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外引流..
成人脑室外引流(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2024版)
![成人脑室外引流(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2024版)](https://img.taocdn.com/s3/m/9e7db8d3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39.png)
感染
• 应观察引流液性状,如发现引流液混浊,呈毛玻璃状或有絮状物,提示可能发生颅内感染。 • 如发生感染,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体温异常、意识水平进行性下降、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改变、颈项强直、穿刺
部位脑脊液漏、引流不畅等,协助医师留取脑脊液标本,并遵照 WS/T 662—2020 的规定送检。
7.并发症识别与护理
详细列出了EVD和LD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详细描述了出血、感染、脱管与堵管、过度引流、低颅压 头痛等并发症的处理 建议拔管前实施夹闭实验,并密观患者变化 未具体提及护理操作规范 强调了术后观察和引流管护理,但未具体提及记录要求 未提及
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2024
中华护理学会
2024年10月11日 2025年1月1日 成人脑室外引流护理 未具体提及 未详细描述系统组成,侧重于护理操作 侧重于护理操作,如引流量控制、装置维护
未详细列出适应证和禁忌证
侧重于并发症的识别与护理,如出血、感染、堵管
明确拔管前夹闭引流管至少24小时,并观察患者变化 详细规定了护理操作规范,如手卫生、无菌原则等 强调了监测引流量和记录,以及引流液性状的观察 作为团体
汇报完毕,感谢观看
3.术语和定义
脑室外引流装置 : 一种将脑室内脑脊 液向体外引流的密闭装置,一般由引流 管、滴瓶、收集容器、阻断夹及三通阀。 等组成。
脑室外引流 :将脑室内的脑脊液向体外 密闭系统引流的技术。
4.基本要求
四.应与医师确定引流管滴液口高度及目标引流量,平稳控制引流速度。 五.应保持脑室外引流装置稳定、密闭、通畅。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 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662—2020 临床体液检验技术要求
脑室外引流管护理要点
![脑室外引流管护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a97b9b73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f8.png)
脑室外引流管护理要点
1、标记:病人回病房后,医生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将引流袋悬挂于床头并妥善固定管道,护士应注明引流管名称、留置日期贴于引流管上。
2、引流袋的高度:引流管开口需高出侧脑室平面10-15cm(即外耳道水平)侧卧位:以正中矢状面为基线,高出15~18cm0
头痛者注意观察高度以及引流量,以判断颅内压高或低引起的头痛。
(如为血性脑脊液引流袋可适当放低)
3、妥善固定:
①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成角、折叠。
②术后病人头部的活动应适当限制,翻身及护理操作时,避免牵拉引流管。
③搬运病人时应暂时夹闭引流管。
4、观察引流的量、颜色、性状、通杨度:
①术后早期:控制引流速度,若引流过快过多,易出现低颅压性头痛、恶心、呕吐,此时抬高或暂夹闭引流管。
引流液<500m1∕d°(颅内感染:引流量可适当增多,注意电解质补充。
)
②色:术后1-2天可略呈血性,渐变橙黄色,最后澄清。
③性状:异常时呈毛玻璃状或絮状物示颅内感染。
④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随病人呼吸、脉搏等上下波动示通常,反之不畅。
5、每日定时更换引流袋,记录引流量,更换时严格无菌操作,必要时作脑脊液检查或细菌培养。
6、拔管:拔管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局部有无脑脊液漏。
脑室外引流相关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脑室外引流相关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e008946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c3.png)
脑室外引流术(external ventricular drainage,EVD)是神经外科的基本术式之一,能有效引流脑室内容物,监测和控制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临床应用极为广泛。
世界上首例EVD由医生Claude-Nicholas Le Cat于1744年完成[1]。
在随后的200多年间,这一技术逐渐发展、改进和扩大了临床适应证。
时至今日,EVD已拥有一整套规范化的手术流程,现常用于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积水和其他颅内疾病的诊治,特别是急性颅内高压等神经外科急症的治疗[2]。
EVD系统是由体内引流管和体外无菌闭合性引流装置组成,EVD通过这个密闭系统将脑脊液向体外持续引流。
虽然这类手术的标准化和精细化程度逐渐提升,并出现了新型的导管材料和标准化的术后导管护理,但是由于引流管通常需要长时间留置(通常达1至2周以上),患者术后容易发生脑室外引流相关感染(external ventricular drainage related infection,ERI),还脑室外引流相关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孙艳梅1,2,罗霜1,3综述王鹏1,3审校1.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五人民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神经外科(成都611130);2.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临床医学系(成都611137);3.成都市肿瘤防治所(成都611137)【摘要】脑室外引流术(external ventricular drainage,EVD)是神经外科常用的手术方式之一,通过穿刺患者脑室并安置外引流管从而达到引流脑室内容物的目的。
脑室外引流相关感染(external ventricular drainage related infection,ERI)是一种严重的EVD并发症,可显著增加死亡率、延长住院时间及增加治疗费用。
近年来,ERI的控制策略日渐完善和丰富,但主要集中在提高手术的整体安全性和制定群体性预防措施上,在感染信息化预测和精准防控方面还相对不足。
脑室外引流
![脑室外引流](https://img.taocdn.com/s3/m/c4dd2394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7a.png)
脑室外引流管解剖位置:穿刺部位:距眉弓中瞳孔线13厘米处(或发际内及旁开2—3厘米)目的:1、引流颅内出血减轻出血刺激引起脑血管痉挛2 、脑脊液置换治疗脑积水。
适应症:1.测定脑室内压力,做脑脊液化验检查(对做腰椎穿刺有危险或有困难者)。
2.进行脑室造影,明确诊断。
3.穿刺减压(对病情危重的颅后窝或中线肿瘤病人)4.行侧脑室持续引流。
对留置管道患者的体位安置:术后一般仰卧位或平卧位,(平稳后可抬高床头20-30CM,与主管医生沟通)。
管道危险程度的评估和分类:高危导管管道标识、固定方法:标识:灰色标识贴引流瓶标识,纱布辅料外露处画标识线标识外露长度。
固定:应以引流管开口处高于侧脑室额角10—15厘米为准,不宜过高或过低,系带悬挂于输液架。
观察要点:1.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变化并记录,注意对比病人引流术前后病情变化。
2.观察脑脊液引流情况,保持引流通畅。
3.引流的过程中观察脑脊液的颜色、透明度和24小时引流量并做好记录。
4.并发症的观察:感染、出血、气颅、低颅压。
护理措施:1.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变化并记录。
注意对比病人引流术前后病情变化是脑室外引流术后护理的要点2.注意脑室体外引流瓶放置位置,应以引流管开口处高于侧脑室额角10—15厘米为准,不宜过高或过低,3.观察脑脊液引流情况,保持引流通畅,若脑压高于引流瓶高度时,脑脊液虽不流出,但可观察到与脉搏一致的波动,这说明引流管通畅,如无液面波动,放低引流瓶脑脊液亦不流出,提示引流管梗阻。
(引流梗阻的原因:1、引流管扭曲、折叠2、破碎的脑组织阻塞引流管3、引流管过深或脱管)4.引流的过程中观察脑脊液的颜色、透明度和24小时引流量并做好记录。
(正常脑脊液是无色、透明、无沉渣)5.及时更换引流袋,严格无菌操作,每天送脑脊液常规化验。
6.保持近头端引流管固定,防止脱落,如需移动病人,应暂时封闭引流管,以免引流瓶内的脑脊液逆流至脑室内。
7.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1)感染:症状是高热、头痛、呕吐、颈部强直甚至抽搐。
脑室外引流的护理体会
![脑室外引流的护理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6bf7813d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40.png)
脑室外引流的护理体会
脑室外引流技术是一种神经外科手术,被用于治疗脑室外积液或硬膜下淋巴腔积液,这些积液可能会造成脑损伤。
脑室外引流技术能够帮助医生排出患者脑室外的恶化液体,减轻患者功能损伤及病情恶化等不利后果。
本文通过对一位受过脑室外引流手术治疗的护士的护理体会来讲述,脑室外引流护理的主要措施及其重要性。
此次护理体会的护士受过脑室外引流手术,我在这短短的几天里,深刻感受到了护士脑室外引流护理的重要性。
首先,护士应该对病人进行全面的护理。
应多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多与其它护士交流,以确保病人得到良好的精神支持。
其次,护士应对脑室外引流管的清洁工作要更加认真。
通常需要用消毒液消毒管路,而且管路的外部部分不容忽视,应每天用药水消毒拭洗,以防止细菌的污染。
最后,护士还应该注意引流管的安全性,即避免管路出现拉扯、旋转等情况,以免对患者造成伤害。
此外,护士在引流护理中还应特别关注引流管和脑室外液体的护理,尤其要密切观察液体的颜色、透明度、颗粒物等,以及液体出现异常时,及时反映出来,严禁非法操作,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最后,护士还应重视营养支持的护理,确保病人的营养摄入充足,体温稳定,脑室外液体的持续排出也有利于病人康复。
总结起来,脑室外引流护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良好的护理措施不仅有助于预防细菌的感染,而且还可以缩短病情的恶化时间,促进
病人的身体和精神康复。
脑室外引流护理是一项非常工作量艰巨的护理,在此过程中,护士要坚持排出体外液体的护理,严格按照护理流程进行,及时发现病情异常,把更多的心思放到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上,全面多方面的照顾患者,以期病人早日康复。
外科脑室外引流实训报告
![外科脑室外引流实训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74b4b2f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ee.png)
一、实训背景脑室外引流术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一种手术方法,主要用于治疗颅内压增高、脑积水等疾病。
通过将引流管放置于脑室内,将脑脊液引流出体外,以降低颅内压,改善患者症状。
本次实训旨在让学生掌握脑室外引流术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及术后护理要点。
二、实训目的1. 了解脑室外引流术的原理及适应症;2. 掌握脑室外引流术的操作步骤;3. 学会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
三、实训内容1. 脑室外引流术的原理及适应症脑室外引流术是通过颅骨钻孔,将引流管放置于脑室内,使脑脊液经引流管流出体外,达到降低颅内压的目的。
该手术适用于以下情况:(1)颅内压增高:如脑出血、脑肿瘤、脑积水等;(2)脑室系统感染;(3)脑脊液循环障碍;(4)脑室出血。
2. 脑室外引流术的操作步骤(1)术前准备: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手术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取得同意。
对患者进行术前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
备皮、消毒、铺巾。
(2)手术步骤:① 麻醉:采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② 颅骨钻孔:在颅骨上选择合适部位,进行颅骨钻孔;③ 穿刺脑室:将穿刺针沿钻孔方向插入脑室内,拔出穿刺针,留置引流管;④ 引流管固定:将引流管固定于头皮上,连接引流袋;⑤ 术后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感染。
3. 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1)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变化,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或降低的情况;(2)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3)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量,及时发现异常情况;(4)保持引流袋低于头部,防止逆行感染;(5)保持切口清洁、干燥,防止感染;(6)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如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四、实训总结通过本次实训,我掌握了脑室外引流术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及术后护理要点。
在操作过程中,我体会到以下几点:1. 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防止感染;2. 操作要轻柔,避免损伤脑组织;3. 术后护理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脑室外引流常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脑室外引流常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379b2c68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8f.png)
脑室外引流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一)脑室内职气预防:1、使用闭式引流袋,可有效预防气体逆流入脑室。
2、引流装置要始终保持密闭、无菌、通畅,各接口要衔接牢固。
3、搬动病人或更换引流瓶前应将所有的引流管关闭。
4、对置入多根引流管的病人应注意各种引流管内引流物的性状和引流量;注意引流量小、引流不畅和近端气体较多的引流管,必要时予以关闭,防止气体逆流入脑室。
5、双侧脑室外引流术后,如一侧引流管近侧有较多气体时,则关闭对侧引流管,同时由近端向远端轻轻挤压,使气体离开引流管近端防止气体回流。
6、吸痰时密切观察引流情况,如发现有气体反流应及时关闭引流管;两侧引流速度不一致时,引流速度较慢的一侧,易发生回流现象,必要时暂时关闭。
7、引流通畅时,保持引流管于侧脑室水平上150~180mm,防止过度引流。
(二)引流管拔脱预防:1、向患者、家属说明脑室引流的目的和必要性,以取得配合。
2、妥善固定引流管:将引流管盘转,保持相应长度后用胶布粘贴固定稳妥,防止引流管被过度牵拉而移位、拔脱。
3、定时检查包扎固定及连接处是否牢固,对不牢固的予以重新固定或加强固定,对引流时间长的病人应特别重视。
4、躁动患者应予以制动并及时应用镇静剂。
患者头部两侧可用沙袋固定,用约束带固定四肢,防止病人突然翻身坐起造成脱管或连接处脱离。
处理:若患者不慎将引流管拔脱,立即进行伤口消毒,并用无菌纱布覆盖,报告医生。
(三)颅内感染预防;1、用无菌纱布包裹引流管的连接部。
2、及时倾倒引流袋,禁忌提高引流袋,以避免引流液逆流。
如病情允许,要尽早拔除引流管以减少感染几率。
3、非一次性使用的引流袋倾倒后,应使用含碘消毒液彻底消毒连接口后再重新连接。
4、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保持伤口敷料干洁;拔管时应先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液体逆流入脑室引起感染。
处理:1、观察有无脑膜炎的症状:头痛、恶心、呕吐等。
观察脑脊液的性状:脑脊液混浊或其中有絮状物时,是感染的征兆。
2、发生脑室炎,应遵医嘱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同时可以脑室内给药。
脑室外引流的护理体会
![脑室外引流的护理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4cc36b5b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dc.png)
脑室外引流的护理体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脑外伤一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慢性疾病,其临床表现有头痛、癫痫、精神异常,病态状态易发生变化及复发,因此,脑室外引流的护理非常重要。
本文将针对脑室外引流的护理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即护理前的准备工作和护理的操作步骤,以及脑室外引流的预防护理。
首先,脑室外引流护理前的准备工作必须经历信息收集、药物使用、护理计划等多个阶段,这是护理前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
其次,设备准备和护理操作必须经过设备检查、环境控制、护理操作等多个过程,来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此外,脑室外引流预防护理也是护士必不可少的护理。
护士应对应病人的情况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护理建议,如病人心理状态、社会情况及生活规律改善、早期发现并及时行脑室外引流治疗等,以减少病情的发作和进行有效的保健。
护士在脑室外引流护理中,要遵循科学的护理原则,深刻把握临床的疾病进展及护理过程中的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方案,对病人进行实施性护理,并提供心理、情绪调适等护理,努力促进病人康复,达到最有效的护理结果。
在脑室外引流护理过程中,要勤于发现患者各种表现,以提高观察能力,及时发现异常或异常现象,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将病情有效控制,以减少伤害程度。
同时,要对病人进行教育,加强对脑外伤疾病性质和预防护理的认识,以便在家庭中应用,以防止疾病发作和复发。
本文通过介绍脑室外引流的护理,简要介绍了护理前的准备工作、护理操作步骤和预防护理,从而提出护士在脑室外引流护理中应该使用的护理原则,护理技术,并提醒护理人员要勤于发现病人的异常或异常现象,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病人进行教育,以便促进病人的康复,并减少发病的几率。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脑室外引流的护理是护士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而准备、操作及预防护理等均可以让护士更加熟练地掌握护理技术,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因此,护士在脑室外引流护理中要按照科学的护理原则、针对患者本身的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建议,努力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健康安全,而不仅仅局限于护理。
脑室外引流讲
![脑室外引流讲](https://img.taocdn.com/s3/m/9ec6b935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93.png)
引流管放置
引流管应放置在合适的位置,以保 证引流通畅,同时避免对脑组织造 成损伤。
注意事项
在放置引流管时,应严格遵守无菌 操作原则,避免感染;同时应确保 引流管的通畅和固定,防止脱落或 移位。
02 脑室外引流适应症与禁忌 症
适应症
01
脑室出血
脑室出血时,血液会阻塞脑室系统,导致颅内压升高,危及生命。脑室
缓解病情。
禁忌症
01
02
03
颅内肿瘤
颅内肿瘤时,脑室外引流 可能会引起肿瘤扩散或加 重病情。
颅内感染
严重颅内感染时,脑室外 引流可能会引起感染扩散 或加重病情。
严重出血性疾病
严重出血性疾病时,脑室 外引流可能会引起大出血 或加重病情。
注意事项
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在实施脑室外引流前,应严格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适应症、禁忌症,确保引流手术的安全性 和有效性。
目的
降低颅内压、缓解症状、预防并 发症,促进脑功能恢复。
引流方法与分类
引流方法
根据引流路径的不同,脑室外引流可分为脑室穿刺引流和脑 室-腹腔分流术。
分类
根据引流管放置时间的长短,脑室外引流可分为临时引流和 永久引流。
引流管的选择与放置
引流管选择
根据病情和手术需要选择合适的 引流管,如硅胶管、聚乙烯管等。
。
对于颅内感染患者,脑室外引 流有助于控制感染、减轻症状 ,提高治愈率。
然而,脑室外引流也存在一定 的并发症风险,如颅内出血、 感染等,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 应症和规范操作。
案例分享
患者张先生,因高血压导致脑出 血,出血量较大,出现颅内压升
高和昏迷症状。
经过脑室外引流手术后,张先生 的颅内压得到有效控制,病情逐
《脑室外引流》课件
![《脑室外引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dfde158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65.png)
手术步骤
1
术前准备
检查患者的身体状况,确定手术方案和
麻醉和切口
2
手术位置。
进行全身麻醉,然后在颅骨上做一个小
切口。
3
穿刺
通过穿刺从脑室内引流出液体,并将引
术后处理
4
流管导入适当位置。
检查引流效果,固定引流管,完成手术 缝合。
手术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 细致观察
手术过程中需要细致观察 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脑室引 流情况。
预后
大部分患者术后能够恢复正常生活,少数患者可能会了脑室外引流手术的定义、意义、步骤、注意事项,以及手术的效果和预后。希望这 些知识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脑室外引流手术。
《脑室外引流》PPT课件
欢迎参加本次《脑室外引流》PPT课件。在本课件中,我们将探讨脑室外引流 手术的定义、意义,以及手术步骤、注意事项,护理和预后等方面的知识。
脑室外引流的定义和意义
定义
脑室外引流是一种手术技术,通过在颅骨上开放一个引流通道,将脑室内积聚的液体引流出 来。
意义
脑室外引流可以缓解脑室内压力过高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治疗脑积水等疾病的 有效方法。
2 避免感染
手术过程中要注意消毒和 无菌操作,避免感染。
3 安全措施
遵循安全操作规范,防止 意外事件的发生。
手术后的护理及注意事项
护理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做好伤口护理和病情监测。
注意事项
患者要遵医嘱,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
手术效果及预后
手术效果
脑室外引流手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脑积水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神经外科脑室外引流术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脑室外引流术技术操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f4d8c413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c8.png)
神经外科脑室外引流术技术操作规范
【适应证】
1.病变引起脑积水,导致颅内高压危及生命而感染尚未控制者。
2.脑脊液蛋白较高或有病原菌,不适合行分流术者。
【禁忌证】
病人和家属拒绝手术,
【术前准备】
1.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3.脱水降颅压治疗。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根据须穿刺的部位(前角或后角)决定体位和手术切口。
4.常规消毒铺巾。
5.全层切开头皮各层和骨膜,乳突牵开器牵开。
6.颅骨钻孔一用骨蜡封闭骨窗边缘,
7.电灼硬脑膜后“十”字切开。
8.以脑室外引流管带芯向预定方向穿刺,有突破感后,拔出针芯可见脑脊液流出,继续将引流管送人脑室约2cm左右,将外引流管固定于头皮。
9.间断缝合帽状腱膜和皮肤,引流管接密闭外引流装置。
10术后积极抗感染,根据病原学检查调整抗生素。
【注意事项】
1.注意保护切口各层和颅骨板障,避免感染扩散。
11严格确定穿刺点和穿刺方向。
12不要过快、过多释放脑脊液,以免引起颅内出血或小脑带切迹上疝。
【手术后并发症】
1.切口不愈合,形成窦道。
13感染扩散。
14脑脊液漏。
15周围脑组织损伤致相应神经功能障碍。
16颅内血肿. 17癫痫。
脑室外引流护理规范
![脑室外引流护理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e3b47900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fe.png)
加强沟通协作
加强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确 保患者得到全面、连续的护理服务。
定期检查与评估
定期对脑室外引流护பைடு நூலகம்工作进行检查 与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
鼓励创新改进
鼓励医护人员积极提出创新和改进意 见,不断完善脑室外引流护理规范。
THANKS
感谢观看
。
术前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
术前准备
保持呼吸道通畅
向患者和家属解释手术的 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消除其紧张和焦虑情绪。
协助患者完成术前检查, 遵医嘱进行术前用药和禁
食禁饮等准备工作。
对于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应 采取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 防止呕吐物误吸导致窒息。
术前备皮
剃除手术区域的毛发, 清洁皮肤,减少术后感
引流液性状正常
观察引流液颜色、量和性状, 保持引流液清澈透明,无浑浊
、沉淀或血性物质。
伤口敷料清洁干燥
定期更换伤口敷料,保持敷料 清洁干燥,无污染或渗血现象
。
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包括 意识、瞳孔、呼吸、血压等指
标,确保患者安全。
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报告流程明确
建立不良事件报告流程,确保医护人员了解 并遵循。
全身麻醉
适用于手术时间长、患者配合度差或局部麻醉效果不佳的情况,需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麻醉注意事项
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需求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注意麻醉药物的剂量 和速度,避免过敏反应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手术步骤及注意事项
手术步骤
患者取合适体位,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分离肌层,暴露脑室;穿刺脑室并放置 引流管;固定引流管并缝合切口。
变化情况。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 呼吸道分泌物,维持正常呼吸功
脑室外引流术后护理课件
![脑室外引流术后护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afe1c8c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b1.png)
出现异常症状的紧急处理
头痛加剧
若患者出现头痛加剧的症状,应 立即就医检查,排除颅内压增高
等可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意识障碍
若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 昏迷等,应立即就医检查,以便
及时处理。
肢体偏瘫
若患者出现肢体偏瘫或活动障碍, 应及时进行康复训练和理疗,以 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ONE
KEEP VIEW
脑室外引流术后护理 课件
目 录
• 脑室外引流术简介 • 术后常规护理
PART 01
脑室外引流术简介
定义与目的
定义
脑室外引流术是一种紧急手术,用于 治疗脑室出血、脑积水等脑部疾病, 通过引流脑室内积血、积液,降低颅 内压,改善脑部功能。
目的
缓解患者症状,改善脑部功能,降低 并发症和死亡率。
手术过程简述
手术步骤
在头部钻孔,将引流管插入脑室, 将脑室内积血、积液引流至腹腔 或胸腔,再通过相应管道排出体外。
手术时间
手术时间因病情不同而异,一般 需要数小时。
引流管的放置与功能
引流管放置位置
引流管插入脑室后,一端留置于脑室内,另一端连接引流袋 或引流泵。
引流管功能
引流管能够将脑室内多余的积血、积液排出,降低颅内压, 改善脑部功能。同时,引流管还可以作为药物治疗的通道, 向脑室内注入药物。
PART 02
术后常规护理
生命体征监测
监测体温
监测血压
每2小时测量一次,保持体温在正常 范围内。
定时记录血压情况,评估有无颅内压 增高。
监测脉搏和呼吸
观察呼吸频率和深度,注意有无呼吸 困难。
脑室外引流护理范文
![脑室外引流护理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de13bb6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8a.png)
脑室外引流护理范文脑室外引流(ventriculostomy)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手术,在治疗颅内高压、脑积水、脑出血等病情中被广泛应用。
而脑室外引流护理则是对这一手术后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以确保患者安全和有效的引流。
一、患者的监测:1.生命体征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体温等。
2.神经功能监测: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大小、瞳孔对光反应等,及时发现任何异常。
3.引流量监测:监测引流管的引流量,正常情况下应保持稳定。
二、引流系统的维护:1.保持引流通畅:每日检查引流管的通畅情况,注意是否有阻塞、漏液或粘连现象,及时清除异常。
2.引流系统的管道消毒:每天更换引流系统,并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3.严密连接:确保导管与引流系统的严密连接,防止漏液或感染。
4.拔除引流管的技巧:当医生确定引流不再需要时,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病情及引流量,遵循医嘱操作。
三、感染预防:1.严格的手卫生:护士应在操作前后进行手卫生,避免细菌感染的传播。
2.消毒措施:在每次更换引流系统之前,需进行适当的消毒操作,以确保手术部位的清洁。
3.引流系统观察:每天观察引流系统是否有渗漏、感染迹象,如有异常,及时更换系统。
4.避免交叉感染:隔离病房内其他患者需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避免病原体的传播。
以上是脑室外引流护理的主要内容,综合护理措施包括精心的监测、引流系统的维护和感染预防。
在提供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及时观察患者的状况,发现任何异常及时处理。
此外,还需要与患者及家属保持良好的沟通,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并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治疗效果。
神经外科脑室外引流临床常见问题与解答
![神经外科脑室外引流临床常见问题与解答](https://img.taocdn.com/s3/m/e2231d65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17.png)
神经外科脑室外引流临床常见问题与解答脑室外引流的适应证有哪些?答:(1)脑积水引起高颅压危象时,可先采取脑室穿刺或引流作为紧急减压抢救措施。
(2)脑室出血患者,穿刺引流血性脑脊液可减轻脑室反应,防止脑室系统阻塞。
(3)开颅术后尤其在颅后窝术后为解决反应性颅内压增高。
(4)引流炎性脑脊液,或向脑室内注入抗生素治疗室管膜炎。
(5)向脑室内注入阳性对比剂行脑室造影,鉴别是交通性或梗阻性脑积水。
(6)做脑脊液分流术,放置各种引流管。
(7)抽取脑脊液做生化和细胞学检查等。
脑室穿刺的禁忌证有哪些?答:(1)硬脑膜下积脓或脑脓肿患者,脑室穿刺可使脓肿向脑内扩散,甚至破入脑室。
(2)弥散性脑肿胀或脑水肿,脑室受压缩小者,穿刺困难,引流也很难奏效。
(3)脑血管畸形,特别是巨大型、高流量型或位于侧脑室的血管畸形,脑室穿刺可引起大出血。
(4)严重颅内高压,视力低于0.1者,穿刺需谨慎,因突然减压有失明危险。
(5)脑室内巨大占位。
脑室外引流管放置的位置在哪里?答:引流装置应高出床头10~15cm(距侧脑室前角水平约15cm),防止颅内压力下降过快或过慢,以免发生颅内压过低或颅内出血,或小脑幕裂孔上疝等严重并发症。
颅内低压的表现有哪些?答:临床表现似颅内压增高综合征,如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乏力、耳鸣和嗜睡,其他如脑神经麻痹、小脑征比较少见。
严重者有意识障碍、低血压、脉细弱等表现。
上述症状于平卧或头低位可缓解,坐起加重。
如何观察脑室外引流管是否通畅?答:如引流通畅,肉眼观察引流袋内的液体可随患者心跳和呼吸上下波动。
波动不明显时,可嘱患者咳嗽或按压双侧颈静脉使颅内压暂时升高,液面可上升,解除压迫后液面随即下降,也可降低引流装置,看其是否流动,如流动则证明引流通畅。
脑室引流连接颅内压监测仪时,应观察监测仪上颅内压的波形和参数,正常的波形是由一个心动周期内3个脉搏波组成,并随心跳、呼吸上下波动。
若波形近于直线,证明引流管已阻塞,应通知医生做相应处理。
简述脑室外引流的护理措施
![简述脑室外引流的护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c788eace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89.png)
简述脑室外引流的护理措施脑室外引流,这个听起来很专业的词儿,其实说白了就是给脑子里的液体“开闸放水”。
脑子里一旦积水,嘿,那可就麻烦大了。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项技术背后的护理措施,咱们轻松一点,幽默一点,毕竟话题有点沉重嘛。
1. 了解脑室外引流1.1 什么是脑室外引流脑室外引流,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一个小管子,把脑室里的积液引流出去。
这项技术通常是在病人因为脑水肿、脑出血等原因,脑内压力太高的情况下使用。
想象一下,就像给水管清理淤泥一样,必须得把里面的东西清理出去,才能保持正常的“流通”。
1.2 为什么需要护理既然有了引流,就得有人负责维护这个“水管”。
这可不是小事情!护理人员需要时刻关注病人的状况,确保引流管畅通无阻。
就像种花一样,得时常浇水、施肥,才能让花儿茁壮成长,病人也是如此,护理得当才能早日康复。
2. 护理措施2.1 监测和评估首先,护理人员得时不时地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像心率、血压、呼吸等。
这些可都是关键指标,关系到病人的安全。
要是这时候心率飙升,血压异常,咱们可得马上采取措施,别让病人“上火”。
另外,还要定期评估引流液的颜色、性质,看看是不是正常的样子。
正常的引流液颜色是透明的,要是发红、浑浊,那可要引起注意,别掉以轻心哦!2.2 维护引流系统接下来,咱们要保持引流管的畅通。
这就像日常生活中的水管,要定期清理,不然水流就会堵塞。
护理人员需要确保引流管没有扭曲、折叠,甚至是堵塞的现象,随时保持它的“流通性”。
别忘了,每天都要记录引流量,帮助医生判断病情变化。
这就像给自己家的水管定期做个检查,安全又省心。
3. 病人关怀3.1 情绪支持除了身体上的护理,心理上的关怀也是很重要的。
病人此时的心情多半是忐忑不安,护理人员可得多陪陪他们,聊聊天。
可以分享一些生活中的趣事,或是讲讲外面的风景,让他们的心情轻松些。
就像给花儿阳光和水,心情好了,身体也跟着好了。
3.2 教育与沟通最后,还得跟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和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拔管后的护理 :
1、脑室外引流置管一般不超过7d,拔管前先夹闭引流管,并密切观察是否 颅内高压情况,如患者无头痛、恶心、喷射性呕吐,视乳头水肿、意识障碍 等,说明无颅内压增高情况。若颅内压控制稳定,无颅内高压症状,病情好 转,可考虑拔除引流管。 2、一旦考虑置管引起颅内感染,应立即拔管。 3、拔管后注意观察穿刺点有无脑脊液渗漏,如有脑脊液渗漏及时报告医生 做好处理并注意保持敷料整洁干燥。
瞳孔:
观察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情况,判断瞳孔是否 等大等圆,对光放射是否灵敏。
生命体征:
即对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的观察。严重的颅内 压增高时,脉搏缓慢而洪大,呼吸深慢,血压高, 对高热患者要采取积极降温措施,如效果不佳,报 告医生行冬眠低温疗法,以降低脑细胞耗氧量,提 高神经元对缺氧的耐受性。
颅内压增高的表现:
前角(额角): 在额叶内,其上壁及前壁为胼胝体前部,外壁为尾状核头,内壁为透 明隔。内下部有室间孔,经此与第三脑室相通。 体部: 为水平位裂隙,在顶叶内。上壁为胼胝体,内壁为透明隔,下壁由内 向外为穹隆、脉络丛、丘脑背面、终纹和尾状核。 后角(枕角): 为体部向枕叶的延伸,系一纵行裂隙。形态变异很大,常较小,有时 缺如。上外侧壁为胼胝体放射,内壁有两个隆起,上方者为后角球, 系胼胝体大钳所形成,其下方为禽距,系距状裂前部深陷所致。 下角(颞角): 位于颞叶内,为一向下、前及向内弯曲的裂隙,内缘为终纹和尾状核 尾部,末端连有杏仁核,下角底由内向外为海马伞、海马、侧副隆起。
癫痫发作:
应注意观察抽搐的部位,眼球及眼部转动的方 向及发作后有无肢体活动障碍等。
引流管的护理
一、引流管的位置及保护
1、待病人回病房后,妥善固定引流管及引流瓶,引流管开口需高于侧脑室平 面10-15cm,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 2、对不合作的患者可适当加以约束;对烦躁不安者应给予镇静剂;对清醒患 者告知置管的重要性和目的及活动时引流管的摆放位置,以取得合作。 3、患者头部活动应适当限制,翻身和操作时避免牵拉引流管。 4、转移患者时先夹闭引流管,妥善固定后再行转移。
二、引流速度及引流量:
1、术后早期要注意控制引流速度,若引流过快过多,可使颅内压骤然降低, 导致意外发生。
2、术后早期应适当将引流袋挂高,以减低流速度,待颅内压力平衡后再放 低。
3、正常脑脊液每日分泌400-500ml,每日引流量以不超过500ml为宜;颅内 感染病人因脑脊液分泌增多,引流量可适当增加,但同时应注意补液,以保 证水电解质平衡。
正常颅内压为70—180mmH2O,超过200mmH2O为颅 内压增高,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与进食无关的喷射状 呕吐),视乳头水肿(因颅内压增高引起眼底静脉回流受 阻而导致)。
肢体活动情况:
如果患者逐级出现肢体活动障碍,尤其是意 识障碍加重和瞳孔改变之后,提示病情恶化。
保持循环系统的稳定:
详细记录24h出入量,观察尿量、皮肤及有无紫绀等, 根据尿量、血压、脉搏及末梢循环情况调节输液量及速度, 防止输液量不足或过多,应适当给予降压药保证血压控制 在安全范围,或应用脱水药、利尿剂降低颅内压,避免血 压波动过大引起再出血。
脑室穿刺和引流术适用于:
1.因脑积水引起严重颅内压增高的病人,病情重危甚至发生脑疝或 昏迷时,先采用脑室穿刺和引流,作为紧急减压抢救措施,为进一 步检查治疗创造条件。 2.脑室内有出血的病人,穿刺引流血性脑脊液可减轻脑室反应及防 止脑室系统阻塞。 3.开颅术中为降低颅内压,有利于改善手术区的显露,常穿刺侧脑 室,引流脑脊液。术后尤其在颅后窝术后为解除反应性颅内高压, 也常用侧脑室外引流。 4.向脑室内注入阳性对比剂或气体做脑室造影。 5.引流炎性脑脊液,或向脑室内注入抗生素治疗室管膜炎。。 6.做脑脊液分流手术,放置各种分流管。 7.抽取脑室液做生化和细胞学检查等。
穿刺部位:
1.前角穿刺
穿刺点在冠状缝前和中线旁各2.5cm,穿 刺方向与矢状面平行,对准两外耳道假想 连线,深度不超过5cm。
2.后角穿刺
穿刺点在枕外粗隆上5~6cm,中线旁 3cm,穿刺方向对准同侧眉弓外端,深度 不超过5~6cm。
3.侧方穿刺
穿刺侧脑室下角时,在耳郭最高点上方 1cm,穿刺三角部时,在外耳孔上方和后 方各4cm处。均垂直进针,深度约4~5cm。
禁忌症
1.硬脑膜下积脓或脑脓肿病人,脑室穿刺可使感染向 脑内扩散,且有脓肿破入脑室的危险。 2.脑血管畸形,特别是巨大或高流量型或位于侧脑室 附近的血管畸形病人,脑室穿刺可引起出血。 3.弥散性脑肿胀或脑水肿,脑室受压缩小者,穿刺困 难,引流也很难奏效。 4.严重颅内高压,视力低于0.1者,穿刺需谨慎,因突 然减压有失明危险。
并发症
1.脑室内、硬脑膜下或硬脑膜外出血。 2.急性脑水肿及颅内压突然增高。 3.视力突然减退甚至失明。 4.局部或颅内感染。
脑室外引流的护理要点
㈠病情观察
㈡脑室外引流管的护理
病情变化
1、意识 2、瞳孔 3、生命体征 4、有无颅内压增高 5、肢体活动情况
6、循环系统情况
7、癫痫发作
意识:
主要观察患者是否清醒以及意识障碍的程度和 演变过程。 通过对言语的回答,眼睛的活动,定位动作来 判断患者是属于清醒,嗜睡,昏睡及昏迷的状态。
四、观察并记录脑脊液的颜色、量及性状:
1、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1-2天脑脊液可略呈血性,以后转 为橙黄色。
2、若脑脊液中有大量血液,或血性脑脊液的颜色逐渐加深,常提示有脑 室内出血。一旦脑室内大量出血,需紧急手术止血。
3、脑室引流时间一般不宜超过5-7日,时间过长有可能发生颅内感染。感 染后的脑脊液混浊,呈毛玻璃或有絮状物,病人有颅内感染的全身及局部 表现。
三、保持引流管通畅
1、仔细检查引流管有无受压、扭曲、折叠或成角,保持引流有效,以免造 成脑脊液流通受阻出现急性颅内增高。
2、注意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若引流管内不断有脑脊液流出、管内的液面 随病人呼吸、脉搏等上下波动多表明引流管通畅;如引流管内液平面无波动, 考虑管腔是否阻塞,立即报告医生,调整引流管的位置,适当挤压引流管, 以保证引流通畅,必要时医生重新置管。
脑室外引流的相关知识
定义:
脑室引流术是经颅骨钻孔行脑室穿刺后或在 开颅手术中,将带有数个侧孔的引流管前端置于 脑室内,将脑脊液引出体外的一项技术。
脑室
脑室系统包括位于两侧大脑半球内对称的左右侧脑室,位于 脑幕上中线部位,经室间孔与两侧脑室相通的第三脑室,中 脑导水管以及位于颅后窝小脑半球与桥脑延髓之间的第四脑 室。脑室穿刺仅指穿刺两侧侧脑下后0.5cm处,向上45°、 向内15°进针,深度约4~5cm,可进入前 角底部
A.前角穿刺常用于脑室造影和脑室引流。 B.经枕穿刺常用于脑室造影、脑室-枕大池分流和颅后窝手术中及术后持续引流。 C.侧方穿刺多用于分流术。 注:穿刺部位的选择应考虑病变部位,一般应选择离病变部位较远处穿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