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辅导员人事代理制度负面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高校辅导员人事代理制度的负面影响摘要:人事代理制度是新型的人事管理制度,目前在高等院校中广泛地实行。在高校辅导员人事代理制度实施的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在高校推行辅导员人事代理制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出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人事代理制度;负面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259-02
高等学校的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就业指导等等,都离不开辅导员的指导和帮助,他们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人事代理制度是伴随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人事制度改革而产生的一种新型人事管理制度。自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颁布有关高校人事管理的制度以来,“人事代理”这一新型的用人管理模式在各地高校中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广。
一、我国高校辅导员人事代理制度实施的现状
(一)人事代理制度的内涵
人事代理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种新型的人事制度,按国家有关人事政策法规要求,在接受用人单位或个人委托的情况下,有关机构代理其相关人事业务,实现人事关系管理与人员使用分离,即单位只管用人,而一些具体的人事管理工作,比
如档案管理、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由人才交流中心等机构代管,单位与个人的关系依靠合同来维持。
(二)高校辅导员人事代理制度实施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实施的人事代理制度主要存在着有两种模式——在编人员聘用模式和非在编人员聘用模式,而在有些高校两种聘用模式共存。高校对新引进的尖端、稀缺人才大多采用编内人员聘用模式,而对新招聘的普通教师尤其是辅导员,则采用编外人员聘用模式。
在编人员聘用模式采取聘用人员占有编制,除了人事档案由人才交流中心等机构代管以外,其他的一些人事关系如福利薪酬、职务晋升、考核奖惩等,同学校固定编制人员享受同等待遇。该模式实质为“人事档案代管”,使得人事代理制度的诸多优势不能充分发挥,且流于形式,并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事代理。
非在编人员聘用模式采取编外人员不占单位编制,一般来说工资待遇较低,没有医疗保障,职务晋升慢,培训进修机会相对比较少,合同期满后,代理人员的去留取决于学校的实际工作需要和其本人是否愿意续签合同。
二、我国高校辅导员人事代理制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人事代理辅导员的地位不被认可
一些高校在人事制度上对辅导员实行“双轨制”,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也就是说对新招聘的辅导员实行人事代理,已经在学校任职的辅导员则属于在编的人员。但是由于受传统的高
校管理模式的影响,大部分教职工对“身份制”、“终身制”的旧观念根深蒂固,“人事代理”这一词在他们观念里则显示出不安全的信息,他们或多或少、或明显或隐藏着以“合同工”,甚至是“临时工”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同事——人事代理辅导员,这往往很容易使一部分代理人员产生了思想波动,认为自己真的就低人一等,有些人甚至还表现出一些不良情绪,从而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并且由于人事代理辅导员的人事关系存在于人才服务机构中,因此,他们与高校之间存在的只是合同上的劳动关系,这类人员时常认为自己与正式编制的人员有本质上的区别(事实上也确实有区别),认为自己是临时工,工作不稳定,同时缺乏对高校的文化认同和主人翁的意识,不会积极投身到学校的各项改革和发展之中。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辅导员的工作表现力。
徐玮伶等人的研究发现:相较于具体的荣誉和实惠而言,中国人更加看重组织生活下的归属感。长期的“体制”生活模式,让很多人适应不了脱离“体制”、“组织”而工作和生活,在组织中能感觉到“家”的氛围。一直以来,国家、学校教育也是以一种集体教育意识在宣传,来调动每个人的工作、学习积极性。
然而,高校推行辅导员人事代理制度,对那些编制外的人员来说,却是一场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身份“革命”,尤其是对一些观念尚未转变的人员来说,这意味着随时会失去这份工作,自然对学校也不会有很强的归属感。人事关系不直接由高校管理,而是由人事代理机构管理,还将导致他们在与同事的交往之中
产生本不必要的矛盾,可能他们会觉得自己正在或将会遭受那些编制内人员的排挤,没有被组织真正接纳等等,这也弱化了他们对组织的归属感和与组织保持一致性的可能性[4]。
另外,在许多人看来,辅导员所从事的工作是谁都可以干的琐碎事务,层次不高,可有可无,辅导员职业也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和尊重,职业荣誉感不强,辅导员对自我的认可度一般也不高。高校改革实行的人事代理制度让辅导员的地位和认可度更加难以得到提高,不仅社会、学校,院系内的其他在编教职工,甚至代理辅导员自己本身也不会对自己的工作有很大的认可。更何况辅导员工作见效慢,反馈周期长。
(二)人事代理辅导员的待遇不公平问题突出
在高校中实施辅导员人事代理制度以后,除了在在编职工和不在编职工存在着认同感的缺乏以外,两者之间的不公平现象也非常明显,比如职员之间的培训晋升、工资等福利待遇等等。特别是作为弱势群体的高校人事代理辅导员,学校的决策权几乎都被那些在编人员所掌握,非在编人员几乎没有话语权。而且在职务晋升、薪资待遇、培训学习等方面,人事代理辅导员很难被考虑在内。这种同工不同酬的做法,也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热情。而且既然还存在编制,为什么有些辅导员能够进入编制,有些却又不能够,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为什么在编和不在编的待遇相差会如此之大,以至于这么多人想尽办法也要进入编制内,除了没有组织的认同感以外,工作待遇更加优越也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另外,由于国家没有明确的规章法制对人事代理制度的实施进行约束,这导致很多高校在引进人才是否给予编制没有明确的标准,也就是选聘人才这一环节不够公平。这也是现代社会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热门的一个缘由,大家竞相挤进编制内,而对于无编制的辅导员职位却缺乏兴致。长此以往,人事代理人辅导员在与别人作比较的同时,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的现象,他们也会想方设法争取进入可以给予编制的单位任职。
(三)辅导员队伍不稳定问题严重
辅导员队伍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和学生发展指导的基础力量。人事代理制度在辅导员聘任上的实行,更加剧了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分流大都朝着行政职务和高校教师编制方向发展,导致辅导员自身形成了一种晋升的发展潜理念,很多人都是将辅导员工作作为职业规划的一块跳板,或者是职业生涯的一段经历。人事代理辅导员在面对身份认同不明确、工作待遇不公平的情况下,对辅导员的工作更是视为实现入编或者转岗的条件,这就造成人员流动过快,难以形成合力的骨干队伍。学生在面对频繁更换的辅导员也会不知所措,更何况一个新辅导员在几百人的学生面前,这种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给学校、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可预测的影响。
辅导员本身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这种特殊身份给他们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变得更加迷茫和增加了不确定的因素。尤其是人事代理辅导员,他们既没有专业教师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