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防排烟设计

合集下载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自然排烟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自然排烟

自然排烟8.2.1 除建筑高度超过50m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居住建筑外,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和合用前室,宜采用自然排烟方式。

8.2.2 采用自然排烟的开窗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8.2.2.1 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2.00m2,合用前室不应小于3.00m2。

8.2.2.2 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每五层内可开启外窗总面积之和不应小于2.00m2。

8.2.2.3 长度不超过60m的内走道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走道面积的2%。

8.2.2.4 需要排烟的房间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面积的2%。

8.2.2.5 净空高度小于12m的中庭可开启的天窗或高侧窗的面积不应小于该中庭地面积的5%。

8.2.3 防烟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利用敞开的阳台、凹廊或前室内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自然排烟时,该楼梯间可不设防烟设施。

8.2.4 排烟窗宜设置在上方,并应有方便开启的装置。

8.2 自然排烟8.2.1 在原条文的基础上修改的。

一、由于利用可开启的外窗的自然排烟受自然条件(室外风带、风向,建筑所在地区北方或南方等)和建筑本身的密闭性或热压作用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有时使得自然排烟不但达不到排烟的目的,相反由于自然排烟系统会助长烟气的扩散,给建筑和居住人员带来更大的危害。

所以,本条提出,只有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和合用前室,有条件要尽量采用自然排烟方式。

二、建筑内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都是建筑着火时最重要的疏散通道,一旦采用的自然排烟方式其效果受到影响时,对整个建筑的人员将受到严重威胁。

对超过50m的一类建筑和超过1OOm的其它高层建筑不应采用这种自然排烟措施。

有关资料表明:在当今世界经济发达国家中,在高层建筑的防烟楼梯间仍保留着采用自然排烟的方式,其原因是认为自然排烟方式的确是一种经济、简单、易操作的排烟方式。

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技术管理水平,特别是在住宅工程中的维护管理方便、简单,这种方式仍应优先尽量采用。

关于防排烟的一些设计问题

关于防排烟的一些设计问题

防烟系统有关建筑专业常用的要求(民用建筑)1、防火规范8.5.1条摘选:防烟楼梯间及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应设置防烟设施。

建筑高度不大于50m的公共建筑、厂房、仓库和建筑高度不大于100m的住宅建筑,当其防烟楼梯间的前室或合用前室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楼梯间可不设置防烟系统:(1)、前室或合用前室采用敞开的阳台、凹廊;(2)、前室或合用前室具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且可开启外窗的面积满足自然排烟口的面积要求。

(具体要求见防排烟规范3.1.2、3.1.3条,可以看图示帮助理解)2、防排烟规范3.1.3-2条摘选:当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及合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口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墙面时,楼梯间可采用自然通风系统;反之,楼梯间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设置要求防排烟规范3.1.5条)。

3、防排烟规范3.1.4条摘选:建筑地下部分的防烟楼梯间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当无自然通风条件或自然通风不符合要求时,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设置要求防排烟规范3.1.5条)。

4、防排烟规范3.1.6条摘选:封闭楼梯间应采用自然通风系统,不能满足自然通风条件的封闭楼梯间,应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当地下、半地下的封闭楼梯间不与地上楼梯间共用且地下仅为一层时,可不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但首层应设置有效面积不小于1.2 m²的可开启外窗或直通室外的疏散门。

5、防排烟规范3.2.1条: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应在最高部位设置面积不小于1.0 m²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当建筑高度大于10m时,尚应在楼梯间的外墙上每5层内设置总面积不小于2.0m²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且布置间隔不大于3层。

6、防排烟规范3.2.2条:前室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时,独立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可开启外窗或开口的面积不应小于2.0 m²,共用前室、合用前室不应小于3.0 m²。

7、防排烟规范3.2.4条:可开启外窗应方便直接开启,设置在高处不便于直接开启的应在距地面高度1.3m~1.5m的位置设置手动可开启装置。

建筑消防防排烟

建筑消防防排烟

防排烟的主要方法防排烟的目的就是对火灾烟气进行有效地控制,以使火灾现场人员免遭烟气毒害。

防烟就是防止烟气侵入疏散通道及重要房间,同时防止火灾时烟气的大量产生。

排烟就是在火灾初期对已产生的烟气迅速地排除以防其集聚和扩散蔓延,避免人员与烟气的直接接触,为人员的疏散创造有利条件。

防排烟的方法有:1)设置机械送风、排烟系统,对保护区域实行正压送风防烟和机械排烟。

2)设置自然通风设施,利用烟气的热浮力特性进行自然排烟。

3)对建筑进行防烟分隔,防止烟气扩散;建立防烟封闭避难区,为疏散人员提供临时的安全场所。

4)对建材和家具进行阻燃、消烟处理,减少发烟量。

5)喷洒化学消烟剂或水雾消除烟气中的有毒成分及烟尘粒子,减少烟气的毒性。

另外,国内外学者还探讨了采用吹吸式空气幕进行防烟的技术.空气幕即是由平面平行射流形成的具有一定刚度的气体幕墙。

气幕刚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射流出口的动量流率。

当气幕动量达到一定水平时就能阻挡烟气气流,使烟气不能进入保护区域。

目前在建筑防排烟领域空气幕防烟技术还未达到实用化程度。

高层建筑设置防排烟的有关规定防烟设施的设置取决于该建筑是否设置防烟楼梯间和消防电梯。

设置防烟楼梯间的建筑是一类建筑和除单元式和通廊式住宅外的建筑高度超过32 m的二类建筑以及塔式住宅。

设置消防电梯的建筑是一类公共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公共建筑,塔式住宅以及十二层及以上的单元式和通廊式住宅。

一类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建筑应设置排烟设施。

除建高度超过50m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居住建筑外,满足开窗面积条件的防烟楼梯间及其有室,消防电梯前室和合用前室,均可采用自然排烟方式,内走道和房间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时不受上述建筑高度限制。

高层建筑内的房间,面积超过10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无外窗房间或开窗面积小于2%房间面积的房间需要设置机械排烟系统。

有些房间如超市、商场等,虽然具有可开启外窗,外窗面积也能达到自然排烟要求,但房间内最不利点至最近外面或疏散通道的距离超过30m,这类房间仍需采用机械排烟方式。

高层建筑防火排烟设计规范

高层建筑防火排烟设计规范

高层建筑防火排烟设计规范第一节一般规定1.1 高层建筑的防烟设施应分为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和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设施。

1.2 高层建筑的排烟设施应分为机械排烟设施和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设施。

1.3 一类高层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高层建筑的下列部位应设排烟设施:(1)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

(2)面积超过10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房间。

(3)高层建筑中的中庭和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室。

1.4 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应采取防火、防烟措施。

1.5 机械加压送风和机械排烟的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金属风道时,不应大于20m / s。

(2)采用内表面光滑的混泥土等非金属材料风道时,不应大于15m / s。

(3)送风口的风速不应大于7m / s;排烟口的风速不应大于10m / s。

第二节自然排烟2.1 除建筑高度超过50m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居住建筑外,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和合用前室,宜采用自然排烟方式。

2.2 采用自然排烟的开窗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1) 防烟楼梯间闪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 2.00m2,合用前室不应小于3.00m2(2)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每五层内可开启外窗总面积之和不应小于2.00m2(3)长度不超过60m的内走道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走道面积的2%(4)需要排烟的房间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面积的2%。

(5)净空高度小于12m的中庭可开启的天窗或高侧窗的面积不应小于该中庭地面积的5%。

2.3 防烟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利用敞开的阳台、凹廊或前室内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自然排烟时,该楼梯间可不设防烟措施。

2.4 排烟窗宜设置在上方,并应有方便开启的装置。

第三节机械防烟3.1 下列部位应设置独立的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1)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

(2)采用自然排烟措施的防烟楼梯间,其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前室。

通风防排烟设计规范

通风防排烟设计规范

通风防排烟设计规范篇一:防排烟设计规范防排烟设计规范(09年最新修订)一.建筑防排烟的一般规定1.1建筑中的防烟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排烟可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或机械排烟方式。

1.2民用建筑下列部位应设置防烟设施:1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2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3高层建筑的避难层(间);4人民防空工程避难走道的前室;1.3民用建筑下列部位应设置排烟设施:1高层建筑面积超过100m2、非高层公共建筑中建筑面积大于300 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上房间;2总建筑面积大于200 m2或一个房间建筑面积大于50 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半地下建筑或地下室、半地下室;3多层建筑设置在一、二、三层且房间建筑面积大于200 m2或设置在四层及四层以上或地下、半地下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高层建筑内设置在首层或二、三层以及设置在地下一层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4长度超过20m的疏散走道;多层建筑中的公寓、通廊式居住建筑长度大于40m的地上疏散走道;5中庭;6非高层民用建筑及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中,建筑占地面积大于1000 m2的地上丙类仓库;7汽车库。

1.4防烟与排烟系统中的管道、风口及阀门等必须采用不燃材料制作,且风道不宜采用土建风道;当防排烟系统采用金属管道时,其钢板厚度按《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高压系统选用。

1.5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排烟系统和补风系统的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金属管道时,不宜大于20m/s;2采用内表面光滑的混凝土等非金属管道时,不宜大于15m/s;3机械加压送风口不宜大于7m/s;排烟口不宜大于10m/s;机械补风口不宜大于10m/s,公共聚集场所不宜大于5m/s;自然补风口不宜大于3m/s。

1.6加压送风机、排烟风机和用于排烟补风的送风机宜设置在通风机房或室外屋面上。

风机房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h 的隔墙和1.5h的楼板及甲级防火门与其他部位隔开。

防排烟规范标准[详]

防排烟规范标准[详]

防烟系统设计一般规定3.1.1 建筑防烟系统的设计应根据建筑高度、使用性质等因素,采用自然通风系统或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3.1.2 建筑高度大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住宅建筑,其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共用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3.1.3 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等于100m的住宅建筑,其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共用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应采用自然通风系统;当不能设置自然通风系统时,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防烟系统的选择,尚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当独立前室或合用前室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楼梯间可不设置防烟系统:1)采用敞开的阳台或凹廊;2)设有两个及以上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且独立前室两个外窗面积分别不小于2.0m2,合用前室两个外窗面积分别不小于3.0m2。

二、当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及共用前室仅有一道门连通走道时,且其机械加压送风口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时,楼梯间可采用自然通风系统;当机械加压送风口未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时,楼梯间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三、当防烟楼梯间在裙房高度以上部分采用自然通风时,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的裙房的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及共用前室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且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及共用前室送风口的设置方式应符合本条第2款的要求。

3.1.4 建筑地下部分的防烟楼梯间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当无自然通风条件或自然通风不符合要求时,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3.1.5 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设置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 、当采用独立前室且其仅有一个门与走道或房间相通时,可仅在楼梯间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当独立前室有多个门时,楼梯间、独立前室应分别独立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2 、当采用合用前室时,楼梯间、合用前室应分别独立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3 、当采用剪刀楼梯时,其两个楼梯间及其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分别独立设置。

民用建筑防火排烟设计

民用建筑防火排烟设计

民用建筑防火排烟设计(2005.11.22)今天想说三个问题:一、“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即低规)的修改问题;二、防火排烟设计;三、工程设计问题举例。

一、我主要讲一下“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即低规)的修改问题:1、适用范围:这本规范适用于工业建筑、建筑高度小于24M的公共建筑、9层及9层以下的居住建筑、地下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

简单说就是高规不管的它都管。

2、这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在民用建筑中补充了商店疏散人员的计算原则和有关燃油、燃气锅炉房、柴油发电机机房的设置要求。

5.4.1 燃煤、燃油、燃气锅炉房……宜独立建造.当有困难时可贴邻民用建筑布置,但应采用防火墙割开,且不应帖邻人员密集场所.当燃油、燃气锅炉房受条件限制布置在民用建筑内时,不应布置在人员密集场所的上一层、下一层或帖邻并应符合下列规定:⑴、应设置在首层或地下一层靠外墙部位,但常(负)压燃油、燃气锅炉可设置在地下二层.当采用相对比重大于等于0.75的可燃气体为燃料时,不得设置在地下或半地下建筑中。

⑵、锅炉房的门应直通室外.⑶、当锅炉间内设储油时间,其储量不应大于1m2。

⑷、锅炉的容量按GB50041.3、关于管井的规定有:7.2。

9电梯井应独立设置,井内严禁敷设可燃气体和甲、乙、丙类液体管道……电缆井、管道井、排烟道、排气道、垃圾道等竖向管道井应分别独立设置……7。

2.10建筑内的电缆井、管道井应在每层的楼板处用防火封堵材料封堵。

建筑内的电缆井、管道井与房间、走道等相连通的孔洞应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封堵。

7.2。

11可燃气体和甲、乙、丙类液体管道不应与通信管线共用管井,严禁设置在电缆井内或穿过电缆井。

4、增加了防火排烟一节。

二、防火排烟设计我们做防火排烟设计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保证人员安全疏散:为此目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上有一系列防烟条纹的规定,你只要按着高规、低规的条纹规定,对号入座就行了。

消防排烟工程方案设计要求

消防排烟工程方案设计要求

消防排烟工程方案设计要求为了保障建筑物内部的安全,排烟系统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消防排烟工程是建筑物消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筑物内部的烟雾排放和热气排放起到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障排烟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需要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包括建筑布局、建筑性质、人流密集度以及其他因素。

一、设计原则1.1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消防排烟系统的设计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1.2全面考虑:在排烟系统的设计中需要全面考虑建筑物的结构、功能以及人员密集度等因素,确保系统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正常运行。

1.3灵活性:排烟系统需设置合理的控制装置,可以适应不同情况下的排烟需求,确保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1.4合理布局:排烟设备的布局应合理,确保其可以有效排除建筑物内的烟雾和热气,并且不影响建筑物的整体造型和布局。

二、设计内容2.1排烟系统类型:根据建筑物的性质和用途,确定合适的排烟系统类型,包括自然排烟系统、机械排烟系统或者混合排烟系统。

2.2排烟设备选择:根据消防排烟系统的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排烟设备,包括烟气排烟机、烟气防火阀、排烟风机等设备。

2.3控制装置设置:排烟系统需设置合适的控制装置,包括温度控制器、烟雾探测器、排烟风机控制器等,确保排烟系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动控制和调节。

2.4管道布局:排烟系统的管道布局需合理,确保各个部分能够有效连接,管道走向应考虑建筑物的整体布局和建筑结构,避免出现死角和障碍。

2.5排烟口设置:根据建筑物的布局和结构,设计合理设置排烟口,确保可以有效排放烟雾和热气,并且避免对建筑物造成二次污染。

三、设计要求3.1安全性:消防排烟系统的设计应注重安全性,确保在发生火灾等紧急情况下可以及时有效地排放烟雾和热气,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3.2可靠性:排烟系统的设计应注重可靠性,确保系统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够正常运行,避免因系统故障导致未能排烟而造成巨大损失。

GB51251一2023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

GB51251一2023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

GB51251一2023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23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是保障建筑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标准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具有指导意义。

GB51251-2023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是我国新颁布的一项标准,旨在规范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安装和维护。

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特别是在火灾发生时,烟雾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

因此,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和使用变得至关重要。

二、技术标准概述1. 标准目的GB51251-2023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的目的是确保建筑内烟气积聚的有效排除,提供人员疏散和消防通道的安全。

它为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施工和维护提供了具体规范。

2. 适用范围该技术标准适用于各类建筑物的防烟排烟系统,包括高层建筑、商业综合体、住宅楼等。

无论建筑的用途如何,都必须符合该标准要求。

3. 技术要求GB51251-2023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包含了以下方面的技术要求:- 防烟门和排烟口的设置要求;- 排烟风机和排烟管道的设计和使用;- 火灾探测与自动控制设备的要求;- 防烟和排烟系统的测试与检验。

三、防烟排烟系统设计1. 防烟门和排烟口防烟门和排烟口的设置是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GB51251-2023技术标准,这些门和口的数量、位置和尺寸必须满足相关规定。

例如,防烟门应设置在人员疏散通道中,以便迅速疏散烟雾。

2. 排烟风机和排烟管道排烟风机是防烟排烟系统的核心设备,它通过排烟管道将烟气排出建筑。

根据技术标准的要求,排烟风机和管道的设计必须满足烟雾排出的要求,同时确保排烟系统的高效运行。

3. 火灾探测与自动控制设备火灾探测与自动控制设备在防烟排烟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标准规定了火灾探测器的类型、布置和安装要求,以及自动控制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要求。

四、防烟排烟系统的使用与维护1. 系统使用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使用要求符合技术标准规定。

高层民用住宅防排烟设计_secret

高层民用住宅防排烟设计_secret

高层民用建筑的防排烟设计通常高层民用建筑的防排烟设施主要包括防烟楼梯间及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合用前室、封闭楼梯间、避难层(间)等场所设置的防烟设施,地下室、内走道、中庭、无窗或设有固定窗房间等部位设置的排烟设施,防烟分区之间的挡烟垂壁等。

防排烟设施是高层民用建筑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可缺少的消防安全设施,但由于部分设计、施工人员对防排烟设施的结构、作用、性能缺乏了解,对国家规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自然排烟设施达不到排烟目的自然排烟是一种经济、简单、易操作、维护管理方便的排烟方式,但由于部分工程在设计、施工过程中不按规范要求进行,往往导致工程完工后,自然排烟设施不具备排烟作用,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排烟窗的设置位置不当。

从自然排烟效果考虑,排烟窗应尽量靠近墙的上部设置,目前有相当数量的自然排烟窗不是设置在墙的上部,而是下部,距顶板、吊顶的距离较大,不利于自然排烟。

二是自然排烟窗的开窗面积达不到规范要求。

国家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采用自然排烟部位的开窗面积均有明确规定,但由于部分设计人员未按规范要求进行认真计算,或将固定窗的面积计算在排烟窗面积之内,导致部分工程排烟窗面积达不到规范要求,直接影响排烟效果。

三是自然排烟窗的结构形式不合理。

有的把排烟窗做成不可开启的固定窗,有的将窗的上部做成固定窗,把可开启的排烟窗设在窗的下部,严重影响排烟功能。

四是安装高度较高的排烟窗缺少便于于开启的操作机构。

按规范要求,排烟窗应有便于开启的装置,但有些安装高度较高,开启困难的排烟窗均未安装开启操作装置,不利火灾情况下排烟窗的开启。

二、设置机械加压送风防烟设施部位所要求的余压值难以形成,机械排烟设施的排烟效果不明显。

送风口、排烟口风量、余压值达不到规范要求的现象在工程中比较普遍,有的送风口、排烟口的风速甚至接近于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风机选型不当。

按规范要求,防烟楼梯间及前室、合用前室和消防电梯间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由计算确定,当计算值和规范规定的值不一致时,应按两者中较大值确定,有的设计直接按规范给定的值确定,往往导致选用的风机风量、风压偏小,不能满足要求;有的设计采用通风与机械排烟合用系统,但施工中未按设计要规格较小的风机,导致风机风量严重不足。

GB-50016-2022-建筑设计防烟规范2023修订版

GB-50016-2022-建筑设计防烟规范2023修订版

GB-50016-2022-建筑设计防烟规范2023修订版1. 引言建筑物中的火灾是一种严重的安全威胁,特别是烟雾可能导致人员伤亡。

因此,在建筑设计和规划中,必须考虑和采取适当的防烟措施。

GB--2022-建筑设计防烟规范2023修订版为不同类型的建筑物提供了相关指导。

2.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各类建筑物,包括住宅、商业、工业和公共建筑等。

它涵盖了建筑设计阶段对防烟措施的要求和考虑因素。

3. 防烟措施设计建筑设计中的防烟措施应满足以下要求:- 设计应根据建筑用途和特点来确定烟雾控制区域,确保烟雾不会扩散到人员密集区域。

- 应采用合适的烟雾控制设备,如排烟系统、排烟风机等,以控制烟雾扩散。

- 建筑内的通风系统应设计为防止烟雾传播。

- 烟雾控制措施应与建筑内其他安全设施相协调,如灭火系统、紧急疏散通道等。

4. 现场实施和维护建筑完成后,应进行防烟措施的现场实施和维护:- 防烟设备应按照规范进行安装和调试,并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 每年进行一次防烟设备的定期检查和维护,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 建筑使用者应定期进行防烟设备的操作培训,并了解相应的紧急疏散程序。

5. 监督检查和法规要求建筑部门应对建筑的防烟措施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其符合规范要求。

同时,建筑设计和施工单位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对防烟措施的合规性负责。

结论GB-50016-2022-建筑设计防烟规范2023修订版为建筑设计人员提供了指导,以确保建筑物的防烟措施符合安全要求。

建筑部门和建筑设计单位应密切合作,确保规范的实施和维护,从而保障建筑物使用期间人员的安全。

【福建】某住宅小区防排烟系统设计图纸

【福建】某住宅小区防排烟系统设计图纸
0.51.1.1.51.59.14.1-1厨房主卧室卧室卧室阳台卧室阳台餐厅客厅c-2阳台阳台客厅主卧室客厅c-3c-3餐厅厨房餐厅卧室厨房卧室风井水井电井阳台厨房客厅餐厅c-2阳台卧室卧室主卧室更衣室卧室餐厅客厅c-1阳台厨房厨房卧室餐厅卧室c-1卧室客厅阳台卧室更衣室主卧室C栋四-十八层平面1:100建 筑电 气给 排 水结 构暖 通5.8008.70011.60014.50017.40020.30023.20026.10029.00031.90034.80037.70040.60043.50046.40015001500R5126客厅a-2主卧室阳台客厅a-1餐厅阳台卧室卧室下厨房水井电井上卧室风井主卧室2.900阳台餐厅厨房阳台卧室卧室厨房b-1客厅餐厅卧室卧室阳台卧室厨房卧室阳台阳台卧室风井b-2b-2客厅餐厅餐厅卧室客厅卧室厨房电井水井阳台b-1餐厅厨房客厅阳台阳台卧室厨房b-1客厅餐厅卧室卧室阳台卧室厨房卧室阳台阳台卧室风井b-2b-2客厅餐厅餐厅卧室客厅卧室厨房电井水井阳台b-1餐厅厨房客厅阳台阳台卧室3300600220019004000400019002200600330033006002200190040004000190022006003300390150036002600190045003600150067590600900390039002100420015001000150019600330018004400500044001800330033001800440050004400180033003903200170020002800260020001700320067590150012001800120024001200700190029003300150019600D栋二,三层平面1:100上下2.9002.900客厅a-2主卧室阳台客厅a-1餐厅阳台卧室卧室厨

某高层住宅楼防排烟系统设计施工图

某高层住宅楼防排烟系统设计施工图
DATEJOB NO.SCALEPROJECTDRAWING TITLEDRAWING NO.STATUSDISCIPLINE/DATECONFIRMED BY/DATEDRAWN BYAUTHORIZED FOR ISSUE BYPROJECT DIRECTORSUZHOU INDUSTRIAL PARK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AUDITED BYDISCIPLINE RESPONSIBLE BYCHECKED BYDESIGNED BYCLIENT///////DATE/DATE/DATE/DATE/DATE/DATECO-OPERATED WITHDESIGN ARCHITECT / DATEDESIGN BYSEALNO.DESCRIPTIONDATECONSULTANTSPWD CONSULTANTS PTE LTDAC1-10.51.1.1.51.59.14.工程设计证书甲级 号1005121 Q.C. of GRAD-A No.1005121DWG TITLE施工出图版本 Rev.09th FLOOR INTERNATIONAL BUILDING,SIP,SUZHOUE-MAIL:TOWNSHIP@SUZHOU INDUSTRIAL PARK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修订说明 DescriptionDate日期 2000.FAX:86-512-288 0900TEL:86-512-288 0999苏州工业园区设计研究院Key Plan:Notes:CLIENT建设单位Job No.工程编号Dwg No.图纸编号PROJECT TITLE工程名称图纸内容RESEARCH INSTITUTE.IT IS INVALID IN ANY PURPOSE WITHOUT OUR PERMISSION.THIS PRI

【精】建筑通风及防排烟设计解析

【精】建筑通风及防排烟设计解析

[强制性] 6.3.2 建筑物全面排风系统吸风口的布置,应符合下 列规定: 1 位于房间上部区域的吸风口,用于排除余热、余湿和有害气 体时(含氢气时除外),吸风口上缘至顶棚平面或屋顶的距离 不大于0.4m; 2 用于排除氢气与空气混合物时,吸风口上缘至顶棚平面或屋 顶的距离不大于0.1m; 3 位于房间下部区域的吸风口,其下缘至地板间距不大于 0.3m; 4 因建筑结构造成有爆炸危险气体排出的死角处,应设置导流 设施。
6 事故排风的室外排风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不应布置在人员经常停留或经常通行的地点以 及邻近窗户、天窗、室门等设施的位置; 2) 排风口与机械送风系统的进风口的水平距离不 应小于20m ;当水平距离不足20m 时,排风口必须 高出进风口,并不得小于6m;排风口的高度应高于 20m 范围内最高建筑屋面3m 以上; 3) 当排气中含有可燃气体时,事故通风系统排风 口应远离火源30m 以上,距可能火花溅落地点应大 于20m; 4) 排风口不得朝向室外空气动力阴影区和正压区。
全面通风适用于房间对送风有所要求或邻室有污染源不宜 直接自然进风的场合。
2. 局部机械通风 对室内某一局部区域有害物质在未于工作人员接触 之前捕集、排除,以防止有害物质扩散到整个房间。 1) 原理 局部通风分为局部进风和局部排风,其基本原理 都是通过控制局部气流,使局部工作范围不受有害物 的污染,并且造成符合要求的空气环境 。 2)局部排风系统 局部排风是将有害物质在产生的地点就地排除,并 在排除之前不与工作人员相接触。。
1.自然通风 定义:是依靠室外风力造成的风压和室内外空 气温度差所造成的热压使空气流动,以达到交 换室内外空气的目的。
(1)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2)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热源
(3)热压和风压同时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长沙市某高层住宅防排烟设计

长沙市某高层住宅防排烟设计

长沙市某高层住宅防排烟设计关键信息项:1、高层住宅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防排烟系统设计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设计标准与规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防烟分区划分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排烟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风机选型参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控制与监测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协议目的本协议旨在明确长沙市某高层住宅防排烟设计的相关要求、责任和规范,确保设计方案符合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安全要求,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居住环境的舒适性。

111 设计依据本设计将依据以下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技术文件:《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2018 年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2005 年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 51251-2017)以及国家和地方相关的其他防火规范和标准。

112 设计范围本防排烟设计涵盖高层住宅的公共区域、楼梯间、前室、合用前室、内走道、地下室等部位。

12 防烟分区划分121 一般原则防烟分区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面积、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等因素进行合理划分。

每个防烟分区的面积不宜超过 500 平方米,且不应跨越防火分区。

122 特殊部位对于需要设置排烟设施的房间,如面积较大的会议室、餐厅等,应单独划分防烟分区。

123 挡烟垂壁设置挡烟垂壁的高度应不小于 500mm,其材料和安装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13 防烟系统设计131 楼梯间和前室楼梯间应采用自然通风或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方式。

当采用自然通风时,应满足开窗面积和通风条件的要求;当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时,应设置送风机、风道和风口等设施,并保证送风压力和风量符合规范要求。

9.1.防排烟案例分析

9.1.防排烟案例分析

9.1.防排烟案例分析防排烟案例1.概念1.高层建筑四个安全区2.排烟&防烟1.排烟只在火灾初期起作用,达到280度的时候风机就关闭了,目的都是为了人员的疏散;有可燃物的地方需要排烟,房间和走道1.防烟楼梯间、避难层2.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2.排烟风机和防烟风机其实是一样的,气体流动的方向相反;安装方式,一般都是离心风机为主;排烟对于管道要求高,送风对管道材质要求低一些3.排烟口、送风口外观区别不大,主要看设置的位置,排烟口,送风口一般都是自锤4.排烟系统有两种方式,一种自然排烟,安全更好,能用就先用,一种机械排烟;要满足有效排烟的面积;自然不可靠,考虑机械5.防烟系统,楼梯间前室是一个敞开的外廊,到楼梯间基本到室外了,很安全,防烟的时候新鲜的空气能从窗户进来,自然通风,这个不行才会选择正压送风2.防烟系统1.设置范围3.走道4.房间注意:依据上述原则,加压送风时应使防烟楼梯间压力>前室压力>走道压力>房间压力;同时保证各部分的压差不要太大,避免开门困难影响疏散;1.h>50m公共建筑、h>50m工业建筑、h>100m住宅2.h<=50m公共建筑、h<=50m工业建筑、h<=100m住宅1.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1.自然通风优先选择1.其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合用前室(消防电梯与共用除外)、及消防电梯前室2.共用前室+消防电梯;中华大地上,这种前室,必须机械加压送风,跟高度没有关系,这个前室所带的楼梯间可以自然通风,根据高度;1.其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合用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2.共用前室+消防电梯;中华大地上,这种前室,必须机械加压送风,跟高度没有关系,这个前室所带的楼梯间可以自然通风,根据高度;2.防烟楼梯间2.楼梯间采用自然通风(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满足条件时可部分放宽)3.特殊规定:楼梯间不设置防烟系统1.当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及共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口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1.独立前室2.合用前室1.采用全敞开的阳台或凹廊或2.设有两个及以上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独立前室两个外窗面积分别不小于2.0平米1.采用全敞开的阳台或凹廊或2.设有两个及以上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合用前室两个外窗面积分别不小于3.0平米3.地下半地下封闭楼梯间1.封闭楼梯间首选自然通风,不能满足时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2.楼梯间可不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1.当地下半地下室的封闭楼梯间不与地上楼梯间共用2.地下仅为一层3.首层应设置有效面积>=1.2平米的可开启外窗或直通室外的疏散门1.自然通风(优先选择),同时满足-规定1.楼梯间2.前室1.楼梯间最高部位设置面积>=1平米的可开启外窗或窗口2.建筑高度>10m时楼梯间外墙每5层设总面积>=2平米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且布置间距不超过3层1.独立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可开启外窗或开口面积>=2平米2.合用、共用前室>=3平米3.避难层(间)1.应设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2.其有效面积不应小于该避难层(间)地面面积的2%3.且每个朝向的面积不应小于2.0平米4.仅在楼梯间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1.独立前室2.且仅有一个门与走道与走道或房间相通否则2套,楼梯间和前室分别设置机械加压送风2.机械加压送风系统1.设置数量2.送风方式1.合用前室:2套2.住宅剪刀楼梯:3套3.公共建筑剪刀楼梯间:4套1.楼梯间送风2.前室送风1.一旦楼梯间送风是整个都送风,上下相通的2.从室外吸进来新鲜的空气;楼梯间的送风口应该是常开的状态;自垂百叶,在风压下打开了1.上下3层也要送风,前室是有选择性的送风2.前室是常闭的,火灾时候选择性的打开3.加压送风方式设置要求1.h>100m分段独立设置2.h<=50m,楼梯间设置加压送风井管道有困难,楼梯间可采用直灌式加压送风系统3. 32m<h<=50m,应采用楼梯间两点部位送风的方式,送风口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建筑高度的 1 2<="" bdsfid="152" p=""></h<=50m,应采用楼梯间两点部位送风的方式,送风口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建筑高度的1>4.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楼梯间的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其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独立设置。

2024年高层建筑防火排烟设计规

2024年高层建筑防火排烟设计规

____年高层建筑防火排烟设计规程(以下简称《设计规程》)旨在规范高层建筑的防火排烟设计,确保人员安全和财产安全。

本《设计规程》以国家建筑设计规范和防火安全法律法规为基础,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实践经验进行更新,以适应新时代高层建筑防火排烟设计的需求。

一、总则1.1 本规程适用于高度超过24米的建筑物,包括住宅、商业、办公、酒店等各类高层建筑。

1.2 高层建筑的防火排烟设计应以“人员安全优先、综合防火设计、科学合理”的原则为基础,兼顾人员疏散、火灾扑救、防火分隔等各个方面。

1.3 高层建筑的防火排烟系统应与建筑中其他系统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安全系统。

二、防火设计原则2.1 建筑物结构2.1.1 建筑物结构应采用耐火材料,符合国家耐火要求,并按照隔热等级进行设计。

2.1.2 建筑物结构应设置防火分隔墙、楼梯间和耐火墙等,确保火灾不蔓延。

2.1.3 建筑物结构应考虑烟气蔓延和火灾扩大的影响,合理布置通风口、烟气排烟口等。

2.2 防火门窗2.2.1 防火门窗应符合国家防火门窗技术规定,并按照耐火等级进行选择和安装。

2.2.2 防火门窗应设置自动闭合装置,并与火灾报警系统相连。

2.2.3 防火门窗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使用和有效防火。

2.3 防火隔离和防火防烟分区2.3.1 高层建筑应设置防火隔离带,将不同功能区域划分为相应的防火隔离区。

2.3.2 防火隔离带应具备相应的防火和防烟性能,以保障人员的疏散和建筑物的安全。

2.3.3 防火隔离带应设置密闭防火门、防火窗等设施,以防火灾扩散和烟气蔓延。

2.4 排烟设计2.4.1 高层建筑应设置排烟系统,保证火灾时能及时排除烟气。

2.4.2 排烟系统应结合建筑的结构和使用要求进行设计,确保烟气排烟通畅。

2.4.3 排烟系统应设置自动控制装置,能在火灾发生时自动启动,并与消防报警系统相连。

2.5 疏散设施和通道2.5.1 高层建筑应设置充足的疏散设施和通道,以保障人员安全疏散。

建筑防排烟的一般规定

建筑防排烟的一般规定

建筑防排烟的一般规定4.8.1建筑中的防烟可采用可开启外窗的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排烟可采用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方式或机械排烟方式。

4.8.2 民用建筑下列部位应设置防烟设施:1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2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3高层建筑的封闭避难层(间);4人民防空工程中避难走道的前室。

4.8.3民用建筑下列部位应设置排烟设施:1高层建筑面积超过100㎡、非高层公共建筑中建筑面积大于300㎡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较多的地上房间。

2总建筑面积大于200㎡或一个房间建筑面积大于50㎡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半地下建筑或地下室、半地下室。

3多层建筑设置在一、二、三层且房间建筑面积大于200㎡或设置在四层及四层以上或地下、半地下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高层建筑内设置在首层或二、三层以及设置在地下一层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4长度超过20m的疏散走道;多层建筑中的公寓/通廊式居住建筑长度大于40m的地上疏散走道;5中庭;6非高层民用建筑及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中,建筑占地面积大于1000㎡的地上丙类仓库;7 汽车库.4.8.4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中的管道.风口及阀门等必须采用不燃材料制作,且风道不宜采用土建风道;当防排烟系统采用金属管道时,其钢板厚度按《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高压系统选用。

4.8.5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排烟系统和补风系统的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金属管道时,不宜大于20m/s;2采用内表面光滑的混凝土等非金属管道时,不宜大于15m/s;3机械加压送风口不宜大于7m/s;排烟口不宜大于10m/s;机械补风口不宜大于10m/s,公共聚集场所不宜大于5m/s;自然补风口不宜大于3m/s。

4.8.6加压送风机、排烟风机和用于排烟补风的送风机宜设置在通风机房内或室外屋面上。

风机房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h的隔墙和1.5h的楼板及甲级防护门与其他部位隔开。

【浙江】高层住宅楼防排烟系统设计图纸

【浙江】高层住宅楼防排烟系统设计图纸
2400100210024006001单元二~二十八层防烟平面图1:100210024002400(81.000)(78.000)(75.000)(72.000)(69.000)(66.000)(63.000)(60.000)(57.000)(54.000)(51.000)(48.000)(45.000)(42.000)(39.000)(36.000)(33.000)(30.000)(27.000)(24.000)(21.000)(18.000)(15.000)(12.000)(9.000)(6.000)H=3.000二层三层四层五层六层七层八层九层十层十一层十二层十三层十四层十五层十六层二十七层二十六层二十五层二十四层二十三层二十二层二十一层二十层十九层十八层十七层十七层十八层十九层二十层二十一层二十二层二十三层二十四层二十五层二十六层二十七层二十八层十六层十五层十四层十三层十二层十一层十层九层八层七层六层五层四层三层二层(81.000)(78.000)(75.000)(72.000)(69.000)(66.000)(63.000)(60.000)(57.000)(54.000)(51.000)(48.000)(45.000)(42.000)(39.000)(36.000)(33.000)(30.000)(27.000)(24.000)(21.000)(18.000)(15.000)(12.000)(9.000)(6.000)H=3.000240021001单元一层防烟平面图1:100240021001003100二十八层2100310031001单元屋顶防烟设备布置平面图1:100900150090015010014001008501000850650130090022007501001400900150090075022009001300650850100085025015002504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住宅机械防烟系统的设计方法
• 住宅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风量计算方法:压差法、风速法、
加压送风量控制标准 加压送风系统风量取三者中的最大值

4 住宅机械防烟系统的设计方法
压差法

4 住宅机械防烟系统的设计方法

3住宅设计机械防烟系统的部位
• 住宅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部位
(1)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消防电梯间 前室或合用前室。 (2)采用自然排烟措施的防烟楼梯间,其不具备排烟 条件的前室。 对于层数超过32层的高层建筑,其送风系统及送风量 应分区设置。
校核正压送风井的数量和位置。
4 住宅机械防烟系统的设计方轴流式风机。
风机安装位置:对于层数不超过32层的建筑以及超过32
层建筑的上区加压送风系统,风机通常设置在屋面。风
机安装在屋面时,应做好遮阳防雨措施,且风机入口安
装防护网,孔径1.5~2.5mm。 对于超过32层建筑的下区加压送风系统,风机吊装吊装 在负一层或一层楼板下。
风速法
通常,风速法计算的风量大于压差法计算的风量

4 住宅机械防烟系统的设计方法
加压送风量控制标准

4 住宅机械防烟系统的设计方法
加压送风量控制标准

4 住宅机械防烟系统的设计方法
L/O/G/O
住宅防排烟设计
Contents
目录
1 2 住宅防排烟的目的及方式
1
住宅防排烟设计依据
3
住宅防排烟设计依据
3
4
住宅设计机械防烟系统的部位
住宅机械防烟系统的设计方法

1 住宅防排烟的目的及方式
• 烟气控制的目的:保证人所在空间的烟气浓
度在允许浓度下,防止烟气可能产生的危害, 确保人们的安全疏散,为消防扑救创造条件。 • 烟气控制的方法:防烟和排烟。

4 住宅机械防烟系统的设计方法
防烟楼梯间风口布置: 楼梯间加压送风系统风口宜采用自垂式百叶风口,宜每 隔2~3层设置一个,也可每隔一层设置1个。

4 住宅机械防烟系统的设计方法
前室、合用前室风口布置: 前室、合用前室送风口采用电动多叶送风口,平时常闭, 失火时自动或手动打开对前室、合用前室加压送风。
防烟:防止烟气流向非火灾区,特别是保证楼梯间、 前室等疏散通道和封闭避难场所等不受烟的污染。 排烟:将火灾产生的烟或流入的烟排出、稀释,防 止烟气浓度上升。

1 住宅防排烟的目的及方式
• 防烟的方式:加压防烟,凭借机械力,将室外新鲜
的空气送入应该保护的疏散区域,如前室、楼梯间、 封闭避难层(间)等,以提高该区域的室内压力, 阻挡烟气的侵入。 • 加压送风系统的组成:加压送风机、风道和送风口
4 住宅机械防烟系统的设计方法
根据风量和压力计算结果确定加送送风机型号,机械加压 送风系统通常选用轴流式风机。 根据风量来校核正压送风井的净尺寸是否满足要求,混凝
土正压送风井的风速不应超过15m/s。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风管尺寸根据风量和风速确定,金属风
道内风速不应大于20m/s。

加压送风量控制标准

4 住宅机械防烟系统的设计方法
加压送风量控制标准

4 住宅机械防烟系统的设计方法
加压送风量控制标准

4 住宅机械防烟系统的设计方法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压力确定:

根据风口尺寸确定风口预留洞尺寸,反馈给建筑专业

L/O/G/O
Thank You!


2 住宅防排烟设计依据
• 住宅防排烟设计的依据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5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版)

3住宅设计机械防烟系统的部位
• 住宅自然排烟设计条件
(1)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可开启外窗面 积不应小于2m2,合用前室不应小于3m2 。 (2)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每五层内可开启外窗面积之 和不应小于2m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