里斯
商业区
工业区
居民区
同心圆模型
E· 伯吉斯于1923年提出。他以芝加哥为例,试图创立一个城市发展和 W·
2008年中国人口数排行 (按常住人口计算,与右边的国家人口数相当)
1. 广东(1.13亿)pk 德国加乌干达
2. 河南(9900万)vs 墨西哥 3. 山东(9200万)≈ 菲律宾 4. 四川(8700万)pk 越南 5. 江苏(7500万)vs 埃及 6. 河北(6800万)≈ 伊朗 7. 湖南(6700万)pk 法国 8. 安徽(6500万)vs 泰国 9. 湖北(6000万)≈ 英国 10.广西(4900万)pk 缅甸 11.浙江(4700万)vs 南非 12.云南(4400万)≈ 哥伦比亚 13.江西(4300万)pk 坦桑尼亚 14.辽宁(4200万)vs 阿根廷 15.贵州(3900万)≈ 苏丹 16.黑龙江(3800万)pk 波兰 17.陕西(3700万)vs 肯尼亚
四、城市社区的特点
1、人口:密度高、聚集、规模大 2、经济:工商服务业为主,职业众多,组 织结构复杂 3、生活方式:多样化,生活节奏快 4、家庭:规模缩小,职能减少 5、互动:强调角色而淡化情感交往
第五节 城乡关系和我国城市化道路
一、城乡关系 相互依存:
城乡对立与分割:
户籍制度:壁垒森严
四、社区的分类
1、功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 2、规模:巨大、大、中、小、微型
3、组织形式:整体与局部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第十一章 社 区【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第十一章 社 区【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289ef740964bcf84b8d57b2e.png)
第十一章社区一、概念题社区答: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也有人强调“共同体”这一人群要素,认为社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
社区概念一般包含四层意义:①社区总要占有一定的地域,如村落、集镇等,其社区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
然而,社区之“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域。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个“区”乃指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
在同一地理空间可以同时存在许多社区。
②社区的存在总离不开一定的人群。
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
③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
在此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如共同的文化传统、民俗、归属感等。
它们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
④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人们在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各项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产生互动,形成了各种关系,并由此聚居在一起,形成了不同形态的社区。
二、简答题1.社区有哪些基本功能?答:社区作为地方性的社会,它所包含的各个系统和单位都分别担负着与当地社会生活相关联的各种社会功能。
一个完整的社区,其基本功能有经济生活、社会化、社会控制、社会参与和社会保障等。
(1)经济生活功能①社区的首要功能社区具有一套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体系,通过生产或进口,为其成员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和服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需求。
②社区发展出各种经济组织,如农场、工厂、公司以及社区成员共同遵循的经济制度。
③不同的社区具有不同的经济组织形态和经济制度,例如传统中国农村的赶集、现代城市的超市购物等都是适合当地社区的经济活动方式。
(2)社会化的功能社区具有一系列的组织和设施,将社区共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基本常识等传递给下一代社区成员,或者教育新移入的居民,使他们能够融入到社区生活中来,例如家庭、邻里、学校、教堂。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199d0c7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f3.png)
社会概论1,农村社区答:农村社区,也称乡村社区,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
2,法律控制答:法律控制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一种社会规范。
3,消费答:消费是为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和文化财富的活动,消费不仅仅是人们生活中的生活消费,还包括属于生产本身的生产消费。
答:社会角色是由一定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4,个人空间答:个人空间是指环绕一个人周围的直接物理区域,人们可以利用它在社会互动中表达某种意义。
5,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有哪些?答: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包括以下六点:1)社会性;(2)文化性;(3)普遍性;(4)特殊性;(5)集群性;(6)复杂性6,新中国成立前的阶级阶层有哪些?答:新中国成立前的阶级阶层有以下七种:1)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2)民族资产阶级;(3)小资产阶级;(4)半无产阶级;(5)无产阶级;(6)游民无产阶级;(7)农民阶级7,社会网络的特征有哪些?答:社会网络的特征有以下五种:(1)普遍性;(2)多重性;(3)滚珠性;(4)多向性;(5)隐蔽性8,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学术成就有哪些方面?答: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学术成就有以下四个方面:(1)芝加哥学派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的研究道路;(2)芝加哥学派形成了人文区位学的城市理论;(3)芝加哥学派推动了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完善;(4)芝加哥学派创立了符号互动理论9,家庭的功能主要有哪些?答:家庭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六种:(1)规范性行为功能;(2)经济生活功能;(3)人口再生产功能;(4)精神生活功能;(5)教育功能;(6)抚养、赡养功能10,什么是社会问题的防治,社会问题防治的意义是什么?答:社会问题防治指对显露或潜在的社会问题进行科学分析,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手段,避免、减少社会问题的发生或使社会问题得以缓解和解决的综合治理工程。
社会问题防治的意义有以下五点:(1)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增强社会和民众的安全感。
社会学概论-- 社区
![社会学概论-- 社区](https://img.taocdn.com/s3/m/9ef52f265727a5e9856a61d7.png)
农业社会中的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
农业社会中劳动分工和职业分化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农业社会中的阶级分化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农业社会中宗教和文化艺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农业社会中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军事的职业化也促进了城市的扩大。 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 工业化带来了贵族城市向市民城市的转变
四、社区分析的理论视角
伯吉斯的“同心圆区”模型把芝加哥城市划为相继连续 的五个同心圈,每个同心圈包含各自独特的人口和活动 方式。 城市社区的概念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被丰富了,出现了郊 区化的理论。 根据西方社会的发展,城市社区的研究者提出了后现代 城市的理论。 虚拟社区理论工作者出现在互联网时代。
第二节 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
一、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特征
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之间在经济活动的类型与方式上的差 异 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在地理和人口方面的差异 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在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上的差异 城市社区成员和农村社区成员在文化和生活方式方面的差 异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二、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发展
社区发展是社区研究的重要内容,指社区居民在政 府机构指导和支持下,依靠本社区的力量,改善社区经 济、社会、文化状况,解决社区共同问题,提高居民生 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社区建设是联合国文件中所倡导的“社区发展” 的体现和深化,都是指社区居民在政府机构的指导和支 持下,依靠本社区的力量,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 状况,解决社区共同问题,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 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社区服务就是一个社区为满足其成员物质生活与 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社会性服务活动。主要包括:社 区养老服务、社区助残服务、社区家政服务、社区医疗 服务、社区就业服务等。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三章 社 区——第十五章 社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三章 社 区——第十五章 社](https://img.taocdn.com/s3/m/b2ef547c360cba1aa911da42.png)
第十三章社区13.1复习笔记一、社区概述1.社区概念的含义(1)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一般包括以下四层含义:①社区占有一定的地域,其社区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
社区之“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域。
社会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个“区”乃指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
②社区的存在离不开一定的人群。
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
③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
④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2)社区与社会的联系从社区定义的外延看,社区是社会的具体化,是一个特定的地域聚落。
(3)社区与社会的区别①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尽管纷繁复杂,都并不强调“共同”,社区则十分强调共同的亚文化和共同的社区意识等等。
②社会不注重地域的概念。
社会空间通常是指人们活动的内容范围以及活动在其中的社会组织;社区空间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两者的结合,既为社区中人群的活动提供了组织空间网,也提供地理的活动区域。
③社区中的各种关系比社会的关系更紧密。
“共生”程度的差异是社区联系较社会更紧密的重要原因之一。
④社区的功能与社会相比具有更为明确和专门化的特征。
从社会结构上看,社区总是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的中观体系,社会中的人总是生活在一种甚至几种相互交织的社区内。
2.社区的类型(1)传统社区、发展中社区、现代社区或发达社区纵向角度考察的标准主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同时兼重时间因素,含有进化论的观点。
可归纳出三种类型:①传统社区。
主要指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曾出现过的社区的残余形态。
②发展中社区。
它是传统社区向现代社区转型中的社区形式,既保留了前者的一些特点,又吸收了后者的许多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文化与组织 ♪ 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 形成的共同的行为规范和观念,如:语言、 信仰、风俗、习惯等。社区的组织可分为正 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两大类,包括学校、医 院、生产部门、商业服务部门、党政机关及 家庭、邻里、团体等。社区的共同文化和组 织指导并控制着社区的行动,促使社区构成 一个整体。 ♪
第十章 社区
♪ 二、学习目标:人类的社会活动,不但是在一定 得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框架内进行的,而且离 不开必需的地域条件。人们总是在特定而具体的 社区中从事自己的社会生活得。社区就成为社会 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研究对象。 ♪ 三、学习重难点:社区是本章的核心概念和重 点,另外在理解社区概念的基础上掌握乡村社区 、集镇社区和城市社区的联系与区别,理解城市 化概念也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需要认真学习。
第一节、什么是社区
♪ ♪ ♪ ♪ 一、社区的定义 社区就是聚居在一定地域中人群的生活共同体。 (1)相对与“社会”的社区 滕尼斯的“社区”概念:与“社会”相对。指那些 有着相同的价值取向、人口同质性强的社会共同体 ,体现的是一种亲密无间、守望相助、服从权威、 具有共同信仰和风俗习惯的人际关系,其外延主要 是乡间社会。
二、人类生态学
♪ 1、古典人类生态学 ♪ (1)“芝加哥学派” ♪ (2)帕克——共生与竞争 ♪ (3)麦肯齐——中心化、集中化、隔离、入 侵及延续等区位过程;社区的四种类型。 ♪ (4)伯吉斯——同心圆模式 ♪ (5)霍伊特——扇形区位模式 ♪ (6)哈里斯和尤曼——多核心模式
新疆特克斯县按“八卦图”建设解决拥 堵
♪ 二、社区的要素: ♪ 1、人口 ♪ 社区人口的研究涉及三个要素:人口的数 量、构成和分布。 ♪ 社区的人口总是以一定的社会群体或社会 组织的形式存在,在一定社区中生存的人并 不是孤立的、没有联系的个人,而是要进行 共同的社会活动。 ♪
♪ 2、地域 ♪ 社区的地域特征,包括社区的方位、形 状、大小与表面特征、气候及自然资源。 大多数发展较好的社区,是因为他们位居 重要的水道或海岸港口。 ♪ 划分社区的边界有三条标准:一是按行 政区划分社区;二是按经济区划分社区; 三是按照服务中心所能达到的范围来划分 社区。
第二节 社区研究的理论视角
♪ 一· 类型学 ♪ 1、腾尼斯——共同体与社会:前者的关系类型是由具有共 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所组成的,是一种密切的、守望相助 、存在一种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后者的关系类型是由具 有不同价值观念的异质人口所组成的,人们之间的关系是靠 分工和契约连接的,重理性而不讲人情。 ♪ 2、迪尔凯姆——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机械团结是一种 以共同的信仰、风俗习惯和仪式等相似性为基础的社会联系 。有机团结是一种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和复杂劳动分工基 础上的社会秩序。 ♪ 3、帕森斯——社会行动的四种模式变量:情感性与情感 中立性;专一性与扩散性;特殊性与普遍性;先赋与自致.
♪
③ 情感性与中立性。这一抉择要解决的是 互动关系中是否包含着感情因素。如果双方 在互动中投入或获得了感情,则关系处于情 感性一边,相反,如果互动双方以理智相对 待,避免在相互关系中搀进感情因素,则关 系处于中立性一边。
♪
♪ ④先赋性与自获性(或品质与成就)。这一抉 择涉及到行动者之间作为相互对待基础的 识别标准的性质。先赋性的识别标准着眼 于对方是“谁”,即对方的先天品质及其 身份背景;自获性标准主要根据对方“做 什么”,即对方的表现和成就来识别和评 价对方。
♪ 4、公共服务设施 ♪ 社区是一个综合型的社会单位,包含着 一整套相对完整的生活服务设施和其他公 共设施。这些设施,如教育、卫生服务业 、商业等,可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基本需 要,是保证社区居民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 件。
♪ 5、社区意识 ♪ 社区意识指居住在某一社区的人对于这 个社区有一种心理上的结合,亦即所谓归种回归的亲切感; 乡土观念;共同的意识,如共同的价值观 念、共同的荣辱观等。
♪ ⑤ 私利性与公益性。这一抉择涉及到互动中优先 考虑的是哪一方的利益。私利性意味着将自身利 益置于优先地位,而公益性则是将对方或整个集 体的利益放在优先地位。 ♪ 帕森斯的模式变量被用来分析传统社会与现 代社会的特征,被用来解释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 的转化,因为模式变量不仅突出了两种对立的价 值特征,也能被用来强调个人价值观在现代化过 程中的主导地位。
♪ ②扩散性与专一性。这一抉择设计到互动双方权 利义务关系的宽窄和清晰程度。如果相互之间的 义务是狭窄的并被明确限定,就意味着选择了专 一性,其特征是提出要求的一方有证明这项要求 的义务。相反,如果双方全部投入到互动关系之 中,相互给予或取得的满足是广泛的和不受限定 的,那么这类互动选择了扩散性一端,其特征是 被要求一方有义务解释这一要求无法满足的理由 。
♪ (2)相对与“社团”的社区 ♪ 在西方社会,社团与社区始终是人们最基本 的两种群体形式,前者是“条”,后者是“ 块”。 ♪ (3)相对于“单位”的社区 “你住在单位还是住在社区?”反映出 人们所理解的社区是指非单位的、跨单位的 、超单位的居住区。强调的是社区的居住性 质。 ♪ (4)相对于“政府”的社区
♪ 2、现代生态学观点:虽然研究社区的生态学家在 数量上较少,但是他们的研究方法同类型学相比显 得更专业,而且几乎毫无例外地关注城市环境的空 间模式。 ♪ (1)新正统生态学——阿莫斯?霍利和邓肯 ♪ (2)社会文化生态学——费雷 ♪ (3)新正统生态学和社会文化生态学等现代生 态学观点的提出,主要是在反驳并修正芝加哥学派 古典人文生态学单面偏向生物性的看法。 ♪ (4)社会地区分析——谢伏基、威廉姆斯、贝 尔。
♪ ①普遍性与特殊性。这一抉择涉及到互动过 程中特定行动标准的适用范围。区分这对范 畴的决定性因素是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所遵 循的规范性标准是否受团体界限的影响。在 这一抉择中如果选择了普遍性,意味着行动 者在同其他任何人的互动中都遵循同样的规 范性标准;而选择特殊性则意味着行动者因 人而异的改变自己的行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