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词中的自我形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诗词中的自我形象

内容提要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伟大的女词人,在中国词体发展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被誉为“女中李易安”。李清照擅长在词中塑造鲜明的自我形象,她的词大体分为南渡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大多描写少女情怀和婚后情趣生活、夫妻分别的离愁别恨;后期的词,主要感怀身世,悼念亡夫,回忆故土岁月,抒发家、国之恨。本文按照李清照的生活、情感经历分前后两个时期浅析李清照词里所体现的自我形象。

关键词李清照词自我形象

李清照由于前后的生活经历迥然不同,她词的思想内容和风格技巧都呈现不同的特色,自然词中的自我形象也不同,所以要分析李清照词中的自我形象么也必须要联系她的生活经历,首先了解李清照的基本情况。

要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李清照自少便有诗名。她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双方共同校勘古书,唱和诗词,或鉴赏书画,生活比较美满。靖康三年,她和赵明诚相继避兵江南,丧失了向来珍藏的大部分金石书画。后来赵明诚又病死建康,她则辗转漂流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1)

本文根据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分南渡前、南渡后两个时期来分析李清照词中的自我形象。李清照用词记录了她一生的生活和情感经历,以女性视角、女性感觉直抒胸臆率真感人,下面,就分两个阶段来分析李清照词里的自我形象。

一、南渡前

1.纯真少女时代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优越的家庭,有较高的文学修养,这使她有条件在欣赏自然景物的绚丽风采时,能于自然中陶冶性灵,与自然融为一体。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居汴京时,追忆故乡往事而作。这首词勾勒出一幅荡舟晚游图,热情赞美大自然的绚丽多彩,表现她本人热爱自然的浓厚情怀。这类清新明快的作品在她词作后期几乎没有可。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到一个率性大胆、任性的少女李清照。

我们熟知的《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住人公下秋千后已疲乏,两手都有些麻木了,也懒得活动一下,出了一身的薄汗。突然间,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她惊得来不及穿鞋,光着袜子就跑,连头上的金钗也掉

到地上了,她不能不躲陌生人,然而她又不甘心,非要看看来的到底是个什么人,也是倚门,装着若无其事嗅青梅。这首词抓住富有个性化特征的一连串动作,绝妙地刻画出一个怀春少女的天真、活泼而又娇羞的情态和心理,摇曳多姿、即有情趣,寥寥几句,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又有几分调皮的少女,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封建家庭礼法森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讲究笑不露齿的大家闺秀,而是这样一个天真、自然、调皮任性的的少女。而李清照正是生长在李格非相对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中。这首词可以说是李清照无忧无虑少女时代的写照。

2.少女情思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清照少了些天真烂漫,多了些难以言说的心事,面对春去秋来的景色,李清照逐渐变得娴静,闺中生活多了份隐隐的情思。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如梦令》可以说是李清照无忧无虑少女时代的写照。“试问”、“却道”、“应是”六字很妙,,把女主人的心里变化、温柔嗔怪和教养一笔呼出,通过主仆对话形式,表达除了词人怜花,惜春的朦胧、淡约的情思。这是李清照情窦初开的年龄。

3.新婚甜蜜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赵明诚结为夫妇,二人情趣相投,婚后生活美满,这在封建社会包办婚姻时代是难得的,他们节衣缩食,共同收集金石古玩,校勘题签,诗词唱和,堪称神仙眷侣。李清照这一时期的词作流露出夫妻间的款款深情,这时的李清照可以说是柔情满怀,明艳动人,幸福无比。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首《减字木兰花》作于词人新婚不久。词以欣喜盈盈的轻灵笔触,精妙地刻画出一个初婚少女的美好情怀和细腻心里,她娇痴、自信、活泼、俏皮,充满了少女春天般的热情,同时也透露出李清照婚后生活的愉悦和欢欣。

4.少妇幽思

赵明诚和李清照虽然伉俪情深,但是他们始终聚少离多。新婚燕尔,李清照夫妇都住在汴京,但是赵明诚当时还是太学生,只有初一、十五等日子才能请假回家。李清照开始初尝离别滋味。

我们看一下这首《怨王孙》:

帝里春晚,重门深院。草绿阶前,暮天雁断。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多情姿势多沾惹,难拚舍,又是寒食也。

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

丈夫不在身边,闺中寂寞无聊。又正是草绿阶前的暮草时节,少妇提不起兴致外出赏玩,只是重门紧闭,独对空闺,任凭离别的愁绪萦绕心头。

赵明诚约于政和七年出仕,直至宣和三年才接李清照前去团聚,期间夫妻分离长达14年。李清照在青州过了近十年的时光,写下了许多表达离愁别思的篇章。比如最著名的《一剪梅》为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红藕”,即红色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李清照本来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牵挂,如今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免不了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凡人受愁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