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一生》

合集下载

诗圣杜甫的一生

诗圣杜甫的一生

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
三吏三别: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石壕吏》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登高》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江南逢李龟年》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为什么这么伟大
About the author
【韵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评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
——节选自《兵车行》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春望》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杜甫的生平和主要事迹

杜甫的生平和主要事迹

杜甫的生平和主要事迹杜甫的生平和主要事迹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杜甫的生平和主要事迹吧!杜甫的生平和主要事迹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因曾居住在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所以从前人们叫他做杜少陵。

他生在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死于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终年五十九岁。

他处在唐朝由盛而衰的变化剧烈时代。

由于隋朝末年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唐朝开国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基础,在政治、经济上也采取了一些改革,才出现了初唐和盛唐的经济较为繁荣、政治比较开明的局面,以人口来说,开元二十八年已达到四千八百多万,超过了隋朝。

又如陇右养马,开元元年只二十四万匹,开元十三年就增加了一倍左右,杜诗所谓“当时四十万匹马”(《天育骠骑歌》)便是。

物价低廉,贞观四年米每斗三、四钱,开元十三年东都米斗十钱,青齐米斗五钱,较之其后每斗千钱以上甚至数万钱得简直无法比较。

经济的繁荣和政治的开明也必然促进文化的发展。

但是,由于封建社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矛盾是不能解决的根本矛盾,这就注定了较为繁荣、开明的局面只能是短暂的,甚或是表面的,而长期的、内在的和本质的趋向却是衰微和混乱。

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就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

当时政治日益败坏,封建最高集团日益腐化,唐玄宗、杨贵妃姊妹、李林甫、杨国忠等都是十分骄奢淫逸,使人民租税负担日益加重,社会矛盾更行激化。

到了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便发生了安史之乱,社会生产大遭破坏,人民被杀戮和由于饥饿、流离失所而死的难计其数。

经过八年,安史之乱虽然最后被平定,唐朝的统治还继续维持了一百五十年左右,但在大乱期中,国事紊乱如麻,人民生活十分痛苦。

而且乱定以后,优势吐蕃、回纥的侵扰,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这些在杜甫的诗中都有比较深刻地反映。

他对国事很关心,对人民表示了一定的同情。

诗圣杜甫的一生

诗圣杜甫的一生

随笔诗圣杜甫的一生胡钶古今中外,能称之为“圣”的人不多,《荀子·劝学》中记载:“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可见“圣”字象征着极高的成就,杜甫出生于一个集大成的时代——唐朝,在当时出了不少的文豪大家,孟浩然、王维、骆宾王、柳宗元……这些诗人都有着非同一般的艺术成就,但显然,他们中没有一人能比杜甫更能担当得起“诗圣”的称号了。

杜甫712年(唐玄宗先天元年)出生于河南巩县,字子美,号称少陵野老,经历了整个盛唐盛世,可以说他少年时,人民安居乐业,欣欣向荣,国家繁荣安定,一片祥和,开元盛世后的贞观之治更是将唐朝的经济军事等实力推到了顶峰,成为东方之最,百姓更多的接收到了外来的先进事物,在这样安定的生活中,少年杜甫生活悠闲自在,但他在书法作诗上花费的功夫倒是一点不少。

·家庭背景杜甫出生于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家族,生活过地非常优渥,他的十三世祖杜预文武双全,在军事政治等方面皆有口皆碑,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在诗歌方面也有一定的地位,甚至被武则天称赞过,在这样一个保守的家庭中,杜甫不缺乏诗文的熏陶,也会被灌输俗世的入朝为官方为生存之道的思想,故而他自称“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然而,“诗圣”杜甫显然不是一味焖在家中读书的书生,据《新唐书》记载,他早年“不自振”,倒是比一般的书生多了些真实的社会体验与情感历程。

·年少漫游731年,杜甫20岁,直至740年,杜甫29岁,他在吴越与齐赵两地漫游,唐代的不少文人都有年少漫游的经历,更有像李白这种,在漫游中获得才思迸发的源泉,杜甫在漫游时期写的诗还较为稚嫩、涉世未深,流传下来的也只有寥寥几首,但从他当时的文笔中,我们似乎已经能看到他一代文豪的影子了。

在杜甫24岁的时候,刚从吴越游历归来的杜甫参加了进士的考试,前文也提到过了,他还有入世做官的家族使命,并未全部沉浸于在外游历的乐趣里,在这次考试中杜甫落榜,此时的他还未历经人世沧桑,区区落榜对他来说也不算什么,显然,在青年杜甫的心中还是很有傲骨的,紧接着他开始了齐赵的游历,在这次游历中,他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的惊世之作。

杜甫的一生(201703)

杜甫的一生(201703)

“诗圣”杜甫的一生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大诗人,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号称“诗圣”,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

杜甫的一生是悲催的,但可能正是这悲催的人生造就了这个伟大的“诗圣”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儿童期(小时家庭富足,聪明顽皮)杜甫出身于北方的大士族。

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读书与漫游期(730-746年,35岁前还不错呦,到处玩)开元十九年杜甫19岁时,出游山东,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7]32岁时,杜甫在洛阳遇见李白,两人相约同游梁、宋,过了4年,又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

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回到长安。

解释一下: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

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我的心灵,睁大眼睛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瞰[kàn]那众山,而众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zì)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困守长安十年时期(35岁-44岁)(746-755)这一时期,杜甫觉醒了,开始汲汲于仕途。

杜甫的一生

杜甫的一生

走近杜甫,感悟人生在中国文学史上,唐诗无疑是最为灿烂夺目的明月星空,而李白与杜甫无疑是最为耀眼的双子星座.他俩共同创造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诗风,但他们的命运又是何其相似。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杜甫的悲剧人生吧。

(一)壮志未酬的青年时代才气人人羡慕,但有才有时未必是好事,铸成杜甫人生悲剧的根源也许就是他的非凡才华。

正是因为他胸怀凌云壮志而得不到舒展,内心才变得异常压抑苦闷。

杜甫24岁时,正值青春年少,满怀鸿鹄之志。

开篇《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便是最好的明证。

才华横溢的年轻诗人当时过着“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困守京城长安整整十年,他日夜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够得到天子的赏识,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甚至还不惜委曲求全,“骑马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可是又有何用,现实社会实在是太黑暗了,结果如何呢?“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在这样一个封建社会里,做官是需要人举荐的,人与人之间是冷酷无情的,更何况一个穷书生是很难得到他人的同情和怜悯,在他的《贫交行》中是这样说的:“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写着过去,想着现在;写着杜甫,想着自己。

当我们失意沉沦的时候,多么期望“救世主”帮自己一把。

但这样的可能性又有多少呢,人还得想开点,靠天靠地靠朋友,最终还得靠自己。

(二)颠沛流离的中年时代当然,杜甫的悲剧从某种程度上讲反映了时代的悲剧,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当他出京赴奉先县途中看到“朱门酒肉丑,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现实时,预感到一场动乱正在袭来。

天宝十四载(755)10月—-11月之间,安禄山举兵叛乱,历史上称为“安史之乱”。

诗人杜甫的生活更为艰难,但诗人始终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思想,写下了许多反映劳动人民艰难生活的不朽诗篇。

《月夜》是第一首,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

“今夜鹿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缳湿,清辉玉臂寒。

杜甫一生简介

杜甫一生简介

杜甫一生简介
杜甫,字子美,号少鹤,洛阳人,世家尊贵,为世界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杰出代表。

他的诗句简洁有力,黑白分明,情辞抚今趋古,生动地反映了他所处的历史背景及时代沧桑变化,被誉为“北宋之祖”。

杜甫出生于公元713年,他小时候就表现出极大的爱好文学,传说也曾周旋、斗辩术,据传,他母亲想让其取得一定的功名,但他总是笃信诗文,后来失去了及第的机会,约定自己一生要写出超凡脱俗的诗文,从此便立志做一个卓越的诗人。

杜甫从小就坚持考取职位,他应考及第很多次,但一直没有得到准许。

后来世家贫困,又遭百姓诋毁,杜甫心怀怨愤,改写了梨花颂,形容他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时代沧桑变化,后来他又诗咏江山,表现了自己对社会的期望与哀愁,这使他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人物。

公元727年,杜甫完成了有声望的诗集《兵车行》,之后不断抒写精神打破封建社会的暴政和群众无助的境地。

他被誉为“唐代诗歌文集之状元”,曾受周王迎接,被封为扬州刺史,免职后,便一心地想以诗歌向社会申冤。

公元762年,杜甫因病不胜而离世,享年50岁。

杜甫一生的四个时期-诗人杜甫的一生

杜甫一生的四个时期-诗人杜甫的一生

杜甫一生的四个时期|诗人杜甫的一生杜甫前辈字子美,河南省巩义人。

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人家,自幼好学,七岁作诗,二十四年赴洛阳参加进士考未及第。

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

他的人生经历了仕途失意,社会动乱,流离失所,家境贫寒,客居他乡等坎坷.而恰恰就是这些生活体验历练了他的勤奋意志,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和境界。

他的性格平易近人善结良友,也能体察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

思想深厚,境界开阔,看事淡泊。

在艺术上善于融合众长,也能谦虚地吸取总结前人的成就,并且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抑扬顿挫起伏跌宕的诗风格调。

由于他掌握了娴熟的写作学知识理论,所作短诗如驰笔破浪,长篇诗作如述说衷肠,把叙事、抒情、说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诗格夹叙夹议,形成了唐以来能写波澜壮阔长篇史诗之第一人。

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并且是位造诣很深的书法家,后人赞誉他为“诗圣”。

代表作有《咏怀》、《北征》等,留于后世一千四百余首诗作,同代后世许多诗人都受到他影响。

《望岳》是杜甫前辈二十四年赴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及第,在漫游鲁、豫、冀等地名山大川时所作。

这首诗是他游历到泰山时所作,因为当时作者心情沮丧无心登山观景,只是近岳遥望而作。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篇围绕着“望”字而运思,描写了泰山高峻雄居两省面积之大,以及自己企盼从“望山”到“登顶”的心境。

作者落笔就给看客来了一个反问句,作为五岳之首的泰山究竟如何呢?齐鲁大地都可以遥望到它那青苍威武的雄姿。

大概苍天把大自然所有的秀美都赋予了它,山之南北都集中了天地间阴阳之神气。

望着山腰间升腾缭绕纯净的云霭,自己的心胸就像被它涤荡过一样清新,睁大眼睛目送着日暮归巢的鸟儿快乐地飞入山林。

将来我定然会登上泰山之顶,去感受那登顶而小天下的张扬与豪迈。

《登岳阳楼》是杜甫前辈到处漂泊居无定所贫困生活时所作。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杜甫颠沛流离的一生

杜甫颠沛流离的一生

杜甫颠沛流离(diān pèi liú lí)的一生“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guāng yàn wàn zhàng)长。

〞李白和杜甫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他们为人和为文的风格迥异,恰如人性的两极。

李白任酒使侠,潇洒豪迈,“人生得意须尽欢〞,“但愿长醉不愿醒〞,其飘逸出尘,早已被定义为“谪仙人〞。

而提起杜甫,人们心中浮现起的第一印象,大都是一位忧心忡忡、沉重愁苦的老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似乎一生都没有太开心的时候。

俗语说,少年(shàonián)爱读李白,中年爱读杜甫,大概由此而来。

1杜甫可以说是出身名门,往前追溯,他是晋代名将杜预的第十三代孙,祖父杜审言那么是初唐时一位颇有影响的诗人。

一武一文,各有千秋,让杜甫从小就以这两位祖先作为人生的典范。

杜甫的父亲杜闲为兖州司马,母亲崔氏在杜甫5岁时就去世了,他由在洛阳的姑姑(gū gu)抚养长大,童年和少年光阴根本上是在洛阳度过的。

从19岁开场到30多岁,杜甫将青春和豪情都挥洒在长达十多年的漫漫羁旅中,脚步遍布齐赵一带。

期间在24岁时,杜甫参加过一次科举考试,结果落第了,但自视甚高的他对此不以为意。

这十年,应该(yīnggāi)算得上杜甫生命中最快活的光阴,不用担忧经济来源,只管饱览河山,把酒言欢,无忧无虑,志得意满。

到35岁这年,杜甫才又决定到首都长安去一试功名。

2杜甫在去长安前,还有一段值得一书的插曲——公元744年,他和李白第一次在洛阳见面,一见如故。

闻一多曾充满激情地评价这一时刻:“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

〞两个光耀千古的大诗人,结下深沉的友谊,成就了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诗人林庚说李白是杜甫生平最倾心的诗人,并不为过。

一贯秉持儒家思想的杜甫,写给李白的第一首诗里,就有一大套的道家术语,还陪李白共渡黄河,游王屋山,一同求仙问道去拜访道士华盖君。

杜甫的一生

杜甫的一生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忧国忧民 )的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晚年悲情)的杜甫
此时的杜甫已是一身病痛,耳聋齿落, 右臂偏瘫,还患有肺病和风湿病,自身已难 保。但是,孤独的杜甫却依旧在惦念着京师 关山北面的边防吃紧,为国家的安危而流泪 。他想到衡州投靠一位友人,可从岳州到达 衡州时,友人已调任潭州;当他赶到潭州时 ,友人已死。天地之大,竟无诗人安身之地 !杜甫彻底绝望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 早已摧残了杜甫的身体,当他再由潭州返回 岳州时,受尽了磨难的诗人,在漂流于湘江 的船上去世了。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 落 弟 困 窘 ) 的 杜 甫
不久,“安史之乱”爆发,叛 军攻破潼关,唐玄宗西逃入蜀,长 安陷落。还没过上安稳日子的杜甫 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便成了难民中的 一员,他准备去投奔唐肃宗,但半 路却被叛军抓获,在长安当了八个 月的俘虏。这段日子是难熬的,身 心受到严重打击的杜甫无法忘却的 是国恨家愁,他的心里浮现出妻子 儿女的面容,浮现出一家人往日相 聚的画面。他独自坐在幽冷的房中 ,看四壁凄清,望着窗外那一轮明 月,想到往日儿女的可爱,妻子的 温柔,不禁泪流满面。

杜甫人生悲剧的成因是什么

杜甫人生悲剧的成因是什么

杜甫人生悲剧的成因是什么杜甫人生悲剧的成因是什么杜甫的一生是个悲剧,造成杜甫人生悲剧的原因是复杂的,下面一起来看看!杜甫和封建时代的大多数文人一样,他的最大的理想不是当一个诗人,而是要入世做官,达而兼济天下,杜甫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倾注了满腔的心血,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然而却既未能封侯拜相,功成名就,也未能知天乐命,独善其身,而是栖栖惶惶,一生处于郁郁不得志之中,既没有找到安身立命之所,也没有找到安顿灵魂的精神家园。

本文试图对杜甫的人生悲剧从各个角度作一个分析,从而建构出杜甫人生悲剧的因果系统模式。

一、造成杜甫人生悲剧的社会原因社会基础的制约与规定,以其客观的力量把杜甫陷入到了历代文人共有的规律性悲剧中来,也即在于杜甫兼济天下的理想人格模式和封建制度下人才引进机制,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文化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它是由社会的根本矛盾决定的。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一生贯彻实行儒家“仁政”的政治标准,犯颜直谏,廷争忤旨,勇批朝廷的失道违仁。

然而,封建社会君主高度集权,做臣子的要绝对尊重君主的权威。

杜甫真挚,执着地追求他的“真性真情”,不懂得变通,不会逢迎,便显得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

因此,杜甫与时代,与统治阶级的多种矛盾都是无法消解的。

二、杜甫自身的个性品格与其人生悲剧的相关性杜甫具有心怀天下的品格和诗人气质,他在读书壮游之后便参加了科举考试,科举不中,便开始了他的旅食京华的生活,历尽十年艰辛。

后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

杜甫追求已久的理想就要实现了,然而此时的现实环境已今非昔比。

当时正值安史之乱,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也异常残酷,皇族之间、朝臣之间、宦官与朝官之间、藩镇之间,明争暗斗不能停止。

这种君不仁、臣不贤的生活环境已经预示了杜甫仕途的艰难性。

杜甫一心想“致君尧舜”,希望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世易时移而未能审时度势,依然我行我素,必然要遭受随之而来的后果。

乾元元年(758),房琯以四条罪状被贬外任,杜甫“见时危急”,仗义执言而“违忤圣心”,被肃宗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的生平经历简介

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的生平经历简介

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的生平经历简介诗歌素材------杜甫(1)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京兆杜陵人,生于河南巩县。

出身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的特权。

杜甫诗的风格多种多样,公认杜甫诗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

何谓“沉郁顿挫”?“沉郁”是就诗的思想内容来说的。

“沉”即“深”,“郁”即“积”,指诗歌内容的深刻、深厚、凝重。

“顿挫”则是就艺术形式而言,讲的是诗歌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即有情感的千回百折,又有节奏音调的抑扬顿挫。

杜甫诗歌思想内容的“沉郁”通过“顿挫”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了解杜诗“沉郁”的思想内容,必须了解杜甫的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思想倾向。

另外体会他诗歌“顿挫”的艺术特点,还应了解一点诗歌格律常识。

杜诗无处不在的忧国忧民的现实内容和诗人不惜牺牲自我的思想情情怀构成了他“沉郁”的诗歌风格,并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

他的风格特点是由现实主义内容所决定的。

首先,杜诗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对人民百姓的关注和同情。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赴奉先咏怀》)不仅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刻同情,还一针见血地指出百姓受剥削凌辱的现实。

其次,杜诗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诗人的喜怒哀乐是和祖国命运的盛衰紧密相连的。

安史之乱危及国家前途时,面对破败的山河,他“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时他又“涕泪满耶裳”,在漫长的期待和奔走中他甚至“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苏联停浊酒杯。

”杜诗对百姓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人与的颠涕流离,作者的诗情寄托其中,郁结深度而寄寓深广。

杜甫“顿挫”的风格主要体现在五、七言近体诗中,杜甫的叙事诗大多采用五、七言的古体诗,而抒情诗多用五、七言近体诗。

他们近体诗讲究结构的回环照应,音节旋律的铿锵顿挫,对仗的工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杜甫的生活经历

杜甫的生活经历

杜甫的生活经历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艰辛和挫折,但
却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才华横溢的诗歌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杜甫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从小就饱受贫困的煎熬。

他的父亲是一名不得志
的官员,家境并不富裕。

在杜甫年轻的时候,他曾经历了家庭的破裂和贫困的困扰,这些经历无疑对他的人生观和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即使在贫困的环境下,杜甫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

他勤奋好学,广
泛涉猎经史子集,对诗歌有着深厚的造诣。

他曾经在长安城结识了王之涣、王昌龄等一批文学青年,这段时光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杜甫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曾多次投身仕途,希望通过做官来改
变自己的命运,但却屡屡受挫。

他历经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一度陷入了绝望之中。

然而,正是在这段颠沛流离的岁月里,杜甫创作了许多描写社会现实的诗篇,表达了对世道的不满和对人民的深情。

最终,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诗歌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
的思想感染了后人,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他的生活经历成为了他诗歌的灵感源泉,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杜甫的生活经历告诉我们,即使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也要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
的理想和目标。

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成就了杜甫不朽的诗篇,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诗人杜甫的人生经历

诗人杜甫的人生经历

诗人杜甫的人生经历诗人杜甫的人生经历提到杜甫,大家对于诗圣并不是多么的陌生,我们经常会接触到杜甫的古诗,从最早期的《登高》到后来的《兵车行》、《茅为秋风所破歌》等,杜甫的诗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那这位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诗人是经历了怎样的一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人杜甫的人生经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男,汉族,712年2月12日生,属相鼠,星座宝瓶座,河南巩县人,历任副处级的唐朝左拾遗,正处级的唐朝剑南节度府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一生仕途坎坷,生活困窘,但是却创作出诗歌1400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

代表作有“三吏”和“三别”等等,并有《杜工部集》六十卷传世。

杜甫是世界文化名人,他的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关系杜甫的家庭出身还是很光鲜的。

他是晋朝灭孙吴大将杜预的二十世孙。

《旧唐书》记载,杜甫的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县县长一职。

祖父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官至省部级的膳部员外郎。

父亲杜闲也是四川奉节的县长,因此杜甫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

但是性格决定命运,杜甫在他父亲去世后,生活很快就穷困潦倒了。

杜甫有文人性格的孤傲清高,却一心想从政做官,这种选择错误,注定他会白白努力一场;杜甫还有放纵恣肆的性格缺点,这让他失去了很多的机会和朋友,甚至差点惹来杀身之祸。

伟大的诗人杜甫一生经历坎坷,他有几个子女都被饿死了,史书上只记载他有个儿子杜宗武也是一生流落,老死湖南。

笔者从做人和做诗两个方面来概括杜甫的人生经历。

做人:杜甫的凄苦身世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虽然7岁吟诗,15岁扬名,但是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书记员之类的小官,后世虽称其人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他有一首《戏为六绝句》写的虽是“初唐四杰”,却是诗人自嘲之意:“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生平经历简介ppt课件

杜甫生平经历简介ppt课件
2021杜甫得到了这个很低的职务后在长安一干就是十年已经五十四岁了身体越来越不行了他就回家去看看老婆和孩子一路上看到了社会的灾难连年水灾旱灾不断民不聊生他心更加牵挂着家里的人可是当他一进家门的时候一片嚎哭之声原来他那不到两岁的儿子已经饿死了这时杜甫的心里象撕碎一样的痛苦写下了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其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成为了千古流传的名句
.
• 长安十年的生活磨砺,杜甫已变成一个忧 国忧民的诗人。他不但在思想上已经成熟, 而且在艺术上也已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歌 风格。
.
总结
• “长安十年”的困顿,孕育了杜甫思想变 化的种子;“安史之乱中的流亡生活”则 使得杜甫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丰富了自 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杜诗中 反复呈现的两种感情旋律:一、无论“慨 世”还是“慨身”,杜甫个人的喜怒哀乐 总是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二、杜甫无 论遭遇多少挫折与艰难,始终不放弃对生 活的承担与执著的意志。
.
第五个打击,安史之乱中当了俘虏。
•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各地的人们是流离失 所,饥寒交迫,尝尽了各种辛苦,当时, 杜甫在长安也呆不下去了,混杂在人群之 中逃离了长安,去投奔唐肃宗,途中,被 安禄山的人给抓起来了,把他又送回了长 安,杜甫一看到长安那种河山破碎的悲惨 景象,伤心欲绝,写下了感人肺腑的《春 望》,反映了他当时的忧愤的心情。
.
•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 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 未休关西卒。
•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
•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 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

杜甫的一生简短概括

杜甫的一生简短概括

杜甫的一生简短概括(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杜甫的一生简短概括杜甫,字子美,比李白小十一岁,生于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经过肃宗,到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去世,终年59岁,比李白晚死8年,可见杜甫大半生在玄宗时期渡过。

杜甫的一生

杜甫的一生
杜甫(712-770),字子美,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被人们称为“诗圣”。“安史之乱”后于唐干元二年(759年)流亡到成都,濒浇花溪筑茅屋而居,杜甫草堂是杜甫的故居,坐落在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杜甫在颠沛流离中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就是在这里写的。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北宋以来,就有人在诗人故居处建园立祠,供人瞻仰。当年杜甫居住的草堂早已不存在了。现在的草堂,实际上是后人为纪念杜甫而建的一所优美园林,园林总面积约300亩,梅园楠林,翠竹千年。溪流小桥交错庭中,使诗人故宅增添无限诗情画意。 “大廨”里陈放着国画杜甫堂全景和杜甫生平介绍。“诗史堂”正中是杜甫行吟的雕塑之像,壁柱间悬挂着历代石刻杜甫像的拓片、木刻板和纪念诗人的对联;两侧陈列室展出近代书画家的“杜甫诗意画”和书法。“工部祠”内有杜甫彩塑像,明、清石刻像和两通“少陵。“工部祠”左边的“草堂书屋”和右边的“恰爱航轩”,陈列着宋代以来各个时期的古版杜甫作品和各种外文译本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他 7岁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他的生活从20岁后可分为四个时期。漫游时期 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 至天宝四载(745) 。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带,他到过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开元二十三年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次年在齐赵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他晚年回忆当时的情景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

杜甫的一生详细介绍

杜甫的一生详细介绍

杜甫的一生详细介绍杜甫出身京兆杜氏,是汉武帝时期酷吏杜周及晋代名臣杜预的后代。

杜氏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至曾祖父杜依艺时,因官居巩县县令,遂迁居巩县(今属河南)。

杜甫于唐睿宗太极元年正月初一(712年2月12日)生于巩县。

祖父是杜审言,唐中宗时官拜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是与沈佺期、宋之问齐名的诗人。

父亲杜闲,为杜审言的长子,官至兖州司马。

杜甫对这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又有诗歌创作传统的家庭,是很引为骄傲的。

他的母亲崔氏,在杜甫年幼时就故去。

崔家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杜甫自述“舅氏多人物”“吾舅尽知名”。

他一生中曾多次和亲疏不等的舅父、表弟相遇。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而后“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到十四五岁,就“出游翰墨场”。

杜甫少年时期有机会受到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这对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他五六岁时在河南郾城看过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后在洛阳尚善坊的岐王李范宅里,遵化里玄宗宠臣崔涤堂前,听过李龟年的歌声;在洛阳北邙山顶玄元皇帝庙里欣赏过画圣吴道子画的五圣尊容、千官行列,这在他以后的诗歌创作中都有所反映。

当时社会名流崔尚、魏启心看到他习作的词赋。

杜甫生当“开元全盛日”,当时农村经济繁荣,交通也很发达,在许多积极追求功名的青壮年读书人中,盛行着全国漫游的风气。

开元十九年(731年),十九岁的杜甫出游郇瑕(今山西临猗)。

第二年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又回故乡参加“乡贡”。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因父亲杜闲时任兖州司马,故杜甫赴兖州省亲,并与苏源明等往齐赵平原,作第二次漫游。

他在齐赵一带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也留下了现存最早的几首诗:《登兖州城楼》,是省侍父亲于兖州时的作品;还有《画鹰》《房兵曹胡马》两首,以青年人的热情歌颂了雄鹰和骏马;还有一首《望岳》,更是其中的杰作,结尾的两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露了青少年时期杜甫不凡的抱负。

17首诗,带你读懂诗圣杜甫的一生

17首诗,带你读懂诗圣杜甫的一生

杜甫(712年—770年)人的经历决定人的品格。

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中,杜甫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大唐,那不是王维、李白、孟浩然所经历的盛世,而是一个从太平盛世转变为硝烟四起、战祸不断的乱世。

不经意间,他看到太多的生离死别,看到累累白骨。

这些让他不忍直视,他不明白,曾经盛世的大唐,为什么会在一瞬之间倾塌?曾经歌舞升平的美好生活,为什么会突然之间随处可见“冻死骨”的悲凉凄惨?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也是一个生存艰难、不断折磨人心的时代,唯有坚定的意志才能迎来胜利的曙光。

或许一切早已注定,当历史的车轮走到转折点上,任谁也无法改变,但同时也造就了伟大的人物!他从盛唐的尾巴走来,带着不可言表的使命。

尽管,他不是救世主,也不是那个平定战乱的人。

但是,他却为那个不忍直视的乱世增添了无上的光彩。

一睿宗先天元年(712年),河南巩县城东二里瑶湾村的杜家诞生了一名男婴,杜闲为他取名杜甫,字子美。

这是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宦世家,上可追溯到晋代镇南大将军杜预,下可追溯到中宗神龙间修文馆直学士杜审言,所以杜甫从小便过着富足的生活。

这一年,睿宗李旦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将帝位禅让给太子李隆基。

玄宗登上帝位,凭着他的远见抱负励精图治,使唐王朝蒸蒸日上。

杜甫随着唐王朝一同成长,他聪明好学,在祖父杜审言的影响下,七岁就能作诗,九岁就会写字。

他曾这样写道:《壮游》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七岁的杜甫就拥有了豪壮情思,歌颂地位高贵和品德高尚的人。

自古以来都用“凤凰”来形容这类人,杜甫也不例外,他同样向往这类人。

所以在他心中有“仕”的梦想,他渴望着有朝一日能进入朝堂,实现自己的抱负。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节选)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的瑶湾。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为杜少陵;又因担任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世称他为杜工部。

杜甫的作品显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他本人则被尊称为诗圣。

韩愈称赞杜甫:“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杜甫自己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他的出身是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

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他也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

这一阶级出身规定了杜甫要成为一个热爱人民的诗人不可能不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也正是这样表明着的。

杜甫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

1、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是第一时期。

这时正当开元盛世,他的经济状况也较好,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

诗人从小就“好学”,七岁时已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的刻苦学习,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从二十岁起,他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

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

游齐赵时,曾先后和苏源明、高适、李白等人有时呼鹰逐兽,打猎取乐,有时登高怀古,饮酒赋诗,并和李白结下了“兄弟”般的友谊。

在这长期的壮游中,诗人接触到我们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为他早期诗歌带来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望岳》诗可为代表。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正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包括创作在内)的雄心壮志。

但由于这种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近人民,深入现实,因此,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只是他的创作的一个准备时期。

“七龄思即壮,开口吟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壮游》)望岳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2、三十五到四十四岁杜甫走向现实主义,是第二时期杜甫36岁(一说34岁)于唐玄宗天宝五载(746)来到京城长安。

他满以为从此可以“立登要路津”(《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出处同上)的政治抱负,但他的希望落空了。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

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

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此时已40岁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

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贵,如翰林张(jì)、京兆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等人,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

在政治上屡屡受挫的同时,他的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

由于在奉天县令任上的父亲病故,断绝了经济来源,他只好在一些贵族府邸中充当“宾客”,陪他们饮酒赋诗,靠他们的一点施舍来维持生计。

他满含辛酸地写下了这种生活的情状:“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

”(出处同上)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他甚至上山采药,换取“药价”,这就是他后来说的“卖药都市,寄食友朋”。

这时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饿受冻:“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

”在饥寒的煎熬下,杜甫也曾经想到退隐,作一个“潇洒送日月”的巢父、许由,但他没有回避艰苦,还是坚决走上积极入世的道路。

这是一个重要的契机。

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使他逐渐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

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这才确定了杜甫此后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的方向。

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餍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

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沉饮聊自适,放歌破愁绝。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

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能结。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

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

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再难述。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水从西下,极目高崒兀。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

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戌卒。

犹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前出塞》第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3、从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是杜甫陷贼与为官时期,是第三时期。

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诗人也历尽艰险。

在陕北,他曾经和人民一起逃难,在沦隐了的长安,他曾经亲眼看到胡人的屠杀焚掠,和人民一同感受国亡家破的痛苦。

为了献身恢复事业,他只身逃出长安,投奔凤翔。

“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从这些诗句也就可以想见当时的艰险和困苦。

脱贼后,他被任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却又很接近皇帝的谏官。

就在作谏官的头一个月,他因“见时危急”,上疏营救房官的罢相,不料触怒肃宗,几受刑戮。

从此他屡遭贬斥,但也因而多次获得深入人民生活的机会。

在由凤翔回鹿州的途中,在羌村,在新安道上,他看到了各种惨象,他和父老们,和送孩子上战场的母亲们哭在一起。

安史之乱是带有民族矛盾性质的,当时进行的战争乃是有关国家存亡的自卫战争。

因此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也就和以前不同,不是反对,而是积极号召。

他哀悼那为国牺牲的“四万义军”,他告诫文武官吏要“戮力扫搀枪”,他一方面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人民;一方面还是勉励人民参战。

由于深入人民生活,并投入实际斗争,这就使他写出了《悲陈陶》、《哀江头》、《月夜》《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马》和“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精神的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月夜这首诗是杜甫在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八月自鄜州,奔赴灵武(唐肃宗的临时行宫,今宁夏灵武),途中被安禄山叛军所俘,陷于长安时所作。

题为《月夜》,是怀念亲人的诗。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春望唐萧宗至德元年(756年)七月,杜甫得知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皇帝位,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今陕西富县)的羌村,只身投奔,途中为安史叛军所俘,押往长安,次年春天才得脱身。

在被迫留居长安的日子里,他写了许多反映沦陷区生活的诗篇,或感时忧国,或思家念亲,《春望》就是作于此时的一篇代表作。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从四十九岁到五十九岁,是杜甫居无定所漂泊海上时期,是第四时期。

安史之乱期间,49岁的杜甫辗转流离,最后抵达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四川城西浣花溪畔筑草堂栖居。

写下《蜀相》。

50岁又在浣花草堂写下《客至》《江畔独步寻花》《赠花卿》《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表达自己的寂寞、欢欣与无奈。

51岁写下《戏为六绝句》以表达自己的文学观。

52岁写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54岁时七六六年,朋友严武再镇蜀,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他曾度过六个月的幕府生活,此后他解除了内务府职务,因朋友严武卒。

举家离开成都,乘舟东下,并写出《旅夜书怀》。

杜甫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

出川后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55岁客居于云安,衰病,但仍以国家社稷为念,移居夔州,患风疾,传言乌鸡可治,故养鸡。

此时写下《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

56--57岁在夔州,并从夔州抵达江陵又入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蜀相见《杜工部集》。

约作于上元元年(760年)。

是年暮春,杜甫搬到浣花溪草堂,得暇赴成都武侯祠游览、凭吊,作了这首《蜀相》,以抒述婉惜之情。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春夜喜雨见《杜工部集》,作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是杜甫晚年“飘泊西南”时在成都所作。

诗人在对春雨的描述之中,流露出其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烛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杜工部集》,作于公元761年,时值安史之乱尚未平定之际。

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得亲友资肋,于成都西郭外浣花溪畔盖一草堂,以安顿其家。

翌年八月,草堂为秋风所破,杜甫百感交集,作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记之。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