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植物病害的症状: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
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
2.病因:使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
3.病征:是指病部出现的病原物的个体或群体。
4.病状:植物染病后本身表现的不正常状态。
5.植物病害: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在生理上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的状态。
6.菌丝:真菌丝状营养体上的单根细丝称为菌丝。
7.真菌:是具有细胞核,能产孢而无叶绿素的生物.它们一般都能进行无性和有性繁殖,并有分枝的
丝状营养体.
8.真菌的生活史:指真菌从一种孢子开始,经过营养生长和繁殖,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为止的
整个过程。
9.真菌的有性繁殖:是指真菌通过特殊的两性细胞或两性器官的配合,经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
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称为有性生殖。
10.真菌的无性繁殖:是指真菌不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从营养体上直接产生孢子的繁殖
方式。
11.无性孢子:有无性繁殖方式产生的孢子,如厚垣孢子、芽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和分生孢
子。
12.有性孢子:
13.植物病原细菌:指侵染植物引起植物病害的细菌。
14.原核生物:指含有原核结构的单细胞微生物。它的遗传物质(DNA)分散在细胞质种,无核膜包
围,无明显的细胞核,细胞质中含有小分子的核蛋白体,但无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器。
15.植物病毒:指侵染植物引起植物病害的病毒。
16.病原物的侵染过程:指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可侵染部位接触,并侵入寄主植物在其体内繁殖扩展,
发生致病作用,进而显现病害症状的过程。
17.初次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寄主生长期间的第一次侵染,叫初次侵染。
18.再次侵染:受到初次侵染的植物发病后,有的可以产生孢子或其他繁殖体,传播后引起的侵染
叫再次侵染。
19.介体传播:是指病原生物依附在其他生物体上,借其他生物体的活动而进行的传播及侵染。
20.非介体传播:
21.侵入期: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建立寄生关系的时期称为侵入期。
22.潜育期:从寄生关系的建立到症状的开始出现称为潜育期。
23.单循环病害:指侵染循环中只有初次侵染没有再次侵染或者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的病害。
24.积年流行病害:
25.多循环病害:指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原物能够多次繁殖后代,从而发生再侵染的病害。
26.单年流行病害:
27.传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由生物病原引起在田间具有传染性的病害
28.非传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由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引起在田间不具传染性的病害。
29.病害循环: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至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30.土传病害:以土壤传播为主的病害。
31.气传病害:
32.系统侵染: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侵染可在寄主体内扩展至全株称系统性侵染.
33.局部侵染: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扩展局限在侵染点附近,称局部性侵染。
34.致病性:病原物所具有的损害寄生并引起病害的特性。
35.寄生性:
36.致死温度:10分钟内使病毒粒体和细菌菌体死亡的最低温度。
37.生物防治: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的各种措施。
38.物理防治:主要利用热力、冷冻、干燥、电磁波、超声波、核辐射、激光等手段抑制、钝化或
杀死病原物,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称为。
39.化学防治:
40.农业防治:
41.土壤习居菌:在土壤中的适应性强,能单独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并且能够在土壤有机质上繁殖。
属于这一类病原物的大多数是真菌,如腐霉属(Pythium)、疫霉属(Phytophthora)、丝核菌(Rhizoctonia)和镰刀菌属(Fusarium)的一些种(引起萎蔫)等,也有少部分是细菌,如青枯菌。土壤习居菌一般都是低级的寄生物,它们主要为害植物的幼嫩组织,引起幼苗的死亡,如猝倒病、立枯病。
42.土壤寄居菌(soil invaders)
土壤寄居菌在土壤病株残体上的存活期较长,但是不能单独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当土壤中的病残体分解腐烂后,就不能单独生存而死亡。大部分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都属于这一类。
具体的例子如海南橡胶树的红、褐、黑根病菌属于此类菌。所以在开茺时,要彻底消除病根使病原菌找到不栖身的场所和食物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