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通用10篇)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通用10篇)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1教学目标①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②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夜的形成,并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③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并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和各自的特点。
④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用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解释一些自然地理现象;四季的形成。
教学准备大地球仪1个,小地球仪10个,昼夜形成演示仪,手电筒11个,《地球自转歌诀》投影片,地球公转运行仪,皮球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导入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可能没有引起大家太多的注意,如: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从身边的自然现象入手,让学生感觉学习地理有用,同时又教育学生要养成观察的习惯。
教学新课板书一、地球的运动大家知道这些现象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起的,那么地球是怎样进行自转运动的?自转运动又是怎样产生白天、黑夜的?我们这儿准备有手电筒和地球仪,你能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吗?你能通过演示来解释这些现象吗?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容易激起学生们的探究欲望。
问题一出,学生立即会跃跃欲试。
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有人拿手电筒,有人转动地球仪,有人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旋转地球仪时的方向,演示完毕后,小组讨论下面这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①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日出回落现象?(因为地球的自转)②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自转方向和日出日落相反是自西向东)③日出日落产生了什么现象?(白天黑夜)学生回答完毕后,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下列问题:④昼夜的'产生只是因为地球在自转吗?若问题4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用一较大的玻璃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4.注重个体差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鼓励,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进步和成就,从而提高学习动机。
5.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在农业生产、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应用,认识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主要教学方法:
1.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与地球运动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地球运动现象,让学生分析其成因和影响,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1.首先,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差等。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地球仪的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自转的运动过程和地理意义。
2.接着,介绍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际观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和地理意义。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通过交流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3.实践操作: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地球运动的模拟实验和观察活动,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4.成果展示: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过程,通过成果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运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解析我的课堂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三个部分。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通过课堂教学达到分析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目的,在知识层面要求明显高于本章其他教学内容描述地球宇宙环境、说出地球圈层结构等教学要求,我认为本节课应该是第一章“行星地球”的中心内容。
我们都知道“谈天是为了说地”,在简单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基础上,我们从地球运动这一内容入手来向学生描述整个地球的一般特征,回归“说地”这一地理学的本质要求。
由于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高,教材在本节课中知识量极大,安排了很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对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而言,很多学生对地理学习有非常浓厚的兴趣,这对于解决这一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有很大的好处;但是由于高一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对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理解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同时也与在学生心里形成地理课就是简单了解世界各地的风俗民情的地理学习观念形成很大的冲突。
因而如何将本节课的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说理的知识生活化,把知识量极大的教材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的模块,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构架下完成相关知识的重构与理解,完成相关教学要求,而不至于让本节知识成为学生地理课程学习面前难以逾越的障碍,丧失地理学习的兴趣将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二、说教学目标参考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基本内容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说出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等一般特点,识记太阳日、恒星日、恒星年、回归年、国际日期变更线等基本概念(2)通过读图理解地球自转线速度,角速度的变化特点和地球公转的轨道以及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状况(3)理解黄赤交角的含义和由黄赤交角的存在而造成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能够阐述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过程(4)理解由于地球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现象和由此产生的地方时和时差现象(5)学会运用地方时和区时概念进行简单的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6)理解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而导致的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7)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现象及其变化规律(8)学会分析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形成的全球范围和不同季节之间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的机制和由此导致的五带和季节变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相关演示活动的学习,比较并概括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异同(2)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动手描绘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轨迹,理解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过程(3)通过对不同区域水平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发生偏移现象的图像的感知,理解地转偏向力及其作用特点(5)通过对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变化的演示动画和日照图的判读,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完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总结,阐述全球范围和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的学习,能够解释生活中的与之有关的例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形成科学的宇宙观和世界观三、说教学重难点参考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并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状况,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异同(2)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3)昼夜交替和地方时(4)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5)四季更替和五带2. 教学难点(1)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2) 远日点和近日点的比较(3)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4)地方时和区时含义和计算(5)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6)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说教学方法由于本节内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多元化而且只是目标的层次要求较高,加上教学内容说理性较强,是整个自然地理教学内容中的典型代表和教学难点,同时学生还未形成成熟的空间思维认知模式,需要教师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内容。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运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解析我的课堂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三个部分。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通过课堂教学达到分析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目的,在知识层面要求明显高于__其他教学内容描述地球宇宙环境、说出地球圈层结构等教学要求,我认为本节课应该是第一章“行星地球”的中心内容。
我们都知道“谈天是为了说地”,在简单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基础上,我们从地球运动这一内容入手来向学生描述整个地球的一般特征,回归“说地”这一地理学的本质要求。
由于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高,教材在本节课中知识量极大,安排了很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对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而言,很多学生对地理学习有非常浓厚的兴趣,这对于解决这一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有很大的好处;但是由于高一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对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理解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同时也与在学生心里形成地理课就是简单了解世界各地的风俗民情的地理学习观念形成很大的冲突。
因而如何将本节课的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说理的知识生活化,把知识量极大的教材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的模块,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构架下完成相关知识的重构与理解,完成相关教学要求,而不至于让本节知识成为学生地理课程学习面前难以逾越的障碍,丧失地理学习的兴趣将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二、说教学目标参考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基本内容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说出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等一般特点,识记太阳日、恒星日、恒星年、回归年、国际日期变更线等基本概念(2)通过读图理解地球自转线速度,角速度的变化特点和地球公转的轨道以及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状况(3)理解黄赤交角的含义和由黄赤交角的存在而造成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能够阐述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过程(4)理解由于地球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现象和由此产生的地方时和时差现象(5)学会运用地方时和区时概念进行简单的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6)理解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而导致的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7)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现象及其变化规律(8)学会分析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形成的全球范围和不同季节之间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的机制和由此导致的五带和季节变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相关演示活动的学习,比较并概括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异同(2)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动手描绘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轨迹,理解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过程(3)通过对不同区域水平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发生偏移现象的图像的感知,理解地转偏向力及其作用特点(5)通过对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变化的演示动画和日照图的判读,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完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总结,阐述全球范围和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的学习,能够解释生活中的与之有关的例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形成科学的宇宙观和世界观三、说教学重难点参考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并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状况,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异同(2)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3)昼夜交替和地方时(4)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5)四季更替和五带2. 教学难点(1)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2) 远日点和近日点的比较(3)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4)地方时和区时含义和计算(5)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6)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说教学方法由于本节内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多元化而且只是目标的层次要求较高,加上教学内容说理性较强,是整个自然地理教学内容中的典型代表和教学难点,同时学生还未形成成熟的空间思维认知模式,需要教师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内容。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是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一课。
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以及这些运动对地球气候和地理现象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地球和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地球运动的深入了解还需要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来逐步建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说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特点,了解地球运动对地球气候和地理现象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探究地球运动的特点及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认识地球运动的重要性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特点,地球运动对地球气候和地理现象的影响。
2.难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形成等)的成因及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验、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运动的特点和现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运动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两种形式。
3.观察与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特点。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形成等,并解释成因。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运动的特点和意义,强调地球运动对地球气候和地理现象的影响。
6.实践与应用: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地球的运动》在地理学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汇点,也是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了解宇宙的基础。
本课主要围绕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展开,涉及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特点、产生的地理现象等方面。
(1)作用与地位地球的运动是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对于揭示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昼夜更替、四季轮回等现象具有关键性作用。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建立起地球运动的基本观念,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奠定基础。
(2)主要内容本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速度等。
2. 地球的公转:公转的概念、轨道、周期、速度等。
3.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等。
4.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对人类生活、生产、气候等方面的影响。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能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地球运动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认识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树立环保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
(2)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地理意义。
2. 教学难点:(1)地球运动规律的理解与运用。
(2)地球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在教学《地球的运动》这一课时,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兴趣,同时凸显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差异。
1. 启发法:我将以问题驱动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例如通过提问“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来引出地球自转的概念。
通过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进而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地球运动的规律。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我们对自然现象的理解,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内容。
首先,我们将介绍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地球的运动可以分为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
自转是地球围绕自己的轴线进行的旋转,而公转则是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这两种运动共同影响着地球上的气候、季节变化以及时间的流逝。
接着,我们会详细探讨地球自转的特点及其影响。
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这决定了地球上的日出日落现象。
自转还导致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以及不同地区时间的差异。
此外,地球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球体,而是一个扁球体,这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因为自转,地球在赤道地区略微膨胀,而在两极略微扁平。
然后,我们将讨论地球公转的规律及其带来的影响。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并不是匀速运动,而是呈现出一定的速度变化。
这种变化导致了地球上的季节变化。
当地球在轨道上靠近太阳时,我们称之为近日点,这时北半球是冬季,南半球是夏季;而当地球远离太阳时,我们称之为远日点,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
此外,我们还会讲解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角度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地球的自转轴并不是垂直于公转轨道平面的,而是有一个约23.5度的倾斜角。
这个倾斜角导致了季节性的日照时间变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夏至和冬至。
在夏至日,北半球会经历最长的白昼和最短的黑夜;而在冬至日,情况则相反。
在说课的过程中,我们还会引入一些实际的观察和实验活动,让同学们亲身体验和观察地球运动带来的自然现象。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制作地球仪和光源来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观察不同季节日照时间的变化。
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地球运动的规律。
最后,我们将讨论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昼夜交替、季节变化等自然现象对农业生产、人类生活习惯、甚至是文化节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高中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高中地球的运动说课稿高中地球的运动说课稿高中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1.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
“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
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注重“双基”的三维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前后关联知识点层层递进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地理问题,并能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
(加强对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天文四季划分的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这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学生1.知识基础: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
2.学习能力: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3.学习动力: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三、说教法1.探究式教学法精心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活动或多媒体辅助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主要采用“读图、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的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与作用“地球的运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一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中的重要内容,是在学生在学习有关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网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本章内容。
而本章内容对地球的自转做具体分析,既是对前面的内容的加深和升华,也为下一节地球公转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页是学习地理的基础。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地球自转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地球自转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2.教学目标为贯彻落实地理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要求,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及素质教育的内涵,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三点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1)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包括方向、周期、旋转轴。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理解时差现象,并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在现实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1)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2)理解时差现象,并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
二、说教法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我根据本节教材本节教材的特点主要采取了一下几种教学方法:1.问题引导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
2.讲授法:在讲授基本知识时运用,简单直接,学生也人容易接受。
3.讨论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4.演示法:更加形象地展示地球的自转,清晰明了。
三、说学法1.尽量从感性入手,用问题引导,把感性和理性相结合,充分注重教学的启发,努力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思考性学习者,而非被动的听众。
2.辨图识图是学生应掌握的地理技能,也是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兴奋点。
探究活动,及考虑到了基础性,又考虑到实践性和应用性。
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通过课堂学习,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使学生做到会观察、会分析、回归纳、会运用、会总结。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地球的运动是天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线旋转,而地球公转则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这两个运动共同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昼夜交替、季节变化以及地球的气候分布。
首先,我们来探讨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这意味着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
自转的周期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
自转不仅造成了昼夜的更替,还影响了地球的气候和风向。
由于地球自转,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这就导致了温度的变化,形成了昼夜温差。
接下来,我们讨论地球的公转。
地球公转的轨迹近似于一个椭圆,它围绕太阳的运动周期大约是365.25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年。
地球公转的轨道倾斜角度约为23.5度,这个倾斜角度是造成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
当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不同半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会有所不同,这就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例如,在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倾斜朝向太阳,因此接收到更多的太阳辐射,温度较高;而在冬季,北半球倾斜远离太阳,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较少,温度较低。
地球的运动还影响了地球的气候分布。
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共同作用,地球表面的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例如,赤道地区由于全年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较大,气候炎热;而两极地区由于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较少,气候寒冷。
此外,地球表面的地形、海洋和大气环流等因素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最后,地球的运动还与天文现象有关。
例如,日食和月食就是由于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而产生的。
日食发生时,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遮挡了太阳的部分或全部光线;而月食则是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地球的影子投射到月球上。
综上所述,地球的运动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过程,它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还与许多自然现象息息相关。
通过对地球运动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星球,以及它在宇宙中的位置。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一共7课时)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一共7课时)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是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的内容,该单元主要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与之相关的地理现象。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并理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观察和实验等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地球的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学生通过前期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观察和实验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地球的运动规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能用科学语言描述地球的运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2.难点: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球运动规律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课堂。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地球仪模型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新课导入: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阐述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3.课堂探究: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考能力。
新教科版秋学期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新教科版秋学期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是新教科版秋学期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一课。
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运动的特点和产生的现象。
教材还设置了丰富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地球运动方面,他们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地球运动观念。
此外,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还不够熟悉,教师需要在此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地球运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
2.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运动的特点和现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运动的现象,引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地球自转: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发现地球自转的现象,并通过实验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
3.探究地球公转:让学生观察太阳和地球的位置变化,发现地球公转的现象,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公转的过程。
4.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等。
5.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现象。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球的运动”。
咱们先来说说为啥要讲这个知识点。
其实啊,地球的运动这事儿,跟咱的生活那是息息相关。
就说我前几天的一个经历吧。
那天我去公园散步,正走着呢,突然发现旁边的树影在地上慢慢移动。
我就好奇啊,这树影咋还会动呢?后来一想,这可不就是因为地球在自转嘛,太阳位置变了,树影自然也就跟着动啦。
咱们先从地球的自转说起。
地球就像个调皮的孩子,一刻不停地绕着自转轴自西向东转。
这一转可不得了,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您想想,要是地球不自转,那一半永远是白天,另一半永远是黑夜,多可怕呀!那地球自转到底有多快呢?它自转一周大约需要 23 小时 56 分 4 秒。
这速度听起来挺抽象的,咱们举个例子。
假如您站在赤道上,地球自转的速度能让您以每秒约465 米的速度移动,这可比高铁还快得多呢!再说地球的公转。
地球不仅自转,还绕着太阳公转。
公转的轨道是个椭圆形,就像个压扁了一点的圆圈。
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大约需要 365 天 6 小时 9 分 10 秒,这就是咱们说的一年。
地球公转的时候,由于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倾斜的角度保持不变,这就导致了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不断移动,于是就有了四季的变化。
比如说,咱们夏天的时候,太阳直射点就在北半球,天气炎热;冬天的时候,太阳直射点跑到南半球去了,咱们这边就变得寒冷。
春天和秋天呢,就是太阳直射点在赤道附近的时候,温度比较适中。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动,我准备了不少教学方法。
首先是直观演示法,我会用地球仪、手电筒这些教具,给同学们现场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他们亲眼看看这神奇的运动。
然后是小组讨论法,让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一些与地球运动相关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会有极昼极夜现象?”“如果地球公转速度突然加快,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通过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在课堂练习方面,我会出一些有趣的题目,比如让同学们根据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判断太阳的位置和昼夜情况。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0篇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0篇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球的运动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一。
说教材分析1。
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与1。
4课《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1。
5课《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是并列的内容。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就形成了四季。
同一时间(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五带。
因此1。
6课又是1。
4课,1。
5课内容的继续。
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
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
因此,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目标。
2。
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
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的基本概念。
B。
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四季五带的形成。
(2)能力目标:A。
能根据太阳直射图分析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情况。
(3)德育目标: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
确立以上教学目标的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是地理学重要基本概念。
学生必须理解。
四季,五带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规律变化的结果。
因此,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又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到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晨昏线的倾斜的空间想象,而绝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空间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八年级(下册)地理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八年级(下册)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掌握地球的自转轴和公转轨道;-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交替、季节变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展示地球的运动;-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地球的自转运动;- 地球的公转运动;- 地球运动对昼夜交替、季节变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地球运动对季节变化的解释。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 导入与激发兴趣(10分钟)-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张清晰的地球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它的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 引入问题:你们经历过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吗?这些现象与地球运动有关吗?2. 知识讲解与展示(20分钟)- 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示和文字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轴和公转轨道。
- 使用实物模型或球体演示仪器,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运动的过程。
3. 观察与实验(15分钟)- 分组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每组选取一颗球体(代表地球),让其中一名学生扮演太阳,让其他学生分别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不同位置的球体对于光线的照射情况。
- 引导学生发现:站在太阳的正面是白天,而背对太阳的一面是黑夜。
并解释地球自转是导致昼夜交替的原因。
4. 讨论与总结(15分钟)- 引导学生讨论:地球的公转如何影响季节变化?为什么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是相反的?- 提示学生思考:地球在绕太阳公转时,由于自转轴倾角的存在,不同地区受到的阳光照射强度和时间不同,从而导致季节变化。
5. 拓展与应用(10分钟)- 制作小组展板,展示地球的运动和季节变化的图片与解释。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它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向学生介绍了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需要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球仪的使用。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将能够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并运用这些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面对的七年级学生大部分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对于地球仪的使用也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他们对于地球运动的细节和产生的地理现象可能还不够清楚。
此外,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也各有差异,这对于理解地球运动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实际观察,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运动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节课中,我将采用讲授法、观察法和实践法进行教学。
同时,我会使用地球仪、图片和视频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地球仪的展示,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运动。
2.讲解:详细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在讲解过程中,结合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球运动。
3.实践:让学生亲自操作地球仪,观察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4.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可以使用流程图、示意图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地理说课稿七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一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运动,今天我将讲授第一课时的内容。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地球的运动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 7 年级上册第 1 章第 2 节,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球与地球仪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对今后初中地理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教学对象 7 年级学生,他们刚接触初中地理,思维方式和地理基础知识都不完善,要帮助学生形成地理思维以及空间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确定如下。
1. 结合图文资料,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加强区域认知。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2.结合实例,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提升辩证思维。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3.通过图示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提升读图识图能力,培养交往与合作能力。
4.树立求真务实,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
四、说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此我将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五、说教学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 1: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将采用情境导入。
展示毛主席的词,坐地日行 8 万里,巡天遥望一千河。
同学们,我们每天看到的人和事物都是没有发生变化的,为什么毛主席会说,坐地日行 8 万里呢,这里体现的是什么知识?以情境导入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快速的进入课堂。
环节 2:新课讲授知识点1:基本特征我会出示天转还是地转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到底是天转还是地转,地球的运动形式又有哪些?在哥白尼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可以感悟到什么?通过思考,学生可以明确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仍然在不停地自转。
随后,我会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并播放地球自转的动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提出思考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以及这些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动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在地球的运动部分,教材主要从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产生的地理现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同时,教材还从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产生的地理现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以及这些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以及这些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同时,学生对于地球的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实践应用能力还需要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的运动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人教新课标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说课稿(北京新课程培训平谷区)
2.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结合地图、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现象。
3.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通过实际案例、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对气候、生物、水资源等方面的影响。
(三)巩固练习
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
1.地球仪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地球仪操作,观察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过程,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2.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一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3.实践性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地球仪操作、观察实际案例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这一方法的理论依据是经验学习理论,认为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使用不同颜色粉笔,区分主次、层次和关联性。
3.保持板书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的问题或挑战:
1.部分学生对地球运动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2.学生在实践操作地球仪时,可能出现操作不熟练的情况。
3.课堂互动中,部分学生可能参与度不高。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拓展学生视野。
《地球的运动》 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运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是初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具有关键意义。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它是后续学习气候、洋流等地理现象的基础,也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地球是一个动态系统的观念。
教材首先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包括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
接着阐述了地球的公转,包括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以及产生的四季变化和五带划分等重要地理概念。
教材内容的编排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通过文字描述、图表展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地球运动的特点和影响。
二、学情分析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对昼夜交替、季节变化等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地球运动的原理和规律还缺乏深入的理解。
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他们对直观、生动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然而,地球运动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在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方面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建立空间概念。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学生能够解释昼夜交替、时差、四季变化和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模拟实验、多媒体演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地图、示意图等工具,分析地球运动的特点和影响,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2)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全球视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地球的运动是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三课时内容,也是第一节的重点、难点内容。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和地球仪这些知识后而编排的,这样由浅到深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地球的运动是研究地球由于运动而产生了昼夜更替、时间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变化等相关知识,对地球运动的学习为以后学习世界的气候奠定知识基础。
此外,学习本节,不仅能让学生完整认识地球,还能使学生受到科学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同时,地球运动比较抽象,需要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掌握,所以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积极思维、敢于创新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自转、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自转、公转的地理现象。
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能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培养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基本地理技能。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地球运动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促进科学态度的形成。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根据《地理课标》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地球自转、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及地理现象。
(2)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再加上七年级学生地理基础薄弱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a、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太阳的东升西落和地方时存在等。
b、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现象: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和气温的差异、昼夜长短的变化等。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了有关地球的知识,并且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所以现在学习地球自转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
但同时也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七年级学生对于地理知识掌握的程度参差不齐。
2、地球的运动需要学生发挥空间想象力,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
3、这节内容需要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地理生活经验存在一定的差异。
4、这节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演示,学生动手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所以本节课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了解学习地理的一些基本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说教法
基于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多媒体视频演示
2、动画演示分析
3、模拟实验演示分析
4、分组讨论探究
5、联系生活实际
通过这些方法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使抽象的知识更形象、直观,更容易理解。
四、说学法
本节课内容由于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联系小学学过的内容或者利用生活经验总结、讨论地球自转、公转的周期和影响,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应用。
五、说教学程序
引课:播放《斗转星移》中截取的视频片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视频里可以看到太阳、月亮等天体东升西落,那我们人类所生活的地球在太空中怎样遨游?从而,引入本课的内容——地球的运动。
(创设宇宙空间中天体运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一)地球的运动形式及概念
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总结反思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设计目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生在小学或者在媒体上多多少少都了解一些,所有通过学生生活经验可以总结。
)
(二)地球的自转
1、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1)找学生模拟地球的自转,让其他学生判断演示的是否正确,并从侧面观察、总结地球自转的绕转中心轴和方向。
(2)教师模拟地球的自转,学生总结从两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的方向,总结“北逆南顺”。
2、自转的影响
现场模拟:用手电筒代表太阳,用地球仪代表地球。
通过演示太阳光照射地球,让学生得出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昼夜交替、时间的变化、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等。
幻灯片:昼夜半球图,让学生判断什么地方恰好是日出、日落、正午、子夜。
(设计目的:通过模拟实验演示,学生直观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及影响,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积极思维、敢于创新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昼夜半球图的判读,让学生把更加形象的理解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昼夜的交替、时间的变化及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等。
)
(三)地球的公转
1、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动画演示:地球的公转
•通过观察并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时间是一年,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设计目的:通过演示地球的公转过程,让学生直观地观察运动过程,从而总结公转的方向和时间,使抽象的知识更形象、直观,更容易理解。
)
2、公转的影响
讨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并结合银川市一年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讨论得出地球的公转造成四季冷暖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让学生理解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造成了四季冷暖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设计目的:地球公转的影响比较抽象,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到地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模拟实验演示,使抽象的问题更容易理解,同时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并增加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
小结:
1、学生演示
用手电筒代表太阳,用地球仪代表地球,一同学拿手电筒始终水平照射“地球”,“地球”自转的同时绕着“太阳”公转。
2、作业:地理填充图册第15页
(设计目的:通过模拟实验演示对本节课进行总结,让学生感受地球运动的过程是:自转的同时绕着太阳在公转,理解自转和公转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自转和公转是不能独立存在的,两种运动是一个整体,使学生进一步受到科学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通过练习对本节课内容加以巩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