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之文言实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考文言文之重点实词和虚词整理(中考语文总复习版)

中考文言文之重点实词和虚词整理(中考语文总复习版)

文言虚词一、之01、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0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0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三、者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2、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背诵大全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背诵大全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背诵大全【名师精选145个文言文实词详解,值得下载背诵】01、比:①并列,靠近②及,等到(……的时候)02、鄙:①边疆,边远的地方②浅陋无知,见识短浅03、兵:①兵器,武器②军队③战争04、病:①生病②毛病③辱,耻辱05、乘:坐、架(车)06、持:①拿着,握着②掌握③保持④一只手从下托扶⑤控制,挟制⑥对立,对峙07、从:①跟从,跟随(求学于)②听从,顺从③采取某一种办法④自,由08、达:①通②豁达,心怀宽阔③表达,传达④得志,显贵⑤通行的,共同的09、当:①在(某时,某处)②应当,应该③将要,就要④占着,挡着,阻挡⑤对着,面对⑥掌管,主持10、道:①路,途②道理,规律③道义④说,讲11、得:①得到,收获(看到,看见)(领会)(找到)②能够,可以③同“德”,感恩12、尔:①第二人称代词,你(们),你(们)的②指示代词,这,那③近④形容词或副词词尾⑤语气词,通“耳”,相当于“而已”13、伐:①砍伐②攻打,讨伐14、犯:①侵害,危害②触犯,违犯15、方:①方圆,周围②区域,地方③将,将要16、负:背,以背载物17、赋:一种文体18、更:①交替,轮换,更换②又,另,还③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19、苟:①苟且,不严肃②姑且,暂且③连词,如果,假设。

20、故:①过去,原来,照旧②原因,缘故③所以,因此④特意21、顾:①回头看,看,看见(环顾,四顾)②拜访③还,反而22、观:①仔细看,看(观赏)②景象23、归:①归来,返回②归还③归属,归依(归到一处)24、过:①经过②次,回,遍③过去,过后④过失,过错⑤犯过失,犯错⑥过分,过于⑦超过,过了25、好:喜欢,爱好26、号:①大叫,呼啸②称号,别号27、还:①返回②交还,归还28、会:①会合,聚会,集会②盟会,宴会③适逢,正好,恰巧29、惠:①恩惠,(给人以)好处②同“慧”,聪明30、及:①到,至②等到……时③比得上④以及,和,与31、极:①尽头,极点,穷尽②到极点(直达)③很,非常32、计:①计算,计量②盘算,谋划,商议③计谋,诡计,策略33、济:有利,有益34、假:①假装,与“真”相对②借35、间:①中间②期间③间或,偶尔④夹杂,参与36、简:①挑选②选拔37、见:①看见,看到②拜见,谒见③表示“被动”,相当于“被”38、竭:尽,完(耗尽,消失)(全部用上)39、尽:①完,没有了(吃光)②全部,都(毫无保留)40、进:①前进,与“退”相对②到朝廷,出来做官③进献,奉献41、居:①停留②居住,安居③处在,处于(某种地位或某个地方)42、举:①举起,抬起②选拔,推荐43、具:①具备,具有②器具,用具③通“俱”,全部,详细地44、俱:①一起,在一起②全,都45、聚:集合,征集46、遽:①立即②就,竟47、决:①决断,判定②解决48、绝:①断②与世隔绝的③极,非常④停止,消失49、类:①类推,类比②类似,像50、临:①靠近②来到③面对,对着④正当,将要,就要51、虑:①考虑,打算②思虑,思想,心思③担心,顾虑52、论:①说②议论,谈论③评定,判定53、漫:随意,随便54、明:①明亮,光明(透亮)(普照,明媚)②清楚,明白,明确③英明④次,下一个55、名:①名字,名称②命名,给……取名③名声,名望④有名,出名⑤说出,指出56、命:①命令,号令②任命,委派③教导,告诫④生命,性命⑤规律,法则57、难:①不容易,困难②灾难③反驳,驳诘,诘问58、平:①平坦②填平,铲平③平常,往常④公平,公正59、戚:①悲伤,忧愁②亲属(指族外)60、强:①强悍,强大②竭力,尽力(勉强,硬要)③有余,略多61、窃:偷取62、请:①请求,请你(允许)我做(某事)②请求,请你做某事63、穷:①生活困难②穷尽,完结(走到尽头,走完)③极64、求:①寻找,寻求②探求,探索,追求,谋求,奢求③索取,要求,需求④乞求,请求65、取:①拿②索取(要回)③获得,讨取(招致)(开辟)④选取,采用66、去:离开②失去,损失(花掉)③去除,除掉④距,距离67、全:①完整,整个②保全68、任:①责任,职责②委任,任用③处理69、入:进入,与“出”相对(深入)(跳入)(注入)(进宫廷)(进入朝廷,在国内)70、若:①香草名,杜若。

中考语文之文言实词解释

中考语文之文言实词解释

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见唐太宗,自陈尝在秦王幕府。上怜之,欲听还旧任。魏征谏曰:“秦府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为!”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
是使为善者惧 ②相寿流涕而去 ③不得独私故人
02
参照现代意义推断
03
句内语法结构推断
04
整体语境推断
05
联系课内积累推断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式
坐:①古代铺席于地,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跟上,叫做“坐”。《战国策魏策四》“先生坐。”②座位。《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引侯生坐上。”③因……罪或错误。《汉书龚遂传》:“群臣坐陷王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④由于。乐府诗:“但坐观罗敷。”⑤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
横店中学 彭继峰
中考语文复习之
文言实词解释
“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的是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中考对实词考查常常是固定的唯一的意义,这就是需要具备根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考点阐述
01
02
03
基本原则:
理解文意,把握语境
课外考题,考察课内积累
01
根据字形推断
06
名词作状语
01
一般来说,状语由 形容词、副词或介词短语充当,名词是不能充当状语的,但在文言文中,有些每次用在谓语动词前起修饰限制作用,这样名词就活用为状语。
02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03
箕畚:用箕畚
04
形容词作名词 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险峻的大山
使动用法
主语并不发出动词表示的动作,而是主语让宾语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若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句子,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词的可能性极大。形容词带宾语时,形容词可能属于使动用法。

中考语文文言文130个实词详细解释

中考语文文言文130个实词详细解释

中考语文文言文130个实词详细解释A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B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备: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C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长:cháng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次:1、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D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当:1、承当,承受。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解析中考文言文考点解析考点一:解释文言实词例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即更刮目相待( 重新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同“举”,推举 )(3)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4)先帝不以臣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名词名师提醒解释文言实词、虚词的方法(1)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平时学习时,要熟记课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学习常用虚词时,要分清各虚词的用法:①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

②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为”“于”。

③起连接作用的,如“及”“则”“而”。

④起语气助词作用的,如“也”“乎”“哉”“焉”。

(3)结合词语所在句子的句意推断词语的意思。

比如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做题时应重点考虑它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进行认真地比较。

作动词,以为美)考点二解释文言虚词例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 乃石性坚重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B.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虽不能察,必以情C.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子非鱼,安知鱼之乐D.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天子且至名师提醒翻译文言语句的方法(1)落实关键词的解释。

如上题中“染”是“沾染”的意思。

(2)补出原句省略的成分,调整语序,使翻译后的句子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3)忠于原文,做到不误译、不漏译、不增译,无语病,通达顺畅,富有表现力。

(4)注意句子的句式,做到“字字落实”。

考点三翻译文言句子例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只喜欢莲花,(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等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衰竭了。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二、通假字归纳:(1)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2)苟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

)——《陈涉世家》(3)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发起)——《陈涉世家》(4)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着)——《陈涉世家》(5)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粘上)——《木兰诗》(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核舟记》(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通“又”:还有)——《核舟记》(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核舟记》(10)虞山王毅叔远甫。

(“甫”通“父”:男子美称)(11)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横放)——《核舟记》(1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置放)——《愚公移山》(13)指通豫南。

(“指”通“直”:一直)——《愚公移山》(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愚公移山》(15)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16)汤熨之之所及也。

(“汤”通“烫”:用热水焐)——《扁鹊见蔡桓公》(17)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通"旋":回转、掉转)——《扁鹊见蔡桓公》(18)火齐之所及也。

("齐"通"剂":药剂,汤药)——《扁鹊见蔡桓公》(19)必能裨补阙漏。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6篇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6篇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6篇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1薄①薄如钱唇②薄暮冥冥(a动词:迫近b形容词:与"厚"相对)称①先帝称之曰能②不以千里称也(a动词:著称b动词:称赞)重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②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a.音chóng,副词:重新、再次b音zhng,形容词:重新,再次。

严格地说不是一词多义。

) 处①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②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a辞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②齐之习辞者也(a动词:告别、离开b言辞、交际场合应酬的言语)赐①楚王赐晏子酒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a动词:赏赐b动词:给予,上给下谓赐)从①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②小惠未遍,民弗从也③可以一战。

战者请从(a 动词:听从b动词:跟随)当①当世无双②当春乃发生③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④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⑤今臣使楚,不当此门入⑥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a介词:可译作"在"、"正当"、"到"等b介词:对着,面对c副词:一定,必定d动词:应当e音dàng,动词:两者相抵,对、当)道①是非君子之道②傧者更道从大门入(a名词:作为、行为。

B通"导",引导)得①卖炭得钱何所营?②卒得五千金③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⑤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⑥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a.动词:得到。

b.动词:适合,中意。

c.动词:能够)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2薄①薄如钱唇②薄暮冥冥(a动词:迫近b形容词:与"厚"相对)称①先帝称之曰能②不以千里称也(a动词:著称b动词:称赞)重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②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a.音chóng,副词:重新、再次b音zhng,形容词:重新,再次。

严格地说不是一词多义。

) 处①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②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一、知识点汇总No.1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No.2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字词归纳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双声通假,和迭韵通假。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⑤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实词解释技巧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实词解释技巧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实词解释方法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课内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上面一题中“申子尝请仕其从兄”的“尝”,如果能联想到《岳阳楼记》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的“尝”字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尝”的意思为“曾经”。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上面二题中“独不闻天子好田猎乎”的“闻”,结合语境可知“闻”应为“听说,知道”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上面二题中“以供岁赋”的“赋”的意义推断,大家可以把“赋”组成几个词语,从中做选择:赋税、诗词歌赋、天赋……通过筛选,不难找到“赋税”这个意思。

技巧四:古今对照法即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汉语词汇中有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古今不同,需要特别注意其不同之处。

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在古汉语中可能是两个词。

如“地方”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地”是“土地”之意,“方”是“方圆”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地方”是一个词,表“处所”等。

技巧五: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

如上面一题中“申子有怨色”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理解为“脸色”。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划分句子节奏的方法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①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②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技巧一: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需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通读全文,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以及大致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进行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技巧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的130个实词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的130个实词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的130个实词解析发布的信息。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的130个实词解析A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B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备: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C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长:cháng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次:1、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初中语文 中考复习: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整理课件(79张PPT)

初中语文 中考复习: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整理课件(79张PPT)
中考重要文言实、虚词整理
1
实词命题规律
直接解释实词的意思 通过句子翻译考查对实词的理解 辨析近义词或反义词 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实词的理解和运用
2
寓言哲理类
3
《送东阳马生序》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 皲裂:皮肤受冻开裂。 媵人:这里指女仆。汤:热水。沃灌:即盥洗。 逆旅:客舍,旅店。 容臭:指香囊。 烨然:光彩闪耀的样子。 缊袍:以乱麻、旧絮衬于其中的袍子。 口体之奉:指衣食的享用。
9
《马 说》
骈:两马并驾 策:打马的鞭子 尽:竭尽
才能 鸣:鸣叫 执:拿着 知:识别,了解
食马者:“食”.通“饲” 道:方法 材:“材”通“才”,
通:通晓 临:靠近
10
《惠子相梁》
或:有的人。 恐:害怕。 国:国都。 往:前往。 止:栖息。 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 醴泉:甘泉,甜美的泉水。 醴:甘甜 于是:在这时。
19
《五柳先生传》
(1)不求甚解:指对所读的书只求理解精神,不执着 于对一字一句的解释。
(2)有会意:指对书中的意义有所体会。 (3)如此: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4)造:去、到。 (5)环堵(dǔ赌):房屋四壁。堵,墙壁。 (6)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
结,缝补。
1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拂:通“弼”,辅佐 入:在国内 出:在国外 过:犯错 士:狱官 市:市场 任:责任 作:奋发
14
写人散文类
15
《陈太丘与友期》
(1)非:不是。 (2)委:丢下,舍弃。 (3)已去:已经 离开。 (4)曰:说。 (5)则:就是。 (6)惭:感到惭愧。 (7)引:拉。 (8)顾:回头看。

中考复习古诗文阅读之词语解释

中考复习古诗文阅读之词语解释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③洗笔 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 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 白发唱黄鸡④。”是日剧饮而归。
(苏轼《游沙湖》)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首 页
返总回目首页录
【注释】 ①黄州:今湖北黄冈,当年作者被贬此地。②相(xiàng)田:察 看田地的好坏。③王逸少:指王羲之,字逸少,相传他在此临池学习书 法,池水尽黑。④黄鸡:报晓的公鸡。该句意思是:不要因为时光易逝, 年华老大而悲伤。
2021 《史记·管晏列传》 理解内容、翻译句子
《诫子书》《孙权 虚词解释、文学文化常识、
2020 劝学》
理解内容、翻译句子
实词解释、虚词解释、翻译 2019 《马说》《出师表》
句子、理解内容
17 从近五年中考题来看,文言文阅读是益阳 中考的必考内容。考查内容为课内、课内
17 外比较阅读,分值为17分。考查的知识点 主要有词语解释、一词多义、断句、翻译
恐人人皆恃恩私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楚子使人追之,不及。
有恃无恐
怀民亦未寝. 寝:睡觉
坐:因……犯罪。
怀民亦未寝. 寝:睡觉
汉语中有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古今不同。
我昔为秦王 莫不然者


君若不镇抚,其不设备乎!
今非昔比
”而运用语文的好习惯就是多读、多写、多想、多积累。
(《曹刿论战》)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首 页
返总回目首页录
【乙】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 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 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③深 矣,常有以自下④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 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⑤。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 大夫。

中考语文试题精讲(第二十期):文言实词(之一)

中考语文试题精讲(第二十期):文言实词(之一)

中考语文试题精讲(第二十期):文言实词(之一)一、2023安徽中考实词解析: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流辈甚称其贤(2)嘉树荫之(3)持小几就园树下读(4)稍逐于嬉游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重点词汇的掌握情况。

第一题中的“称”是“称赞”的意思。

这句话的译文是:同辈人十分称赞他的贤能。

“称”是初中重点文言实词,表示“称赞”的意思,在课文中有三处出现:①先帝称之曰能。

(《出师表》)译文:先帝称赞他很能干。

②流辈甚称其贤。

(《送东阳马生序》)译文:同辈都非常称赞他的贤能。

③称善者久之。

(《周亚夫军细柳》)译文:文帝称赞周亚夫很久。

“称”除了“称赞”这个意思,还有其他几个重要义项也当重点理解和掌握。

下面举例解说:一是“著称;扬名”。

比如: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译文: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二是“称作;号称;称为”。

比如:①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译文:于是冒充称作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

②手把文书口称敕。

(《卖炭翁》)译文:手里拿着文书,口里称为是皇帝命令。

三是“称述;称说;说”。

比如:①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周亚夫军细柳》)译文: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

”②四海亦谬称其氏名。

(《送东阳马生序》)译文:全国各地也错误地称说我的姓名。

四是“相称;符合”(此义项读作chèn)。

比如: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伤仲永》)译文:让他作诗,不能与之前所传闻的名声相称。

第二题中的“嘉”是“美好”的意思。

“嘉树荫之”的译文是:美好的花木遮蔽着它(指小园)。

“嘉树荫之”来自课外,但“嘉”课本中出现过的一个重点词,见课文《虽有嘉肴》。

虽然在文言课文中只出现一处,但“嘉”是一个一级,常用义有两个,一个是“美好”,如“嘉宾”“嘉言”;二是夸奖,夸赞,如嘉奖、精神可嘉、勇气可嘉。

这些都是初中生应该掌握的。

第三题中的“持”是“拿”的意思。

“持小几就园树下读”的译文是:拿来小桌子靠近小园的树下读书。

初中语文中考必考的文言文150个实词释义

初中语文中考必考的文言文150个实词释义

初中语文 | 中考必考的文言文150个实词释义1、比①比,《说文》“密也”。

本义,靠得很近。

古字像两人紧贴之形。

②引申:并列、靠近、勾结、亲密等。

③比较、比拟。

④及,等到。

⑤法律术语,同“例”。

比附照行的各类案例。

2、鄙①“鄙,边邑也。

”“鄙”是“野”中的偏远部分,是和邻国接近的地区。

(边疆,边远的地方。

)②见识浅陋。

(庸俗,浅陋。

)目光短浅(肉食者鄙)③鄙夫;鄙人(自谦);鄙俚;鄙吝④鄙薄;鄙弃;鄙夷(轻视厌弃)⑤卑鄙,身份低下,出身微贱。

⑥比较:鄙;敝3、兵①兵,《说文》“械也”。

军械、武器。

(本义,兵器、武器。

)古字双手举斧斤形。

例:兵器;兵库;兵工厂;兵不血刃;短兵相接。

铸兵。

②士兵,手执武器的人。

战士或军队。

③战争、军事。

兵贵神速(军队);兵连祸结(战争);兵不厌诈(用兵作战)。

兵力(作战能力)4、病①病,《说文》“疾加也”。

一般的病称“疾”,重病称“病”。

②引申:凡疲劳过度、饥饿过度造成的困苦不堪、软弱无力的状态也叫“病”。

③引申:心理状态,忧虑、担心、苦恼、困顿比较:病;疾5、察 C①察,《说文》“复审也”。

“察”是对已知但却知之不深,知之不详的事物进行仔细、详尽、反复的观测、考核,目的是弄清楚事物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变化过程,是把事情看得一清二楚。

②“察”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如观察、省察、体察、考察、访察、核察……,这些“察”都为了了解真相。

③举荐。

④“察”的结果是明;“察察”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6、彻①“彻”,《说文》“通也”,《小尔雅·广诂》“达也”。

(通达;贯通。

)②“彻”表通时重在一通到底,是由此及彼、由外及里、从头到尾、从上到下的贯通。

(深透;透彻。

)②中古之后,“彻”更广泛地用于声音、颜色、光线、温度、气味等的渗透到底上。

(日光下彻;穿透)7、乘①“乘,升也”。

登车、坐车。

②引申:驾车、驭马。

③“乘”,趁着,引申:冒着。

④欺凌,欺压。

⑤追逐⑥计量,计算。

⑦乘,sheng,量词。

深圳中考文言文实词虚词表

深圳中考文言文实词虚词表

深圳中考文言文实词虚词表
本文档旨在整理深圳中考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并提供简单易懂的解释,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文言文。

实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实词及其解释:
1. 石:指石头。

例如:“山中无石。

”(《论语·微子》)
2. 木:指树木。

例如:“人之生也直,不得已而用之,其静也最固。

”(《论语·季氏》)
3. 言:指言语、语言。

例如:“君子谓不以言举人。

”(《论语·子罕》)
虚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虚词及其解释:
1. 之:表示所属关系。

例如:“学而时之,不亦悦乎。

”(《论语·学而》)
2. 者:表示主语或宾语。

例如:“人之相知也,质之厚者远矣。

”(《论语·子路》)
3. 乎:表示疑问、感叹或加强语气。

例如:“生亦有涯,而知也无涯。

”(《论语·子路》)
以上仅是初步整理的实词和虚词表,还有许多其他文言文的实词和虚词没有包括在内。

希望这份实词虚词表能对学生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请根据实际需要,适当扩充和调整这个列表,以满足具体的学习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此可以推断,墨子可能去故人那里去拜访,访 问。所以,此处的”过“,不能理解成”经过“,” 路过“。而应该解释成”拜访“。
精选ppt
15
推荐处理次序:

1、回忆课内出现的相应用法,根据相应用法选择。
2、从字面意思采取组词方式解决。 3、根据句子内容判断可能充当的成分,调整成相 应的词性以对应相应的特殊用法。 4、根据句意揣摩可能存在的含义。(慎用,猜的 方式) 5、通假字一定要标出通假字的用法。
精选ppt
13
四、语境推断法
此处语境指的是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 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 文的语言环境。
精选ppt
横店中学 彭1继4 峰
利用上下文中所包含的情节脉络、人情 事理推断词义
如: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
按照上几种方法都不能解决解释的问题,但,根 据上下文的意思疏通,到齐国后,与故人发生怎样的 关系?
精选ppt
8
四、句内语法结构推断
前提: 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 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 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 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根据词语所处的句中位置,推知 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注意:此法要注意词语的活用现象。
精选ppt
9
(一)名词作动词。
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福:赐福、保佑。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是使为善者惧
②相寿流涕而去 ③不得独私故人
下面方框中的文字出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文中“袭不与
其君而顾与他人”中的“与”字应选择的正确义项是( )
坐:①古代铺席于地,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跟 上,叫做“坐”。《战国策魏策四》“先生坐。”② 座位。《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引侯生坐上。” ③因……罪或错误。《汉书龚遂传》:“群臣坐陷 王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④由于。乐府 诗:“但坐观罗敷。”⑤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
为吾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言未卒,而天大雨者
方千里者,何也?为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为
主君言无异于虎狼!”梁君援其手与上车归,入庙门,呼万岁,曰:“幸哉今
日也!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选自《新序》)
①梁君谓行者止 ②必以人祠,乃雨 ③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用箕畚
精选ppt
11
(三)形容词作名词
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险峻的大山
古汉语中,有时用某人或物的性质或状态来 指代某人或某物。此时,形容词便活用为名词。
(四)使动用法
劳其筋骨
劳:使……劳累
主语并不发出动词表示的动作,而是主语
让宾语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若是不及物动
词带宾语的句子,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词的可
精选ppt
5
一、联系课内积累推断
中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 义和用法在课本中或者我们熟悉的成语、 词语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对于某些词 义不明,就要回忆它在哪些已学过的课文 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种含义与这个 语言环境切近,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由此 推求它在此处的含义。因此,我们要善于 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以解决试题 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能性极大。形容词带宾语时,形容词可能属于
使动用法。
精选ppt
12
(五)意动用法
不耻下问
耻:以……为耻
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谓语所 表示的状况或性质,简而言之,即是 “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主语把宾 语当作什么”。
注意:Leabharlann 无论使动用法还是意动用法,都是不能带宾 语的不及物动词、名形容词出现在谓语动词 位置上发生的。这是重要的判断标准。
下面方框中的文字出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文中“袭不与其君而顾与他人” 中的“与”字应选择的正确义项是( )
如:示例一③不得独私故人 私:
不宜偏私(《出师表》)私:偏爱(动词)
精选ppt
6
二、根据字形推断
1、根据形旁推断本义。
①如:夜则窃啮斗暴。(《永某氏之鼠》) 啮: 啮——从口;从齿。 啮:咬
②雁奴独不瞑 (《雁奴》) 瞑: 瞑——从目;从冥。 瞑:合眼;闭眼。
2、围绕本义逐渐引申的词义,通过推断可 以探知词义。
6、检验,保持原句意思不变,与原文文意保持不变。
精选ppt
16
课堂练习
梁君出猎,见白雁群。梁君下车,满弓欲射之。道有行者,梁君谓行者止。
行者不止,白雁群骇。梁君怒,欲射行者。其御公孙袭下车抚矢曰:“君止!”
梁君忿然曰:“袭不与其君而顾与他人,何也?”公孙袭曰:“昔齐景公之时,
天大旱,卜之,曰:‘必以人祠,乃雨。’景公下堂顿首曰:‘吾所以求雨者,
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躬:本意为身体,引申为‘亲自’。
精选ppt
7
三、参照现代意义推断
现代汉语不是无本之木。是由古汉语沿 袭发展而来,因而二者之间有千丝万缕的 关系。有时我们可以把单音节文言实词组 词成现代汉词语,比较鉴别后确定其意义。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克”可以组词为“克服、“攻克”。等,联系 上下文比较,便知“攻克”比较合理。
在此句中,福充当句子的谓语。谓语 一般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所以解释时必 须处理成动词。
例文: 必以人祠,乃雨 雨: 雨,本为名词,但在此句中,充当句子的谓语成
分,所以解释时,理解成“下雨”。
精选ppt
10
(二)名词作状语
一般来说,状语由 形容词、副词或介词 短语充当,名词是不能充当状语的,但在文 言文中,有些每次用在谓语动词前起修饰限 制作用,这样名词就活用为状语。
精选ppt
3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式
一、联系课内积累推断 二、根据字形推断 三、参照现代意义推断 四、句内语法结构推断 五、 整体语境推断
精选ppt
4
题型示例:
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见唐太宗,自陈尝在秦王幕府。上 怜之,欲听还旧任。魏征谏曰:“秦府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 恩私,是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 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 朕何敢为!”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
中考语文复习之
文言实词解释
横店中学 彭继峰
精选ppt
1
考点阐述
“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的 是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 义。中考对实词考查常常是固定的唯一 的意义,这就是需要具备根据语境理解、 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精选ppt
2
基本原则:
1、理解文意,把握语境 2、课外考题,考察课内积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