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散文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简介

唐宋八大家简介文八大家,是中国唐唐(公元618年—907年)宋(960年—1279年)八大家,又称唐宋古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韩愈和柳宗元是对好朋友,曾巩曾携欧阳修、王安石访三苏即苏轼、苏洵、苏辙。
公元907-960年为中国的五代十国。
五代指的是如下五个朝代:后梁公元907-923年、后唐公元923-936年、后晋公元936-946年、后汉公元947-950年、后周公元950-960年。
十国指的是以下十个割据政权: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等。
唐宋八大家个人作品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
贞元八年(七九二年)进士,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
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
后于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
诗文作品《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原毁》《师说》《进学解》等其他作品杂文有《杂说》、《获麟解》以及著名的《祭十二郎文》艺术风格韩愈被列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又将他与杜甫并提,有“杜诗韩笔”之美称。
他的散文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
其赋、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都有卓越的成就。
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篇和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
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汉族,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著名的思想家,祖籍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
简介唐宋八大散文家

简介唐宋八大散文家“唐宋八大家”是对我国唐、宋两代八个著名散文家的合称,他们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者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0卷。
“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
1、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
字退之,常自称昌黎人,因而世称韩昌黎。
现存《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十卷.2、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
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称柳河东。
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3、欧阳修(1007-1072)北宋人。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作品有《六一词》、《醉翁琴趣外编》等。
4、王安石(1021-1086),北宋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作品《王临川集》。
5、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
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名作《六国论》。
6、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洵之子。
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作品《东坡全集》。
7、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东坡之弟。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作品《栾城集》等。
8、曾巩(1019-1083), 北宋散文家,字子固. 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 作品《元丰类稿》50卷。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
字退之,常自称昌黎人,因而世称韩昌黎。
生于河阳(今河南孟县),未满两岁,母死。
三岁时,父又去世。
由兄嫂抚养,十一岁时,哥哥也突然死在官所。
从此,韩愈同嫂嫂、侄儿相依为命。
他自幼勤奋好学,日记数千言。
十九岁前便已博览群书,通六经百家之学。
十九岁进京应试,连考三次都未中,直到二十五岁才中进士。
旋又应吏部考试,三试皆无结果。
旅居长安十年,未得一官半职。
唐宋八大家及其代表作

唐宋八大家及其代表作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
1、韩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字退之,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也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代表作有《答张十一功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进学解》、《杂说》等。
2、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乐智生活,柳宗元代表作品《溪居》、《江雪》、《渔翁》、《小石潭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
3、欧阳修的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鸣蝉赋》、《秋声赋》、《与高司谏书》、《朋党论》、《卖油翁》、《五代史伶官传序》。
4、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5、苏轼的主要代表作品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赠刘景文》等。
6、苏辙,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曾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
在散文创作上,他主张“文气”,并提出“养气”的方法。
他善于政论和史论,在论述中以古鉴今,针砭时弊。
代表作品有《墨竹赋》、《新论》、《三国论》等。
7、王安石:1)散文:《伤仲永》、《登飞来峰》、《上仁皇帝言事书》、《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答司马谏议书》、《材论》、《游褒禅山记》、《读孟尝君传》、《慈溪县学记》、《扬州新园亭记》、《上人书》、《祭欧阳文忠公文》。
2)诗歌:《明妃曲二首》、《书湖阴先生壁》、《棋》、《泊船瓜洲》、《与薛肇明弈棋赌》、《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春夜》、《北山》、《葛溪驿》、《示长安君》、《郊行》、《登飞来峰》、《千秋岁引》、《梅花》、《明妃曲二首》、《梅花》、《元日》、《登飞来峰》、《商鞅》、《书湖阴先生壁》、《棋》、《北山》、《苏秦》、《胡笳十八拍十八首》、《梦中作》。
唐八大家有哪几个

唐八大家有哪几个唐八大家有哪几个唐宋八大家,指唐、宋两代8个散文作家,有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并称“韩柳”)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并称“三苏”)、王安石、曾巩。
明代初年,朱右选韩、柳、欧阳等人之文为《八先生文集》,“八家”之名,即始于此。
明中叶唐顺之所纂《文编》,唐宋文亦仅取“八家”。
稍后,茅坤本朱、唐之说,选辑“八家”的作品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其书颇为流行,“唐宋八大家”之名亦广为传诵。
安史之乱给唐王朝以沉重的打击,德宗、宪宗两朝出现了某种转机,有识之士以为中兴有望,致力于改革者不乏其人。
政治上有“永贞革新”,诗坛上有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散文领域则有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
韩愈的古文写作理论,一是“文以载道”,其“道”的含义除儒家伦理外,还包含“物不得其平则鸣”的因素,二是反对“骈四骊六”,提倡单行散句的先秦两汉散文,尤为注重“词必己出”和“文从字顺”。
他的说理文感情充沛,态度鲜明。
《原毁》《师说》《进学解》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他的叙事文成就更高,影响也更大。
《柳子厚墓志铭》文情并茂,卓绝一代。
他的散文成就是多方面的。
他把单行散句的散文由文学扩展到一切应用文领域,与骈体文形成全面对抗的形势,开创一代文风,其功不可泯。
柳宗元散文的第一项成就是寓言小品,《三戒》是广为传颂的名篇,妇孺皆知。
他的山水游记也有较高成就,其中《永州八记》最为著名。
他的记叙文多是有感而发的,如《捕蛇者说》就是感于“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而写。
在《童区寄传》中,他把同情放在区寄一边,将他写成反抗强暴的英雄,已被搬上了荧屏。
他的说理文也很精彩,《封建论》、《天说》等都是具有深刻意义的篇章。
欧阳修的散文。
诗、词均有特色,但词不如诗,诗不如文。
他的散文政治倾向性强,《与高司谏书》是其代表作。
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范仲淹言事触怒宰相吕夷简。
吕夷简以“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为名,贬范到饶州。
右司谏高若讷依附吕夷简,诋诮范仲淹。
唐宋八大家都有谁

唐宋八大家都有谁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八大家,是我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八大散文家的统称,即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和苏三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和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
他们相继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旧貌换新颜。
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别为苏轼、苏洵、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
故可用“唐有韩柳,宋为欧阳、三苏和曾王”概括。
韩愈韩愈(公元768年—公元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冶家,汉族,河南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邓州市,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学上,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韩愈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是一个语言巨匠。
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的代表作品有:师说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马说晚春春雪进学解石鼓歌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调张籍柳宗元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1]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散文八大家有谁

唐宋散文八大家有谁唐宋散文八大家有谁_唐宋散文在我还没有入学前,妈妈就给我讲过唐宋八大家,但那时听着就像天书一样,后来妈妈又给我买来好多唐诗和宋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唐宋散文八大家有谁,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唐宋散文八大家有谁“唐宋八大家”是指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又称“唐宋散文八大家”。
韩愈韩愈,字退之,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同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贞元八年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
因论事被贬,历都官员外郎等职。
元和二年,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后又因谏迎佛骨被贬至潮州。
长庆四年病逝,年57岁。
他的代表作品《春雪》。
柳宗元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
他一生作品达600余篇,骈文有近百篇,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贞元九年进士,819年客死于柳州,享年46岁。
他的代表作品,就是那首《江雪》。
欧阳修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诗人。
欧阳修,自幼喜爱读书,但是科举之路却非常坎坷,两次落榜。
天圣八年,参加宋仁宗主持的殿试,位列二甲进士,而后被恩师胥偃定为女婿,步入官场。
他的代表作品《蝶恋花》。
苏轼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
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苏洵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苏辙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唐宋古文八大家

唐宋古文八大家在唐宋时期有许多非常出名的散文家,他们对中国的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大家整编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优秀8篇】,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参考。
代表作:篇一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宋六家)。
八家之名背景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实始于此。
明中叶唐顺之所纂《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
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4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
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
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有明万历刻本及清代书坊刻本。
清代魏源有《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8卷。
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别为苏洵、苏轼、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
故可用“唐有韩柳,宋为欧阳、三苏和曾王”概括。
唐代两大家韩愈,尊儒反佛为题材的代表作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嘲讽社会现状为题材的杂文有《杂说》《获麟解》以及著名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寓言故事《三戒》,《黔之驴》《永氏之鼠》《临江之麋》,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永州八记》。
其中包括《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
宋朝六大家欧阳修,《醉翁亭记》,《鸣蝉赋》《秋声赋》《与高司谏书》《朋党论》《伶官传序》《卖油翁》苏洵,《六国论》《衡论》《辨奸论》《管仲论》《权书》等。
苏轼,《水调歌头》,《浣溪沙》,《江城子》《蝶恋花》等;散文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平王论》《留侯论》《石钟山记》等。
苏辙,《栾城集》84卷,《栾城应诏集》12卷。
曾巩,《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
唐宋八大家排名谁先谁后

唐宋八大家排名谁先谁后唐宋八大家排名谁先谁后唐宋八大家是指唐朝和北宋两代八位著名的散文作家,他们分别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曾巩、王安石、苏轼和苏辙。
一提到唐宋八大家一些人就会产生疑问,他们之间的文采待敌孰高孰低呢?其实,他们之间的散文风格和特点都不同,是无法作比较的。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开辟了我国古代散文发展新的高峰,在整个散文史上占据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崇高地位。
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以革新六朝以来骈俪雕饰、专事浮华的文弊,开创崭新的文风为号召,在文坛上掀起一股改革风潮。
可以说,“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代表着唐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作品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大家的*,内容上饱含着忧国忧民和政治改革的思想,形式上融叙事、说理、写景、抒情为一体,在中国古典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闪烁着民主性、现实性和文艺性的璀璨光辉。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主力健将,毕生以发扬儒家学说,排斥佛、老思想为己任,主张文道并重的作文风格。
他的散文气势雄奇,善于立意,语言精练,笔力遒劲,以《师说》《原毁》等为代表。
柳宗元和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文坛常以“韩柳”并称。
作为杰出的散文作家,柳宗元为文勇于创新,其*风格雄深雅健,峻洁精奇,尤以山水游记、寓言、传记及议论体*为佳。
在游记方面,以他贬居永州时期所写的《永州八记》最为著名。
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倡导北宋文坛诗新,提出“明道致用”的文学主张。
他不仅是古文家,在诗、词、赋的创作上也极有特色和成就。
欧阳修的散文平易流畅,具有婉约含蓄之风貌。
如《醉翁亭记》,寄情山水,从而领会到山水之乐、笔致清丽细腻,韵致无穷,是山水游记的千古佳篇。
曾巩的*醇厚,颇有平和之气,在风格上略微接近欧阳修,后人将他们二人并称为“欧曾”。
曾巩长于议论文,为文讲究布局章法,故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如《墨池记》是藉王羲之墨池学书之事,来揭明“勉学”的主旨。
其语言简谱凝练,而意境深邃,在诘问转折的语气中,可得纡徐委婉的韵致,读来尤能发人省思。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
唐宋八大家李白简介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他的文章气势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简劲、逻辑严整、融会古今,无论是议论、 事或抒情,都形成独特的风格,达到前人不曾达到的高度。
柳宗元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生於长安,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
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
欧阳修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杰出博学的散文家,宋代散文革新运动的卓越领导 ,唐宋八大家之一。
由於忧国忧民,刚正直言,欧阳修宦海升沉,历尽艰辛,但是创作却”愈穷则愈工”。
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极力反对浮靡雕琢、怪僻晦涩的”时文”,提倡简而有法、流畅自然的风格,作品内涵深广,形式多样,语言精致,富情韵美和音乐性。
许多名篇,如《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已千古传扬。
三苏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
苏洵和他儿子苏轼、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的散文主要是史论和政,他继承了《孟子》和韩愈的议论文传统,形成自己的雄健风格,语言明畅,理反复辨析,很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有时不免带有诡辨气息,是其短处。
著有《嘉集》。
苏轼(1037-1101),字子胆,号东坡居士,生於四川眉山。
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
世称苏东坡。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号栾城,晚号颖滨遗老,四川眉山人。
他在父兄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博览群书,抱负宏伟。
宋徽宗继位,他遇赦北归,寓居颖昌,闭门谢客,潜心著述,过了十二年闲适而孤独的生活。
政和二年病逝,终年七十四岁。
著有《栾城集》、《栾城后集》。
最新唐宋八大家分别是哪八位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古代学文的风气兴盛,经常会出现学问很厉害的大家们,为了区别这些人,一般后人都会总结这些大家们的成就,将相同的人综合在一块,唐宋八大家的称呼就是这么来的。
第一位是唐朝的韩愈,他是一个倡导学习先秦时期语言的人,还与另一位大家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在那个年代扩大了文言文的表达功能,除此之外,他还善于使用前人的词语,又会提炼所在年代的语言,创造了很多流传至今的成语,比如落井下石、杂乱无章等,是一个非常创新但又传统的大家。
第二位是唐朝的柳宗元,他就是和第一位大家一起倡导古文运动的人,两个人还被并称为“韩柳”,也是八位里面唯二是唐朝的。
他一生留下了六百余篇诗文,成就斐然。
第三位是北宋时期的欧阳修,他是那个时代的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而且他还喜欢提携后辈,好为人师,另外八大家中的四位都曾拜入过他的门下。
在他的朝代中,他在诗词、散文方面的文采都达到了当时的巅峰。
第四位和第六位分别是宋朝的苏家父子三人,父亲苏洵,哥哥苏轼,弟弟苏辙,这三个人中,父亲虽然年纪最大,但是因为发愤比较晚,在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努力上进,所以与自己的孩子成名时间差不多。
大儿子深受父亲晚年时的勤奋影响,从小聪慧过人,也是历史上被称为“全才”的人。
二儿子经历就比较坎坷,因为反对当时另一位大家的变法,一直被贬谪。
虽然三人的经历都很有传奇性,在文学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苏轼这位全能的天才了,他不仅在文学方面,就是在书画方面也有其独特的风格,是一位彻彻底底的全方位发展的杰出人才。
第七位是宋朝的王安石,他曾经官居高位,主持过变法。
虽然最终失败,但是也不掩盖他在政治、思想方面作出的贡献,当然在文学方面的贡献也是非常大的。
第八位同是宋朝的曾巩,他被称为“南丰先生”,目前来看,是八位大家最不出彩的一位,但他同样是杰出的政治家和散文家。
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

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唐宋八大家都有谁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
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实始于此。
明中叶唐顺之所纂《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
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4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
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
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有明万历刻本及清代书坊刻本。
清代魏源有《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8卷。
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别为苏洵、苏轼、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
故可用“韩柳欧王曾三苏”概括。
唐宋八大家的由来“唐宋八大家”的称谓最早出现于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六先生文集》,因并三苏为一家,所以实际是“八先生文集”。
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
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0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开来。
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之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
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有明万历刻本及清代书坊刻本。
清代魏源有《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8卷。
韩愈、柳宗元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故合称“韩柳”。
韩愈、柳宗元等人掀起的古文运动,使得唐代的散文发展到极盛,一时古文作家蜂起,形成了“辞人咳唾,皆成珠玉”的高潮局势。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合称为三苏,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
欧阳修是苏轼的老师,王安石、曾巩也都曾拜欧阳修为师。
所以唐宋八大家又分为唐二家(韩愈、柳宗元)和宋六家(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宋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唐宋八大家散文

唐宋八大家散文
唐宋八大家散文,是指晚唐诗人李白、柳宗元、白居易,宋代著
名诗人苏轼、欧阳修、辛弃疾,以及清代文学家王实甫和王国维的散
文作品。
这八位作家的文字内容不同,风格也迥然不同,但它们都有
一个共同点:细腻、贴近生活、朴素却又有深度。
李白的《静夜思》、《将进酒》,《登鹳雀楼》等作品,以清新
自然的笔墨,呈现出少年皓首的豪放之情。
柳宗元的作品,如《诗经》《洞仙歌》《登江州驿中壁》,总能用简洁精准的语言,表达出他对
青春和大自然的热爱。
白居易的《忆江南》、《琵琶行》等作品,则
用肥美新奇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一种既宁静又芬芳的情趣。
苏轼的《石州慢》、《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等诗歌作品,
把生活的真实再现得淋漓尽致,还表现了一种优雅而凄凉的沧桑感。
欧阳修的《渔家傲·丙辰中秋》、《独坐敬亭山》等作品,则将中国
传统文化的厚重而又神圣之气以清新而淡雅的歌谣体现出来。
辛弃疾的“水龙吟”、“水调歌头”等,以流畅轻柔的抒情,收
放自如,表现出一种灵动而洒脱的情怀。
王实甫的“渔家傲·丙辰中秋”、“菩萨蛮·风入松”等作品,把山水的风景和人生的种种悲欢,渲染得柔和又细腻。
最后,王国维的“静夜思”、“渔歌子”等作品,让人们在抒情上看到心头苍凉,在淡泊中体会到灵秀勃发。
以上就是唐宋八大家散文的大致内容,这八家作家所作的文字不同,风格也各有不同,但它们却各有特色,都用细腻而深刻的情感,
将晚唐宋时期的文字文化精髓呈现给我们,让我们感受着如今尚存的
文字深邃而灵动的精神。
唐宋八大家

概念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辙、苏轼、苏洵、王安石、曾巩。
故可用“唐有韩柳,宋为欧阳、三苏和曾王”来概括。
起源“唐宋八大家”的称谓起于明初朱右将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0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开来。
人物关系韩愈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柳宗元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故合称“韩赫洋柳岸”。
唐宋八大家在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时期,韩愈、柳宗元崛起,掀起古文运动,使得唐代的散文发展到极盛,一时古文作家蜂起,形成了“辞人咳唾,皆成珠玉”的高潮局势。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合称为三苏,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苏轼的成就最大,超过苏洵和苏辙。
苏洵生有三子三女,长子苏景夭折,三女皆早卒。
而王安石、曾巩都曾拜欧阳修为师,欧阳修也是苏轼的老师所以说唐宋八大家分为唐二家(韩、柳)和宋六家(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
基本信息韩愈韩愈(768--824年57岁),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
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柳宗元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代河东解(今山西省运城解州镇)人。
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运城市),世称柳河东,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按顺序排

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按顺序排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按顺序排按顺序排: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唐宋八大家个人简介一、柳宗元,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二、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有《韩昌黎集》传世。
三、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四、苏洵,字明允,一说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五、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简述唐宋八大家及其各自的散文风格

简述唐宋八大家以及各自的散文风格
唐宋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韩愈的散文风格简练生动,叙事抒情并重,以雄健的笔力,弘扬儒学,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习气,气势雄浑,语言精练,文风豪健。
他的《进学解》、《送李愿归盘谷序》等作品都是代表作。
柳宗元的散文逻辑严密,文笔犀利,是议论文高手。
他的作品以“孤愤”为主题,风格峭硬清劲,揭露社会的不公和黑暗,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代表作有《捕蛇者说》、《永州八记》等。
欧阳修的散文平易简洁,委婉流畅,以情动人。
他主张“文简而意深”,追求自然含蓄的文风。
代表作有《醉翁亭记》、《秋声赋》等。
苏洵、苏轼、苏辙三人并称“三苏”,其中苏洵以策论见长,苏轼以才情出众,苏辙以稳健朴实著称。
三人的散文都重视说理叙事,风格各异。
苏洵的《六国论》和苏轼的《前赤壁赋》都是代表作。
王安石的散文文如其人,倔强执拗,锋芒犀利。
他的作品以政治题材为主,主张“新变”和“尚实用”,代表作有《读孟尝君传》、《答司马谏议书》等。
曾巩的散文四平八稳,藏锋不露,符合人们对“儒”的期待。
他主张“明道致用”,风格平易自然,结构严谨,长于议论。
代表作有《上舍原书》、《墨池记》等。
唐宋八大家的作品采众古人之长,继承了先秦两汉的说理叙事优点,借鉴了骈文中的写景抒情特色,以散文为主体,偶尔巧妙地在其中穿插四六,极度扩展了散文的表现力,为后世散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

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呢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唐宋八大家简介如下。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韩愈的代表作品有:尊儒反佛为题材的代表作《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嘲讽社会现状为题材的杂文《杂说》、《获麟解》以及着名的《祭十二郎文》。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着名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运城解州镇),世称柳河东,生于长安,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官监察御史。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公元819年客死于柳州。
柳宗元的代表作:寓言故事《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哲学论着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永州八记》等。
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简介: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出生于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涪城区内)。
欧阳修出生于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涪城区内),祖籍:江西永丰,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欧阳修代表作:《醉翁亭记》,《鸣蝉赋》《秋声赋》《与高司谏(jiàn)书》《朋党论》《伶官传序》《卖油翁》。
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
唐宋八大家之苏洵简介: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
唐宋八大家有哪些人物

唐宋八大家有哪些人物唐瑜、柳宗元、宋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著名的文学人物,在散文(散文无韵无重排,与现代散文的概念不同)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成为后世的楷模。
后人尊称它们为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唐宋散文形成了一场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古文运动。
历史上,隋唐前的六朝处在我国第二次大分裂的黑暗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虽有一定成就(特别在文学理论与艺术形式方面),但总的趋势是形式主义文学占统治地位,宫廷文学为主宰,诗文辞赋都偏于声律形式与追求辞藻的美化。
这就使得作为对立面的“复古”思想开始萌芽。
初唐时要求改革的已大有人在,陈子昂就曾有过“复古”主张,李白也曾有意识地作过一番“复古”工作。
但形成运动并取得巨大成绩却是在中唐韩、柳时期。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西)人。
曾任兵部、吏部侍郎等职。
他是继司马迁之后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
他倡儒反佛,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他针对六朝的文风号召复古,实际是革新。
他主张为道而作文,文不能贯佛道而要贯儒道;文体要用三代两汉的散体,反对六朝以来流行的骈文。
他在古代散文的基础上,创造发展了切合实用的散文形式,这在当时是积极进步的。
他既有理论又有创作,他的文章逻辑性强,新颖生动,创用的词语言简意赅,富有表现力,有些已经成为现代汉语常用的成语与语汇。
《原毁》、《师说》、《进学解》、《马说》、《画记》、《送李愿归盘谷序》、《柳子厚墓志铭》、《送孟东野序》、《张中丞传后叙》、《祭十二郎文》等,都是散文的上品。
他的《杂说》是对人材埋没的感慨,以千里马与伯乐作喻,感染力很强。
他的《毛颖传》,内容近似小说,趣味横生。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
晚年遭贬,死在柳州刺史任上。
他提出的“文以明道”之“道”,不同于韩愈的儒道之“道”;他不否定儒学也不反对佛学,在倡导古文这一主要点上,与韩愈一致,是韩愈古文运动的有力支持者和宣传者。
在哲学思想上,他是封建社会中期杰出的唯物主义者。
唐宋八大家散文

唐宋八大家散文唐宋八大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流派,其中散文的创作和成就特别显著。
这八位大家分别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和文天祥。
韩愈是唐代文学家,被誉为唐散文“开山鼻祖”。
他主张文言文,倡导“以经典立文、以风雅成章”,强调“文以载道”,主张文学要有现实意义和参政能力。
他的散文传承了前人的优点,形式多样,文字简练,富有感人力量。
柳宗元是唐宋时期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中最富创造力的一位。
他的散文作品不拘形式,文风优美,内容丰富,善于直言不讳,批评社会现实和揭露人性弱点。
欧阳修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散文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文学价值。
他要求文学要有观点、有感情,文章要体现作者个性。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被誉为“全宋最有文采的文学家”。
苏轼是宋代重要的文化人和文学家,他的散文成就高妙,文笔清丽,语言流畅,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颇高。
他的散文善于用事证明理,感情真挚、内涵丰富,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欣赏。
苏洵和苏辙是宋代文学史上的兄弟俩,二人合称“苏门兄弟”。
他们在文学创作上协力配合,破除了宋代文学“旧说”的束缚,以白话文写作,提出了“热文”创作理论,开创了新的文学思潮,对于宋代散文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王安石是宋代重要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中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
他的散文以语言精练准确、层次清晰为特点,充满着深刻的思想和感人的情感。
文天祥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民族英雄,他的散文高洁卓绝,言辞深刻、感人肺腑,主张思想自由和良政为民,精神力量极具号召力,为中国文学和文化史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综上所述,唐宋八大家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宋六家)。
明初朱右最初将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的《八先生文集》,后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个唐宋作家的作品。
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八大家文钞》,共160卷。
“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
韩愈《王平甫文集序》
柳宗元《伤仲永》
苏轼《小石潭记》
苏洵《马说》
苏辙《醉翁亭记》
欧阳修《六国论》
王安石《栾城集》
曾巩《水调歌头》
韩愈奇人奇事
韩愈与叩齿庵
韩愈来到潮州后,有一天出巡,在街上碰见一个和尚,面貌长得十分凶恶,特别是翻出口外的两个长牙,更是使人害怕。
韩愈本来就是因为劝皇帝不要为迎接释迦牟尼的骨头过分劳民伤财,才被贬到潮州来的,早已对和尚没有好感了,一见这副“恶相”,更是讨厌,他想这决非好人,回去要好好收拾他,敲掉他那长牙。
韩愈回到衙里,才下轿,看门的人便拿来一个红包,说这是刚才有个和尚要送给老爷的。
韩愈打开一看,里面非金非银,是一对长牙,正好和那和尚的两只长牙一模一样。
他想,我想敲掉他的牙齿,并没说出来,他怎么就知道了呢?
韩愈立即派人四处寻找那个和尚。
见面交谈后,韩愈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很有名声的潮州灵山寺的大颠和尚;是个学问很深的人。
韩愈自愧以貌看人,忙向他赔礼道歉。
这以后,两人终于成了好朋友。
后人为纪念韩愈和大颠和尚的友谊,就在城里修了座庵,叫“叩齿庵”。
韩文公祭鳄鱼
潮州的韩江,从前有很多鳄鱼,会吃过江的人,害得百姓好苦,人们叫它做“恶溪”。
一天,又有一个百姓被鳄鱼吃掉了。
韩愈知道后很着急,心想鳄害不除后患无穷,便命令宰猪杀羊,决定到城北江边设坛祭鳄。
韩愈在渡口旁边的一个土墩上,摆了祭品,点上香烛,对着大江严厉地宣布道:“鳄鱼!鳄鱼!韩某到这里来做刺史,为的是保土庇民。
你们却在此祸害百姓。
如今姑念你们无知,不加惩处,只限你们在三天之内,带同族类出海,三天不走就五天走,五天不走就七天走。
七天不走,便要严处!”
从此,江里再也没有看见鳄鱼,所有的鳄鱼都出海到南洋去了。
柳宗元与永州
由于顺宗下台、宪宗上台,革新失败,“二王刘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土都随即被贬。
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这次同时被贬为司马的,还有七人,所以史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
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
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
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
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
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
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
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
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
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
永州之贬,一贬就是10年,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
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革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
永州十年,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封建论》、《非〈国语〉》、《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醉翁逸事
☆六一由来
公集三代以来金石刻为一千卷。
在滁州时,自号醉翁。
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
(《三朝言行录》)
☆虚心求教
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被贬滁州任太守。
此后,他时常闲游山水,并与附近琅琊寺的智仙和尚结为好友。
为便于他游览,智仙和尚带人在山腰盖了座亭子。
亭子建成那天,欧阳修前去祝贺,为之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
文章写成后,欧阳修张贴于城门,征求修改意见。
开始大家只是赞扬,后来,有位樵夫说开头太啰嗦,便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门上去看山。
欧阳一看,便恍然大悟,于是提笔将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一串文字换上“环滁皆山也”五个字。
如此一改,则文字精练,含义倍增。
文风严谨
据《宋稗类钞》记载:有一次欧阳修替人写了一篇《相州锦堂记》,其中有这样两句:“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
”交稿后,他又推敲了一下,觉得不妥,便派人骑快马将稿子追回,修改后再送上。
来人接过改稿,草草一读,很是奇怪:这不还和原稿一模一样吗?仔细研读后才发现,全文只是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改成了“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快马追回的只是两个“而”字。
但他反复吟诵后,才发现个中妙处。
原来,改句中增加了两个“而”字,意义虽未改变,但是读起来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音节和谐,增加了语言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三苏和欧阳修
苏轼兄弟俩,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苏轼二十岁刚出头的那年,他的父亲苏洵带着他和苏辙到京城去考进士。
主考官欧阳修,正在注意从考生中物色有才华的人。
第一场考试下来,他在阅卷的时候,看到一篇文章,高兴得拍案叫好。
考卷是密封的,上面没有考生的名字。
欧阳修心里想,能写出这样精采的文章,一定是一个文坛能手。
京城里有点名气的文人,欧阳修多少了解一点,这篇文章究竟是谁写的呢?他猜想了半晌,觉得从文章的风格看,很可能是他的门生曾巩。
他本来想把这篇文章评为第一名,但是曾巩是他门生,评得高了,怕人们说他偏袒,就把它评为第二。
直到发榜的那天,欧阳修才知道,那个写精采文章的不是曾巩,却是刚到京城的青年考生苏轼。
苏轼考取以后,照例要去拜见主考老师欧阳修。
欧阳修跟他谈了一阵子,觉得他气度大方,才华出众,打心眼里喜欢。
苏轼走了以后,欧阳修跟他的老同事梅尧臣说:“像这样出众的人才的确难得,我真应该让他高出一头呢!”(成语“出人头地”就是这样来的。
)
欧阳修这番话一传出去,一些读书人听了都不服气。
京城里这样多的人才,难道比不上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
后来,大家读到苏轼才气横溢的诗歌和文章,才不得不服输。
苏轼出了名,他的弟弟、十九岁的苏辙也在同年考取了进士,他们的父亲苏洵的高兴劲儿就不用说了。
但是苏洵另外有一番感触。
原来苏洵也是个擅长散文的人。
他在少年时期,没认真读书,到二十七岁那年,看到别人一个个都上进了,才发个狠劲读书。
过了一年,考进士没考中,回到家里,一气之下把他过去写的文章,一把火烧了,从头学起,果然进步很大。
这回,他带儿子到了京城,眼看儿子年轻轻的都考中了,怎么不感慨呢。
他听说欧阳修是最重视文才的,就把他几年来写的二十多篇文章托人送给欧阳修,请欧阳修指教。
欧阳修一看,苏洵的文章文笔老练,别具风格,就向宰相韩琦推荐,韩琦也很赞赏。
后来,没经过考试,破格把苏洵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
这样,苏家父子三人在当时京城中都出了名。
后来,人们把他们父子三人合起来称做“三苏”。
“东坡肉”的来历
宋朝苏东坡(1036-1101年),作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作词与辛弃疾并为双绝;书法与绘画也都独步一时。
就是在烹调艺术上,他也有一手。
当他触犯皇帝被贬到黄州时,常常亲自烧菜与友人品味,苏东坡的烹调,以红烧肉最为拿手。
他曾作诗介绍他的烹调经验是:"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不过,烧制出被人们用他的名字命名的"东坡肉",据传那还是他第二次回杭州作地方官时发生的一件趣事。
那时西湖已被葑草湮没了大半。
他上任后,发动数万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来的泥堆筑了长堤,并建桥以畅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现,又可蓄水灌田。
这条堆筑的长堤,改善了环境,既为群众带来水利之益,又增添了西湖景色。
后来形成了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
"
当时,老百姓赞颂苏东坡为地方办了这件好事,听说他喜欢吃红烧肉,到了春节,都不约而同地给他送猪肉,来表示自己的心意。
苏东坡收到那么多的猪肉,觉得应该同数万疏浚西湖的民工共享才对,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块块,用他的烹调方法烧制,连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册分送到每家每户。
他的家人在烧制时,把“连酒一起送”领会成“连酒一起烧”结果烧制出来的红烧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赞苏东坡送来的肉烧法别致,可口好吃。
众口赞扬,趣闻传开,当时向苏东坡求师就教的人中,除了来学书法的、学写文章的外,也有人来学烧“东坡肉”。
楼外楼菜馆效法他的方法烹制这个菜,供应于世,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遂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