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二十世纪以来《长恨歌》研究之三:爱情主题说
浅析《长恨歌》主题之爱情主题
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观分析
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观分析1. 引言《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诗,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王昭君入汉为妃为背景,描述了唐明皇和王昭君之间的爱情故事。
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深入探讨白居易的爱情观。
2. 爱情观的深意2.1 御赐红罗作裙带这一描写表现了服饰之美,突出了唐明皇对王昭君极高的宠爱,在文中流露出浓烈的欢愉和幸福感。
2.2 感官与美丽白居易通过字面上皇后穿着华丽衣物来展示他对美丽感官和外貌的迷恋。
这反映了他对于外在形式美感受过度关注的一面。
2.3 长恨歌旨在表达怀念与哀伤虽然主题是爱情,但整个诗作并不只局限于一个浪漫故事。
它还包含了怀念和哀伤的情绪,表达了对美好过去的思恋和无尽的遗憾,将爱情与命运紧密结合。
3. 白居易眼中的爱情3.1 爱情的力量白居易在诗中描绘了唐明皇对王昭君深深地爱,并用琉璃瓦与金银堂形容两者关系之密切。
这显示出白居易对于爱情绝对忠诚,并相信爱可以超越一切。
3.2 爱与道德约束尽管有着强烈的感情,白居易通过描述后来昭君回国就成为他人妻子的事实,反映了他对于传统道德标准高度重视的观点。
尽管有着强大的感情冲动,但白居易也意识到个体在社会中要承担责任与义务。
3.3 爱情与宿命白居易也提及自己命运多舛。
这种安排揭示出一种信仰或命运主义,暗指了一种不可抗拒或是被迫完成某项责任。
4. 结语通过对白居易《长恨歌》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诗中对爱情有着复杂而真实的理解。
白居易将爱情与美丽、命运和道德等多个因素相融合,揭示了他对爱情的思考和颇具洞见的见解。
需要注意的是,这篇文档内容仅是一个概览,详细论述可根据需要进行补充。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引导语: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篇久为传诵的千古绝作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部经典之作的主题思想吧。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长恨歌》的主题(1)爱情说,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的爱情;(2)讽喻批判说,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
(3)双重主题,在诗歌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较明显,后半部分中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长恨歌主题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冬,三十五岁的白居易被授周至县尉,当时,他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听到当地民间流传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纪的故事,深有感触,于是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陈鸿为此诗撰写了一篇《长恨歌传》。
《长恨歌》以其标格卓异的风姿赢得了古今无数的读者,甚至当时长安妓n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①,不仅是作者的自我肯定,也道出了众多读者的心声。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是读者争论的焦点问题,观点颇为分歧,约可分为三派:其一,爱情主题说。
认为从作品宫中多宠的宪宗;其三,双重主题说。
认为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谕诗或爱情颂歌都不恰当,它是暴露与歌颂的统一,讽谕和同情的交织,既为李、杨的.爱情悲剧一掬同情之泪,又为他们的误国失政一叹遗恨之声,二者交相融汇而不是机械叠加。
此外,还有人认为此诗是作者借李、杨悲剧来抒发自己爱情失意的情怀。
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
一曲旷世的爱情悲歌——也析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与“感伤主题”说相近而又有重大区别的是“自伤主题”说。此说认为《长恨歌》主题是假借李、杨故事,表达对作者自己不幸爱情的感伤。他们考证,白居易年轻时有一个感情甚笃的恋人“湘灵”,二人历经感情磨难终未结成连理,以致白居易最后与夫人结婚时年纪已达36岁。所以,《长恨歌》中的李、杨已不是历史上真实的李、杨,而是白居易根据自己的感情改造的李、杨,表达的是自己与“湘灵”永别离、长相思的绵绵之恨,是为自己的不幸爱情谱写的一曲哀婉动人的悲歌。
“甚美必甚恶。”李延年歌曰:
“倾国复倾城。”此之谓也。这段话大概可以代表中唐士人对这一问题的最后思考。白居易写作《长恨歌》时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不因为“甚恶”而抹煞
“甚美”。尽管其主题最后似偏离了对“甚恶”的谴责,但“甚恶”内容本身毕竟没有被抹煞,反过来又丰富了“甚美”的涵义。
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长恨歌》实际处于这样一个交汇点上:一方面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和政治题材,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来自民间的具有悠久传统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白居易在创作中服从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诗人的个性思想,即传统模式与作者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并存,这固然是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是分不开的。白居易一生跨中晚唐,他的思想以贬官江州司马为界,经历了由积极入世到消极出世两个阶段,实践了他所信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人生模式。白居易所谓“独善”的基本内涵是乐天知命、知足保和,并由此而与释、老相通,以随缘任运、委顺自然为应世态度。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独善”与“兼济”并行不悖,“施之乃伊吕事业,蓄之则庄老道德”(《君子不器赋》),它们是一个完整人生观的两个侧面。还在遭贬以前,他努力为云龙、为风鹏,并与元稹大力倡导新乐府运动。也正是因为他年轻时候的胸怀大志,颇有挽唐室于既衰,拯生民于水火的政治气概,才使得他有足够的气魄处理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并以“不惑”来总结唐明皇后半生的政治得失,写就了《长恨歌》。这样,在他心目中对唐明皇的一分为二,必然要在塑造形象中反映出来。正是因为一往情深的唐明皇同重色轻国的唐明皇是对立统一体,所以,白居易把这个故事写成一个好皇帝的悲剧。好皇帝有所惑,终于造成了自己和百姓的悲哀。
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
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白居易的《长恨歌》被誉为唐代爱情诗的巅峰之作,其浓烈的爱情主题成为了该诗的核心。
通过对白居易《长恨歌》的细致拆解和解读,可以看出该诗呈现了深沉的爱情情感,并探讨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爱情与婚姻之间的纠葛等重要主题。
首先,《长恨歌》描绘了白居易对杨贵妃的深沉爱恋之情。
诗中的白居易通过感慨古今的变迁,表达了对杨贵妃的思念之情。
他把杨贵妃塑造成了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形象,用“人生可否长久”来诠释他们之间的感情。
白居易对杨贵妃的爱情是如此之深,以至于他愿意为她放弃一切,甘心为她付出一切。
这种深沉的爱情情感使得诗中充满了浓烈的悲愤之意。
其次,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也探讨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
他以杨贵妃为代表,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有才华、有抱负的官吏。
然而,诗中也揭示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他对现实中权力斗争的冷酷和尔虞我诈感到失望,通过描述杨贵妃的婚姻和身份的变迁,揭示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差距。
白居易以杨贵妃的命运寓意自己对于官场生活的痛苦感受,着重强调了所谓的“富贵险中求”的反讽意义。
此外,白居易也在《长恨歌》中探讨了爱情与婚姻之间的纠葛。
杨贵妃原本是唐玄宗的宠姬,但最终成为了他的妻子。
白居易通过诗中对杨贵妃的描写,暗示了他们之间存在着爱情与婚姻的矛盾冲突。
他们的婚姻并不是建立在纯粹的爱情基础上,而是受到官僚体制、权力和地位等外在因素的干扰和束缚。
诗中对杨贵妃在宫廷中的命运的描写,也体现了白居易对于婚姻制度和官场生活的不满。
综上所述,《长恨歌》是一首描述白居易爱情情感和对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的重要作品。
通过对杨贵妃形象的塑造以及对于爱情与婚姻问题的探讨,白居易在该诗中表达出了他深邃的感情和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长恨歌》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爱情诗的经典之作综上所述,《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一首重要作品,通过描写杨贵妃的命运和对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于爱情、婚姻和官场生活的痛苦感受。
诗词《长恨歌》的爱情主题
诗词《长恨歌》的爱情主题诗词《长恨歌》的爱情主题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主题是什么呢?大家的看法是什么呢?篇叙事诗,一经问世,便为读者所喜爱,被誉为“古今长歌第一”( 明.何良俊)。
但对其主题,众说纷纭。
本文试从《长恨歌》的文本特点出发,联系诗人的生活和创作背景以及诗人的自我评价三个方面进行客观地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第一、从《长恨歌》的文本来看该诗的爱情主题《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其时白居易任县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李、杨故事而作。
从诗题上看,《长恨歌》是歌咏“长恨”的。
“恨”什么,为什么要“恨”,诗人是通过具体叙写李、杨爱情悲剧,层层展示出来的。
长诗以“汉皇重色思倾国”开篇,它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起到了引领全诗的作用。
诗人以汉喻唐,简述了唐玄宗专宠杨贵妃,终日沉湎于酒色歌舞之中,从“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诗句中,闪烁着诗人白居易对唐明皇声色误国的极大痛心。
如果真象一部分人所说本诗主题是讽刺唐明皇酒色误国的话,本人认为有点牵强。
首先,全诗共120句,这部分内容不到四分之一,算作略写,我们写文章要讲究详略,详写的才是主题所在,而本诗四分之三的章节在写李、杨爱情悲剧,所以《长恨歌》表达的是爱情主题。
要说本诗主题是讽刺政治的话,理由不充分。
其次,如果本诗主题是讽刺政治的话,为何白居易剔除历史材料中荒淫的、爱而不纯的东西,把寿王妃写成“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般的纯情女子,而省去唐玄宗对梅妃的思念及与虢国夫人不清不白的关系,也没写杨贵妃与安禄山的暧昧关系。
而陈鸿的《长恨歌传》则写道:“玄宗在位岁久……以声色自娱。
…… 诏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弘农杨玄琰女于寿王邸”。
杨贵妃也因“冶其容,敏其词,婉变万态,以中上意”,使其兄弟姊妹封爵拜相,权倾一时。
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在《连昌宫词》写道:“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
浅谈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主题
浅谈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主题《长恨歌》是一篇非常优秀和著名的长篇叙事诗,这首诗不但词藻华丽,它还蕴含着创白居易丰富的感情,与此同时又叙述了安史之乱的部分经过,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关于白居易创作这首名篇的意图,各方也有不同的猜测。
有人认为《长恨歌》是一首讽喻诗,讽刺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有人认为白居易写此诗是为了歌颂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同时白居易为他们的爱情悲剧感到惋惜,因此写了一个奇幻的结局;有人认为白居易写此诗既有讽刺唐玄宗之心,亦有歌颂爱情之意。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第三种,不过我认为白居易写这首诗主要是为了表达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惋惜和遗憾,讽刺唐玄宗也是为了表达他心中强烈的惋惜和遗憾。
这首诗中讽喻的部分也很明显,比如开篇第一句就是“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这句话给人的感觉就是唐玄宗似乎是个不太靠谱的皇帝,整日沉迷于女色。
再比如这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更是直接指责唐玄宗不思朝政,整日只知道陪美人享乐,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得知杨贵妃姿色不凡,备受恩宠,以至于成为了“红颜祸水”。
接下来笔锋一转,“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这一段开始写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皇出逃,而将士们不满于唐玄宗对杨贵妃过分的恩宠,要求处死杨贵妃,否则“六军不发”。
唐玄宗万般无奈,无力保护杨玉环,于是杨玉环死于马嵬坡。
可以说安史之乱既是大唐国运的重大转折点,又是唐玄宗一生的转折点,亦是本诗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具有丰富主题的叙事诗,其主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辨析。
以下是从几个方面对《长恨歌》主题的辨析:
1.讽谕说:根据诗中描述的汉皇重色思倾国,以及统治阶级荒淫
误国,可以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在于暴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并对此进行讽刺和批评。
这种观点认为《长恨歌》是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和警示。
2.爱情说:从诗中描绘的杨玉环与唐明皇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
他们在爱情中所经历的曲折与悲欢离合,可以看出《长恨歌》主题是歌颂杨玉环与唐明皇之间真挚的爱情。
这种观点强调了人性的美好和爱情的崇高。
3.双重主题说:根据诗中描绘的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以
及作者在描写中既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又揭示了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认为《长恨歌》具有双重主题。
这种观点认为,一方面是对美好爱情的赞美,另一方面是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和警
示。
综上所述,《长恨歌》的主题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辨析。
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长恨歌》都是一部具有深刻思考和独特艺术表达的作品,既展示了白居易作为伟大诗人的才华,又展现了其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批判。
《长恨歌》爱情主题说辨证
《长恨歌》爱情主题说辨证《长恨歌》爱情主题的辨证思考《长恨歌》是唐代杜牧的一篇名篇,以叙述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为主题,描绘了一段悲剧般的爱情故事。
尽管这是一首千古传世之作,但对于其中的爱情主题却引发了人们的辨证思考。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对《长恨歌》中的爱情主题进行辨证。
首先,辨别《长恨歌》中的爱情主题不可避免地需要观察“长恨”两字的内涵。
这首诗以明皇对杨贵妃的惋惜和思念之情占据主导地位,唐明皇对杨贵妃的爱贯穿诗中的始终。
然而,这段爱情却因政治权力和宫廷战争而受到了阻碍和毁灭。
从故事情节中可以看出,明皇对杨贵妃的爱并非从始至终不变,而是在政治和权力的压力下起伏变化。
在这一情感的演变中,作者描绘了明皇的痴情与后悔,带给读者深深的共鸣和思考。
因此,可以说,《长恨歌》的爱情主题并非简单地描绘唐明皇对杨贵妃的痴心爱恋,而更多地通过这段爱情中的复杂变化展现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困境。
其次,对于《长恨歌》爱情主题的辨证思考还需关注其中所蕴含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
《长恨歌》反映了唐朝盛世的背景下,皇帝与杨贵妃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以及后者在朝堂斗争中的悲惨结局。
这一故事反映了当时宫廷中官员的权力争斗和爱情悲剧。
可以说,《长恨歌》不仅仅是一首美丽动人的爱情诗,更是在叙述个人感情悲欢之余,借杨贵妃的悲剧命运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廷斗争和腐败的强烈批判。
然而,《长恨歌》中的爱情主题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诗中的杨贵妃形象有一定程度的夸张和拟人化,使得读者难以真实地感受到她作为一个具有自主意识的个体。
其次,在描写爱情时,诗中的情感表现并非充分的均衡和多维度,而更多地集中于女性的美色和皇帝的爱恋。
这种以男性视角为主导的叙事方式有些单薄和片面,无法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和感受爱情的视角。
综上所述,《长恨歌》的爱情主题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现象。
它既是一段关于个人爱情的悲剧故事,又是对当时政治权力和社会腐败的深刻批判。
这首诗通过一个痴情君主和才情出众的美人之间的爱恋,展现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残酷。
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3)
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3)池州杜少府、亳州韦中丞仕符,二君皆以长年精求释道。
乐营子女,厚给衣粮,任其外住。
若有宴饮,方一召来,柳际花间,任为娱乐。
中举子张鲁封为诗谑其宾,兼寄大梁李尙书诗曰:“杜叟学仙轻质,韦公事佛畏青娥。
乐营却是闲人管,两地风情日渐多。
”孙《北里志·俞洛真》条:洛真虽有风情,而淫冶任酒。
殊无雅裁,亦时为席纠,颇善章程。
赵元一《奉天录》卷一:时有风情女子李季兰,上诗,言多悖逆,故阙而不录。
三常与少年合用,指少年的狂放风流生活。
如《全唐诗》卷五一○张《赠淮南将》诗云:年少好风情,垂鞭眦睚行。
带金狮子小,裘锦狞。
拣匠装银,堆钱买钿筝。
李陵虽效死,时论亦轻生。
由上可知,唐人诗文当中,“风情”一词逐渐偏重“情”,指少年狂放风流之情或男女之情,与“风人之情”及婉讽之义无关。
除了唐人有多处使用“风情”一词以外,我们再看看白居易诗文中是否也有其他提及“风情”之处。
据笔者统计,白集中另用“风情”达14处之多,可以说是唐代作家中使用“风情”最频的人。
如果不考查其他“风情”使用之处的涵义,而指出“一篇长恨有风情”具有婉讽的意义是有失偏颇的。
白居易诗中“风情”多与“年长”或“壮岁”联系在一起,如《白居易集》卷十七《题峡中石上》诗:巫女庙花红似粉,昭君村柳翠于眉。
诚知老去风情少,见此争无一句诗?又《白居易集》卷二六《忆梦得能唱竹枝听者愁绝》诗:齿发各蹉跎,疏与病和。
爱花心在否?见酒兴如何?年长风情少,官高俗虑多。
几时红烛下,闻唱竹枝歌?又《白居易集》卷十七《三月三日怀微之》诗:良时光景长虚掷,壮岁风情已暗销。
忽忆同为校书日,每年同醉是今朝。
又《白居易集》卷二四《题笼鹤》诗:经旬不饮酒,逾月未闻歌。
岂是风情少?其如尘事多。
虎丘惭客问,娃馆妒人过。
莫笑笼中鹤,相看去几何?[3]1626由此可知,这种风流狂放的生活内容是“花”、“酒”、“诗”、“歌”,自然也免不了会有乐妓的参与。
如《白居易集》卷二十《湖上招客送春泛舟》中云:欲送残春招酒伴,客中谁最有风情?两下新开得,一曲霓裳初敎成。
浅议《长恨歌》的爱情主题
浅议《长恨歌》的爱情主题作者:孟亚梅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6期摘要: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众说纷纭,笔者从文本出发,联系诗人的生活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自我评价三个方面,论述了长诗的爱情主题。
关键词: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6-0-01《长恨歌》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长篇叙事诗,一经问世,便为读者所喜爱,被誉为“古今长歌第一”(明.何良俊)。
但对其主题,众说纷纭。
本文试从《长恨歌》的文本特点出发,联系诗人的生活和创作背景以及诗人的自我评价三个方面进行客观地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第一、从《长恨歌》的文本来看该诗的爱情主题《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其时白居易任盩厔县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李、杨故事而作。
从诗题上看,《长恨歌》是歌咏“长恨”的。
“恨”什么,为什么要“恨”,诗人是通过具体叙写李、杨爱情悲剧,层层展示出来的。
长诗以“汉皇重色思倾国”开篇,它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起到了引领全诗的作用。
诗人以汉喻唐,简述了唐玄宗专宠杨贵妃,终日沉湎于酒色歌舞之中,从“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诗句中,闪烁着诗人白居易对唐明皇声色误国的极大痛心。
如果真象一部分人所说本诗主题是讽刺唐明皇酒色误国的话,本人认为有点牵强。
首先,全诗共120句,这部分内容不到四分之一,算作略写,我们写文章要讲究详略,详写的才是主题所在,而本诗四分之三的章节在写李、杨爱情悲剧,所以《长恨歌》表达的是爱情主题。
要说本诗主题是讽刺政治的话,理由不充分。
其次,如果本诗主题是讽刺政治的话,为何白居易剔除历史材料中荒淫的、爱而不纯的东西,把寿王妃写成“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般的纯情女子,而省去唐玄宗对梅妃的思念及与虢国夫人不清不白的关系,也没写杨贵妃与安禄山的暧昧关系。
20世纪50年代之后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研究综述
119动漫先锋 Animation Pioneer2020/12教育探索 20世纪50年代之后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研究综述◇游冰晶 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中学摘 要: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研究说法众多,个人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以感叹李、杨之间的悲剧爱情为主,赞颂其感情的坚贞强烈,兼以讽谕帝王,劝诫后来的统治者不要因色误国。
关键词: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研究《长恨歌》主题及相关研究蔚为壮观,对于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有无规讽史笔、是否艳体,20世纪中期受政治思潮影响偏于意识形态的诠释,20世纪后期至今则进入全面深入的多角度研究。
笔者认为,纵观《长恨歌》主题研究讨论,总体上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爱情说;二、讽喻说;三、双重及多重主题说一、爱情说爱情主题是进入20世纪以后才比较完整提出的。
《长恨歌》后几句写“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对李、杨爱情专一的赞美写照。
诗人为了歌颂他们的爱情,则有意识的剔除了现实材料中那些荒淫的、爱的不纯洁的东西,忽略了他们的荒淫误国,以致奸臣当道,招致安史之乱的材料,而是选择和集中了那些最能表现他们真诚和专一的爱情情节,予以强调,突出和渲染。
[1]诗歌在选材上为了净化杨贵妃的形象,隐去了唐明皇度寿王妃为女道士然后选进宫的历史事实;不写其与安禄山的不正当关系;为了写出唐明皇在爱情上的真挚,删去了与杨氏姐妹并承“恩泽”的秽事,而写“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另外“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也变现了明皇的无奈与在贵妃死去后的留恋和哀痛。
“一篇长恨解风情”,《长恨歌》中确有对于爱情的描写与歌颂,但是爱情说这一理论有其的局限性。
诗歌前半部分“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姊妹弟兄皆烈士,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等诗句带有明显的批评倾向,另外,白居易作为对诗歌政治功能阐释最鲜明并身体力行、发起新乐府运动的诗人,为什么在其以“兼济天下”为己任的前期(35)岁写出《长恨歌》来仅仅表现爱情呢?二、讽喻说讽喻说起源甚早,《长恨歌》创作刚完成,白居易即委托陈鸿做《长恨歌传》。
白居易长恨歌赏析
对《长》一诗旳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主要有下列几种说法。
1、爱情诗
2、讽喻诗
3、双重主题说:
“爱情”+“讽喻” 4、爱情悲剧、
政治悲剧、
时代悲剧
1、长恨歌主题之爱情说
该说以为,此诗经过描写李、杨爱情 悲剧,歌颂了他们真挚而专一旳爱情。
主要理由: ▲ 从诗旳构造看,贯穿全篇内容旳是李、杨旳爱情。
§ 描写贵妃旳美貌
“回眸一笑百媚生”; “芙蓉如面柳如眉” ;“玉容 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比喻、拟人)
“六宫粉黛无颜色” ; “三千溺爱在一身”(对比、
烘§托刻)画贵妃旳忠贞
“揽衣推枕起徘徊”; “花冠不整下堂来”; “含情凝睇谢君王”;“唯将旧物表深情”;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 这种矛盾态度是由帝妃旳爱情特点决定旳:
政治性
所谓“双重主题说”,即以为诗中既有挖 苦批判,又有同情歌颂。
4、长恨歌主题之第四说
爱情悲剧+政治悲剧+时代悲剧
八十年代以来,有学者以为,应 摒弃单一主题说,分三个层次把 握《长恨歌》主题:即从爱情主 题、政治挖苦主题和时代感伤主 题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该说以为白居易经过此诗中李杨旳爱情悲 剧旳描写,旨在挖苦、暴露和批判他们旳
荒淫生活以及由此造成旳误国之罪。
3、长恨歌主题之双重主题说
主要理由:
★ 《长》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写玄宗溺于女色, 不顾国家大事,造成安史之乱;另一方面也着力刻画 贵妃惨死,玄宗怀念,人仙相隔旳悲剧。
第一部分明显以理智驾驭诗笔,讽喻占主导,后 半部分逐渐演变为对有情人生离死别旳同情和咏叹。
五、艺术特色1
多反复杂 主题思想
长恨歌主要观点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关于《长恨歌》的主要观点,历来有多种解释,以下是几种较为常见的观点:
1. 爱情说:认为《长恨歌》歌颂了李杨之间真挚缠绵的爱情,诗人通过对唐玄宗与杨贵妃悲剧的描绘,表达了对忠贞不渝爱情的赞美。
2. 讽喻说:认为诗中通过唐玄宗荒淫误国的故事,揭示了统治者沉迷于声色犬马而导致国家衰败的教训,是对后世君主的警示。
3. 双重主题说:认为《长恨歌》既有讽喻的成分,也有对爱情的歌颂。
诗的前半部分可能更多地揭示了唐玄宗的荒淫和误国,而后半部分则转向对李杨爱情的同情和歌颂。
4. 感伤说:认为诗人通过对这一爱情悲剧的叙述,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美好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深刻同情。
5. 无主题或泛主题说:认为《长恨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或者说诗中包含了多种主题,诗人通过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叙述,展现了多种情感和思考。
不同的观点反映了学者们对《长恨歌》主题的不同理解和解读。
在欣赏和研究这首诗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结合诗歌的内容、情感以及历史背景,来探索和体会诗中的深层含义。
长恨歌的主题讨论
长恨
恨什么?为什么恨?
爱情悲剧原因?
直接原因:安史之乱 渔阳鼙鼓动地来 六军不发无奈何
根本原因: 汉皇重色思倾国
关于主题——
一、爱情主题说,歌颂李杨的爱情。 二、政治主题说,批判玄宗不理朝政。 三、二者兼而有之,以李杨的爱情来写政治兴亡。
知人论世
35年苦恋
白居易 官宦之家 37岁结婚
书香门第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贫民之家 出身寒微
湘灵
终身未嫁
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与他青梅竹马的女孩湘灵感情很好,但湘灵 出身于城市贫民,而白居易则是出身官宦世家,而白居易 母亲的门阀观念相当强,绝不应允他们的婚事。贞元一十 年(804)秋,白居易已三十三岁,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 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 但在儿女婚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 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白居易只是在搬家 完毕,临走前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因为怕惊动别人, 见面的时候二人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哭。极度压抑的痛 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一首《潜别离》中。
潜别离
• 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 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 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 河水虽浊有清口,鸟头虽黑有 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 甘心无后期。
浅析《长恨歌》主题论文
浅析《长恨歌》主题论文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
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浅析《长恨歌》主题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容提要:白居易的《长恨歌》的主题主要有“同情和歌颂”说、“讽刺批判”说、“双重主题”说、“爱情理想”说等。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作者以李杨爱情故事为基础并结合历史材料,在加工、改造、提高中表现了作者态度的丰富复杂性。
后人对这一事件,则可能会因他们社会地位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有所差异。
作品主题的这种丰富性的特点又与作者自身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关。
关键词:“同情和歌颂”说、“讽刺批判”说、“双重主题”说、“爱情理想”说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伟大诗人,《长恨歌》是他叙事诗的代表作,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许多人对这部作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在这里,本人将针对作品的主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唐明皇和杨贵妃的传奇性爱情悲剧故事,是历代诗歌、小说、戏剧中经常描写的一个传统题材。
白居易根据这个题材写出了著名的叙事诗——《长恨歌》,在当时特别是以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起了人们对《长恨歌》的广泛探讨,特别是在作品的主题方面。
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一)“同情和歌颂”说这种观点认为作者对李杨爱情持一种歌颂更主要的是同情的态度。
作者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李杨爱情故事的基础上,对历史材料进行取舍(即进行了加工、改造和提高)写成了这一首爱情悲剧叙事诗。
这种“同情和歌颂”的态度表现在作品净化了李杨的关系,特别是在作品的前半部突出地描写李杨欢爱的热烈,在后半部更倾注全部感情地描写他们的生离死别,歌咏双方刻骨铭心的思念。
正因为如此,作者明确地将《长恨歌》归于歌咏“风情”的“感伤诗”,而不是归于“美刺比兴”的“正声”——讽喻诗之列。
还有人认为,作者同情和歌颂的主要是在被玩弄、被牺牲的女性——杨贵妃方面,她忠实于自己的诺言,忠实于爱情。
《长恨歌》的创作及其主题思想
《长恨歌》的创作及其主题思想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建国以来学界多次展开讨论,综合各家的观点,大致可分为三派:其一是讽刺说,其二是爱情说,其三是双重主题说,即既有讽刺又有爱情的双重主题。
爱情说是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提出来的。
基本观点是诗中帝妃是正面艺术形象。
立论的依据是诗的后半部分对爱情的描写。
但他们无法将其观点贯穿到前半部分,他们也承认诗的前半部分具有讽刺和谴责的意味。
此说的不彻底性使他们在争论中处于少数地位。
讽刺说与爱情说各执一端,那么试图调和矛盾的双重主题说便得以产生。
这一派既承认诗的前半部分具有讽刺意义。
又承认后半部分李杨有诚笃的相爱之情,并认为作者偏重于后一’方面。
因而这一派被认为是折衷派,也可以说是爱情说的支持《长恨歌》的创作及其主题思想派。
从时间上说,杨玉环死于756年,白居易写《长恨歌》是在年,正好相隔半个世纪。
半个世纪的过滤,只会引起作者对事件的冷静思考,而不会引起作者哀艳的热烈冲动。
诗歌的情感动力只会来源于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
最后看情:《李夫人》所抒之情是对女色误国之愤恨,是非很清楚。
作者的思想也说得明明白白。
“自古及今皆若斯;君不见穆王三日哭,重璧台前伤盛姬;又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坡下念杨妃。
纵令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
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
,,《长恨歌》主题的隐晦之处,在于有着诸多的凡人的情感历程,按人之常情娓娓道来,先写爱恋之深,次写永离之痛,最后写相思之痴,是通俗化和演义化了的皇家爱情悲剧。
使人不易在扑朔迷离中把握其主题倾向。
二、《长恨歌》的创作及其主题思想史载唐玄宗从开元二年到天宝十四年的四十一年时间里,先后出游华清官三十六次之多,有时一年两次,杨贵妃在这里居住长达十一年之久,唐玄宗和杨氏姊妹每年十月来华清宫避寒,到年底或次年三四月才回长安,每次游幸,兴师动众,花费极大。
白居易在《骊宫高》中写道:“八十一车千万骑,朝有宴饫暮有赐,中人之产数百家,未足充君一日费。
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主题研究
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主题研究白居易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他的名作“长恨歌”深受众多读者的喜爱,以其长久而深刻的爱情主题而闻名于世。
对于长恨歌的爱情主题研究,其认知和解读意义深远,可见在传统的文化背景下的爱情的深刻思想内涵,从而探讨古代爱情的文化精神核心价值。
首先,从“长恨歌”的爱情主题出发,白居易描绘的是一段跨越年代的爱情故事。
歌中的男女主人公分别是进士兼导演温处端及工部尚书兼江南芦花贩子乔四爷。
乔四爷深爱温处端,但他们不断面临家庭及社会压力,男女主人公都以自己的方式抗争,但却都未能如愿。
其次,从流传最广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莺莺燕燕楼”两首长篇,可以更深入地探讨白居易富有寓意的爱情主题。
江城子》通过男主人公陆秀夫对西门小鱼的爱慕,表达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挣扎,及其无法克服的种种障碍。
而“莺莺燕燕楼”则以抒情方式,揭示了爱情在激烈的社会环境下所承受的沉重压力,以及男女主人公在这种压力下磨灭而不能实现的遗憾。
再次,“长恨歌”也从另一个角度告诉了我们:爱情不仅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也是一种责任和承诺。
歌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恨纠葛贯穿着恩怨离合的变幻,但同时他们也坚守着相识之期的忠贞爱情,把爱情理解为一种责任和承诺;虽然最终也未能实现美满的结局,但他们仍然坚守着对彼此的承诺和情谊。
最后,从此,白居易用他卓越的诗歌才能,表达了古代传统文化里关于爱情的深刻思想内涵,及其内在的文化精神核心价值。
他将爱情描绘为一种贞操的美德,而且爱情观念的深刻体现在古代社会的生活里,这也体现在白居易的诗作中,其作品以深刻的情怀,揭示古代爱情的传统价值以及它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白居易的“长恨歌”不仅充满了感人的故事,更饱含着古老的文化精神,如今,它还能以一种更现代的视角,影响我们今天对爱情的理解。
可以说,“长恨歌”是一部永恒的爱情故事,丰满而珍贵。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长恨歌”的爱情主题深刻而深邃,反映出古代爱情的传统价值核心以及有关爱情的深刻思想内涵。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欢迎阅读。
《长恨歌》的主题:(1)爱情说,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的爱情;(2)讽喻批判说,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
(3)双重主题,在诗歌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较明显,后半部分中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
长恨歌唐代: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4)
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4)四、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的考察根据唐宋时期的文献,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作更进一步的考察,也有助于对《长恨歌》“爱情主题说”的认识。
我们认为,从主观上说,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本身是真挚的,又是感人的,而客观上造成与安史之乱有关,这实质上也不是爱情本身的问题。
如果将唐玄宗的爱情与其政治分开来考察,则更可以看出他与杨贵妃的爱情过程是基于共同的性格与共同的爱好,他们的爱情是真挚感人的,他们的爱情悲剧是值得同情的,故白居易写作了这首《长恨歌》,并置于感伤诗一类中。
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与其说是见到杨贵妃倾国倾城之色,毋宁说是因为他们二人才艺有共同之处。
他们本身具有真挚的爱情,民间传说再对这一爱情加以美化,这才是《长恨歌》取材的基础。
唐玄宗不仅是一位封建帝王,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的多才多艺,在宫中也找到了唯一的异性知音,也就是杨贵妃。
《旧唐书》卷二八《音乐志》云:玄宗在位多年,善音乐,若宴设会,即御勤政楼。
……太常大鼓,藻绘如锦,乐工齐击,声震城阙。
……玄宗又于听政之暇,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音响齐发,有一声误,玄宗必觉而正之。
唐玄宗好音乐,在即位之前就是如此。
《旧唐书》卷九五《睿宗诸子传》云:初,玄宗兄弟圣历初出阁,列第于东都积善坊,五人分院同居,号“五王宅”。
……玄宗时登楼,闻诸王音乐之声,咸召登楼同榻宴谑,或便幸其第,赐金分帛,厚其欢赏。
诸王每日于侧门朝见,归宅之后,即奏乐纵饮,击球斗鸡,或近郊从禽,或别墅追赏,不绝于岁月矣。
唐玄宗的这些爱好,曾受到大臣们的劝阻,《资治通鉴》卷二一一《唐纪》云:上精晓音律,……又选乐工数百人,自教法曲于梨园,谓之“皇帝梨园弟子”。
又教宫中使习之。
又选伎女,置宜春院,给赐其家。
礼部侍郎张廷、酸枣尉袁楚客皆上疏,以为:“上春秋鼎盛,宜崇经术,迩端士,尚朴素,深以悦郑声、好游猎为戒。
”上虽不能用,欲开言路,咸嘉赏之。
不仅如此,玄宗还擅长于制曲,《太平御览》卷五六八引《乐府杂录》云:又曰《得宝子》者,唐明皇初纳太真妃,喜甚,谓诸嫔御云:“朕得杨氏,如获至宝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建国后三十年关于《长恨歌》主题的论争中,“爱情主题说”似乎并不占优势。
我国有源远流长的儒家诗教传统,这一传统过分强调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相对忽视文学的审美功能,因此往往要求作品就重大社会问题发表政治性的看法,而较少涉及极其普泛化的爱情。
即使在作品中写到爱情,也往往是作为比兴寄托的手段而出现的,言在此而意在彼。
这种诗教传统不仅影响文学创作,而且也影响文学批评,因此,在对作品进行批评时,往往以有无讽谕惩劝为重要的最衡量标准——有则称扬之,无则贬斥之。
建国以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过分强调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要求文学为政治服务,规避或忽视普泛化的感情。
在文学研究领域,奢谈封建帝王后妃之间的爱情多少有些不合时宜。
即使在持“爱情主题说”者那里,李、杨的爱情也往往被泛化为普通人民大众的爱情,仿佛不如此便不值得肯定和赞扬。
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的深入,学术空气逐渐活跃,学术禁忌逐渐解除,“百家争鸣”再次也是在更根本的意义上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
伴随着学术春天的来临,持“爱情主题说”的人慢慢多了起来,并日渐受到比较多的人的注意,此派观点在整个《长恨歌》研究中所占的分量也逐渐加重,以至后来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持“爱情主题说”者的主要观点,大多与持讽谕主题说者针锋相对,其大要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李、杨可能而且确实存在真正的爱情。
持“讽谕主题说”者多从历史的实际情况出发,认为李、杨不可能存在爱情,但持“爱情主题说”者则认为,探讨《长恨歌》的主题,应完全从作品本身出发,从作品提供的人物形象出发,必须把作品中的李、杨与历史上的李、杨区别对待,而不能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代替对作品人物形象的分析。
白居易在创作时,有意识地对历史事实作了筛选和剪裁、改造,剔除了那些不利于表现李、杨爱情的东西,选取和集中了那些最能表现李、杨爱情的真挚、纯洁、缠绵、坚贞的东西。
如把杨贵妃描绘成一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纯洁少女,而隐去了历史上的杨贵妃曾五年为寿王妃、后为女道士等事实,隐去了历史上她与安禄山的暧昧关系,也隐去了唐玄宗与杨氏姊妹特别是虢国夫人的丑行等等。
持“爱情主题说”者还针对持“讽谕主题说”者利用恩格斯“现代意义上的爱情关系,在古代只是官方社会以外纔有”,以及“当事人双方的相互爱慕应当高于一切而成为婚姻基础的事情,在统治阶级的实践中是自古以来都没有的”的论断否定李、杨爱情的观点,指出恩格斯所指的是王公年轻时由父母决定的那种婚姻,而李、杨的结合显然不属此例。
恩格斯在上述论断之后,接着又说:“至多只是在浪漫事迹中,或者在不受重视的被压迫阶级中,纔有这样的事情。
”李、杨的爱情关系正属于这种“浪漫事迹”。
因此,断定李、杨没有真正的爱情只是一种误解,而不是对作品内涵的深刻揭示。
虽然持“爱情主题说”者提供的个别论据有些似是而非,但其主要观点显然具有更多的合理性。
第二,白居易把《长恨歌》归入感伤诗而不归入讽谕诗[1],清楚地表明了他对李、杨故事的定位,因此不能用他创作讽谕诗时提出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解释《长恨歌》。
持“爱情主题说”者认为,《长恨歌》完成之时,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还未完成,其理由是:《新乐府》为元和四年、五年时所作,时白氏入朝为左拾遗,在谏官任上得以了解天下病痛,时政得失,纔以诗为谏。
元和十年,贬官江州司马,在《与元九书》中总结自己创作讽谕诗的实践经验,纔得出“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现实主义创作思想纔告形成,因此不能以后律前,把后来纔有的理论硬套在以前创作的作品的头上。
而白氏在元和元年“所作的《策林》虽然提出了作讽谕诗的见解,但这是为了应制举而闭门赶出来的文章,并非作者对自己创作实践的总结或正在实行的主张。
”[2]持爱情主题说者的辩解有些牵强,持讽谕主题说者把白氏元和元年的创作和元和三、四年时的创作混为一谈也显然不足取。
因为白居易元和元年制举中第后,对被授予盩庢尉很不满,曾经一度有归隐之想,而元和二年以后,被调归京师,官职升迁很快,对宪宗也心存感激,一心一意要补察时政以报答皇帝知遇之恩。
时过境迁,即使对同一题材也可能有前后不同的感悟与体认,笔底“风光”完全有可能不同,因此用新乐府中《李夫人》等相关作品代替或置换《长恨歌》的主题是不可取的,也应该是十分错误的。
第三,《长恨歌》与《长恨歌传》应分别对待,不能等同。
《长恨歌》与《长恨歌传》虽然紧密相关,但毕竟是由两个人创作的两篇不同作品,所谓“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只是陈鸿对《长恨歌》主题的推测,不能代表白氏的本意。
揭示《长恨歌》的主题,更主要的是从作品本身出发,通过细致中肯的分析,推导出真实可靠的结论。
而且,从《长恨歌》中,根本看不出杨妃专权干政的痕迹,也不存在杨贵妃狐媚惑主的事例,那样的历史教训从何得出来?持爱情主题说者企图撇开《长恨歌传》以探讨《长恨歌》的主题是不足取的,因为《长恨歌传》与《长恨歌》题材既相同,创作又同时,而且写成之前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还在一起讨论过李、杨故事,应该说陈鸿对《长恨歌》主题的把握不应出现大的偏差。
而持讽谕主题说者不顾陈鸿传奇存在的版本差异,径取通行本《长恨歌传》[3]“创作缘起”中的议论而对其他版本不深考细辨即舍此取彼也不为妥。
第四,《长恨歌》前半部分对李、杨爱情生活的描写,有些诗句含有一定的讽刺或谴责意味,但这并不影响它的爱情歌颂主题。
因为这些讽刺或谴责的分量是比较小的,是次要的,而对爱情的歌颂则分量大得多,是主要的。
白居易如此写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作者对李、杨沈湎于骄纵淫佚的生活以至荒败朝政,最终导致天下大乱的事实表示不满,而对他们的爱情与不能长相厮守的不幸遭遇抱有同情。
另一方面作者为了交代李、杨爱情发生发展时的情形,以展开故事情节,揭示其悲剧性结局的必然性。
实际上,一些持爱情主题说者与持双重主题说者一样,均认为《长恨歌》既存在对李、杨爱情歌颂的成分,又存在对李、杨爱情谴责批判的成分,分歧仅在于持双重主题说者认为两种成分不分彼此,没有轻重之异,而持爱情主题说者则认为歌颂爱情的成分重,谴责批判的成分轻,不能对等。
无论黑白还是白黑,其思维方式并无二致,即都认为《长恨歌》存在着矛盾对立、互不兼容的两个方面。
这种思维方式在处理比较简单的问题时也许能够奏效,而在面对比较复杂的问题时就不能不遭遇尴尬:既要承认作品是一篇成功的优秀作品,又要承认其内部存在着两种矛盾的思想感情。
另据日本学者下定雅弘教授《战后日本白居易研究概况》[4]一文介绍,日本学者也大多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对李、杨真挚、缠绵、坚贞不渝的爱情的赞美。
他说:“战前,铃木虎雄在《白乐天诗解》(弘文堂,27。
东京弘文堂再版67)一书里说,‘长恨歌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情事,不可相信它有‘惩尤物、诲淫’等的用意。
如有,是失败的。
’吉川幸次郎《新唐诗选续编》(岩波书店,54.5。
筑摩书房《吉川幸次郎全集》卷十一、73)认为,它是根据对两人爱情的深刻同情而创作的。
近藤春雄《论长恨歌》(爱知县立女子短期大学纪要6,55.12)一文说,它是吟咏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世界,其主题是玄宗思慕贵妃而悲伤地逝世的长恨。
”另外,川合康三《论长恨歌》(《中国的人性探求》83.2)一文,“指出前半与后半都有‘搜求——获得——丧失’的情节,而且以这个情节为基础前半和后半有对应关系。
作者说前半用仙界的事物比喻地上的事物,后半用地上的事物比喻仙界的事物。
再者贵妃的形象在前半只是个蒙天子宠爱的女人,在后半却是积极倾诉自己的爱情的女人。
这样,《长恨歌》表现出了男女相爱的世界。
”入谷仙介在《唐诗名作选》(日中出版,83.11)一书中对《长恨歌》作了详细说明,认为“《长恨歌》是纯粹的恋爱悲剧。
白居易很勇敢地咏出新乐府而批判当时的政治腐败,他这勇敢的精神把专制君主的情事改为人类普遍的爱恋故事了。
”丸山清子也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以悲剧告终的爱情,是对‘失去的爱情’所抱的长恨。
”[5]但她同时又认为,白居易对李、杨的爱情进行了“道德上的批判”,没有把它“单纯地当作爱情问题来处理”[6],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也就是说,她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爱情主题,只不过作品存在一些干扰主题的地方。
在台湾,一些学者也认为,“……而《长恨歌》的根本价值正可由此考虑。
他(白居易)廓清了一切杂质,还原了爱情的纯粹面,抒发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纯净感情,创造出中国文学传统里至情至爱的艺术典范。
……白居易肯定了两人情爱之真,纔写出了《长恨歌》千古名作。
”【7】“他(白居易)要通过李、杨爱情悲剧,表达一种爱而不得其爱,却又不能忘却这种爱的‘永恒的遗爱’。
”【8】[1] 白居易生前,其集子经过了几次编辑:长庆四年,元稹为之编定《白氏长庆集》,计五十卷。
此文集前二十卷为诗,,后三十卷为文;大和九年,白居易亲自编定《白氏文集》六十卷。
此集并非简单地附作品于后,而是将增补的部分内容分别编于原来相应的卷次之下;翌年即开成元年,编定六十五卷本;开成四年,编定六十七卷本;会昌二年,编定七十五卷本。
集子的编辑虽非出于白氏一人之手,但其分类应能代表白居易对作品的定位。
[2] 马茂元、王松岭《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上海师院学报》,1983年1期。
[3] 所谓通行本,指《文苑英华》、《白氏文集》所收《长恨歌传》。
[4] 《西北师大学报》,1989年第4期。
[5] (日)丸山清子《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40页。
[6] 同上,第149页。
【7】(台)王安祈《<长生殿>改编本举隅》,《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十一卷第一期。
【8】(台)唐葆祥《<长生殿>及古典名剧的改编》,《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十一卷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