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动脉压脑梗塞预后关系
脑出血与脑梗死患者baPWV及ABI的差异比较研究
![脑出血与脑梗死患者baPWV及ABI的差异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6dadb46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4b.png)
脑出血与脑梗死患者baPWV及ABI的差异比较研究毛海艳;杨玉恒;李更新;宫进亮;李敬文;马桂芬【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与脑梗死患者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和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应用全自动动脉硬化测定仪测定脑出血、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人baPWV、ABI及相关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脑出血患者仅右侧baPWV高于脑梗死患者(P<0.05),其余年龄,四肢收缩压、平均动脉压、舒张压,ABI和左侧的baPWV与脑梗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管病患者(脑出血、脑梗死)年龄,四肢收缩压、平均动脉压、舒张压和左、右两侧的baPWV数据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ABI 及身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aPWV可以定量反映血管的损伤程度,脑出血与脑梗死患者的baPWV均增高,且存在差异的趋势,临床需要差异性治疗.【期刊名称】《河北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34)008【总页数】4页(P880-883)【关键词】脑出血;脑梗塞;脉搏波传导速度;踝臂指数【作者】毛海艳;杨玉恒;李更新;宫进亮;李敬文;马桂芬【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3科,河北,迁安,064400;河北省迁安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3科,河北,迁安,064400;河北省迁安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3科,河北,迁安,064400;河北省迁安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3科,河北,迁安,064400;河北省迁安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3科,河北,迁安,064400;河北省迁安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3科,河北,迁安,064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4;R743.33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和脑梗死)是目前中国发病率最高的血管疾病,超过了冠心病,并且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严重威胁着居民生命及健康。
奥拉西坦、丁苯酞治疗脑梗塞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奥拉西坦、丁苯酞治疗脑梗塞的疗效及预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ba4cc5f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6c.png)
奥拉西坦、丁苯酞治疗脑梗塞的疗效及预后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奥拉西坦、丁苯酞治疗脑梗塞的疗效及预后。
方法:筛选我院2019年1月~2020年4月收治的7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采取奥拉西坦+丁苯酞)和对照组(35例,采取奥拉西坦),对比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认知能力和肢体运动能力、脑梗死相关指标水平均发生明显好转,且不良反应个例少,安全有效,P<0.05。
结论:围绕脑梗塞病情转归,开展奥拉西坦+丁苯酞联合用药,可有效提升认知功能水平,减轻认知障碍症状,提升肢体功能水平,减轻脑梗死症状,用药安全有效,副作用少,值得广大医患信赖。
关键词:奥拉西坦;丁苯酞;脑梗塞Efficacy and prognosis analysis of oxacetam and butylphthalide in treating cerebral infarctionRen QianlingSichuan Gem Hospital, Chengdu, Sichuan 610213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icacy and prognosis of olacitane and butylphthalide in treating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7A total of 70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9 to April 2020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p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35 cases, oxiracetam + butylphthalide) and the control group (35 cases, oxiracetam), and the treatmenteffect was compar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cognitive ability, limb movement ability and the level of cerebral infarction related indicator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the adverse reactions were less, which wassafe and effective (P < 0.05)..Conclusion: Around the outcome of cerebralinfarction, the combination of oxxid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level of cognitive function, reduce cognitive impairment, improve limb function, reduce cerebral infarction symptoms, safe and effective, which is worthy of the trust of doctors and patients.Key words:oracetam; buphthalide; cerebral infarction脑梗死值得是脑组织损害类疾病,多以缺血、缺氧和脑部血流受阻所致,是临床上多发的一种脑血管疾病,据临床统计,脑梗死在所有的脑组织受损类疾病中约占据75%,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国内约有150万左右的脑梗死患者,因此病而去世的患者更多达120万左右,除此以外,即便侥幸保住性命,也会落得一身残疾,据统计约有75%的脑梗死患者在发病中出现残疾症状,对患者的身心危害极大[1]。
脑梗死
![脑梗死](https://img.taocdn.com/s3/m/49db08630b1c59eef8c7b4f2.png)
疾病名:脑梗死英文名:cerebral infarction缩写:CI别名:脑梗塞ICD号:I63.9分类:神经内科概述: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是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脑部病变。
脑梗死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的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失的症候。
脑梗死发病24~48h后,脑CT扫描可见相应部位的低密度灶,边界欠清晰,可有一定的占位效应。
脑MRI检查能较早期发现脑梗死,表现为加权图像上T1在病灶区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MRI能发现较小的梗死病灶。
流行病学:我国1986~1990年大规模人群调查显示,脑卒中发病率为109.7/10万~217/10万,患病率为719/10万~745.6/10万,死亡率为116/10万~141.8/10万。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约为1.3∶1~1.7∶1。
脑卒中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增加,45岁后均呈明显增加,65岁以上人群增加最明显,75岁以上者发病率是45~54岁组的5~8倍。
存活者中50%~70%病人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1990年张葆樽等进行的580多万人口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重症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为115.61/10万,患病率为256.94/10万,死亡率为81.33/10万,我国每年新发生脑卒中病人近150万人,年死亡数近100万人。
脑梗死病人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
病因:脑血管病是神经科最常见的疾病,病因复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根据常规把脑血管病按病因分类分为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改变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另外,临床上许多人即使具备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却未发生脑血管病,而一些不具备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却发生脑血管病,说明脑血管病的发生可能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和不良嗜好等。
反搏
![反搏](https://img.taocdn.com/s3/m/0a0b913e3968011ca3009142.png)
复苏脑灌注的影响
导师:急救医学中心主任 王立祥教授
学生:徐州医学院研究生 窦微微同学
前 言
反搏与复苏
自主循环恢复后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为脑缺血 缺氧性损害。有研究表明,提高平均动脉压可以 welcome to use these PowerPoint templates, New 改善脑功能及其病理变化,平均动脉压高于 Content design, 10 years experience 80mmHg 的CA患者,其神经系统预后明显较好。 在心肺复苏初始阶段就应尽早增加脑循环的血流 和血氧供给以维持脑组织的灌注,这对于心肺复 苏至关重要。 促进复苏的方法众多,其中反搏是借助外力作 用使动脉内血液瞬时反向流动,增加主动脉内血 流量,维持心脑血流灌注,以提高复苏成功率的 辅助循环方法。
操作方法:按压板-腹部中线偏左,100磅压力, 频率:100次/分,按压与放松比例 1:1。
相关研究:心脏骤停犬模型中,OAC-CPR增加了颈内动脉血流 量,提高了脑灌注。 OAC-CPR产生的呼吸运动能够达到自主呼吸时的肺 泡通气量,满足组织血氧需求。
作用机制:腹部脏器血流占全身总血流的25%;腹部受压时, 血管内血液向心脏回流,膈肌上移,胸内压增加 挤压心脏泵出血液;腹部放松时,膈肌回位,促 成被动吸气动作。 研究结论:OAC-CPR可单人实施、有效提高心脑血流灌注和血 氧饱和度、避免肋骨骨折,但存在血液局部反流 。
内容
抗休克裤 下肢充气加压
插入式腹部按压
单纯腹部按压
单纯腹部提压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
体外反搏
1. 抗休克裤
作用机制:保存全身总血容量;将全身血流再分配。
相关研究:在心脏骤停狗模型中,颈内动脉血流增加一 倍。血压升高45mmHg,缓解脑灌注不足。 下肢血液回流有助于改善神经系统预后。 升高平均动脉压,从而改善神经系统预后。 研究结论:抗休克裤能明确的止血,升高平均动脉压。 增加脑灌注,从而改善复苏后神经系统功能 , 尤其对创伤、产科及大失血患者的急救复苏 有重要意义。
急性脑卒中血压的管理
![急性脑卒中血压的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de286530c281e53a5802ffa2.png)
急性脑卒中血压管理----卒中治疗中永恒的主旋律高血压作为脑血管病最重要的、独立的危险因素,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升高都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正相关,并呈线性关系。
研究表明收缩压大于160mmhg和舒张压大于95mmhg,卒中相对风险约为血压正常者的4倍!为了不让悲剧的发生,我们必须在一二级预防重把控制血压作为重中之重,有效控制高血压可使卒中发生率减少一半,这是大家都明白的共识。
[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后第一周,血压可以自动下降,使得临床医师更倾向于保守。
然而,在脑血管病的急性期(1周内),在缺血的脑组织,脑的自动调节功能受损,使得脑血流的与外周血压的改变成比例。
这可能与在缺血区,脑血管已经最大限度的扩张,在血压降低时血管已经不能再进一步扩张有关。
过于积极的控制血压可以梗塞灶的扩大,并导致病情加重。
另一方面,血压过高可以增加缺血区的出血转化机会,尤其是在使用可以增加出血倾向的抗凝、抗血小板和纤溶等药物时。
另外,脑血流的过度灌注可以加重脑水肿,尽管这一推测未被多数证实。
一、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降压药物的使用原则急性脑血管病的血压增高的治疗指南基于以下原则:1)使用短效药物,容易控制,避免引起血压的过度降低和突然降低,首选的药物是静注拉贝洛尔、依托普利,更为积极且容易控制的方法是静滴硝酸甘油、硝普钠和艾司洛尔。
在急诊室最常用的是舌下含服硝苯地平,但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应视为二线药物,因为与静脉用药相比,起效慢、难以控制,引起的血压下降较为急速;2)低剂量开始;3)避免降低脑血流量的药物(如:普萘洛尔,倍他乐克);4)除了心衰之处,避免使用利尿药物;5)应定期进行神经系统检查,观察有无肌力和意识状态的改变。
如何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的加重,则血压的处理应更加保守。
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压处理指南由于缺血脑组织脑血流的自动调节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在缺血局部脑血流的维持几乎完全依赖于动脉血压。
大部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具有高血压病史,基础动脉压高,脑血流的自动调节范围更高、更窄。
急性脑梗塞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急性脑梗塞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5ce7b18a2161479171128ff.png)
・1 4 ・ 4
成 , 扰细胞 内信号传导和激 活核酸 内切酶等途径 加重缺血损 干
害。这些 毒性反应在缺血半暗带尤为 明显,因此高血糖可能加 速了缺血半暗带脑组织 的死亡 。 本文高血糖组与非高血糖组
维普资讯
20 07年 6月第 4卷第 6 期
死亡 。 1 治 疗 , 4
11一般 资料 , 病例选 自 20 0 3年 1月 ̄2 0 06年 l 2月住院 的急性脑梗塞 病人共 4 0例 ,其 中男性 3 2 ,女性 1 8 ,年龄 3 8 2例 5例 6岁~ 9 ,平均年龄 6 . 2岁 5 7岁,糖尿病病人 7
I床研究 ・
27 6 第 卷 6 Wl e De 0 年 月 4 第 期 o Hl it 0 r a g d t s h
急性脑梗塞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叶 林
( 西荔 浦 县人 民 医院 广
5 60 ) 460
[ 摘
要] 本 文分析 了 40例经 CT证 实的急性脑梗 塞病人 , 8 发现不能进行溶栓 治疗 、 急性期血糖升高、 脑梗 塞的面积越 大、 溶栓 血糖 白细胞 梗塞面积
1 分 组 . 3
按经溶 栓治疗 的分为溶栓组 ,不经溶栓 治疗的为非溶栓 组 :按血糖值分为高血糖组 (6 1m lL > .m o / )与非高血糖组 :按
非 溶栓组 、多叶脑梗塞组 、高血糖组 、高白细胞组 治疗 的 疗效、有效 率、死亡率见表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https://img.taocdn.com/s3/m/d0823d255f0e7cd1842536c0.png)
影响脑血流的主要因素
5、二氧化碳和氧气:脑动脉和毛细血管血液二氧化碳分压 (paCO2)改变非常敏感,正常时paCO2约为40mmHg,波 动范围2.6-6.0mmHg, paCO2每变动1.0 mmHg可引起12ml脑 血流改变。过度通气使paCO2降至15-20mmHg时脑血管收 缩,脑血流量约降75%。肺疾病时由于CO2储留,paCO2增 高可引起血管强烈扩张,导致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氧气 对脑血流作用相反,正常动脉血O2分压(PaO2)约为 100.0mmHg,与年龄有关,当PaO2降至80mmHg一下时,脑 血流开始增加,降至35mmHg时脑血流增加至最大,是人 类耐缺氧的最低值,若paO2进一步降低会出现意识障碍和 死亡。 6、血液流变学:血液的流动性、凝集性、血细胞的变形性、 聚集性等也影响脑血流。
可干预因素 1、高血压 2、心脏疾病 3、糖尿病 4、TIA及脑卒中史 5、高血脂 6、吸烟 7、肥胖与生活方式 8、口服避孕药易发生缺血性卒中。 9、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与缺血性卒中正相关,与血液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呈负相关,补充维 生素B6、维生素B12和叶酸能减少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九、TIA发病机制:
定义(新旧概念区别)
旧概念定义
突然出现的局灶性或全脑神经功能障 碍,持续时间不超过24h,且排除非血管源 性原因
新概念定义(中国TIA专家组推荐2007) 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 神经功能缺损发作,典型临床症状持续不 超过1h, 且在影像学上无急性脑梗死的证据
四、TIA与脑梗死的关系
十三、治疗
二)、新发TIA应按“急症”处理 新近发生(48h内)的TIA预示短期内 具有发生卒中的高度危险,应作为重要的 急症处理。
十三、治疗
急性脑梗塞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全)
![急性脑梗塞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全)](https://img.taocdn.com/s3/m/ea770a48c1c708a1284a44b5.png)
2)吸氧和通气支持:轻症、无低氧血症的卒中患者无需常规吸氧,对脑干 卒中和大面积脑梗死等危重患者或有气道受累者,需要气道支持和辅助通 气。
3)血糖:脑卒中急性期高血糖常见,可以是原有糖尿病的表现或应急反应。 应常规检查血糖,当超过10mmol/L 时应立即予以胰岛素治疗,将血糖控制 在7.7~10mmol/L。
急性期治疗
(1)一般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包括维持生命体征和处理并发症。 1)血压:急性缺血性卒中高血压的调控应遵循个体化、慎重、适度原则。
在发病24小时内,为改善缺血脑灌注、维持较高的血压是非常重要的,通常 只当收缩压>200mmHg或舒张压>110mmHg时,才需要降低血压(特殊情况如高 血压脑病、蛛网膜下腔出血、主动脉夹层分离、心力衰竭和肾衰竭等除外)。
患者性别:男
患者年龄:60岁 主诉:右侧肢体无力2月,加重15天。 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无力,右侧嘴角歪斜,言语不能,无 其他伴随症状,1小时后急诊于当地县医院,查头颅CT无明显出血灶, 行溶栓治疗,4-5小时后右侧肢体可自行活动,嘴角歪斜好转,言语 流利,继续住院治疗,复查头颅CT:左侧尾状核、基底节区多发梗 塞灶,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对症支持治疗,
生化检查
三大常规、肝肾功、电解质、血脂、凝血、甲功等检验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明确:急性脑梗塞;2、2型糖尿病
脑血流量的调节:虽然脑重量仅占体重的2%~3%,但正常成人全脑血流量 约800~1000ml/min,占每分心搏出量的20%,葡萄糖和氧耗量占全身供给量的 20%~25%。脑组织中几乎无葡萄糖和氧的储备,当脑血供中断导致脑缺氧 时,2分钟内脑电活动停止,5分钟后脑组织出现不可逆性损伤。按平均脑质量 为1500g计算,健康成人的平均脑血流量为55ml/(100g·min)。脑血流量分布不 均匀,大脑皮质可达77~138ml/(100g·min),而脑白质仅约为皮质的1/3。脑血 流量与脑灌注压成正比,而与脑血管阻力成反比,与脑血流量自动调节相关的 因素包括:脑灌注压、脑血管阻力、化学因素和神经因素等。
脑卒中的血压管理
![脑卒中的血压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addcb28565ce0508763213d2.png)
4
随机对照试验还未确定,卒中或短暂性缺血发作后开始降压治疗的最
佳时间。在出院前应开始或调整降压治疗
急性治疗期未开始降压治疗的患者,应进行基础护理或卒中预防服务的随访安排,
4
以进行持续评估和管理。注:血压管理是所有医疗队员的责任,最初卒中患者需要
经常监测(如每月),直到血压达标,并确定最佳治疗
5
对于儿童,降压的目标应该是低于年龄,身高和性别规范值表的第95百
F
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该在24小
时内谨慎地降低血压(例如不超
过20%)
D
• 所有急性卒中患者在卒中 发作后48小时内都应密切
监测血压
B
• 对于脑内出血患者,血压 可急剧降低至目标收缩压
约140mmHg(但不能明显
更低)
澳大利亚卒中管理临床指南 2017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早期管理
• AIS 患者,如伴有其它合并症(例如,共存的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急性心衰, 主动脉夹层,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或者先兆子痫 / 子痫),早期降压治疗 是有指征的。初始血压降低 15% 可能是安全的
• 对于血压<220/120 mmHg,未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或血管内治疗,并且 没有合并症需要紧急降压治疗的患者,在 AIS 后最初的 48 至 72 小时内启动 或重新启动降压治疗对于预防死亡或神经功能缺损无效
• 对于血压 ≥ 220/120 mmHg,未接受静脉应用阿替普酶或血管内治疗,并 且没有合并症需要紧急降压治疗的患者,在 AIS 后最初的 48 至 72 小时内启 动或重新启动降压治疗的疗效是不确定的。卒中发作后最初的 24 小时内血压 降低 15% 可能是合理的
• 首选生活方式治疗,监测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 • 3个月后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降压药物治疗
陈绍宏对脑梗塞治疗经验
![陈绍宏对脑梗塞治疗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d784bfdd6bd97f192379e951.png)
陈绍宏对脑梗塞治疗经验摘要】本人有幸成为四川省名老中医陈绍宏教授经验继承之一,陈老在治疗脑梗塞病人时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
一旦发生以西医治疗为先,中医辨证施治巩固提高疗效,在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结合康复训练减少残障。
脑梗塞病人的体质、发病原因以及基础疾病等方面存在不同,陈老在临床治疗以抓病机辨证为原则。
脑梗塞患者在辩证治疗上,多分为虚、瘀、痰、火、风证型,治法上以益气活血,泄热熄风。
现就其经验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脑梗塞;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图分类号】R65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05-0313-011诊断脑梗塞中医亦称之为“卒中”多属中经络证,临床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以歪僻不遂为主证,一般具有起病急、进展快,多数有头痛,呕吐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全脑症状,有局灶征和体征,或脑膜刺激征,多数病例发病24小时后CT逐渐显示低密度梗死灶。
2病因病机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隧,蒙蔽清窍,而形成上实下虚,阴阳互不维系的危急证候。
其发病机理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瘀(血瘀),其中以元气虚为其根本。
脑梗塞是指脑部的动脉系统中(主要为颈内-大脑中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两个脑供血系统)的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动脉管腔狭窄、闭塞,导致该动脉供血区局部脑组织的坏死,临床上表现为偏瘫、偏身麻木、讲话不清等突然发生的局源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3治疗对脑梗塞的病人采取中西医结合,一旦发生要以西医治疗为先,中医辩证施治提高疗效,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对有肢体、言语、吞咽障碍的患者要早期康复介入训练或治疗。
31西医治疗311急性期治疗原则(1)早期治疗:治疗应卧床休息、头部放平,必要时给吸氧,血管扩张剂和抗凝治疗。
外伤性脑梗塞临床诊疗体会论文
![外伤性脑梗塞临床诊疗体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57bd3e35ef7ba0d4a733bf1.png)
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诊疗体会【摘要】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脑梗塞的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提高对外伤性脑梗塞(tci)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tci 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情况。
结果 121例患者按gos结果分级,死亡31例(26%),死亡原因为脑疝引起中枢性脑干功能衰竭。
植物状态18例(15%),重残23例(19%),中残30例(25%),良好19例(16%)。
结论 tci发生机制复杂、并发症多,常引起比较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预后差,病死率高。
早期诊断和早期综合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动态ct或mri检查可尽早发现外伤性脑梗塞,对tci的治疗以多种药物联合必要时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
【关键词】颅脑损伤;脑梗塞;诊断;治疗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23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999-02颅脑损伤后可伴发多种并发症,tci是继发颅脑脑损害之一,特别是大面积脑梗塞会严重损害脑功能,导致病情恶化,预后变差,致死致残率较高[1]。
本文就1998年1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121例tci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总结如下,进一步探讨tci的致病因素、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21例,男79例,女42例,年龄3-78岁,平均年龄41岁,均有颅脑损伤病史,包括道路交通事故伤87例,高处坠落伤21例,打击伤13例。
12 临床表现按入院时格拉斯哥评分(gcs)统计,3-8分41例,9-12分47例,13-15分33例。
入院时有一侧瞳孔变大21例,双侧瞳孔直径变大者14例,有血压下降及休克者13例,失语17例,癫痫发作15例。
13 影像学检查患者入院首次ct检查6h内均无脑梗表现。
硬膜外血肿17例,硬膜下血肿23例,脑挫裂伤59例,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弥漫性轴索损伤5例。
治疗过程中患者若出现意识改变、肢体活动障碍、精神症状等改变及时复查头颅ct或mr。
医学专题脑卒中流行病学.
![医学专题脑卒中流行病学.](https://img.taocdn.com/s3/m/92656f6e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d0.png)
图1所示为我国6城市调查脑卒中的患病(huàn bìnɡ)、发病、死亡年龄专率的半对数线图
第十六页,共五十页。
(六)性别差异
脑卒中的死亡率与发病率:男性略高于女性; 比较45~54岁、55~64岁、65~74岁3个年龄组男女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ABI)与心肌梗塞(MI)的发病率,发现男、女性ABI发病率几乎相等,而MI发病率则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男性ABI发病率低于MI的一半,而女性则二者相近。 为什么女性对冠心病有更大的“免疫力” 目前尚不清楚,但由此可以说明,脑梗塞与冠心病心肌梗塞,虽然有相似的病理学基础(动脉粥样硬化),但在病因学与发病机理上都有不同之处,有待(yǒudài)进一步研究阐明。
第七页,共五十页。
5.年龄 65岁以下>65~74岁> 75~84岁> 85岁以上。 6.病后失能程度 不能自己行走的 年后生存者不足一半; 而长期卧床者,只能存活-年半; 7.其他 如有无痴呆,括约肌功能状态及大脑半球受累(shòu lěi)等,均影响存活时间。对后者,与通常意料的相反,如非优势半球受累(shòu lěi),预后则更差。
第十八页,共五十页。
图2 脑卒中发病率与死亡率地理分布差异(chāyì)示意图(箭头示由高向低)
第十九页,共五十页。
(八)分型相对(xiāngduì)频率
①欧美作者的报显示脑梗塞的比例大,占2/3~4/5,而脑出血仅占1/20~1/6; ②欧美作者的报告中蛛网膜下腔出血与难分类卒中所占比例高于国内报告; ③国内各报告的脑卒中亚型构成大体一致,脑出血所占比例远高于欧美,蛛网膜下腔出血与难分类卒中所占比例甚小,但脑梗塞仍构成脑卒中的主体,占1/2或稍多; ④日本的结果居于中国与欧美之间,脑出血比例高于欧美低于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与难分类卒中则接近于欧美; ⑤我国台湾省的报告亦显示脑出血;比例高于脑梗塞; 为什么中国人、日本人脑出血比例高,原因尚不清楚,日本的病理学家认为日本人与中国人的脑内血管壁中层结构较西方白种人更为薄弱,因而更易破裂出血,但此说法尚未获得证实(zhèngshí)及广泛接受。 表3
平均动脉压与脑梗塞预后的关系
![平均动脉压与脑梗塞预后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70346c83daef5ef7ba0d3cd2.png)
【摘要 】目的 探 讨血压水平对急性脑梗塞 (MS)神 经功能缺损恢复的影响 。方法 将 160例 AIS患者 随机分 A、B两组。A组予
生脉 注射 液静 滴 ,B组 常规 治疗。观 察 2组患者的血压变化 ,脑卒 中量表 (CSS)评 分和神 经功能缺损 症状加重病 例数。结果 治疗后
A组 的平均血压明显 高于 B组 (P <0.001),B组 患者神 经功能缺损加 重例数 多于 A组 。结论 在 AIS急性期 适量提 高血 压有益 于
健 康大 视野 (医学版 ) 2011年 3月 第 3期 Health Horizon·Me ̄eM Sciences
论
著
作用越强 ,机体发 生动 脉粥样 硬化 越严 重 )。患者 活动 多 了 ,卧 床时 间正 常了 ,心态也逐渐趋 于 良性 的平衡 状态 ,很快恢 复 了健
康 。 3.4 药 物不 良反应方面 的辨证施护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ects of blood pressure levels on neural function recovery in acute isehemie stroke(MS).Meth-
ads 160 c8se8 of.MS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A and B). e patient s in A group infused respect ively wit h Shengmai in-
例 ,年龄 41—79岁 (平均年龄 6o岁 ),女性 72例 ,年龄 43—79岁 同时内环境也随病人 病情轻 重而 改变 re much more in B group than that of A group.Conclusions This study showed that improving BP is good for recovery t he ner v-
脑梗塞的预后评估和预后指标
![脑梗塞的预后评估和预后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3469e145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b7.png)
脑梗塞的预后评估和预后指标脑梗塞(cerebral infarction),又称脑缺血性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内血液供应不足而导致的大脑组织缺血坏死的病变。
脑梗塞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针对脑梗塞患者的预后评估和预后指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实际意义,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一、脑梗塞的预后评估脑梗塞的预后评估是对患者在发病后的康复和生存情况进行客观评价的过程,旨在预测患者的恢复情况,并为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脑梗塞的预后评估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神经功能评估:通过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包括感觉、运动、言语等方面的功能,来判断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和恢复情况。
2. 影像学评估:通过脑部CT、MRI等影像学检查,评估患者脑部组织的缺血和坏死情况,以及血管通畅度等指标,对预后进行判断。
3. 神经电生理学评估:通过神经电生理学检查,如脑电图、经颅多普勒超声等,评估患者脑电活动状态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对预后进行评估。
4. 心血管评估:脑梗塞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因此,对患者的心血管状况进行评估,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可以提供预后评估的重要信息。
二、脑梗塞的预后指标脑梗塞的预后指标是指通过对患者临床、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等多种指标的综合评估,来预测患者的康复和生存情况。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脑梗塞预后指标:1.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NIHSS评分是一种用于评估脑卒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指标。
通过对患者的意识、语言、运动等方面进行评估,一般评分范围为0-42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越严重。
2. 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mRS评分用于评估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残疾程度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评分范围为0-6分,0表示无症状,6表示死亡。
脑梗塞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脑梗塞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f19f0f8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f0.png)
脑梗塞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近年来脑梗塞的发生几率明显上升,患者由于不同的原因,身体向大脑的供血出现异常,导致大脑组织无法正常的获取血液,从而脑细胞长期处于缺血缺氧的状态,会逐渐发生坏死,对神经系统及功能产生严重的损害。
脑梗塞患者的症状表现较为复杂,不同患者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有些患者症状表现轻微,甚至根本没有明显的症状,有些患者会出现头晕目眩、意识模糊、失语、偏瘫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
随着医学的进步,我们对于脑梗塞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治疗的效果也不断提升,而当前祖国医学在临床中的应用,更为患者预后效果的提升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那么,中医和西医在治疗脑梗塞方面存在什么样的差异,两种治疗方法又如何结合应用呢?咱们今天就一起来看一下。
中西医在疾病的认识和分析上存在着各自的差异特点,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刚才我们了解了西医对于脑梗塞疾病的认识,那么中医优势如何分析脑梗塞的呢?一、中医如何认识脑梗塞?中医对于脑梗塞的认识比较早,其疾病可归之于“中风”的范畴,对其病因的认识主要包括“积损正衰”、“情志失调”、“劳倦所伤”及“饮食不节”等,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情志郁怒情志是中医理论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很多疾病的发生都和情志不舒有关,而对于脑梗塞患者来说,五内郁结、心火爆甚,会引内风而致病发,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就是由于暴怒导致肝脏受损、血气上逆所致,而长期的情绪紧张、惊悸忧思等,也会导致脑梗塞的发生。
(二)劳累过度我国古医书《素问》中认为,人体的阳气“烦劳则张”,意思就是说,在我们劳累烦扰太过的时候,阳气会处于亢奋的状态而无法收敛。
长久操劳过度的人,自身失于调养,心血消耗,就会导致病发。
(三)饮食不节肥甘醇酒食之过度,会影响脾的健运功能,湿化痰、痰生热,痰气上扰,蒙蔽清窍,最终导致患者发病。
(四)气候变化脑梗塞的发病多不受季节的限制,但和季节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气候骤变时更易发病,如入冬后天气突然变冷,寒气入侵,对血脉的正常运行导致干扰,出现“血凝位、脉不通”的情况。
平均动脉压临床意义
![平均动脉压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969f762a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ad.png)
平均动脉压临床意义平均动脉压(MAP)是指心脏在收缩和舒张周期中对动脉血管施加的平均压力。
一般来说,MAP是通过将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和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的权重相加后再除以3来计算得出的。
MAP的临床意义非常重要,它可以对很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MAP的临床意义,以及与MAP相关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MAP的临床意义1.血液循环的稳定性MAP对维持全身血液循环稳定性起着关键作用。
在收缩期,心脏将氧合血液推向全身,这时血压会升高;而在舒张期,心脏放松,血液开始返回心脏,这时血压会降低。
MAP的计算是基于这两个压力值的平均数,反映了在一个心跳周期内,动脉内血液对血管壁施加的压力。
一个稳定的MAP对维持全身器官组织的灌流很重要,这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非常关键。
2.对心脏健康的重要性MAP对心脏健康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过高或过低的MAP都会对心脏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过高的MAP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导致心脏肥大、充血性心力衰竭;而过低的MAP则会影响冠状动脉的灌注,导致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
因此,维持适当范围内的MAP对于心脏健康至关重要。
3.血管病变的诊断和监测MAP的测量对于检测和监测血管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都会对动脉内血液压力产生影响,从而改变MAP的数值。
通过定期监测患者的MAP数值,可以及早发现这些血管病变并加以治疗。
4.药物治疗的指导作用在临床实践中,通过控制MAP的数值可以对一些疾病的药物治疗提供指导。
比如,对于高血压患者,根据其个体情况和MAP情况可以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并通过定期监测MAP数值来调整药物的剂量,以达到压力控制的目的。
二、影响MAP的因素1.心脏泵血功能心脏泵血功能是影响MAP的重要因素之一。
心脏泵血功能越强,推动血液流动的力量就越大,MAP就会相应增加;反之,心脏泵血功能越差,MAP就会相应降低。
平均动脉压的由来及意义-被忽视的平均动脉
![平均动脉压的由来及意义-被忽视的平均动脉](https://img.taocdn.com/s3/m/d2031839ce2f0066f53322e7.png)
平均动脉压的由来及意义—被忽视的平均动脉压MAP临床工作中,我们常根据血压来判断心功能和器官灌注,作为生命体征之一的血压备受临床医生的关注,但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关注是收缩压与舒张压,而很少关注平均动脉压,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平均动脉压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又有什么意义呢?图1监护仪上的各种监测指标1.平均动脉压的定义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是指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血压并不是只有收缩压和舒张压,心动周期内血压是一个逐渐升高和逐渐降低的过程,就像驾驶汽车有一个提速和减速的过程。
图2 动脉压波形2.平均动脉压的计算平均动脉压的定义指出了平均动脉压的计算方式,即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从动脉压力曲线上看,可以理解为压力曲线下的面积除以时间,即MAP=S曲线/T心动周期。
临床工作中,常粗略计算平均动脉压=(1/3收缩压+2/3舒张压)=(舒张压+1/3脉压),原因是心动周期中,血压在收缩压附近的时间小于在舒张压附近的时间,或者说平均动脉压靠近舒张压。
当然,这个计算方法会受到心动周期的影响,因此,在心率过快或者过慢的时候并不适用。
图3 平均动脉压是指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图4 假设极短的单位时间内的血压是不变的,与时间构成长方形,计算曲线下面积。
图5 平均动脉压估算公式中系数1/3,2/3与收缩期和舒张期在心动周期中所占的时间有关。
注:理论上重搏波的切迹代表主动脉关闭,舒张期开始,但实际中要考虑到外周阻力动态变化对收缩压所在波峰和重搏波波峰的传播速度的影响造成的重搏波波峰相对延后。
3.平均动脉压的意义3.1 平均不单单是平均的问题在工作生活中,对于平均数的理解我们可能片面了,对于平均动脉压我们可能简单是认为它是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平均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平均动脉压的虽然也是mmHg,从图中可以看出平均动脉压实际的单位是(mmHg•s)/s,即平均动脉压是在时间维度上平均后的动脉压,它的数值除了考虑到了血压,还包含了时间因素。
腔隙性脑梗死预后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
![腔隙性脑梗死预后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66cc039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34.png)
腔隙性脑梗死预后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石义永;余宏;林传鸿;强锴;刘立春【期刊名称】《临床荟萃》【年(卷),期】2013(028)001【总页数】2页(P65-66)【关键词】脑梗塞;危险因素;预后【作者】石义永;余宏;林传鸿;强锴;刘立春【作者单位】南京市六合区中医院内科,江苏南京211500;南京市六合区中医院内科,江苏南京211500;南京市六合区中医院内科,江苏南京211500;南京市六合区中医院内科,江苏南京211500;南京市六合区中医院内科,江苏南京211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4复发是缺血性脑卒中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由于临床症状、体征轻微,常被患者、家属甚至医生忽视,因此更易复发。
目前发现许多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复发有关,本研究通过对LI患者2年的预后观察,探讨影响LI复发的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2009年3月至2010年9月在我院诊治的LI患者125例,诊断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标准:①发病多由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引起,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②多无意识障碍;③临床表现都不严重,常表现为纯感觉性卒中、纯运动性轻偏瘫、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征或感觉运动性卒中等;④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可明确诊断。
同时排除以下患者:①已服用降脂药、二甲双胍、茶碱、氨甲喋呤、β受体阻滞剂、左旋多巴、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维生素B6、维生素B12和叶酸等对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有影响的患者;②伴有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肾炎以及肾功能受损的患者。
根据有无复发,分为复发组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60~87岁,平均(72.9±7.8)岁;非复发组97例,男61例,女36例,年龄58~89岁,平均(71.4±7.7)岁,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动脉压与脑梗塞预后的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血压水平对急性脑梗塞(ais)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160例(ais)患者随机分a、b 两组。
a 组予生脉注射液静滴,b组常规治疗。
观察2组患者的血压变化,脑卒中量表(css)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加重病例数。
结果:治疗后a组的平均血压明显高于b组(p<0.001),b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加重例数多于a组。
结论:在ais急性期适量提高血压有益于神经功能缺损的康复,生脉注射液可缓解急性期后的血压下降。
关于急性期提高血压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平均动脉压;脑梗塞
the effects of blood pressure levels on prognosis after ischemic stroke
【abstract】 objective: to xplore the effects of blood pressure levels on neural function recovery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ais). methods: 160 cases of ais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a and b). the patients in a group infused respectively with shengmai injection. the patients in b group with treatment routine. the bp changes, chinese stroke scale(css),and the number of worse cases in two group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average bp levels of a group were sign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b group
(p<0.001).the numbers of worse cases were much more in b group
than that of a group. conclusion: this study showed that improving bp is good for recovery the nervous function deterioration in the acute phase of ais. sm should relax properly bp descent after acute phase .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further study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its clinical efficacy and raising bp in the acute phase .
【key words】 blood pressure; acute ischemic stroke; prognosis
国内外学者对此已达成共识[1]。
但血压水平与预后是否有关尚无定论。
本组选择160例急性脑梗塞病人,用生脉注射液根据病人血压情况给予适量提升血压观察预后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从2000年至2004年抽选住院病人160例,男88例,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60岁),女性72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61岁),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css 评分≥10分,排除:①超早期溶栓或降纤病人;②大面积脑梗塞病人;③有严重其他系统疾病病人;④同时有脑出血病人。
1.2 方法:将入选病人分为两组,治疗组a86例,对照组b74例,年龄、性别、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
治疗组a,加用生脉注射液60~100ml,一日1次,常规治疗同对照组。
对照组b,常规给予抗血小板凝集,扩管,神经营养,功能康复,同时收缩压超180mmhg或舒张压超过120mmhg或平均动脉压超过
140mmhg时予适量心痛定口服降血压。
1.3 观察方法:3周内观察病人血压变化及css评分情况。
2 结果
治疗组a平均收缩压高出b组平均收缩压12.5mmhg。
a组舒张压高出b组舒张压6.25 mmhg,a组平均动脉压高出b组9.3 mmhg,两组血压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神经功能缺损观察:治疗组a css 评分均进步3.2分,对照组b平均进步2.4分,在统计学上两组存在显著差异。
3 讨论
关于急性脑梗塞急性期的观察,病人处应激状态,大多数血压水平较平时明显升高,病程于一周后血压可能趋于平稳。
同时内环境也随病人病情轻重而改变,大多数学者认为急性脑梗塞急性期血压升高是机体对卒中的一种应激状态,是对大脑缺血的一种反应,对保持脑灌注是有利的,除非收缩压超过220mmhg,否则降血压治疗弊多利少,一旦大脑出血流灌注不足,可加重缺血区缺血,半暗带神经元更易趋向凋亡,神经功能缺损会更加严重[2]。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生脉注射液有一定升血压,改善血流动力学,防治心肌损害作用,而副作用较少,使用安全。
在脑梗塞缺血部分血管处麻痹状态,局部血管调节功能下降,适当提升血压有利于提高局部脑灌注,促使卒中部分神经功能更好恢复,恢复半暗带更好供血,抢救半暗带区至关重要[3]。
目前提高血压是否与急性脑梗塞神经缺损有关,还须进一步进行循证医学论证。
我们也只是少批
量观察,但得出的结论是积极的。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须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姚睦,荣烨之,温文虎,等.心肌细胞缺氧损伤机制及生脉散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
[j].中华医学杂志,1988,68:313.
[2]李娜.健康生活模式对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
8(8):133.
[3]王立民,宋晓红.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栓形成48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 (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