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 新人教版必修4

合集下载

朱光潜谈美书简读后感范文(3篇)

朱光潜谈美书简读后感范文(3篇)

朱光潜谈美书简读后感范文《朱光潜谈美书》是朱光潜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对于美学的原理和美感的体验进行了深入探讨。

我作为一个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在此,我将根据我的读后感,对书中的内容进行简要的总结和分析。

首先,朱光潜在《朱光潜谈美书》中详细介绍了美学的起源和基本原理。

他通过对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研究,向读者解释了美学是如何产生的,美感是如何产生的。

朱光潜强调,美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它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更是一种情感和感受。

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他给出了一些基本的美学原理,如“以人为本”、“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等。

这些原理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美,怎样产生美感,为我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其次,朱光潜在书中还探讨了美学的对象和标准。

他提出了“形与意的关系”这一重要观点,表达了他对于美学对象的理解。

他认为,形式和内容是美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一个作品如果在形式上做得很好,但是内容却空洞无物,那么它就不是真正的美。

相反,一个作品如果在内容上很有意义,但是形式却很糟糕,那么它也不能算是真正的美。

只有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才能产生真正的美。

通过朱光潜的这些观点,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对于美的标准和要求,在我欣赏艺术作品时,我更注重作品的内涵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最后,朱光潜在书中还对于艺术的功能和价值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艺术是人类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它不仅仅是单纯的娱乐和装饰,同时也具有教育和启发的作用。

艺术作品可以通过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唤起人们的情感和思考,使人产生共鸣和启发。

通过朱光潜的观点,我对于艺术的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开始意识到艺术的重要性和作用不仅仅只是满足我们的感官需求,更是对于人类情感和思想世界的一种诠释和呈现。

综上所述,《朱光潜谈美书》是一本对美学进行深入剖析和探讨的优秀作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美学的原理和美感的体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谈美》读后感10篇

《谈美》读后感10篇

《谈美》读后感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述职报告、条据文书、合同协议、策划方案、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job reports, policy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谈美》读后感10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谈美》读后感10篇(朱光潜谈美读后感),以供借鉴。

《谈美》- 朱光潜 读后感

《谈美》- 朱光潜 读后感

《谈美》读后感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的一本美学著作,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阐述了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在这本书中,朱光潜先生通过深入浅出的文字,引导读者理解美的本质、美感的产生以及艺术与人生的关系等问题。

朱光潜先生认为,美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产物,它既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也存在于主观意识之中。

他通过对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分析,阐述了美的多样性和相对性。

同时,他还强调了美感的主观性,认为美感是由个人的情感、经验和文化背景等因素所决定的。

此外,朱光潜先生还探讨了艺术与人生的关系。

他认为,艺术是人生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

阅读《谈美》让我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美的本质和美感的产生,还让我认识到艺术与人生的紧密联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感受自然之美等方式,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谈美》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美学经典。

它不仅适合美学爱好者阅读,也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美、感受美,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生活品质。

《谈美》读后感

《谈美》读后感

《谈美》读后感《谈美》读后感5篇《谈美》读后感1朱光潜把自己写于1932年的《谈美》称为“通俗叙述”《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

《文艺心理学》我是还没有读过,但是这本小书的确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著作,在我曾经读过的书库当中很难有一本可以与她相媲美,因为朱光潜先生把枯燥、复杂的理论变得平易近人了。

倘若如今“百家讲坛”的学术明星们看见七十多年前朱光潜先生的作为,不知道他们是否会赧颜。

《谈美》全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体系,她就像一个耐心的长者又像一个亲切的朋友在与你交谈。

读罢此书恍然大悟:美学也是一个很好玩很有意思的东西。

以下概括《谈美》各个章节的大意——《开场话》开门见山地表述了先生写这本书的目的何在。

医治社会腐浊、人心俗不可耐的良药是“无所为而为”的艺术活动,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计较利害得失。

作者用明白晓畅的话语使读者体验“美感”,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广到人生世相的方面去。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由木商、植物学家、画家三人对一棵古松的三种不同态度得出结论:个人所见事物的形象是个人性格和情趣的返照,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

木商的实用的态度偏重利害、意志,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偏重事物的关系、抽象思考,画家的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是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

因此美是事物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艺术作品可以流芳百世。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推而广之,美的事物和实际人生之中存在一种适当的距离。

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它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

《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把我的感觉误认为在物的属性,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叫作“移情作用”,也叫“宇宙的人情化”。

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而已。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朱光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文学批评理论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美读后感》一文,不仅是对美的探讨,更是对文学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刻感受到了朱光潜对美的独特理解,也对文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美读后感》中,朱光潜首先提出了美的概念,他认为美是一种心灵的活动,是对外在事物的审美感受。

这种审美感受来源于人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和情感的投射,是一种主观的体验。

在这一点上,我深有感触,因为美是一种感知,每个人的审美观点和感受都是不同的,这也是美的独特之处。

朱光潜在文章中还提到了文学对美的表现。

他认为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文字来表达作者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文学作品中的美,不仅来自于作者对外在事物的描绘,更来自于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文学作品,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美的独特理解和表达,这也是文学作为艺术形式的魅力所在。

另外,朱光潜还在文章中谈到了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他认为文学是一种精神的滋养,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获得心灵的慰藉和启迪。

这种精神上的滋养,对于人们的成长和修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深信文学的力量,它可以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得到片刻的宁静和思考,也可以让人们在痛苦和困惑中找到一丝希望和勇气。

通过阅读朱光潜的《美读后感》,我对美和文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美不仅是一种审美的感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和启迪。

文学作为艺术形式,是对美的表达和传递,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美的独特理解和表达,也可以获得心灵的慰藉和启迪。

朱光潜的《美读后感》让我对美和文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文学作品所带来的美的力量。

《谈美》读后感(12篇)

《谈美》读后感(12篇)

《谈美》读后感(12篇)《谈美》读后感篇1美是什么?常常用这个字,却没有深究过。

猛然一想,美就是看上去很舒适,很自然,赏心悦目,带给人愉悦感,这些都是我对美的直觉了。

读了朱光潜《谈美》让我对美有了一些深化的熟悉和思索!朱自清先生在序中所述: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这种“宏观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

是最令我诧异的了!直到读完,我才悟出其中一二。

令我意外的是,朱光潜先生开场谈到的竟然是:“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我只有一个很单纯的目的,就是讨论如何“免俗”。

假如你看过之后,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比从前感觉到较深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样的阅历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看法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到达了。

由景物的美推到人生之美,这是一次对美的体验的深刻旅程!对一颗古松的三种看法让我明白何为美感的。

他说: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颜色。

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旁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改变。

各人所见到的古松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

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

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索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形象”。

美感阅历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这算是美感的概念了!我抬头望向窗外,晴空万里,始终能望到远处的桥,桥上奔流的车,还有河对岸的高楼,生活从没有由于谁停止过它的节奏;而眼前郁郁葱葱醉人的绿扑面而来,我手捧着书,轻酌一杯清茶,偶有清风徐来,享受片刻的岁月静好!这或许就是生活之美吧!当我们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看人生世相,于是这丰富华严的世界往往可以成为很美的意象!午餐,我煲了海米冬瓜蟹菇汤,味道特别的鲜美,乳白的汤中点缀着红绿,煞是好看。

儿子却开玩笑说,不过就是个海腥味吗!我说你怎么这么刹风景呀,真是缺少美感!读读朱光潜《谈美》你也许就能体会到了。

《谈美》读书心得(精选5篇)

《谈美》读书心得(精选5篇)

《谈美》读书心得(精选5篇)《谈美》全书共有15个话题,也就是15封信。

首先他先提出了“美感修养”的问题,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免俗”。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谈美》读书心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谈美》读书心得精选篇1《谈美》是一本系统性的美学著作,是由朱光潜老先生所编著而成。

《谈美》一共收录了13封信,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美学方法研究;二是美学范畴研究;三是美学实践研究。

而我所选择阅读的是第八封:关于形象思维。

在第8封信中,朱光潜认为文艺创作应以形象思维为主,以抽象思维为辅。

他认为形象思维就是想象,在西方,古罗马的菲罗斯屈拉特,近代英国的培根都强调过想象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在我国古代,屈原在《远游》中和杜甫在《咏怀古迹》里都使用过想象这个词。

形象思维就是运用形象进行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形式,但它们的功用是相同的,就是通过开动脑筋来掌握和解决面临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它们既是一种实践活动,又是一种认识活动。

不同的是它们所运用的形式。

思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掌握具体事物的形象,如声、色、形、味等,通常称之为感觉、印象、观念或表象。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都经历了这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便显出不同的特点:形象思维把从感性认识得来的各种映象加以整理安排,来达到一定的目的,抽象思维是把许多感性形象加以分析和综合,求出每类事物的概念、原理或规律;形象思维由原始的感性认识飞跃到生动具体的典型形象,而抽象思维则由原始的感性认识飞跃到抽象的概念或结论。

文艺创作就不能单单依靠形象思维。

因为文艺不仅要用形象去思维,还要对形象进行重新组合和安排,以造出典型形象,即新的形象整体。

文艺创作一般都有个构思阶段,思想情感白热化阶段,还有一个修改阶段。

于我们学设计专业的同学,了解这是很有必要的。

在创作时也要学会用形象去思维,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学了这么久的美学,也看过一些关于谈论美学的书籍,而朱光潜先生的这本《谈美书简》是为了回答美学爱好者陆陆续续提出的问题而写成的,由于特定的读者对象,作者不能不考虑如何才能深入浅出地说明问题,让读者能够读懂看透,从而使艰深的美学概念、范畴、原理变得通俗易懂,所以作者没有采用学术专著的形式。

谈美朱光潜读后感

谈美朱光潜读后感

谈美朱光潜读后感《谈美》是朱光潜先生的一本以中国古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美学论著,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梳理和解读,探讨了古人对美的理解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让我对美的观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增进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首先,在《谈美》中,作者以文化大家的视角对中国古代的审美思想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作者指出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除了注重修身养性外,也关注美的感受和表现。

对美的追求不仅是一种欣赏,更是一种修养。

作者通过引用众多古人的经典作品和语录,展示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丰富性和深度。

比如,作者提到了古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对艺术美的追求,对人文美的尊重等等。

这些观点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品味的独特性。

其次,作者在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审美情趣的培养。

他认为美的欣赏需要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来培养,需要不断的积累和提升。

他引用了很多古代文人的亲身经历来佐证这一观点,比如,李白的吟诗作对,王羲之的书法练习等等。

这些例子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美不是天生的,它是通过不断努力和锤炼才能获得的。

同时,作者也提到了美的标准因人而异,每个人对美的感受和追求都有所不同。

这种观点让我对美学的研究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我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拥有更多的美的感受和理解。

最后,书中也提到了古人对美的哲学思考。

作者认为美不仅是一种感受和追求,更是一种哲学思考和哲学追问。

他引用了很多古代文人的哲学观点,比如庄子的自然观,孔子的仁爱观等等,通过这些哲学思考来诠释美的本质和意义。

这些哲学思考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美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对美学产生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总的来说,《谈美》是一本具有启发性的美学著作。

它不仅通过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梳理和总结,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更向我们展示了美的广阔和深度。

这本书让我对美的观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谈美 朱光潜读后感

谈美 朱光潜读后感

谈美朱光潜读后感《谈美》是朱光潜先生的一部文学批评作品,他在书中深入浅出地谈论了美的概念、美的体验以及美的表现形式。

这本书不仅对美学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更是一部关于人生、情感和艺术的哲学著作。

在阅读完《谈美》之后,我深受启发,对美的认识有了新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朱光潜先生在书中对美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他认为美是一种特殊的感受和体验,是一种内心的愉悦和满足。

美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存在于人类的创造中,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享受。

通过对美的概念进行剖析,朱光潜先生让我明白了美是一种抽象而又具体的存在,它不仅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更是一种内在的情感和体验。

其次,朱光潜先生在书中对美的体验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他认为美的体验是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享受,是一种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理解。

美的体验不仅存在于艺术作品中,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

通过对美的体验进行深入的剖析,朱光潜先生让我明白了美是一种内心的感受和体验,是一种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领悟。

最后,朱光潜先生在书中对美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他认为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文字、音乐、绘画、雕塑等多种方式来表达和展现。

美的表现形式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通过对美的表现形式进行深入的探讨,朱光潜先生让我明白了美是一种多元化的存在,它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和展现,而每种表现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通过阅读《谈美》,我对美的概念、体验和表现形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朱光潜先生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见解,让我对美的认识有了新的启发和领悟。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美学理论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生、情感和艺术的哲学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美的认识有了新的提升,对生活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理解。

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用心去体验美,用心去感悟美,用心去表现美。

因为美,不仅存在于外在的形式,更存在于内心的体验和感悟。

《谈美》读后感(精选24篇)

《谈美》读后感(精选24篇)

《谈美》读后感《谈美》读后感(精选24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谈美》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谈美》读后感篇1朱老说过,美学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更小的说便是唯物主义。

也就是说一切的艺术品与美都是从现实中出发而高于现实,引领人类进步的。

唯物主义论倾向于一切源自于劳动生产,劳动使人进步,产生理想,从而有经济要求,有美的需求,我想这句话是适用的:经济基础决定上次建筑——美的精神生活。

而劳动生产和现实条件又决定着经济情况,而唯心主义恰恰颠覆了劳动生产与理想的位置。

对于美感是一种倾向,还有更精确的解释。

人是一个整体,他是有听觉、视觉、嗅觉、意志、思想等感官组成的。

从前西方人分割开来看,以黑格尔等为首的美学大家们只注重听、嗅、视三感,认为美是客观的,与人的主观感觉无关。

可正如上文所说,没有美感何来美?而美感便是人的意志与思想的一种倾向。

可总结为:人是一个整体;美与美感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文中有一处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解释,我颇为喜欢。

人是审美过程的主体,自然为客体,当然,主体也属于客体,人也是审美对象之一嘛。

主体与客体并不是互相对立的两面,客体产生美,主体应而产生美感,二者为一整体。

同时,人类的劳动生产便是不断用自己的力量改变自然,让它符合自身的美的规律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日益受到人的改造,就日益丰富化,就成了‘人化的自然’;人发挥了他的本质力量,就是肯定了自己,他的本质力量就在改造中自然对象化了,因而也日益加强和提高了。

”这便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相互依存,而又相对独立,而自然中有人类,人类中又有自然。

马克思说过:“自然中所含的人性本质只对于社会的人才存在;因为在社会里,自然对于人才作为任何人的联系纽带而存在——他为旁人而存在,旁人也为他而存在——这是人类世界的人生活要素。

只有这样,自然才作为人的自己的人性存在的基础而存在。

朱光潜谈美第四章读后感

朱光潜谈美第四章读后感

朱光潜谈美第四章读后感
朱光潜先生谈美第四章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对“美感与快感”新的认知大门。

刚读这一章的时候,我就感觉像是和一个特别睿智又亲切的朋友聊天。

朱先生指出快感和美感是不同的,这可让我好好反思了一下自己以前那些模糊的想法。

以前啊,我看个喜剧哈哈大笑觉得特别爽,就以为这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呢。

但朱先生告诉我,快感更多是一种生理上的反应,就像吃了一块美味的蛋糕,那种味蕾被刺激后的满足感。

而美感可不一样,它是更高层次的精神层面的触动。

这一章还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

到处都是能迅速给人带来快感的东西,像短视频里的搞笑段子,玩游戏时的即时胜利。

这些东西就像快餐一样,吃的时候香得很,但是吃完就完了,不会在灵魂里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记。

而真正美的东西,就像一顿精心烹制的大餐,需要我们慢慢品味,细细咀嚼,它的味道会在心里留存很久很久。

朱光潜先生这一章真的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以后再去感受这个世界的时候,我可得好好区分一下快感和美感了,不能再把那些简单的生理愉悦当成是对美的体验啦。

我要努力去寻找和感受那些真正能打动心灵的美,做一个能发现深层之美的有心人。

《谈美》读后感(精选12篇)

《谈美》读后感(精选12篇)

《谈美》读后感(精选12篇)《谈美》读后感篇1作为一个美学家,作为一部谈美的书,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对美感态度作了深入浅出的阐发。

《谈美》全书共有15个话题,也就是15封信。

朱光潜先生首先提出了“美感修养”的问题,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免俗”。

这就要求我们对“利害圈”和物欲要有一些超越,有一些精神的寄托,有一些理想与情趣。

艺术活动就可以起到这种超越利害关系的作用,在“无所为而为”中净化心灵,得到人格精神的提升。

提到“美感修养”的问题,我们都会问:如何培养美感呢?朱光潜通俗而又深入的进行了论述。

他点明:审美的态度和审美的眼睛是要逐渐养成的。

作者在谈到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

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实用性;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科学性;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他用审美的态度,尝到了美的味道。

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所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的特点,说明人异于其他动物,除了生活需求外,还有更高尚的追求“美”。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俗语讲:“距离产生美”。

其实朱光潜先生就明确指出了美和生活的距离。

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

就如同美学上的“移情作用”,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感情。

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想应该也有这个道理。

美和实际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要看到事物本身的美,必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去看,既不是太近,也不能太远,而且要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的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

一些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和神秘感,从实际生活中找不到真正的美。

朱光潜《谈美》优秀读后感

朱光潜《谈美》优秀读后感

朱光潜《谈美》优秀读后感朱光潜《谈美》优秀读后感(通用6篇)朱光潜《谈美》优秀读后感1作为一个美学家,作为一部谈美的书,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专心谈了美感态度,对美感态度作了深入浅出的阐发。

朱光潜在书中,把人生态度分为三种: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实用态度求的是善,科学态度求的是真,美感态度求的是美。

于是,真、善、美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生。

文章层层递进,从人们看待事物的三种不同态度到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中让我们知道美从哪里来,究竟什么是美感,明白了什么是美感之后进而讨论美本身,在“美究竟是什么”的讨论中让我们明白美和自然的关系,让我们明白了欣赏的道理,朱先生于是换一个方向从讨论创造入手,让我们明白创造本身以及与情感、格律、模仿的关系,进而明白美的特点。

该书渗透了朱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

正如书中文字:“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

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在当今义务教育阶段,一切学习都应该自美的体会开始,美育的有效途径是培养美感的敏锐度,真正的任务在于激发学生审美能力,形成一种判断力。

正如朱光潜的人生观:人生的艺术化。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比较广义的艺术。

学术界有人指出:“朱光潜对美学的理解可以说是非常之深,他对西方美学的介绍,在《谈美》中已经达到了一代大师的化境。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幅西方的美术作品――《向日葵》。

这是荷兰画家凡高的油画作品,作品以饱满而纯净的黄色调,展示了画家内心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散发着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那一块块灼热的黄色,不仅融集着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

画中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实写照,而是画家生命和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他以火一般的热情为生活高唱的赞歌。

我们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

朱光潜谈美第四章读后感

朱光潜谈美第四章读后感

朱光潜谈美第四章读后感
朱光潜先生谈美这本书的第四章啊,就像是一场奇妙的思想之旅,让我这个原本对美学一知半解的人,也像是在迷雾中摸到了一些门道。

这一章里,朱光潜先生讲的内容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美感与联想关系的新认知大门。

以前我看东西美不美,就只是一种很单纯的感觉,就像看到一朵花,觉得好看,然后就没了。

但是先生这么一说啊,才知道原来联想在其中扮演了这么重要的角色。

我觉得他举的那些例子特别生动。

比如说看到一幅画里的梅花,可能就会联想到坚韧不拔的品质,这种联想呢,就好像给这幅画的美又增添了好几层的深度。

不过先生也提到了,要是联想跑得太野了,就可能偏离了美感本身。

这就像是你本来是去看一场芭蕾舞表演,结果你的联想让你从优美的舞姿想到了舞者的私生活八卦,那可就有点扯远了,美感也就被破坏了。

这章还让我意识到,我们在欣赏美的时候,不能太过于放纵自己的联想。

就像我有时候听歌,听着听着就完全沉浸在自己那些和歌曲本身没啥关系的回忆和想象里了,结果都没好好感受歌曲本身的旋律、歌词这些美的元素。

现在我就想啊,以后得把联想这个调皮的小家伙管好了,让它在合适的范围内给美感添砖加瓦,而不是拆台。

朱光潜先生的文字就像一个温和又睿智的老朋友,在你耳边轻轻地讲述着这些美学的道理。

他不会用那些特别高深莫测的词把你砸晕,而是用特别接地气的方式,让你不知不觉就跟着他的思路走。

这一章读完啊,我感觉自己看世界都好像戴上了一副新的眼镜,看啥都想琢磨一下这里面美感和联想的关系。

这美学的世界啊,真是越探索越有趣,就像打开了一个装满宝藏的盒子,每一章都能让我发现新的宝贝。

《谈美》读后感7篇

《谈美》读后感7篇

《谈美》读后感7篇《谈美》读后感篇1这个作品用书信的方式解决了人们对于美学的疑问,朱光潜先生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创造的“暮年心血”之作,从美学最简单的开始,为读者讲述一些关于美学的知识,我也学到了不少。

美学必须建立在一个基点上,这个基点就是从现实生活出发,而不是从抽象概念出发,是起源于人们的吃饭穿衣,男婚女嫁,猎获野兽,打群仗来劫掠食物女俘以及劳动和生产之类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想起同学在生活中,学习中发现一些事物说它很漂亮,很美,大家都感到的美是真的美,我认为作者有句话说得很好,大概是:“美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感知,你内心的一种认识,并不是根据一些概念来判断的。

”我也确实地意识到美是不能给它拟一个定义的,每个人心中的“美”都是不一样的,不过读了这个作品让我感觉到“美”有些复杂,朱光潜先生分了很多方面来教我们如何学习美学,但不知为什么,我觉得这本书有一部分的内容只要让我们稍加理解就可以了,不过有些我们必须要记住,比如: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都存在不同的美,我们要尊重这些美,而且绝不能把美学看成一门鼓励自足的科学,把门关起来“自力更生”,要在哲学,历史文艺实践等等来学习,我想我现在的认识是极片面的吧!人在劳动中开始形成社会,人在改造自然中也改造了自己,美在劳动中才可能体现出来,美在自然中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谈美》读后感篇2前一段时间读《红楼梦》,情节紧凑,人物饱满,读起来像红烧狮子头的感觉,很丰厚,相比之下的《谈美》很轻很淡,俨然一种小葱拌豆腐的感觉。

作者通过一棵古松在木商,科学家和画家每个人眼中所呈现出不同的木松对比,是截然不同的。

当我读的时候,我也尝试切换看事物的角度去看同一个问题。

同样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感受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想起以前看到过一段话:世界上的事物,横看成岭侧成峰,主要取决于你怎么看。

如果你始终横着看和别人比,你可能会发现自己一无是处,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和过去的自己比,会发现自己其实在越来越好。

《谈美》读后感

《谈美》读后感

《谈美》读后感读完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我仿佛进行了一次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入探索。

这部作品不仅让我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谈美》让我认识到艺术与人生是密不可分的。

在朱光潜先生的笔下,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抽象概念,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无论是欣赏一尊雕塑、一幅画作,还是品味一首诗歌、一部小说,我们都能从中感受到美的力量。

这种力量不仅能够滋养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更加丰富和深刻,还能引导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其次,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强调了审美态度的培养。

他认为,审美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方式,需要我们摆脱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束缚,用一种纯粹和超脱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这种审美态度能够帮助我们发现生活中那些被忽视的美好和价值,让我们更加珍惜和感恩所拥有的一切。

同时,审美态度也能够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品味,使我们成为更有品质和内涵的人。

此外,《谈美》还让我认识到美的多样性和相对性。

在不同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下,人们对美的认识和理解会有所不同。

这种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不同个体之间,也体现在不同文化之间。

因此,我们需要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去理解和欣赏不同形式的美。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用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不同的审美观念,以促进文化交流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最后,《谈美》激发了我对艺术创作的热情和灵感。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禁为朱光潜先生高超的文学造诣所折服,同时也激发了我对艺术创作的向往和追求。

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也能够创作出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为这个世界增添更多的美好和价值。

总之,《谈美》是一部值得一读的美学经典。

它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艺术与人生的关系,还引导我培养审美态度、尊重文化多样性并激发我的创作灵感。

我相信这部作品将继续对我未来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朱光潜――《谈美》有感朱光潜(1897—1986),安徽铜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给青年的二十封信》、《谈修养》、《谈美》、《诗论》、《谈文学》等。

其中只读过朱先生的《谈美》和《文艺心理学》,对于《谈美》其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实为欣赏,称赞。

以下罗列每一章节的精彩之处,略赋个人拙思主观之感,引以对朱先生之《谈美》的敬意。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作者在此段中谈及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其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

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欣赏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的完美概念。

美的东西需要人们用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去想,如只讲实用,那么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

但如果说人类历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触动你我心灵深处的唯有那些给予美好情感的艺术作品,无处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闪着光,指引人们的灵魂、净化人们的思想。

再次引用朱先生的话:“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俗语讲:“距离产生美”。

其实朱先生在此明确的指出了艺术和生活的距离。

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

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应该也是其中道理。

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控制和设计在其中,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使人产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容易让人理解,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

不同艺术各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同京剧有唱、念、坐、打。

相声有说、学、逗、唱。

等其有规矩的表演方式,是经过人们多年在舞台上磨砺总结出的表演形式,而这些形式是经过人们运用艺术规律如夸张、变形等方式,拉开同实际生活的距离,而其内容又不脱离生活。

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容易从实际生活中的利害关系出发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鲜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离感就容易产生美感,这也如同《围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无非是因为有距离,有神秘感而迸发出美感,使人向往。

如此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这个段落里朱先生引用《庄子。

秋水》里的一个小故事说明了人的美感经验的道理,即:美感经验即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

人的认知有时是伴随人的主观情趣来判断事物的。

那么这种主观的情趣对事物进行判断就是“移情作用”,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绪映射到身边的事物中去。

这种移情作用是同美感经验息息相关的。

如同朱先生讲到在欣赏古松时,除却古松的外形引起的造型美感还有个人对古松的内心欣赏情趣也会使古松的美感里含有欣赏者的个人认知经验在里面,这也是人们看到某某事物时会说:我认为如何如何,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语。

其实人们在对事物赋予个人的某种情趣的定义同时人们也在不经意中模仿着事物本身的一些属性。

也就是说人的美感经验不是单独的由事物本身或人的主观情趣独立产生,因为事物的物理属性,因为人的移情作用,两种属性的结合造就了人的美感经验。

这就是宇宙的人情化所在吧。

四、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其实美感和快感无时无刻都冲斥于我们的生活当中,但究其出发点就又产生了前面朱先生讲的不同态度的问题。

美感不是实用主义,是不带有功利心态的心理活动,而快感是处于实际应用的目的。

如同口渴了喝了水就会产生快感,要解手排泄了也会产生快感,但这些都不会有美感。

雕像和英国姑娘一个是雕塑艺术品一个是活生生的人,如果单从实用角度出发那还是英国姑娘比雕塑似乎更有用。

在这里朱先生告诉我们明确美感和快感的不同,对于美的欣赏要不带功利和实用的心态去看去理解。

五、“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我姑且如此解释朱先生的这段文章。

联想是偶然的、杂乱的、无序的,而美感的东西是一定的有序的,有结构的、抽离出来的,有形式相伴的和谐状态的东西。

美感经验可以使人产生对事物的联想,而单纯的联想不能算做美感经验。

朱先生提到:美感是一种直觉。

一瞬间的感受。

而联想会带着思考,这种思考会把事物引到其他不相干的事物中去,无法直接单纯的欣赏一件事物本身,而会产生浮想联翩的心理活动,所以美感经验同联想是有不同含义的两种概念,不能混淆。

六、“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这段文章可以看出对一部文艺作品所持的不同态度,考证更接近科学家的方式,批评更接近哲学家或政治家的态度,而欣赏更多的是有艺术情趣的艺术家或一部分人的行为。

考证、批评不等同于欣赏,但欣赏需要了解艺术作品的一些相关知识,才能更好的欣赏。

证多是伴随对作品的年代、背景、作者、版本、野史等等做历史判断,过于理性,少了对艺术作品欣赏时的直觉感性反映,所以它不能算是欣赏。

而批评就更加抽象的把一些主观的规矩或一成不变的框子来规范艺术作品。

我个人认为批评家如果不客观的评论艺术作品那他的文章将一无是处。

这也是朱先所推崇的:欣赏的批评。

不能把原有的美丑标准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同一而论,要把自己放到作品当中去,反复品味其中然后有感而发。

朱先生最后讲到考证和批评都不是欣赏,而欣赏需要有考证和批评在其中,欣赏需要有考证基础和批评的态度,这也是辨证法的观点对待事物。

就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七、“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美是什么?言论不一。

朱先生在此提出美是物的物理属性和人的人情心理活动对事物产生的一种态度。

单独有自然物理属性而没有人的感性心理直觉――美也无从产生。

自然在经过人的心理感觉加工后产生了美感,不同的经验会产生不同的感觉,美的欣赏是对自然的一种再加工、再创造。

个人情趣不同衍生出的结果就不同。

俗话讲的“情人眼底出西施”的道理,如同朱先生所讲是人们经过人情化、理想化的一种心理活动结果。

这种结果就是不同人的主观的审美经验加上理想化即人情化产生的结果。

美和自然也是对立统一的一种关系,美感没有自然的物理属性就无从产生,而物的物理属性没有人的理想化即人情化加工也无法衍生出美来。

对于美我们应从两方面来看,美不是凭空产生的。

八、“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

-德拉克洛瓦这里又可以提到“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句话。

朱先生在此提到的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虽略有分别但究其观点都是“模仿自然”。

我们常说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艺术的美是以自然为内容,以人的情趣及一种形式而表达出来的,单纯的自然是无法定义其美还是丑,因为有了人的感受或说移情作用,才有了自然美这个概念。

理想主义虽说自然中有美有丑,但它要的是经过理想化后的一种固有的共性模式化的东西。

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模仿自然。

艺术的美是要高于自然的,自然不过是借境抒情、借物俞人的元素,人是主体,自然融入了人的感受、人的情趣才变得美,这种美也是人的一种再创造,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推崇的模仿自然的美和我们讲的艺术美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形象丑陋的元素经过艺术家的重新排列组织它就会变得和谐,变得有美感,简单的说人以自然为元素,不同的情趣会创造出不同的形态,就形成了不同方式的艺术美,而只模仿自然是无法感受到真正的艺术美的。

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艺术家创作作品时多是有感而发,这里的感也可以释为感受欣赏,然后有了感觉便把他表现一番,或诗或画或唱或书等等。

创造不是凭空出来的,好的作品一定是有感而作。

朱先生在本章中提到“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

其实可以这样理解,游戏的过程包含着纯粹的自由状态,既是游戏便可天马行空般的来去自由,包含着大量的人的想象、情绪、感觉,就是再创造一种状态,它以自然生活为载体,是玩家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方式,这游戏的行为是没有社会性的、不具备传达创作人的情感的,它同艺术还是有区别的,艺术要有社会性因为作品的评定有一半儿还要社会中的大众来参与才算完整。

那么如果一个艺术家既有奔放自在的艺术表达方式,又不失其一颗童心(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那么他的作品一定是打动人的。

十、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既是创造就会有生活中的元素和作者想象的因素融合再一起。

作者在创作时有些时平时观察的印象再现,但这种单纯的自然还是杂乱无章的,需要从中进行提炼,不足的或是原素材不足以表达其情感时,想象就是作者的另一次创造,敢于创造的想象,能够用平时所看所得经过重新组合,把不存在的东西表达出来,这就是创造的想象,当然这些需要积累和对生活的沉淀。

十一、“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朱先生讲:艺术的任物是在创造意象,但是这种意象必定是受情感饱和的。

这里谈到的情感就是有感而发的状态,创造需有饱满的情绪才能做到有感而发,一挥而促。

艺术是具有社会性的,作者在表现的同时也在传达其特有的情绪,引发观者的共鸣,作者的喜怒哀乐都会通过其作品隐隐或直接表露出来,或让人痛心或让人高兴等等。

情感可以说是创造的原动力,因为有情感才有了表达的欲望,创作也由此而生。

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我理解朱先生说的格律就是不同艺术表现的某种特有的形式。

艺术要创造、又要有格律岂不是有些矛盾?其实这句“从心所欲,不逾矩”真真切切表达了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既能随心所欲的表现有不会跳出一种表达的方式。

即――格律。

这种境界是经历无数困惑及磨砺,历练而成的,它可以在有限的规范内表达无限的内容。

因为艺术是有一定规范的具有社会性的一种情感表达,规范在真正的艺术家哪里不是束缚而是一种事物共性的展示,而其中的才气或是天才或是迂腐将表露无疑。

格律不能成就庸人,也不会牵绊才子,合理的利用它为我们服务才是根本。

十三、“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齐白石老人教育学生时的话。

同朱先生其说不谋而和。

其实创造与模仿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创造中有模仿,而模仿中也带有创造的成分,艺术创作应该有作者自己真实的情感流露,有感而发必能有所成就,这里的“感”是别人无法模仿得来的。

创造与模仿只要把我好一个“度”才好。

大多艺术家都从模仿开始逐渐磨砺技巧,进而进行随心所欲的创造境界。

模仿应该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阶段,创造才是艺术家的目的。

十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天才也是靠勤奋得来的,没有不需要勤奋就获得能力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