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试题及答案)(优选.)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A卷)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A卷)试卷一、选择题(共12题;共60分)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偃竹衍生梦魇笑靥B.筼筜陨落竹筠纷纭C.缣素渐染蒹葭笺注D.蜩腹啁啾调和倜傥【答案】C【考点】字音【解析】A项,靥yè,余读yǎn;B项,陨yǔn,余读yún;C项,全读jiān;D项,蜩tiáo,啁zhōu,调tiáo,倜tì。
2.下列加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斫轮(zhuó)曝晒(bào)遂心(suì)毛遂自荐(suì)B.缣素(jiān)荟萃(cuì)蜩腹(tiáo)兔起鹘落(hú)C.畴昔(chóu)筼筜(yún)诸君(zhū)亲厚无间(jiàn)D.箨龙(tuò)偃竹(yǎn)笔砚(yàn)蹑手蹑脚(niè)【答案】A【考点】字音【解析】A项,“曝”应读“pù”。
3.对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然:这样。
B.袜材当萃于子矣萃:聚集。
C.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少:数量不多。
D.苏子辩矣辩:能说会道。
【答案】C【考点】实词【解析】C项,少:稍微。
4.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子辩矣辩:有口才,善长言辞。
B.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妄:荒谬,错误。
C.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略:简略。
D.扫取寒梢万尺长扫取:描画。
【答案】C【考点】实词【解析】C项“略”应为“大概,大致”。
5.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与可厌之②士大夫传之B.①投诸地而骂②言举斯心加诸彼身C.①吾将以为袜②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D.①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②深追先帝遗诏【答案】B【考点】虚词【解析】A项,①代词,四方之人;②代词,文与可的态度及话语。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 副本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检测卷考试时间:120分钟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基础题(26分)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
B.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壮:雄壮。
C.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身:身体。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仓皇东.出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3.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3分)①夫祸患常积于忽微②吾辈无生理③将成家而致汝④可谓智力孤危⑤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⑦饥饿之余,好弄笔墨⑧又可冀其成立邪⑨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⑩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A.①②⑨B.③④⑩C.①⑤⑦D.④⑤⑧5.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
B.韩愈,字退之,邓州河阳(今河南南阳)人,有“韩昌黎”“韩侍郎”之称。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与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
C.文与可,北宋著名画家,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
善画山水,尤善画竹。
D.方苞,字凤九,又字灵皋,号望溪,桐城人,明初著名散文家。
6. 新闻报道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具有重点突出、概括性强的特点。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进行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五单元测试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测试教学参考0602 2138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测试(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30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伶(líng)人盛(chéng)以锦囊意气之盛(shèng)B.子嗣(sì)不省(shěng)所怙兄殁(mò)南方C.尚飨(xiǎng)兔起鹘(hú)落汝遽(jù)去吾D.梦寤(wù)不食周粟(sù)黍(shǔ)熟黄粱2.下列画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他们俩吵架,你不劝,反而加进去,你这不是抱薪救火吗?B.后唐庄宗得失天下的故事,让我们知道了盛衰之理乃是因人成事。
C.他虽然在草原上单独放牧,却意识到自己处在一个团结的集体中间,从没有形单影只、孤立无援的感觉。
D.方苞的《狱中杂记》揭露了狱吏的贪赃枉法、滥用酷刑,让读者感受到他们所犯下的罪行真是罄竹难书。
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B.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C.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
D.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
4.下列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率(全都)赂秦耶暴秦只欲无厌(满足)B.始速(迅速)祸焉洎(等到)牧以谗诛C.原(探究)庄宗之所以得失天下系燕父子以组(绳索)D.教吾子与汝子,幸(希望)其成袜材当萃(聚集)于子矣5.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B.庄宗受而藏之于庙言有尽而情不可终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尔三矢D.尔其无忘乃父只志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思厥先祖父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B.可谓智力孤危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C.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D.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耶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发生活用的情况不同其它三项的是()A.函梁君臣之首B.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C.吾兄盛德而夭其嗣矣D.予我千金,吾生若8.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身死国灭,为天下笑C.智勇多困于所溺D.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9.下面是对本单元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苏洵在《六国论》中先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总论点,然后又从“赂者”和“不赂”两方面进行了论证,体现了议论文论证严谨的特点。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单元测试(一)++Word版含答案
想起我的父母,我常常会涌出无比惭愧的心情,因为在我年轻的时候,一样觉得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父母总是被放在了后面。记得当初母亲从平房搬进新楼之后,已年过80,腿脚不利索,我生怕她下楼不小心会摔倒,便不让她下楼。母亲去世之前,一直想下楼看看家前面新建起来的元大都公园,总是兴致很高地对我说:“听说那里种了好多月季花!”正是伏里天,我对她说:“天凉快点儿再去吧。”谁想,没等到天凉快,母亲突然走了。那时候,总以为父母可以长生不老地永远陪伴着我们。我们就像蚂蟥一样,趴在父母的身上,理所当然地吸吮着他们身上的血。
我不知道,如今的胡文阁站在舞台上舞动水袖的时候,会不会在一瞬间想起母亲。不知道为什么,自从听到他讲述自己这件30多年前的往事之后,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在电视里,再看到他舞动水袖的时候,我总有些走神,忍不住想起他的母亲,也想起我的母亲。
(原载《今晚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本文作为一篇政论文,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即使是在慨叹晋王败亡时,也只有惋惜之意而无责难之词,可谓义正辞婉。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5分)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单元测试(一)++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训练卷语 文 (一)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水袖之痛 肖复兴胡文阁是梅葆玖的徒弟,近几年名声渐起。
作为梅派硕果仅存的男旦演员,胡文阁的声名无疑沾了梅派的光。
当然,他自己很努力,唱得确实不错。
六年前,我第一次看他的演出,是在长安剧院,梅葆玖和他前后各演一折《御碑亭》。
坦率地讲,说韵味,他还欠火候,和师傅有距离;单说声音,他要比师傅更亮也更好听,毕竟他正当年。
其实,我对胡文阁的兴趣,不仅在于他梅派男旦的声名和功力,还因为听他讲了自己的一件往事。
20世纪80年代,他还不到20岁,在西安唱秦腔小生,却痴迷京戏,痴迷梅派青衣,便私下向名师李德富先生学艺。
青衣的唱腔当然重要,水袖却也是必须苦练的功夫。
四大名旦中,水袖舞得好的,当数梅、程二位。
水袖是青衣的看家玩意儿,它既可以是手臂的延长,载歌载舞;又可以是心情的外化,风情万种。
那时候,不到20岁的胡文阁痴迷水袖,但和老师学舞水袖,需要自己买一匹七尺长的杭纺做水袖。
这一匹七尺长的杭纺,当时需要22元,正好是他一个月的工资。
为了学舞水袖,花上一个月的工资,也是值得的。
但关键问题是,那时候,胡文阁的母亲正在病重之中——他很想在母亲很可能是一辈子最后一个生日的时候,给母亲买上一件生日礼物。
但是,他已经没有钱给母亲买生日礼物了。
在水袖和生日礼物两者之间,他买了七尺杭纺做了水袖。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试卷????一、语言基础知识(18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赂秦(lù)?暴霜雪(bào)?洎(jì)?尚飨(xiǎnɡ)B.仇雠(chóu)?沾襟(zhān)?子嗣(sì)?怙恶不悛(hù)C.万乘(chénɡ)?筼筜(yún?dānɡ)?蜩蝮(tiáo)?反间计(jiàn)2AC3AC4A5AC6A“唐B.《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苏轼回忆悼念亲友的文章,记叙了他和文与可的深厚情谊。
C.《祭十二郎文》作者韩愈,唐朝散文家,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死后谥“文”,称韩文公。
D.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人,自称蜀人。
他的文章多寄托着故国之思。
《陶庵梦忆》是张岱在明亡之后写的一部书。
二、阅读课内文言文选段,完成7-11题(15分)。
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7.对下面句中的“颠覆”和“固”二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8AC9AC10A11.与A㈠?而不免于死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检测:第五单元测评+Word版含答案
第五单元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有宋以来,接地气的词、小说、戏曲的兴盛,促成了中国文化的下移,由此导致官方意识形态传播的因时而变。
在承袭固有的诗文传播之外,如何使词、小说、戏曲担负起像诗文一样宣传正能量的职责,不仅要突破“诗文为贵,词曲为卑”的陈旧文体观念,更要面对的是文化下移带来的意识形态有效传播途径的探索。
戏曲与意识形态的传播虽有深刻的关联,但官府因其“不登大雅之堂”而疏于管理。
随着戏曲从业人员的壮大,题材内容思想的拓边扩界,“优孟衣冠”式的宫廷娱乐逐渐转为勾栏瓦肆的演出,这导致“违规越礼”之事时时有之。
如《墙头马上》,剧中李千金与裴少俊在后花园违规越礼,颇为大胆。
此类传播有违儒家教化,这一现象逐渐引起官府的警觉,于是针对戏曲的法律条文也多了起来。
“诸妄撰词曲,诬人以犯上恶言者处死”等条文在《元史·刑法志》中有明确的记载。
明承元风,逐渐强化。
《御制大明律》云:“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妆扮者与之同罪。
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
”明初,朱元璋盛推《琵琶记》。
《琵琶记》出现之前,蔡伯喈、赵五娘的故事已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但内容多为蔡伯喈应试及第,抛亲弃妻,被暴雷轰死。
高明感于蔡伯喈行为有违教化,故在“休论插科打浑,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与妻贤”创作动机的驱使下,把原本负心题材的故事,演绎成“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的教化剧。
朱元璋之子朱权,潜心戏曲,援引“治世之音安以乐”,为《太和正音谱》的戏曲文献整理鸣锣开道,并云“杂剧者,太平之胜事,非太平则无以出”。
理学家丘溶继承高明戏曲遗风,言“借他时世曲,寓我圣贤言”。
清初流传甚广的《桃花扇》与《长生殿》,更是接续“资治通鉴”之史家意识,使情摆脱了晚明一己自由之立场,而放到一己之情与国运相关的宏大叙事之中。
高中 第五单元 单元测试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试题(共16页)
语文:第五单元单元测试〔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中国古代(gǔdài)诗歌散文欣赏?〕(时间是:150分钟总分:150分)一、(15分,每一小题3分) 1.以下加点词语的读音完全一样的一组是()A.险峻.疏浚.逡.巡俊.俏怙恶不悛.B.亵渎.案牍.黩.武牛犊.买椟.还珠C.骁.勇妖娆.饶.恕缭绕.百折不挠.D.枢.纽讴.歌老妪.抠.门呕.心沥血解析:A.逡—qūn,悛—quān,峻、浚、俊均读jùn;B.均读dú;C.骁—xiāo,娆—ráo,饶—ráo,绕—rào,挠—náo;D.枢—shū,讴—ōu,妪—yù,抠—kōu,呕—ǒu。
答案: B2.以下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坐落圆舞曲老牛舐犊夙兴夜寐B.真缔舶来品目不暇接怙恶不悛C.誊写肇事者门可落雀抵足而眠D.讴歌拌脚石佶屈聱牙谈笑风生解析:B项中“缔〞应为“谛〞;C项中“落〞应为“罗〞;D项中“拌〞应为“绊〞。
答案: A3.依次填入以下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物理课上,李文君对牛顿第一定律________,可刘教师却说无数事实证明了这是一个不容________的问题。
②在这次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李强事先没有对他的课题进展充分的调查研究,________做出了错误的结论。
③高考有两个功能:其一为评价(píngjià)功能,其二为选拔功能。
高考的逻辑很简单,________在根底教育中承受了良好训练的学生________有资格承受高等教育。
A.置疑/质疑以致只要/就B.质疑/置疑以致只要/就C.质疑/置疑以致只有/才D.置疑/质疑以致只有/才解析:“质疑〞意思是“提出疑问〞,“置疑〞意为“疑心(用于否认)〞。
“以致〞和“以致〞都是连词,都用于下半句话的开头。
“以致〞表示由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以致〞表示下文是上述的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语文】10-11学年(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 单元写作、测试
单元写作巧妙构思融入情感本单元所选课文,风格各不相同,但从其内在的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看,都是散而不乱,气贯中脉,体现了文学名篇艺术上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散文的篇幅一般超过诗歌,容量较大,行文与结构的组织安排特别重要。
散文在结构上的特点是“散”,因为过于整齐集中,会显得呆板,失去自然之趣,影响阅读时的从容自在。
但“散”不是散漫杂乱。
无论结构是整是散,语气是急是缓,都要有线索、气脉贯注其间,形成全篇的有机联系。
作者贯注在文章中的思想情感,是沟通各个部分的精气血脉。
就不同类型的文章看,作者注入于作品中的有的侧重于情,有的侧重于理。
把握好文章的思想情感脉络,在行文中融入自己的情感,能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那么在写作中怎样抒发情感呢?这里介绍几种主要抒情方式,供同学们写作时借鉴。
1.借景抒情法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
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融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
2.咏物寓情(咏物言志)法咏物寓情,是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咏物寓情的关键在于“寓”。
它的特点是,只描写物象,不直接抒情,作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对物象的具体描绘之中,通过比喻、拟人、象征等方式,委婉曲折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就是借助竹子,陈述了自己在创作上的观点,同时抒发了对朋友的悼念之情。
3.融情于事法融情于事,指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
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得真诚可亲。
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通过对件件往事的详细的叙述,抒发作者悲痛欲绝的哀伤。
4.融情于理法融情于理,就是把感情寄寓在说理之中。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测试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测试一、语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66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赂.秦(lù)暴.霜雪(bào) B .六国互丧(s àng ),率(shu ài )赂秦耶 C.洎(j ì)牧以馋(c án )诛 D.为(w ãi )国者无使为(w âi )积威之所劫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 ) A.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B.弊.在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
D.或.曰:……率赂秦耶。
或.未易量。
3.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D ) A.非兵.不利。
兵:军队 B.不能独完.。
完:完成 C.暴秦之欲无厌.。
厌:厌恶 D.或未易.量。
易:轻易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A.并力西.向 B.日.削月.割 C.不能独完.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5.与“洎牧以馋诛”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D.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6.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伶.(l íng )官 契.(q ì)丹 锦囊.(n áng) B.仇雠.(ch ïu) 勖.(x ù)勉 困于所溺.(n ì)C.信函.(h án) 俳.(f ēi)优汾.(f ēn)州D.度.(d ù)曲 为.(w ãi)天下笑 系.(x ì)燕父子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B.及凯旋而纳.之 纳:收藏 C.而皆背晋以归.梁 归:回到 D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绳索 8.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及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B.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牢告庙 C.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9.下列加点字与“函梁君臣之首”中的“函”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负而前.驱B.仓皇东.出C.一夫夜.呼D.契丹与我约.为兄弟 10.下列加 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是A.不省.(x ǐng)所怙.(g ǔ) 兄殁.(m î)南方 辍.(zhu ì)汝而就B. 窆.(bi ǎn)不临其穴 归取其孥.(n ú) 斗斛.(h ú)之禄.(l ù)C.丞相薨.(m ãng) 遽.(sh ū)去 佐戎.(r ïng) 万乘.(sh âng)D.殒.(y ǔn)其生 奴婢.(b ì) 鸨.(b ǎo)羽 尚飨.(xi āng) 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省所怙. 怙:依靠 B.诚.知如此 诚:如果 C.比.得软脚病 比:近来 D.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遽:就 12.下列加点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吾书.与汝早 B.莫如西.归 C.毛血日.益衰 D.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13.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B.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C.而汝抱无涯之戚也D.敛不凭其棺 14.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是 A.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B.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C.传之.非其真邪 D.东野之.书,耿兰之.报 15.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筼筜..(y ún d āng) 蜩.(ti áo)腹 兔起鹘.(h ú)落 庖.(p áo)丁解牛 B.斫.(zhu ï)轮者也 偃.竹(y àn) 蹑.(ni â)手蹑脚 箨.(z ã)龙 C.曝.(p ù)书画 畴.(ch ïu)昔 亲厚无间.(ji àn) 缣.(ji ān)素 D.笔砚.(y àn) 荟萃.(cu ì) 轮扁.(pi ān) 蛇蚹.(f ù)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执笔熟.视 而操之不熟.者 B.予不能然.也 然.二百五十匹绢 C.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吾将以.为袜 D.乃见.其所欲 以追其所见.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而读书者与.之 与:赞同,许可 B.袜材当萃.于子矣 萃:聚集 C.苏子辩.矣 辩:辩驳 D.废.卷而哭失声 废:放下 18.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庖丁,解牛者也B.必先得成竹于胸中C.轮扁,斫轮者也D.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19.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遘.(gîu)者绞缢.(yì) 大梦将寤.(wù)B.梏.(kù)扑主谳.(xiàn)者瓶粟屡罄.(qìng)C.户牗.(yǒng) 日晷.(guǐ) 罹.(lí)此果报D.骈.(pián)死矜.(jīn)疑自啮.(chǐ)其臂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牖.其前以通明B.必械.手足C.奸民久于狱,与胥卒表里.. D.贫则面.语之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凡.杀人,狱词无谋故者有郭四者,凡.四杀人B.日与其徒.置酒酣达曙郑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C.康熙四十八年,以.赦出吏因以.巧法D.渫恶吏忍于鬻狱,无.责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而之所存也2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駴駴为野人B.政如邯郸梦断C.犹思摹榻二王D.直头饿死,不食周粟二、文言文阅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伶官传序》同步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伶官传序》同步检测一、基础巩固1.下面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②及凯旋..而纳之凯旋:取得胜利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第二人称代词④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推究⑤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安乐⑥泣.下沾襟泣:流泪A.①②④⑤B.①⑤⑥C.①④⑤D.③④⑤⑥【答案】C(凯旋,胜利归来;其,副词,一定;泣,泪水)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仓皇东出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答案】C【解析】A、B、D三项与例句均是名词用作状语,C项“天下”意为“天下的人”。
3.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句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B.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C.家祭无忘告乃.翁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答案】C(C你的;A表判断的副词,是;B于是;D副词,竟然)4.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答案】D【解析】A、B、C三项中“所以”表示原因,D项中“所以”为“用来……的”之意,表凭借。
5.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各句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句:智勇多困于所溺A.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B.此三者,吾遗恨也C.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答案】A(例句与A都是被动句)二、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单元质量检测:第五单元+Word版含答案.doc
单元质量检测五( 时间: 150 分钟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 ( 每题 3 分,共 18 分 )1.以下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赂秦(l ù).病殁 (mò).B.尚飨 (xi ǎnɡ).遭灾(l í).C.诘问(j í).告罄 (q ìnɡ).D.桎梏 ( ɡù ).卧榻 (t à).分析: A 项,“怙”读答案: B草芥 (jiè).不省所怙 ( ɡū).迩年( ěr).日削月割 (xu ē).矜诩 (x ǔ).人山人海 (zh ǒnɡ).酒酣 (h ān).繁荣靡丽(mí).hù。
C 项,“诘”读ji é。
D 项,“靡”读mǐ。
2.以下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A.凋弊妻孥啮齿雕虫薄技B.推翻伫想羁绊黄梁美梦C.曝晒希冀逸豫瓮牖绳枢D.坟茔陨命日晷卖官鬻爵分析: A 项,弊-敝。
B 项,梁-粱。
D项,陨-殒。
答案: C3.以下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暴秦之欲无厌.厌:知足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导致C.而临事忽焉丧.之丧:死亡D.而念书者与.之与:允许分析:丧:失掉。
答案: C4.以下各句中,无通假字的一句是()A.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B.敛不凭其棺C.虽万乘之公相D.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分析: A 项,当-倘。
B 项,敛-殓。
D项,少-稍。
答案:C5.比较以下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①汝殁以六月二日.②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这样也.③而身故国灭,为天下笑.④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A.①与②同样,③与④不一样B.①与②同样,③与④也同样C.①与②不一样,③与④也不一样D.①与②不一样,③与④同样分析:①“在”,介词;②“而”,连词;③“被”,介词;④“成为” ,动词。
答案: C6.以下各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思厥先祖父..B.这样孩提者,又可冀其建立..邪C.堪称智力孤危..D.或叩过去事,一一详述之,意色扬扬,若自矜诩..分析: A 项,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爷爷。
最新《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试卷一、语言基础知识(18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赂秦(lù)暴霜雪(bào)洎(jì)尚飨(xiǎnɡ)B.仇雠(chóu)沾襟(zhān)子嗣(sì)怙恶不悛(hù)C.万乘(chénɡ)筼筜(yún dānɡ)蜩蝮(tiáo)反间计(jiàn)D.桎梏(kù)主谳者(yàn)日晷(ɡuǐ)缣素(jiān)2.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痼疾告罄颠覆以衲报裘B.坟茔誊写沉溺兔起鹘落C.逸豫凯旋锦囊革灭歹尽D.贿赂弥繁俳优报薪救火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暴秦之欲无厌厌:满足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C.而临事忽焉丧之丧:死亡D.而读书者与之与:许可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B.敛不凭其棺C.虽万乘之公相D.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5.比较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汝殁以六月二日②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③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④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6.下列对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苏洵字明允,眉山人,南宋时期散文家。
他和儿子苏轼、苏辙被后人合称“三苏”,并列“唐宋八大家”中。
B.《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苏轼回忆悼念亲友的文章,记叙了他和文与可的深厚情谊。
C.《祭十二郎文》作者韩愈,唐朝散文家,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死后谥“文”,称韩文公。
D.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人,自称蜀人。
他的文章多寄托着故国之思。
《陶庵梦忆》是张岱在明亡之后写的一部书。
二、阅读课内文言文选段,完成7-11题(15分)。
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及同步练习答案解析:-第5单元 单元 综合检测(5)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综合检测5一、基础与运用(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桎梏.(ɡù)戛.然而止(jiá)角.逐(jué) 扶老挈.幼(qiè)B.粗犷.(ɡuǎnɡ)煞.费苦心(shà)哺.育(pǔ)断壁残垣.(yuán)C.脸颊.(jiá) 瓜熟蒂.落(tì)狩.猎(shòu) 虚与委蛇.(yí)D.赡.养(shàn) 怙恶不悛.(quān)蹦.跶(bènɡ)叱咤.风云(chà)解析:选A。
B.“哺”应读“bǔ”;C.“蒂”应读“dì”;D.“咤”应读“zhà”。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绿州集装箱寸草春晖鹬蚌相争,渔人得利B.历练套近乎一视同人城门失火,殃及池鱼C.聘任成式化欢呼雀跃黄钟毁弃,瓦釜雷鸣D.嬗变勘误表趋炎附势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解析:选D。
A.州—洲;B.人—仁;C.成—程。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身垂范,开创了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网络问政”新风,并将其引向深入和常态化。
B..年2月18日晚6时,在经历了260天的密闭飞行后,中国志愿者王跃走出登陆舱,成功踏上模拟火星表面,在“火星”首次留下中国人的足迹。
C.造成“用工荒”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经济发展方式过于粗放,区域规划,产业布局不合理,未能对用工需求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等等。
D..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在山东举办,来自美、英、日、俄……等18个国家和国内近30个省市的近千名飞行员为这一盛会献上了他们的航空“绝活”。
解析:选B。
A.第一句直接引用,句号应在引号内;C.“区域规划”后面的逗号改为顿号;D.省略号和“等”不能连用,去掉“等”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同步测试:第五单元+5.1+Word版含答案
赏析示例六国论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弊在赂.秦(luò) 思厥.先祖父(jué) 抱薪.救火(xīn)B.暴.霜露(bào)如弃草芥.(jiè)胜负之数.(shù)C.燕.赵之君(Yān)洎.牧以谗诛(jì)率.赂秦耶(shuài)D.为.国者(wèi)革灭殆.尽(dài)日削.月割(xuē)项,“赂”应读“lù”。
B项,“暴”应读“pù”。
D项,“为”应读“wéi”。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亲附,亲近(2)招致(3)副词,近于(4)爱惜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视之不甚惜.. B.子孙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项,祖父:泛指祖辈、父辈。
今义指父亲的父亲。
B项,子孙:儿子和孙子,泛指后代。
古今同义。
C项,颠覆:灭亡。
今义指采取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的政府。
D项,故事:先例。
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4下列对“以”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以.攻取之外②以.有尺寸之地③举以.予人,如弃草芥④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用、凭。
②连词,表承接关系,而。
③连词,表示目的,来。
④介词,拿,用。
5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
(1)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
这一中心论点又分成两个分论点加以论述,这两个分论点分别是:①;②。
(2)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作者在文中列举齐、赵、燕三国破灭的史实并对此加以分析。
作者认为,其中齐国灭亡的原因是: ;赵国灭亡的原因是: ;燕国灭亡的原因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胜负之数.(次数),存亡之理B、六国互.(相互)丧,率赂秦耶?C、洎牧以谗.(说别人的坏话)诛,邯郸为郡。
D、思厥先祖父,暴.(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③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④较秦之年得,与战胜而得者.A、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也相同B、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不同C、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相同D、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也不同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有相同类型的词类活用的一组是()①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④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⑤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⑥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⑤D、③④⑥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②、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③、师不必..贤与弟子④、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⑤、思厥先祖父..之理..之数,存亡..⑥、则胜负⑦、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A、③④B、①⑦C、②⑤D、①⑥5、从文言句式看,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句: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6、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兵器)B、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招致)D、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再次)7、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与.赢而不助五国也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不赂者以.赂者丧C、斯用兵之.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D、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与赢而.不助五国也8、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来)B、抑本其成败之迹.(事迹,事情的始末)C、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D、乃凯旋而纳.之(收藏)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A、函.梁君臣之首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C、而皆背晋以归.梁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10、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世言晋王之.将终也B、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而皆背晋以.归梁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D、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A、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C、至于..以一少牢告庙..誓天断发,泣下沾襟D、则遣从事12、下列句子是被动句的一项是()A、梁,吾仇也B、请其矢,盛以锦囊C、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D、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3、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这里泛指绳索)B、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所有的)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本:本来)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微小的事)。
14、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②、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庄宗受而藏之于.庙A、两个“其”相同,两个“于”也相同B、两个“其”相同,两个“于”不同C、两个“其”不同,两个“于”相同D、两个“其”不同,两个“于”也不同15、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B、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乃能衔哀致.诚C、汝之子始.十岁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D、而不悲者无穷.期矣穷.则独善其身16、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是()A、废卷而哭失声..然..。
B、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C、余因而..袜材..实之D、吾将以为1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邪?..不从汝而死也 B、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C、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信也..而已D、未可以为18、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B、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C、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D、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19、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日:一天)B、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夭:使……死亡)C、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克:能够)D、又可冀.其成立邪? (冀:希望)20、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遗留)B、而读书者与.之。
(许可答应)C、月落庭空影许.长(如此的这样的)D、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从前)21、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②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B、①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②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C、①乃见其.所欲画者②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D、①足相蹑于.其门②袜材当萃于.子矣22、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袜材当萃.于子矣(萃:聚集)B、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略:简略)C、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妄:荒谬)D、苏子辩.矣(辩:能说会道)23、下列各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②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B、①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②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C、①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D、①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②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24、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②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耶?B、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C、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②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D、①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②予以.康熙三年登泰山25、下列加点字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B、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D、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26、“然”的用法不同于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凡江中诸山,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B、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C、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D、有志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焉27、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B、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D、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
28、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B、吾佐董丞相于汴州C、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D、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29、下列对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苏洵字明允,眉山人,南宋时期散文家。
他和儿子苏轼、苏辙被后人合称“三苏”,并列“唐宋八大家”中。
B、《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苏轼回忆悼念亲友的文章,记叙了他和文与可的深厚情谊。
C、《祭十二郎文》作者韩愈,唐朝散文家,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死后谥“文”,称韩文公。
D、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人,自称蜀人。
他的文章多寄托着故国之思。
《陶庵梦忆》是张岱在明亡之后写的一部书。
二、阅读课内文言文选段,完成1-5题。
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1.对下面句中的“颠覆”和“固”二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灭亡肯定 B.倾覆本来 C.倾覆肯定 D.灭亡本来2.下面句中“而”字与例句“战胜而得者”的“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B.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3.下列句子中,最能说明“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的原因的一项是()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㈡.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4.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与“忧劳可以兴国”相同的一组是()A.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事不目.见耳.闻C.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5.与“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人不余欺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C.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赵尝五战于秦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6-13题。
㈠六国论(节选)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⑴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⑵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李桢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国也。
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
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⑶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咎:过失B.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摈:摈弃C.未可专以罪秦..国也罪秦:有罪的秦国D.兵连祸结,曾.无虚岁曾:竟然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同现代汉语的意思基本相同的一组是()①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③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④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⑤而四国休息于内A.①④ B.②④ C.②⑤ D.②③8.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B.彼秦者将何为哉?/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C.未可专以罪秦国也/不赂者以赂者丧D.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子孙视之不甚惜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