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基础知识课件
专题25: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基础知识【精品课件】-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
![专题25: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基础知识【精品课件】-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7f57c4f2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50.png)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
重点考向
(2)谓语省略 谓语是对主语加以就明,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一般不省略,但在有些情况
下谓语也可以省略。 如,一鼓作气 再( )而衰,三( )而竭。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 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3)宾语省略
趣》),其中主动者“癞蛤蟆”没有出现。 (2)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 如《孟子三章》“百里溪举于市”说“百里溪从市场上被提拔起来,”属于被动意
义,而“介”词于则介绍处所(名词)“又留蚊于素帐中”。其中的“于”表示被动 的意思。
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可译为:而您被赵王所看重,所以燕王想 和您结好。
重点考向
考向三:文言常用句式 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是相对应的,主要要求同学们
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五种句式。
1.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古代通常不用 “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 采用“……者,……也”“……,……也”“……,……者也”“…… 者……”“……者……者也”等词语用在谓语后面帮助判断。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
重点考向
(3)定语后置句 定语: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与特征的。 现代汉语的定语一般都放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前,古文中有时为强调定语所表
示的意义或使句子节奏短而鲜明,可以把较长的修饰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句的翻译,可在译文中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之前,使之合乎现代汉语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
《文言文阅读专题——语法基础知识》课件 (226张PPT)
![《文言文阅读专题——语法基础知识》课件 (22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2d9d797ccbff121dc368337.png)
检测
❖ 项为之强 《童趣》
•“强”(jiāng) 通“僵”
❖ 诲女知之乎 《〈论语〉十则》 •“女”(rǔ) 同“汝”
❖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 •“被”(pī) 通“披”
❖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属”(zhǔ) 通“嘱”
❖ 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畔”(pàn) 通“叛”
助 词
动 词
2、)那个戴墨镜的人静静地等
待着助 词,还连词 不副词时用介词 指名 词尖轻形 容 词轻地助 词敲动 词
助名
着词桌词面。
22
常见实词
一、通假字 二、古今异义词
三、词类活用 四、一词多义 五、偏义复词
一、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 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 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一般认 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 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 。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 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的。
17
虚词之
4. 助词:附着在其他词汇、词组或 句子上,起辅助作用,主要是表示 成分之间结构关系和动作时态的词。 结构助词:的、地、得; 时态助词:着、了、过; 其他助词:所、连、们、似的
18
虚词之
5.语气词:是突出句子语气意义类 型的词,通过语气词可以表示句子 的肯定、疑问、祈使等意义。
如:
的、了、呢、吧、吗、啊、罢了、啦……
人称代词:我、你、它、她们、 大家、咱们; 疑问代词:谁、什么、怎么、哪 里、为什么、何以; 指示代词:这、那、那里、那边。
文言ppt课件
![文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2bc3059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28.png)
《史记》不仅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产生了 深远影响,还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
《汉书》鉴赏
内容概览
《汉书》是一部纪传体的断 代史,主要记载了西汉一朝 的历史。
文学特点
其文学特点在于文笔优美、 刻画细致,尤其擅长通过细 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 。
主题思想
《汉书》强调国家治理的重 要性,通过对西汉历史的记 述和评价,表达了作者的国 家观和历史观。
详细描述
首先,词汇方面,文言文有许多生僻字和一词多义的现象,而现代汉语则更加贴近生活,词汇量大且丰富。其次 ,语法方面,文言文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有时省略主语和宾语,而现代汉语则更加规范清晰。最后,表达方式 上,文言文注重文采和韵律,而现代汉语则更加注重实用和口语化。
02 文言文语法结构
词类
01
02
03
名词
表示人、事、物等实体或 抽象概念的词。
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变化的 词。
形容词
表示事物性质、状态的词 。
词类
副词
连词
修饰动词、形容词或整个句子的词。
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以及句与句 的词。
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与其它事物之间关系的 词。
词类
数词
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
代词
代替名词、形容词或数词的词。
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 语以及句与句的词。
表示语气的虚词,如“ 也”、“矣”等。
03 文言文阅读理解
文章结构分析
总结词:梳理文章脉络, 把握整体结构
详细描述
划分段落,理解段落大意
识别开头、结尾和过渡句
语义理解
详细描述
总结词:深入理解文言见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的用法
高中文言文教学ppt课件
![高中文言文教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7509a80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93.png)
• 文言文基础知识 • 文言文阅读理解 • 文言文教学方法 • 文言文教学实例 • 文言文教学评估与反思
目录
Part
01
文言文基础知识
文字的起源与演变
总结词
了解文字的起源与演变有助于理解文言文的语境和意义。
详细描述
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楷书,文字的起源与演变揭示了古代人们的思 维方式和生活状态,对于理解文言文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讲解文言文基础知识
包括文言文语法、词汇、句式等,帮 助学生建立扎实的基础。
互动提问
鼓励学生提问,通过师生互动,加深 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讨论
自主学习
提供学习资料和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详细描述
选取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进行解读,包括词语解释、句式分析等,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特 点。同时,提供重点语句的现代汉语翻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通过对比现代汉语和文言文的表 达方式,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味和美感,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Part
03
文言文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与互动
文献。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左传》的编纂背景、 主要内容和特点,掌握其中的历史 事件和人物。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左传》中复杂 的记述和描写,以及其中蕴含的历 史观和思想。
《史记》选读
01
02
03
《史记》简介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 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司 马迁,被誉为“史家之绝 唱,无韵之离骚”。
文言文入门二《司马光好学》课件
![文言文入门二《司马光好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4511441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4a.png)
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文 学家:对司马光的职业和成就
进行概述。
主持编纂《资治通鉴》:提到 司马光主持编纂的重要历史著
作。
《资治通鉴》概述
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对《资治通 鉴》的历史地位进行说明。
共294卷,记述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 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对 《资治通鉴》的卷数和记述的历史时期
《论语》选读
选取《论语》中有关学习与思考、修身养性的章 节进行阅读。
《荀子·劝学》
阅读《荀子·劝学》全文,了解荀子的治学之道。
《左传》选读
选取《左传》中有关历史人物故事及其治学方法 的篇章进行阅读。
要求完成一篇关于司马光治学之道心得体会作文
体会司马光勤奋好学、严谨治学的精神
01
结合自身学习经历,谈谈对司马光治学精神的理解和体会。
思考课后问题,为下节课的讨 论做好准备。
THANKS
感谢观看
进行说明。
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 十三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 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对《资治通鉴》的编纂方式和涵盖的
历史时期进行详细描述。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关系
司马光主持编纂《资治通鉴》
明确司马光与《资治通鉴》的关系。
《资治通鉴》体现了司马光的历史观和政治思想
场景设置
设定一个古代书房或庭院等场景, 增添氛围。
对话设计
设计一段关于治学之道的对话,体 现古代文人雅士的学术追求和思想 碰撞。
提问环节:解答学生对本课内容疑问
预习问题收集
在课前收集学生的预习问题,进 行整理和分类。
课堂实时解答
在课堂上实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文言文课件ppt
![文言文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31afbbc1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90.png)
文言文词法
01
02
03
04
实词
指有实际意义的名词、动词、 形容词、数词等。
虚词
指没有实际意义的助词、介词 、连词等。
通假字
指古代汉语中音同音近的异体 字。
古今异义字
指意义用法不同的字。
文言文句法
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 示判断。
被动句
用“被”、“受”、“ 为”、“所”等表示被
动关系。
省略句
省略主语、谓语、宾语 等成分。
THANKS 感谢观看
文言文课件
• 文言文基础知识 • 文言文语法知识 • 文言文阅读理解 • 文言文翻译技巧 • 文言文写作技巧
01 文言文基础知识
文言文定义
01
02
03
定义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 表达形式,主要用于经典 文献、历史记录、文学作 品等正式场合。
起源
文言文起源于先秦时期, 随着历史演变逐渐形成和 完善。
倒装句
将谓语、宾语等成分前 置或后置。
文言文虚词
之
用作代词、助词、连词等。
其
表示代词、副词、语气词等。
以
表示介词、连词、动词等。
于
表示介词、连词、动词等。
03 文言文阅读理解
文言文篇章结构
总结词
理解文言文的篇章结构对于把握文章的整体意义和逻辑关系 至关重要。
详细描述
文言文的篇章结构通常采用起承转合的布局,即开头破题、 承接论述、转折过渡、结尾总结。了解这一结构有助于更好 地理解文言文的中心思想和各段落的内在联系。
文言文修辞手法
总结词
掌握文言文的修辞手法有助于深入理解文意和欣赏其语言之美。
详细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文言文实词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文言文实词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5d1119e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19.png)
(一)字形推断法
• 想一想: • “丰则贵籴,歉则贱粜”中“籴”“粜”的含义。
• 籴是买入食粮的意思,粜是卖出食粮的意思,推断根据 是:“籴”“粜”大家比较陌生。可根据字形,推断为会 意字,跟“食粮”有关,意思是买进食粮、卖出食粮。
• 字形对于推断词义有比较大的作用。通常来说: • 钅(金)、木、氵(水)、灬(火)、土:与五行有关。 • 刂(刀)、弓、矛、戈、斤(斧)、殳:与兵器有关。 • 马、牛、羊、犭、鸟、虫、隹:与动物有关。 • 讠(言)、辶、忄(心)、彳(行):与行为有关。 • 纟:与丝麻有关。贝:与金钱有关。 • 尸:与身体有关。女:与妇人有关。 • 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 • 求:与毛皮有关。旨:与美味有关。 • 页:与首有关。目:与眼有关。 • 皿:与器具有关。宀、户:与房舍有关。 • 攴:与敲击有关。辛:与刑具有关。 • 歹:与死亡有关。片:与文书、文件有关。
• 2.形容词用作动词。指形容词带宾语后,具有了动词的性 质,它和宾语的关系是动宾关系。
• (项伯)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 善:与……交好。
• 3.形容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
• 春风又绿江南岸 • 绿:使……变绿。
•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 • 耻:以……为耻(把……当作耻辱)。
文言文实词
突破文言基础知识 扫除文言文阅读障碍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 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高考对 文言实词不论是采取单独设题直接考查,还是融会到翻译 中间接考查,变化的只是情势,不变的是实词在文言文中 的基础地位。
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是翻译题,考查 点多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 复词和词类活用等。 一、5类文言实词分类突破
《文言文入门》课件
![《文言文入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9399550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d2.png)
把握文言文段落的结构
总结词
段落结构是理解文言文的重要环节,有 助于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和逻辑关系。
VS
详细描述
在阅读文言文段落时,要特别注意段落的 开头、结尾和过渡部分,理解段落内部的 层次和逻辑关系。同时,要注意段落中句 子的排列和组合方式,以更好地把握段落 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理解文言文篇章的主题思想
文言文语法
词类活用
指某些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临时改变其 基本功能和词性。例如名词用作动词 ,形容词用作动词等。掌握词类活用 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之一。
特殊句式
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等。这 些句式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了解其 特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和逻辑关系。
文言文修辞手法
对偶
指用结构相同、意义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意思,增强语 言的表现力和节奏感。在文言文中,对偶是一种常见的修辞 手法。
详细描述
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主题或题目,要求他们运用文言文 进行写作。在写作过程中,强调语言的准确性和精炼性 ,以及文章的结构和条理。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展现 个人风格,同时注意纠正语法错误和表达不准确之处。
THANKS
感谢观看
总结词
理解篇章主题思想是文言文阅读的最终目的,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
详细描述
在阅读文言文篇章时,要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同时,要注意文章中各个段落之间的联系和逻辑关系,以更好地把握整个篇章的主题 思想。此外,要注意文言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寓言叙事等,以更好地理
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主题思想。
04
文言文翻译技巧
直译与意译
直译
按照原文的句式和语法结构进行 翻译,尽量保留原文的表达方式 。
《文言文阅读》课件
![《文言文阅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96647ff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36.png)
02 文言文阅读技巧
理解文意
总结词
理解文意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需要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
详细描述
在阅读文言文时,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对于生僻字词和不熟悉的 语法结构,可以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或相关资料来帮助理解。同时,要注意积累 常见的文言文词汇和用法,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专有名词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在词汇方面存在显 著差异,文言文使用古汉语词汇,而 现代汉语则使用近现代汉语词汇。
文言文中包含大量古代专有名词,如 人名、地名、官职名等,这些在现代 汉语中可能已经消失或被替代。
词义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文言文的词汇 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现代汉语中这 些词汇的意义可能与文言文不同。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句法比较
句式结构
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和现代汉语存 在较大差异,如省略句、倒装句
等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语气助词
文言文中的语气助词与现代汉语 有所不同,如“也”、“乎”、 “矣”等,这些助词在现代汉语 中可能不再使用或意义发生了变
化。
词序
文言文中的词序与现代汉语有所 不同,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句式结构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表达方式比较
文言文精练
文言文表达方式简洁精练,语言优美 ,常常使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读来朗朗上口。
现代汉语通俗易懂
现代汉语表达方式更加通俗易懂,更 贴近口语化,易于理解和接受。
05 文言文阅读实践
阅读练习
总结词
通过阅读文言文文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 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
详细描述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言文篇章,设计多种阅 读练习,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帮 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速பைடு நூலகம்和 准确性。
文言文基础知识入门课件
![文言文基础知识入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566dfd6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69.png)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
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
1.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2.臣诚恐见欺于王&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5.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学于余&
文言 现象
• 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
文 词、数词和量词&至于代词;在古汉语 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
言 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 难掌握的也是实词&熟悉实词主要是掌
实 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 类活用等知识&
词
通假字
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古今通假现象 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 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 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时 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注意;如果通假 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如“火齐之所及也 ”中“齐”通“剂”;应读“jì”&
2.“为”“为……所”表被动&
如: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为予群从所得& 5.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 ;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 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⑤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 ⑥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句中的“奈何”;意思是“怎么办”;②---④句中的“若何”、“如何”、“何如”意为“怎么 样”;⑤句中的“如……何”可解作“把……怎么样”;⑥句中的“孰与”是“与……比较;哪一个 ……”的意思&一般地说;“奈何”、“奈……何”、“若……何”;可解作“怎么办”、“把…… 怎么样”、“拿……怎么办”、“怎么”;而“若何”、“如何”、“何如”一般解作“怎样”、 “怎么样”、“怎么”等;要视具体语境而定&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基础知识复习课件(文言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基础知识复习课件(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eddb3267524de518964b7d83.png)
期中复习讲义(文言文)《古代寓言二则》一、文章内容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二、文学常识1、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2、《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三、语音1、先自度其足(duó)2、吾忘持度(dù)3、遂不得履(suì)(lǚ)4、宁信度(nìng )5、遽契其舟(jù)(qì)四、通假字1、而置之其坐坐同座,座位2、反归取之反同返,返回五、一词多义1、度(1)先自度其足(量长短)(2)吾忘持度(这里指量好的尺码)(3)宁信度(这里指量好的尺码)2、之(1)而置之其坐(代指量好的尺码)(2)何不试之以足(履)(3)至之市(到……去)(4)入水求之(代指剑)3、市(1)至之市(集市)(2)市(集市)罢。
六、重点词语解释1、而忘操之操:拿,携带2、及反及:到,等到3、遂不得履遂:终于4、宁信度宁:宁可5、无自信也无:不,没有6、遽契其舟遽:立即,匆忙。
契:雕刻7、是吾剑之所从坠是:指示代词,这儿8、不亦惑乎惑:迷惑,糊涂七、重点语句翻译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2、宁信度,无自信也。
”*宁可相信自己量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3、是吾剑之所从坠4、求剑若此,不亦惑乎5、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7、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去了。
八、课文内容理解1、郑人最可笑的语言是哪句?此句突出了他是怎样的一个人?2、《郑人买履》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
3、、《郑人置履》讲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故事,旨在讽刺那些不从实际出发,信守教条办事呆板的人,告诉我们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办法的道理;“刻舟求剑”的故事则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很显然,这则寓言讽刺的是那些固守陈规陋习,不懂得根据变化的情况改变看法或办法的蠢人,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初中文言文ppt课件免费
![初中文言文ppt课件免费](https://img.taocdn.com/s3/m/609de193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86.png)
了解倒装句的构成和特点,如“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等。
04
文言文文化背景
文言文中常见的文化现象
01
02
03
科举制度
详细解释科举制度的起源 、发展和影响,以及它在 文言文中的体现。
儒家思想
介绍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以及它对文言文的影响 和体现。
古代官职
解释文言文中常见的官职 ,以及这些官职的职责和 权力。
在写作中引入典故,增强文章的文化 内涵和说服力。
注重文气贯通
在写作中注重文气的贯通,使文章读 起来流畅、自然。
文言文常见句式练习
判断句
被动句
通过练习判断句,掌握其构成和特点,如 “...者,...也”。
理解被动句的用法,掌握其表达方式,如 “为...所...”。
省略句
倒装句
通过练习省略句,理解文言文中省略的表 达方式。
省略句
由于古代书写工具的限制,常 省略一些成分,如主语、谓语 等。
倒装句
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 语后置等,以强调某些词语或
满足语法需要。
03
文言文写作训练
文言文写作要点
理解文言文语法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法、词法,理解文言文 的特殊表达方式。
培养语感
通过大量阅读和写作实践,培养对文言文的 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初中文言文PPT课件
目录
• 文言文基础知识 • 文言文阅读理解 • 文言文写作训练 • 文言文文化背景 • 文言文学习资源推荐
01
文言文基础知识
文言文定义
总结词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表达形式,主要用于书写历史、文学、哲学等经典著 作。
详细描述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表达形式,与日常口语表达有所区别。它是中国古代 知识分子普遍使用的书写方式,广泛应用于历史、文学、哲学等领域的著作。
人教版语文必修上册16.1《登泰山记》文言基础知识课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上册16.1《登泰山记》文言基础知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f05b82f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75.png)
6.名句默写。 ( 1 ) 《 登 泰 山 记 》 中 作 者 登 上 天 门 之 后 看 到 的 风 景 是 : “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2)《登泰山记》中作者对天门攀登之艰巨进行描画的句子是:“道中迷雾冰滑, ___________________”。 (3)姚鼐在描写完日出后,又回视日观峰以西群峰的句子是:“或得日或否,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D 解析:D 项是名词用作动词,其他三项是名词作状语。
பைடு நூலகம்
4.下列对《登泰山记》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阳、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 城郭,古时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 C. 晦,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 桐城,“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即桐城派。
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 都像脊背曲折的样子。 (3)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等到达山顶,(看到)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动词,充满)
漫
其远古刻尽漫失 (动词,磨灭)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介词,相当于“于”,在) 以 余始循以入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自唐显庆以来 (助词,与“来”连用,表示时间)
5.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 汶水西流 (名词作状语,向西) 济水东流 (名词作状语,向东) 崖限当道者 (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文言文基础知识》课件
![《文言文基础知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935ae9e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aa.png)
基础知识复习
一、常识积累 二、文言词语 三、文言句式
文学常识 文化常识 文体常识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特殊句式
固定结构
1.文学常识
一、常识积累
篇目 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
节选自 《论语·先进》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 烛之武退秦师
《孟子·梁惠王上》
《庄子·养生主》 《左传·僖公三十年》
3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
工之侨献琴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 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 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 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 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规律小结] (1)形容词带宾语,即活用为动词。如“善”译为“与……交好”。 (2)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时,也表示某种动态,活用为动词。
如“白”译为“显出白色”。
形容词作名词
1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齐桓晋文之事》)
2 此其志不在小。
(《鸿门宴》)
[规律小结]
形容词作主语、宾语时,活用作名词。 如“明”作主语,译为“视力、眼力”;“小”作宾语,译为 “小的方面”。
3 . 文体常
识
篇目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文体
文体解释
疏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
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书 书,是书信的意思。
阿房宫赋 六国论
赋 赋,诗和散文之间的文学体裁。多用铺陈夸张,辞藻华丽, 富有文采。唐宋时呈现散文化倾向,称为“文赋”。
《文言文入门课~》课件
![《文言文入门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3ddc2e0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0d.png)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强化记忆
多读几遍文言文原文,并使 用科学的记忆方法,比如讲 故事法、联想法等。
多读多写
熟练掌握基础语法和词汇后, 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锻炼 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与他人交流
找到同好者一起学习,或者 向老师求助,借助交流互动 提高文言文表达能力。
动词、形容词、副词
动词、形容词和副词是文言文 最常用的词汇类型之一,其中 动词的运用尤其重要。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了解上下文情境 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掌握常用语法和词汇
文言文常以典故或典型故事为背景,因此了解上 下文情境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含义。
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需要 理解其特有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用法。
结束语
文言文是一种优美而深邃的语言,它包含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也蕴含着 现代汉语发展的历史渊源。希望大家通过本次课程,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 赏这门语言,并由此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
文言文的名篇解读
《庄子》
《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重要的 著作之一,涵盖了众多哲学观点 和主题,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不可估量。
《论语》
《论语》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为重 要的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 弟子的言行,被誉为“圣人之言” 的代表。
《诗经》
《诗经》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古老 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民歌、民 谣、赋和雅颂等形式,是古代文 学艺术的杰作。
《文言文入门课~》PPT 课件
欢迎进入文言文的世界,今天我们将探讨这门古老而优美的语言。
介绍文言文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之 一,是自公元前5世纪开始使用 的一种汉字书写方式。
文言文课件PPT模板
![文言文课件PPT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b5a9532d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80.png)
VS
意义
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还可以提高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 力。此外,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还可以 更好地领略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从 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02
文言文词汇与句法解析
常见实词、虚词用法举例
实词
如“行”、“言”、“思”等, 具有实际意义的词汇,在文言文
中承载着句子的主要信息。
通顺流畅
译文应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易于理解。
体现文体特点
根据文言文文体特点,如典雅、 庄重等,选择恰当的现代汉语表
达方式。
逐句对译和意译方法比较
逐句对译
按照原文句子结构,逐词逐句进行翻译。优点在于忠实原文,但可 能导致译文生硬、不自然。
意译
摆脱原文句子结构的束缚,用现代汉语重新组织句子。优点在于译 文通顺流畅,但可能损失部分原文信息。
诗词中的古汉语
古代诗词是古汉语的精华所在,其中包含了大量优美的句子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些诗句展现了古汉语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歌赋中的古汉语
古代歌赋也是古汉语的重要载体,如《离骚》、《九歌》等作品,以独特的语言和韵律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和思想。
书法艺术中古代汉语元素体现
发展历程
文言文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语 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在隋唐以后,文言文逐渐成为官方文书和文学创作的主要 语言,直到近现代才被白话文所取代。
文言文与白话文区别与联系
区别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词汇、语法、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文言文词汇丰富、 语法复杂,表达方式含蓄委婉;而白话文则更加通俗易懂,接近口语表达。
适用场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拜:授予官职 除:任命,授予官职 授:给予官职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 转、调、徙:调动官职 补:补充缺职 改:改任官职
兼职、代理的词语
兼:同时掌管,兼任 领:兼任 署:代理,暂时担任 权:暂代官职
降职、罢免的词语
贬:降职 谪:被罚流放或降职 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 任官为荣) 左迁:降职 罢、免:罢黜、免去官职 黜、废:废弃不用
武臣
张飞、关羽与刘备俱起,爪牙 腹心之臣,而武人也
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战争
“朱门”代大户
“兵甲”代军队
“梨园”代戏园
“丝竹”代音乐
“口舌”代言语
“笔墨”代文字
寻找实词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想象
接近联想
用接近的事物来代替, 找出意义联系
兵(本义“兵器”)
文言文学习的基础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词类活用 通假字
古今异义 特殊句式 官职变动词语
官职变动词语
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调动官职的词语 兼职、代理的词语 降职、罢免的词语 其它
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 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 缺钱贫寒 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大渡桥横铁锁寒。 心寒恐惧
本义引申义之间关系――引申联想法
辐射式
“节”的本义是“竹 节” 因其连接两边,故有:竹节――季节――节日――节拍。
因其与竹有关,竹直且虚,故有:竹节――气节――贞节――礼 节――规则。
因其是竹中突出的部位,故有:竹节――关健,关节――节制 ――节约
良实的人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如果带上宾语,就活用为动词了或出现在能愿动词 和副词后面又是也活用为动词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火尚足以明也 素善留侯张良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使动用法
一个动词或者形容词,产生了使宾语发生某个动作的意思, 宾语成了动作的主题,这个动词或者形容词便有了使动意 义,活用为使动动词了。 会盟而谋弱秦
其它
还有一些不表示官职的变动,但常常与官职结 合在一起,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
知: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
行:迁左丞,行徐州事
主:掌管。例如《史记·吕太后本纪》:“太 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主兵。”(勃:人名。)
文言实词
了解实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义引申的途径
用推演的方法引申 用比喻的方法引申 用借代的方法引申
“将、已、未、”都是状语,于是原本是名词的“鼓、后、 果”都活用成了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那么这个名词就可能活用 成了动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这些前面有“可以、能、欲(要)”的词,都由名词活用 为动词了。
名词做状语
名词一般是不能做状语的,但在文言文当中,这 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用推演的方法引申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顾野有麦场
将军宜枉驾顾之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搏一笑, 因合纳斗盆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回头看 看 探望 考虑 顾念 但是
反而
用比喻的方法引申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鸟兽的爪和牙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 可不养而择也
借助成语法
臣闻求木之长者, 草木的根或茎干 必固其根本
无本之木
性本爱丘山
最初的
变本加厉
此之谓失其本心 今存其本不忍废
本来的,原来的 底本,稿本
本性难移 照本宣科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做状语 动词的词性改变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后面还有名词或者名词短语,这个名词或者名词短语 就是活用动词的宾语 籍吏民,封府库
舞幽壑之潜蛟
宁许以负秦曲
坪崖转石万壑雷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表示心理活动,意思是“认为怎么样” 秦武断阳色变振恐, 群臣怪之 侣鱼虾而友麋鹿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通假字――结合语境,以音推字
声旁字和形声字可以通假。
序八州而朝同列
舍相如广成传舍
“吏民、八州、相如”都是宾语,“籍、序、舍”这些 词原本是名词,现在都活用成了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前面是不是有“已、乃”等状语,如果有状 语,这个名词也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 矣。”齐师败绩。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 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贤”原本是形容词“德才优秀”,这里是“贤士、 三贤人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被坚执锐”,“尖”和“锐”是兵 侍中侍器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类似联想
采用类似的事物来比 喻,形成一词多义
士兵(拿兵器的人) 军队(拿兵器的一群人)
引(本义为“开弓”) 延引(像弓那样射出去产)
军事战争(军队做的事) 牵引(像拉弓那样往回拉)
积累实词
引申联想法 借助成语法
本义引申义之间关系――引申联想法
连锁式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冷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寒冷的季节 女不织,或受之寒。 缺衣受冻
一个动词处在主语或者宾语的位置,这个动词就可能活用 为名词了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援、蔽、伏”原本都是动词,这里不是处在主语,就是 处在宾语的位置,所以都活用为名词了。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一个形容词做了主语或者宾语,这个形容词就可能活用为 名词了。
常以身翼蔽沛公
道芷阳间行
“翼蔽”相当于“像鸟张开翅膀” ,表状 态。
“间”小路,这里是“从小路”,表 地点
内无应门五尺之童
“内”,在内,表范围。
躬亲抚养 园日涉以成趣
“躬”,“亲自”,表方 式
“日”,每日,表时间
手巾掩口涕 大江东去
“手巾”,用手巾,表工具。
“东”,向东,表方 向。
动词的词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