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社区7+N模式

合集下载

社区残疾人工作自查报告

社区残疾人工作自查报告

社区残疾人工作自查报告社区残疾人工作自查报告「篇一」镇认真对照省安全生产综合协调处现场查验情况,围绕“7+n”建设模式,逐条梳理,认真查摆示范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现就相关情况报告如下:一、总体情况示范安全社区建设工作开展以来,镇安全社区建设促进委员会从交通、消防、学校、防汛减灾、森林草原防灭火、建筑工地、社会治安等安全方面强化措施,开展了居民社区“网格化”管理、纪念碑文化广场道路改造、丰碑街道路管网改造提升等9个安全促进项目。

通过促进项目的开展,镇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社区安全环境明显改善,安全事故与伤害发生率逐步降低,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二、总体的问题和结论(一)发现的问题1.持续创建示范安全社区的力度不够、安全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有待加强;2.部分安全管理制度、责任落实还不到位,网格员管理不够深入、未注明小区楼栋长的告知牌;3.部分宾馆、沿街商户等“九小场所”消防设施、微型消防站未配齐配全。

(二)自查结论1.乡镇高度重视,按照创建要求,成立了以主要领导牵头,实际和推动工作的安全管理机构。

2.结合社区安全管理中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安全社区建设的规划与实施方案,工作机制相对完善、档案资料较为完整,安全举措促进得当。

3.安全社区自评得分126分,促委会和各工作组制定的工作目标基本实现。

三、下一步整改计划(一)加强安全教育宣传,进一步提高安全社区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度。

始终将安全社区的宣传和群众参与的热情放在重要位置。

一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宣传。

结合护林防火、扫黑除恶、精准扶贫、人口普查等当前重点工作,走村入户宣传讲解,使群众对安全社区的认识不断深入;另一方面树立校园源头安全知识教育理念。

开展“大手牵小手”活动,开设安全知识课,叙写一篇安全作文,老师开展安全评语,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良好安全氛围。

(二)健全完善管理机制,做实安全社区持续改进工作。

对标对表“7+n”建设模式,完善安全社区基础性工作,逐项健全安全管理工作机制,强化网格化管理,健全小区楼栋长管理制度,层层压实责任落实,加强部门联动协调,齐抓共管促进安全社区工作持续提高。

公众安全文化教育与安全社区建设模式研究

公众安全文化教育与安全社区建设模式研究
v l p n r t e e u ti n f p b c a e u t r a d b i i g f ae o e o me t f h d c o o u h s f c u e n u l n o s f c m u i wh c i o l d nt y ie a d f r i n p o l .An s h c e t i s g e t n o h u l 一 o c me y b t h n s n o eg e p e d a o te sinic u g s o n te b i l f i d i g o ae c mmu i e p e r g i h n i e s b t d n s f o f n t s a p a i n C i a w l b u mi e . i n l t Ke o d : c mp e e s e c a t e u t n y W rs o r h n i a m y r d ci , v l i o fmi ae p a a l s f l y n
安 全 减 灾 建 设 , 市 可 持 续 发 展 目标 将 无 从 谈 起 。 城
l 如 何 认 知 城 市 社 区 安 全 建 设 中面 临 的 隐 患
人类 正 进入 一个新 的不 同于传统 “ 态社 会 ” 常
灾 、 雹 、 尘 暴等 ; 冰 沙 ●地 震地 质灾 害 : 坏性 地震 等 ; 破 ● 生 物 灾 害 : 害 生 物 、 物 中 毒 、 行 性 传 染 有 食 流 病等 。
展 计 划 和 实 施 战 略 中 的 各 个 环 节 中体 现 出 来 。 于 由
大 量 人 口 聚 居 在 灾 害风 险 区 内 , 得 公 众 在 严 重 灾 使 害 风 险 面 前 更 加 脆 弱 。 也 意 味 着 每 次 灾 害 将 会 影 这 响 到 大 量 的 民众 , 对 现 有 的 能 力 构 成 挑 战 。 结 合 并 ”

探索石化特色安全社区建设模式

探索石化特色安全社区建设模式
民意 , 准确 把握居 民利 益需 求 , 根据 群
及时发布月度环境报告、 月度治安警 情、 每周交通 事故情况 、 每周 医院门
诊情 况 分 析 、 每周 工 伤 事 故情 况 和其 他 伤 害 情 况 。 通 过 开 展 网络 服 务 促
进 管理 。
件 , 关 管 理 部 门 和 关 键 岗 位 的 职 相
点 , 互 联 网 上 建 立 安 全 社 区 网站 。 在
广 大 人 民群 众 的 利 益 服 务 的具 体 体 现, 可促 进 经 济社 会 全 面 、 调 、 持 j 协 可
续发展 , 应努力探索 , 不断创新 。

是 开展 社 区诊 断 。安全 社 区创
工作持续改进。 囝
问题 人手 , 究确 定包 括交 通安全 、 研 环
四 是 建 立 和 完 善 帮 扶 救 助 体 系。强化社区“ 托底” 保障措施 , 加大 对社区残困低保等弱势群体的帮扶救 助力度 , 落实失业低保及 弱势群体保
障措 施 ; 以帮扶救 助为 宗 旨 , 完善 救 困 基金 使用 制度 , 造献 爱心 积极帮 扶 、 营 凭劳 动获得 救 助 的社 会风 尚。 五 是强 化 评估 , 持续 改 进 。 要 主
6 8中 石 20 国化 0/ 18
用 的 目的。
川学 海而 至于海 ”学 习是 一个 不断 勤 , 集 团公 司今 年 5 月组 织 了第 二期 直 属 单 位 党政 正 职 培训 班 , 培 训班 在 上 , 树林 总经 理 作 了题 为 《 习 , 苏 学 活 水 源 头 》 重要 报 告 , 人 才 建设 、 的 从 班 子 建设 、 廉政建 设 、 民主建设 等 方面提
出 了重 要 见解 , 销 售 企业 进 一 步 的 对 发 展具 有极其 重要 的指 导 意义 。 奋努 力 , 停进 取 的过 程 , 过 学 习 , 不 通

安全社区建设的趋势:规范化、精细化、人性化

安全社区建设的趋势:规范化、精细化、人性化
下 一 周 期 的 目标 计 划 。 通 过 建 立 计
三 、定期检查制度 ,维持长期 的 良性运行 。安全社 区的建设不应 当仅
仅 停 留在 “ 建 ”层 面 ,对 通 过 审 核 创
以标 准化 的流程作 为工作指 导, 以有 效 的绩效管理作 为约束 ,以定期检查 制度 作为保障 ,建立长效机 制,促使
区 安 全 的重 点 “ 险 控 危 点”和 “ 故控 制点 ” 事
区2 4 ,国际 安全社 区3 个 。这些 0个 3 安全 社区 以 “ 人防、物 防、技防 ”建
设 为 重 点 ,有 力地 推 动 了社 区 安 全 体
系 的建设 ,有 效提升 了社 区事故伤害
的预 防 能 力 。 随 着 社 会 各 界 对 于 安 全
指标 ,对安 全社 区建 设的绩效进 行全 方位 的评估 ,客观评 价建设工 作的成
全方位 、全流程 的风险监测 ,并在信 息共享 的基础上 ,开展科学 的统计和
中国减灾
1 2
DSSE DCINI IA 2O" ・ o・ I TR EUTO C N A R NH , 上
分析 。

下达 到 最 佳 程 度 。 依 靠 全 面 、 准 确 的

的参与机制 。依据有关 法律、法规 、 政 策 ,通 过 民 主 程 序 和 法 定 程 序 制 定 相 应 的规 章制 度 ,巩 固 居 民在 安 全 社
全 方 位 、 全 流 程 的 风 险 监
风 险监测数据和 伤害记录 ,开展科学 的风 险分析 ,对 加强社 区安全建设 的 针对 性 ,提 高工作效率和 工作水平具
专题
D^E ECOIHA ISR DTN I ST UI CN R N

国际社区减灾三种模式比较

国际社区减灾三种模式比较

安 全 社 区概 念 就 成 为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的

个重 点 工 作 。 “・1 9 l ”事 件 后 , 恐 怖 主 义 威 胁
使外部援 助更符合 社区的需求 ,有利 于提高社 区应对灾 害的能力 ,降低社 区的长期脆 弱性 ,构 建能够抵御 灾害
的 安 全 社 区 。 因 此 联 合 国 “ 际 减 灾 国 战 略 ”提 出 了 “ 抗 御 灾 害 向风 险 管 从 理 转 变 ” 以及 “ 灾 后 反 应 向灾 害 预 从 防 ”转 化 的 理念 。
响 , 自然 灾 害 越 来 越 频 繁 ,造 成 损 失 越 来 越 大 。 为 了有 效 应 对 各 种 灾 害 , 各 国 根 据 自 己 的 情 况 进 行 了 各 种 探 索 , 国 际社 会 也 在 推 广 实 施 一 些 减 少
受者 ”。通常是 由政 府及其它 机构对灾 害做出 回应 , 由外部专家迅速 做 出灾 害损 失和 需求 评估 ,受灾家庭 和社 区的需求大多 也 是 由外部援助者 决定 ,并且 灾害管理 的 目的仅仅是 减少直接 灾害损失 ,满 足紧 急需求 ,使当地社 区恢 复到正常 的状 态。然而 ,这 种传统 的做法 ,并 没有增 强社 区应对 灾害 的能力,也没 有为 社区减少 下一次灾害做 出准备 。
以社 区 为 基 础 的风 险 管 理 , 主 要 是 针 对 传 统 灾 害 风 险管 理 的 弊 端 。 它 不 仅
减少 了4 %。在相邻 社 区,上述 伤害 5 现象并 未减少 。1 8 年 ,在 世界卫生 99
组 织 第 一 届 事 故 与伤 害 预 防 大 会 上 ,
首次提 出安全社 区的概念 。大会 通过
“ 被动 的援助接

18699308_江宁溪田田园综合体崛起探索“1+3+7+N”的管理模式

18699308_江宁溪田田园综合体崛起探索“1+3+7+N”的管理模式

专题 美丽乡村建设纪实江宁溪田田园综合体崛起探索“1+3+7+N”的管理模式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如何演绎一曲全面振兴的“田园交响曲”?杨槟 南京报道一提起山水田园,就不觉让人想起东晋诗人陶渊明。

这位“五柳先生”自小成长在乡村农家,他的《归园田居》不仅歌颂无限美好的田园风光,还道出对大自然的由衷喜爱。

乡村逐渐向城镇化过渡的今天,南京江宁溪田田园综合体的崛起,为乡村田园梦想创造了可能。

探路新型农业发展模式2017年,“田园综合体”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的有益探索,写进了中央一号文件。

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论述,为农村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田园综合体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以空间创新带动产业优化、链条延伸,有助于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将成为乡村振兴、实现乡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为了进一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南京市江宁区以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加快补齐农村短板,改善和保障农村民生,扎实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辖区内的横溪街道为江宁区重点农业特色街道,基于区域发展基础,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样板区、农民幸福生活宜居区。

在此背景下,南京江宁溪田田园综合体应运而生,并于2017年7月成功申报全国首批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

记者乘坐游览观光车经过瓜果、蔬菜大棚等农作物所在地,路过玫瑰园、茶园、七仙福田等大地景观。

“这里地处丘陵地带,土层较薄,相对贫瘠。

但周边山峰众多,生态优越,田园风光保持良好。

正因如此,这里才被南京江宁交通建设集团、旅游产业集团选中打造田园综合体。

”该项目负责人告诉《中国房地产金融》。

此外,上述两大集团联合横溪街道、当地社区,以整体规划、开发、运营的方式参与当地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美丽乡村以点状建设为主,主要通过提升乡村环境,彰显乡村生态优势,吸引城里,或是南京周边的人群来到乡村短途休闲游。

浅谈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创建——以廊坊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区为例

浅谈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创建——以廊坊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区为例

御地 震灾 害 的综合 能力 ,提 升社 区居 民的 防灾 意 要 求 。社 区作 为城 乡基 本组 成单 位 ,不但 是我 们 识和 自救 互救 技能 ,是有 效减 轻 地震 灾害伤 亡 与 赖 以生存 和生 活 的重要 环境 ,同时也 是应 对突 发 损失 的重 要途 径 ,也 是地 震部 门 服务社 会 的重 要 事件 的基 本单 元 。创建 地震 安全 示范 社 区 ,强 基 方式 与 内容 。近 年 来 ,廊 坊市 地 震局 以创 建地 震 固 本提升 基层 应 急管理 水 平和 震灾 防御能 力 ,是 安全 城 乡为 平台 ,借力 政府 主导 、部 门协 作 、公 预 防和减 轻地 震 灾害损 失 ,保 障 人 民群众 生命 财
的地震安 全氛围 。三是借助新 闻媒体扩大宣传效 果 ,几年来 , 动, 在业务上 加强指导 , 在人 、 财、 物上提供 必要 的支持帮助 ,
新华 社 、中央电视 台 、中新 社 、人 民网 、中国网相 继报道 了 有力地促 进了创建各项工作 的开展 。 应急演练 、示范学校 、社 区建 设等廊坊防震减灾工 作的举措 、 经验 和 典型事 例 ,央媒 、省媒共 播 发刊 登消息 3 0余条 ,既 扩大 了防震 减灾工作 的影 响 ,也提升 了广大 居 民对 地震工 作 的认知 ,全市营 造起 浓厚的 防震减 灾舆论氛 围 ,调动 了街 道 社 区参与创 建地 震安全示范社 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 廊 坊市 将创 建地 震 安全 示范 社 区与 综 合减 灾示 范社 区、 平安示范社 区 、文明社 区等创建活 动相结合 ,整合 多方资源 ,
浅 谈地震 安全 示范 社 区创建
— —
以廊 坊市地震安全示范 社区为例
林建慧
社 区是社会 的 “ 细胞 ” ,是应 对地震 等突发事 灾 工 作 任 重 道 远 。 同 时 ,京 津 冀 协 同 发 展 背 景 下

中国安全社区建设模式与综合减灾规划研究

中国安全社区建设模式与综合减灾规划研究
h sp p rrs a c e omeie sa d me o sr fr be t i a e ee r h ss a t d e ea l d n h t ea ie a ec m m u i on tu t dpa n n Ot rs ns f o h nt c s ci a ln i g. y r onn


推 仇 仃 - z -
4 火八 ( D )的成 果 《 库 行 , 吼 WC R 兵
动纲 领 (0 5 2 1 ) 重 在 提 高 国 家和 社 区 的减 20 — O . 5 灾 能 力 (F 》 H A) 。事 实 上 ,创造 良好 的人 居 环 境 已成为 2 世纪城市发展的必然趋 势 历史 地 看 1
中国安全社 区建设模式与综合减灾规划
研 究
金 磊

状 ,研 究 了对 中 国正 兴 起 的 安 全社 区建 设 与规 划
有 借 鉴 的理 念 与方 法 。
地 方 ,不 管是 在 灾 害 发 生 的 各个 阶段 ,可 持 续性 和 可 持续 发展 的概 念 都 为将 降低 城 市 风 险 和其 它 社 会和 环 境 目标结 合 起 来提 供 了宝 贵框 架 。 这 正 ” 与 19 6年联 合 国 国 际减 灾 日 “的主 题 城 市 化 9 与 灾 害 ”相 吻合 。20 年 1 8日国务 院 发 布 《 06 月 国 家 突 发公 共事 件总 体 应 急预 案 》 有 效开 展 符 合 为 国 情 的 安全 社 区建 设 提 供 了 法规 依 据 。如 今 再 不
c omm unt c lm i m iia ina dr l f ho e ol i y; aa t y tg to ei ; us h d n e s f t a a ey pln;v l te o une r

打造社会治理新模式——城乡社区“网格+N”亮点新闻如何出新出彩初探

打造社会治理新模式——城乡社区“网格+N”亮点新闻如何出新出彩初探

202012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等。

城市网格化管理是一种革命和创新,近年来,莆田市创新推进网格化建设打造市域社会治理体系“莆田样本”,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奋进新时代、适应新形势,探索形成独具特色的城乡综合执法和服务治理网格化“莆田方案”,莆田市委机关报《湄洲日报》捕捉亮点,总结网格化综合执法、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等诸多叫得响的经验做法,试分析之。

一、网格化新闻采写的背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强化社会治理创新,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深化平安建设、打造和谐社会。

为了响应中央号召,近年来,全国部分地区陆续推行网格化社会治理试点。

莆田市把社会治理创新列为建设美丽莆田的九大专项行动之一,强化城乡社区“网格+N”建设,推行综合执法、服务治理网格化模式。

市委、市政府联合出台《全面提升综合执法、服务治理网格化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制度,通过多样融合的网格化建设,助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基层,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该市划分单元网格近3000个,建设1个市级、7个县(区)级、54个乡镇(街)级、971个村(社区)级等多元综治(网格)组织,构筑市、县(区)、乡镇(街)三级网格化中心和村(社区)级网格站及四级联通的网格信息平台。

四级平台纳入“数字莆田”建设总框架,网格软件系统直接在“智慧莆田”政务云与大数据平台上运行,形成一次性数据采集、多部门共享共用的社会治理大数据支撑体系。

全市有34个部门按照权限共享平台数据或进行业务流转,平台汇聚基础数据、综合执法、矛盾纠纷、民生服务、社情民意等各类数据信息466万余条,打造统一平台,建立联动机制,整合多支队伍,优化综合服务,切实便民利民,在全市全面铺开网格化建设。

安全社区建设中的社区参与机制

安全社区建设中的社区参与机制
・ 45 ・

静: 安全 社 区建设 中的社 区参 与机 制
全社区。至 2 1 年 6月 , 01 开展安全社区建 设的备案 单位 15 个 , 2 3 涉及北京 、 上海、 苏、 江 广东 、 四川、 陕 西、 福建 等 l 个行政 区, 9 占省级行政区的 5 .7 93 %。 我国安全社区建设形成了“ 国家安全社区” 国际 和“
全社 区内涵 的两大特 点。它 强调政府 、社 区 自治组 织、 企业 、 志愿者和社 区居 民共 同参与全方位 的安全
预 防工作 。
( ) 二 安全社 区在我 国的建设 与发展
自 18 99年“ 安全社区” 计划提 出以来 , 全球第一
个“ 安全社 区” ik pn 在瑞 典成立 。 Ld o ig 截至 2 1 , 0 0年
脆弱群体的安全水平 的伤害预防项 目; . 4有记录伤 害
在包括 中国在 内的 1 个 国家成立 了“ 5 安全社 区支持 中心” 旨在 为这些 国家 的安全社 区建设提供各项支 ,
持与协助 。
发生 的频率 以及 原因的制度 ; . 安全促 进项 目、 5有 工
作过程 、 变化效果 的评价方法 ; . 6积极参与本地 区及 国际安全社区 网络的有关活动 。 由此可以发现该理 “
( ) 全 社 区的 内涵 一 安
“ 安全社 区” 社 区警 务” 和“ 是当前 国际上 比较 有
影 响的两种基层 安全 建设模 式 。世 界卫 生组织对 安 全社 区的内涵提出了六条要求: . 1 有一个负责安全促 进 的跨部 门合作组织机构 ;. 2有长期 、 持续、 能覆盖 不
同性别 、不 同年龄 的人员和各种环境状况 的伤害预
Hale Waihona Puke 家 , 中有 4 个 安全社区来 自亚洲。截至 2 0 年 , 其 1 09

伤害预防

伤害预防
全球
伤害已居全球儿童和青少年死因的第1位,由于交通事故
而引起的死亡和伤害几乎每天都 有发生。除少数几个国家
外,伤害已成为大多数国家所有死亡原因排位的前4位。
2012-8-23
2
5
二、伤害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意义
2012-8-23
2
6
二、伤害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意义
2012-8-23
2
7
二、伤害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意义
1980和1992年美国伤害种类分布变化
35.00% 30.00%
1980年 1992年
25.00%
百分比
20.00%
15.00%
10.00%
5.00%
0.00% 机动车伤害 其它意外伤害 他杀 自杀 未知种类伤害
图 5 1980和 1992年 美 国 伤 害 种 类 分 布 变 化 Jess F. Kraus,1998
坠落、中毒、他杀、火灾和烧伤。
2012-8-23
2
18
二、伤害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意义
人群分布
男性伤害死亡的水平是女性的1.43倍。 以交通事故致死的差别最大,男性为女性的2.76倍。 女性的伤害死亡率以自杀占首位,达21.65/10万。
2012-8-23
2
19
二、伤害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意义
PY LL 11 1 4 5 8 5 6 1 999 783 1 856 186 1 390 740 924 834 631 456 558 769 477 663 336 865 236 814 225 817 2 506 929
2
百分比(%) 100 1 7 .9 1 6 .7 1 2 .5 8 .3 5 .7 5 .0 4 .3 3 .0 2 .1 2 .0 2 2 .5

7+N建设模式工作重点

7+N建设模式工作重点

7+N建设模式工作重点为突出建设重点,提高建设实效,强化建设痕迹,决定在2016年安全社区建设中全面推行“7+N”建设模式。

7即7个一一套安全管理制度:1、组织机构及其工作职责;2、年度工作计划及中长期工作计划;3、经费投入保障制度;4、工作例会(形势分析制度);5、信息交流与反馈制度;6、志愿者分级分类名单、职责及管理制度;7、全员参与与激励制度;8、风险诊断制度体系: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危险源监控制度、事故与伤害监测报送制度、风险评估研判制度;9、安全宣传与培训制度;10、应急预案(总体预案——分项预案——处置方案);11、评审与考核制度;12、持续改进管理制度。

一个安全文化阵地:要求建设永久性、具有一定规模和体量、安全文化特色鲜明的宣传教育阵地,如安全文化广场、安全文化长廊等。

一条安全示范街:综合打造集社会治安、消防、燃气、道路交通、食品药品、居家安全、安全文化建设、群众参与等为一体的“大安全”示范街,并在街道的醒目位置设置永久性标牌。

一个安全示范校园:幼儿园或中小学皆可。

参照教育部门校园安全标准,结合安全社区的建设理念,对校园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条件(建筑安全、消防安全、学生宿舍、体育场馆器械、食堂及厨房设备、实验室、梯台及栏杆、校车等)、校园及周边安全防护、应急救援、职业健康管理等构建立体化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

一批安全标准化企业:辖区内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达标比例符合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求。

一份隐患排查整改表:建设单位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辖区内隐患排查与整治行动,建立隐患排查台账制度,做到隐患整改措施、责任人、资金、时限、应急预案“五落实”。

一支应急救援示范队伍:突出队伍的机制、预案、演练、装备、急救、志愿者参与等方面。

完成川安监(2015)115号文件:省局与省红十字会《关于加强应急救护共建安全社区的通知》中确定的目标任务。

“N”:即建设单位实施的安全促进项目。

中国安全社区建设模式与综合减灾规划研究

中国安全社区建设模式与综合减灾规划研究
成 安全 目标 。从世 界各 地安全社 区的开展情况看 , 一
个 安全社 区可能 是一个 单独的城市 , 可能是某个 城 也 市所辖 的行政 区 , 还可能就是一个小 的居 民小 区。在 美 国社区规模小 的只有 20 00人 , 的达到 20万人。 大 0 2 WH . O认可 的安全社 区六大标准 。( ) 1须成立一 个 负责 预 防事 故 与伤 患 发生 的跨 部 门 、 领 域 的组 跨
1 安全社 区的概 念 。安全 社 区的概 念是 在 18 . 99 年世 界卫 生组织( O) 一届 事故 与伤 害 预防大 会 WH 第
大量 的民众 , 并对 现有的能力构成挑 战。 结合亚洲 减 ” 灾 大会 对社 区安全的关注 , 给出 以下 中国城市社会 的
安全减灾重点防御风险的框 图:
维普资讯
第 6卷 第3期
2(06 年 月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南都 学坛 ( 文社 会科 学学报 ) 人
A ae i Frm o ad (ora o t u aie a dSc l c ne) cdm c ou f n uJun l f h H m nt s n oi i cs N e i aS e
人 为 灾 害
环 境 公 害 : 外环 境 灾 害 、 物 灾 害 、 室 植 室 内装 修 污 染 等
9 2 月 9日通过 的《 亚洲 减少 灾害 风险北 京行 动计划 》 特别 强调 :构 建 国家和社 区 的灾后 恢复 能力 是各 国 “ 政府 和社 区领导 的一项 重要 职责 ……将 减灾 纳入 到 社 会 经济 发展 中 , 对政 府 和社 区民众 是一 种 双赢 战 略。增 加社会财富 的防灾能力和 发展 方 向的投 入 , 可

“1+N警务模式”

“1+N警务模式”
社区“1+N”警务模式
社区“1+N”警务模式的内涵
就是以警务室为工作平台,以社区民警“1”为核心,把 各种社区资源、社会治安综治力量“N”整合到社区警务 中联勤联动,变社区民警单打独斗的勤务模式为联合一 切可以联合的社区资源、社会治安综治力量形成“1+N” 的勤务模式,实现社区警务共建共享共创平安的互动格 局。“N”指的是所有与警务室工作相关的工作人员,包 括社区辅警、治保(综治)主任、专职巡防队员、禁毒 志愿者、相关公益性岗位人员以及居委会、治保会成员 、单位保卫干部、楼院组长及值班守护的保安员、值班 员等等。1+N警务运作就是社区民警通过联动各种综治力 量,发挥出1+N效应大于“1”的效应加“N”的效应,充 分激发民力,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支点”功效。
红花岗公安分局中华路派出所苟家井警务
3

社区“1+N”警务模式的运作原理
社区警务“1+N”模式就是以社区民警“1”为核心,带动“N”个 综治资源为社区警务工作服务的运行模式。1+N模式包括核心层、 紧密层、松散层三个层面的运作组合。核心层由警务室民警和警务 室专职辅警组成,通过以警务室为平台实施社区警务的各项职能; 紧密层由社区治保(综治)主任、计生协管员、禁毒志愿者、治保 人员、调解人员、司法人员、消防人员、专职巡防人员、单位内部 保卫(保安)人员等组成,通过警务室纽带,建立与警务室民警和 辅警的密切联系,在警务室民警的统一组织和带动下共同做好维护 社区治安、关注改善民生、保障社区稳定的工作;松散层由中心户 长、楼院组长、治安积极分子、守楼护院值班门卫、物业保安人员 、治安信息员和各种热心治安工作的居民群众组成,通过警务室民 警、辅警和紧密层力量的组织引导,共同做好社区警务的基础业务 、安全防范、人口管理、情报信息等工作。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社区安全管理模式选择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社区安全管理模式选择
以客 观 的反映 不 同模 式 下社 区安 全 管 理建 设 状 况 。 ( 3 ) 可 比性 原 则 , 指标 的统 计 口径 、 范 围应 一致 , 具
理念、 管理制度、 管理 内容、 管理程序 与管理工具 的 总和。对于一个城市或者城区来讲 , 可以形成特有 的城市 或城 区安 全社 区管 理模 式 ; 对 于企 业 或者 居 住 社 区来讲 , 也 可 以形 成 适 应 其 自身特 点 的安全 社 区管理模 式 。
第l 3 卷
第5 期
河 北 联 合 大 学 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He b e i U n i t e d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随 着公共 安 全建设 在各级 政府 管理 中受 到越来
有普遍 的统计意义 , 便于不同评价对象的相互 比较。
( 4 ) 可操 作 性原 则 , 数 据采 集 与 搜集 具 有 可行 性 , 符 合 目前 技术 水平 和社 区安 全管 理建设 实 际 。在对 相
关文献进行研究 的基础上 , 按照指标体系的设计原 则, 建立了如图 1 所示 的评价指标体 系。该评价指 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 :
第二层次( 准则层 ) : 以社区安全管理 的主要影 响因素为基础对其进行准则层评价。
第三层次( 子准则层 ) : 表示社区安全管理 每个
准则层下面的影响因素 , 即称为分因素。事实上, 影
响社 区安全 管理 的因 素很 多 , 因此 分 因素 下 面还 可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4 . 1 5 基金项 目 : 本研究是唐山市科 技局 2 0 1 2年计划课题 《 唐 山市社 区建 设管 理模式 创新及 对策研 究 ( 项 目编号 : 1 2 1 4 0 2 0 1 8 — 1 》 阶段性成果 。

运用项目管理理念促进社区安全建设

运用项目管理理念促进社区安全建设

“ 安全度 夏 ”; 秋季 ,“ 病防治宣 传”; 慢 冬季 ,“ 防煤气 中
毒 ”“ 、防跌伤教育” “ 、燃气安全 ”等 , 始终坚持 月月有活动 , 季季有安排 。2 薄弱性干预 。结合 “ 、 老城区”自身 的特点 , 对区域 内的薄弱部位进行排查干预。针对大多数居 民靠土 暖气取暖 的实 际,对无物业 管理 的 12 6 个楼房 的烟道进行 了专项疏通 。每逢预警天气 ,工作人员都 要深入楼 院,通 知到户。对于困难 群体 定期 走访 , 实行现场办公 , 没有 “ 取
“ 全 社 区 ” 的 目标 ? 青 年 公 园 社 区 给 我 们 提 供 7 经 验 借 鉴 。 安
运 用 项 目管 理 理 念 促 进社 区安 全 建设
口 文/ 王学德 20 0 2年以来 ,青 年公园街道积 极引入 国际安 全社区 理念 ,按照 “ 以人为本 ,提前预防 ,从小事做起 ,让群众 满意 ”的思路开展安全社 区建设 , 取得了实实在 在的效果 。 20 0 6年 3月 l 目,被世 界卫生组 织安全 社 区推广协进 中
形成了严谨 }调查方法 、科学的评价机制及详实的工作过 程 ,使安全社区建设 日趋国际化和标准 化 ,体现 出了管理 模式的高效性 ,这也使我们认 识到 ,在社 区 ,运用项 目管
为确保常规工作的高效深入 , 面推行安全干预 “ 全 精
理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已成为创新社 区管理理念} 向手段 。
IDVD A S N E EA LS>瞄目目圜 N IIU L A E DG N R L U E> C A R
■ 20 0 9年开 展 社 区 安 全 度 夏活 动 。
全 球 甲 型 H1 N1流 感 疫 情 的 蔓 延 再 度 引 发 7 人 们 社 区 安 全 问 题 的 高 度 关 注 , 全 国 各 地 相 继 都 在 开 展 安 全 社 区 的 剑 建 I 作 .那 么 如 伺 才 能 达 到

“1N警务模式”

“1N警务模式”
警务
4
社区“1+N”警务模式的运作原理
红花岗公安分局中华路派出所苟家井警务
5
社区警务“1+N”模式就是以社区民警“1”为核心,带动“N”个 综治资源为社区警务工作服务的运行模式。1+N模式包括核心层、 紧密层、松散层三个层面的运作组合。核心层由警务室民警和警务 室专职辅警组成,通过以警务室为平台实施社区警务的各项职能; 紧密层由社区治保(综治)主任、计生协管员、禁毒志愿者、治保 人员、调解人员、司法人员、消防人员、专职巡防人员、单位内部 保卫(保安)人员等组成,通过警务室纽带,建立与警务室民警和 辅警的密切联系,在警务室民警的统一组织和带动下共同做好维护 社区治安、关注改善民生、保障社区稳定的工作;松散层由中心户 长、楼院组长、治安积极分子、守楼护院值班门卫、物业保安人员 、治安信息员和各种热心治安工作的居民群众组成,通过警务室民 警、辅警和紧密层力量的组织引导,共同做好社区警务的基础业务 、安全防范、人口管理、情报信息等工作。
红花岗公安分局中华路派出所苟家井警务
2
社区“1+N”警务模式的特点
社区警务1+N警务模式有三个特点:一是互动性。警务工作不再是公安 机关的自我封闭运行,而是与社区群众、合作伙伴、当地政府和其他组 织互动,共同运用各自资源和优势发现和解决社区存在的安全隐患,共 同参与社区警务工作,创造和谐稳定的治安环境。二是共享性。警务工 作以警务室为平台,借用其他综治资源为我所用,警务工作成果也不再 是公安机关独家享有,而是参与其中的各种组织和社区居民共同享有, 达到共建共享平安的目的。三是创新性。1+N模式在加多少“N”上无固 定,而是根据社区的实际,因地制宜来确定,在模式运行上为组织者提 供拓展创新的空间,既通过1+N模式创新警务工作社会化的载体,又通 过在“N”上拓展创新具体的运行模式。但就分局直接管理的民警和辅 警来说,针对人口过多、治安复杂的社区可配置一名民警带及2—3名辅 警加若干名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N”建设模式实施方案
目的:1、提高建设实效,强化建设痕迹;
2、减轻基层负担,突出建设重点。

内容:
“7即“7个一”:
一套安全管理制度:主要体现机制建设,可与一级指标中的第一项(安全社区建设机构与职责)、第二项(信息交流与全员参与)、第十二项(评审与持续改进)结合起来打分评定。

一个安全文化阵地:与第六项(宣传教育与培训)相结合。

要求建设永久文化阵地,条件好的可以建设广场,条件差一些的可以建设固定的安全文化长廊。

一条安全示范街:综合打造集社会治安、消防、燃气、道路交通、食品药品、居家安全、文化建设等为一体的安全示范街,并在街道的醒目位置设置永久标牌。

一个安全示范校园:幼儿园或中小学皆可。

参照教育部门校园安全标准,结合安全社区的建设理念,对校园的消防、校园及周边治安、校园伤害、食品卫生、安全教育课程、安全文化、校车管理、应急逃生疏散、教职工及学生心理健康、隐患排查治理等构建立体化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

一批安全标准化企业:辖区内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达标比例符合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求。

一份隐患排查表:建设单位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辖区内隐患排查与整治行动,建立隐患排查台账制度和挂牌督办制度,做到隐患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预案“五落实”。

与第八项(监测与监督)相结合。

一支应急救援队伍:与第二项、第七项相结合。

突出队伍的机制、预案、演练、装备、急救、志愿者参与等方面。

“N”:即建设单位的安全促进项目。

验证建设单位开展的工作,重现场、轻资料。

与第五项(安全促进项目)结合。

实施:
“7+N”可作为安全社区标准的“形象版”,凡达到方能进行评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