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工养老保险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养老问题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养老问题文献综述摘要:通过查阅和分析相关文献, 发现国内对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即对农村养老遇到的困难与挑战的分析, 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主要形式的描述和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养老问题; 现状; 对策一、引言据统计, 截至2006 年我国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04亿, 占全国总人口的7.9%, 其中70%居住在农村。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生产力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变迁, 大量农村青年流动到城市; 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 家庭规模缩小, 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
而我国农村地区差异性比较大, 又缺少社会养老机制, 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比城市要大。
为了妥善解决我国的农村养老问题,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对农村养老问题进行了文献综述, 发现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分析我国农村养老问题遇到的困难与挑战,二是阐述我国现阶段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 三是提出解决我国现阶段农村养老问题的建议。
二、文献综述1.我国农村养老目前遇到的困难与挑战1.1.农村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核心化和人口流动化的趋势大大削弱了家庭养老功能自从上世纪70 年代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 生育率逐渐下降。
原本主要依靠子女供养的农村养老体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农村的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 由于年事已高或者身体状况不佳, 需要照顾的老年人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 虽然农村的生育率高于城市, 但也无法改变家庭规模逐渐变小的趋势,1982 年到1990 年两次人口普查之间,家庭户规模从4.3 人/户降到3.97/ 户, [3] 这说明我国农村家庭也逐渐向着小型化、核心化的方向发展; 此外, 大部分农村青年向城镇转移, 有的甚至在城市购买房子安家落户, 还有的子女考上大学, 参加工作后大都不再回农村生活。
这三方面使得农村的养老问题矛盾日益突出,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遇到了严重的障碍和挑战。
农村养老模式文献综述
农村养老模式文献综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养老模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不同于城市的养老模式,农村养老模式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和挑战。
本文将从政府扶持政策、社会组织参与和家庭养老支持三个方面综述农村养老模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政府扶持政策政府在农村养老问题上的扶持政策是推动农村养老模式发展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养老事业的投入,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以改善农村养老环境,提升贫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政府推出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了养老金和医疗保障,有效减轻了农村贫困老年人的生活压力。
政府加强了对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促进了农村养老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
政府还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养老产业,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服务,提高服务水平。
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组织是农村养老服务的重要参与者,对于完善农村养老模式起着关键作用。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已经吸引了一大批社会组织的参与,包括民间慈善机构、社会团体和志愿者等。
这些社会组织通过开展各类养老服务活动,提供老年人社交、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支持,丰富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社会组织还能够拓宽农村养老服务的渠道,完善服务体系,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为全面的养老保障。
三、家庭养老支持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农村地区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农村,大多数老年人依然选择依赖子女或者配偶来承担养老责任,家庭关系在老年人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转型和城乡差异加大,越来越多的农村老年人面临着养儿防老、家庭矛盾等问题,农村家庭养老模式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在维持传统家庭养老的加强社会养老的支持,成为农村养老模式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
农村养老模式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养老事业的一个重要议题。
政府、社会组织和家庭需要共同努力,通过政策支持、社会参与和家庭支持,共同打造一个完善的农村养老体系,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和保障。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文献综述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文献综述张昌松黄素保险职业学院一、概念界定本文把农村养老保险分为新农保和老农保两个概念分开研究。
所谓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农保)和老农保是以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划分的。
在这之前,农村所实行的农村养老保险称为旧农保(老农保)。
新农保和老农保相比,最大的亮处在于:1.由于集体补助的缺失,老农保的资金来源最后演变成了农民自己交费;新农保的资金来源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
虽然大部分地区集体补助不到位,但是地方政府对农民给予不少于三十元的补助。
2.老农保的资金主要是存入个人账户,实际上就是把自己的钱存起来;新农保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待遇,农民领取养老金的时候,国家给予每人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补贴,缴费时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即补出口又补入口,满六十岁的居民即使不缴费,也将可享受国家基础养老金的补助。
3.老农保是参照商业模式运作的,养老金待遇完全由个人账户累积金额确定,而新农保则是参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模式,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基础养老金是国家和地方政府补给的。
二、旧农保的研究综述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可行性研究主要有:杨翠迎,张晖(1997)认为只有发达地区才具备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经济实力,其它欠发达地区目前还不具备,即使具备,政府也应该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
何文炯。
金皓等(2001)分析了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研究了农村养老保险推行的条件,认为各地区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发达地区先推行,落后地区可以暂不考虑,有区别、有层次的推进农村养老保险。
卢海元(2003)通过研究欧盟一些国家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后发现:他们当初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条件和我们现在差不多,我们现在也到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时候了,中国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可行的,且政府应该通过调整支出结构、让利、国企利润等多种方式来承担农村养老保险的资金义务。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献的综述
一、引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以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为主的养老方式能起的作用正在逐步弱化,致使农民的养老风险不断地增加。
对于农民来说建立新的养老保障制度已经成为一种迫切的需求。
因此,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农村社会养老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于该问题进行了论述与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从实证分析的角度研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
XX和XX(2006)通过对宁波市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探索进行介绍,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XX (2009)在对苏南地区农村养老保险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尝试对苏南地区今后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提出可行性意见。
XX(2009)基于对嘉兴市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调查,对比分析了该保险模式与“智利模式”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和各自的价值取向,进而提出了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中应当确立的价值取向。
XX(2009)以北京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制度为例,运用文献法和比较法,系统地勾勒出新制度相比于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进步之处,同时指出新制度目前仍存在着政府责任过重、制度设计不合理等问题,认为应该严格精算未来可能发生的基金需求,并且通过市场化运营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方式,使制度变得更加有效率。
(本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更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请浏览)。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的综述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的综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为了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而设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问题。
本文将以综述的方式,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近年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者通过调研和统计的方式,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参保率、保险费率等基本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
研究发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和参保率相对较低,保险费率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缺乏可支配的收入。
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推广,很多农村居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认知程度较低,导致参保意愿不够强烈。
同时,研究者还关注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和效果评估。
研究发现,农村居民的经济状况、教育水平、地理位置等因素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意愿和参保能力产生了较大影响。
此外,一些研究还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感等方面进行了评估,发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改善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保障其基本生活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然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缴费意愿和能力相对较弱,导致保险基金的筹集面临困难。
其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设计和运行机制亟待完善,需要更加合理地设置参保条件和待遇标准,加强对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
此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和社会风俗习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需要制定出更加贴合农村实际情况的政策措施。
基于以上问题和挑战,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需要进一步研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模式和路径选择,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其次,需要加强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农村居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认知度和参保意愿。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监督和评估,推动政策的落地和实施,提高制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文献综述
4、提高保险意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和参保积极性。 5、加强财政支持:增加政府补贴力度,提高保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
结论
本次演示从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背景、发展历程、现状和存在的问 题等方面展开研究综述。虽然该制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保险覆盖 面不足、保障水平低、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快立法进 程,完善管理制度,促进保险市场发展,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和参保积极性,加 强财政支持等措施的实施力度。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文献综述
01 摘要
03 综述 05 参考内容
目录
02 引言 04 结论
摘要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农民 老年生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对农村社会养 老保险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概括了当前的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 方向,以期为进一步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提供参考。关键词:农村 社会养老保险、社会保障、农民、制度设计、实施效果
(3)养老金筹措与调整机制研究。养老金的筹措与调整机制是制度设计的 核心。学者们对养老金的筹措来源、调整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应该建立 多元化的养老金筹措渠道,同时建立灵活的养老金调整机制。
2、实施情况研究现状
实施情况是评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环节。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以下几个方面:
4、管理体制:主要由各级社会 保障部门负责管理和监督。
养老保险制度问题
尽管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保险覆盖面不足:尽管覆盖范围已经比较广泛,但仍有一些地区的覆盖 率较低。
2、保障水平低:目前的保险水平还比较低,难以满足农民在养老方面的需 求。
农村养老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养老保障研究文献综述学生:曹文献指导老师:文先明(2007级经济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号b200700094)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我国农村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农村老年人的规模越来越大。
据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超过5930万人,约占全国全部老年人口总数的70% 。
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超过农村总人口的10.92,高出城市1.24个百分点,进入了老年社会,并且中国农村老年人口规模还继续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
农村目前的老龄化发展趋势状况所导致的直接后果之一便是农村养老需求加大,要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生有所靠,老有所养的基本要求,维护社会安定,实现和谐社会,仅靠传统养老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另外,从我国经济发展变化状况来看。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的相关指标表明,我国正向工业化、现代化的目标快速迈进。
但与此同时,我国在建设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由于受“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基本还是靠农民家庭和农村集体经济来提供农村最简单的社会保障。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受到很大冲击,绝大部分农村的集体经济已全面萎缩,逐渐无力承担提供农村社会保障的责任。
至此,农村的社会保障不仅没有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向前迈进,反而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倒退的情况,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形成鲜明反差。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不仅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差距,加剧了城乡之间的不和谐,而且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尤其是限制了广大农村消费欲望的扩张,成为我国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
可喜的是,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中央已经在逐步加大支持农村的力度,尤其是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时要基本建立起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认为在新形势下,按照中央关于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要不断加强农村制度建设、通过公共财政支农的积极效应和农村一系列的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从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效激活农村各种生产要素,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建设新农村、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的研究
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的研究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民工数量众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从事劳动,他们是我国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由于长期在城市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农民工往往容易受伤或患病,导致养老问题日益突出。
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也是当前焦点问题之一。
农民工大多没有享受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待遇,一旦退休面临生活困难的局面。
目前,我国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尚未完善,存在着覆盖面窄、待遇低、资金短缺等问题,亟待加强改革和完善。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将愈发严峻。
如何保障农民工的养老权益,是我国社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对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索解决之道,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的深入研究,探讨当前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不足和挑战,分析其问题根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揭示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现状;2. 探讨影响农民工养老保险实施效果的主要因素,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3. 提出针对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的解决措施,探讨如何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确保农民工老年生活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4. 分析农民工养老保险未来的发展趋势,展望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得到解决的前景,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加强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促进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健康发展和进步。
1.3 研究意义农民工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的养老福利和社会稳定。
对于农民工来说,养老保险是他们老年生活的重要来源,也是他们辛勤劳动的回报。
由于一系列的制度和管理问题,农民工在养老保险领域依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养老保险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养老保险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第一篇:养老保险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2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2.1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老年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养老保障制度则是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早期的养老问题研究出现在西方经济学的相关文献中,自西方现代福利国家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并经历了数年的快速发展以来,关于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效率研究则更加盛行,出现了大量关于养老保险理论的经典性文献。
1.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理论研究虽然许多国家没有专门针对农民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但普遍认为农民应该同城市职工享有同样的福利待遇。
实际上,也是把农民直接纳入全民基本保障制度之中①,实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期达到福利公平。
所以,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理论研究是涵盖城乡的。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理论是综合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历史等多学科的研究领域,西方国家有两个主要流派对养老保险理论进行研究:政治经济学派和新古典经济学派。
前者以经验描述的方法重点研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过程,指出非经济因素尤其是政治因素在变迁过程中的作用,后者运用新古典主义研究方法重点研究不同养老金制度对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和各种养老金制度安排产生的经济绩效。
在遭遇改革和实践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中,两派理论出现汲取对方精华,相互融合、互相补充之趋势。
目前,西方国家关于养老保险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养老保险制度中政府和市场职能问题、养老保险效应研究、关于政府的行政效率和财政支持等。
关于养老保险制度中政府和市场职能问题,政治经济学派以政治因素在养老保险制度变迁中的作用为出发点,注重研究养老保险制度变迁中政治因素赋予公民养老的社会权利,提出工业制度论、社会民主论、国家中心论等。
工业制度论认为,经济发展促使社会对服务以及提供这些服务的劳动需求增加导致公共支出包括养老金支出增加,而这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
社会民主论认为,政府的养老金计划和其他社会福利计划是阶级斗争的结果,社会养老金政策反映了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的组织与政党之间斗争的结果。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的综述
述2023-10-27contents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概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模式与机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影响与效应•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改革与发展•研究结论与展望目录0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概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指农村居民在年满18周岁后,按照自愿原则,以个人为主体,通过储蓄积累的方式,实现自我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定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特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个人自愿参加为主,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和引导。
自愿参加个人账户政府补贴待遇调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个人账户制度,个人缴费和积累与未来待遇水平直接相关。
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以提高参保人员的待遇水平。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根据经济发展、财政状况和物价水平等因素进行调整。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意义通过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缓解老年人的经济压力。
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水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可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维护社会稳定。
维护社会稳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可以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0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探索起步,以村级社区为基础,以农民自我储蓄和互助为主要资金来源。
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建立,政府开始参与并投入资金,同时引入了个人账户模式。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发展,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同时开始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
0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起源020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实施模式。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文献综述摘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难题,该问题的解决涉及到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广大学术界的关注,笔者梳理后发现,目前已没有学者完全反对社会养老保险,但由于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设立养老保险制度的价值取向和对中国经济现实状况的不同的判断,以致养老保险模式、筹资模式和基金管理方式等方面目前学术界尚未给出定论。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出路一、引言邓小平早就明确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
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
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
” 2006 年我国乡村人口为 7.3742 亿①,占城乡总人口数的 56.1% ②。
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是政府放在重中之重的问题,农民问题应是其核心,而老年农民问题可以说是农民问题的“硬核”,其能否解决及解决程度、速度如何,涉及到几代人福利。
探讨农村养老问题,对农村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很强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历史发展及现状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主要是民政部门从1991年开始在农村经济发达和比较发达地区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根据农民自愿、在政府组织引导下,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保险资金以农民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实行储备积累的模式,建立个人养老保险基金账户,根据积累的资金总额和预期的平均领取年限确定养老金的领取标准,交纳标准和支付标准实行多档次。
目前,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现象非常明显,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变化的客观要求,更是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重要举措。
自古以来,中国农民就用“养儿防老”这样的方式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家庭观念逐渐起了变化。
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开始走向城镇,远离故土。
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的研究
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乡结构的不断转变,农民工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作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重要群体,农民工在城市务工已成为日常。
由于农民工缺乏稳定的工作和社会保障,他们的养老问题备受关注。
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完善和运行困难,使得农民工在老年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
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本文拟对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展开研究,旨在深入分析现状,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为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改进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为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分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解决途径并借鉴国外经验,提出相关政府政策建议。
通过对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希望为完善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促进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健康发展,实现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旨在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促进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增进社会和谐稳定。
1.3 研究意义农民工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险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广大农民工的生活福祉和社会稳定。
研究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的意义在于加深对我国农民工群体的了解,从政策制定和社会管理的角度全面分析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和问题,为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通过比较国外经验,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在农民工养老保险方面的做法,为我国未来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提供启示。
研究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和社会意义,有助于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高广大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行政管理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对策研究一、引言社会保障发展至今,已成为国家制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养老保险又是社会保险体系的核心,也是社会保险工作中最庞大的部分。
养老保险制度的确立和实行,不仅有利于劳动力的再生产,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还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随着城市化、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低下、农村家庭养老压力的增大以及养老功能的弱化等新问题对出现,迫切要求政府在农村迅速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这对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推动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也都具有重大意义。
本论文的写作,是在参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完成的,其中包括了搜集资料、阅读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及独立思考等诸多环节,其中某些资料或学术论文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对最终观点的形成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起了非常大的帮助作用,也锻炼老自己分析概括和汇总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主题国外对于本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和分析已比较深入,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早在几十年以前就已经建立起了覆盖全体农村劳动者或农村人口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养老保障体系,因此国外先进的社会保障经验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比如Dalmer D.Hoskins的《In Defense of Public Pension Systems》中提到了国家养老金关系到国家竞争力的问题,分析了公共养老系统丧失信心的原因,并介绍了公众养老金系统。
还有如Xavierx.Sala-imartin的《A Positive Theory of Social Security》中也认为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全的关键环节,是发展民族事业,发展国民经济和保障安全不可或缺的部分。
国内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成果很多,较有代表性的文献有:1.穆超、陶琳的《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的研究》,在此文中作者阐述了农村养老保险。
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存在问题的文献综述
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存在问题的文献综述在中国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
以下是一份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文献综述:1. “中国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需求与现状”的研究指出,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日益增长,但现有的养老资源不足以满足需求。
农村地区缺乏养老机构和服务设施,导致老年人无法获得合适的养老照料,给他们的生活质量带来负面影响。
2.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探讨”的研究显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低,部分农民长期从事农活,无法纳入社会保险体系。
其次,农村养老保障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来源,无法保证养老金的稳定支付。
此外,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匮乏,服务质量普遍不高。
3. “农村养老家庭支持的现状与问题”的研究指出,农村养老主要依赖家庭支持。
然而,随着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和年轻一代的城市化,养老家庭支持面临巨大压力。
农村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承担长期的养老负担,加之传统的孝道观念逐渐淡化,导致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严峻。
4. “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与问题”的研究发现,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存在较大矛盾。
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设施薄弱,服务质量低下,无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
同时,农村老年人对亲情关怀和社交活动的需求较强,但现有的养老服务缺乏这些内容,导致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
综上所述,农村养老问题在中国老龄化背景下日益凸显。
农村地区养老资源不足,保障制度存在问题,家庭支持面临挑战,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等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加大对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和政策支持,提供更多的养老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改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状况。
中国农民工养老保险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农民工养老保险研究文献综述[摘要] 农民工是既具有农村户籍又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
①我国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始于1991年,在近二十年的改革进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本文主要从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必要性、模式分类、退保问题、参保率问题和政府责任五大方面介绍了国内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未来展望。
[关键词] 农民工养老保险文献综述一、中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我国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始于1991年颁布的《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它将农民工参保资格限定在受雇于全民所有制企业,1995年和1997年的相关规定又将参保对象扩大到城镇所有企业和职工。
2001年颁布的《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了农民合同制职工参加城镇养老保险的一些具体办法,标志着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从模糊走向明确。
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明确化绝非偶然。
一方面,农民工是中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与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共同作用下的必然产物。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民工群体在一系列与工业化、城市化关系密切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均占总从业人数的很大一部分比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另一方面,根据老牌工业化国家的经验,与工业化相伴而行的往往是城市化;中国是农业大国,若不能及时处理和解决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作为主要流动劳动力群体——农民工的养老保障问题,则必将引起经济波动和社会动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基于建立健全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国务院于2006年3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提出:“抓紧研究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并能够与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指明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改革方向。
2009年12月29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颁布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明确了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流动劳动力群体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可在跨省就业时随同转移。
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的研究
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的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工人口大量进城务工,他们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农民工的特殊身份和就业性质,他们在养老保险领域长期面临着不公平待遇和不完善的保障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改革,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些进展。
本文就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展开研究,旨在找到提升农民工养老保障水平的有效途径。
1.1 养老保险覆盖率低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从事工作。
他们中的很多人并未参加城市养老保险制度,导致养老保险覆盖率偏低。
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只有不到30%,远低于城镇职工的参保率(80%以上)。
这意味着大量农民工未来的养老保障存在较大缺口,对其养老生活造成潜在的威胁。
1.2 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由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组成,对于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来说,并没有专门的养老保险制度。
他们在城市就业,但却无法充分享受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各项待遇;农民工又不符合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的参保条件,无法得到相关保障。
这种情况导致实际上存在一定的制度真空,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1.3 补贴标准低对于已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工来说,其养老金的领取标准一般较低。
由于农民工的工资水平一般较低,他们在参加养老保险时的缴费金额也相对较少,所以在领取养老金时,往往无法满足日常生活所需。
为了维持基本生计,他们可能还需通过其他途径来增加收入,这显然不符合养老保险应有的保障功能。
二、解决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的途径针对农民工的养老保险问题,可以考虑将其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允许他们以个人名义参加养老保险。
这样一来,农民工可以与城镇职工享受同等的养老保险待遇,也能更好地保障其养老权益。
这需要相关部门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上做出相应调整,为农民工的参保提供更多便利。
2.2 引导农村居民就地就近参保在农民工分布区域设立相应的养老保险参保点,鼓励农村居民在就业地就近参加当地的养老保险制度。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的综述
202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的综述•引言•文献综述•实证分析目录•比较研究•政策建议•研究展望01引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解决农民老年生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问题,因此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十分重要。
研究背景与意义本研究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概念、历史演进、现状分析、问题研究和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
采用了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归纳总结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在文献梳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从历史演进、现状分析和问题研究等多个角度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缺乏实地调查和数据支持,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分析和探讨还不够深入和全面。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02文献综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1992年以前传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992至2000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和试点2000年至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与挑战参保率低,覆盖面不广保障水平低,难以满足农民的基本养老需求筹资渠道单一,资金缺口较大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拓展筹资渠道,增加资金来源推进城乡一体化,逐步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高保障水平,满足农民基本养老需求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监管力度03实证分析调查样本的选择与分析样本代表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如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文化背景的农村地区。
样本规模与分布样本数量要足够,分布要广泛,以保证研究结果具有较好的普遍性和适用性。
样本筛选与处理对样本进行筛选和分类处理,以符合研究需求和数据质量要求。
01020303参保与家庭决策探讨参保对家庭决策的影响,如对子女教育、医疗保健、消费储蓄等方面的影响。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综述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综述引言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社会养老保险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而在农村地区,由于根底设施和经济开展水平的限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着更加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一些改良和解决方案。
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调研在农村地区,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覆盖率较低。
由于经济水平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差异,农村地区的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较低,很多农民无法享受到相应的保障。
其次,制度不完善。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相对不够成熟,无法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再次,经费来源不明确。
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费来源有限,缺乏可持续开展的资金支持。
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进展针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学界和研究机构进行了丰富多样的研究。
其中,有关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设计、经费来源和社会保障覆盖方面。
此外,还有关于养老保险农民参与度和供养比例的研究。
这些研究为改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根底。
3.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与挑战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养老保险的覆盖面限制问题。
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性,一些农民会受到时限和政策限制而无法参与到养老保险中。
其次,经费来源不稳定。
农村地区的社会养老保险经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缺乏多元化的经费来源。
此外,农村地区的养老效劳设施和医疗保障条件相对较差,也给农民的养老保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4.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改良方案为解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改良方案。
首先,完善制度设计和政策调整。
通过制定更加灵巧和适应农村地区需求的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和覆盖率。
其次,多渠道筹集养老保险的经费。
除了政府财政支持外,可以引入社会捐赠、商业养老保险等多种方式来增加经费来源。
第三,加强农村地区养老效劳设施和医疗保障条件的建设,提高农民的养老保障水平。
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综述
理解决农 民工的养老保 险问题不仅有利于营造和谐 劳动关系 、 而严 重 阻碍 了城 乡之 间人 口的流 动 。 方 国家 的工 业 化 和城 市 西
促 进 劳 动 力 合 理 流 动 ,而 且 可 以提 高 农 民 工 自身 抗 风 险 的 能 化是 同步进行的, 类似我国农民工这种特殊群体的养老保险问 力、 降低 预 防性 储 蓄 , 而促 进 消 费 , 从 促进 经 济 的发 展 。因此 , 研 题不 存 在 或 不 突 出 。 随着 国际 经 济 一体 化 的发 展 , 出现 了大 量
三是改革农村小水 电上 网电价 。 在允许农村 小水电进入电网的 进行水利经济综合开发, 在各级财政支持水利经济发展 的专项 同时, 确定适宜 的上网电价 , 把偏低 的上 网电价逐步调整过来, 资金中拿 出适 当比例, 给乡镇水管站和工程管理单位 作为启动
尽 快达 到 同 网 同质 同价 。 对 农用 泵站 排 灌 、 饮 解 困 工 程扬 水 资金。三 是在收取的水资源 费和水利建设资金 中, 人 应提取适 当 用电, 电力 部 门应 适 当 降低 电价 。四 是 改革 乡镇 供 水 管理 体 制 。
政经祝点
农 民工 社会 养 老保 险研 究综述
位 青青 王姣姣
0 06 ) 5 0 1 ( 河北经 贸大学公共 管理学院, 河北 石 家庄
【 要】 国农民工是一个庞 大的特殊群体 , 摘 我 数量众多 、 层次复杂, 关农 民工社会 养老保 险制度的设计 、 有 定位 、 选择等情况 也异常复杂。 关于农 民工社会养老保 险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 所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国内外很 多学者 对农 民工养老保险的归属性 、 参保意愿以及影响 因素等问题做 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在对 这些研究成果进行 了系统总结的基础上, 简要评析了研究现状 , 以求为该领域 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 关键词】 农民工; 社会养老保险; 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民工养老保险研究文献综述[摘要] 农民工是既具有农村户籍又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
①我国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始于1991年,在近二十年的改革进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本文主要从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必要性、模式分类、退保问题、参保率问题和政府责任五大方面介绍了国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未来展望。
[关键词] 农民工养老保险文献综述一、中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我国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始于1991年颁布的《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它将农民工参保资格限定在受雇于全民所有制企业,1995年和1997年的相关规定又将参保对象扩大到城镇所有企业和职工。
2001年颁布的《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了农民合同制职工参加城镇养老保险的一些具体办法,标志着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从模糊走向明确。
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明确化绝非偶然。
一方面,农民工是中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与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共同作用下的必然产物。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民工群体在一系列与工业化、城市化关系密切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均占总从业人数的很大一部分比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另一方面,根据老牌工业化国家的经验,与工业化相伴而行的往往是城市化;中国是农业大国,若不能及时处理和解决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作为主要流动劳动力群体——农民工的养老保障问题,则必将引起经济波动和社会动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基于建立健全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国务院于2006年3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提出:“抓紧研究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并能够与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指明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改革方向。
2009年12月29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颁布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明确了包括农民工在的流动劳动力群体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可在跨省就业时随同转移。
二、国对农民工养老保险研究的文献综述目前,农民工的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权利,尤其是通过一系列制度确立起来的包括养老保障权社会保障权利受到了国诸多学者的关注,近年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下面,笔者将就农民工养老保险各个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具体介绍与描述。
1. 建立与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必要性笔者认为,对于必要性的考察应该分为两个维度:必要性是否存在,与其他项目相比其必要性程度大小。
对于第一个问题,几乎没有人认为农民工不需要养老保险。
然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具体地说就是针对农民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等不同保障项目的何者优先建立与完善的问题则有所分歧。
事实上,完善某一个具体社会保障项目的优先程度既取决于问题的重要性,又取决于问题的迫切性。
针对后一个问题学者们大致有以下两种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也是目前理论界和决策层的主流观点是,当下需要优先解决的是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以功成教授(2006)为代表,主首先建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其次建立大病或疾病住院保障机制,[1]而养老保障问题要分类分层解决,难以一步到位。
持第二种观点的部分学者则从现行土地保障制度的有效保障程度不足出发,指出养老保险需经过一个积累的过程,应优先讨论农民工进入养老保险的时机与路径。
有的学者还具体地提出了农民工基本养老账户的若干设计方案,莉桢(2009)提出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2]王兰芳和黄亚兰(2010)针对农民工流动性的特点提出建立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险。
[3]2.对现行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的分类近年来,随着一些劳动力迁入密集地区的地方政府推出各自的政策法规,在实际操作上客观地形成了针对农民工这一劳动力流动性极大的群体的若干养老保险模式。
学术界随之对现存农民工养老模式进行了类型划分。
尽管不同学者对各种模式的具体命名方式不同,但理论界就模式划分的基本观点还是比较接近的。
有的学者直接使用最有代表性的地方作为模式名称,朱玲玲(2009)分析了模式和模式的优缺点[4]。
更多的学者则根据农民工养老保险体系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的依赖关系划分为不同类型。
应永胜(2009)将现行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分为以为代表独立型、以为代表的综合型和以为代表的纳入型;[5]此外,众多学者的研究都直接或间接的涉及现行政策模式的划分,将独立型称为低保型,将纳入型称为城保型,等等。
在不同模式的评估问题上,雒庆举(2008)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农民工养老保险路径选择研究》一文中总结了三大模式的优缺点,比如城保型易于实现就业平等、两种制度接轨压力小,但管理成本和缴费比例过高等等,并对其他类型也给出相应评析。
[6]申曙光和展凯(2006)在首届社会保障论坛上发表的论文《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的可持续性及保障能力测算与分析》对各地的农民工养老保险进行了评析和测算,指出、模式较好地考虑了农民工的特点,模式次之。
3. 农民工养老保险退保问题2009年12月22日颁布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明确规定,自2010年1月1日起参保职工只有在达到规定领取养老保险金的年龄时才允许退保。
消息一出,“在劳动力人口流动量大的城市迅速引起退保潮”,市“近2万人欲抢在年退保”,[7]退保问题隐含的深意引起了理论界和决策层的关注。
完整地回答退保问题要需要解决“应不应该禁止退保”和“弄民工退保潮的诱因”两大。
针对第一个问题,瑞灼和解宏山(2009)指出制度滞后的不利后果不应由农民工个人承担,[8]兴科(2009)不认同“‘不得退保’是社会保障政策倒退”的观点,认为在已经养老关系转移接续已经得到政策落实的情况下,实行“不得退保”一刀切的过渡举措,终将有利于整体制度稳定,在制度层面免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9]除了农民工养老保险退保合理性研究,针对农民工退保的诱因近年来学术界也开展了一些研究。
肖军梅(2007)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从企业、农民工个人和制度设计三大层面剖析了农民工退保的原因,指出“政府和企业的宣传力度和信用度缺乏”、“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立法不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缴费金额过高”、“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异地转接难”和“农民工自身意识的局限性”五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农民工养老保险退保率居高不下,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10]4. 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问题参保与退保事实上是提高覆盖率过程中的两个方面,而农民工聚集地区退保率高、参保率低必将引起重大社会问题的观点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
[11]笔者认为,如果禁止退保是“节流”,那么提高参保率就是“开源”。
只有全面协调好、解决好退保和参保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覆盖率。
尽管针对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的专门研究文献并不多,但许多学者在研究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时都直接或间接地指出,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太低已经构成对保险原理数法则的冲击,而且不能覆盖多数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制度违背了与社会保障天然追求公平、正义与共享的价值理念。
关于参保率过低的诱因,翠迎和郭金丰(2006)从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出发,分析了来自政府、企业和农民工三大方面的影响因素。
[12]其他普遍认同的观点还有,农民工收入低负担不起、相关政策宣传不到位、企业和农民工对国家社保制度缺乏足够信任、保险关系转移不够顺畅等等。
针对上述诱因,理论界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展开了很多研究并提出许多有价值的建议,比如尽快建立全国通行的“社会保障权益一卡通”、适当降低企业和个人的负担等等。
5. 农民工养老保险中的政府责任目前关于社会保障中、甚至具体到农村社会保障中或养老保障项目中政府责任的研究文献已经很多,但是具体到农民工养老保险政府应该负什么样的责任、怎样承担起应有责任的研究则比较少。
虽然作为行政权力主体的政府天然地负有对包括农民工养老保险建设的责任,但各级政府之间、政府与市场之间、政府与np0之间以及政府与农民工个人之间如何分担各自合理比例的责任的问题尚未完全展开讨论。
许晓莉(2008)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农民工养老保障建设中的政府责任研究》一文中,从行政管理学的角度,从立法、财政、监督、政策宣传、制度衔接和政策配套六方面总结了当前政府对农民工群体养老保障责任的缺失,并就以上六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
[13]高伟(2009)则以国务院颁布《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这一标志着全国新农保试点工作正式启动的重大事件为切入点,对政府责任的强化展开论述,指出应区别对待被征地与未失地农民工的待遇以体现“土地换保障”原则。
[14]三、对以往研究的评述以上,笔者对国农民工养老保险研究现状进行了具体的介绍与阐述,从农民工养老保险五大方面——必要性、现存制度模式分类、退保问题、参保率问题和政府责任——介绍了国对农民工养老保险现状的研究状况。
尽管取得了很多成绩,当前国对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研究还是存在一些不足。
一方面,研究所用数据多为二次整理数据,缺乏直接调查研究所得的全面数据,这就很容易导致信息在多次传递过程中发生不同程度的扭曲,故今后的研究应尽可能地发掘第一手资料。
另一方面,现存研究主要着眼于制度层面的出现问题,但对于出现这些问题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尚待进一步考察与研究。
总之,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亦工亦农,亦城亦乡”的农民工群体老有所养,实现国民经济增长模式由风险较高的外贸依赖型向相对稳定的需驱动型顺利转变,既符合国际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展规律,又是和谐社会视野下党中央和国务院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我们应该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为中国农民工养老保障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1]功成,黄黎若莲.中国农民工问题:理论判断与政策思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6)[2]莉桢.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问题[d].:大学,2009[3]王兰芳,黄亚兰.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险——针对农民工流动性的设计[j]人口与经济,2010(2)[4]朱玲玲.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实践模式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4)[5]应永胜.我国现行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评述[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1)[6]雒庆举.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问题[d].:大学.2008[7]丛.“不得退保”新政遭遇农民工“争相退保”[n].工人日报纸,2010-01-13(007)[8]瑞灼,解宏山.农民工养老保险期待更人性化设计[n].中国财经报,2009-09-17(003)[9]兴科.养老保险新政策给农民工带来更多实惠[n].经济日报,2010-02-04(016)[10]肖军梅.农民工养老保险退保问题研究[d].:科技大学2007[11]金淑彬.中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低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金融与经济,2007(12)[12]翠迎,郭金丰.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运作的困境及其理论诠释[j].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6(3)[13]许晓莉.农民工养老保障建设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大学2008[14]高伟.强化政府职责,夯实农民工养老保险基础[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9-10-14(b03)注释①农民工的涵参见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起草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2006年②参见岳经纶:中国劳动政策:市场化与全球化的视野》,社会科学文献,2006年③有关公平、正义和共享的理念参见功成所著《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人民,2008年作者简介蔡泽昊(1988— ),男,人,现为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07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