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日本对外贸易战略转变的时机选择及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资源★★★
摘要: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面,临着转变对外贸易战略的压力。对此,日本采取了拖延的做法。直到80年代中期,国内外条件基本具备、时机基本成熟,才开始着手将“外需主导型”战略转变为“内需主导型”战略。总的说,日本贸易战略转变的时机选择并无问题,但后续的政策调整出现了很多失误,因而导致了经济的长期停滞。日本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的经济和贸易政策调整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对外贸易战略:外需主导型:内需主导型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外需主导型”战略立国的日本成功地完成了经济“追赶”的任务,经济实力跃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第二位。此时,日本面临着美国要求日元升值和开放市场的压力,“外需主导型”战略遇到了一定的困难。那么,日本为什么没有在70年代中期就转向“内需主导型”发展战略,而延迟至80年代中期才开始这一转变呢客观地说,相对而言,70年代中期的日本并不具备从“外需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战略转变的条件,而到了80年代中期,条件基本具备、时机也基本成熟。回顾这一转变的过程,不难发现,这既是日本在当时面临巨大国际压力情况下的被动选择,也是日本政府根据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状况而做出的主动调整,是内外部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日本进行战略转变的时机选择并无问题,但后续的政策调整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失误,因而导致了经济的长期停滞。
一、日本对外贸易战略转变的时机:国内经济条件
从经济总量指标看,早在70年代初期,日本就成功地实现了追赶的任务。据统计,1965年时日本GDP还落在美国、原西德、英国、法国之后,而到了1970年,日本GDP达到2035亿美元,超过了原西德、英国和法同,不过与美国的差距仍较大,约相当于美国的1/5。
⑴1975年,日本的GDP达到4988亿美元,1980年首次超过一万亿美元,1985年为13422亿美元,约相当于美国的2/5。总的来说,70年代中期,就GDP总量看,日本经济已基本完成追赶任务,不过,日本当时的各项分类经济指标与现今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类似,只有到了80年代中期,日本才成为一个较成熟的经济发达国家,基本具备了实施“内需主导型”战略的各项条件。
从经济景气指标看,1971年到1980年的10年问,日本的景气变动比较频繁70年代中期则经历了较长的不景气时期,即从1973年11月到1977年10月的四年间先后遭受了石油危机的冲击和第一次日元升值而带来的不景气,1974年日本的GDP实际增长率下降了1.2%,这在战后的日本是非常罕见的。1974年和1975年,代表景气变动的重要指标工矿业产值与前一年相比分别下降了4%和ll%:企业产品库存剧增,1974年12月比上一年同期增长了46.2%;设备投资迅速减少,1974年度私人企业设备投资比上年度减少了13.4%,1975年7月民需机械订货额比上一年同期下降了53%。,2]与此同时,1974年和1975年企业大量倒闭、失业工人剧增、股票价格也急剧下跌。在此情况下,日本尽管面临着美国要求日元升值和开放市场的巨大压力,但并无改变贸易发展战略的条件。进入80年代后,日本除了受到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影响而经历了短暂的不景气之外,剩余时间都处于景气上升时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83年2月到1985年6月的经济景气是由于内需扩大而导致的。从1978
年到1985年,工矿业生产指数,其中主要是制造业生产指数大约增加了20个百分点:工资价格指数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而完全失业率则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上:从国内总固定资本形成看,1975年到1985年间大约增长了82.9%。80年代中期,日本的各项景气指标处于良好的水平上,经济增长较快、投资和消费需求旺盛,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较快,已经具备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各项条件。
从经济增长的潜力指标看,与70年代中期相比,日本80年代中期的数据也较理想,见表l。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日本的义务阶段教育入学率均保持在超过99%的高水平上,1975年到1985年间,日本的高等教育入学率继续上升,此期间的财政支出教育经费增长超过一倍,公立教育经费增长了约87%,科研人员使用研究经费增长了2.9倍,投入的教育和科研经费均大幅度增加,增长比率在全世界名列前茅。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日本的专利申请件数虽然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专利登记件数的增长则非常有限,这从侧面说明日本在此期间的自主创新能力增长缓慢,基础研究方面的进展不大。不过,考虑到科研经费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滞后效应,日本最近几年来在办公自动化、化学等领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不能不说当时的高投入在20年后露出了高产出的曙光。
二、日本对外贸易战略转变的时机:对外经济条件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战后世界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就此结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陷入“滞胀”局面。美国要求日元升值和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但日本顶住了压力,并没有放弃“外需主导型”战略。直到80年代中期,日本的国内各项经济指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显着上升,原先有利于实施“外需主导型”战略的外部条件不复存在时,才逐渐确立了“内需主导型”经济和贸易发展战略。
从对外贸易状况看,自从确立了“外需主导型”战略以来,日本对外贸易增长速度一直较高,结构提升也较明显。从1950年到1973年的进出口贸易增长了42倍,年均增长1.8倍,其中出口增长了45倍,年均增长1.96倍。1974年到1985年间的进出口贸易增长了约2.5倍,年均增长22.6%,其中出口增长了3.1倍,年均增长28.5%。从外贸依存度看,1975年约为22%,远低于同期原西德、英国和法国的水平,80年代前半期,日本的外贸依存度达到峰值,但均未超过28%。从出口商品结构看,日本60年代初期的主要出口商品依次为钢铁、棉织品、船舶和衣着类,70年代初期则变为钢铁、船舶、汽车和收音机,1980年为汽车、钢铁、船舶和光学仪器,1985年变为办公用机械、汽车、民用电器机械和一般机械,出口商品结构提升的步伐快速而明显。80年代初期,日本出口市场的地区结构上也变得日趋合理,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大大下降,1980年约为24.4%,而对亚洲市场的依赖程度上升到38.3%,同期对欧洲的市场依赖程度为19.4%。1986年以前,日本的黄金和外汇储备一直保持在“维持3个月进口”的安全线左右,日元大幅升值后才有较明显的增加。
日本虽然在货物贸易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在技术贸易方面,则从战后开始到2001年一直持续逆差局面,2002年日本第一次实现了技术出口大于技术进口,2002年日本技术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为139亿日元和137亿日元,2003年分别为144亿日元和129亿日元。这说明直到2l世纪初,日本才真正实现了从“技术吸收型”国家到“技术创新型”国家的转变,而这还是在几十年连续不断的教育和研究经费高投入的情况下取得的。可见,对于赶超型国家来说,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经费的高投入、数量众多的研究开发人员和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做后盾。
战后日本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冲击了原有的国际市场格局,使其与主要贸易对象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