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细菌2

合集下载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4.2《细菌》精品教案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4.2《细菌》精品教案

细菌一、教材分析“细菌”一节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的第二节内容。

学生在学习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后,进一步学习作为一类单细胞原核生物的细菌,教材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和生殖三个方面介绍细菌。

首先通过列文虎克和巴斯德带领学生慢慢揭开细菌的“面纱”。

而后介绍了细菌的形态。

通过“观察与思考”,学生在认识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基础上,通过对比,学生进一步认识细菌的结构,再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最后介绍细菌的生殖及适应环境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理解巴斯德鹅颈瓶实验2.描述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的主要特征3.尝试进行驳斥“自然发生说”的实验设计,分析推测的科学能力。

4.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鹅颈瓶试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5.认同细菌繁殖速度快,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细菌的结构。

(2)细菌的生殖。

2.教学难点:(1)巴斯德鹅颈瓶实验。

(2)原核生物的概念。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细菌的发现看不到?利用数据说明细菌的微小,指出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所以肉眼是看不到的。

人类是怎么发现这类生物的?总结学生的讨论、回答,介绍列文虎克的贡献。

引导讨论:细菌哪里来的?教师介绍有关细菌来源的两种观点。

由于观察到肉汤里会自然形成细菌使肉汤变质等自然现象,19世纪前的人们广泛相信细菌是自然发生的,当时一些著名的科学家都支持这一观点。

而另外一些科学家则认为细菌是从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中产生的,肉汤变质是因为空气中的细菌落入繁殖而导致的。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并尝试以肉汤作为原材料设计实验驳斥“自然发生说”。

总结“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的鹅颈烧瓶人类借助放大仪器发现了细菌。

阐明自己的观点,并且举出例子证明。

尝试驳斥“自然发生说”。

数据加深学生的理解加深对微观生物的认识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培养学生分析推测能力,严谨的态度细菌的形态实验及“巴氏消毒法”。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细菌》教学设计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细菌》教学设计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2、说出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1.运用实验设计、观察、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等技能,分析巴斯德的实验。

2.通过观察与思考:比较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尝试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发现细菌过程中理性的怀疑和科学的研究对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重要作用。

2、通过本节的学习,形成重要概念:细菌细胞中没有成形细胞核,是原核生物,它们靠分裂进行生殖。

二、教学重点1、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三、教学难点“观察与思考”活动:比较细菌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四、教学内容分析1、本节的“想一想,议一议”提供了引起人患破伤风的破伤风杆菌的实例,可让学生通过实例的分析对破伤风杆菌的形态、生活特点有初步的了解,同时结合上一节中提到的知识“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

有的还需求某些特定的条件,如有些细菌必须在无氧条件下生存”。

本实例中的破伤风杆菌就对必须在无氧条件下生存的细菌的实例呈现。

教材编写的目的是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2、从细菌的发现史,可让学生了解巴斯德和巴斯德实验。

学生可运用实验设计、观察、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等技能,分析巴斯德的实验,也为下阶段“食物保存”“食物腐败”等知识的学习提供实验依据。

3、在介绍细菌的结构时,教材的编写突出了直观性,一是文字的直观,一是图片的直观。

如“观察与思考”引导学生从回忆“动植物细胞结构”入手,在观察时思考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点。

这样使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启动学生的思维,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细菌的结构特点,进而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4、此外,教材在阐述细菌的结构、细菌的生殖时注重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加深对重要概念的理解。

五、教学策略:1、课前分配学习任务:列文虎克是怎样发现细菌的,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收集、分析、整理资料,并利用课前一分钟进行演讲。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 细菌知识结构细菌的发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细菌的生殖方式:分裂生殖细菌的营养方式:寄生或腐生知识要点1.细菌由荷兰人列文•虎克发现。

由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他被成为“微生物学之父”。

2.细菌个体十分微小,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观察,形态分可分为有球状、杆状、螺旋状。

3.细菌的结构:细菌是单细胞生物。

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构成,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 集中的区域。

有的细胞壁外有荚膜,有的生有鞭毛。

与动植物细胞不同:(1)没有成形的细胞核(2)DNA 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内与植物细胞的不同:没有叶绿体与动物细胞的不同:有细胞壁4.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分裂n 代会产生2n 个个体。

5.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

有些细菌生长发育后期,体积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的。

芽孢对不良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遇到适合环境又会萌发成细菌,所以灭菌以杀死芽孢为标准。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特点、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2.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将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2.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分析巴斯德实验的操作步骤,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描述细菌的繁殖方式,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2.认识到科学发展离不开实验技术的进步,更要依靠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教学重点和难点列文虎克——发现细菌 巴斯德——微生物之父——证实细菌的存在 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 结构:单细胞个体,有细胞壁,无成形细胞核,无叶绿体,有遗传物质DNA1.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细菌的繁殖方式。

2.难点:细菌的主要特征,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

课前准备1.有关细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2.学生准备有关微生物学史的材料导学过程一、导入:细菌发现和研究的三个故事故事一:第一个看到细菌的人不是什么科学家,而是荷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的管理员,他的名字叫列文虎克。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四章 第二节 细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四章 第二节 细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细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2.通过观察会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能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

3.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掌握细菌的主要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结合生活实际,推测细菌的生殖方式。

能力目标:1.通过书籍、杂志、网络来搜索有关细菌的各种资料,学会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

2.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探究细菌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想。

3.通过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掌握细菌的主要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关心科学发展的情感。

2.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特点。

2.教学难点: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有关细菌发现过程、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等有关的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谈话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教师:在学习新课前,老师先请同学们观察一组图片,【播放第1-9张幻灯片】多媒体展示电子显微镜下扫描的“钉子上的细菌”的图片(放大33倍、100倍、200倍、300倍、500倍、1000倍、15000倍、30000倍和70000倍的图片)教师:图片所示的是什么?学生:细菌。

教师:在放大到多少倍的时候咱们才能够看见细菌的大致形态?学生:30000倍。

教师: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细菌的形态具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钉子上的细菌在不同放大倍数下的图片,使学生能体会到细菌个体的微小,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种微小的生物——细菌。

【播放第10张幻灯片】【板书:第二节细菌】二、讲授新课(一)细菌的发现教师:“那么如此微小的细菌是谁通过怎样的过程发现的呢?”【板书:一、细菌的发现】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补充细菌的发现:——列文虎克】教师:第一个看到细菌的人并不算是一位科学家,而是荷兰一个小镇的管理员。

4.2《细菌》教学设计八年级生物人教版上册

4.2《细菌》教学设计八年级生物人教版上册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出示一瓶酸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酸奶是如何制作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教师总结:酸奶是通过加入乳酸菌发酵而成的,而乳酸菌正是一种细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关于细菌的知识,了解它们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讲授新知,500字
1.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5.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细菌的形态、结构、生活特点及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难点:细菌的繁殖方式、生长条件和防治方法。
(二)教学设想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章节内容,突破重难点,教学设想如下:
6.总结反馈,巩固提高
(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教学评价,关注个体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8.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介绍有关细菌的前沿研究,如细菌发电、细菌治疗等,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生活实例,如发酵食品、细菌感染等,引出细菌的学习,激发学生兴趣。
2.知识传授,直观教学
(1)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细菌的形态、结构,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
(2)通过动画演示,讲解细菌的繁殖方式,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一难点。
3.实践操作,强化技能
(1)组织学生进行显微镜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菌的形态。
4.作业完成后,请及时上交菌在环境保护、疾病防治等方面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2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2教案新人教版

山东省郯城县第三初级中学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2》教案新人教版主备人课型新授验收结果:合格/需完善时间年月日分管领导课时 1 第周第 2 课时总第 23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2. 能够描述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3. 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比较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电子显微境下的细菌图片,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并进一步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2. 观看教师展示的细菌分裂的图片和CAI课件, 了解细菌的快速繁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2.培养学生爱国思想和对科学研究勇于探索的精神,意识到讲究个人卫生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细菌的形态特点和细菌的结构特征以及细菌的营养方式;2. 细菌的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1.巴斯德实验的理解;2. 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改意见〖导入新课〗1.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用多媒体展示与细菌战有关的图片2.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复习提问:(1)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步骤有哪些?(2)什么是菌落?细菌菌落和霉菌菌落各有哪些特点?(3)细菌、真菌生活的基本条件有哪些?〖新知探究〗一:细菌的发现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58页“细菌的发现”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列文·虎克是怎样发现细菌的?(2)巴斯德是怎样证明肉汤内的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3)尝试回答人们为什么称巴斯德为“微生物学之父”?(4)读了以上的故事,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2、小结: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1.细菌的形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细菌形态图片,请部分同学到讲台前用显微观察细菌永久涂片小结:细菌的个体非常微小,其形态主要有球形、杆交流所知道的细菌战的历史知识复习、巩固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

第二节细菌〖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2. 能够描述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3. 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电子显微境下的细菌图片,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并进一步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2. 观看教师展示的细菌分裂的图片和CAI课件, 了解细菌的快速繁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2.培养学生爱国思想和对科学研究勇于探索的精神,意识到讲究个人卫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1.细菌的形态特点和细菌的结构特征以及细菌的营养方式;2. 细菌的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1.巴斯德实验的理解;2. 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有关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等图片资料,CAI课件,显微镜,细菌永久涂片等。

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网站,搜集与细菌有关的材料;加强课前对本节内容的预习。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1.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用多媒体展示与细菌战有关的图片学生交流所知道的细菌战的历史知识,然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资料:(1)七三一部队1932年在中国哈尔滨设立研究中心。

这支部队拥有3000多名细菌专家和研究人员,分工负责实验和生产细菌武器,残忍地对各国抗日志士和中国平民的健康人体用鼠疫、伤寒、霍乱、炭疽等细菌和毒气进行活人实验和惨无人道的活体解剖,先后有一万多名中、苏、朝、蒙战俘和健康平民惨死在这里。

(2)731部队当时已具有可将人类毁灭数次的细菌武器生产能力,他们的“研究成果”投放战场,致使20多万人死伤。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联想已知的历史知识,对日本侵略者充满了仇恨,纷纷表示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使祖国更加强大。

教师趁机激活学生的思维,设疑导入课题:细菌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它为什么会被侵略者利用来危害我们人类呢?这就需要我们学习第二节:细菌。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细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出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3、结合生活实际,推测细菌的生殖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细菌的结构和动植物细胞结构图并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细菌被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离不开实验技术的进步,更要依靠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通过对细菌繁殖方式的学习研究,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生活习惯不卫生很容易被细菌感染,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及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

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推测。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通过复习细菌的分布情况。

从生活实例出发,提出一系列问题,哪里有细菌,你的手上有细菌吗?你的课桌上、书上、钢笔上有细菌吗?我们用肉眼能看到细菌吗?二、探究新知(一)细菌的发现1、质疑过渡:为什么我们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却又不了解细菌呢?(细菌微小,肉眼看不见)2、学生阅读书本P71的相关内容,从中可以获取以下的重要信息。

①细菌的发现: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②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证明细菌的由来并提出巴氏消毒法)。

3、小结:通过阅读,你对于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二)细菌的形态:1、质疑过渡:细菌很小,所以我们虽然时时刻刻在接触它们,却看不到,那么,它们的形态、到底是怎样的呢?2、屏幕展示细菌形态图片,使学生对细菌的三种形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然后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三)细菌的结构:1、质疑过渡:细菌的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相同,细菌的结构怎样呢?2、展示细菌结构图片。

学生就细菌结构进行讨论,总结细菌的结构的特点。

3、比较细菌细胞与动植物细胞结构。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五章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二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举例并尝试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2) 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及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

2.能力目标(1) 通过做发酵实验和尝试制作甜酒、泡菜、酸奶等食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 通过学习和应用食品保存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 通过食品保存,培养同学关注生活现象。

(2) 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知识与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食品保存方面的作用。

2、难点:甜酒和面包的制作原理,生活中不同食品保存方法的选择。

三、课前准备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展示发酵作用的原理等。

学生:观察发酵现象;收集相关资料,准备自制食品。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观察—讨论—归纳”法,类比法等。

五、教学过程1、创设故事情境、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有没有吃过臭豆腐?那豆腐乳呢?想不想知道臭豆腐的来历? 清朝咸丰年间,有一个卖豆腐的叫王致和,家里很穷……同学们听完故事,大家知道王致和的豆腐为什么会变“臭”吗?是什么让它变臭的呢?从而引入细菌和真菌。

2、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演示实验:发酵现象指导学生观察发酵的现象(装置中是否有气泡冒出、气球是不是会胀大);理解发酵的原理:出示面包的照片,提出问题:利用酵母菌制作的面包,它们很松软,里边有很多小孔,为什么?吃一口面包没有酒的味道,这又是为什么?●其他的细菌、真菌与食品制作的关系:3、制作甜酒和面包通过课本实践制作,了解制作甜酒的一般步骤,指导学生回答几个问题:(1)酒曲在制酒中的作用是什么?糯米在制酒过程起什么作用?(2)制作过程中,为什么要将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3)制作过程中,为什么要尽量少打开容器?(4)在糯米中间挖个凹坑的目的是什么?(5)怎么样判断甜酒制作成功?补充介绍制作面包的一般方法,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八年级生物上册5.4.2《细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5.4.2《细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4. 作业完成情况:
学生能够按时完成作业,作业质量普遍较高。从作业中可以看出,学生对细菌知识的掌握情况良好,但在某些细节问题上仍需加强理解。
5. 教师评价与反馈:
针对学生的表现,教师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反馈。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良好表现,教师予以肯定,鼓励他们继续保持。对于学生在测试和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教师给予具体的指导和解释,帮助他们理解和巩固细菌知识。同时,教师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等,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1)科普图书:推荐学生阅读关于细菌的科普图书,如《细菌的世界》、《细菌的秘密生活》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方式等知识。
(2)科普视频:推荐学生观看关于细菌的科普视频,如BBC纪录片《细菌:生命的奇迹》、国家地理频道《微生物的秘密世界》等,通过视频的形式直观展示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事、案例和视频等方式引出细菌课题,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此外,我还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然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在课堂管理方面,部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过于活跃,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课堂纪律,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根据细菌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细菌课题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4.2《细菌》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4.2《细菌》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细菌显微镜切片、图片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生活环境。
2.以现实生活中的细菌应用实例为导入,引发学生对细菌的兴趣和好界中有什么作用?”等,激发学生的思考。
4.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菌的繁殖速度和生活习性,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多元化评价与反思:本案例注重学生的多元化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能力。
4.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本案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生动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细菌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等,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享个人观点等方式,展开深入讨论,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指导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成长。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细菌的结构特点、繁殖方式、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等知识点。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4.2《细菌》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教学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4.2《细菌》这一章节时,我以一名特级教师的经验,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本案例紧密结合学科和课程主要内容,注重实用性,符合教学实际,并以人性化的语言呈现。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知识深度,我以细菌的相关知识为核心,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生动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细菌的结构、生活习性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提高生物素养。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细菌
教学目标
1.了解细菌的发展史。

2.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

3.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4.掌握细菌的生殖方式。

教学重点:通过与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结构和营养方式。

教学难点: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结构和营养方式。

教学突破
利用PPT与动植物细胞结构对比推测出细菌的结构和营养方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预习目标
通过预习让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熟悉课本、为教学做准备
2、预习内容
细菌具有哪些形态结构?细菌室怎么样进行生殖的?
3、预期效果:菌的形态结构
二、导入
1、复习旧知识;一想,议一议
三、授课
1、细菌的发现
细菌的发现: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
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提出巴氏消毒法)
2、细菌的形态结构
观察:展示细菌的形态图,了解细菌的三种形态。

细菌的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相同,细菌的结构怎样呢?
观察:展示细菌结构图片。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

总结细菌的结构的特点。

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引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
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细菌和人类的关系(大体介绍)
当堂检测
1、4技能训练;课堂达标练习
课堂小结;顾本节重点知识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八年级生物上册 5.4.2 细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 5.4.2 细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细菌》一.课标要求: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知道微生物通常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类群。

二.教材内容分析:《细菌》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

本章教材的引入是从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分布开始的,然后分别介绍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及繁殖方式,教学内容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呈现。

《细菌》一节是在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的基础上对细菌进行更为详细的介绍,是第一节相关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在第三节《真菌》的学习中,又以细菌的相关知识作对比,因此,本节课在本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2.通过观察、比较细菌的形态结构,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3.理解细菌的营养方式、生殖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难点: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四.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从生活实例出发,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在你吃饭前,妈妈总是先让你洗手去,为什么呢?你的课桌上、书上、钢笔上有细菌吗?通过这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细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进而又提出问题:那么你了解细菌吗?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任务一:细菌的发现1.课件展示自学任务,学生阅读课本71页“细菌的发现”。

2.多媒体展现巴斯德实验过程,引导学生分析细菌来自哪里。

任务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1.用课件显示电子显微镜下三种不同形态细菌的图片,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归类总结出细菌的形态特点,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细菌的形态不同,那结构也不相同吗?”,2.学生阅读课本73页“观察与思考”中的细菌结构模式图,掌握细菌的结构。

(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3.课件上呈现细菌结构模式图,让学生一一指认对应的结构名称。

4.课件出示动植物细胞结构图,与细菌结构图对比,学生找出异同点,并设计表格进行归纳。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生物八年级上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本节课是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探究细菌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想;通过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节是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

在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中,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检验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已初步掌握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并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学会区别两种菌落的方法,从感观上对细菌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通过探究实验了解了细菌的分布和生存条件,而本节则从微观的角度引导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生理特点、分布特点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要求学生学会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生殖等),认同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为后面学习细菌真菌对自然界的作用和人类对细菌真菌的利用奠定了基础,同时为日常生活中细菌性传染病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三、学情分析刚进入八年级的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了植物和动物的细胞结构的内容,这为接下来学习细菌的结构做了相关的知识上的铺垫。

但由于细菌形态非常微小,对于学生来说学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必须采取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简单易行的学具、图片、录像、动画等,提高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细菌发现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是谁?⑵通过观察并能区分不同细菌种类的形态、特征和大小。

⑶能够说出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并知道不同细菌其营养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多媒体演示和教师讲解,给学生提供比较直观、形象的认识,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5.4.2细菌2024-2025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同步精讲教学设计(人教版)

5.4.2细菌2024-2025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同步精讲教学设计(人教版)
情感升华:
结合细菌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细菌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细菌内容,强调细菌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细菌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4)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提供细菌的显微图像、模型等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5)细菌实验操作视频:提供细菌实验操作的视频教程,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2.拓展建议:
(1)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自主学习细菌在环境净化、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加深对细菌作用的理解。
(2)学生可以进行家庭小实验,如制作酸奶、泡菜等,亲身体验细菌在食品发酵中的应用。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细菌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微生物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细菌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细菌的结构特点、生殖方式和生活习性,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5.4.2细菌2024-2025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同步精讲教学设计(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5.4.2细菌2024-2025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同步精讲教学设计(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章第四节“细菌”。该章节主要介绍了细菌的结构特点、生活习性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具体内容包括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的生殖方式、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2)教案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2)教案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3、哪种环境中根本没有?
首先我们来看一位同学给我们做的演示实验,播放视频
PPT展示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台前展示课下的实验结果
提问:通过刚才四个小组的实验展示,请同学们思考细菌和真菌生活必须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学生在回答的时候,引导学生举出相应条件的生活实例,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材69页讨论中剩下的4个问题:
1、为什么培养用的培养皿和培养基,在接种前必须高温处理?为什么要用无菌棉棒?
2、提示3相当于细菌、真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哪一个步骤?
3、通过各组的交流,你认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怎样?
4、什么环境条件下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在这个探究中,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的情况存在吗?是什么情况?为什么?
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验,学生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有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学生会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并将知识利用于日常生活中
10min
15min
5min
5min
(二)课堂小结
请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知识层面或者情感方面)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不仅对细菌和真菌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也有助于同学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运用
讲解:生物这门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我们可以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
制作泡菜的原理就是利用乳酸菌使蔬菜中的有机物生成乳酸。泡菜坛的结构,既要加盖,还要用一圈水来封口,你能推测其中的科学道理吗?
向学生展示变质发霉的馒头,更加直观,介绍酵母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第二节细菌(2)
教学目标:
知识:1、通过观察会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
2、能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
3、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4、结合生活实际,推测细菌的生殖方式。

能力:1、通过巴斯德的实验,参与探究细菌发现的过程,培养实验能力和科学思想;
2、通过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回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总结出细菌的结构特点,培养观察能力,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2、通过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继续树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辩证观点;
3、通过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并自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分析:
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及细菌的生殖。

学生对细菌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是因为生活中经常提到细菌,不熟悉在于细菌个体的微小,导致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这是一
个我们所不熟悉的微观世界,从而使学生对细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比较陌生,而细菌的生殖方法又和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生殖不同,教学中应该加强此部分的讲解。

教学难点分析:
1、巴斯德实验的理解
在讲解细菌由来这部分内容时,教材引入了巴斯德实验,个别学生对此有一定了解,但这个实验到底要说明什么道理?巴斯德为什么要设计这个曲颈瓶实验?实验过程是怎样的?曲颈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学生很是困惑,教师应认真讲解实验的目的、方法和步骤,使学生明白巴斯德设计的巧妙之处,明确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使学生明确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2、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在上一节课教学中,学生已经对细菌的分布广泛有了直观形象的了解,本节课程应着重从生殖和细菌对不良环境的抵抗方式——形成芽孢入手,从生理方面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

教学策略:
课程的导入可从学生们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进而引出细菌是如何被发现的---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在观察细菌的形态时,教师可有目的的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使学生对这“熟悉但不了解”的细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进行观察与思考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描述出细菌的基本结构特征,同时要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对细菌营养方式的推测。

对于细菌的分裂生殖及芽孢的形成,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材无法将动的过程展示出来,学生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或用课件画面展示等形式,使之形象化,这样可以化静为动,易于学生接受,从而突破了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有关细菌发现过程、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等有关的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板书设计:
第二节细菌
一、细菌的发现
1、列文·虎克显微镜
2、巴斯德实验
二、形态和结构
1、形态:杆菌螺旋菌球菌
2、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荚膜、鞭毛)
3、区别:无成形的细胞核无叶绿体(异养)
4、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是怎样获取营养的?你认为细菌可能的获得营养的方式是什么?为什么?
三、生殖
1、分裂生殖
2、芽孢
课后反思:
学生对细菌的发现史、形态和结构较为陌生,所以要求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分析学生熟知的典型事例,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进而明确讲究卫生的重要性。

关于巴斯德的曲颈瓶实验,学生不大相信可以保存4年之久,需要教师给与更详细的实验情况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