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聚率

合集下载

第六章 共聚合-6.2 共聚组成-6.2.2 竟聚率与共聚组成曲线

第六章 共聚合-6.2 共聚组成-6.2.2 竟聚率与共聚组成曲线

F1 0.5
0
0.5 f1
1.0
6.2.2 竞聚率与共聚组成曲线
二 共聚组成曲线
(2) r1>1; r2 < 1
1 理想共聚(r1r2=1)
链自由基M1· 易与M1进行自聚 链自由基M2· 易与M1进行共聚
每一瞬间单体M1比单体M2易进入共聚物
任一瞬间所形成共聚物中M1所占比例均大于体系中单体M1所占比例 在F1=f1左上方,曲线向左上方凸起
实例
苯乙烯 - 顺丁烯二酸酐 r1 = 0.0095 ; r2 = 0
随反应进行,单体和共聚物组成如何变化? 与投料的单体组成相关
6.2.2 竞聚率与共聚组成曲线
二 共聚组成曲线
(3) r1=0; r2 → 0
2 交替共聚(r1r2=0)
共聚组成表达式
d[M 2 ] [M 2 ] 1 r2 d[M1 ] [M1 ]
二 共聚组成曲线
小结
2 交替共聚(r1r2=0)
曲线形状
图形关于对角线不对称
曲线变化趋势
r1, 曲线向左上角靠拢; r2, 曲线向右下角靠拢; r1 ,r2→0,曲线向0/0靠拢
曲线表示的意义
随着两种单体竞聚率差别的增 大,很难合成两种单体含量都 较高的共聚物 r1 ,r2→0,越易生成交替共聚物
0.82
曲线变化趋势
r1, 曲线向左上角靠拢; r2, 曲线向右下角靠拢
曲线表示的意义
0.20
理想的意义
随着两种单体竞聚率差别 的增大,很难合成两种单 体含量都较高的共聚物
6.2.2 竞聚率与共聚组成曲线
二 共聚组成曲线
(1) 理想交替共聚( r1=0; r2 = 0 )
2 交替共聚(r1r2=0)

丙烯酸丁酯竞聚率

丙烯酸丁酯竞聚率

丙烯酸丁酯竞聚率摘要:1.丙烯酸丁酯竞聚率概述2.影响竞聚率的因素3.提高丙烯酸丁酯竞聚率的措施4.丙烯酸丁酯共聚物的应用领域5.结论正文:丙烯酸丁酯(BA)是一种重要的聚合物材料,其竞聚率对其生产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丙烯酸丁酯竞聚率的影响因素、提高竞聚率的措施以及应用领域。

一、丙烯酸丁酯竞聚率概述丙烯酸丁酯竞聚率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丙烯酸丁酯与其他单体发生共聚反应时,丙烯酸丁酯的活性与另一种单体的活性的比值。

竞聚率影响共聚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能,因此对丙烯酸丁酯的生产和应用具有关键作用。

二、影响丙烯酸丁酯竞聚率的因素1.单体浓度:单体浓度越高,竞聚率越低。

这是因为高浓度单体容易发生自聚反应,降低与其他单体发生共聚反应的概率。

2.温度:温度对丙烯酸丁酯竞聚率有很大影响。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竞聚率越高。

因为高温有利于提高反应速率和分子运动,促进共聚反应的进行。

3.催化剂:催化剂对丙烯酸丁酯竞聚率也有很大影响。

合适的催化剂可以提高反应速率,从而提高竞聚率。

4.反应器类型:反应器类型对竞聚率也有一定影响。

例如,连续搅拌反应器有利于保持反应均匀进行,提高竞聚率。

三、提高丙烯酸丁酯竞聚率的措施1.选择合适的催化剂:选用高效催化剂,如钴基催化剂、锌基催化剂等,以提高丙烯酸丁酯的竞聚率。

2.控制反应温度:通过调整反应温度,找到最适宜的温度范围,以提高丙烯酸丁酯的竞聚率。

3.优化反应器工艺:采用连续搅拌反应器、提高反应器真空度等措施,有利于提高丙烯酸丁酯的竞聚率。

4.选择合适的共聚单体:与丙烯酸丁酯具有较高竞聚率的单体进行共聚,可以提高丙烯酸丁酯的竞聚率。

四、丙烯酸丁酯共聚物的应用领域1.建筑涂料:丙烯酸丁酯共聚物具有优良的耐候性、耐磨性和附着力,适用于建筑涂料领域。

2.塑料制品:丙烯酸丁酯共聚物可用于制造各种塑料制品,如聚丙烯酸酯薄膜、塑料板等。

3.粘合剂:丙烯酸丁酯共聚物具有较高的粘接强度和耐候性,可用于制造粘合剂。

竞聚率和Qe方程

竞聚率和Qe方程
4.6竞聚率
4.6.1 竞聚率的求算方法
最常用的是:低转化率的组成测定法 (1)曲线拟合法 (2)直线交点法 (3)线性化法
(1)曲线拟合法
不同配料f1--共聚分离精制相应F1
作图f1-F1
繁琐、计算量大
试差:
F1
r1
r1 f12 f1 f 2 f12 2 f1 f 2 r2
f22
r1、r2
St• St kp 145 PS VAc• VAckp2 300 PVAc
单体活性 St>>VAc ????
原因:
1) 增长反应的kp的大小,不仅取决于M还
取决于M *;
2) 缺少比较的标准,参考体系不一致。
事实上,苯乙烯的活性大于醋酸乙烯酯, 而它们的自由基的活性正好相反。
两种单体或两种自由基的活性只有与同种 自由基或单体反应才能比较。竟聚率可以用以 判别单体或自由基的相对活性。
(3)线性化法(斜截法方程)
FR方程:1950年,Fineman和Ross
推导:令: x =[M1]/[M2] y =d[M1]/d[M2] 将公式(4-10)变成:
(y
1)
x y
r1
x2 y
r2
1 x
y
r2
y x2
r1
(a)
(b)
两方程实质相同,实际计算可能不一致!?
按式 (a)处理
(y
1)
所差异。
表4-4 反应温度对竞聚率的影响
M1
M2 T,℃ r1
35
苯乙烯
甲基丙烯 酸甲酯
60 131
0.52 0.52 0.59
r2
0.44 0.46 0.54
60

竞聚率r1、r2及其物理意义

竞聚率r1、r2及其物理意义

竞聚率r1、r2及其物理意义一、竞聚率r1的物理意义竞聚率r1是指在给定时间内,一个特定区域内聚集的物体与总物体数的比值。

在物理学中,竞聚率是一种描述物体分布均匀性的参数,常用于粒子物理、凝聚态物理以及生物学等领域。

竞聚率r1的物理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竞聚率r1可以反映一个物体在空间中的分布情况。

当竞聚率r1较大时,说明物体在空间中分布较为集中,存在一定的聚集性。

相反,当竞聚率r1较小时,说明物体在空间中分布较为分散,不存在明显的聚集性。

竞聚率r1还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相互作用强度。

在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情况下,物体倾向于聚集在一起,从而增加竞聚率r1的数值。

相反,如果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或者不存在相互作用,竞聚率r1的数值会较小。

二、竞聚率r2的物理意义竞聚率r2是指在给定时间内,一个特定区域内的物体与该区域的平均物体数的比值。

竞聚率r2在物理学中也是一种描述物体分布均匀性的参数,常用于粒子物理、凝聚态物理以及生物学等领域。

竞聚率r2的物理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竞聚率r2可以反映一个特定区域内物体的密度情况。

当竞聚率r2较大时,说明该区域内物体的密度较大,物体分布较为密集。

相反,当竞聚率r2较小时,说明该区域内物体的密度较小,物体分布较为稀疏。

竞聚率r2还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相对密度。

当竞聚率r2较大时,说明特定区域内的物体相对于整体平均密度而言较为密集。

相反,当竞聚率r2较小时,说明特定区域内的物体相对于整体平均密度而言较为稀疏。

三、竞聚率r1与竞聚率r2的比较竞聚率r1和竞聚率r2都是用来描述物体分布均匀性的参数,但它们所反映的物理意义略有不同。

竞聚率r1更侧重于描述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和空间分布情况。

竞聚率r1较大时,说明物体在空间中存在明显的聚集性和相互作用;竞聚率r1较小时,说明物体在空间中分布较为分散。

竞聚率r2更侧重于描述特定区域内物体的密度情况和相对密度。

丙烯酸类单体竞聚率

丙烯酸类单体竞聚率

丙烯酸类单体竞聚率一、引言丙烯酸类单体是一类重要的合成材料,广泛应用于聚合物领域。

丙烯酸类单体的竞聚率是评价其聚合反应速率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介绍丙烯酸类单体竞聚率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部分常见丙烯酸类单体的竞聚率。

二、丙烯酸类单体竞聚率的概念丙烯酸类单体竞聚率是指在某一特定条件下,丙烯酸类单体与其他单体之间进行聚合反应的速率比例。

竞聚率高表示丙烯酸类单体更容易与其他单体发生聚合反应,反之则说明竞聚率低。

三、影响丙烯酸类单体竞聚率的因素1. 反应条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反应条件的不同会对丙烯酸类单体竞聚率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温度升高有利于提高竞聚率,但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副反应的发生。

2. 单体结构:丙烯酸类单体的结构也会影响其竞聚率。

例如,含有活性基团的丙烯酸类单体竞聚率相对较高。

3. 溶剂选择:溶剂对丙烯酸类单体的竞聚率也有一定影响。

某些溶剂可以提高竞聚率,而另一些溶剂可能抑制竞聚率。

4. 引发剂选择:引发剂的选择对丙烯酸类单体竞聚率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引发剂可以通过不同的机理促进竞聚反应。

5. 添加剂:适当添加一些特定的添加剂,如稳定剂、抑制剂等,可以调控竞聚率,提高聚合反应的选择性。

四、常见丙烯酸类单体的竞聚率1. 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竞聚率较高。

MMA具有较低的聚合活性,与其他丙烯酸类单体竞聚能力强,可与丙烯酸、丙烯酸酯等单体发生快速聚合反应。

2. 丙烯酸酯竞聚率一般较高。

丙烯酸酯具有活性基团,与其他丙烯酸类单体竞聚反应较快,可以与MMA、丙烯酸等单体共聚形成共聚物。

3. 丙烯酸竞聚率较低。

丙烯酸单体本身在聚合反应中竞聚率较低,常作为共聚物的单体之一存在。

五、结论丙烯酸类单体竞聚率是评价其聚合反应速率的重要指标。

影响丙烯酸类单体竞聚率的因素包括反应条件、单体结构、溶剂选择、引发剂选择以及添加剂的使用。

常见的丙烯酸类单体中,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酯的竞聚率较高,而丙烯酸的竞聚率相对较低。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需求可以针对不同的丙烯酸类单体选择合适的反应条件和配套材料,以提高聚合反应的效率和选择性。

竞聚率

竞聚率

压力
对竞聚率的影响较小,与温度影响相似 升高压力,也使共聚反应向理想共聚方向变化 如: MMA-AN共聚 压力 1 100 1000 atm r1· r2 0.16 0.54 0.91
溶剂 极性溶剂对竞聚率稍有影响 如 S-MMA 在不同溶剂中共聚 溶剂极性增大,r 值略微减小
斜率为r1,截距为-r2
温度对竞聚率的影响
影响竞聚率的因素
温度
M1 苯乙烯
M2 甲基丙 烯酸甲 酯
T/℃ 30 60 131
r1 0.52 0.52 0.59
r2 0.44 0.46 0.54
苯乙烯
60
丙烯腈 75 99 5 丁二烯 50 60
0.40
0.41 0.39 0.44 0.58 0.78
r1
截距斜率法 令 d[M1] d[M2]
[ M1 ] R [ M2 ]
代入微分方程
r1 R 1 =R r2 R 重排整理
R( 1)
R( 1)


-r2 r1
R2

-r2
· · ·
·
R2
作数次实验,得出相应的 R 和 值。数点得一条直线
竞聚率
竞聚率定义
竞聚率定义
竞聚率是共聚物组成方程中的重要参数,可用 来判断共聚行为,也可从单体组成来计算共 聚物组成。因此,事前应该求取竞聚率。
常用单体的竞聚率
竞聚率的测定
曲线拟合法
将不同 f1组成的单体进行共聚,控制低转化率,测 定共聚物的组成 F1,F1~f1。 根据图形,由试差法选取 r1、r2,由拟定的f1计算F1。 若计算的图形与实验图形重合,则r1、r2合用。此法 烦琐,已较少使用

4题解

4题解

2.甲基丙烯酸甲酯(M 1 )浓度为 5mol/L,5-乙基-2-乙烯基吡啶浓度为 1mol/L,竞聚 ;b.求共聚物组成与单体组成 率r 1 =0.40,r 2 =0.69。a.计算聚合物起始组成(以摩尔分数计) 相同时两单体的摩尔配比。 解答: [M 1 ] 5 a. f1 5/6 [M 1 ] [M 2 ] 5 1 f 2 =1- f 1 =1/6 b. 共聚物组成与单体组成相同,即在恒比点共聚,则: 1 r2 1 0.69 f1 0.34 2 r1 r2 2 0.40 0.69 甲基丙烯酸甲酯对 5-乙基-2-乙烯基吡啶的摩尔比为 0.34/0.66。 3.氯乙烯(r 1 =1.67)与醋酸乙烯酯(r 2 =0.23)共聚,希望获得初始共聚物瞬时组成 (摩尔分数) 醋酸乙烯酯, 分别求两单体的初始配比。 和 85%转化率时共聚物平均组成为 5% 解答: 初始共聚物瞬时组成为 5%(摩尔分数)醋酸乙烯酯的初始配比: 将r 1 、r 2 和F 2 =5%代入公式:
2
F1
(2)
1.68 0.89 2 0.89 0.11 1.68 0.89 2 2 0.89 0.11 0.23 0.112 0.93 0.85 / 100 f10 0.85 0.85 / 100 0.15 / 104
0
0
F1
0.46 0.852 0.85 0.15 0.46 0.852 2 0.85 0.15 0.52 0.152 0.77
第四章 自由基共聚合
一、论述题: 1.何谓竞聚率?简述其物理意义。 解答: 竞聚率是自由基自增长与交替增长速率常数之比, 即:
r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高分子化学4.5 竞聚率的测定与影响因素4.5.1 课件

高分子化学4.5 竞聚率的测定与影响因素4.5.1 课件
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腈在0.1NPa,10MPa , 100MPa 压 力 下 共 聚 , r1r2 值 分 别 为 0.16 , 0.54 , 0.91。
高分子化学 第四章 自由基共聚合
8
3 、溶剂的影响
溶剂对自由基共聚的竟聚率一般没有影响。 近年来发现溶剂的极性对竟聚率略有影响,但尚无 规律。在离子型聚合中,溶剂将影响聚合离子对的松紧 程度,因此对聚合速率和竟聚率有较大影响。
lg
[M 2 ]0 [M2]

1 P
lg
(1
P
[M2] [ M 1 ]0
)
r2
[M 2 ]0 (1 P [M1] )
lg
[ M 1 ]0 [M1]

lg
(1
P
[M2] [ M 1 ]0
)
[M 2 ]0
P 1 r1 1 r2
与直线交点法一样,作 r~1 r2图,直线的交点就是 ,r1的r测2 定值。
高分子化学 第四章 自由基共聚合
10
高分子化学 第四章 自由基共聚合
Measurement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reactivity ratio
竞聚率的测定与影响因素
徐州工程学院
主讲:董黎明
2015年 4月3日
4.5.1竞聚率的测定
1、曲线拟合法
将多组组成不同的 单体配料(f1)进行共聚, 控制低转化率,共聚物分 离精制后,测定其组成F1, 作F1~f1图,根据其图形 由试差法求得r1、r2。
积分法实验简单,但估算繁琐。 现在可以用核磁共振测竞聚率。
高分子化学 第四章 自由基共聚合
4.5.2 竞聚率的影响因素

竞聚率计算公式

竞聚率计算公式

竞聚率计算公式竞聚率是在共聚合反应中用于描述两种单体参与共聚反应倾向的重要参数。

它的计算公式对于理解和预测共聚物的组成有着关键的作用。

咱们先来说说竞聚率的基本概念哈。

竞聚率简单来说,就是衡量一种单体自己聚合的倾向和与另一种单体共聚的倾向的比值。

比如说,如果一种单体的竞聚率很大,那就意味着它更喜欢自己跟自己聚合,而不太愿意和另一种单体共聚。

竞聚率的计算公式通常是基于共聚合反应中的动力学数据推导出来的。

以两种单体 M1 和 M2 的共聚反应为例,它们的竞聚率分别用 r1和 r2 表示。

r1 = k11 / k12 ,r2 = k22 / k21 。

这里的 k11 是单体 M1 均聚时的增长速率常数,k12 是单体 M1 与单体 M2 共聚时的增长速率常数;k22 是单体 M2 均聚时的增长速率常数,k21 是单体 M2 与单体 M1 共聚时的增长速率常数。

给您讲个我之前遇到的事儿吧。

有一次我在给学生们讲这个竞聚率的计算公式,有个学生就特别迷糊,怎么都搞不明白。

我就跟他打了个比方,我说这就好比两个小朋友分糖果,M1 小朋友特别喜欢自己手里的那种糖果,不太愿意和M2 小朋友换,那r1 就会比较大;反过来,如果 M2 小朋友无所谓,愿意和 M1 小朋友交换,那 r2 可能就会小一些。

这么一说,这孩子好像有点开窍了。

通过竞聚率的数值,我们可以预测共聚物的组成。

当 r1 和 r2 都等于 1 时,这两种单体倾向于无规共聚,形成的共聚物中两种单体的比例接近投料比。

当 r1 > 1 且 r2 > 1 时,两种单体都倾向于均聚,容易得到交替结构较少的共聚物。

当 r1 < 1 且 r2 < 1 时,两种单体更倾向于共聚,容易形成交替共聚物。

在实际应用中,竞聚率的测定通常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比如通过改变单体的投料比,然后分析共聚物的组成,再利用数学方法计算出竞聚率的值。

这可不像做数学题那么简单,得非常细心和耐心。

竞聚率和Qe方程

竞聚率和Qe方程

1 r1 P 1 r2
(3)线性化法(斜截法方程)
FR方程:1950年,Fineman和Ross
推导:令: x =[M1]/[M2] 将公式(4-10)变成: y =d[M1]/d[M2]
x x ( y 1) r1 r2 y y
(a)
2
1 y y r2 2 r1 x x
k12 ~~~ M1 M 2 k1' 2 ~~~ M1' M 2
1' ' 2 ~~~ M 1'' M 2 k
K12, k1’2,k1’’2,反映了不同自由基与同一M2反应时的相对活性
k12=k11/r1 表4-8 链自由基-单体反应的k12值(L· mol-1· s-1)
(4)其他因素
介质的pH影响: MAA(甲基丙烯酸)与DMAEMA(N
-二乙氨 基乙酯);
pH=1,r1=0.98,r2=0.90; 系趋向交替共聚。
pH=7.2,r1=0.08, r2=0.68
Lewis酸盐影响:St和MMA在ZnCl2存在下,共聚体 聚合反应方法:聚合方法不同,共聚物组成可能会有

论:
1.单体与自由基活性次序相反:即取代基对 单体和自由基活性的影响效应恰相反; 2.取代基对单体和自由基活性的影响程度不 同--对自由基的活性影响程度>对单体 活性的影响: 苯乙烯:单体活性大,自由基活性小 醋酸乙烯酯:相反 取代基对自由基活性影响大于单体
a b c d
S + S S + VAc VAc + S
* 固定~~M1 ,以不同的第二
单体反应:
k11 ~~~ M1 M1 ~~~ M1M1

苯乙烯竞聚率

苯乙烯竞聚率

苯乙烯竞聚率
竞聚率是指在共聚反应中,两种单体参与共聚反应的速率之比。

竞聚率的值可以影响共聚物的组成和性质,因此对于共聚反应的控制和共聚物的设计非常重要。

苯乙烯是一种常见的单体,它可以与许多其他单体进行共聚反应。

例如,在自由基聚合中,苯乙烯可以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等单体进行共聚。

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苯乙烯的竞聚率可能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60°C 自由基聚合的条件下,苯乙烯(St)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竞聚率分别为r1=0.46,r2=0.60。

这意味着在该条件下,MMA 比St 更容易参与共聚反应。

此外,苯乙烯的竞聚率还可能受到催化剂、溶剂、反应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反应条件和催化剂,以获得所需的共聚物组成和性质。

需要注意的是,竞聚率的测定通常需要在实验室中进行,并且需要使用特定的仪器和方法。

如果你需要了解具体的苯乙烯竞聚率数据,建议参考相关的文献或咨询专业人士。

总之,苯乙烯的竞聚率是影响其共聚反应的重要参数之一,了解和控制竞聚率对于获得所需的共聚物性质至关重要。

竞聚率r1 r2的名词解释

竞聚率r1 r2的名词解释

竞聚率r1 r2的名词解释竞聚率 r1 和 r2 的名词解释竞聚率(Coalescence coefficient)是在液滴碰撞和聚结过程中用于描述液滴结合程度的一个参数。

其中,r1 和 r2 是两个液滴的半径。

液滴碰撞和聚结是在大气中常见的现象,例如云雾中的水滴在相互碰撞后聚结成更大的水滴,最终形成降雨。

而竞聚率则是研究这一过程中液滴的结合程度的重要指标。

竞聚率通常用一个介于0和1之间的数值来表示,数值越接近于1,说明液滴的聚结程度越高,结合得越紧密。

而当竞聚率接近于0时,表示液滴之间的结合程度非常低或几乎不存在。

竞聚率的数学推导一般基于溶液中的两个液滴之间的碰撞和结合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液滴表面上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液滴的形状、温度、粘度和表面张力等。

这些因素的不同对竞聚率的值有很大的影响。

竞聚率的数值可以通过实验测量得到,也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计算。

根据竞聚率的具体值,可以推导出液滴碰撞和聚结的速率、液滴大小分布以及降雨形成过程的变化。

竞聚率的研究在气象学、云物理学和液滴动力学等领域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云雾形成与降水过程,还可以为气象预报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此外,竞聚率的研究也在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例如,在涂料和胶黏剂的生产过程中,液滴的聚结程度直接影响着最终产品的品质和性能。

因此,通过研究竞聚率可以优化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质量。

综上所述,竞聚率 r1 和 r2 是用于描述液滴碰撞和聚结程度的重要参数。

它对于云物理学、气象学、材料科学和工程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竞聚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液滴的结合行为,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请简述竞聚率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请简述竞聚率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请简述竞聚率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竞聚率是一种描述物质竞争性吸附和集聚行为的无量纲指标,是吸附剂上单个竞争物种覆盖量与总覆盖量之比。

具体而言,竞聚率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竞聚率= 单个竞争物种覆盖量/ 总覆盖量
竞聚率的物理意义主要表征了在吸附剂表面上存在多个竞争物种时,每个物种在总覆盖量中的相对占比。

竞聚率越高,说明相对覆盖量较大的物种在竞争中占据的优势位置越显著。

竞聚率在表征吸附过程中物种竞争性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竞聚率,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情况,推测表面上各种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

这对于理解吸附体系中的竞争、选择机制以及优化吸附材料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此外,竞聚率还可以用于评价吸附系统中的稳定性和可控性,为各种应用领域提供重要参考。

竞聚率的物理意义

竞聚率的物理意义

竞聚率的物理意义
竞聚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同一地点或同一空间内不同个体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频率。

它是描述物质分子间相互作用强度的一种物理量。

在化学反应中,竞聚率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反应也越容易发生。

竞聚率的物理意义可以解释为分子间碰撞的频率,因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碰撞发生的。

当分子数量增加时,它们之间发生的碰撞数量也会增加,从而提高了竞聚率。

竞聚率还受到温度、压力、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在化学反应中,为了提高竞聚率,通常会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加热反应体系或增加压力,以增加反应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碰撞频率。

总之,竞聚率是描述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物理量,在化学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竞聚率的物理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化学反应的机理。

- 1 -。

竞聚率的名词解释

竞聚率的名词解释

竞聚率的名词解释竞聚率是一种在互联网广告领域中被广泛使用的术语,用于衡量广告位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它是指在特定时间段内,广告位上展示的广告数量与该广告位总可展示量的比率。

竞聚率可以帮助广告主和广告平台更好地理解广告位的价值,以及广告投放的效果。

对于广告主来说,他们关注的是广告位的曝光量和点击率。

竞聚率提供了一个参考指标,表明广告位有多受欢迎和竞争激烈。

高竞聚率意味着广告位受到众多广告主的追逐,竞争激烈,可能对投放效果有影响。

低竞聚率则意味着广告位相对较冷门,但这并不意味着广告位的效果不好,反而可能提供了一种更具性价比的选择。

广告平台通常通过竞价投放的方式来确定广告位的竞聚率。

广告主愿意为广告位支付的价格越高,竞聚率就越高。

竞价的背后是广告主对广告位潜在价值的认可,以及对目标受众的需求。

因此,竞聚率不仅反映了广告位的流行程度,还反映了广告主对该广告位的认可程度。

然而,竞聚率并不是衡量广告位价值的唯一指标。

广告平台还会考虑广告位的位置、内容相关性、用户体验等因素。

有些广告主可能更注重广告曝光量,而不仅仅是竞聚率。

在制定广告投放策略时,广告主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指标,而不仅仅依赖竞聚率。

竞聚率还可以为广告平台提供参考和决策支持。

通过观察和分析竞聚率的变化趋势,广告平台可以识别出热门广告位和潜在机会,为广告主提供更有效的广告投放建议。

同时,也可以通过调整广告位的竞争策略,来提高广告位的竞争力和效果。

虽然竞聚率是互联网广告领域普遍使用的指标,但它并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

广告业务的成功与否还取决于多个因素,如广告素材的吸引力、目标受众的适应性、广告投放的目的与策略等。

此外,在实际应用中,不同的广告平台可能会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和衡量标准,这需要广告主和广告平台进行深入的沟通和理解。

总之,竞聚率是一种用于衡量广告位吸引力和有效性的指标。

它通过竞价投放机制反映广告位的受欢迎程度和竞争程度,对于广告主和广告平台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竞聚率的概念及影响竞聚率大小的因素

竞聚率的概念及影响竞聚率大小的因素

竞聚率的概念及影响竞聚率大小的因素竞聚率:共聚反应中自聚能力与共聚能力的比值。

影响竞聚率大小的因素(1)温度竞聚率由两个速率常数k11与k12之比构成, 所以可用Arrhenius方程来讨论温度对其影响。

r1 < 1表示k11 < k12, 即E11 > E12. 温度上升, 活化能较大的增长速率常数k11增长较快, r1逐渐上升, 趋于1。

r1 > 1表示k11 > k12, 即E11 < E12. 温度上升, 活化能较大的增长速率常数k12增长较快, r1下降, 也趋于1。

温度上升, 共聚反应向理想共聚方向发展。

(2)压力竞聚率对压力的变化也不敏感,大体上向理想共聚的方向移动。

(3)溶剂溶剂对自由基共聚的竞聚率一般没有影响. 如果两种单体极性不同, 那么两种单体随溶剂极性改变, 其反应活性变化的趋势也会不同, 也会使r发生改变. 在离子型聚合中, 溶剂将影响聚合离子对的松紧程度, 因此溶剂对聚合速率和竞聚率有较大影响。

(4)其他因素反应介质对单体竞聚率的影响较复杂, 大致体现在以下几方面:a.粘度——不同反应介质可能造成体系粘度不同, 而在不同粘度下, 两种单体的扩散性质可能不同, 从而导致k11和k12的变化不同而改变r 值。

b.pH值——酸性单体或碱性单体的聚合反应速率与体系pH值有关, 如丙烯酸与苯乙烯共聚时, 丙烯酸会以离解型和非离解型两种反应活性不同的形式平衡存在, pH值不同会导致平衡状态的改变, r 值也随之改变. 盐类化合物---若反应介质中存在盐类物质, 将使共聚反应趋向于交替共聚。

c.聚合方法——聚合方法不同而导致竞聚率存在差异实际上是由于反应区域的局部浓度与体系宏观平均浓度不同引起的, 而不是竞聚率本身有什么变化. 乳液聚合或悬浮聚合体系, 如果两种单体的扩散速度或在水中的溶解速度相差较大, 将使得反应微区的局部单体浓度比往往不同于本体或溶液等均相共聚体系, 从而影响共聚物组成。

高聚物生产技术:自由基共聚和竞聚率

高聚物生产技术:自由基共聚和竞聚率
5
2
(3)影响竟聚率的因素 ①单体共轭效应: 一般要求两种单体都带有共轭或两种单体都不带有共轭,易进行共聚。 ②单体极性效应: 推电子基团单体使之双键上呈负电性,吸电子基团单体使之呈正电性。 两种单体极性差别越大,交替共聚倾向越大。 ③单体位阻效应: 不能均聚的1,2-二取代基单体能与单取代基单体共聚。
3. 竟聚率
(1)定义 同一种链自由基对两种不同单体竞争聚合反应能力之比。即均聚合速 率常数与共聚合速率常数之比。 对单体M1,它的竟聚率r1=k11/k12 ; 对单体M2,它的竟聚率r2= k22/k21 。
1
(2)竟聚率的意义 r1 = 0,表示k11 = 0,活性端基不能自聚; r1 = 1,表示k11 =k12,活性端基加上两种单体难易程度相同; r1 >1,表示活性端基有利于加上同种单体; r1 <1,表示活性端基有利于加上异种单体; r1 = ∞,表示活性端基只能加上同种单体,不能共聚。 由此可见,竟聚率反映了单体自聚和共聚能力的竞争。
3
④温度: 温度对于竟聚率影响不大;温度升高使共聚反应趋于理想共聚。 ⑤压力: 压力对竟聚率的影响不大;在共聚反应中,升高压力,共聚反应向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共聚方向发展。
4
⑥溶剂: 溶剂对自由基共聚一般没有影响。在离子型聚合中,溶剂将影响聚 合离子对的性质,溶剂极性越大,共聚倾向于交替共聚。 ⑦其它因素: 介质的PH值增大,共聚倾向于交替共聚;某些盐类将增加交替共聚 影响。

丙烯酸丁酯竞聚率

丙烯酸丁酯竞聚率

丙烯酸丁酯竞聚率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竞聚率的概念
2.丙烯酸丁酯的竞聚率
3.乳液共聚时的加料方法
4.苯乙烯和丙烯酸丁酯的竞聚率对比
5.结论
正文
一、竞聚率的概念
竞聚率是指在共聚过程中,不同单体之间的聚合反应速度常数之比。

它反映了各单体在共聚物中的相对含量,对于乳液共聚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丙烯酸丁酯的竞聚率
丙烯酸丁酯(n-butyl acrylate,简称 BA)是一种常用的乳液共聚单体,其竞聚率通常较低。

在乳液共聚过程中,丙烯酸丁酯往往与苯乙烯等其他单体共聚,以提高共聚物的性能。

三、乳液共聚时的加料方法
在乳液共聚过程中,加料顺序对于共聚物的性能有很大影响。

一般而言,先加入竞聚率较低的单体,如丙烯酸丁酯,再加入竞聚率较高的单体,如苯乙烯。

这样可以使共聚物中各单体的含量更加均匀,提高共聚物的综合性能。

四、苯乙烯和丙烯酸丁酯的竞聚率对比
苯乙烯(styrene,简称 S)是一种常用的乳液共聚单体,其竞聚率
通常较高。

与丙烯酸丁酯相比,苯乙烯在共聚过程中的聚合反应速度常数更大,因此容易在共聚物中形成较多的含量。

五、结论
总之,丙烯酸丁酯的竞聚率较低,适合与苯乙烯等其他单体共聚,以提高共聚物的性能。

竞聚率的概念

竞聚率的概念

竞聚率的概念竞聚率是一个概念,它表示在不同颜色的光子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当某个颜色的光子数大于另外的颜色的光子数时,它们会发生非常规性的吸收和发射,这时候就会造成该颜色的光子数比另外的颜色少。

但它不能说明两个物体颜色之间的差异。

那么在光学里什么是共振呢?我觉得你可以理解为“让一个电路工作”,因为这样做对电路没有影响。

而我觉得所谓的共振,就是将无数种不同频率的光线统合起来,并且将这些光线按照不同的位置分布,最后能够获得效果最佳的最优设计。

竞聚率就是在有限长的两种颜色的光波(其中的波长数大于1)在特定条件下产生同频共振时,这种波长的吸收系数与光波波长的乘积,在这里波长指的是光子或者粒子在自由空间中的波长。

竞聚率是对给定波长的波长度量,主要用于描述各种物质对红、绿等色光吸收系数随波长变化的情况。

每一种物质都具有其固定的吸收特性,因此不同物质对红、绿等色光的吸收系数是不同的,从而决定了它的红、绿等色光的竞聚率也不同。

如一束单色光波长为555mm的红光通过物质后,波长减小为485mm,其红光的竞聚率从17%增加到40%。

什么是共振呢?我觉得你可以理解为“让一个电路工作”,因为这样做对电路没有影响。

而我觉得所谓的共振,就是将无数种不同频率的光线统合起来,并且将这些光线按照不同的位置分布,最后能够获得效果最佳的最优设计。

而这种设计则是针对吸收和发射等问题来考虑的。

比如在吸收方面,吸收的原理就是吸收,吸收的好处就是可以减少其他光线的干扰。

但如果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改变吸收的特性的话,也可以提高它的发射功率,使它能够达到更大的亮度,这个就是吸收的反面--------反射,反射虽然是一种基本的光的折射,但是经过反射镜进行反射,它会造成损失,并且对透明体来说,一部分的入射光还被它挡住了。

所以一般反射器的亮度只有入射光强度的10%~20%,有时甚至只有入射光强度的5%~10%。

根据反射角的不同,我们又把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体e值Q值
苯乙烯标准单体-0.81
异丁基乙烯基醚-1.770.023
特丁基乙烯基醚-1.580.15 Array p-二甲氨基苯乙烯-1.37 1.51
-甲基苯乙烯-1.270.98
异戊二烯-1.22 3.33
正丁基乙烯基醚-1.20.087
甲基丙烯酸钠-1.18 1.36
乙基乙烯基醚-1.170.032
N-乙烯基吡咯烷酮-1.140.14
醋酸烯丙酯-1.130.028
醋酸2-氯烯丙酯-1.120.53
p-甲氧基苯乙烯-1.11 1.36
13-丁二烯-1.05 2.39
茚-1.030.36
p-甲基苯乙烯-0.98 1.27
异丁烯-0.960.033
氟乙烯-0.820.025
苯乙烯参考标准-0.820.025
丙烯-0.780.002
异氰酸乙烯酯-0.70.16
乙烯撑碳酸-0.650.007
P-碘乙烯-0.4 1.17
m-氯苯乙烯-0.36 1.03
p-氯苯乙烯-0.33 1.03
4-乙烯基批啶-0.281
p-苯乙烯磺酸-0.26 1.04
醋酸乙烯酯-0.220.026
p-氰基苯乙烯-0.21 1.86
乙烯-0.20.015
丙烯酸钠-0.120.71
乙烯磺酸-0.020.093
烯丙基氯0.110.056
氯乙烯0.20.044
丙烯酸乙酯0.220.52
甲基丙烯酸正己酯0.340.67
烯丙醇0.360.048
偏氯乙烯0.360.22
p-硝基苯乙烯0.39 1.63
甲基丙烯酸正壬酯0.390.82
甲基丙烯酸甲酯0.40.74
肉桂酸甲酯0.480.14
衣康酸0.50.76
甲基丙烯酸乙酯0.520.73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0.57 1.03
丙烯酸甲酯0.60.42
N-羟甲基丙烯酰胺0.630.39甲基丙烯酸0.65 2.34甲基乙烯酮0.680.69丙烯醛0.730.85 -氯代丙烯酸甲酯0.77 2.02甲基丙烯腈0.81 1.12衣康酸酐0.88 2.5丙烯酸缩水甘油酯0.960.55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0.98 1.13丙烯酰氯 1.02 1.78丙烯酸丁酯 1.060.5丙烯酸正辛酯 1.070.35丙烯酸正葵酯 1.120.42丙烯酰胺 1.19 1.12丙烯腈 1.20.6甲基丙烯酰胺 1.24 1.46反丁烯二酸二乙酯 1.250.61顺丁烯二酸二甲酯 1.270.09甲基乙烯基砜 1.290.11顺丁烯二酸二乙酯 1.490.059反丁烯二酸二甲酯 1.490.76 N-丁基顺丁烯二酰亚胺 1.75 3.08顺丁烯二酸酐 2.250.23偏氟乙烯 2.5820.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