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段——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一起学《论语》1.15学而篇——贫而无谄
一起学《论语》1.15学而篇——贫而无谄一起学《论语》1.15学而篇——贫而无谄【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白话】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富有却不骄慢,怎么样呢?”孔子说:“可以啊。
但是还比不上贫穷而能乐道,富有而能好礼的人啊。
”子贡说:“《诗》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吗?”孔子说:“赐啊,从现在开始可以和你谈论《诗》了,告诉你已知的,你能推出未知的。
”【释词】谄:谄媚,卑躬屈膝。
范宁曰:不以正道求人为谄也。
骄:骄慢,傲慢。
贫多求,故易谄;富有恃,故易骄。
何如:怎么样。
可:可以。
仅仅是许可而已,仍有未尽。
无谄无骄,则知自守矣,故曰“可”,而未能超乎贫富之外也。
未若:不如,比不上。
乐:乐道之意。
心能乐道,则忘乎贫富穷通;心能好礼,则安于处善循理。
德日进,而明明德。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卫风·淇奥》。
治骨曰切,治象曰磋,治玉曰琢,治石曰磨。
切磋琢磨以成宝器。
不加切磋琢磨之功,则骨象玉石不能成器,此言治学问之功。
言诗:谈论诗,讨论诗。
《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其斯之谓与:骨象玉石虽有其材质,但不切磋琢磨则不能成器;人能贫无谄、富无骄,生质虽美,如果不经学问之功,就不能达到乐道好礼,成贤成圣。
乐道好礼,则必经学问之功;骨象玉石之器,必经切磋琢磨之功。
“学不可以已”,不可安于小成而不自勉于益求精进。
往:以往的,已知的,其所已言的。
如“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来:未到的,未知的,其所未言的。
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子贡受夫子启发,由已知推出未知。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言贫之与富皆当乐道自修也。
……子贡知师励己,故引《诗》以成之。
此《卫风·淇奥》之篇,美武公之德也。
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全文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2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3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译文】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贫穷而乐于道,有钱却谦虚好礼的好.”子贡说:“《诗经》说:‘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又像雕刻石一样下功夫,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曰:“子贡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来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5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各种知识,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耳闻的东西能融会贯通,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越礼的准则”6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7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8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自己内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行为.”9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译文】孔子说:“礼乐之道如果不能推行,我就乘竹筏漂浮到海外去.跟从我的人,就只有仲由了吧?”子路听了很高兴.孔子又说:“仲由好勇超过了我,这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了.”10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译文】子贡问道:“卫国的大夫孔文子为什么称他的谥号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虚心好学,不以请教别人为耻,所以才称他为‘文’呀.”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贤良啊,颜回!一个竹筐盛饭,一个瓜瓢喝水,住在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贫困的忧患,颜回却不改变他自身的快乐.贤良啊,颜回.”12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彩就会显得粗野,文彩多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文彩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13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14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孔子说:“把所学的东西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得怎么样呢?”15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自己百思不解时,不要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时,不要启发他.举出一个问题他不能因此而推举出其他三个问题,那就不要再教他了.”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译文】孔子说:“吃粗饭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快乐就在其中了.干不义的事得到了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如同浮云一样.”1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18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译文】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来了.”19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2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文】曾子说:“知识分子不能没有宽阔的胸怀和刚强的毅力,因为他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而且道路遥远.以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不是很重大吗?对这一理想的追求到死才可以停止,不是道路遥远吗?”21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译文】颜渊感慨地叹息说:“老师的学问和人德、仰望它愈益觉得高深莫测,钻研它愈益觉得坚不可破.看看似乎在前面,忽然又觉得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步引导我们,用文化典籍开阔我们,用礼仪制度来约束我们,想停止不学都不可能.我已经竭尽了我的能力,好像有所成就独立站立.虽然想象老师那样去做,可是又不知道从哪入手了.”22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23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周彡也.”【译文】孔子说:“天气寒冷了,然后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才凋落的.”24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译文】颜渊问仁是什么.孔子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就是仁.一天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天下的人就会称作为仁人.做到仁德要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仁的纲领是什么.”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要看,不符合礼的不要听,不符合礼的话不说,不符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遵照您的话去做.”25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译文】孔子说:“统治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百姓也能照着做,自己身行不正,虽然发号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26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译文】孔子说:“君子讲遵循道的基础上的和谐,而不是盲目的随从,小人讲求无原则的盲目随人与附和而不是和谐.”27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译文】孔子说:“君子平和大方而不骄恣,小人骄恣而不平和大方.”28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译文】孔子说:“刚强、坚毅、质朴,不随便说话的人接近于仁.”29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译文】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言很难做到,富有而不骄傲容易做到.”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31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译文】孔子说:“可以与他交谈的人却不与他交谈,这是失掉了人;不可以与他交谈的人却与他交谈了,这是失掉了语言.明智的人即不失掉人,也不失掉语言.”32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不能为求生而损害仁德,只能牺牲自己来成全仁德.”33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34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译文】孔子说:“君子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事事严格要求别人.”35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单凭语言来荐举人,也不单凭人来废除他的言论.”36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怨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子贡问孔子说:“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孔子说:“那就是恕道吧!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37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能败坏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38 子曰:“有教无类.”【译文】孔子说:“教育人不分任何类别.”39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译文】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谋事.”40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41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译文】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节制礼乐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广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是有益的.以骄恣淫乐为快乐,以放荡无度为快乐,以宴玩荒淫为快乐,都是有害的.”42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年轻时,血气未定,要戒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方刚,要戒争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戒贪得.”43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所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九点要考虑的:看的要考虑是否明白,听的要考虑是否清楚,脸上的颜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止要考虑是否谦恭,语言要考虑是否忠诚,做事要考虑是否谨慎,疑问要考虑如何向人请教,心里不平时要考虑是否有所患,得到利益时要考虑不要忘义.”44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模作样,这样的人很少有仁义之心.”45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车前走过,他唱道:“凤鸟啊凤鸟啊!你的德行为什么衰退了呢?过去的事情已经不能换回了,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呀.算了吧,算了吧!如今那些从政的人都危险啊?”孔子下车,想和他交谈.接舆赶快走开了,孔子无法和他交谈.46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译文】子夏说:“做官有了余力就可以学习了,学习有了余力就可以做官了.”47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啊:有了过错,人人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48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译文】孔子说:“不懂天命,不可以成为君子;不懂礼义,不能立足于社会;不懂得分辩言语是非,不能了解别人.。
《论语·学而》《孟子·尽心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语·学而》《孟子·尽心上》阅读练习及答案《论语·学而》《孟子·尽心上》阅读练习及答案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可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练习及答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学而》《孟子·尽心上》阅读练习及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论语·学而》)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小题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境界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
B.子贡不能理解《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话的意思,孔子不满。
C.孟子所说的“观于海者难为水”的'涵义,与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一致的。
D.孟子认为“观水有术”,由流水“不盈科不行”,指出“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小题2:孔子的“告诸往而知来者”和孟子的“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这两句话告诉我们有关学习的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小题1:B小题2:孔子认为:学习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孟子认为:学习应当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由此及彼,通达事理(或:触类旁通)。
论语名句: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 何如 可也
论语名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可也【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注释】(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
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解释翻译】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这一章是子贡跟孔子的一段对话,是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学习心得的汇报,老师也是非常善巧的帮助学生提升。
从这里我们看到,师生之间那种学不厌,教不倦,师资道合这种情形。
我们来看朱子的解释,他讲到『贫而无谄』,谄就是卑屈的意思,我们讲谄媚巴结。
『富而无骄』这个骄,是矜肆的意思,矜是骄傲,肆是放肆。
朱子讲,「常人溺于贫富之中,而不知所以自守,故必有二者之病。
」常人就是平常人,一般普通人在贫或者富这两种境界当中都不知道去自守。
论语(选录)详细注解、翻译
论语(选录)【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②,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③其斯之谓与?”子曰:“赐④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学而》)子曰:“《诗》三百⑤,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⑥。
”(《为政》)【注释】①孔丘(前551—前479)———字仲尼。
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曾做过鲁司寇,因不满鲁执政者贪色废政事,愤然离职。
后周游列国而终不见用。
晚年专事教育和古籍整理工作。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儒家文学思想的代表。
②贫而乐———皇侃本“乐”下有“道”字。
郑玄注本无“道”字,解“乐”云:“乐谓志于道,不以贫为忧苦。
”③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语见《诗经·卫风·淇奥》。
指君子文雅之貌,如同珠圆玉润,经过切磋琢磨。
④赐———子贡姓端木,名赐。
⑤《诗》三百———《诗》即《诗经》,孔子将“古者《诗》三千余篇”加以整理删定的一部诗歌总集(见《史记·孔子世家》),共305篇。
“三百”乃取其整数而言。
当时通称“诗”或“三百篇”。
至汉武帝时代“独尊儒术”,把孔子整理过的典籍概称为“经”,始有《诗经》之称。
⑥思无邪———语出《诗经·鲁颂· ,赞颂鲁僖公重视牧马之业,立心专一纯正。
《毛诗正义》郑玄《笺》:“思遵伯禽之法,专心无复邪意也。
”孔子借以评论整部《诗经》,提出了评诗的一条重要标准。
“思”在《诗经》中为语助词,此处亦然。
也可解为“诗思”。
“无邪”指无邪僻之思,不淫、不乱,即诗思纯正之意。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其义近之。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论语注疏》) 【原文】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⑦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⑧曰:“礼后乎?”子曰:“起⑨予者商⑩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全文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2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3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译文】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贫穷而乐于道,有钱却谦虚好礼的好.”子贡说:“《诗经》说:‘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又像雕刻石一样下功夫,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曰:“子贡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来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5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各种知识,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耳闻的东西能融会贯通,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越礼的准则”6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7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论语中论诗的章节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⑴?”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⑵,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⑶’其斯之谓与?”子曰:“赐⑷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⑸。
”【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纵有钱却谦虚好礼哩。
”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先开料,再糙锉,细刻,然后磨光。
’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道:“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你能有所发挥,举一反三了。
”【注释】⑴何如——《论语》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⑵贫而乐——皇侃本“乐”下有“道”字。
郑玄注云:“乐谓志于道,不以贫为忧苦。
”所以译文增“于道”两字。
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两语见于《诗经·卫风·淇奥篇》。
⑷赐——子贡名。
孔子对学生都称名。
⑸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在这里用法同“之”一样。
“往”,过去的事,这里譬为已知的事;“来者”,未来的事,这里譬为未知的事。
译文用意译法。
孔子赞美子贡能运用《诗经》作譬,表示学问道德都要提高一步看。
2.2子曰:“诗三百⑴,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⑵’。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注释】⑴诗三百——《诗经》实有三百五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⑵思无邪——“思无邪”一语本是《诗经·鲁颂·駉篇》之文,孔子借它来评论所有诗篇。
思字在《駉篇》本是无义的语首词,孔子引用它却当思想解,自是断章取义。
俞樾《曲园杂纂》说项说这也是语辞,恐不合孔子原意。
3.2三家⑴者以《雍》⑵彻。
子曰:“‘相⑶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译文】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当他们祭祀祖先时候,[也用天子的礼,]唱着雍这篇诗来撤除祭品。
孔子说:“[《雍》诗上有这样的话]‘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儿主祭。
什么是“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什么是“贫而乐,富而好礼”?什么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什么是“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什么是“贫而乐,富而好礼”?什么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先跟大家讲四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成功之后,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
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
”于是很快就离开了越国。
他离开前写信给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子何不去?”大意是说:飞鸟射杀完了,好的弓箭就会被收起来。
狡猾的兔子捕完了,用来捕兔的猎狗就会被煮掉。
越王为人阴险,工于心计,可以与他共患难却不能与他同享乐。
你为什么还不快离开呢?”文种在收到信后便称病不上朝,但最终仍未逃脱被赐死的命运。
而范蠡却早早料到这一点,不得不说,他确有先见之明!而鸟尽弓藏自此以后便成为了一个成语,比喻事成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或加以消灭。
功成名就之后,范蠡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
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
后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
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凭借自己的博学受到赏识,从不讨好人,也不谄媚人。
长大当了高官,甚至富甲一方后,他也没有露出半点骄傲来。
还有一个故事: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
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
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
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找来一把凿子,在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
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未若贫而乐,...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未若贫而乐,...学而篇第一15-16⑮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⑯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这是子贡和老师孔夫子之间的对话,子贡问老师,如果一个人贫穷但是不谄媚,富贵却不骄纵,这样的人怎么样?我们去观察会发现,通常日子过得不太好的人,总是多求多怨,总是要求别人要对自己好,要求别人要对自己付出,要求社会帮助自己,所以贫穷的人多求多怨是一种人性的规律;而富贵的人通常容易骄傲傲慢,这也是人性的规律。
所以子贡这里问老师,如果一个贫穷的人却不去谄媚,富贵的人却不骄傲自满,这样的人怎么样?子曰:“可也。
”孔夫子说这样的人还不错,接下来又说:“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说能做到贫穷而不谄媚,富贵而不傲慢的人,不如能做到贫穷却乐在其中,富贵同时还好礼节的人。
贫穷却还能乐在其中,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安贫乐道,只有内心富足的人才会安贫乐道。
如果我们只是做到了贫穷不谄媚,不代表内心没有怨恨,不代表内心富足,只能算还不错,但还不够。
要想一个人的内在变得富足,就要懂得安贫乐道。
我们很多朋友一起学习,一起修行,已有将近一年时间,我们再来回顾这一年,现在的自己是不是比一年前更自信了。
比如我们原先穿得不好,看到穿得好的人可能就会觉得自卑;比如我们原先没有别人有学识,看到更有学识的人就会产生自卑;再比如在企业中工作,领导赞美了其他人而没赞美我们,可能我们就会有一种自卑的想法和感受。
可是随着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修行,当我们内在变得富足的时候,我们就会变得淡定自若,这就是安贫乐道的一种体现。
之前引用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就是安贫乐道的状态。
为何其他人都认为这样的生活贫困,而颜回不这样认为呢?因为颜回是安贫乐道的,他享受在其中,他内心是富足的。
孔子对贫富的态度论语
孔子对贫富的态度论语咱们聊聊孔子对贫富的态度吧。
这事儿得从《论语》里找答案,孔子在里面说了不少关于贫富的话,咱挑几个有意思的,好好说道说道。
孔子啊,他是个讲究人,对贫富的态度,那是既现实又理想。
他说过,“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这话听着就挺有深度的。
你想啊,穷的时候,咱不巴结有钱人,不低头哈腰的,这就是有骨气。
富的时候呢,咱不骄傲自大,不欺负穷人,这就是有修养。
孔子觉得,贫富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咱怎么对待贫富,怎么做人。
他还有句话,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这话挺有意思的,孔子觉得啊,大家不怕穷,怕的是分配不均,有的人富得流油,有的人穷得叮当响,这就不行。
还有啊,大家不怕日子苦,怕的是心里不安定,整天提心吊胆的,这日子也没法过。
所以啊,孔子觉得,要想社会和谐,贫富得有个度,大家心里得有个平衡。
孔子自己对贫富也挺看得开的。
他一辈子没怎么享过福,有时候还得饿肚子,但他从来不抱怨。
他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就是说,吃点粗粮,喝点凉水,胳膊一弯就当枕头,这日子也挺乐的。
孔子觉得啊,贫富都是身外之物,心里头有乐子,那才是最重要的。
不过啊,孔子也不是完全不在乎贫富。
他有个弟子叫子贡,特别有钱,还老拿钱出来做好事。
孔子就夸他,“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贡一听,挺高兴的,觉得自己做得不错。
但孔子又说,“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就是说啊,虽然你做得不错,但要是能做到穷的时候还能乐乐呵呵的,富的时候还能讲礼貌,那就更好了。
孔子觉得啊,贫富不是终点,而是起点,穷的时候咱得保持乐观,富的时候咱得保持谦逊,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孔子对贫富的态度啊,还体现在他对待弟子的方式上。
他有个弟子叫颜回,家里穷得叮当响,但学习特别刻苦,品德也特别好。
孔子就特别喜欢他,夸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就是说啊,颜回真是个贤人啊,吃点粗粮,喝点凉水,住在破巷子里,别人都觉得没法过,但颜回还是乐乐呵呵的。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800字作文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800字作文《论语》中有一章,叫做“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贫穷而不生怨恨很难,富有而不骄傲还更容易些.”孔子的这句话放到目前来衡量,仍然是正确的.“富而无骄”,说的是一个人有财富、有地位了,成为社会的显达、明流,却并不骄傲。本来这个修养也是很难的,但是与贫而无怨比较起来还是容易做到些。请注意,在这里,孔子是对二者进行比较之后而言,并不是说富而无骄就容易做到,这一点其实从历史从现实来看,也是难以做到的.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和体会,有许多人想不骄傲,其实很难做到。发财了,富有了,升官了,地位高了,年龄大了,这时自己本想不骄傲,可是,却会有许多人来拍你的马屁,捧你,如果不是真正有修养有品德的人,不由自主的就会骄傲起来了,何况有些人处在这个时候自己本身就有优越感呢?“贫而无怨”的贫,主要是指经济上的贫穷,另一方面,人生不得志也是贫,道穷不得通,知识少,其实也是贫.人一旦贫了,往往就会生怨,为什么?他不能不与周围的人进行比较,别人都比自己好,或者有些人比自己强很多,再加上社会的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现象,怨在觉间已由心生,所谓怨天尤人,牢骚也就来了,人穷气大,积久了就会生事.所以儒家教育人要“安贫乐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做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基本大原则。但是真正的贫而能安,太不容易了。现在有人拿“安贫乐道、知足常乐”这两句话批评中国文化,说中国人的不进步,不敢向不公平事物进行斗争就受了这种思想的影响。这种批评对不对?不对,为什么?因为这是以偏概全了!孔子教育人“安贫乐道”与“知足常乐”,只是个人修养的一方面.不要忘记了,孔子同时还教育人要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富贵可得则得之,只是要以其道得之,还要当仁不让,君子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等鼓舞人奋进的名言、道理.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理解并践行这个观念时,一定要全面、正确,要融会贯通;不可只抓到一点,不及其余,否则就会走到错误的道路上去.。
《论语》中子贡
《论语》中的子贡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
”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5)子贡欲去告朔之饩(xì)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3.17)【注释】告朔之饩羊:每年秋冬之交,周天子把第二年的年历书颁发诸侯,这历书包括那年有无闰月,每月初一是哪天,因之叫“颁告朔”。
诸侯接受历书,藏于祖庙。
每逢初一,就杀羊祭于庙,然后回到朝廷听政,这祭庙叫告朔。
朔,每月初一。
饩羊,用于告朔礼的羊。
到子贡时,鲁君不但不亲临祖庙,而且也不听政,只是杀一只活羊“虚应故事”罢了。
因此子贡觉得连羊也不必杀了。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húliǎn)也。
”(5.4)【注释】瑚琏:夏曰瑚,商曰琏。
都是古代祭祀时用的器皿,相当尊贵。
意指子贡才能相当出众。
孔子曾曰君子不器,指他在成德上尚需努力。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5.9)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5.12)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5.13)【注释】文章:当指外在的威仪文词,也可以理解为古代文献的学问。
性与天道:天生之谓性,也叫人性。
天道一词一般是指自然和人类社会吉凶祸福的关系,它侧重的是天的客观规则和天对人世的祸福效应。
天命侧重于人对天意的主观领悟与实践天意的责任。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15)【注释】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yǔ),谥号文子。
敏:做事动作迅速。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感悟800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感悟800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一段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讲如何在贫和富的状态中保持最好的状态,后一部分是以此为引子说明做学问和修身都要有发散性思维,知此达彼,知一得十。
这和后面《公冶长篇》中子贡讲与颜回的对比是一个逻辑。
首先,子贡发表了他的观点:身处贫穷的时候,不要有谄媚之心;身处富裕的时候,不要骄横。
应该说,子贡的境界已经很高了。
很多人在处于贫穷的时候,有的出于自卑的心态,有的出于对利益的追逐,不可避免地丧失了人格的尊严,而不由自主地有谄媚之心、行谄媚之事。
有时候这样做也确实会暂时对自己的处境会有所改善,但长期如此,会把自己的人格定格在卑下的状态而失去了是非善恶的基本判断,最终导致因判断失措而不断沦落。
与此相反,有钱了、富足了,常常会让人自觉成功、不可一世、骄横傲慢,这也是人情之常,却是非常有害的。
因为这样做容易得罪人、逐步丧失社会关系以及与之相随的社会资源,同时也会失去正确的判断而不断错失机会。
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看,往往是:贫的时候愈谄,富的时候就愈骄,反之亦然。
这是同一人性逻辑的不同面而已。
虽说贫和富没有绝对的界线,即便有界线也应该是相对的、模糊的,但每个人都会对自己、对他人有个基本的贫富判断。
所以不能因为贫富判断的模糊性而否认它们存在的客观性。
基于此,人生应该做出什么样的答卷呢?子贡的不该与孔子的应该,就是在贫富阶段的行为准则。
物质上的贫并不绝对地会导致精神上的苦。
通过与人为善、心平气和,在人际关系上做到家庭和睦、朋友相亲;在兴趣追求上摆脱物欲奢求,在信仰、文化等精神层面有所追求和充实;进一步而言,把贫穷的生活当做一种磨砺,使自己对生活的适应性和心灵上更加强大,那么即便贫穷的生活也能给你带来快乐,而多年后的回忆会更加给这种贫穷的生活增加乐趣。
子贡曰贫而无谄全文翻译
子贡曰贫而无谄全文翻译
子贡说:“我实在很穷,但我不会说花言巧语来讨好别人。
”
出自:《论语·学而》
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
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
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
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的意思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的意思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
孔子说:“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
这个『怨』,根据《说文解字》的意思就是讲恚,瞋恚的意思;根据《广韵》的批注是恨,怨恨,这都属于瞋烦恼。
在贫穷的时候,能够没有怨恨、没有不平,这个比较难。
在富裕的时候,没有骄慢,这个就比较容易。
怨和骄都是烦恼,傲慢、瞋恚。
这里孔子给我们做了一个对比,『贫而无怨』,相对比较难。
虽然难,如果真正处在贫贱的地位上,也要难行能行,「贫而无怨」。
富,就很容易骄,这个骄不仅是傲慢的意思,它还有包括骄奢淫逸,这个相对容易一点,也不容易。
不少的人在贫穷的时候,他就希望富贵,他很多的不平,成天就想着,假如我要是富裕,那我就一定得到幸福了。
可是,真正有一天他发财了,他生活富裕了,他又生骄慢心了,骄奢淫逸带来的无穷的烦恼,他还是不满足,结果还是不快乐。
快乐与否,并不取决于环境,这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内心。
内心要是知足,那么,贫也会乐,富也会乐。
《中庸》上讲,「君子素富贵,行乎富贵。
素贫贱,行乎贫贱」,不管你是贫贱还是富贵,哪个地位上都可以安心,安分守己,没有妄想,这个是乐趣的根源。
《论语》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论语》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贫困、贫瘠而不怨恨、不抱怨,很难;富而不骄,富足的人、富贵的人不骄傲,比较容易。
所以我们去看,现在很多富人也是一样的,富人不见得都骄傲,有很多富人都是平和的、谦虚的、宽容的、仁爱的。
但是,贫而无怨,难,什么意思呢?贫困的人,贫瘠的人多抱怨。
我们再来延伸,这里的贫是什么呢?所有的不如意、不顺心,我们都把它暂且称为贫,就是在所有的我们的人生当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不顺心的事情,如果不抱怨,这一点很难做到。
所以大家细品这个社会现状就是这样的,大家问为什么?它只是在描述一个现状,从古至今的人性都是如此,是不是越贫瘠的人,越是不如意的时候,人们越容易抱怨呢?那我们修行是干嘛呢?我们说这些不顺从哪里来啊?无非是不顺自己的心吗?无非是不如自己的意吗?无非是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吗?所以修行就是减少期望,减少贪欲,我们的心态自然就变平和了。
我们经常去讲述,我过得很不顺,为什么呢?可能是我们的生活,没有朋友富足;可能我要想买一个什么贵重的东西,而买不上;可能我想要一个房子,而没有;可能我想要一个更好的工作,而不得以实现,我们就开始觉得不顺,开始觉得不如意。
说白了就是没有达到自己的欲望,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和标准,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开始觉得自己不顺了,就开始产生抱怨,开始产生怨恨。
但是,我们越是怨恨越是抱怨,形成了这样的磁场,我们就会变得更加地不好啊!所以我们反过来来理解这句话,我们要懂得素其位的时候,它是可以来修正我们的行为的,可以警醒我们的。
无论当下处在什么不顺或者不如意的状态和环境下,我们如果都不抱怨,不怨恨,这个时候,其实我们的心态就是平和的;其实这个时候,也正好是我们扭转的时候,正好是柳暗花明的开始。
想一想,我们这一生当中有太多的不如意和不顺心的事情,那如果所有的事情不如意、不顺心,我们要都是抱怨的,都是怨恨的,只会让自己的磁场越来越不好,只会让身边的人更加地远离我们。
精益求精的典故
精益求精的典故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
下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精益求精的典故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精益求精的典故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请教老师:“人能做到贫穷却不谄媚,富足却不骄横,怎么样?”孔子说:“可以。
但是还不如虽然贫穷却乐于求道,虽然富足却谦虚好礼的人。
”子贡从中受到了启发--道德、学问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于是又问:“《诗经》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就是您说的意思吗?”孔子说“赐(子贡之名)呀,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已知的事情,你就能引申、发挥出未知的事情。
”朱熹于此处作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使用“精益求精”这个成语,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在技术上永不满足、永不止步的精神,他说:“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精益求精的解析[释义] 精:完美;益:更加。
已经十分美好了;还要求更加美好。
指对某种技能或学术的追求很高;没有止境。
[语出] 《论语·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正音] 精;不能读作“jīn”。
[近义] 锦上添花[反义] 粗制滥造得过且过[用法] 含褒义。
多用在对技术、学问的钻研上。
一般充当谓语、定语。
[结构] 紧缩式。
[例句]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
精益求精的造句1. 厂长为了使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不得不集思广益,召开了员工大会。
在会上,大家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服务部门的工作应精益求精。
3. 小明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学习精益求精,他每天都坚持不懈地做课外奥数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列两个论语语段回答以下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1、对上面两个语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贫而乐,富而好礼”比“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境界更高。
这种思想对今天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B在第一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子贡能不懂就问,而不是不懂装懂。
孔子希望他认真学习《诗》,有问题就与老师探讨。
注重《诗》的教化功能,这是孔子教育中的一个显着特点。
C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的吃穿而奔波的,吃粗粮,喝白开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D孔子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他来说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不值得重视。
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2、谈谈你对这两段所表现的孔子思想的理解
参考答案:
1、 B
⒈文段体现了孔子将礼和义视为道德的高标。
⒉、他希望人们能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的理想境界。
⒊他强调,只要符合道义,那么清苦的生活也是洋溢着快乐的。
⒋、这一思想的提出,对后世知识分子有深远的影响。
☐复习时抓住孔孟的主要思想为突破口,如,孔子的“仁”(最高道德标准: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礼”(行为准则:克己复礼)
“中庸”(处世原则:不偏不倚、过犹不及、执用两中)
“教育”(有志于学,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思想。
孟子的“民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王道”(以德行政者王)
“仁政”(养民\教民)
“性善”(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等思想,
体会深刻含义,学会比较,联系现实生活加以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