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计算
超高计算方法
一、缓和曲线缓和曲线是设置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或大圆曲线与小圆曲线之间,由较大圆曲线向较小圆曲线过渡的线形, 是道路平面线形要素之一。
1 .缓和曲线的作用1 )便于驾驶员操纵方向盘2 )乘客的舒适与稳定,减小离心力变化3 )满足超高、加宽缓和段的过渡,利于平稳行车4 )与圆曲线配合得当,增加线形美观2 .缓和曲线的性质为简便可作两个假定:一是汽车作匀速行驶;二是驾驶员操作方向盘作匀角速转动,即汽车的前轮转向角从直线上的0 °均匀地增加到圆曲线上。
S=A2/ρ (A :与汽车有关的参数)ρ=C/s C=A2由上式可以看出,汽车行驶轨迹半径随其行驶距离递减,即轨迹线上任一点的半径与其离开轨迹线起点的距离成反比,此方程即回旋线方程。
3 .回旋线基本方程即用回旋线作为缓和曲线的数学模型。
令:ρ=R ,l h=s 则l h=A2/R4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缓和曲线越长,其缓和效果就越好;但太长的缓和曲线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这会给测设和施工带来不便。
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应按发挥其作用的要求来确定:1 )根据离心加速度变化率求缓和曲线最小长度为了保证乘客的舒适性,就需控制离心力的变化率。
a1=0,a2=v2/ ρ ,a s= Δ a/t ≤ 0.62 )依驾驶员操纵方向盘所需时间求缓和曲线长度(t=3s)3 )根据超高附加纵坡不宜过陡来确定缓和曲线最小长度超高附加纵坡(即超高渐变率)是指在缓和曲线上设置超高缓和段后,因路基外侧由双向横坡逐渐变成单向超高横坡,所产生的附加纵坡。
4 )从视觉上应有平顺感的要求计算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缓和曲线的起点和终点的切线角β 最好在3°——29°之间,视觉效果好。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按行车速度来求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同时考虑行车时间和附加纵坡的要求。
5 .直角坐标及要素计算1 )回旋线切线角(1 )缓和曲线上任意点的切线角缓和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与该缓和曲线起点的切线所成夹角。
建筑物超高增加费计算规则
建筑物超高增加费计算规则一、建筑物超高费(建筑物的增高人工、机械效率降低,施工用水加压增加的水泵台班)的工程量按照超过20m或层数6层以上的建筑面积以平方米计算。
同一建筑物高度不同时,按不同高度的建筑面积,分别计算。
1、确定超高范围举一例:有三个不同标高的建筑物分别为19m(不考虑面积)、36m (3000m2)、42m(4400m2);计算:(1)檐口高度19m不能计算超高费。
(2)檐口高度36m,20m~36m区间可计算超高费。
(3)檐口高度42m,20m~42m区间可计算超高费。
檐口36m高度部分超高费计算:套定额项目15-2 檐口高度40m以内人工、机械降效增加费;1826.44元/100m2*30=54793.30元。
15-5檐口高度40m以内加压水泵台班费553.34/100m2*30=16600.20元。
檐口42m高度部分超高费计算:套定额项目15-3檐口高度50m以内人工、机械降效增加费;2669.49/100m2*44=117457.56元。
15-16檐口高度50m以内加压泵台班费。
680.54/100m2*44=29943.76元。
2、建筑物檐高的确定檐高是指设计室外地坪至檐口的高度。
突出主体建筑屋顶的独立的楼梯、电梯、水箱间等不计入檐高。
(1)平屋面檐口高度是指屋面板顶面结构标高。
(2)坡屋面檐口高度按坡屋面平均高度计算。
再举一例:某建筑物为18层,每层面积550m2,房顶上楼梯间30m2,电梯井机房25m2,水箱房15m2.檐高57.4m。
计算其建筑物超高增加费。
计算:(1)可计算建筑物超高增加费范围为7-18层(2)房上建筑物不计算高度,计算面积。
工程量S=550*(18-6)+30+25+15=6670m2;套定额项目15-4檐口高度60m以内人工、机械降效增加费4227.15*66.7=281950.91元15-7檐口高度60m以内加压台班费788.66/100m2*66.7=52603.66元3、檐高20m以上无楼隔层时,工程量折算建筑面积套用相应的定额项目。
超高计算——精选推荐
1.超高的过渡方式由于本设计的道路等级为高速公路,所以超高的过渡为有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过渡。
有中间带的道路行车道,在直线路段的横断面均为以中间带为脊向两侧倾斜的路拱。
路面要由双向倾斜的路拱形式过渡到具有超高的单向倾斜的超高形式,外侧逐渐抬高,在抬高过程中,行车道外侧是绕中间带旋转的,若超高横坡度等于路拱横坡,则直至与内侧横坡相等为止。
本设计采用的是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
2.超高过渡段长度的确定(1) 超高缓和段的长度按下式计算:p iL c∆=/ B式中:cL——超高缓和段长度(m);β——旋转轴至行车道(设路缘带时为路缘带)外侧边缘的宽度(m);i∆——超高坡度与路拱坡度的代数差,%P ——超高渐变率,即旋转轴线与行车道(设路缘带时为路缘带)外侧边缘线之间的相对坡度;为了行车的舒适,超高过渡段应不小于按上式计算的长度。
但从利于排除路面降水而考虑,横坡度由2%过渡到0%路段的超高渐变率不得小于1/200,即超高不该设置的太长。
一般情况下,在确定缓和曲线长度时,已经考虑了超高过渡段所需的最短长度,故一般取超高过渡段长度L与缓和曲线长度s L相等。
c本设计中,圆曲线半径均小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圆曲线半径,因此都设置了超高过渡段。
3、资料整理已知本路段在一般地区设计为高速四车道,设计速度为100km/h,R分别为1500m、1600m、转角左为29°46′53.9″,转角右为22°58′40.2″,缓和曲线Ls分别为250 m、220 m,路拱横坡度为2%。
3.1、公路超高渐变值3.2、圆曲线和超高值3.3、各公路等级路基宽度计算其超高过渡段长度。
平曲线半径R =1500m 。
高速公路该公路设计速度100km/h ,由R=1500 m ,s L =250 m 可知超高值为3%,故采用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超高渐变率取1/225,旋转轴边缘至行车道边缘(若有路缘带,至路缘带边缘)。
即据规范确定路拱横坡%2=g i ,土路肩坡度为%3=j i ,由此确定缓和段曲线长度:25.146225/1%)2%3(13'=+⨯=∆⨯=PiC B L 取150m缓和曲250=S L >150=C L 取250=S L 时,横坡从路拱坡度(-2%)过渡到超高横坡3%的超高渐变率:3841250%)2%3(131=+⨯=P <3301 又因为不设超高的半径为4000,此点距ZH 点距离为:L=75.934000250150040002=⨯=A 根据此条件确定的超高缓和段长度为:250-93.75=156m ,此时横坡从路拱坡度(-2%)过渡到超高横坡(2%)时的超高渐变率: P= 2401156%)2%3(13=+⨯>3301(2) 计算各桩号处超高值:b j1j2b B1b b 1Bb j2j1b 图3.4 超高计算点位置图图中: B ——行车道宽度;1b ——内侧路缘带; 2b ——外侧路缘带;1j b ——硬路肩宽度; 2j b ——土路肩宽度; g i ——路拱横坡度; j i ——土路肩横坡度;c i ——超高横坡度。
建筑物超高增加费计算规则
建筑物超高增加费计算规则一、建筑物超高费(建筑物的增高人工、机械效率降低,施工用水加压增加的水泵台班)的工程量按照超过20m或层数6层以上的建筑面积以平方米计算。
同一建筑物高度不同时,按不同高度的建筑面积,分别计算。
1、确定超高范围举一例:有三个不同标高的建筑物分别为19m(不考虑面积)、36m (3000m2)、42m(4400m2);计算:(1)檐口高度19m不能计算超高费。
(2)檐口高度36m,20m~36m区间可计算超高费。
(3)檐口高度42m,20m~42m区间可计算超高费。
檐口36m高度部分超高费计算:套定额项目15-2 檐口高度40m以内人工、机械降效增加费;1826.44元/100m2*30=54793.30元。
15-5檐口高度40m以内加压水泵台班费553.34/100m2*30=16600.20元。
檐口42m高度部分超高费计算:套定额项目15-3檐口高度50m以内人工、机械降效增加费;2669.49/100m2*44=117457.56元。
15-16檐口高度50m以内加压泵台班费。
680.54/100m2*44=29943.76元。
2、建筑物檐高的确定檐高是指设计室外地坪至檐口的高度。
突出主体建筑屋顶的独立的楼梯、电梯、水箱间等不计入檐高。
(1)平屋面檐口高度是指屋面板顶面结构标高。
(2)坡屋面檐口高度按坡屋面平均高度计算。
再举一例:某建筑物为18层,每层面积550m2,房顶上楼梯间30m2,电梯井机房25m2,水箱房15m2.檐高57.4m。
计算其建筑物超高增加费。
计算:(1)可计算建筑物超高增加费范围为7-18层(2)房上建筑物不计算高度,计算面积。
工程量S=550*(18-6)+30+25+15=6670m2;套定额项目15-4檐口高度60m以内人工、机械降效增加费4227.15*66.7=281950.91元15-7檐口高度60m以内加压台班费788.66/100m2*66.7=52603.66元3、檐高20m以上无楼隔层时,工程量折算建筑面积套用相应的定额项目。
铁路超高计算公式
铁路超高计算公式
铁路超高计算公式是指在铁路线路设计或改建过程中,计算铁路线路中各构筑物(如桥梁、隧道等)与地面之间的高度差的数学公式。
其公式为:
超高(m)= 地面高程(m)- 构筑物顶部高程(m)
其中,地面高程是指该地点地面表面的高度,通常使用全站仪或GPS等设备进行测量;构筑物顶部高程则是指该构筑物最高点的高度,可以通过实地测量或设计图纸中的高程数据获取。
铁路超高计算公式是铁路工程设计中重要的一部分,能够帮助设计人员确定各构筑物的高度和位置,以保证列车在铁路线路上行驶时能够安全通过。
- 1 -。
超高值计算与加宽值算
旋转阶段超高值:
hcx bJ iJ ( B bJ )ix B ' hcx bJ i J i x 2
" hcx
bJ iJ (b j bx )ix
h' cx iG
ih ix iG iJ
h cx
h" cx bx b bJ B
bJ
3.绕分隔带边缘旋转超高值的计算(设计高程)
超高渐变率
超高过渡段计算
绕边线时: Lc b ic
p
绕中线时:
b (ic ig ) Lc 2 p
多车道公路的超高缓和段长度,视车道数按上式 计算之值乘以下列系数: 从旋转轴到行车带边缘的距离 系数 2车道 1.5 3车道 2.0
(五)横断面上超高值的计算
1. 超高形成过程: (1)绕路面内边缘线旋转
当双坡阶段的渐变率p1小于0.3%时: i x iG
ih iG ( x x0 ) Lc x0
hi1 (b1 bx )ix ,
hi 2 hi1 b2ix ,
hi3 hi 2 b3ix
ho1 b1ix ,
ho2 ho1 b2ix ,
ho3 ho2 b3ix
x x 1)(b1 b2 )i1 ho3 (2 1)(b1 b2 b3 )i1 x0 x0
外侧路肩按向外侧倾斜: (硬路肩宽度≥2.25m)
ho2 ho1 b2i2 ,
ho3 ho2 b3i3
(3)旋转断面:(x> x0)
x 旋转阶段横坡度ix: i x ih Lc
ih
H
b(i1 ih ) Lc 2i2
超高计算
为抵消车辆在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将路面做成外侧高于内侧的单向横坡的形式,这就是曲线上的超高。
合理地设置超高,可以全部或部分抵消离心力,提高汽车行驶在曲线上的稳定性与舒适性。
当汽车等速行驶时,圆曲线上产生的离心力是常数,而在回旋线上行驶则因回旋曲率是变化的,其离心力也是变化的。
因此超高横坡在圆曲线上应是与圆半径相适应的全超高,在缓和曲线上应是逐渐变化的超高。
这段从直线上的双向横坡渐变到圆曲线上的单向横坡的路段,称作超高缓和段或超高过渡段。
低等级公路不设回旋线,但曲线上若设置有超高,从构造的角度也应有超高缓和段。
车辆行驶于超高很大的曲线轨道时,主要存在向内倾覆的危险性,因此必须限制外侧超高的最大值。
《线路设计规范》中规定了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和圆曲线超高横坡最大值。
我国《标准》对公路最大超高的规定见下表。
各级公路圆曲线部分最大超高值公路等级汽车专用公路一般公路高速公路一二二三四一般地区(%)10 8积雪冰冻地区(%) 6(二)超高的过渡1.无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过渡无中间带的道路行车道,无论是双车道还是单车道,在直线路段的横断面均为以中线为脊向两侧倾斜的路拱。
路面要由双向倾斜的路拱形式过渡到具有超高的单向倾斜的超高形式,外侧须逐渐抬高,在抬高过程中,行车道外侧是绕中线旋转的,若超高横坡度等于路拱坡度,则直至与内侧横坡相等为止。
当超高坡度大于路拱坡度时,可分别采用以下三种过渡方式:(1)先将外侧车道绕路中线旋转,待达到与内侧车道构成单向横坡后,整个断面再绕未加宽前的内侧车道边缘旋转,直至超高横坡值。
(2)绕中线旋转先将外侧车道绕路中线旋转,待达到与内侧车道构成单向横坡后,整个断面绕中线旋转,直至超高横坡度。
(3)绕外边缘旋转先将外侧车道绕外边缘旋转,与此同时,内侧车道随中线的降低而相应降低,待达到单向横坡后,整个断面仍绕外侧车道边缘旋转,直至超高横坡度。
上述各种方法,绕边线旋转由于行车道内侧不降低,有利于路基纵向排水,一般新建工程多用此法,绕中线旋转可保持中线标高不变,且在超高坡度一定的情况下,外侧边缘的抬高值较小,多用于旧路改建工程。
渠道超高计算公式
渠道超高计算公式
计算公式:渠道超高计算公式=渠道价值*平台用户量*每用户平均收入。
例如:平台用户100人, A平台每月购买流量500条,每条3元。
那么 A平台一天每条流量有多少?比如平台一天推广5个小时100个站,那么 A平台渠道价值为50元(即每用户平均收入)。
假设 B平台渠道价值为100元(即每用户平均收入),那么在 A平台推广时,每条流量产生的收入=(50×3+50×4)×(1+0.5)+0.4 (1+0.25)=630元。
那么 B平台渠道价值是多少呢?
一、C平台
在 C平台推广时,每次给的投放都是500条广告,投放完后会自动给回账号。
所以 A平台推广时,如果流量只有500条是无效的。
而 C平台推广时会自动给回账号,这样就很好的避免了无效流量浪费了平台资源。
并且 C平台每天每个平台上大概有3000个站进行投放。
可以获得200元左右的广告收入。
这个计算公式可以更好地计算流量价值和平台成本之间的关系。
建筑物超高增加费工程量计算规则
建筑物超高增加费工程量计算规则
建筑物超高增加费工程量计算规则及公式
1、建筑物超高啬费以超过檐高20m部分的建筑面积以平方米计算。
即建筑物楼面高度超过20m时则楼层按建筑面积计算超高增加费.
2、建筑物檐高超过20m,但最高一层或其中一层楼面未超过20m的则该楼层在20米以上部分仅能计算每增加1米的层高增加费。
3、建筑物层高超过3。
6米时,以每增高1米(不足0。
1米按0。
1米计算)按相应子目的20%计算,并随高度变化按比例递增.
4、同一建筑物中有2个或2个以上的不同檐口高度时,因分别按不同高度竖向切面的建筑面积套用定额。
5、单独装饰工程超高部分人工降效以超过20米部分的人工费分段计算.。
超高计算实例(通用)
方法一:根据 路基设计表求 缓和段起点桩号(升坡说明:任意取的两点桩号差越大越接近真实值。
注:求得的起、终点桩号只是满足缓和段变化的最小桩号(或最大桩号),故此桩号不一定
L C有些图纸中直接取附近的整数,不一定是5的整数倍
L C有些图纸中直接取附近的整数,不一定是5的整数倍
L C有些图纸中直接取附近的整数,不一定是5的整数倍
方法二:根据 图纸变坡平面图 缓和段起点桩号(升说明:任意取的两点桩号差越大越接近真实值。
L C有些图纸中直接取附近的整数,不一定是5的整数倍
段起点桩号(升坡)
不一定等于图纸中的起点或终点桩号。
,不一定是5的整数倍
,不一定是5的整数倍
,不一定是5的整数倍
和段起点桩号(升坡)
,不一定是5的整数倍。
超高值计算与加宽值算
hc
bJ
B
bJ
(3)全超高断面:
hc bJ i J ( B bJ )ih B bJ i J ih 2 " hc bJ i J (bJ b)ih
' hc
ih
旋转轴
c
h'c iG
路线设计高程
iG iJ bJ
h" c b bJ
h0=bJiG
B
(4)双坡断面:(x≤x0)
1. 绕路面内边缘线旋:
附加纵坡 :
bih H i2 Lc Lc
H
bih bih Lc i2 p
i2
p—超高渐变率
iz
即旋转轴与行车外 侧边缘线之间的相 对坡度。
b
(四)超高缓和段长度
2. 绕路面中线旋转: 附加纵坡 : i H b(i1 ih ) 2
Lc
2Lc
(一)加宽值的确定(包括几何加宽和摆动加宽)
1. 普通汽车的加宽值计算方法: b = R-(R1+ B)
A2 A R1 B R A R 2R 8R 3
2 2
A2 A b 3 2R 8R
A2 b 2R
式中:A——汽车后轴至前保险杠的距离 (m): R——圆曲线半径(m)。 对于有N个车道的行车道:
x x 1)(b1 b2 )i1 ho3 (2 1)(b1 b2 b3 )i1 x0 x0
外侧路肩按向外侧倾斜: (硬路肩宽度≥2.25m)
ho2 ho1 b2i2 ,
ho3 ho2 b3i3
(3)旋转断面:(x> x0)
x 旋转阶段横坡度ix: i x ih Lc
梁、板、柱超高费计算
四川规定,层高超过3.9米计算超高费用。
以下是关于模板超高的(土建定额的说明和计算规则)
(1)现浇混凝土梁、板、柱、墙是按支模高度3.9m内编制的,超过3.9m时,超过部分工程量按超高的项目计算。
(2)现浇钢筋混凝土柱、梁、板、墙的支模高度是指自然地坪至板底、梁底或板面至板底、梁底之间的高度,以3.9m以内为准,超过3.9m 部分,按超过部分计算增加支撑工程量,若超过高度不足1.0m时,按一米计算。
如:层高在4.6时4.6-3.9=0.7米不足1米,按1米算,计算超高模板增加费*2倍
层高在5 时5-3.9=1.1米计算超高模板增加费*2倍
层高在6 时6-3.9=2.1米计算超高模板增加费*3倍。
曲线外轨超高计算公式
曲线外轨超高计算公式
曲线外轨超高计算公式,是指在铁路铺设过程中,为确保列车行驶的安全与稳定,需根据曲线半径、列车速度和弯道超高等参数,计算出适当的超高值,以保证列车在曲线通行过程中实现平稳转弯。
具体而言,曲线外轨超高计算公式如下:
超高值 =v^2/ (127 × R)
其中,v代表列车速度(单位:km/h),R代表曲线半径(单位:m)。
这个计算公式的原理是基于牛顿运动定律和切线加速度的理论基础。
随着列车速度的增加和曲线半径的减小,列车需要更大的超高值来保持平稳的行驶姿态,以克服离心力带来的侧向力。
通过使用曲线外轨超高计算公式,铁路工程师能够准确计算出每个曲线段的维护或建设所需的超高值。
这将有助于设计出符合安全标准、能够确保列车行驶稳定的曲线轨道。
总而言之,曲线外轨超高计算公式在铁路工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为工程师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来确保曲线铁路的安全性和运行稳定性。
这个计算公式的使用将有助于优化铁路设计和维护,提高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超高加宽计算公式
超高加宽计算公式
超高加宽是一种建筑设计中常用的增加层高和建筑宽度的技术手段。
通常情况下,建筑物的楼层高度和建设限制规定会对建筑物的高度和宽度有一定的限制。
而超高加宽技术则可以在不超出规定限制的情况下,通过增加楼层高度和建筑宽度,来满足建筑物的功能需求和美观要求。
1.超高计算公式
超高计算的公式可以通过考虑楼层高度的增加和结构强度的要求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超高的计算可以遵循以下公式:
H=h_i+ρ×n×Ts
其中,H为超高值,h_i为原始层高,ρ为楼层施工增加的层高,n 为楼层数,Ts为楼层面积。
超宽计算的公式需要考虑建筑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建筑外墙保温隔热要求等因素。
W=W_i+ρ×n×Ts×Dv
其中,W为超宽值,W_i为原始建筑物的宽度,ρ为建筑物施工增加的宽度,n为楼层数,Ts为楼层面积,Dv为楼层地下深度。
总之,超高加宽计算公式可以通过考虑楼层高度和建筑宽度的增加需求,并结合建筑结构和外观设计的要求来确定。
具体的计算公式需要根据建筑设计师和结构工程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确定,以确保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功能要求的满足。
超高计算公式
路线平曲线小于600m时,在曲线上设置超高。
超高方式为,整体式路基采用绕路基中线旋转。
超高设计和计算361确定路拱及路肩横坡度:为了利于路面横向排水,应在路面横向设置路拱。
按工程技术标准,采用折线形路拱,路拱横坡度为2%由于土路肩的排水性远低于路面,其横坡度一般应比路面大1%-2%故土路肩横坡度取3%362超高横坡度的确定:为抵消车辆在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当平曲线半径小于不设高的最小半径值时,应在路面上设置超高,而当平曲线半径大于不设超高时的最小半径时,即可不设超高。
拟建公路为山岭重丘区三级公路,设计行车速度为40km/小时。
按各平曲线所采用的半径不同,对应的超高值如表:表3-1圆曲线半径与超高表3-1当按平曲线半径查表5-11所得超高值小于路拱横坡度值(2%时,取2%(3)、缓和段长度计算:超高缓和段长度按下式计算:,B,\L cP式中:L c——超高缓和段长度(m);B ------ 旋转轴至行车道外侧边缘的(m);i――旋转轴外侧的超高与路拱横坡度的代数差;P——超高渐变率,根据设计行车速度40km/小时,若超高旋转轴为路线中时,取1/150,若为边线则取1/100根据上式计算所得的超高缓和段长度应取成5m的整数倍,并不小于10m的长度。
拟建公路为无中间带的三级公路,则上式中各参数的取值如下:绕行车道中心旋转:B‘ = B ,冷=i y i z2绕边线旋转:B^B , . ^-i y式中:B ――行车道宽度(m);i y ――超高横坡度;i z ――路拱横坡度。
(4)、超高缓和段的确定:超高缓和段长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从行车舒适性来考虑,缓和段长度越长越好;二是从排水来考虑,缓和段越短越好,特别是路线纵坡度较小时,更应注意排水的要求。
3.6.3确定缓和段长度时应考虑以下几点:⑴、一般情况下,取缓和段长度和缓和曲线长相等,即L c = L s,使超高过渡在缓和曲线全长范围内进行。
超高计算公式
超高计算公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超高计算(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HPC)已经成为最前沿的技术领域之一。
超级计算机已经成为厂商和国家之间争夺科技领先地位的必备武器之一。
超高计算公式则是衡量超级计算机性能的关键指标之一。
超高计算公式是计算机性能指标之一,用来衡量计算机在单位时间内所处理的数据量。
其计算公式为R = N × P ,其中 R 表示计算机性能的峰值速度,单位为 Flops/s;N 表示计算机中的处理器个数;P 表示单个处理器的性能,单位为 Flops。
超高计算公式的设计背景在现代科技领域,特别是在工程、天气预报、医学、金融和科学领域,都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因此需要超级计算机来实现高效计算。
从上世纪90年代起,HPC技术成为科技竞争中的一个焦点,各国开始积极研发自己的超级计算机。
为衡量计算机性能指标,人们创造了超高计算公式。
超高计算公式的意义超高计算公式是衡量超级计算机性能的关键指标,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计算机处理速度的快慢和数据处理能力的高低。
超高计算公式的设计使得计算机生产商和客户在选择计算机和进行测算时更为直观,也为大规模、复杂高性能计算提供了帮助。
认识超高计算公式超高计算公式R = N × P 在实现高性能计算中,有两个核心因素:处理器数目和单个处理器性能。
处理器数越多,性能随之提高。
但是,只增加处理器数量并不能直接提高计算机性能,需要依靠处理器性能的提高。
另外,高速IO(Input/Output)系统和优秀的软件算法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总之,超高计算公式是计算机运算速度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估计算机配置和性能的重要参考。
正是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不断努力,使得超级计算机与HPC的运用领域越来越广泛,这也促进了全球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6.3-1)
L m ——平均波长(m);D——风区长度(m);D=3000m g——重力加速度;取
g=
9.81
m/s 3
V 0——计算风速(m/s);取历年最大风速平均值的1.0倍;
Vmax=
10.7
(m/s)
V 0=1.0Vmax=
10.7
(m/s)
校核洪水位
109.59
(m)
河床平均高程94
(m)
H m =15.59m
gD/V 02=257.053gH m /V 02=
1.336
gh m /V 02=0.0214h m =
0.250
(m)
Hm ——水域的平均水深(m);hm——平均波高,m;根据公式(B.6.3-1)
校核工况坝顶超高计算
波高、波长按《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SL319-2005)的莆田试验站公式(B.6.3-1)、(一) 波高、波长计算
式中:
(B.6.3-2)计算.
}]
)(7.0[13.0)(
0018.0{])(7.0[13.07.020
45
.02
7.020
2
0v gH th v gD th v gH th v gh m m m
h m /H m
0.016查表B.6.3,取
h 1%/H m 2.420h 1%=
0.606
(m)
(二) 波浪中心线至计算水位的高差
根据规范公式(B.6.1-2)、(B.6.1-3)计算
(B.6.1-2)
(B.6.1-3)
(B.6.3-2)
(B.6.3-7)
(B.6.3-8)
式中:
取H=H m =15.59m
T m =
2.220
s
L m
gT m 2
/2π
=7.698m
取L m =
7.698L m =
7.698
m
采用公式(B.6.3-8)初算平均波长 H ——坝前水深(m);
h 1%1——累积频率5%~10%的波高(m);
采用公式(B.6.3-7)试算平均波长
5
.020
0)(9.13v v m m =)
2(22
m
m m L H th gT L ππ=π
22m m
gT L =
H cr=0.664m
hz=0.150m
(三)坝顶超高
坝顶超高按规范公式(8.1.1)计算:
Δh=h1%+h z+h c(9.1.1)
式中:
Δh——防浪墙顶与水库正常蓄水位或校核水位的高差(m);
h1%——波高(m);
h z——波浪中心线至水库正常蓄水位或校核洪水位的高差(m);
h c——安全超高(m);h c=0.4(2等工程)
Δh= 1.156(m)
校核洪水位时坝顶高程为
110.746(m)
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