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的传播
关于儒家思想文化传播的演讲
关于儒家思想文化传播的演讲同学们,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想给大家讲的是,我认为在我们现在社会生活中,最应弘扬和发展儒家精神的“仁”。
所谓的“仁”,是对一切美德的概括,是孔子所指出的,儒家的一种精神!它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我们知道我国长达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这集中体现在对人民残酷的剥削,劳民伤财,苛捐杂税,使人民过着痛苦的生活,但是历史的车轮总是在前进的,孔子所主张的“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这是对封建专制统治制度的批判,和对腐朽的封建制度的一个发展。
这是我们两千多年前,孔子所指出的“仁”在政治上的应用,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以民为本”。
我想说的是,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依然要出扬和发展这儒家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为人民服务”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
因为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为人民服务”才是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强,更快,更好地发展!要出扬和发展这儒家精神,这就要求我国要坚持和贯施“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政策和方针。
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人们文明,和善,做到相互尊重,包容,理解!儒家精神的“仁”,是一切美德的概括,不仪包含着要“爱人”,还涵蕴着“自l山,平等,民主”,“法治”的基本精神内涵。
我们现在社会更应弘扬其基本精神内涵,同时我们又应发展和完善其基本精神内涵。
纵观历史发现,由于其基本精神内涵缺乏了制度的安排,未能落实于社会,因此我们要在这方面充分吸纳现代自由主义究心丁制度安排的优长,发展和完善其儒家精神。
因为只有“把儒家精神,与民主政体,融合为一”,才可能建立既具有现代性、又拥有地族文化心理根基的中国式的比丰政治和民主社会。
儒家精神的“仁”,还包含着“诚信,信用”这基本精神内涵。
在现在讲文明,讲诚信的社会里,我们更应弘扬和发展这儒家精神,因为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就是信用经济。
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儒家学说,亦称儒学,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是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之一,从汉朝汉武帝时期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距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
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传入了日本,比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
在韩国,影响最大的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后的实学思想。
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对东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郑和下西洋就是例子。
由此形成了世界上公认的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清之际,通过西方耶稣会士和东学西渐还传播到了欧洲国家。
中国的四大发明,像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先后传到西方,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儒学对法国影响最大,法国成为当时欧洲中国文化热的中心。
从17世纪开始,中国的一些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等,就通过法国传入其他欧洲国家。
法国18 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大,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霍尔巴赫都中国文化都十分推崇。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
下面我就儒学在世界范围内在几个主要国家的传播情况做一些具体的说明。
1.儒学在朝鲜的传播与演变儒学在朝鲜的传入和发展可能在汉或更早的时间,是伴随着汉字的传入和使用而在朝鲜得到传播的。
广泛传播是在公元1世纪前后的三国时期,传播时间有早到晚大致是高句丽到百济再到新罗。
很大程度上和地理位置相关,高句丽位于朝鲜半岛北端,与中国东北接壤,所以最早接触儒学。
百济位于朝鲜半岛西南部,北与强大的高句丽相接,东北与后起的新罗相邻,西面临大海,但因当时航海条件不能与中国直接交往,所以儒学只能通过高句丽传入。
新罗地处朝鲜半岛南端,可以通过海路直接同中国交往,因而从建国后就接受了儒学。
儒家学说的国际传播回顾及启示
儒家学说的国际传播:回顾及启示余远富莫凡内容提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儒家学说的国际传播分为三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90年代,主题为“以’研究’推动’传播’”,从哲学视角研究与传播儒家学说,注重儒家学说的社会背景,孔子本人是研究重点;从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主题为“文化、历史与文学的交汇”,既从教育与文学的视角向世界介绍儒家学说,也从文化的视角向国际社会阐述儒家学说;从2010年至今,主题为“著作、内核、教育与世界文化的交响”,多角度阐述和传播儒家学说。
儒家学说传播,有利于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世界交流。
关键词新中国儒家学说国际传播启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
学界对此研究主要有三个方向。
一是中华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整体性研究,如蔡帛真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中指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成为推动本国经济拓展海外、提升中国世界地位、营造良好国际形象、与其他国家及人民联络感情的重要途径之一”。
①二是中华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个案研究,如李彦以SWOT方法研究了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的个案。
②三是对孔子学院的研究,如李军、田小红在《中国大学国际化的一个全球试验》中,从孔子学院十年之路的模式、经验与政策前瞻等方面,阐述了孔子学院对中华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地位与作用。
③本文以儒家学说为例,纵向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历程,为当代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借鉴。
以“研究”推动“传播”从1949年至1969年,国外学者主要从哲学视角来研究与传播儒家学说。
达布斯在《儒家利他主义的发展》中探讨了儒家学说中的哲学概念,认为这些概念往往比其他概念更具启发性"中国思想家们对这些概念进行了几个世纪的讨论,其含义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④Chang C.在《佛教是对理学的促进》中总结了儒家学说的基本思想,认为无论是正统儒学还是新儒学,主要关注的是人际关系、道德价值观和具体生活。
儒家文化的传播与儒家文化圈的形成
儒家文化的传播与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儒家文化作为东方文化体系中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对亚洲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文将从历史角度着手,简述儒家文化的特点,重点考证儒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情况,以及儒家文化圈形成的方式。
标签:儒家文化圈;传播;儒家文化传统的儒家文化是指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儒家学说开创于春秋时期,由孔丘所创,其提倡人伦血亲,事功现世,存养修身,其中思想是忠、弟、信、孝、义、礼、廉、耻,核心是“仁”。
由于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儒家学说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儒家文化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今天我们可以说,儒家文化已经成为国学的代名词。
一、传播儒家文化儒家学说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也占有重要地位。
与汉字、佛教一样,儒家文化很早就传入东方的朝鲜、日本,南方的越南,后又传到其他东南亚国家和南洋各国。
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使这些国家从政治、思想、道德、法律、文化教育直到风俗习惯、社会面貌,都有很深的儒家文化的印迹。
(一)儒家文化在周边各国的传播1.朝鲜早在公元前1世纪初,孔子的思想就在朝鲜传播。
《朝鲜金石总览》记述:“圣莫如夫子,师莫如夫子。
大而国家至庠序皆有夫子庙……天子以下,背面跪而拜。
”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百济、高句丽相继尊孔,君主非常重视儒学,视它为维护秩序的工具、加强君权的武器,大量推广。
与此同时,三国竞相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到唐朝都城长安学习中国文化,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儒学家,如:薛聪、金云卿、崔志远等。
1392年,李成桂统一朝鲜半岛,建立大一统的统治秩序,宣布儒学为正统思想,在汉城建孔子庙,仿中国周时的“成均”之说,名为“成均馆”。
当时,其创办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皇室对儒家文化的进一步理解和研究。
总而言之,作为统治思想,在李氏王朝统治的500年中,儒家学说起到了维护和稳定社会的作用。
韩国当代社会,礼仪、伦理都受到儒家观念深刻的影响,到现在依然很明显。
儒家文化在亚洲的传播交流——以东亚和东南亚为例
中外互鉴 |儒家文化在亚洲的传播交流——以东亚和东南亚为例□陈颢赵文姬/文儒家思想哺育了华夏数千年的历史和文明,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也深刻影响着东亚和东南亚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研究探索儒家文化传播,有助于打造中华文化的名片,让世界上更多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中华文化悠久绵长,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着诸多璀璨的明珠。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我们国民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和发展基础。
在这些流光溢彩的明珠中,儒家文化熠熠闪光。
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在中国政治、历史进程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儒家文化更是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儒家文化不仅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东亚和东南亚也有着相应的发展。
据考证,儒学的传播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有些国家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甚至将儒家文化推崇到极其重要的位置。
在今天发展的情况下,研究探索儒家文化在东亚和东南亚沿线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传播的历程和影响1.1日本《日本书纪》是最早记载儒家文化在日本传播情况的书籍,这部日本最早的正史中说:应神天皇16年(大约是公元285年),百济的博士王仁赴日,做了太子老师,学习中国文化。
据记载,王仁带去了十卷《论语》在日本传授。
到了日本飞鸟时代的推古天皇时期,从公元593年开始,圣德太子被任命为摄政,吸收了包括儒家思想在内众多思想,推行改革。
圣德太子制定了名为“冠位十二阶”的冠位制度,引用了儒学的五德来区分官位高低。
以才能而非门第来选拔任用人才,从而加强中央集权。
推行“宪法十七条”,提出“和为贵”“崇君”等思想,强调了君臣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
在“宪法十七条”中广泛地引用了儒学典故,从那时起到现在,儒家文化便深刻地影响着日本的发展。
到了大化革新时期,日本通过派遣遣唐使开始全面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学制,并开始推行社会政治和经济改革。
在此时期提出的各类改革措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同时儒家文化也渗透到了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日本很多地方开始建造孔庙,论语也被尊为圣典。
第5课 儒家文化的传播(2011高三)
★历史术语: 历史术语:
儒家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儒家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1、在中国的传递:春秋时孔子创立,战国时孟子、继承与初步发展; 、在中国的传递:春秋时孔子创立,战国时孟子、继承与初步发展; 西汉董仲舒大一统等的新儒学体系,变成了两汉经学; 西汉董仲舒大一统等的新儒学体系,变成了两汉经学; 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新儒学体系。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新儒学体系。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影响:儒学坚固地成为官方哲学和主流意识;形成家族制度;君主政治; 影响:儒学坚固地成为官方哲学和主流意识;形成家族制度;君主政治; 礼仪制度;道德教化;援礼入法的法律制度。 礼仪制度;道德教化;援礼入法的法律制度。 2、在东亚的传播:秦时传入越南;东汉时传入朝鲜;南北朝由朝鲜传入日本。 、在东亚的传播:秦时传入越南;东汉时传入朝鲜;南北朝由朝鲜传入日本。 影响:政体 儒学核心的君主政治; 儒家礼仪制度; 影响:政体——儒学核心的君主政治;思想伦理 儒学核心的君主政治 思想伦理——儒家礼仪制度; 儒家礼仪制度 文化——儒学为内容的学校教育,科举考试;习俗——尊孔祭孔,文庙 儒学为内容的学校教育,科举考试;习俗 尊孔祭孔, 文化 儒学为内容的学校教育 尊孔祭孔 总结:唐朝时形成了东亚文化圈 儒家文化圈。 总结:唐朝时形成了东亚文化圈——儒家文化圈。 儒家文化圈 3、在欧洲传播:明朝后期(16世纪),通过传教士寄回欧洲的方式。 、在欧洲传播:明朝后期( 世纪),通过传教士寄回欧洲的方式 世纪),通过传教士寄回欧洲的方式。 如罗明坚寄回《大学》 如罗明坚寄回《大学》、《孟子》;利玛窦寄回“四书”,还写了 孟子》 利玛窦寄回“四书” 《利 玛窦中国札记》 金尼阁翻译“五经” 玛窦中国札记》;金尼阁翻译“五经”; (康熙时)柏应理在巴黎出版《中国哲学家孔子》。 康熙时)柏应理在巴黎出版《中国哲学家孔子》 影响:欧洲掀起儒家文化热。启蒙思想家把孔子哲学作为理性的组成部分等。 影响:欧洲掀起儒家文化热。启蒙思想家把孔子哲学作为理性的组成部分等。
儒家思想的影响与传承
儒家思想的影响与传承一、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政治、教育和个人道德修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社会和政治影响儒家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和谐与和平的相处。
在古代社会,儒家思想倡导的仁爱和礼仪观念成为社会稳定和秩序的基石。
例如,《大学》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指出了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密切关系。
同时,儒家思想也对君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君臣之间的义务和责任,提倡君主以身作则,为人民树立榜样。
这一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千年,并对中国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持久影响。
2. 教育体系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体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儒家重视教育,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优秀的士人,以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
儒家教育注重道德修养、文学和政治学等方面的培养,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和教育制度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儒家的教育思想影响了大量的中国古代文化经典著作,例如《论语》、《中庸》等,这些经典著作成为中国教育的重要教材,并为后来的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
儒家教育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也通过师生关系和科举制度等方式持续影响着中国的教育。
3. 个人道德修养的影响儒家思想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与亲情友情的重要性,对个人道德修养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倡导温良恭俭让的处世之道,注重个体的修身养性和道德修养。
这种道德观念在中国社会中被广泛接受,并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和社会伦理。
二、儒家思想的传承儒家思想的传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一直延续至今。
1. 古代的传承儒家思想的传承起源于先秦时期,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
孔子的学说被其弟子们广泛传播和宣扬,形成了最早的儒家学派。
在后来的秦汉时期,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并成为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
后来的唐宋时期,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更为完整的体系。
2. 现代的传承儒家思想在现代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将其作为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在东亚的影响与传播
儒家思想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
儒家思想起源于中国,经过数千 年的发展,成为东亚地区的主流 思想之一。
儒家思想对东亚地区的政治、经 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儒家思想通过丝绸之路、海上丝 绸之路等途径,传播到东亚其他 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越 南等。
儒家思想强调“忠孝”,提倡忠 诚孝顺,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家庭 关系和社会责任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儒家思想强调“礼义廉耻”,提 倡遵守道德规范,有助于维护社 会秩序。
儒家思想强调“中庸之道”,提 倡适度、平衡,有助于处理人际 关系和矛盾冲突。
儒家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与实践
儒家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在企业管理中注重员工的个人发展和福 利
儒家思想在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儒家思想对东亚政治、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东亚现代化进程 中的传承与发展
儒家思想对东亚现代化进程 中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东亚现代化进程 中的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影 响
02
儒家思想在东亚的现代价值
章节副标题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道德建设的启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提倡关 爱他人,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儒家思想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 影响,不仅限于东亚地区,还对 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和思想产生 了一定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挑战与机遇
语言障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差异,可 能导致儒家思想的误解和误译
文化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价 值观念不同,可能导致儒家思想的接受程度 和传播效果受到影响
中国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的未来发展
此外,儒家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和 行为准则也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 有益的启示。例如,儒家文化强 调爱护环境和资源、不乱扔垃圾、 不捕杀野生动物等行为规范,这 些规范可以促进人们对环境的尊 重和保护,从而降低对环境的破 坏和污染
最后,儒家文化强调制度建设对 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儒家文 化的视角下,良好的制度是实现 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因此,儒 家文化倡导在制度建设上要注重 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以确 保制度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同时, 儒家文化也强调政府在环境保护 中的责任和作用,这为当代政府 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提供了有益 的启示
儒家文化的国际影响
总之,中国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 涵和广泛的应用价值。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和研究儒家 文化的精髓和价值,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儒家文化与现代科技
尽管儒家文化起源于古代,但它的精神和价值观对现代科技发展也有 深远的影响。例如,儒家强调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现代科技发展 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现代科技产品和服务,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 等,都在设计和应用中注重人类的需求和感受。同时,儒家文化强调 的道德和伦理,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例如, 在生物技术、基因编辑等领域,儒家文化所强调的生命和尊严得到了 尊重和保护
儒家文化的核心 价值观
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 义、礼、智和信五个方面。其中 ,"仁"是核心,强调对他人的关 爱和尊重;"义"是指做人的准则 ,要求行为符合道德规范;"礼" 是指人际关系的礼仪和规矩;" 智"是指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 信"是指诚信和社会责任。这些 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 意义
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小议儒学对新加坡的影响摘要:儒家学说,亦称儒学,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是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之一,从汉朝汉武帝时期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距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
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也逐渐传入东南亚地区,特别是新加坡。
关键词:儒学新加坡传统仁爱思想一、儒学在新加坡的传播与发展儒学传入新加坡的时间可以上溯到19世纪。
那时的华人从福建、广东等省移民而来,他们带来中国的传统文化。
有的学者把中国文化在新加坡近代以前的传播和发展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819年新加坡开港到19世纪末,传统的中国文化移入新加坡并得到发展,包括民间信仰、佛教和儒家学说。
在早期民间宗教信仰较为普遍。
19世纪80年代以后,进入第二期,儒家文化逐渐占主导地位。
进入20世纪后,发展到第三期,近代文化色彩渐浓,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扩大。
五四运动后,新加坡文化又深受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965年,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成立了独立的新加坡共和国,独立后的新加坡根据自身的社会发展和为了求生存,全面开展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更注重文明建设,从而出现了朝野共倡儒学的时代。
由于新加坡政府积极提倡儒家文化,加之华语运动的大力推广以及在中学推行儒家伦理教育,使儒学在新加坡得以复兴,被外界称之为“文化再升运动”。
在此基础上,新加坡政府进一步组织、加强对话活动、组织和参加大型国际会议,从而使儒学走向世界。
通过一系列对外文化交流和研究儒学的活动,新加坡儒家文化迅速发展,影响越来越深刻,举世瞩目。
从此儒学越出亚洲临近国家的范围,开始向其他大洲传播。
二、儒家学说对新加坡影响的主要体现(一)、在政治方面1.“民贵君轻”的思想的运用及改造治理国家、达成社会的有序和谐,是中国古代儒家探讨的基本命题。
治理国家,首先要解决谁治理、治理谁这一问题。
华人移民新加坡后,其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其改造和利用儒家德治思想提供了可能。
论儒家文化在国际中的传播
论儒家文化在国际中的传播作者:胡洋敏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1期摘要: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不仅是我国的民族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儒家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儒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意义、儒家文化对外传播的方式、以及儒家文化如何与对外汉语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四个方面入手,系统论述儒家文化在国际中的传播。
关键词:儒家文化;对外传播;对外汉语教学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以“仁”与“礼”为核心的“仁、义、礼、智、信”,儒家思想不仅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产生过无与伦比的影响,在当今世界,它依然可以在和平与发展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
在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加强文化软实力的传播,通过翻译儒家经典、设立孔子学院、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等方式,使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为世界所知,为世界文明贡献力量。
一、儒家文化的精髓及其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一)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与核心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它不仅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更是维系中华人民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指导思想与精神支柱。
儒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春秋末期,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
他提出了“仁”,倡导“礼”。
儒学的产生正处于百家争鸣时期,虽然儒学在当时已产生一定影响,但并未占据主导地位,与其他诸子如道、墨、法家居于平等地位。
孟子将孔子的“仁”进行了更深入的发展,反对苛政,与百姓的联系更为密切。
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儒家思想是国家的哲学基础,结束其他思想体系。
他的思想宗旨被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汉代以后,儒学地位下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而上学盛行。
唐代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用儒家的命运理论和封建教派来反对佛教的观点。
从宋代到明代的宋明理学是儒家思想的又一个高峰期,主要观点是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
儒家文化本质是基于“仁”和“礼”。
初中历史儒家文化对外传播的事例
初中历史儒家文化对外传播的事例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的发展时期,各政权在对外开放上积极主动,民间交往则更趋活跃。
朝鲜半岛的高句丽、百济、新罗与魏晋南北朝的使节往来不断,中国史书中对这三国的丰富记载,是双方交往的见证。
日本的邪马台、大和国与曹魏、东晋、南朝都有频繁往来。
与西域的关系持续保持,与南亚、西亚各国如大宛、粟特、贵霜、波斯均有往来。
继东汉之后,东吴、西晋、北魏与大秦往来未断。
天竺各国与中国的来往也很多。
东晋僧人法显由陆路赴天竺,经狮子国,取海路而还,足以证明当时陆上与海上交通的通畅。
鲜卑人建立的北魏也不闭关自守,《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都城洛阳“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反映了当时的盛况。
儒家文化的传播
西方出版的“100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 中,排名第五的是孔子,美国人还尊孔子为世界 十大思想家之首。
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哲学节在 中国”活动中,“谁是最伟大的哲学家” 调查 结果公布,排名第一位的是柏拉图,孔子紧跟 其后排在第二位。
实用文档
❖儒学为什么这么流行?
实用文档
❖ 原因:从传统的思想文化中找到“现代病” 救治良方,阐发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认为 儒学中注重人文关怀、强调和谐有序、主张 “天人合一”的思想,将引导世界文明未来 的发展方向,于是兴起一股复兴儒学的热潮。
实用文档
深化提高
1、儒家思想的合理部分: 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 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 税) 维护国家统一:大一统思想(统一祖国) 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等(八坚持、反对)
2、现实意义
❖ 实例:罗明坚曾向欧洲寄回《大学》、《孟子》的部分 译文;利玛窦不仅将“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西方,还 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以很大篇幅对儒学及其社会影 响作了全面而详细的介绍;金尼阁对“五经”作了部分 翻译,刊印于杭州;柏应理在巴黎以拉丁文编著出版 《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重点)。
❖ 影响:18世纪的许多启蒙思想家深受启发,大加赞赏, 孔子与儒学由此成为启蒙实运用文动档 中的一面思想旗帜。
第5课 儒家文化的传播
实用文档
一、辐射东亚
❖ 儒家文化圈的概念:秦汉以来,中国文化先后传 入越南、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形成以中国文 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因儒学的影响尤为深远, 所以也称“儒家文化圈”。
❖ 儒学传播的途径:三国的历代王朝都设立以儒学 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中央官学和地方学校,私人办 学也普遍教授儒学;三国都建有崇奉孔子的文庙, 定期举行祭孔大典;越南和朝鲜都仿照中国,以 科举制选拔官员,考试科目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 容;日本学生在中央或地方官学中完成学业,经 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
孔子传播儒学的经历
孔子传播儒学的经历一、孔子的背景和家庭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出生在鲁国曲阜城东北的一个贵族家庭中,父亲叫孔鲤,母亲叫顺氏。
孔子的祖先是周朝的大夫,后来成为鲁国卿士。
他的父亲虽然没有担任过官职,但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二、孔子早年求学经历孔子自小聪明好学,十五岁就开始求学。
他先后拜师于老师不少于三十余人,涉猎诸多领域,如礼乐、兵法、政治等。
但是在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儒家思想对他影响最大。
三、孔子担任官职和离开鲁国公元前501年,鲁国国君召见了孔子,并授予他了官职。
从此以后,孔子开始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但是由于当时鲁国内部政治混乱,加之孔子对于君臣关系有着严格的要求,他的政治理念和行为并不被鲁国官员所接受。
公元前496年,孔子被迫离开了鲁国。
四、孔子周游列国传播儒学离开鲁国后,孔子开始了漫长的周游列国之旅。
他先后到过齐、宋、卫、陈、郑等地,向当地的君主和士人传播儒家思想。
在这个过程中,孔子不仅教育了一批学生,而且也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五、孔子回到鲁国公元前484年,鲁国君主死去,由于孔子在外游历期间一直没有担任过官职,因此不能直接回到鲁国。
直到公元前483年,他才回到了曾经离开的故乡。
回到鲁国后,孔子开始致力于教育事业,并编写《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著作。
六、孔子晚年和逝世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于曾经离开过的故乡曲阜。
他享年73岁。
在他逝世之前,已经有一批学生在他的影响下成为了儒家思想的传承者,并将这种思想传播到了更广泛的社会中。
七、孔子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礼仪规范、政治秩序等方面,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儒家思想一直是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同时,孔子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尊敬的人物之一。
儒家文化在韩国的传播与文化变异
儒家文化在韩国的传播与文化变异在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中涌现出来的儒家学说,因为与中国古代封闭的封建社会制度相适应而得到封建统治者的青睐,自从西汉“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作为封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历史主导地位,与封建专制思想并行绵延流长。
不可否认,儒学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起了一定的正面作用,同时,它对中国社会各方面的负面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儒学思想在后世的文化发展中一直是中国文化思想的主流,受它影响下的中国社会在追求统一的形式化过程中逐步僵化,经济上的自洽满足沦为了贫穷愚昧,文化上的皓首穷经变成了思想桎梏。
虽然对儒学思想的反思自“五四运动”以来从未中断,然而,由于极力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势力阻扰,儒学从来没有受到全面解构,以至于它仍有顽强的生命力,甚至现今还有人设想用儒学的保守意识形态对民主和科学的价值进行评判。
孔子自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他的思想进行研究,吸取其中合理的成分,当在情理之中。
只是“影响了中国多年的历史进程”,似乎不能笼统而论。
“影响”有正面负面之分,此处认定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却只字不提负面影响。
比如,孔子以及儒家的思想作为中国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于那些要维护正统的人(例如皇帝)来说,确实就像命根子。
至于平民百姓,却如李贽所言,只是“儒先亿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育之,小子朦聋而听之”,“万口一词”,“千年一律”,方才“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
“五四”运动明确提出“消灭孔家店”的口号,大概就存有一洗这种专制与无知的考量。
如今把孔子思想当做“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关键组成部分”回去承继弘扬,却是意欲何为?崭新儒学思想对当时中国有何影响:“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维持不变道也维持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清贵贱”的封建制度等级观等。
做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分散代表,儒家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存有相当的积极意义,如其理想人格对现代人格建构的救赎促进作用、“天人合一”思想及公心主义对生态维护的积极主动促进作用等。
论儒家文化在国际中的传播
文化纵横论儒家文化在国际中的传播胡洋敏伊犁师范大学中国语言学院摘要: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不仅是我国的民族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儒家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儒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意义、儒家文化对外传播的方式、以及儒家文化如何与对外汉语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四个方面入手,系统论述儒家文化在国际中的传播。
关键词:儒家文化;对外传播;对外汉语教学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以“仁”与“礼”为核心的“仁、义、礼、智、信”,儒家思想不仅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产生过无与伦比的影响,在当今世界,它依然可以在和平与发展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
在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加强文化软实力的传播,通过翻译儒家经典、设立孔子学院、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等方式,使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为世界所知,为世界文明贡献力量。
一、儒家文化的精髓及其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一)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与核心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它不仅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更是维系中华人民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指导思想与精神支柱。
儒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春秋末期,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
他提出了“仁”,倡导“礼”。
儒学的产生正处于百家争鸣时期,虽然儒学在当时已产生一定影响,但并未占据主导地位,与其他诸子如道、墨、法家居于平等地位。
孟子将孔子的“仁”进行了更深入的发展,反对苛政,与百姓的联系更为密切。
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儒家思想是国家的哲学基础,结束其他思想体系。
他的思想宗旨被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汉代以后,儒学地位下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而上学盛行。
唐代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用儒家的命运理论和封建教派来反对佛教的观点。
从宋代到明代的宋明理学是儒家思想的又一个高峰期,主要观点是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
儒家文化本质是基于“仁”和“礼”。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对社会起到了什么作用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对社会起到了什么作用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是一种重要的传统思想体系,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仁爱、道德伦理、教育和社会秩序等方面的传统价值观念。
这些思想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本文将详细探讨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作用。
一、传播道德伦理观念儒家思想以《论语》和《大学》为代表,强调道德修养和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
儒家思想鼓励人们遵守道德规范,培养温文尔雅的品质,注重礼仪和道德伦理。
这种价值观念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儒家思想的传播使得道德伦理成为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准则,维护了社会的和谐和秩序。
二、培养优秀的治理者和君子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君子之道。
在古代中国社会,儒家思想成为培养优秀的治理者的重要教育理念。
通过推崇礼义廉耻,儒家思想培养了一代代有着高尚品质的君主和政治家,如南宋理学派代表周敦颐、朱熹等。
这些君子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坚持仁爱之道,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为中国古代社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推动教育的发展儒家思想强调重视教育,提倡以文化教化人。
在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思想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倡导以经典为基础的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
儒家思想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繁荣和进步,培养了一代代杰出的学者和社会精英,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四、维护社会秩序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儒家思想认为,只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儒家思想倡导仁爱、礼仪和忠诚等价值观念,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和谐相处,维护了社会秩序。
同时,儒家思想也主张君主的仁政,崇尚君权大于个人权益,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统一。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对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传播了道德伦理观念,培养了优秀的治理者和君子,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维护了社会的秩序。
唐宋之际儒学在河西地区的传播
儒学对于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有一 定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勤奋劳作和 诚信经商,这些思想对于当时的经济 活动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此外,儒 家思想中的“重农抑商”观念也影响 了当地的经济政策。
儒学在河西地区的传播对当地的文化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中的“ 仁”、“义”、“礼”、“智”等观 念被广泛地融入到当地的文化中,成 为了当地文化的核心价值。此外,儒 家思想还对当地的教育、文学、艺术 等方面产生了影响。
许多儒家学者在河西地区著述立说,将儒家经典和思想整理成文字,使之得以流传至今。 这些著述不仅对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具有重要价值,也对后人了解和学习儒家文化产生了 深远影响。
辩论
在这一时期,河西地区的儒家学者和信徒之间经常进行辩论,通过辩论来深入探讨儒家思 想和道德问题。这种辩论形式不仅促进了儒家文化和思想的深入传播,也提高了人们对于 儒家教育的接受程度。
工商业繁荣
唐朝时期工商业繁荣,推动了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
丝绸之路贸易
河西地区位于丝绸之路要道,贸易活动频繁,推动了 当地经济发展。
文化背景
儒学复兴
唐朝时期儒学逐渐复兴,成为 官方意识形态。
教育普及
唐朝时期推行教育普及政策,促进 了河西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文化交流
唐朝时期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文 化交流,对河西地区文化产生了影 响。
政治制度变革
唐朝时期推行科举制度,改变了魏晋 南北朝以来士族门阀政治的局面,为
庶族地主参政提供了途径。
中央集权加强
唐朝时期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对地方 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战乱与割据
唐末五代时期战乱频繁,地方割据势 力兴起,对河西地区产生了影响。
经济背景
农业发展
唐宋时期农业生产力提高,农耕文明逐渐普及,为河 西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
儒家文化的传播
传播原因
儒学适应了人类普遍的道德要求,“和而不同” 的思想又蕴含着融合冲突的积极因素,这使它具有很 强的普世性,为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各国普遍接 受,成为立国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中国 为核心的儒家文明圈。
二、远播西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时间:16-18世纪
• 16世纪,最早进入中国内地的耶稣会士罗明坚曾 向欧洲寄回《大学》、《孟子》的部分译文。长期 居留中国的利玛窦贡献尤为卓著,不仅将“四书” 译成拉丁文寄回西方,还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 以很大的篇幅对儒家及其社会影响做了全面而详细 的介绍。
材料二 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 合发表宣言称:“如果有人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回顾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问题:全世界的科学巨匠为什么会发出呼吁“如 果有人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2540年,去 吸取孔子的智慧”?
答案:孔子的思想有利于世界和平的发展和人类 文明的进步,是对中国传统思想的肯定。
秦汉以来,先后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东南 亚国家,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南亚文化圈, 也称“儒家文化圈”。
传播途径:
• 三国的历代王朝都设立以儒学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中 央官学和地方学校,私人办学也普遍教授儒学; • 三国都建有崇奉孔子的文庙,定期举行祭孔大典; • 越南和朝鲜都仿照中国,以科举制选拔官员,考试 科目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 • 日本学生在中央或地方官学中完成学业,经考试合 格,可授予官职。
• 中国文化的创新必须建立在两个前提上,一是对传 统的、本土的文化传承的反思与重构;二是对人类 文明的世界性考量。这是因为,当下的经济全球化 浪潮为人类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生态环境。 同时也衍生了诸多新的人文现象和思潮需要去考量、 追踪和研究。学术文化的发展不应停留在对传统人 文精神的诠释与总结上,而是要求学者就新世纪人 类所面对的新的人文现象、人文思潮作出迅速与理 性的反应;积极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 面变革,并作出科学的应答。因此,文化交流、对 话,广采博纳,审慎辨析,充分吸收域外文化之长 以丰富自我,使中国学术文化多一些现代意识的内 涵,就显得重要和必不可少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庙 孔林 孔府
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 是祭祀孔子的庙宇。初建 于公元前478年,以孔子 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 而建,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 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 有重要地位。曲阜孔庙是 祭祀孔子的本庙,是分布 在中国、朝鲜、日本、越 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 美国等国家2000多座孔子 庙的先河和范本。
儒学在欧洲
启蒙运动的“儒耶同质” 1600年利玛窦来华,是中西方交流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利氏看到中国 以儒立国,主张精通儒家经典是必修功课,提倡以基督教义附会儒学 ,创“儒耶同质”之说。1687年,汤若望、南怀仁、艾儒略等160多 位传教士到达中国,在给中国带来全新宗教、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学 习、吸收了中国文化。1688年,路易十四特派5名“法兰西学士院硕 学大德”的传教士士到北京,开创了中法文化交流“黄金30年”的新 阶段。“儒耶同质”理念,促使许多传教士翻译中国的历史和哲学。 17和18世纪,在欧洲出版的中国作品达723种。其中,1662年郭纳爵 出版的《中国科学提要》,是《论语》和《大学》合译本;1672年, 殷铎泽出版《中国政治道德科学》,是《中庸》译本,15年后他又出 版《中国哲人孔子》;1711年,《中国六经》以拉丁文出版,乃《四 书》新译。莱布尼茨、沃尔夫等著名哲学家都曾受到此书影响。沃尔 夫在哈雷大学演讲“中国的实践哲学”,指出中国的“治国之术…… 超过了所有别的国家”,使儒学名声大噪。
政治原则
仁政德治
仁
伦理原则
“爱人” “忠”已欲立而
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恕”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仁的意义远 远超出为封 建社会服务 的范围,具 有普遍和永 久的价值, 成为人类世 世代代共同 赞美的思想 与德行。
中庸——儒家人生哲学方法论
仁与礼是孔子的原则,要把这些原则在 政治和日常生活中加以实现,必须有正确的 准则与方法。孔子认为这个准则与方法就是 中庸。中庸就是主张为人处世一定要奉行不 偏不倚、恰到好处的行为准则,要在取舍之 间寻求一种适中的微妙境界。依据这个原则 观察与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避免 各种各样的片面性。
儒学在朝鲜
高丽王朝开国初,虽把佛教推崇为国教,但高丽统治者也将儒学作为 “齐家治国”的学术而加以提倡。在官学教育中,仍将儒学经典列为 基本教材;后来在设立科举制度时,又将儒学经义作为考试的常设科 目。然而,佛教的泛滥,却不可避免地冲击着儒学在社会意识形态中 的地位。所以,从高丽初期开始,儒学学者便开展起排佛扬儒的斗争。 儒学在李朝达到了顶峰,李氏王朝成了儒家王朝。李朝遵循儒家经典, 模仿中国的集权官僚制而建立的政治制度,即“家产制政体”。儒学 在李朝享有“国教”的地位,而朱子学是主流,它被称为新儒学。朝 鲜还实行长达千余年的科举制,来维护官僚政治体制。
儒家文化的传播
儒家文化 的传播
辐射东亚
远播西方
※儒家文化传播的框架结构
儒家文化的传播 1、在东亚的传播:
秦时→→越南; 东汉时→→朝鲜; 南北朝由朝鲜→→日本 唐朝——日本学者、遣唐使等
影响:
政体——儒学核心的君主政治; 伦理——孝悌 忠信 礼仪 廉耻等伦理 文化——儒学教育,科举考试; 习俗——尊孔祭孔,文庙 总结:唐朝时形成了东亚文化圈——儒家 文化圈。
一、儒学在朝鲜
儒学传播过程:高句丽→百济→新罗
公元372年高句丽小兽林王(371—383年在位)曾正式设立“太学”, 模仿中国官方的教育制度,她所推行的正是儒学教育。这从以后高句 丽迁都到平壤(427)的教育情况也可得到证明。 据文献记载,百济至晚在公元374年就已设置博通儒家经典的“博士” 职位。到六世纪前半期,百济还曾两次遣使到中国南朝求派儒学专家 前往该国。百济在历史上还曾是儒学传播到日本的中介 (王仁)。 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地处朝鲜半岛东南部的新罗是三国之中接受 儒学最晚的国家。但至晚在五世纪初,儒学已传播到新罗。新罗真兴 王(540—575年在位)为了培养新罗青年的忠君爱国情操,创立了 在朝鲜民族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花郎道。花郎道把新罗古有的文 化传统与从中国传入的儒学、道教和佛教融合为一体,为新罗青年的 训练和修养提供了道德理想儒学的忠孝思想则处于主导地位。正是这 种忠孝思想的昂扬,为新罗人战胜高句丽和百济增强了巨大的凝聚力 和精神力量。
儒学在欧洲
欧洲的“中国世纪” 1735年,杜赫德划时代巨著《中华帝国志》出版,对中国灿烂文明的 描写轰动欧洲,“汉学”在欧洲诞生。当时的法国,中国“比英格兰 更受青睐”,“比欧洲本身的某些地区还要知名”,“18世纪欧洲大 盛‘中国风’,不仅对儒家的理性思想予以理想化,而且中国的建筑 风格、瓷器、家具和室内装潢亦风靡一时”。伏尔泰竟将耶稣画像改 易为孔子像,晨夕礼拜。 德国著名哲学家霍尔巴赫,就是一位“儒学迷”。儒学对霍氏影响极 深,他家成了“启蒙先驱沙龙”,卢梭、格拉姆、达隆贝尔等每周四 、日必至,研讨政治、哲学、文学,形成著名的“百科全书派”。霍 氏主张“以儒家道德代替基督教道德”,在“唯物论的圣经”《自然 的体系》中,引用诸多孔子言论,其“理性宗教”精华乃儒学。在《 社会的体系》中,霍氏主张“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因为“中国 可算是世界上所知惟一将政治的根本法与道德相结合的国家”。 由于法国启蒙运动泰斗们崇尚儒学,造就了18世纪欧洲的“中国世纪 ”。
【曲阜孔庙】
二、远播西方
过程:始于16世纪;耶稣会士来华后,更对儒家经典进 行系统的翻译与西传;进入17世纪后,西方传教士对儒 家经典的译介渐具规模,译文日益完善;18世纪中叶, 已有相当数量的儒学著作译本及相关介绍经传教士之手 流往西方。 实例:罗明坚曾向欧洲寄回《大学》、《孟子》的部分 译文;利玛窦不仅将“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西方,还 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以很大篇幅对儒学及其社会影 响作了全面而详细的介绍;金尼阁对“五经”作了部分 翻译,刊印于杭州;柏应理在巴黎以拉丁文编著出版 《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重点)。 影响:18世纪的许多启蒙思想家深受启发,大加赞赏, 孔子与儒学由此成为启蒙运动中的一面思想旗帜。
四、资本主义时代的日本儒学
到明治时期,日本的儒学总体上已经同中国本土儒学产生了很大 不同,最重要的是,儒学被改造为辅翼“皇运”的得力助手。那些日 本政治家们,如伊藤博文、山县有朋和西周等人,宣扬的是儒学和武 运的结合,尊崇孔子和敬仰天皇的结合,孔子和武士道走在了一起, 神道与儒学糅合为一体。
儒学在越南
早在秦汉时期,儒学便随着汉字以及中国文化传入越南,并发挥影响 力。自10世纪至15世纪,儒学在越南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提升。李朝 的意识形态是儒佛并行,以儒学作为确定朝制和社会制度、维持君臣 关系和统治秩序的思想政治理论,而以佛教作为麻痹群众、维护社会 稳定的宗教。陈朝是儒、佛两家发生变化的时期。陈朝前期诸帝崇奉 佛教的同时,也重视儒家学说对推进封建制度建设、维护封建秩序的 作用。陈朝后期,佛儒势力消长,儒学发展占上风。 黎朝建立后,儒学得到了长足发展,历代帝王都尊孔崇儒,儒学的统 治地位确立,这种尊孔崇儒的思想在阮朝前期发展到极盛。黎朝统治 者从一开始就尊孔崇儒,定律令,制礼乐,设科目,创学校,祀孔子以太牢, 确立了儒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首先是大兴儒学教育,形成了更 为完备的学校和科举制度,造就了黎贵淳、阮秉谦等一批著名的儒学家 和儒生士大夫阶层。与此同时,还按照儒家教义制定了一系列通俗化的 法典和条例,用行政手段推行。
2、在欧洲传播:
16世纪,传教士寄回欧洲的方式。 罗明坚寄回《大学》《孟子》 利玛窦寄回“四书”, 《利玛窦中国札记》。 金尼阁翻译“五经”; 在巴黎出版《中国哲学家孔子》。
原因:
主因:新航路开辟;欧洲天主教会传教。 明后期开海禁,民间海外贸易发展。 次因: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需要; 中国士大夫与传教士合作。 特点:双向的、互动的传播;文明交融。
儒学在日本
三、儒学全盛时期(德川幕府时代)
德川时代儒学受到空前推崇,潜移默化地渗入政治、法律、道德、文 学、哲学以及社会生活诸多方面,成为德川幕府社会意识形态(武士 道精神忠、勇、信、礼、义、廉、耻)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川时期, 统治者把儒家的纲常礼教应用于治世实践,带来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从而使日本社会文化进入成熟的时代。
影响:①欧洲掀起了儒学热;②对反抗教会、推动启蒙运动有积极作用。
一、辐射东亚
儒家文化圈的概念:秦汉以来,中国文化先后传 入越南、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形成以中国文 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因儒学的影响尤为深远, 所以也称“儒家文化圈”。 儒学传播的途径:三国的历代王朝都设立以儒学 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中央官学和地方学校,私人办 学也普遍教授儒学;三国都建有崇奉孔子的文庙, 定期举行祭孔大典;越南和朝鲜都仿照中国,以 科举制选拔官员,考试科目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 容;日本学生在中央或地方官学中完成学业,经 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
儒学在日本
一、传入:儒学渡
应神天皇15年(公元405年)百济博士王仁应邀到达日本,带去10卷 《论语》和一卷《千字文》。此后,中国儒学在日本逐渐传播,对其 政治、法律、文学、哲学、宗教及艺术等产生广泛 而深刻的影响,加 速了日本的文明进程。
二、早期日本儒学(飞鸟 、奈良、平安时代);
早起的日本儒学主要依附于佛教之下。从圣德太子进行推古朝 改革后,到孝德天皇进行“大化改新”,再到大宝元年,制定《大宝 律令》,这些都是日本早期儒学治国治民的思想被日本政治所采用的 标志。
儒学在越南
早在秦汉时期,儒学便随着汉字以及中国文化传入越南,并发挥影响 力。自10世纪至15世纪,儒学在越南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提升。李朝 的意识形态是儒佛并行,以儒学作为确定朝制和社会制度、维持君臣 关系和统治秩序的思想政治理论,而以佛教作为麻痹群众、维护社会 稳定的宗教。陈朝是儒、佛两家发生变化的时期。陈朝前期诸帝崇奉 佛教的同时,也重视儒家学说对推进封建制度建设、维护封建秩序的 作用。陈朝后期,佛儒势力消长,儒学发展占上风。 黎朝建立后,儒学得到了长足发展,历代帝王都尊孔崇儒,儒学的统 治地位确立,这种尊孔崇儒的思想在阮朝前期发展到极盛。黎朝统治 者从一开始就尊孔崇儒,定律令,制礼乐,设科目,创学校,祀孔子以太牢, 确立了儒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首先是大兴儒学教育,形成了更 为完备的学校和科举制度,造就了黎贵淳、阮秉谦等一批著名的儒学家 和儒生士大夫阶层。与此同时,还按照儒家教义制定了一系列通俗化的 法典和条例,用行政手段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