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的传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原则
仁政德治

伦理原则
“爱人” “忠”已欲立而
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恕”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仁的意义远 远超出为封 建社会服务 的范围,具 有普遍和永 久的价值, 成为人类世 世代代共同 赞美的思想 与德行。
中庸——儒家人生哲学方法论
仁与礼是孔子的原则,要把这些原则在 政治和日常生活中加以实现,必须有正确的 准则与方法。孔子认为这个准则与方法就是 中庸。中庸就是主张为人处世一定要奉行不 偏不倚、恰到好处的行为准则,要在取舍之 间寻求一种适中的微妙境界。依据这个原则 观察与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避免 各种各样的片面性。
儒家文化的传播
孔子
儒家文化创自 孔子(名丘,公 元前551——前 479年)。孔子是 中国上古数千年 传统文化的集大 成者。
dāng rén bùràng 当 仁 不 让
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当:面对着,向着。 仁:儒家思想的核心,可解释为“正义”,这里引申为应该 做的事。让:退让,避让,谦让。 not pass on to others what one is called upon to do; assume such authority; never decline to do charity; not decline to shoulder a responsibility 出处 《论语· 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儒学在欧洲


启蒙运动的“儒耶同质” 1600年利玛窦来华,是中西方交流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利氏看到中国 以儒立国,主张精通儒家经典是必修功课,提倡以基督教义附会儒学 ,创“儒耶同质”之说。1687年,汤若望、南怀仁、艾儒略等160多 位传教士到达中国,在给中国带来全新宗教、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学 习、吸收了中国文化。1688年,路易十四特派5名“法兰西学士院硕 学大德”的传教士士到北京,开创了中法文化交流“黄金30年”的新 阶段。“儒耶同质”理念,促使许多传教士翻译中国的历史和哲学。 17和18世纪,在欧洲出版的中国作品达723种。其中,1662年郭纳爵 出版的《中国科学提要》,是《论语》和《大学》合译本;1672年, 殷铎泽出版《中国政治道德科学》,是《中庸》译本,15年后他又出 版《中国哲人孔子》;1711年,《中国六经》以拉丁文出版,乃《四 书》新译。莱布尼茨、沃尔夫等著名哲学家都曾受到此书影响。沃尔 夫在哈雷大学演讲“中国的实践哲学”,指出中国的“治国之术…… 超过了所有别的国家”,使儒学名声大噪。
儒学在欧洲




欧洲的“中国世纪” 1735年,杜赫德划时代巨著《中华帝国志》出版,对中国灿烂文明的 描写轰动欧洲,“汉学”在欧洲诞生。当时的法国,中国“比英格兰 更受青睐”,“比欧洲本身的某些地区还要知名”,“18世纪欧洲大 盛‘中国风’,不仅对儒家的理性思想予以理想化,而且中国的建筑 风格、瓷器、家具和室内装潢亦风靡一时”。伏尔泰竟将耶稣画像改 易为孔子像,晨夕礼拜。 德国著名哲学家霍尔巴赫,就是一位“儒学迷”。儒学对霍氏影响极 深,他家成了“启蒙先驱沙龙”,卢梭、格拉姆、达隆贝尔等每周四 、日必至,研讨政治、哲学、文学,形成著名的“百科全书派”。霍 氏主张“以儒家道德代替基督教道德”,在“唯物论的圣经”《自然 的体系》中,引用诸多孔子言论,其“理性宗教”精华乃儒学。在《 社会的体系》中,霍氏主张“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因为“中国 可算是世界上所知惟一将政治的根本法与道德相结合的国家”。 由于法国启蒙运动泰斗们崇尚儒学,造就了18世纪欧洲的“中国世纪 ”。

儒学在日本


三、儒学全盛时期(德川幕府时代)
德川时代儒学受到空前推崇,潜移默化地渗入政治、法律、道德、文 学、哲学以及社会生活诸多方面,成为德川幕府社会意识形态(武士 道精神忠、勇、信、礼、义、廉、耻)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川时期, 统治者把儒家的纲常礼教应用于治世实践,带来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从而使日本社会文化进入成熟的时代。
儒学在越南


早在秦汉时期,儒学便随着汉字以及中国文化传入越南,并发挥影响 力。自10世纪至15世纪,儒学在越南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提升。李朝 的意识形态是儒佛并行,以儒学作为确定朝制和社会制度、维持君臣 关系和统治秩序的思想政治理论,而以佛教作为麻痹群众、维护社会 稳定的宗教。陈朝是儒、佛两家发生变化的时期。陈朝前期诸帝崇奉 佛教的同时,也重视儒家学说对推进封建制度建设、维护封建秩序的 作用。陈朝后期,佛儒势力消长,儒学发展占上风。 黎朝建立后,儒学得到了长足发展,历代帝王都尊孔崇儒,儒学的统 治地位确立,这种尊孔崇儒的思想在阮朝前期发展到极盛。黎朝统治 者从一开始就尊孔崇儒,定律令,制礼乐,设科目,创学校,祀孔子以太牢, 确立了儒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首先是大兴儒学教育,形成了更 为完备的学校和科举制度,造就了黎贵淳、阮秉谦等一批著名的儒学家 和儒生士大夫阶层。与此同时,还按照儒家教义制定了一系列通俗化的 法典和条例,用行政手段推行。
18世纪欧洲出现的“中国文化热”
对中国器物着迷的法王路易十四
【曲阜孔庙】
二、远播西方
过程:始于16世纪;耶稣会士来华后,更对儒家经典进 行系统的翻译与西传;进入17世纪后,西方传教士对儒 家经典的译介渐具规模,译文日益完善;18世纪中叶, 已有相当数量的儒学著作译本及相关介绍经传教士之手 流往西方。 实例:罗明坚曾向欧洲寄回《大学》、《孟子》的部分 译文;利玛窦不仅将“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西方,还 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以很大篇幅对儒学及其社会影 响作了全面而详细的介绍;金尼阁对“五经”作了部分 翻译,刊印于杭州;柏应理在巴黎以拉丁文编著出版 《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重点)。 影响:18世纪的许多启蒙思想家深受启发,大加赞赏, 孔子与儒学由此成为启蒙运动中的一面思想旗帜。
2、在欧洲传播:
16世纪,传教士寄回欧洲的方式。 罗明坚寄回《大学》《孟子》 利玛窦寄回“四书”, 《利玛窦中国札记》。 金尼阁翻译“五经”; 在巴黎出版《中国哲学家孔子》。
原因:
主因:新航路开辟;欧洲天主教会传教。 明后期开海禁,民间海外贸易发展。 次因: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需要; 中国士大夫与传教士合作。 特点:双向的、互动的传播;文明交融。
儒家文化的传播
儒家文化 的传播
辐射东亚
远播西方
※儒家文化传播的框架结构
儒家文化的传播 1、在东亚的传播:
秦时→→越南; 东汉时→→朝鲜; 南北朝由朝鲜→→日本 唐朝——日本学者、遣唐使等
影响:
政体——儒学核心的君主政治; 伦理——孝悌 忠信 礼仪 廉耻等伦理 文化——儒学教育,科举考试; 习俗——尊孔祭孔,文庙 总结:唐朝时形成了东亚文化圈——儒家 文化圈。
儒学在日本

一、传入:儒学东渡
应神天皇15年(公元405年)百济博士王仁应邀到达日本,带去10卷 《论语》和一卷《千字文》。此后,中国儒学在日本逐渐传播,对其 政治、法律、文学、哲学、宗教及艺术等产生广泛 而深刻的影响,加 速了日本的文明进程。

二、早期日本儒学(飞鸟 、奈良、平安时代);
早起的日本儒学主要依附于佛教之下。从圣德太子进行推古朝 改革后,到孝德天皇进行“大化改新”,再到大宝元年,制定《大宝 律令》,这些都是日本早期儒学治国治民的思想被日本政治所采用的 标志。
教学方法 孔子教学经验丰富,又善于分析、思考, 因而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 (2)启发式教学 (3)理论联系实际 (4)教学相长 (5)重言教,更重身教
特征:
综上所述,儒学适应了人类普遍的道德要
求,这使它具有很强的普世性,为朝鲜、 日本、越南等东亚各国普遍接受,成为立 国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中国 为核心的儒家文明圈。儒家学说还推动了 欧洲近代启蒙运动,促进了人文、政治、 经济、社会乃至科学等方面学说的发展。
影响:①欧洲掀起了儒学热;②对反抗教会、推动启蒙运动有积极作用。
一、辐射东亚
儒家文化圈的概念:秦汉以来,中国文化先后传 入越南、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形成以中国文 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因儒学的影响尤为深远, 所以也称“儒家文化圈”。 儒学传播的途径:三国的历代王朝都设立以儒学 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中央官学和地方学校,私人办 学也普遍教授儒学;三国都建有崇奉孔子的文庙, 定期举行祭孔大典;越南和朝鲜都仿照中国,以 科举制选拔官员,考试科目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 容;日本学生在中央或地方官学中完成学业,经 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
Leabharlann Baidu 孔庙 孔林 孔府
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 是祭祀孔子的庙宇。初建 于公元前478年,以孔子 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 而建,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 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 有重要地位。曲阜孔庙是 祭祀孔子的本庙,是分布 在中国、朝鲜、日本、越 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 美国等国家2000多座孔子 庙的先河和范本。


早在秦汉时期,儒学便随着汉字以及中国文化传入越南,并发挥影响 力。自10世纪至15世纪,儒学在越南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提升。李朝 的意识形态是儒佛并行,以儒学作为确定朝制和社会制度、维持君臣 关系和统治秩序的思想政治理论,而以佛教作为麻痹群众、维护社会 稳定的宗教。陈朝是儒、佛两家发生变化的时期。陈朝前期诸帝崇奉 佛教的同时,也重视儒家学说对推进封建制度建设、维护封建秩序的 作用。陈朝后期,佛儒势力消长,儒学发展占上风。 黎朝建立后,儒学得到了长足发展,历代帝王都尊孔崇儒,儒学的统 治地位确立,这种尊孔崇儒的思想在阮朝前期发展到极盛。黎朝统治 者从一开始就尊孔崇儒,定律令,制礼乐,设科目,创学校,祀孔子以太牢, 确立了儒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首先是大兴儒学教育,形成了更 为完备的学校和科举制度,造就了黎贵淳、阮秉谦等一批著名的儒学家 和儒生士大夫阶层。与此同时,还按照儒家教义制定了一系列通俗化的 法典和条例,用行政手段推行。

一、儒学在朝鲜


儒学传播过程:高句丽→百济→新罗
公元372年高句丽小兽林王(371—383年在位)曾正式设立“太学”, 模仿中国官方的教育制度,她所推行的正是儒学教育。这从以后高句 丽迁都到平壤(427)的教育情况也可得到证明。 据文献记载,百济至晚在公元374年就已设置博通儒家经典的“博士” 职位。到六世纪前半期,百济还曾两次遣使到中国南朝求派儒学专家 前往该国。百济在历史上还曾是儒学传播到日本的中介 (王仁)。 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地处朝鲜半岛东南部的新罗是三国之中接受 儒学最晚的国家。但至晚在五世纪初,儒学已传播到新罗。新罗真兴 王(540—575年在位)为了培养新罗青年的忠君爱国情操,创立了 在朝鲜民族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花郎道。花郎道把新罗古有的文 化传统与从中国传入的儒学、道教和佛教融合为一体,为新罗青年的 训练和修养提供了道德理想儒学的忠孝思想则处于主导地位。正是这 种忠孝思想的昂扬,为新罗人战胜高句丽和百济增强了巨大的凝聚力 和精神力量。


四、资本主义时代的日本儒学
到明治时期,日本的儒学总体上已经同中国本土儒学产生了很大 不同,最重要的是,儒学被改造为辅翼“皇运”的得力助手。那些日 本政治家们,如伊藤博文、山县有朋和西周等人,宣扬的是儒学和武 运的结合,尊崇孔子和敬仰天皇的结合,孔子和武士道走在了一起, 神道与儒学糅合为一体。
儒学在越南


儒学在朝鲜


高丽王朝开国初,虽把佛教推崇为国教,但高丽统治者也将儒学作为 “齐家治国”的学术而加以提倡。在官学教育中,仍将儒学经典列为 基本教材;后来在设立科举制度时,又将儒学经义作为考试的常设科 目。然而,佛教的泛滥,却不可避免地冲击着儒学在社会意识形态中 的地位。所以,从高丽初期开始,儒学学者便开展起排佛扬儒的斗争。 儒学在李朝达到了顶峰,李氏王朝成了儒家王朝。李朝遵循儒家经典, 模仿中国的集权官僚制而建立的政治制度,即“家产制政体”。儒学 在李朝享有“国教”的地位,而朱子学是主流,它被称为新儒学。朝 鲜还实行长达千余年的科举制,来维护官僚政治体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