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文言文《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总结一、作者简介吕不韦(前292年-前235),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二、课文翻译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溉汲:打水浇田。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中取水。

居:停留。

及:待,等到。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于:介词,当“向”讲。

【译文】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浇田、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挖水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了这件事就去传播:“丁氏挖水井得到一个人。

”国都中的人纷纷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宋国的国君让人向丁氏问明情况, 丁氏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并非在井中得到一个人。

”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

三、问题归纳1.开头一句话有什么作用?交代故事的背景,是全文的引子,为下文“穿井”引发的内容作铺垫。

2.“丁氏穿井得一人”这句话在表述上有什么问题?这句话有歧义,丁氏本来表达的意思是“我打了水井省下了一个劳力”,如果这句话在当时的情境当中可能不会出现理解的偏差,但一旦离开情境,传着传着别人就容易理解成“打水井得到一个人”。

3.如何理解宋国国君的行为?宋国国君不太相信穿井得到一个人的事情,他觉得奇怪,想求证一下。

四、课文主题《穿井得一人》通过一个姓丁的人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误传为从井里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知识点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知识点

解释,是不科学的,只是代表了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开导的方法,还是值得肯定的。

古代道家学者长卢子也并不赞成这个开导者关于天地无毁的说法,他认为一切事物既有成,就有毁。

而列子认为,天地无论成毁对人来说都是一样的。

道的本质在于虚静无为,人也应该以笃守虚静的处世态度,不必在不可知的事物上浪费心智。

这则寓言的客观意义是值得重视的,它反映了当时自然科学在宇宙形成理论上的成果,所谓“积气”、“积块”、“日月星宿亦积气中有光耀者”等见解,其辩证思维水平之高,是令人膺服的。

这则寓言故事运用对话刻画人物,人物形象分明。

故事短小,但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文章基本以对话构成,言简意赅,逻辑严谨,读来文气贯通。

这则寓言也成为后世文人常用的典故,如李白有诗曰“杞国有人忧天倾”,即出于此。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梳理2023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梳理2023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梳理2023穿井得一人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

下面我带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梳理2023,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一、简介吕不韦(前292年-前235),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二、课文翻译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解释】溉汲:打水浇田。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中取水。

居:停留。

及:待,等到。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于:介词,当"向'讲。

【译文】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浇田、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挖水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了这件事就去传播:"丁氏挖水井得到一个人。

'国都中的人纷纷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宋国的国君让人向丁氏问明情况, 丁氏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并非在井中得到一个人。

' 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

三、问题归纳1.开头一句话有什么作用?交代故事的背景,是全文的引子,为下文"穿井'引发的内容作铺垫。

2."丁氏穿井得一人'这句话在表述上有什么问题?这句话有歧义,丁氏本来表达的意思是"我打了水井省下了一个劳力',如果这句话在当时的情境当中可能不会出现理解的偏差,但一旦离开情境,传着传着别人就容易理解成"打水井得到一个人'。

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穿井得一人》文言常识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之:助词,的而:表因果关系,因此。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

居外:居(于)外居:停留;(经常考)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因此要到外面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

2.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及:待,等到其:他的穿:挖掘、开凿(古今异义)等到他的家里挖了一口井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3.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闻:听说传:传播而:连词,表顺承,然后。

之:代词,它,这件事。

者:……的人有听说然后传播这件事的人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古今异义道:讲述之:它,这件事。

闻:使…闻,使知道,使动用法,词类活用。

于:表对象,不翻译。

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5.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的)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于丁氏问之:倒装句。

问:询问之:代词,这件事于:向使:使唤非得一人于井中:非于井中得一人倒装句得一人之(的)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非......也”否定判断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丁家回答说:“(是)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里得到了一个人。

”6.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闻:消息,传闻动作名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闻:知道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文言现象1、词类活用(闻)闻 a.闻之于宋君使动用法,使知道b.求闻之若此动词做名词,传闻、消息2、一词多义a.宋之丁氏助词,的b. 有闻而传之者代词,它,指这件事c.国人道之代词,它,指这件事之 d.闻之于宋君代词,它,指这件事e.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代词,它,指这件事f.得一人之使助词,的g.求闻之若此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a.有闻而传之者动词,知道,听说b.闻之于宋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闻 c.求闻之若此动词作名词,听说的消息d.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复习要点默写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复习要点默写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复习要点默写
一. 文学常识
《穿井得一人》选自《_____ 九
《杞人忧天》选自《___ 九
二. 注释默写
《穿井得一人》
1. __________ 穿____________
2.溉汲___ 溉_________ 汲
_________________ 3.及__________
4.对________
《杞人忧天》
1.亡 ________ 2・积气_________ 3.只使__________ 1.中伤_______ 5四虚______ 6.舍然___________ 舍 _________________
三. 句子翻译
(1)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3)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与井中也。

(4)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5)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7)若躇步趾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三.内容理解
1.《穿井得一人》告诉我们__的危害。

在故事中丁氏是传言的源头,宋君
对于传言将信将疑,“令人问之于丁氏”体现了他的—的态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2.《杞人忧天》讽刺了“杞人”
担心天崩地裂最主要的原因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给人们的启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古文 春秋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之知识总结

W古文 春秋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之知识总结

穿井得一人一、文体常识1、文体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2、作者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

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

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

此为“一字千金”。

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

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担心被诛杀,于是饮鸩自尽。

3、背景战国末期政治上统一的趋势增强,各家思想也迅速走向融合,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吕氏春秋》,其写作目的是为了综合各家学说之长,指导秦国统治阶级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并实现长治久安。

二、课文注译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ɡài)汲(jí),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注释: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之:结构助词,的。

氏:姓。

无:没有。

而:于是,就。

出:出门。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

常:经常,常常。

居:停留。

及:等到。

其:代词,指丁氏。

穿:挖掘,开凿。

翻译: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

”原文: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注释:有:有人。

闻:听说。

而:顺接连词,然后。

传:传播。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这个事。

国:国都。

道:讲述。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这个事。

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这个事。

于:介词,被。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最全文言知识整理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最全文言知识整理

穿井得一人知识整理1之:的而:表承接,就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居:停留。

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

2及:等到其:代词,代丁氏穿:挖掘、开凿等到他家挖了一口水井之后,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3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闻:听说,听闻而:表承接,然后传:传播之:代词,代这件事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4宋君。

国人:居住在国都的人道:讲述之:代词,代这件事闻:使动用法,使听到之:代词,代这件事于:介词,被居住在国都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5派代词,代这件事向应答,回答的劳动力从,在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6闻:名词,消息之:主谓之间,不译闻:动词,知道也:语气助词,表感叹。

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寓意: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杞人忧天知识整理1崩坠:崩塌坠落亡:wú,同“无”,没有寄:寄托者:……的人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没有容身之处,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2之:的因:于是,就晓:开导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就去开导他3、曰:“乎?”积:聚集耳:罢了亡:wú,同“无”,没有若:你行止:活动奈何:为什么说:“天,不过是聚积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其:那果:如果那个人说:“天如果真的是聚积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5、晓之者曰:“只使:纵使,即使中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积聚的东西中那些能发光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6、其人曰:“奈地坏何?”那个人有说:“地陷下去怎么办?”7、晓之者曰:“止,奈何忧其坏?”积块:聚积的土块四虚:四方躇chú 步跐cǐ蹈dǎo: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聚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方的虚空之处,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七上《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知识点

七上《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知识点

期末文言文复习三《穿井得一人》知识整理一、文学常识: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二、重点字词解释:1、溉汲:取水浇田:溉:浇灌,灌溉。

汲jí:从井里打水。

2、及:等到。

3、国人道之:国都中的人都讲述这件事。

4、道:讲述5、有闻而传之者:有人听了就去传播6、传:传播7、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闻:知道、听说8、对:应答、回答。

9、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使:使唤10者:…的人。

三、古今异义。

①穿井得一人.穿②国人道之.道③国人道之国四、文白对照: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诸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

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五、作品启示这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对于传言应开动脑筋思考,仔细辨别,不能轻信谣言,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

《杞人忧天》知识整理一、文学常识《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作。

列御寇,相传战国时道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22课《寓言四则》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22课《寓言四则》知识点梳理

《穿井得一人》一、寓言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

二、文学常识节选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著作。

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全书共26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三、文言知识1.溉(gài)汲(jí):打水浇田浇田溉:浇灌。

汲:从井里打水。

2.及:等到。

3.国人:居住在国都里的人。

4.闻:知道,听说。

5.穿井:解释为“打井”、“凿井”。

6.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闻:这里是“使知道”。

7.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当“向”讲。

8.对:回答。

9.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的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四、重点句子翻译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浇田,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2.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

”3.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住在国都的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

5.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6.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五、内容理解1、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2、文中的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不盲目轻信传言,注重实地调查的明君。

3、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杞人忧天》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列子·天瑞》,《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

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整理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整理

原文译文对照翻译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

”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

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 卷160 篇。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溉gài汲jí三、重点字词解释:1.穿井得一人(穿:挖掘,开凿)2.溉汲(溉汲:打水浇田,汲:从井里取水)3.及其家穿井(及:待,等到)4.国人道之:(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5.闻之于宋君(闻: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6.问之于丁氏:(于:向)7.得一人之使(使:使用,指劳力。

)8.丁氏对曰(对:应答,回答)9. 求闻之若此(若此:像这样,如此)10.不若无闻也(不若:不如,比不上)四、词语分类归纳:1.一词多义(重要虚词)(1)之①宋之丁氏(助词,的)②有闻而传之者(代词,这话)③国人道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④闻之于宋君(代词,这件事)⑤得一人之使(助词,的)⑥求闻之若此(定语后置的标志,语序应为“若此之求闻”)(2)其①及其家穿井(代词,他的)②其人曰(代词,那)③奈何忧其坏(代词,它)(3)于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介词,向)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在)(4)闻有闻而传之者(动词,听说)求闻之若此(名词,传闻)(5)若求闻之若此(像)不若无闻也(如,比)(6)得吾家穿井得一人。

《穿井得一人》原文、译文及点评(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穿井得一人》原文、译文及点评(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穿井得一人》原文、译文及点评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个。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溉汲——音盖及,就是汲水灌溉土地。

穿——穿凿,就是开挖的意思。

一人——这里指一个人的劳力,后面的“一人”是指一个真的人。

之——文言代词,这里指“穿井得一人”的消息。

使——使用,这里是“功用”的意思。

这个故事是提倡调查研究的。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当记住:听到任何传闻的时候,就要动脑筋想一想它是否合乎道理,考察一下它是否符合实际,切不可盲目信从,更不要去当“小广播”。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知识点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知识点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知识点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穿井得一人作品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诸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作品译文: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

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像这样、,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作品启示这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

,。

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

对于传言应开动脑筋思考,仔细辨别,不能轻信谣言,否则就会闹出,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

作者简介(~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人。

原籍阳翟(今)。

吕不韦是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四十年(前267年),太子去世了。

到了昭王四十二年(前265年),把他的第二个儿子安国君立为太子。

而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

安国君有个非常宠爱的,立她正夫人,称之为。

华阳夫人没有儿子。

安国君有个排行居中的儿子名叫异人(后改名子楚),异人的母亲叫,不受宠爱。

异人作为秦国的人质被派到赵国。

秦国多次攻打赵国,赵国对子楚也不以礼相待。

是的孙子,在赵国当人质,他乘的车马和日常的财用都不富足,生活困窘,很不得意。

吕不韦到去做生意,见到子楚后非常喜欢,说:“异人就像一件奇货,可以囤积居奇。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寓言二则》复习知识清单及精讲精练(含答案解析)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寓言二则》复习知识清单及精讲精练(含答案解析)

寓言二则《吕氏春秋》/《列子》文本回顾原文参考译文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层解】事情起因,家里没井,要派一人外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出取水。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层解】丁氏家中有井后,不必专门派人取水,解放了一个人力。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层解】国人误会丁氏的意思。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层解】丁氏解释其中原因。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

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层解】揭示道理: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如什么都没听到。

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

杞人忧天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陷,自己无处存身,便寝不安席,食【层解】起因。

写一个杞国人担心天地崩不下咽。

坠。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过是聚积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方没有空气的。

你弯曲伸展,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的气体里活动,为何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人说:“天果真是聚积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来,也不会造成伤害。

文言文《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文言文《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文言文《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整理(人教版)文言文《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溉汲..gài jí三、重点字词解释:1.穿.井得一人 2.溉汲.. 3.及.其家穿井 4.国人道...之: 5.闻.之于宋君 6.问之于.丁氏: 7.得一人之使. 8.丁氏对.曰 9. 求闻之若此.. 10.不若..无闻也四、词语分类归纳: 1.重要虚词。

之①宋之.丁氏②有闻而传之.者③国人道之.④闻之.于宋君⑤得一人之.使⑥求闻之.若此其①及其.家穿井②其.人曰③奈何忧其.坏于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12.古今异义。

①穿井得一人.②国人道之.③国人道之.五、重点句子翻译: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宋国有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而要到外边去打水浇田,经常委派一人在外面。

2.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等到他家打井,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了一人。

”3.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有听到就去传播的人说:“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人。

”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5.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宋国的国君就派人到丁家去问这件事。

6.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

7.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

六、问题梳理:1、《穿井得一人》寓意是什么?答:①道听途说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②不要轻信流言,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③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要有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和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2.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答: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七、文言文阅读:阅读《穿井得一人》,完成1-3题。

007《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知识点整理笔记

007《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知识点整理笔记

一、文学常识: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二、重点字词解释:1、溉汲:取水浇田:溉:浇灌,灌溉。

汲jí:从井里打水。

2、及:等到。

3、国人道之:国都中的人都讲述这件事。

4、道:讲述5、有闻而传之者:有人听了就去传播6、传:传播7、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闻:知道、听说8、对:应答、回答。

9、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使:使唤10者:…的人。

三、古今异义。

①穿井得一人.穿②国人道之.道③国人道之国四、文白对照: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诸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

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五、作品启示这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对于传言应开动脑筋思考,仔细辨别,不能轻信谣言,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

一、文学常识《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作。

列御寇,相传战国时道家。

郑人。

《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22《寓言四则》知识梳理-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22《寓言四则》知识梳理-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穿井得一人》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之《慎行论•察传》。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等思想学说为素材,将诸子百家的精华熔于一炉。

“一字千金”的典故,即出于此书。

二、重点词解溉汲:浇灌,从井里打水(取水)。

汲,从井里取水。

居:停留。

及:到了……的时候,等到。

穿:挖掘,开凿。

闻:听到。

国人道之:国都里的人都在说这件事。

国,指都城。

道,说。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闻,使……听到。

令:命令。

之:代词,代这件事。

于:向。

对:回答,应答。

使:劳动力。

于:从。

若:如。

三、重点句译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寻求消息像这样,还不如什么也没有听到好。

四、问题归纳1. 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由此看出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因为宋君不太相信那个姓丁的人能够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宋君是一个验证考察,不盲目轻信传言,开明正直的君主。

2.“穿井得人”这个故事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是传播者没有调查事实,道听途说。

3.这则寓言故事中的丁氏是个怎样的人?他是一个勤劳善良、积极进取、词不达意的人。

4.从这则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说话要防止产生歧义;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一、出题示标《杞人忧天》一、作者简介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人。

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

对后代的哲学、文学、科技、宗教都有深远的影响。

著有《列子》。

其中寓言故事百余则,如《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篇篇珠玉,妙趣横生。

二、重点词解崩坠:崩塌,坠落。

身亡所寄:没有地方存身。

亡,无,没有。

寄,存放。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

之,的。

忧,忧愁、担心。

晓:告知,开导。

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气体里活动。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复习与练习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复习与练习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复习与练习一、课文助读【文题解读】《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中华书局201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穿,挖掘、开凿。

穿井,打井。

“穿井得一人”既概括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又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作家作品】吕不韦(?—前235),卫国濮阳(今河南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全书共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该书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

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后演化为成语“一字千金”。

《吕氏春秋》初步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等内容的理论体系,但由于是集体著述,思想很不统一,对先秦的思想也有未能融会贯通之处,后人称它为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

【写作背景】《吕氏春秋》兼采各家之说,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诸家言论,思想内容比较广博,涉及材料也较丰富,保存了先秦各家的许多资料,还有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以及天文、医农、音律等知识。

二、课文解析三、文章结构四、知识拓展五、课后习题从《穿井得一人》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生活中为获得真知真见,避免道听途说,应该怎么做?【答案】启示: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做法:①避免盲从,不人云亦云、以讹传讹;②在交际中,语言表达要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③重视调查分析,凡事多动脑筋、多加分析,力辨真伪。

六、核心命题解读1.《穿井得一人》中,你认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讹传?当今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面对着种种信息,真伪难辨,对此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答案】首先,丁氏的表述不够清楚,他本来的意思是挖井节省了一个劳力,但因为表述不清,造成他人理解的偏差,这是后面以讹传讹的前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文言文《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溉汲..
gài jí三、重点字词解释:
1.穿.
井得一人 2.溉汲.. 3.及.
其家穿井 4.国人道...之: 5.闻.之于宋君 6.问之于.
丁氏: 7.得一人之使. 8.丁氏对.曰 9. 求闻之若此.. 10.不若..无闻也四、词语分类归纳: 1.重要虚词。


①宋之.丁氏②有闻而传之.
者③国人道之.④闻之.于宋君⑤得一人之.
使⑥求闻之.若此其
①及其.家穿井②其.
人曰③奈何忧其.坏于
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②非得一人于.
井中也
1
2.古今异义。

①穿井得一人.②国人道之.③国人道之.五、重点句子翻译: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宋国有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而要到外边去打水浇田,经常委派一人在外面。

2.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等到他家打井,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了一人。


3.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有听到就去传播的人说:“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人。

”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5.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宋国的国君就派人到丁家去问这件事。

6.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

7.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

六、问题梳理:
1、《穿井得一人》寓意是什么?答:①道听途说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②不要轻信流言,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③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要有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和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2.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答: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七、文言文阅读:
阅读《穿井得一人》,完成1-3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 (2)国人道之..
2
⑶有闻而传之者()(4)闻之于宋君..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3.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待,等到讲述的人使知道
2.(1)家里没有井,而要到外边去打水浇田,经常委派
一人在外面。

(2) 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

3.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

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阅读《穿井得一人》,完成1-4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 (2)国人道之...(3)先自度其足 ( ) (4)遽契其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2)是吾剑之所从坠。

3.对的寓意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B.一家之言,经再三转述,往往会丧失原义。

C.对于别人的话,要注意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D.要勇于揭穿别人的谎言。

4.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可以看出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3
参考答案:
1.待,等到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量长短用刀刻
2.宋国的国君就派人到丁家去问这件事。

(2)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3.D
4.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可以看出宋君是一个不不要轻信流言,眼见为实、严谨认真的人。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矣。

”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溉汲..1.解释下列加点词。

(1)溉汲(2)穿井...(3)王信之乎(4)谓魏王曰...2.翻译下列句子。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矣。

3.选文《穿井得一人》和《三人成虎》,甲文中的丁氏和乙文中的庞葱各扮演了什么角色?对于传言,甲文中的宋君和乙文中的魏王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对待?
参考答案:
1.(1)打水浇田 (2)挖掘,开凿 (3)相信)(4)对说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