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教学反思

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教学反思

13.3 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教学反思

本节微课我采用从生活中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采用拼图形的方法创设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类比、猜想、论证的研究方法研究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在探究的过程中,利用几何画板构建出不同大小的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分别测量出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的长度,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而直观、快捷地找出它们的关系。避免了以往由于知识比较抽象学生无从下手,无法理解的情况。

通过几何画板得到猜想后,引导学生给出证明,证明自己的猜想的正确性。使学生懂得,即使是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还需理论上给予证明。

证明时,由于学生对于如何把性质定理转变为数学语言感到很陌生,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错误。因此在微课中,我特别加入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数学语言表达形式,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证明的方法有很多种,学生在探索其它证明方法时由于缺乏老师的指引,方向不明确,想到其它证明方法的同学较少。以后应在适当时候给予相应的指引。

本节微课,我觉得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在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上也基本上把握的不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技巧,逐步的完善自己的课堂。

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教学设计及点评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2《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教学设计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王李萍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探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的内容.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属于事实性知识,本节课继探索勾股定理之后,勾股定理应用之前,在本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又是初中阶段学生判定直角三角形非常重要的依据. 本节课将勾股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互相交换得到一个新的命题,探索并证明这个命题是真命题,这也是我们数学中研究问题的常用视角.同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从边的角度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和前面学过的一些判定方法不同,它是通过数的计算来作形的判断,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探索定理的过程又体现了科学探索的一般方法“特殊验证—大胆猜想—小心求证”,从特殊到一般再回到特殊问题.故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同时拓展学生思维,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同时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并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二、教学目标设置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学内容解析,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具体内容及勾股数的概念; (2)能根据三角形三边的条件判断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3)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经历从实验到验证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归纳能力; (4)体验生活中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数学和用数学的兴趣;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团队意识. 三、学生学情分析 从知识上看,学生已经探索并学习勾股定理,知道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重要的性质,勾股定理是根据“形”的特征得到“数”的关系.同时,七年级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知道通过全等三角形可以将数量和位置关系进行转化.

解直角三角形教案设计

解直角三角形教案设计 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本小节主要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五个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2.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直角三角形的解法.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解法,首先要使学生知道什么叫做解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关系,两锐角之间的关系,边角之间的关系.正确选用这些关系,是正确、迅速地解直角三角形的关键. 3. 深刻认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理解三角函数的表达式向方程的转化. 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实际上分别给了三个量的关系:a、b、c是边的长、、和是由用不同方式来决定的三角函数值,它们都是实数,但它与代数式的不同点在于三角函数的值是有一个锐角的数值参与其中. 当这三个实数中有两个是已知数时,它就转化为一个一元方程,解这个方程,就求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未知的元素. 由此看来,表达三角函数的定义的4个等式,可以转化为求

边长的方程,也可以转化为求角的方程,所以成为解三角形的重要工具. 4. 直角三角形的解法可以归纳为以下4种,列表如下: 5. 注意非直角三角形问题向直角三角形问题的转化 由上述(3)可以看到,只要已知条件适当,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是可解的.值得注意的是,它不仅使直角三角形的计算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而且给非直角三角形图形问题的解决铺平了道路.不难想到,只要能把非直角三角形的图形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问题,就可以通过解直角三角形而获得解决.请看下例. 例如,在锐角三角形ABC中,,求这个三角形的未知的边和未知的角(如图) 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的解法的问题,我们只需作出BC边上的高(想一想:作其它边上的高为什么不好.),问题就转化为两个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在Rt中,有两个独立的条件,具备求解的条件,而在Rt中,只有已知条件,暂时不具备求解的条件,但高AD可由解时求出,那时,它也将转化为可解的直角三角形,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掌握非直角三角形的图形向直角三角形转化的途径和方法 是十分重要的,如 (1)作高线可以把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转化为两个直角

人教版9年级下册数学 与视角有关的解直角三角形应用问题教案与教学反思

28. 2. 2应用举例 上大附中何小龙 第1课时与视角有关的解直角三角形 应用问题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并利用解直角三角形方法来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转化能力,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进一步增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些应用问题. 【教学难点】 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要想使人安全地攀上斜靠在墙上的梯子的顶端,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α—般要满足50°<α<75°.现有一个长5m的梯子.试问:当梯子的底端距离墙角2. 4m,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α等于多少(精确到1°)?这时人是否能够安全使用这个梯子?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先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后,分析出其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并与学生一道获得问题的答案. 二、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例1 2012年6月i8日,“神舟”九号载人航天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

行器成功实现交会对接.“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的组合体在离地球表面343 km 的圆形轨道上运行,如图,当组合体运行到地球表面犘点的正上方时,从中能直接看到的地球表面最远的点在什么位置?最远点与P 点的距离是多少(地球半径约为6400km ,π取3.142,结果取整数)? 分析与解 从组合体上能直接看到的地球上最远的点,应是视线与地球相切时的切点.如图,⊙O 表示地球,点F 表示组合体的位置FQ 是⊙O 的切线,则Q 点是从组合体上观测地球时的最远点, 的长就是地球上两点P 、Q 之间的距离,这时可利用34364006400cos +== OF OQ α 得到α≈18.36°,故的长为20516400180 36.18≈?π,而观测到的最远点与P 点的距离约为2051km.需引起学生注意的是,P 、Q 两点的距离指 的长度而不是线段PQ 的长. 例2 热气球的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上看一栋高楼顶部的仰角为30°,看这栋高楼底部的俯角为60°,热气球与高楼的水平距离为120m ,这栋高楼有多高(结果取整数)? 分析与解 可根据仰角和俯角定义知, 【教学说明】上述两道例题可让学生自主 探索,也可相互交流,最后师生共同获得解答过 程,学生自查,增强解题技能.

《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一)》教学设计

《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 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1.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2.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 3.疑点:学生可能不理解在已知的两个元素中,为什么至少有一个是边. 三、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在三角形中共有几个元素? 2.直角三角形ABC 中,∠C=90°,a 、b 、c 、∠A 、∠B 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 (1)边角之间关系sinA= c a cosA=c b tanA=b a (2)三边之间关系 a 2+ b 2= c 2(勾股定理) (3)锐角之间关系∠A+∠B=90°. 以上三点正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通过复习,使学生便于应用. (二)探究活动 1.我们已掌握Rt △ABC 的边角关系、三边关系、角角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在知道其中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后,就可求出其余的元素.这样的导语既可以使学生大概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 同时又陷入思考,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必有一条边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师在学生思考后,继续引导“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至少有一条边?”让全体学生的思维目标一致,在作出准确回答后,教师请学生概括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两个已知元素, 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3.例题评析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12 人教版〔优秀篇〕

h L a C A B 3 A B C a b 1.3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2、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已知平顶屋面的宽度L 和坡顶的设计高度h (如图)。你能求出斜面钢条的长度和倾角a 吗? 变:已知平顶屋面的宽度L 和坡顶的设计倾角α(如图)。 你能求出斜面钢条的长度和设计高度h 吗? 2、如图所示,一棵大树在一次强烈的地震中于离地面10米 处折断倒下,树顶落在离树根24米处.大树在折断之前高 多少? 在例题中,我们还可以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之间的关系求出另外两个锐角. 二、新课 1、像这样,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的一些边、角,求出另一些边、角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问:在三角形中共有几个元素? 问:直角三角形ABC 中,∠ C=90°,a 、b 、c 、∠A 、∠B 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 (1)三边之间关系:a 2 +b 2 =c 2 (勾股定理) (2)锐角之间关系∠A+∠B=90°. (3)边角之间关系 2、例1:如图1—16,在Rt △ABC 中,∠C=90°, ∠A=50 °,AB=3。求∠B 和a ,b (边长保留2个有效数字) 3、练习1 :P16 1、2 4、例2:(引入题中)已知平顶屋面的宽度L 为10m ,坡顶的设计高度 h 为3.5m ,(或设 的邻边 的对边正切函数:斜边的邻边余弦函数:斜边的对边正弦函数:A A A A A A A ∠∠=∠=∠=tan cos sin

初中数学 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课题 14.3.2.2等边三角形(第2课时) 刘莹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AB=4,则BC= ,∠BCD= , BD= 2、如图1,∠ABC=30°,AC ⊥BC ,AB=4cm , (1) 求AC 的长, (2) 如图2,若D 是AB 中点, 连结DC ,求DC 的长 (3) 如图3,若D 是AB 中点, DE ⊥BC ,求DE 的长 如图1 如图2 4、如图是屋架设计图的一部分, 点D 是斜梁AB A 的中点,立柱BC 、DE 垂直于横梁AC , AB=7.4 m ,∠A=30°,立柱BC 、DE 要多长? 追问:(1)若D 变成AB 上使CD ⊥AB 于D 的点,其它条件不变,如图a ,你能分解出 30°角的直角三角形吗?求出那些线段的长? (2)如图a ,BD 与AB 有何数量关系,此结论与AB 的长度有关吗?(课后讨论) 课堂练习:1、填空: ∵Rt △ACB 中,∠C=90°,∠ C .(1)、(3) D .(2)、(4) 学生仔细读题,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 教师提示:要准确选择直角三角形 请个别学生板演详细过程,强调解题格式要规范 如图3 分析:观察图形可以发现在Rt △AED 与Rt △ACB 中,由于∠A=30°,所以DE=1/2AD ,BC=1/2AB ,又由D 是AB 的中点,所以DE=1/4AB . 解:∵DE ⊥AC ,BC ⊥AC ,∠A=30°, ∴ BC=1/2AB ,DE=1/2AD , ∴BC=1/2×7.4=3.7(m). 又∵AD=1/2AB , ∴DE=1/2AD=1/2×3.7=1.85(m). 答:立柱BC 的长是3.7 m ,DE 的长是1.85 m . 图a 直角三角形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课堂练习 反馈调控 综合应用,巩固提高 课本例题 涉及的线 段、角较多,学生不 易找到解 题的突破 口,因此设 计该分层 推进的补充题,为解答以下例 题做好铺垫 帮助学生进一步认 识直角三 角形的性质 因为它由角的特殊性,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中的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 鼓励学生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A B C A B E C D C A D B A B E C D B A E C D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案

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勾股定理(1) 一、教学目标: 1.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用它解决身边与实际生活相关问题。 2.在学生经历观察、归纳、猜想、探索勾股定理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并在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探索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关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介绍勾股定理在中国古代的研究情况,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学习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和验证勾股定理过程; 难点:通过面积计算探索勾股定理。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采用合作探究发现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计算面积为学生设计一个数学实验的平台,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三角形纸片 五、教学过程: (一).自学导纲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在电网改造中,电力工人为了让如图示的电线杆更加稳固,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请大家帮他想想办法。 生1:埋的更深一些。 师: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方法。如果采用了 生2的方案,你的依据的什么 生:三角形的稳定性。 师:如图示,电杆、钢丝、地面围成了什么图形 生:直角三角形 师:在施工时,还要知道什么 生:钢丝的长度。即AB的长。 ~ 师:大家想不想以最快的速度得出AB的长呢本节课开始,老师和大家一起研究直 角三角形的一条重要性质。(板书课题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勾股定理)

2.出示导纲,学生自学 完成导纲知识性问题 1、直角三角形的定义是: 2、直角三角形有什么性质 3、画直角三角形ABC,∠C为直角。 (二)、合作互动,探究新知 1、互动1:Rt△ABC中,∠C=900,(1)a=3,b=4,c=5 (2) a=5,b=12,c=13 2、互动2. 图是正方形瓷砖拼成的地面,观察图中画出的三个正方形P、Q、R, 观察图形,并填空: ⑴正方形P的面积为 1 2 cm, 正方形Q 的面积为 1 2 cm, 正方形R的面积为 2 2 cm。 ⑵你能发现图中正方形P、Q、R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 ⑶你会用直角三角形的边长表示正方形P、Q、R的面积吗你能发现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吗与你的同伴进行交流。 生: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师:那么在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中是否也能满足你的猜想呢 3、互动3. 观察图,完成 》 正方形P的面积S P为9 2 cm, 正方形Q 的面积S Q为16 2 cm, 正方形R的面积S R为25 2 cm。 师:正方形P、Q、R的面积之间的关系 师:由此我们得出直角三角形ABC的三边的长度之间存在的关系是师点评。那么任意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能满足这一结论呢A B C P Q R

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性质教案

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一、教材内容分析 直角三角形是在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后又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除了具备有 一般三角形的所有性质外,还有许多特殊的性质,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角、边与角之间的关系,主要作用是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有关计算问题。课标中的要求是探索并掌握直角三 角形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直角三角形的表示法。(2)掌握直角三角形的三个性质定理,能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新,感受数学的严谨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三、学生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学生已经学过了三角形的性质、全等的判定以及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等知识,有一定的证明基础。他们的形象思维活跃,而且具备了通过观察得出简单的结论,通过互相讨论完善对知识的理解的能力,但对添加辅助线这种构图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由度量30°所对直角边和斜边的长度和折纸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为定理的证明做了铺垫。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真审题找准30°的直角三角形。实战演练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对定理的认识。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刻度尺、等边三角形纸片 六、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等边三角形的判断方法: ①等边三角形; ②等边三角形; ③等边三角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活动1(量一量). 自己动一动手 用刻度尺测量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30°角所对的直角边,比较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活动2(拼一拼).小组合作 将两个含有30°的三角板如图摆放在一起,你能借助这个图形得到Rt△ABC的直角边BC(30°角所对的)与斜边AB之间的数量关系吗?并证明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反思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反思 新林初中郭尚东 3月14日下午,新林初中校长俞家琪带领学校全体教师学习了“生本教育”和“生态课堂”理论,听后我感触颇深,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有义务实践这一理论。于是,今天上午第四节课,我第一次把它运用到教学中去。在上课之前,我们数学课题组的成员给了我非常好的帮助,从本节课的引入,到探索新知,再到新知的运用,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在今天的这几课上我充分采取了昨天集体备课的建议,以学生探究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形成了较好的学习氛围,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第一,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始终围绕“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作为本节课的核心目标,同时让学生“通过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认识到数与形相结合的意义和作用,体验到学好知识,通过选择算式进行简便计算,从而体会探索、发现科学的奥秘和意义;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本节课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强调解直角三角形的学习及灵活选择关系式求解,而这节课我以学生探究为主,课前的教学设计非常简单,让人感觉看不懂,因为很多的情景是不

能够预设的,事实证明在教学中出现了我所料不及的情况。学生在列举直角三角形两个未知元素时只列举了三种情况,没有出现“一角和一直角边”的情况,教学中,在我的适当引导性,学生就把第四种情况也列举出来,然后师生共同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学生探索得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步骤。还有在让学生解题时,如何让解出的答案误差更小,两个学生产生了争论,这个课堂带来新的亮点,通过争论更体现选择关系式的重要性,也强调了本节课的难点,对本节课的难点突破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给学生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学生会迸发出意想不到潜力,会给课堂带来巨大的惊喜。 第三,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服务者。在学生选择解直角三角形的诸多方法的过程中,并没有过多地干预学生的思维,而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指导学生在比较选择一种最好解的方法进行求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发现一些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探讨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时,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学生巩固练习的时间减少,而本节课应给学生时间充分的时间练习;再如,在探索解直角三角形需要具备的条件时,学生预设问题过于简单化(特殊角),避免复杂的计算,而实际上如果把数据改变,学生在解题中可能会出现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2)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使学生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会选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2、数学思维: 经历探求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过程,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感受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的唯物主义思想。 3、解决问题: 通过利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会数学与实践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励学生敢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通过获取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学习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 难点:从条件出发,正确选用适当的边角关系解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问题1:如图所示,一棵大树在一次强大台风中折断倒下,树干折断处距地面3米,且树干与地面的夹角是30°,大树折断之前高多少米? 问题2:要想使人安全地攀上斜靠在墙面上的梯子的顶端,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α一般要满足50°≤ α ≤ 75°(如图),现有一个长6米的梯子,问: (1)使用这个梯子最高可以安全攀上多高的墙(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2)当梯子底端距离墙面2.4米时,梯子与地面所称的角α等于多少(精确到1°)?这时人是否能够安全使用这个梯子?

二、知识回顾: 如图,已知:在ΔABC中,∠C=90°,你能说出这个图形有哪些性质吗? 1、在一个三角形中,共有几条边?几个角?(引出“元素”这个词语) 2、在RtΔABC中,∠C=90°。a、b、c、∠A、∠B这些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 讨论复习: RtΔABC的角角关系、三边关系、边角关系分别是什么? 总结: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1)两锐角互余:∠A+∠B=90° (2)三边满足勾股定理:a2+b2=c2 (3)边与角的关系:

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

《等腰三角形(三)》教学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等腰三角形的第三个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学习等腰三角形两个课时的基础上,认识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学生在初一已经初步认识了等边三角形的知识,了解了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探索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及探索得到直角三角形中一个角是30度,则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 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提出疑问,学生集体讨论,我做最后订正。使学生能感知知识的起点,前后的承接。在研究直角三角形中一个角是30度,则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这个定理的证明,让学生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广开思路,思考更多的解题方法,把这个定理的证明设计成开放式题形,激发学生的求胜心,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一改以往直接给出结论的传统教学方法,精心设计适宜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自己发现结论,这种做法不仅能使学生“感到自然、好接受”,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数学教育既重视证明又重视猜想的正确教学观。另外,在选取例题的过程中是源于教材胜于教材,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纵观本节课的收获有: (1)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思想。教师以探究任务引导学生自学自悟的方式,提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营造了思维驰骋的空间,在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类、探究、

合作、归纳的能力。 (2)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时空,不放过任何一个发展学生智力的契机,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索新知识,扩大认知结构,发展能力,完善人格,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 (3)“乐思方有思泉涌”,在课堂教学中,时时注意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的创造火花才会不断闪现,个性才得以发展。 不足之处: (1)小组发言之后,小组评价不及时。 (2)报告厅的黑板小板书设计不详细。 (3)拓展延伸的题目答案通过ppt展示给学生比较好。 总之,在这节课中,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机会,尝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这次研讨课,我感觉自己受益匪浅,并由衷地庆幸自己能获得这次难得的机会,并时时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进取,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教学设计

第一章勾股定理 2. 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 响水中学张金霞教学目标: 1.理解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具体内容及勾股数的概念; 2.能根据所给三角形三边的条件判断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3.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归纳能力; 4.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具体内容。 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实验—猜想—归纳—论证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通过实验获得数学结论已有一定的体验,但数学思维严谨的同学总是心存疑虑,利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让同学心服口服显得非常迫切,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力求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1)从创设问题情景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育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通过以旧引新,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2.课前准备 教具:教材、电脑、多媒体课件。 学具:教材、笔记本、课堂练习本、文具。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小试牛刀;第四环节:登高望远;第五环节:巩固提高;第六环节:交流

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 情境:1.直角三角形中,三边长度之间满足什么样的关系? 2.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 三角形是否就是直角三角形呢? 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效果:从勾股定理逆向思维这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下一环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1:探究 下面有三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c b a ,,,①5,12,13;②7,24,25;③8,15,17;并回答这样两个问题: 1.这三组数都满足222c b a =+吗? 2.分别以每组数为三边作出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学生分为4人活动小组,每个小组可以任选其中的一组数。 意图: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得出“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c b a ,,,满足222c b a =+,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一结论;在活动中体验出数学结论的发现总是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同时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发展规律。 效果:经过学生充分讨论后,汇总各小组实验结果发现:①5,12,13满足222c b a =+,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②7,24,25满足222c b a =+,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③8,15,17满足222c b a =+,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 从上面的分组实验很容易得出如下结论: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c b a ,,,满足222c b a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内容2:说理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第1课时 解直角三角形教案与教学反思

28.2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青海一中李清 28.2.1 解直角三角形 第1课时解直角三角形 【知识与技能】 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三条边及两个锐角之间的关系,能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及锐角三角函数等知识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快乐,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如图(1)所示的是意大利的比萨斜塔,设塔顶中心点为B,塔身中心线与垂直中心线的夹角为A,过B点向垂直中心线引垂线,垂足为C,如图(2),在Rt△ABC 中,ZC =90,BC =5.2m,AB= 54.5m,你能根据上述条件求出图(2)中∠A的度数(即塔身中心线与垂直中心线的夹角的度数)吗?与同伴相互交流.

【教学说明】运用锐角三角函数来解决生活中趣味性问题的过程,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运用所学过知识解决问题的信心,教师 适时予以点拨.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在上述问题中,我们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和斜边,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可求出它的锐角的度数,事实上,我们还可以借助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互余,求出另一个锐角度数,也可以利用勾股定理得到另一条直角边. 一般地,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已知元素,求出其余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形 思考(1)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5个元素之间有哪些关系?(2)知道5个元素中的几个,就可以求出其余元素? 【教学说明】学生相互交流获得结论,教师再与学生一道进行系统的总结,完善知识体系. 如图,在 Rt△ABC 中,∠C=90°,∠A,∠B,∠C的对边分别为a,b,c,那么除直角C外的5个元素之间有如下关系:

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

直角三角形(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会运用判定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经历几何图形研究的主要内容、一般顺序以及判定学习的一般方法的过程,学会用操作确认、归纳发现问题结论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及其应用是初中几何部分比较重要的内容,是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过渡之后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一个新的起点,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教学难点:例2的证明涉及的知识较多,思路较难形成,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艾汇课堂网络学习平台 2、学具(一个直角三角形、一张证明过程、平板电脑) 〖教学过程〗 一、前瞻与后望 剪一剪:你能过直角顶点C将这个直角三角形裁剪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吗? 你能过直角顶点C将这个直角三角形裁剪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吗? 如何裁剪?依据是什么? 在裁剪活动中复习回顾 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 性质: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2、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忆一忆:等腰三角形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一般顺序,等腰三角形判定的研究方法。 想一想:直角三角形接着应该要学习什么?怎么学习? 说一说:性质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的逆命题是什么? 性质2“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逆命题是什么? 性质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的逆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为什么呢?能证明一下吗?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反思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反思 陈萍09.12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直角三角形的解法,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解法,首先要使学生知道什么叫做解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关系,两锐角之间的关系,边角之间的关系,正确选用这些关系,是正确、迅速的解决直角三角形的关键。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很多,灵活多样,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但例题具有示范作用。因此,在处理例题时,首先,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觉得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恰当。结合课程标准,在对教材深入钻研的基础上,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制定了以“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作为本节课的核心目标,“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分类思想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课堂教学,我个人认为教学目标达成度是比较高的。 第二,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给学生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力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探索能力、创新精神、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三,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帮助者。在学生选择解直角三角形的诸多方法的过程中,我并没有过多地干预学生的思维,而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师组织学

生比较各种方法中哪些较好,而后选择了一种解法进行板演。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上下了功夫。 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我觉得也存在一些需要自己深刻反思和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探讨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时,处理的有些过于仓促,讲话语速太快,影响学生的思考时间,有些问题还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可能效果更好;在讲正多边形的例题时,从特殊到一般,处理上有些欠妥。又如,课堂总结时,总想把现成的规律性结论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告知他们,但忽视了学生在没有亲身体验与感受的情况下,老师的努力将大打折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与提升,注意以学生的思维为发展目标。 总之,本节课教学力争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对新课标下的新课堂的丰富内涵进行积极的探索与有益的尝试。着力做到新课堂是数学活动的场所,是讨论交流的学堂,是渗透德育的基地,是学生发现创造展示自我的舞台!

八下数学直角三角形教案

课题:1.2直角三角形 一、课前准备 1、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你都有哪些方法进行证明. 2、勾股定理的逆命题是什么?请你绘出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 二、合作探究 (一)方法的探究交流: 1、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有哪些? 2、勾股定理的逆命题是什么? 3、归纳: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几何语言 (二)议一议: 1、观察下面三组命题:上面每组中两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也有类似的关系吗?与同伴交流 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它们相等.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如果小明患了肺炎,那么他一定发烧. 如果小明发烧,那么他一定患了肺炎. 三角形中相等的边所对的角相等. 三角形中相等的角所对的边相等 (学生以分组讨论形式进行,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命题与逆命题的区别与联系) 总结: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相对于逆命题来说,另一个就为原命题 2、请同学们判断每组原命题的真假.逆命题呢 (引导学生发现:原命题是真命题,而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 3、想一想 什么叫互逆定理呢?举例说明.(学生小组内先交流) 4、练习: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每对命题的真假; (1)四边形是多边形; (2)两直线平行,内旁内角互补; (3)如果ab =0,那么a =0, b =0 5、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并说明理由: (1)两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斜边及一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3)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A B C

(4)一条直角边和另一条直角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6、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斜边、直角边” “HL ” 在Rt △ABC 和Rt △A ’B ’C ’中 AB = A ’B ’ AC = A ’C ’ (或BC = B ’C ’) Rt △ABC ≌ Rt △A ’B ’C ’ 学法指导 1)HL 是直角三角形所独有的判定方法,对于一般三角形不成立; 2)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时,如果不能利用HL 证明,也可利用其他四种方法; 3)对于直角三角形的判定要善于利用从一般到特殊的学习方法来研究,先研究用一般方法证明两直角三角形全等,然后才考虑用特殊的方法——HL 。) (解决预习内容4)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证明过程。 已知:R△ABC 和Rt△A'B ' C',∠C=∠C'=90°,BC=B'C',BD 、B'D'分别是AC 、A'C'边上的中线且BD —B'D' (如图). 求证:Rt△ABC≌Rt△A'B'C'. 2、 讲解例题 例1 在Rt △ABC 中,∠C = 90°,且DE ⊥AB ,CD = ED ,求证:AD 是∠BAC 的角平分线。 例2 如图,∠ACB = ∠ADB = 90°,AC = AD ,E 是AB 上的一点。 A'B'C'A B C 'D A 'B 'C ' D B A C B A E E D A B C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反思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直角三角形的解法,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解法,首先要使学生知道什么叫做解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关系,两锐角之间的关系,边角之间的关系,正确选用这些关系,是正确、迅速的解决直角三角形的关键。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很多,灵活多样,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但例题具有示范作用。因此,在处理例题时,首先,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觉得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恰当。结合课程标准,在对教材深入钻研的基础上,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制定了以“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作为本节课的核心目标,“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分类思想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课堂教学,我个人认为教学目标达成度是比较高的。 第二,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给学生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力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探索能力、创新精神、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三,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帮助者。在学生选择解直角三角形的诸多方法的过程中,我并没有过多地干预学生的思维,而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师组织学

生比较各种方法中哪些较好,而后选择了一种解法进行板演。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上下了功夫。 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我觉得也存在一些需要自己深刻反思和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探讨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时,处理的有些过于仓促,讲话语速太快,影响学生的思考时间,有些问题还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可能效果更好;在讲正多边形的例题时,从特殊到一般,处理上有些欠妥。又如,课堂总结时,总想把现成的规律性结论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告知他们,但忽视了学生在没有亲身体验与感受的情况下,老师的努力将大打折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与提升,注意以学生的思维为发展目标。 总之,本节课教学力争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对新课标下的新课堂的丰富内涵进行积极的探索与有益的尝试。着力做到新课堂是数学活动的场所,是讨论交流的学堂,是渗透德育的基地,是学生发现创造展示自我的舞台!

含30度角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

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增强学生对特殊直角三角形的 认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了解等边三角形与30°角互相转化的事实,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思想看问题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发现与证明。 难点: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探索与证明。 三、教具、学具准备 两个全等的含30°角的直角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问题1:用两个全等的含30°角的直角三角尺,(1)你能拼一个怎样的三角形?谁赶来试一试?(2)能拼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吗?说说理由。请把你的发现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吗? (让学生经历拼摆三角尺的活动,发现结论,同事引导学生意识到,通过实际操作 探索出来的结论,还需要给予证明) 生一:(1)两种拼法:如图①、② ①② 师:你能拼出两种拼法,真不简单,你的进步可真大! 生二:(2)用两个全等的含30°角的三角尺,能拼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如上图② 理由一:图②中 ∵△AB D≌△ACD ,∴ AB=AC,又∵RT△ABD中,∠BAD=30° ∴∠ABD=60°, ∴△ABC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理由二:图②中 ∵∠B=∠C=60, ∠BAC=∠BAD+∠CAD=30°+30°=60° ∴∠B=∠C=∠BAC=60°, △ABC是等边三角形。 理由三:用刻度尺测量△ABC的三条边相等,即△ABC是等边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复习教学反思15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复习”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说明: 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教学设计时着重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1、突出课程的理念: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几何证明及直角三角形的五个性质的基础上,讲授直角三角形个性质的应用,为初三的“解直角三角形”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体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只起指点、解惑、评价的作用。 3、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应用相关知识去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4、强调数学课程的人文价值:不但要让学生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而且要求学生互相交流,团结协作。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让学生主动解决问题。整节课能以学生为主,始终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去学习研究。许多学生上黑板分析,找到的结论也很多,同学之间互相评价,互相补充,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获取知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讨论、研究这一合作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回答很踊跃,说明它们对这节课兴趣很大,从各个角度发表他们的想法。 (2)本节课教学内容从课内向课外扩展,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前教师讲,学生听,然后做练习的教学模式。这节课教学程序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关注过程教学,注重师生互动,不仅传授数学知识,而且教会学生数学方法和技能。 (3)在完成引例3时,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再独立书写证明过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我也在思考:这节课用多媒体和电子白板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学生更容易接受所学知识。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日益融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们也需要学习全新的生活技能,以编织美好的未来生活。所以我考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收集资料,共同制作演示文稿和网站,让学生认识到掌握 1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反思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反思 【理论支持】 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针对学生前一节已经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以前学习的勾股定理的知识,整合这些知识而引出本节课的问题:解直角三角形。我认为这节课不仅要让学生会解一个直角三角形,而且要让学生掌握解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以及要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去解决一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一种成就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心理特点,我结合了如下的一些理论或数学学科规律,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环节。 一、课前延伸这一块,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我设计了一组简单的锐角三角函数和勾股定理的题目,旨在让学生复习和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结合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体验,我设计了一道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有一种满足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课内探究这一块,第一个课内探究,根据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的核心理念一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二是注意新旧知识的相容性。我设计了一组题目让学生自主学习,问题探究,从而得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然后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师的角色要面向熟悉而学习活动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引导学生注意解直角三角形的一些注意点,易错点。第二个课内探究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这个地方是学生从感性的训练到理性归纳。如果仅仅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不易理解而且也不容易让学生信服。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真正的学习是学生主动的、自主学习,而且学生必须通过动作学习。所以我设计了一个根据已知条件画直角三角形的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合作讨论探究的氛围中理解什么条件可以画出一个确定的直角三角形,进而理解解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第三个课内探究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理论,以及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中的两个关键:一是课堂上讲授的与每个目标相关的材料和方式应适合大多数学生,二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各项活动应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的原则,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作题。 三、课后提升的设计我试图根据我们数学教学的几个原则来设计:第一组题目体现基础性原则,第二组题目体现启发性原则和因材施教性原则,第三道题目体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