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建史-复习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重点
●原始的居住形式及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1)位置: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靠近河流的二级阶地
2)规模:规模大小不等
3)形式:1)木骨泥墙建筑 2)干阑式桩上建筑
4)功能分区:功能简单生——居住死——墓葬
●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1)生产力的发展--基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防御、市场)
殷商时代城市的特点
●a) 殷商时代已出现为考古证实的城市,城市往往是奴隶主的驻地,因此宫殿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b) 城市中集中着为奴隶主服务的各种手工业和商业,如青铜器、骨器、陶器等。从发掘出的奠基奴隶遗骨可以看出城市中明显的阶级差别和对立。
●c) 白灰面夯土建筑——由柱础支撑的高大的木构架,可能仍用草屋顶,传说中的“茅茨土阶”
●城与廓的概念 P14
“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墨子·非攻篇》、《孟子·公孙丑篇》、《战国策》
“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管子·度地篇》
“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廓>城
●防御性
●阶级分化
●城与市的概念 P14
市指交易场所,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
城指防御城垣,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城郭沟池以为固)
●《周礼·考工记》中的营国制度的主要内容
●a) 营国宏观规划体制:国家由王畿、诸侯封国、卿大夫采邑城(都)。
●b) 城(国)的规划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i. 匠人营造的王城,方形,每面九里(3000 米),各开三座城门。城内有九条枞街,九条横街,每街宽都可容三辆车子并行(车轨的9 倍,约18 米);(城中央是宫城)左设宗庙,右设社稷坛,前临外朝,后通宫市,宫市外朝的面积各方一百步(一百亩)。
ii. 宫为城的中心:一夫即一个农夫(农户)一年可耕作的面积一百亩,为井田制的计量单位,也用于城的建设计量之中。
●c) 礼制营建制度:以王城为基准,按照建城者爵位尊卑,据礼制营建制度而定,严格控制
各级城邑的大小规模。(色彩)
●d) 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以“夫”为基本网格,“井”为基本组合网格,“九夫为井”。
●道路制度: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城市布局:
对称轴线布局、规则的平面布局
●色彩:
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
●朝向定位
已运用简单的天文知识来定朝向方位。
●《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的意义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较早成形的制度,体现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体现的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
●体现了以礼治国的规划秩序,反映了礼制营建制度,依据爵位、尊卑而定。
●《管子》对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1)最早阐述生产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提出开垦土地、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商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管子》的营国思想:
i.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以发展经济为主旨
ii.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里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2)提倡“因天材,就地利”的因地制宜思想,成为与《周礼》提倡的礼制等级思想并驾齐驱的两种规划体系。
(3)创立较全面的古代城市功能分区理论。
《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重要著作,它的意义在于打破了中国古代城市单一的礼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建立了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准则,影响极为深远。
●《周礼·考工记》与《管子》比较
i. 选址
1. 《考工记》以礼制思想为出发点,要求在“礼”的主导下形成完整有序的城市网络——适于平原
或平坦的基址营城。
2. 《管子》力求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有利于扩充、完善城市发展所需的各种功能—
—适于有山有水复杂自然条件下的营城活动。
ii. 布局
1. 《考工记》注重礼法上的完美布局,事无巨细,均予以等级规定。
2. 《管子》由实际中的各种相关因素来框定,或是提出适应性的原则作为实际操作的指导。
iii. 分区
1. 《考工记》国中的重点在于宫城以及宗庙、社稷等礼制建筑。市场组织严密、管理严格。
2. 《管子》城中除了宫城、官邸,按身份,职业分区安排其他国民。
iv. 水利
1. 《考工记》中将水系也分等级
2. 《管子》高度重视水害,除成套水利设施外,“防患于未然”为防涝原则。
●秦都咸阳的布局特点和规划思想
i.布局形制
1.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布局形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阿房宫在渭南的兴建。
2. 诸多宫殿群散布于渭河南北两岸,各自为城,其间以“阁道”、“复道”、
“甬道”相通,由原先单一宫城咸阳宫发展成为多个工程的形制,对汉长安城的营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不建外廓,采取宫自为城,依山川险阻为环卫。
ii.天人合一的布局
1. 以广阔京畿作为规划背景,形成京城和京畿的有机结合。
2. 体现象天法地的观念,视渭河为“天汉”(银河),以山为宫阙,在以咸
阳为中心的方圆二百里内,修建270 多个宫观。并通过复道、甬道相连。
犹如众星拱极一般,突出了咸阳的核心地位。
●西汉长安城规划建设的要点
西汉都城长安
1. 城市布局特点
a) 平面形制:为配合地形及现状,城市平面呈不规则矩形。12个城门平均分布在四面,每面格3 个城门。主要宫殿在南、东市,西市在北。
b) 布局特征:
i. 与战国时期都城不同,汉长安宫殿、官署、居住、市都位于同一大城内:
ii. 居住地段称为“闾里”,躲在城内各宫殿间,宫殿面积占城市面积1/2 以上
iii. 城内有集中的市,集中布局在南北主要道路两侧。
●曹魏邺城规划布局的特点及意义
a) 布局特征---中国城建史上第一个砖城
1. 城市有严格的功能分区,城市中间一条东西向的干道,将城市分为两半部,官民不相参。
2.多宫变成单一宫城,宫殿建筑群布局严整。
3. 城市空间艺术上的轴线处理。城市平面为规则长方形,中轴线干道与东西干道丁字相交予宫门前,道路系统采用经纬涂制,分布均衡。呈方格网状。
b) 对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1. 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
2. 改进了汉代长安宫城与闾里相参,布局松散的状况。
3. 是一个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的城市。
4. 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把中轴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的影响,如唐长安等城(曹魏邺城虽只是王城,不是全国性的都城,但它继往开来,在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的破坏和民族的迁移,城市发展总的趋势表现在北方中原地区城市的残破以及江南和周边地区城市的崛起,以建康为代表,标志着江南经济的上升趋
势,反映了全国城市体系格局的深刻变化。
建康是我国古代大城市不规则形平面的典型。其中宫城部分则按一定的规划制度,比较方正的规划;坊市地区则比较乱,有明显的自发发展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