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1)
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结构技巧-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全国通用)
写法,重在抒发其家破人亡、举目无亲的悲哀。
3、以乐景写乐情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①龌龊:指处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局促。 ②放荡:自由自在,无所拘束。
• 诗的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 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快乐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 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 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以小见大
文章作品中,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 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以小见大法的特点就在于抓住一事一物、 一情一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 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
抑扬
抑,指压抑,贬低;扬,指褒扬,赞颂。 由于人物性格具有并非单一的复杂多面性,因此,在作品中最常见的 是“抑扬结合”、“抑扬并用”。 其具体手法有“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欲抑先杨”、“欲 扬先抑” 想褒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贬处落笔,而是从相反处落笔。 多用叙事来写人。
直抒胸臆:"涕泪""喜欲狂""白 日放歌"传达出了他的心情。
2、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乐景 乐情
哀景 哀情
2.借景抒情: 借助于其他景、物、人、事来委婉、含蓄、曲折地表 达感情的都可称间接抒情,感情往往隐藏于诗句的背 后。诗中最常见的,高考常考查的是借景抒情。
如: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冷寂、清凉的画面传达着离别者内心的凄苦之情。
四、鉴赏诗歌的构思立意技巧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 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借古讽 今、托物言志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构思技巧。这些技巧 对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有很大帮助。
鉴赏诗歌表现手法——抒情与结构
鉴赏诗歌表现手法——抒情与结构一、诗歌景与情的关系和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表现方式古诗词以描写、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
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
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的诗句。
一般来说,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都要把握这些抒情诗句。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艺术方式,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1、叙事抒情:通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
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暗示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表达抗金复国的决心。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缘情写景。
):诗人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一般情况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尽长江天际流。
”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随水长流,滚滚江水犹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唐朝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3、用典抒情: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如曹操的《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诗歌表现手法课件(共47张PPT)
(2)运用烘托手法,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 1、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从侧面通过描绘某件事,景或人的方法来衬托出主要的人或事物。
北陂杏花 王安石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作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2 (3)设想的未来之境。
续延伸,动中取静,以动 衬静。 “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 从侧面通过描绘某件事,景或人的方法来衬托出主要的人或事物。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故乡明月”——“乡思情”;
用“长于亭艺折术柳创”—作—,例“惜就别是:情从”正;姜面着夔意描写《。 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
江上看山 (苏辙 )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分析]此诗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 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
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 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 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古代诗歌鉴赏
诗歌的表达技巧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
修辞方法: 设问、反问
表达技巧(Ⅰ)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结构技巧:
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
答
案
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 即以景结情。
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 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
③“深山”“夕照”“秋 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Βιβλιοθήκη 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 怅之情。
结构手法——(四)以景结情
• 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 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 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 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结构手法——(二)以景结情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 答问题。
①该词采用了对比、重章叠唱的手法。 ②本词以“愁”为线索,贯穿全篇。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 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却报国无门的“哀愁”。“少年” 与“而今”对比,以昔衬今。 ③上下两片采用重章叠唱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 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渲染了作者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 痛苦,含蓄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的讽刺和愤懑。
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此词作于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上饶带湖时期。在此居住期 间,常到博山游览。简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结构手法——(三)以小见大
• 在表现重大的题材时,诗人避开大事件的铺排与大内容的 叙述,而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的描述。
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一)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技巧、艺术技巧这些概念大同小异,可以归结为都是手法的运用。
而表现手法又可以细分为:描写手法、描写角度、修辞手法和抒情手法四类。
只要我们掌握了每一个分类中的具体手法,构建起表现手法的知识体系,考点自然就明了,考试中的表现手法题型就迎刃而解。
一.描写手法1.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
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例:(散文)“房间内的光线不够,所以在房间正中顶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光斗。
因此大家就把这个楼叫做‘八角楼’。
”作者用朴素的语言,不作任何形容,简明地写房间内简陋的陈设,重点介绍了“八角楼”名称的由来。
(诗歌)“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2.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
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诗歌的表达技巧之结构手法
诗歌的表达技巧之结构手法结构在诗歌的结构安排上,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结构模式。
一、层层渲染、铺垫(一)渲染渲染是用各种表现手法着重描写,以加强气氛,突出人物,深化主题,是描写技法之一。
1、渲染的对象:环境、气氛、事件和人物。
2、渲染的手法:反复、排比、层递、摹写。
3、渲染原则:应围绕一个中心进行铺陈,不应过度追求浓词艳藻。
4、渲染种类:景物渲染、环境渲染、气氛渲染、细节渲染、情绪渲染、行为渲染、语言渲染。
5、渲染方式:正面直接摹绘及侧面间接烘托。
(二)铺垫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描写手法之一。
1、铺垫特点:铺垫是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
2、铺垫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3、铺垫原则:要引而不发、自然合理。
4、铺垫种类:(1)从情节发展的方向来分,有正铺、反铺之别。
正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又叫正面铺垫。
反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相反,出乎意料之外,又叫反面铺垫。
(2)从铺垫手法来分,又有伏笔铺垫、悬念铺垫、衬托铺垫、铺陈铺垫(用铺陈事物的方法,渲染气氛,制造声势)之别。
宝玉挨打是伏笔铺垫,《红楼梦曲》就是一种悬念铺垫。
,二、伏笔、照应(一)伏笔。
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
戏剧、曲艺创作称为“抖包袱”。
伏笔,是文章峰回路转、达到情节高潮的精彩揭示。
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
(二)照应。
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
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
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
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
2019诗歌鉴赏之(构思技巧)篇章结构(1)
2、结构特点(起-承-转-合)
重章叠句、伏笔铺垫、比兴、统领全诗、
照应、承上启下、抑扬等。
3、如何体现主旨:
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等。
景(物)情(主旨)的关系
1、先景后情: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
上抒怀。
村行
宋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景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情
1、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
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2、铺垫: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 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
题柳亭送别图 明 徐渭
东边一颗柳树,西边一颗柳树 南边一颗柳树,北边一颗柳树,
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
诗歌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 而后释法情感,破势而出。
诗歌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诗人摄取“妃子笑”入 诗,而要揭露唐玄宗杨贵妃的腐化生活。
诗句在诗歌中的作用
一、首句或首联的作用:
1、总括全诗,领起下文; 2、点名时令、地点交代心情 ; 3、为下文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做铺垫、埋下铺垫; 4、奠定情感基调 ;
5、暗合照应题目,切入主题 ;
6、渲染某种气氛,营造某种意境,借景抒情,烘托任务情绪 形象(写景诗句); 7、如首句设问,则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4、
木兰花· 乙卯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
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
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
(1)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诗歌结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诗作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而后破势而出。
另外,在写景抒情诗中,我们也可以说,诗 歌中的写景是为抒情作铺垫。
首尾照应
首尾照应,使诗歌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 更加突出主题,起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 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如: 如: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抒情手法、描写手 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一、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1.修辞手法 2.表达方式(抒情手法、描写手法) 3.表现手法 4.结构技巧
诗歌的篇章结构
首尾照应,开篇点题、过渡、铺垫、 伏笔、承上启下、照应等
铺垫
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主要情 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
过渡(承上启下)
鹧鸪天 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 胡録,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都将万字平戎 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⑴襜(chān):战袍。⑵娖:音chuò,整理的意思, ⑶胡 簶:是装箭的箭筒。簶,原写作“革”旁加“录”字。 ⑷金 仆姑:箭名。
战乱频繁,诗人与兄弟离散,只能寄诗表达 思念之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未休兵”则“断人行”。
统领全诗
渡 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
诗歌的鉴赏需要关注其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
1.象征手法:通过使用具象或抽象的符号、形象、意象等来代
表或暗示更深层次的意义。
例如,用春天来象征希望和新生。
2.比喻手法: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比较来突显它
们的共同之处或特点。
例如,将心比作苍穹,形容心情广阔。
3.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类的特性和行为,以增强
表达的形象感。
例如,用“秋风”“呼啸”来描述风的声音。
4.排比手法:通过使用并列结构的句子,以强调同等重要的事
物或概念。
例如,"冰冷的风,寒冷的雨,无情的黑夜"。
5.对仗手法:通过对诗句中的词语、句子进行音、韵、意义上
的对应,以增强韵律和美感。
例如,“山隅隐隐”中的“隐隐”与“山隅”产生对仗。
6.修辞手法:包括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夸张、反复、倒装等,以增强表达力和形象感。
7.节奏感和韵律感:诗歌通常具有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感,通
过对诗句的音调、音节、重复等进行处理,使得整篇诗歌具有一种鲜明的韵律感。
8.意象和意境的营造:通过运用具体而生动的修辞手法,使得
诗歌中的意象更加鲜活,以及透过意象的串联和延展,使得整篇诗歌中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情感和氛围。
这些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常常与主题、情感、氛围等紧密结合,共同构成了一首优秀诗歌的魅力。
同时也需要根据诗歌的风格、文化背景等因素进行综合鉴赏。
诗歌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快哉亭 陈师道
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 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 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 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试分析诗歌首联是如何写登亭所见之景的。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 步 骤”],分条答题)
①首联采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明技巧)②“江”与
[应用体验] (2014·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桃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 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归:出嫁。② (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 表
义)
象征、想象、联想、曲笔(从对方如笔,展开想象)、衬托、烘托、
现 (10种) 渲染、对比、比兴、用典、
手
法 修辞方法
( 广
(12种)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双关(谐音)、反问、反复、 顶真、反语、通感、排比、叠字(词)
义
先写景后抒情、先记事后抒怀、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 结构技巧
卒章显志、开门见山、以景结情、伏笔铺垫、以小见大、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 步骤”], 分条答题)
①妙在用三层对比(明技巧)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 胸的未绝壮志。(析作用)②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 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 一短:(释运用)三层对比,(明技巧)层层递进,准确地表达了 作者的内心世界。(析作用)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 步 骤”],分条答题)
鉴赏诗歌艺术技巧之表现手法
(2007江苏)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 (8分)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 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 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 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案: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 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途迷茫的郁闷 之情。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馀,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答:用典,“过春风十 里”化用了杜牧的诗句 “春风十里扬州路”, 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 的繁荣景况,与词人今 日所见的凄凉情形“尽 荠麦青青”形成对比, 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 感慨。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
【注】这首诗是诗人悼念亡妻王弗之作。
这首词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词赏析。 上片先写入梦前的思念,属于实写。接着写设想相逢的 情景,属虚写。下片先写梦中相见的悲喜,属虚写,后 写梦醒后的感慨,属实写。这样由实而虚,由虚而实, 充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之苦。
直 接 抒 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引成辞以明理
3艺术效果:使诗歌语言精炼,又 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 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 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 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答题模式: 1、点手法。 2、用了…的典故或化用了…的诗 句 3、写出了…或表达了…情 4、使诗歌言简意丰、余韵盎然、 耐人寻味
扬 州 慢 姜夔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问:这段诗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结构章法课件
子黄时雨。(
)
6、赋、比、兴
赋: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不用比喻。 比:以彼物比此物。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区1、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起逑兴。
2、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比
3、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
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赋
4、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宋) 欲扬先抑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举例: 2、贾生 李商隐
欲抑先扬
贾生才调更无伦,宣室求贤访逐臣,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写汉文帝召见贾生,看似褒扬,但到
最后说汉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才知是 贬抑。褒扬的真正目的是这了后文的贬抑, 使讥讽之意表现得更为有力。
统帅全诗,奠定基调,点明题旨;
2 曲__笔__入__题_: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
运用得好,或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或设置悬念,吸引 读者。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点:指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 面:指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 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其实也就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举例: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写尽了 环境的苦寒与孤静;“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 点面结合,凸显“蓑笠翁”坚忍不拔,卓尔不群的形 象特征。
诗歌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结构技巧)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答案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结情。仿 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 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 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 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 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 沉的爱等等,含蓄无限 。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参考答案】李商隐的《柳》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 衷的一首七绝。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句句写柳,而全篇不着一个 “柳”字;句句是景,句句咏物,而又句句写人,抒发 对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叹之情。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 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
解析 诗歌开篇四句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 感情的激荡变化。中间四句紧承“心茫然”,正 面写“行路难”。而此间想到吕尚(九十岁在磻 溪钓鱼,得遇文王)和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 己乘舟绕日月而过)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 给诗人增加了信心。“行路难”再四句则写当他 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 人生道路的艰难。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 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 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此可谓:卒 章显志,云开日出。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问:“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 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解析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 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琵琶起舞换新 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 一片乐声中展开。“总是关山旧别情”,征戍者谁不是 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 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 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 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撩乱边愁听不 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 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 爱听,永远动情。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 用了“听不尽”三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013·四川高考)“佳节 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 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 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 要赏析。
赋
表 比兴 现 象征 手 用典 法 ( 虚实结合 狭 联想想象 义 烘托、渲染 ) 反衬
对比
重章叠句;铺叙; 多见于 《诗经》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 步骤”], 分条答题)
①妙在用三层对比(明技巧)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 胸的未绝壮志。(析作用)②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 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 一短:(释运用)三层对比,(明技巧)层层递进,准确地表达了 作者的内心世界。(析作用)
此诗元符元年(1098)作于徐州。此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 写兴不尽而返。诗中写景,由低而高,先写水,次写山,再写天, 比较别致。尤其是“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一联,动中见静, 忙中见闲,实是诗人寓情于景,展示胸襟,与杜甫《江亭》“水 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同义。后山诗往往以孤拔遒劲见长,于 此诗可见一斑。全诗苍劲有力,老气横秋,虽不用奇句僻典,然 意兴无穷,纯以气格胜。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杜诗可以是 “有我之境”,而后山此两句“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则似 “无我之境”,有“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意趣。故方回 说:“如‘度鸟’、‘奔云’之句,有无穷之味。”
(七)虚实结合 “实”指的是眼前的、现实的景、物、人、事;“虚”指 的是不在眼前的景、物、人、事,不是事实,为心中所想,梦 中所见。虚和实之间或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或相反相成, 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中心。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雕栏 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是回忆中的景物; 姜夔的《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春风十里”,实景是“尽荠麦 青青”,通过描写昔盛更显出今衰。鉴赏虚实结合时,应当明 确哪是虚,哪是实。
(五)比兴 “比”不是单纯的比喻,包括的面较宽,这就如朱熹所说的 “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 沃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时;“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 子不要迷恋爱情。“兴”就是托物寓情,是寄托,也是联想,其 作用是含蓄、蕴藉,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比、兴经常一起用而不 分彼此,只要用了比或者兴,就可以说用了比兴手法。不要做单 一分析。如《孔雀东南飞》中“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 是“兴”,又是“比”。比兴手法的作用是为了加强诗歌的生动 性和鲜明性,增加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
(四)用典 用典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特色之一,分事典和语典两 种。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表明 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 等,属于借古抒怀。语典指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名句,目的 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苏轼的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即运用 了冯唐的典故;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 江犹唱《后庭花》”,诗中《后庭花》这一歌曲名也是运用 典故的范例。
叙 议
抒情
正(种)15 面
(3)事情关系:借古讽(伤)今、怀古伤今、
用典抒情、即事抒怀、
人物
(1)描写顺序:远近、高低、时间空间变化
论描描Biblioteka 写写 侧 面描写
描写 手法
景物 描写 手法
(2)色彩运用:明暗对比,绘形绘色 (3)动静(视听)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正侧结合 (4)衬托渲染 (5)白描、工笔(细节) (6)修辞: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 (7)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六)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 写。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 动。动静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动态和静态相互结合,相 互映衬。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 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 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以动衬静是以动态的景物来 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的一种表现手 法。鉴赏动静结合时,应当明确哪是动,哪是静。
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 法
沂水一中 魏继国
表
达方 诗 歌式
的 表
(表
达 达方
技 巧
法)
、
艺
术 手
表现手
法 法(狭
、 表
义)
抒 直接抒 (1)景情角度: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情景交
情
情:直 抒胸臆
融、以景衬情、寓情于景;乐景写乐情、哀景写 哀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
记 间接
(2)物情关系: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出 塞 作① 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②,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③,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④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⑤。 [注] ①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 败吐蕃,王维奉使出塞宣慰,这首诗就写于此时。②天骄:原为匈 奴自称,这里借指吐蕃。③乘障:登城守卫。④玉靶:镶玉的剑柄, 借指宝剑。⑤霍嫖姚:本指西汉霍去病,这里代指崔希逸。 这首诗的前两联是运用什么手法来描写场景的?请简要分析。
(二)衬托 衬托又称“映衬”“陪衬”,就是利用其他一些近似 或对立的事物当作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 法。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的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鲜 明。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 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如“桃 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处用桃花潭水之深 正衬汪伦对我的情谊之深。衬托与对比不同,衬托要分出 主次,对比是两者分量相当,相得益彰。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请简要分析本诗是如何表现环境的“清”的妙处。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分 条答题)
①本诗表现环境的“清”运用了反衬手法。(明技巧)②幼 雀雏燕在檐前飞舞,蝴蝶翩飞,蜘蛛织网,以动衬静,反衬 白天的清静以及村居环境的清幽;风吹帘动,溪声嘈嘈,以 声衬静,反衬夜晚的清静宁谧。(释运用)③这首诗表现了诗人 清闲、恬淡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析作用)
(三)渲染 渲染是用景物、环境或人物的行动、心理进行突出的多 方面的形容、描绘或烘托,以营造某种氛围,表现人物的性 格、情感,增强艺术感染力的表现手法,对景物环境多做正 面的着力描写。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 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 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画面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 同时又通过动,更加渲染了春涧的寂静。
(10种)
曲笔入题
知识讲解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 点。表现手法可以理解为艺术 手法、写作手法等。重点考查 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对比、衬 托、渲染、用典、比兴等。
特别说明:在前面“题型 二 表达方式”中讲到的“借 景抒情”“托物言志”“正侧 结合”等也可归入表现手法。
设问方式
1.(2015·天津高考)结合诗 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 术手法。
[应用体验] (2013·四川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 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 琦,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 乐郊庙社稷之事。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 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 步骤”], 分条答题)
①渲染和衬托手法。(明技巧)②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吐 蕃健儿趁着秋天草枯之际在一马平川的草原上驰骋射猎的场 景;(释运用)③突出了吐蕃骑兵的强悍和打猎声势之大,渲染 边关剑拔弩张的紧张局势,为下面写唐军的应敌做铺垫,衬 托了唐军的从容镇定、英勇善战。(析作用)
化用诗句,引用神话故事,化 用历史故事
衬托(正衬) 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 哀景衬乐情
(一)对比 对比是为了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 特征,加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 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如杜甫 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人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 比手法,将封建贵族“朱门酒肉臭”的奢华生活和穷苦百姓 “路有冻死骨”的悲惨命运对比得更加鲜明突出,形象地揭露 出当时社会的悲惨丑恶状况。
[ 自 主 尝 试 ] (请 参考 上 面 [ 表 达 技 巧 题 解题 “3 步 骤”],分条答题)
①以“桃之夭夭”起兴,(明技巧)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 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析作用)②以桃设比, (明技巧)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 淑的同时,(释运用)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 孙繁衍、家族兴旺。(析作用)③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 然。(析作用)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 步 骤”],分条答题)
(1)①用典,(明技巧)②化用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释运 用)③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 奈。(析作用)
(2)①寓情于景,(明技巧)②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 寂,(释运用)③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 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析作用)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快哉亭 陈师道
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 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 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 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试分析诗歌首联是如何写登亭所见之景的。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 步 骤”],分条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