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思想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文学思想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文学思想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和思想家,他以其出色的文学成就受到了普遍的赞誉。
他最著名的成就莫过于《史记》这部史学巨著,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突出的著作,也是司马迁人文思想的结晶。
本文将从《史记》出发,探讨司马迁的文学思想。
首先,司马迁把历史看成是一种学科,不仅要记录史实,还要挖掘其背后的思想、社会状况等等。
他在《史记》中着重记述了社的情况,注重挖掘出的社不和、政治混和展落后,从而勾勒出一幅完整而丰满的社状态图景。
他通引用大量史料和犀利的观察,勾勒出古代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状况,从山川河流到街巷乡村,从人到国家,从宗教到社会主义,从正史到传奇,从古代文学流派到当代实用技术,司马迁全面记了当时的生活,给出了历史的演化变迁的真实写照。
其次,司马迁强调了史实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他倡导科学思维,对史料的考证和思考更加系统和深入。
他的文学理论中既有善良的道德和礼仪,也有重视史实的客观性,他要求历史考证既要考察史实,又要把内容和历史事件整合起来,形成有机体和完整思想,提出了早期实证主义思想,从而把古代史学推向现代史学的高度。
此外,司马迁也对文学作品的文学特色、文学素养等也给予了很多重视,他主张文学作品应当以故事或事件为中心,必须准确无误,叙述要有条理,情节能扣人心弦,把史实和成语故事有机结合起来。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以美好的风俗规范为基础,运用诗文笔法表现思想,用典故来赋寓意,并把史实和文学艺术完美结合起来。
最后,司马迁也强调了文学创作的意义,他主张文学应以建言策谋武帝统治政策等内容作为其基础材料,从而促进文学的发展,使历史更有指导性和意义。
司马迁曾在《史记》中提出:“文学兴国,史记为之,有因而立,有说导则,有记述之,有治教之”,这标志着司马迁“强调文学的发展对治国教化的重要意义”。
司马迁的文学思想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大创新。
他把史学作为一种思想文学,着重强调史实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并用典故笔法来表达其深刻的思想。
司马迁思想总结
司马迁思想总结司马迁(前145年-前86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哲学家,也是汉代“史学之宗”司马谈的玄孙。
他的一生主要致力于编纂撰写《史记》,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里程碑。
司马迁的思想包含了众多的主题,如历史观、政治思想、文化观念以及性格品质等方面。
以下是对司马迁思想的总结。
一、历史观司马迁的历史观主要体现在他的史学著作《史记》中。
他认为历史是人类经验和智慧的总结,可以为人们提供重要的教训和警示。
他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详实而公正的描写,注重事实的搜集和考证。
同时,他也深刻意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注重揭示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研究历史演变的规律。
二、政治思想在政治思想方面,司马迁对统一国家和建立强大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持有积极的态度。
他主张稳定统一的国家,强调君主集权的重要性,并倡导明君良政的理念。
司马迁提倡从善治国的角度来考察历史人物和政治事件,强调以实际的行政方法来解决国家的问题,反对空泛的理论和主观偏见。
三、文化观念在文化观念方面,司马迁重视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他尊重古代文化,尤其是儒家经典的价值,认为儒家思想是传统道德和伦理观念的重要来源。
司马迁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家庭的和睦,以此达到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和谐。
他在《史记》中也展示了多元文化的审美观点,对诗词、音乐、书画等艺术形式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四、性格品质司马迁的思想中还可以看到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品质。
尽管他在编写《史记》的过程中遭受了各种困难和挫折,甚至遭受了皇帝的惩罚,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志向和原则,并以对历史真相的追求为己任。
他的坚韧毅力和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使得他能够完成这一重大的著作,为后人树立了取得卓越成就的榜样。
总的来说,司马迁是一位思想深邃、作品卓越的史学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思想观点和作品对中国古代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刻地塑造了后世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念。
司马迁 思想
略谈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和政治思想摘要:司马迁的《史记》一书,不论在我国的史学遗产中还是文学遗产中, 都占有重要地位。
在对《史记》进行研究时, 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 就是对司马迁思想的评价问题, 这个问题是我们从思想上研究《史记》的出发点。
关键词:司马迁;经济思想;政治思想;史记一、经济思想司马迁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比较复杂的,是一个充满阶级矛盾的时代,也是西汉从鼎盛逐渐走向衰微的时代。
司马迁从事著作时,西汉的经济经过“文景之治”达到空前繁荣。
农业、手工业、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及经济市场的扩大是汉武帝初年经济繁荣的标志。
然而从经济繁荣中得到利益的只是那些占着统治地位的大土地所有者和富豪大贾们, 至于广大农民所得到的却是沉重的赋役、豪强的侵凌、地主和高利贷者的盘剥。
因此, 在“盛世”之下, 农民破产, 卖妻窝子的现象屡屡发生。
汉武帝好大喜功, 连年对外用兵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出现了海内虚耗, 户口减半”的局面。
因此汉武帝末年广大劳动人民愈来愈陷于贫困,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 农民暴动、起义事件时有发生。
作为历史学家的司马迁, 他的美好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这就从思想上给他打上了充满矛盾的时代烙印。
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平准书》、河渠书》列入八书,并为古代的经济思想家和大工商业者专辟《货殖列传》。
为中国的史学创造了必须记载经济活动的范例, 翦伯赞曾高度评价司马迁“利的眼光注视着社会经济方面,而写成其有名的《货殖列传》”,①为中国的史学创造了一条必须记载经济活动的范例。
司马迁认为, 在各种行业中, 经商是致富的捷径。
“夫用贫求富, 农不如工, 工不如商。
”②这体现了司马迁经济思想中的重商观念。
他指出,商业的性质决定了经商容易致富。
其主要思想表现在几个方面:一、商业营运, 实际上是资本运动, 商品经济与资本永远是相辅而行的。
商品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都是都是一资本为依托,没有充足的资本作媒介,商品流通是不可能的。
从《史记·循吏列传》看司马迁的政治思想
《史记·循吏列传》是司马迁所写的一部古代历史文献,其中记录了他对于政治的思考和观点。
从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出司马迁的政治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君主制度的重要性:司马迁认为君主制是最为合理的政治制
度,应该努力维护和发展。
2.重视官吏的遴选和任用:司马迁认为官吏是国家的重要支柱,应
该遴选优秀的人才来担任重要职务。
3.强调政治腐败的危害:司马迁在《史记》中揭露了当时官员贪污
腐败的现象,强调政治腐败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危害。
4.注重民生福祉:司马迁认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必须建立在民众的
幸福和福祉之上,应该努力提高民生水平。
史记教案领略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史记教案领略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司马迁是中国古代史学家,也是我国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撰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里程碑之作。
司马迁不仅在历史学领域有出色的贡献,而且他的史学思想对后世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史记教案,来领略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一、史记的价值观与史学方法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作,其中所体现的司马迁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史记强调“以实录事”的价值观。
司马迁认为历史应该真实地记录事件和事实,既不能随意编造,也不能隐瞒真相。
因此,在史记中,司马迁通过广泛搜集资料,进行详实的整理和记载,力求将历史真实地呈现给后世。
其次,史记注重“立言”和“明法”的意义。
司马迁认为历史不仅应该呈现过去的事实,更重要的是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并为未来的治理提供规范和借鉴。
在史记中,司马迁通过纪传体和列传体的方式,将古代君主和将相的言行记录下来,以供后世儿童及在政治、军事、道德等方面的借鉴。
最后,史记倡导“全书”与“七就”的编纂方法。
司马迁认为编写历史不应该片面追求个别事件,而是要全面地展现历史的过程和发展。
因此,史记以纪传体和列传体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地呈现了中国历史的历程。
同时,史记中通过“七就”的方式进行编撰,即分为本纪、表、志、传、序、世家和列传等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功能。
二、史记教案的内容分析在史记教案中,司马迁将史学思想应用到教学中,为后世培养史学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教学材料。
史记教案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纲目、要旨和说课。
纲目部分是对史记主要内容和结构的概括和归纳,有助于学生理解整本书的架构和脉络。
要旨部分是对每篇文章的核心思想和要点进行概括和总结,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每篇文章的重点。
说课部分是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详细阐述,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和阅读史记。
通过史记教案的编制,司马迁不仅传承了自身的史学思想,更为后世的史学教育提供了模板和指导。
史记教案的编写方法和内容分析对于学生理解和学习史记,以及培养历史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论司马迁的民本思想
论司马迁的民本思想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历史学家,他是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代表作《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学的重要史料。
司马迁的民本思想是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以民众为中心的思想。
司马迁认为,民众是历史的主体,历史的发展是由民众推动的。
他认为,历史不是由帝王和贵族领导的,而是由民众领导的。
他认为,民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参与者,而非被动的观众。
司马迁还认为,民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力量。
他认为,民众的进步和发展是历史的根本动力,而不是由帝王和贵族领导的。
他认为,民众的繁荣和进步是历史的根本目标,而不是由帝王和贵族统治的。
司马迁还认为,民众是历史的评判者。
他认为,民众是历史的评判者,而不是由帝王和贵族评判的。
他认为,民众的意见和评价是历史的最终标准,而不是由帝王和贵族的意见和评价。
总之,司马迁的民本思想是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以民众为中心的思想。
他认为民众是历史的主体、创造者和评判者,并认为民众的进步和繁荣是历史的根本目标。
这种思想在古代历史学中是非常少见的,而司马迁是其中的先驱。
这种思想对于推动历史学的发展和提高民众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论《史记》中司马迁的史学观与历史写作方法的创新
论《史记》中司马迁的史学观与历史写作方法的创新概述《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所著,成书于公元前91年。
本文将讨论《史记》中司马迁的史学观和历史写作方法的创新之处。
司马迁的史学观1.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司马迁以阴阳五行为基础,融合了诸子百家思想,并提出“三纪”、“八志”的理论,旨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并深入剖析人性、人伦和社会道德。
2. 整体观与综合研究司马迁主张将历史整体看待,不只关注个别事物或人物,而是力求全面地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通过综合研究来把握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历史写作方法的创新1. 纪传体结合编年体《史记》采用纪传体与编年体并用的方式进行写作。
其中,“纪”部记录了各朝代的历史事件,而“传”部则详细记载了各位重要人物的事迹。
这种结合方式丰富了叙述手法,使得读者既能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又能深入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变化。
2. 考据与评价在《史记》中,司马迁不仅进行了广泛的考据工作,力求收集到准确可靠的历史资料,还对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通过对历史事实和人物行为进行分析与研判,司马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3. 论证推理与启发思考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运用类似论证推理的方法,在描述历史事件和人物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证与反驳。
这种启发式思考让读者产生思考与探索的欲望,并促进了对历史问题更深层次的理解。
结论司马迁通过他独特的史学观和创新性的历史写作方法,《史记》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一座珍贵而有影响力的里程碑。
他不仅为后世提供了大量可靠的历史资料,也为后代史学家树立了榜样。
同时,司马迁的史学观和历史写作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历史著作,对中国古代以及世界历史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读后感二
我认为司马迁的史学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以历史本体观念和诠释观念为主。
作为史学家,出于自身职业以及当时时代的需要,司马迁撰写史记,不仅仅局限于描述历史事实本身,更专注于深刻探究历史的本质,并且对历史的本质予以了比较全面的评价。
2.仁义思想浓厚。
司马迁强调人的仁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仁义在司马迁看来,基本上就是关注中下层老百姓的利益。
因此,司马迁对于汉初的黄老无为政策予以了高度评价。
这种思想我觉得也可以说是对儒家思想的延伸拓展。
3.承认历史,认可历史发展存在它本身的规律,重视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革。
司马迁的著史记的宗旨中的“通古今之变”,即明显的表现了这一点,他希望通过自己撰写一部贯通古今的史书,来达到探索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并且还揭示了“人在活动中,必须遵从历史发展规律,否则终将受到历史的惩罚,被历史的滚滚洪流所吞没“这个道理。
4.具有包容性,注重兼收并蓄,偏向于齐学。
当时汉代黄老之学、兼容并包的风气盛行,因此,对司马迁的撰史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史记的史料来源广泛,各种历史文献,以及司马迁早年的游览经历。
5.不拘泥于时代的限制,按照自身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来记史。
例如司马迁将项羽列入本纪,而不是一般性记录个人的列传。
思考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机。
思考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机。
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价值追求:司马迁是一位重视道德伦理和社会公正的
思想家,他希望通过史书的创作,传承先贤的智慧,倡导
道德修养和正确的统治观念。
他认为历史是人们学习和反
思的重要资源,通过记录与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可以指
导当代的统治者和社会伦理。
2.审美追求:司马迁对文学艺术有高度的追求和热爱,他希
望通过创作《史记》这个规模宏大的著作,表现自己的文
学才华并留下千古传世之作。
他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到
自己“行文苦寡而不敢使久”,说明他追求文学的更高境界,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被广泛传诵。
3.个人遭遇和复仇心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被当时的权臣
李斯下狱,这一事件对司马迁产生了重大影响。
司马迁渴
望通过撰写历史来纠正或揭露时人的不公与冤屈,并为自
己的父亲申诉和平反。
《史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司马
迁的复仇心理和对历史的重新诠释。
综上所述,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机主要是出于思想价值追求、审美追求和个人遭遇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他希望通过史书的创作,传承先贤智慧,倡导道德伦理;同时,也希望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留下千古传世之作;另外,个人的遭遇和复仇心理也促使他通过历史的记录和揭示来为父亲申诉。
《史记》
成为了司马迁的巨大成就,为中国古代史书写作奠定了基础,并且在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简述司马迁的文学思想
简述司马迁的文学思想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诗》三百,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F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
他将古人著书与他们的政治、社会生活中的遭遇、心情相联系,归结到“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提出“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的观点,即其著名的文学思想“发愤著书”说。
(1)“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作者的崇高志向与抱负不能施之于事业,没有在现实中实现,这才借“述往事,思来者”的创作进行寄托。
作家的“愤”而著书,创作动力在于内心的“愤”情。
这种动力具有极大的心理能量,因为“愤”常常是由于作家强烈的愿望受压抑而产生的,这种感情十分强烈。
(2)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味和质量,可以“成一家之言”“发愤著书”者都是精神生命的强者,他们有着美好正义的社会理想和社会责任心和正义感,代表着社会进步力量,又常常与环境中强大的反动势力发生尖锐的冲突,但他们人格高尚,意志坚定,不向恶*势力屈服。
他们对人生痛苦和生命真谛有着更深的体验,他们的“愤”不仅仅是一己私情,而蕴含着积极进步的社会内容和强烈的正义精神。
因此,他们以此“愤”情作为创作动力,其作品也必然具有积极进步的思想内容。
(3)“发愤著书”说具有不同于儒家“温柔敦厚”说、“中和”之美说的美学品格作家“发愤著书”,包含着对社会进步理想的强烈迫求和对发动实力的极度愤恨,“发愤”之作与“温柔敦厚”、“主文谲谏”之作格格不入,而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对读者具有巨大的激烈作用和鼓舞力量。
“发愤著书”说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有很大影响。
论司马迁文化思想的特点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纪传体史书作家,他的代表作品《史记》对中国文化和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于司马迁文化思想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司马迁注重历史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在《史记》中,他力求纪录
历史事实,避免添加个人观点和偏见,并尽力保证历史传承的真实性。
2 司马迁认为人的行为是由道德和社会规范来规范的。
他强调人的
道德修养和遵从社会规范的重要性,并且认为这是保证社会秩序和和谐的关键。
3 司马迁认为政治制度应该建立在法治基础上。
他认为,只有通过
建立规范的法律制度和严格执法,才能使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
4司马迁强调人的个体价值和尊严。
他认为,人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并且应该给予每个人平等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
5 司马迁认为,统治者应该按照天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维护社
会的秩序和和谐。
他认为,统治者应当担负起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责任,并且应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树立榜样。
6 司马迁认为,文化和学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他强调文化的
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性,并且认为学术研究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
7 司马迁认为,人类应该以和平方式解决纷争。
他认为,通过和平
谈判和协商,人们才能够解决纷争,保护社会和谐。
8总的来说,司马迁文化思想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规范,认为法治是政治制度的基础,强调个体价值和尊严,认为统治者应当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重视文化和学术的发展,并且认为和平是解决纷争的最佳途径。
第六章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
儒家的经济思想以孔、孟、荀为代表。 孔子经济思想的核心是“罕言利” 。孟子 经济思想的核心是“仁义而已矣,何必曰 利”。他把“义”、“利”关系绝对化的 做法,却无形中为后世“存天理,灭人欲” 的理学说教大开了方便之门。(宁要社会 主义草)在儒家的经济思想中,真正与司 马迁比较接近的是荀子。:“义与利者, 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 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 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 欲利也;。”
• •
5、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 司马迁认为价格是市场供求关系的晴 雨表。“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 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 贵。”韩非为代表, 管仲经济思想的核心是他的“自利论”, 他运用“自利论”来解释人的社会经济活 动。管仲提出“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 后治之”(《管子· 治国篇》) 管仲的这些经 济政策思想,是司马迁经济政策思想的主 要来源。但是,在经济政策的认识上,管 仲与司马迁却极不相同。司马迁主张放任 的“因之”政策,管仲却主张全面的行政 干预;管仲的“轻重”理论,就是一种国 家干预的理论。
• •
二、礼节道德离不开一定的物 质基础
在财富与道德的关系上,财富是道德的基础。 司马迁认为富裕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礼节相让, 贫穷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礼让。“礼生于有 而废于无”,“人富而仁义附焉”。司马迁道出 了财富对仁义的决定作用这样一个历史 事实。经济财富决定社会政治、风气。(发展是 硬道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关系)经济地位决 定人们的道德观念,物质财富的占有状况决定着人 的精神面貌,这也是司马迁的一个重要经济思想。
• 《平准书》说:汉兴七十佘年间,国家无 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 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 万,贯朽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 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耻辱 焉。 这便是实行“因之”政策的结果。
司马迁的经济管理思想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对于经济管理也有自己的思想。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讲究民生:司马迁认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要以保障民生为根本,
因此应该重视农业、商业、手工业的发展,使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2 反对浪费:司马迁认为,国家财富是有限的,不应该浪费,应该
有效地使用资源。
因此,应该加强经济管理,避免浪费。
3 重视稳定:司马迁认为,国家的稳定是保障繁荣富强的基础,因
此应该加强经济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4反对腐败:司马迁认为,腐败是国家的祸根,应该反对腐败。
略论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略论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司马迁认为,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要发展农业,就要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业技术水平。
他倡导农民多耕多收,坚持“种粮不种草”的原则,提倡“三耕”,即种田、养畜、种植林木。
二、司马迁认为,要发展工业,就要改善工人的生活条件,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增加工人的收入。
他主张政府要采取措施促进工业发展,改善工业生产条件,增加工业技术水平。
三、司马迁认为,要改善商业发展,就要改变商业经营方式,提高商业技术水平,增加商业技能水平。
他倡导商人多办买卖,提倡“三买”,即买粮、买草、买铁。
四、司马迁认为,要改善财政状况,就要增加税收,提高税收收入,改善财政管理。
他主张政府应该实行科学的财政政策,加强财政管理,增加税收收入,以便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研究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研究司马迁,中国汉代著名历史学家,以《史记》闻名于世。
他对于史学的贡献和思想也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一、史家的责任在《史记》中,司马迁提出了“史家之言,以昭昏幽”这一观点。
他认为史家的责任是通过记载历史来让人们了解历史中发生的事情,通过历史的启示来指导人们的行为。
这一观点体现了史学的社会责任,也为后来的史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二、史书的价值司马迁在《史记》中着重强调了史书的价值。
他认为史书既可以“以五霸为尊”,记述历史上的英雄之事,也要“以刑政为纪”,记录下那些不光彩的历史事件,从而让读者了解到历史上的教训。
这一思想深刻地揭示了史学的功能和价值。
三、史学方法的探索史学方法的探索也是司马迁的重要贡献。
他的史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史实的考证:司马迁在历史研究中注重考证史实,认为史书应该有严格的史料来源和考证过程,否则就会产生误导。
2.注重史书的叙述方式: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司马迁注重叙述方式的措辞,更加注重文字的质量和准确性,从而使史书更加精准。
3.注重史料的整理与分析:他认为史学应该将历史材料整理、分类,通过分析不同事实的关系和对比,才能达到全面深入的认识,这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以上三个方面体现了司马迁在史学研究中对于方法的探索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为后来的史学家的史学研究提供了探索方向和借鉴。
总之,司马迁的史学思想是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为后来的史学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也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司马迁的史学思想,以推动历史学术的不断发展。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摘要关键词要研究一个历史学家的史学思想首先应了解他所身处的时代以及他的个人经历。
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在政治上,这个时期的汉王朝经过平定七国之乱以及实施推恩令之后,诸侯强大的局面大为缓和,中央集权的力量显著加强。
各种政治制度、等级制度也逐步完善起来。
在对外关系上,汉武帝凭借汉初数十年积累起来的财富,在他在位的五十多年中,充分发挥他的雄才大略,不但对内多所建树,而且对外连年用兵,伐匈奴、征闽越、通西南夷、征朝鲜、伐大宛,大大扩展了西汉王朝的版图。
在学术文化上,“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宫,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汉书·艺文志》)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兼采阴阳、道、法诸家以治《公羊春秋》,接着其父司马谈又以道家为基础,全面地研究先秦诸子,写出了气象宏伟的《论六家要旨》、。
在文学上,这时期的辞赋尤其发达,而司马迁也是一个辞赋大家,这也使《史记》文采照人。
在经济上,“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之于外,治腐败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平淮书》以上都是汉武帝初期积极向上、蓬勃发展的一面,影响了司马迁积极豪迈、豁达宏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
但是,随着汉帝国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形势的发展变化,随着统治者物质与精神的掠夺欲望的膨胀,一些维护专制统治的措施出台了,其中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然而,这种“儒”既不代表孔丘,也不代表孟轲,它只是一种实用主义,为汉武帝的专制王朝服务。
另外,汉武帝连年发动对外战争,使民生凋敝,四海动摇,各种矛盾愈演愈烈,直到把整个国家推到了崩溃的边缘。
至于司马迁的生平经历,个人认为他是幸运,他生在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市西南,那里有滔滔的黄河,有被大禹疏凿过的龙门山,地势风光壮阔而神奇,从小司马迁就受到了精神气质上的陶冶。
其父司马谈是太史令,所以他从小就诵古文,跟孔安国学过用古文字写的先秦典籍,还跟董仲舒学过用隶书写的《公羊春秋》。
司马迁的政治经济思想
司马迁的政治经济思想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货殖列传》和《平准书》之中,朴素的市场经济理论是司马迁经济思想的核心,是中国经济思想史上的第一座丰碑,――充分体现了他对市场规律及内在运作形式的系统把握. 其灵魂在今天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经济思想义利观资源配置市场经济理论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其倡导的民族人文精神向来反对竞争。
“不患贫而患不均”是人们追求和谐人际关系的真理性法则。
在这样一种封建时代主流声音下,直接影响了作为国家生存的最基础保障的经济制度。
一、肯定人对物质欲望的追求是司马迁经济思想的特色纵观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都一贯实行“抑商”经济政策,商人一般都被骂作奸民、投机取巧分子、势利小人。
正是在这样的国度,早在西汉时期的史学大师司马迁却能提出重视商业的思想观点,形成了朴素的市场经济理论,在当时及后世独树一帜,实属难能可贵。
各行各业的分工,物之贵贱,在司马迁看来,这些经济上的一切现象都是在人欲的推动下自然形成的,是符合“道”、“自然”的规律而运动的。
用他的话说就是:“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本来,社会经济结构就应该是多层面的,在政策上,不应该有人为的偏重,应该顺应道、顺应自然,即司马迁说的“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能提出这一点该是多么可贵啊!司马迁在统治阶级鄙弃“小人喻于利”的时代,大胆提出对物欲的追求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的科学论断,发出了与时代非常离经叛道的异响,犹如黑暗中的一缕阳光引领人们探索经济发展的自然之道。
他的经济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义利观。
肯定人对物质欲望的追求是司马迁经济思想的一大特色二、朴素的市场经济理论是司马迁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曾经对马克思主义的市场经济学说做出了补充和发展,认为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一种资源配置的手段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只要运用得当,是可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挥成效的。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及其贡献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及其贡献司马迁,一位古代中国著名的史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巨匠。
他的著作《史记》被誉为中国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并对后世的史学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司马迁的史学思想中,强调了史书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提出了“纪实”、“传说”、“评价”的史书撰写方法,并且注重史书中的思想内涵,并对后人的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启示。
一、史书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司马迁认为,“不读史,不知天下事”,并强调了史书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在他的著作《史记》中,对中国的历史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和梳理,凝聚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在他的史学思想观中,只有深入了解和掌握历史,才能更好地指导今天的国家治理,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
二、强调史书的“纪实”、“传说”、“评价”在史书的撰写方法上,司马迁提出了“纪实”、“传说”、“评价”的撰写方法。
其中,“纪实”指的是史书的客观记录,对历史事件所发生的过程进行还原和再现,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了解历史。
而“传说”则强调了历史事件中所蕴涵的道德和精神,通过故事的形式,让读者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意义。
而“评价”则是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和解读,分析史事的利弊得失,对人物进行正义的评判,提供了对今天社会的启示和借鉴。
三、注重史书中的思想内涵在史书的撰写方法上,司马迁也始终关注史书中的思想内涵。
他认为,“大义不见于表面,而察其微甚”,在他的史书中,穿插了许多关于政治、哲学、伦理等方面的案例和故事,让读者能够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能领悟到历史所传达的深刻思想。
这种注重思想内涵的史书撰写方法,成为后代史学家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方向,对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对后人的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启示司马迁的史学思想观点,对中国历史上的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他通过自己的切身经历和思考,提出了许多关于史书撰写的理论和方法,为后代史学家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南。
他把独立、客观、批判的精神贯穿到历史研究和写作中,成为中国新史学研究的榜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的思想进步历史观●唐代的刘知己在谈到一个杰出的历史家应具备的条件时,提出了史学`史才`史识三项。
学,就是学问,指的是占有材料;才,就是才气,主要表现于写文章;识,就是见识,指分析鉴别的能力,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历史●一:司马迁认为,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他十分重视连贯地`整体地研究问题,并努力寻找`发现其发展进化的规律,也就是如司马迁自己说的“通古今之变”。
●《货殖列传>:“《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
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六国表序》:“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
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不敢道。
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平淮书>●改变钱法,卖官爵,卖复徒法,官卖政策,强制征商等.●宋代的黄震:“武帝五十年间,因兵革而财用耗,因财用而刑法酷,沸四海而为鼎,生民无所措手足。
迨至末年,平淮之置,则海内萧条,户口减半,阴夺于民之祸,于是为极。
迁备著始终相因之变,以平淮名书。
”●明代的茅坤说:“《平淮》一书,太史公只叙武帝兴利,而其精神融会处,真见穷兵黩武,酷吏兴作。
败俗愤事,坏法乱纪,俱与兴利相为参伍,相为根柢。
故错综纵横,摹写曲尽。
”●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司马迁把这种连贯地`整体地研究问题的方法,运用到了民族问题的研究领域。
历史观之民族观●他主张各民族平等友好,反对互相残杀侵略。
这种进步的民族观是前所未有的。
●〈楚世家〉说:“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
”〈秦本纪〉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
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
”●〈越世家〉:“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
”●〈匈奴列传〉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司马迁对汉武帝以贪欲扩张为目的不断对边疆兄弟民族发动战争十分不满。
●在西南夷`大宛`朝鲜等列传中,揭露了汉朝统治者所以发动这些战争的肮脏目的,批判了他们所采取的那种卑劣的手段,赞扬了这些被侵扰`被掠夺的兄弟民族所进行的坚决抗争。
同时也列述了这些不义战争给汉族人民带来的痛苦。
进步历史观●司马迁重视经济,重视分析经济问题对社会问题的决定作用。
●《货殖列传》:“《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吃用钱)虞不出则财篑少,财篑少则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贫富之道,莫之能与,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泻卤,人民寡。
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
襁之而辐凑。
故齐冠带衣履天下。
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而管氏亦有三归。
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
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由此观之,贤人深谋于廊庙,论议朝廷,守信死节隐居岩穴之士设为名高者安归乎?归于富厚也。
是以廉吏久,久更富,廉贾归富。
富者,人之性情,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故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敌,斩将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也。
其在闾巷少年,攻剽推埋,劫人作歼,掘冢铸币,任侠并兼,皆交报仇,篡逐幽隐,不避法禁,走死地如骛者,其实皆为财用耳。
,幻灯片11进步历史观●今夫赵女郑姬,设形容,挟鸣琴,揄长袂,蹑利屣,目挑心招,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者,奔富厚也。
游闲公子,饰冠剑,连车骑,亦为富贵容也。
弋射渔猎,犯晨夜,冒霜雪,驰坑谷,不避猛兽之害,为得味也。
博戏驰逐,斗鸡走狗,作色相矜,必争胜者,重失负也。
医方诸食技术之人,焦神极能,为重糈也。
吏士舞文弄法,刻章伪书,不避刀锯之诛者,没于路遗也。
农工商贾畜长,固求富益货也。
此有知尽能索耳,终不余力而让财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
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司马迁还认为,物质生产的历史是和自然现象一样有规律可循的,它不是以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这难道是因为有官府的政令教化,征集调发,或者人们之间室前约好了才如此的吗)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也!”●“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第三,司马迁重视下层人民,重视并歌颂下层人民的力量。
●“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
壮士五千人随其后。
牛尾热,怒而奔燕军。
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而城中鼓噪从之。
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
燕军大骇,败走。
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
燕军扰乱奔走。
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
”●“燕之初入齐,闻画邑人王躅贤,令军中曰:‘环画邑三十里无入’,以王躅之故。
已而使人谓躅曰:‘齐人多高子之义,吾以子为将,封子万家。
’躅固谢。
燕人曰:‘子不听,吾引三军而屠画邑。
’王躅曰:‘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
齐王不听吾谏,故退而耕于野。
国既破亡,吾不能存。
今又劫之以兵为君将,是助桀为暴也。
与其生而无义,固不如烹。
’遂经其颈于树枝,自奋绝月豆而死。
齐亡大夫闻之,曰:‘王躅,布衣也,义不北面于燕。
况在位食禄者乎!’乃相聚如莒。
求诸子,立为襄王。
”●一:深入实地,认真进行调查考核。
这是司马迁获得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手段。
●《魏公子列传》说:“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
夷门者,城之东门也。
”●《樊郦滕灌列传》说:“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夏侯婴),异哉所闻!”●《孟尝君列传》:“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
问其故。
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
’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魏世家》:“吾适故大梁之墟,墟中人曰‘秦之破梁,引河沟而灌大梁。
三月城坏,王请降,遂灭魏。
”司马迁的求实精神●“入寿宫侍祠神语,究观方士祠宫之意。
”●“退而论次自古以来用事于鬼神者,具见其表里。
”●《卫将军骠骑列传》“苏建语余曰:‘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士大夫无称焉。
愿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择贤者,勉之哉!大将军谢曰: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
彼亲附士大夫,招贤绌不肖者,人主之柄也。
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二:尊重事实,不因个人爱增而歪曲历史真相。
●他写《史记》,既倾注了鲜明的个人爱憎,同时他又能做到不被个人爱憎所迷惑。
他正视现实,承认现实,他能突破感情的浪潮,如实地写出他所掌握的事实的真相。
即使他不理解,不舒服,他要写的东西与他的感情有矛盾,他也要强制自己如实地把它们写出来,叫读者自己去进行分析研究。
这里也突出地表现了司马迁的巨大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力。
●《商君列传》:“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且所因由嬖臣。
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
”●《袁盎晁错列传》:“擅权,多所变更。
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
’岂错等之谓邪!”●“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错父闻之,从颖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
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
’”●“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人,吾诈而同日杀之。
”●三:坚持实理,勇敢无畏的秉笔直书●“太子夷皋年少,盾为国多难,欲立襄公弟雍。
雍时在秦,使使迎之。
太子母日夜涕泣,顿首谓赵盾曰:‘先君何罪?释其嫡子而更求君?’赵盾患之,恐其宗与大夫袭诛之,乃遂立太子,是为灵公。
发兵拒所迎襄公弟于秦者。
灵公既立,赵盾益专国政。
”●灵公立十四年,益骄,赵盾骤谏,灵公弗听。
乃食熊蹯,珥不熟,杀宰人。
持其尸出。
赵盾见之,灵公由此惧,欲杀盾。
盾素仁爱人,尝所食桑下饿人反捍救盾。
盾得以亡。
未出境,而赵穿弑灵公而立襄公弟黑臀,是为成公。
赵盾复反国任国政。
君子讥赵盾“为正卿,亡不出境,反不讨贼,”故太史书曰:“赵●但是,先秦史学家的思想观点比较迂腐,他们所坚持的东西不一定就进步。
而司马迁不一样,他的思想观点进步,他的感情爱憎以及褒贬的尺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的态度。
他往往能说出当时进步的人想说但却说不出或不敢说的话。
●“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
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不敢道。
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六国年表)●《礼书》:“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虽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济济(庄严肃穆),依古以来(与古代相同)。
至于高祖,光有四海,叔孙通颇有所增益减损,大抵皆袭秦故。
上自天子称号。
下至佐僚及宫室官名,少所●对于前代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司马迁敢于做出不同于一般当时舆论的公正评价,这是需要勇气的。
而对于本朝代的人物和事件,能够不掩盖真相,做出比较公正的分析评价,就更需要勇气。
按《春秋》以来的礼法讲,写历史要“为尊者讳”。
按历史家的处境讲,弄不好就有杀头的危险。
在这样严峻的考验面前,司马迁表现了封建社会历史家中独一无二的勇敢无畏的人格。
在当时董仲书等人大搞“天人感应”的邪气下,丝毫不为所动。
不管什么,到了他的笔下,他都拂去它们神圣灵异的光圈,还他们以凡夫俗子的本来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