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静脉系统解剖
脑静脉窦血栓的MR诊断与鉴别诊断
以往解剖学研究发现蛛网膜颗粒最多见于上矢状 窦,而影像学检查发现的大都位于横窦。 这是因为上矢状窦前段的蛛网膜颗粒多位于外侧 陷窝而并非上矢状窦腔内,CT和MRI显示此处的 蛛网膜颗粒有较大局限性所致。
.
34
巨大蛛网膜粒压迹
巨大蛛网膜粒压迹呈圆形或卵圆形充盈缺埙
.
35
鉴别诊断:MRI静脉窦高信号鉴别诊断
.
24
五、鉴别诊断
静脉窦解剖变异的判断:
在诊断静脉窦血栓时,应排除先天性静脉 窦变异可能。 以下解剖变异可能会被误诊为静脉窦血栓
.
25
五、鉴别诊断
1、窦闭塞(闭锁或发育不良,多见于横窦) 、非对称性引流(枕窦、双窦)
2、正常窦充盈缺损(蛛网膜颗粒、窦内分隔 ),要小心静脉窦先天发育不全所致的“假 阳性”。
.
23
MR静脉造影(MRV)
诊断的直接征象:
脑静脉窦血流高信号缺失,或静脉窦的边缘模 糊。
诊断的间接征象
病变以外有静脉侧枝形成,出现其他途径的引 流静脉异常扩张。
MRV显示静脉窦血栓形成不受血栓形成时间的
影响,除显示大静脉窦外,对MRI显示欠佳的
直窦、大脑大静脉、大脑内静脉等结构也能清
晰显示,临床实用价值很大。
面肿胀、静脉怒张、球结膜水肿、突眼等)。 3、继发的脑梗塞、出血所致的限局性症状。
.
16
四、静脉窦血栓的影像
1、MRI可直接显示静脉窦和血栓,且脑静脉窦中血栓有特异 信号表现,并对显示血栓后继发性病变的敏感性较强。但 MRI在显示直窦、大脑大静脉和大脑内静脉血栓形成不敏感 ,对其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
.
37
谢谢!
.
38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完整版)脑血管解剖及分段详解
颈内动脉分7个解剖段:C1:颈段;C2:岩段;C3:破裂孔段;C4:海绵窦段;C5:床突段;C6:眼段;C7:交通段C1段(颈段):颈内动脉在C4平面分出,进入颞骨岩部的颈动脉管后C1段终止。
C2段(岩段):全程均在颈动脉管内,分垂直段及水平段,如倒“L”形(黑箭),圆圈代表颅外及颅内颈动脉管的开口,平行黑线代表岩舌韧带,白箭示破裂孔段。
C3段(破裂孔段):C4段(海绵窦段):始于岩舌韧带上缘,穿过硬膜环而出海绵窦。
C5段(床突段):始于近侧硬膜环,止于ICA进入蛛网膜下腔外的远侧硬膜环,为硬膜间结构。
C6段(眼段):起自远侧硬膜环,止于PCoA起点近侧。
C7段(交通段):起自PCoA起点近侧,止于ACA及MCA分叉处。
分支:①PCoA;②AChA(脉络膜前动脉):供应视束、内囊后肢、大脑脚、脉络丛及颞叶内侧;③ACA及MCA。
Willis环A1大脑前动脉水平段(交通前段)A2:大脑前动脉垂直段(交通后段)P1:大脑后动脉水平段(交通前段)P2:PCA环池段SCA:小脑上动脉OA:眼动脉ON:视神经CNIII:动眼神经CNIV:滑车神经大脑中动脉MCA分段:M1水平段;M2脑岛段;M3岛盖段;M4皮层支前后位图解:FPO为额顶叶岛盖;TO为颞叶岛盖;I为脑岛。
1. 颈内动脉2. 大脑前动脉3. Heubner返动脉4. 颞前动脉5. 外侧豆纹动脉6. MCA分叉处7. MCA膝部8. 侧裂顶部1. M1分叉前段2. M1分叉后段3. MCA膝部4. MCA穿支(外侧豆纹动脉)5. M2段6. M3段7. M4段8. 侧裂顶端(血管造影侧裂点)9. 脉络膜前动脉大脑前动脉ACAACA前后位1. ACA A2段;2. 胼周动脉3. 胼缘动脉;4. 皮层支ACA侧位(椎动脉造影)1. ACA A2段2. 眶额支3. 额极动脉4. 胼周动脉5. 胼缘动脉大脑后动脉PCAPCA分4段:P1交通前段;P2环池段;P3四叠体段;P4距裂段PCA分出3种类型分支:中央支、脑室及脉络丛支及大脑支。
大脑半球髓静脉解剖及相关疾病
深部髓静脉扩张
女,40岁,直窦血栓形成伴延髓静脉扩张
深部髓静脉扩张
女,10天,细菌性脑炎
女,4天,先天性蛋白C 缺乏症和鼻窦血栓形成
Courtesy of Ryuta Itoh, MD, Shiga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 Hospital
髓静脉解剖
大脑实质深静脉
1=第一汇合区(外部,竹节状),2=第二汇合区(烛台状),3=第三 汇合区(掌状),4=第四汇合区(室管膜下)
髓静脉和白质纤维束
SWI、SWI+DTI
髓静脉相关疾病
➢ 血管畸形(脑发育性静脉畸形、Sturge-Weber综合征) ➢ 出血性疾病(弥漫性血管损伤、深部髓静脉扩张) ➢ 炎性疾病(MS、ADEM) ➢ 静脉内肿瘤(血管内淋巴瘤、淋巴瘤样肉芽肿) ➢ 代谢异常(缺氧、溶酶体贮积症等)
等;眼部血管瘤 ➢ 影像学表现:软脑膜血管畸形,皮层及皮层下钙化,受累脑组织萎缩
男,18岁,颜面血管瘤患者
弥漫性血管损伤
➢ 外伤所致深部髓静脉出血 ➢ 影像学表现:幕上多发楔形分布的微出血灶
男,61岁,车祸伤后1周
弥漫性血管损伤
女,17岁,车祸伤后10天 男,16岁,车祸伤后5天
深部髓静脉扩张
女,76岁,血管内淋巴瘤
淋巴瘤样肉芽肿
➢ 病因:小血管周围肉芽肿增生及血管壁坏死 ➢ 临床表现:见于免疫抑制患者,可有多器官累及(肺、皮肤、CNS、肝等) ➢ 影像学表现:多发点状或线样强化灶,扇形分布,偶可见环形强化或脑膜强化
女,68岁,淋巴瘤样肉芽肿
脑的血管解剖
联络纤维 连接同侧半球
各叶与回之间的纤维
投射纤维 连接皮质与皮
质下中枢的上下行纤维
连合纤维 Commissural fibers
胼胝体 连接两侧半球纤维
连合纤维 Commissural fibers
胼胝体
联络纤维 Association fibers
弓状纤维
上纵束 下纵束 钩 束
扣 带
投射纤维 Projection fibers
后交通动脉
颈内动脉
脑脊液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侧脑室
室间孔
第三脑室 大脑水管
第四脑室 中央管
第四脑室 外侧孔 正中孔
脑室系统及脑脊液循环
心脏 颈内静脉 脑 室 第三脑室 脉 络 丛 第四脑室 侧 脑 室
上矢状窦
蛛网膜粒
蛛网膜下隙
• •
分析讨论
1. 大脑动脉环形成及生理意义,常见 变异。 • 2. 腰穿及硬膜外麻醉进针部位,穿经 层次。 • 3. 解释内囊损伤“三偏症”。
基底神经核的位置
基底神经核的位置关系
尾状核
背侧丘脑
豆状核 杏仁体 左侧基底核模式图
基底神经核
尾状核 屏状核 豆状核 壳 苍白球
纹 状 体
豆状核 纹状体 尾 状 核
苍白球 旧纹状体
壳 新纹状体
纹状体为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可调节躯体运动。
髓 质 Medulla
连合纤维 连接左右大脑
半球皮质的纤维
颈内动脉
大脑前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内侧面
发自颈内动 脉,沿胼胝 体沟直达胼 胝体压部的 后方,与大 脑后动脉末 稍吻合。
大脑前动脉
大脑后动脉
脑血循的正中矢状面观
脑动静脉系统详细解剖
脑动静脉系统详细解剖脑动静脉血管系统解剖一、脑血管的特点血管的分类动脉:大动脉:(弹性动脉)管壁含有大量的弹力膜(~)层主动脉肺动脉等中动脉:(肌动脉)管壁富含平滑肌细胞除主动脉和肺动脉外所有解剖学上有名称的动脉都属中动脉小动脉:也为肌性动脉中膜~层平滑肌管径在cm以下的动脉。
微动脉:无弹力内膜中膜只有~层平滑肌管径在cm以下的动脉。
血管的分类静脉:血管腔大管壁薄而柔软管壁内、中、外三层膜分界不明显外膜较中膜厚结缔组织内含有较多的平滑肌束管径在mm以上的静脉常有静脉瓣。
颈内动脉椎动脉一、脑的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的分支眼动脉颈内动脉的海绵窦部颈内动脉的脑部Internalcarotidartery,Anteriorclinoidprocesssuperiorpart颈动脉管段c海绵窦段c交叉池段c前膝段c后膝段c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系统甲状腺上动脉superiorthyroidartery舌动脉lingualartery面动脉facialartery颞浅动脉superficialtemporalartery上颌动脉maxillaryartery(脑膜中动脉middlemeningealartery)枕动脉occipitalartery耳后动脉posteriorauricularartery咽升动脉ascendantpharyngealartery颈外动脉系统脑动脉系人脑血供非常丰富左心室每分钟排血量为ml其中供应脑部的血液为ml占全身供血量的。
脑动脉系的特点脑动脉的主干及其主要分支均位于脑的腹侧面然后再回绕到脑的背侧面。
脑动脉可以分为皮质支和中央支(或回旋支与旁中央支)两类分支。
皮质支与中央支之间吻合甚少但皮质支与皮质支之间中央支与中央支之间却存在较多的吻合不过前者吻合丰富后者吻合相对较差。
脑动脉为肌型动脉管壁薄血管周围没有支持组织。
脑动脉内膜厚有发达的内弹力膜但中膜和外膜较薄仅含少量的弹力纤维没有外弹力膜因此脑动脉几乎没有搏动。
脑膜、脑血管解剖图演示
现在是15页\一共有23页\编辑于星期三
③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皮质支:半球内侧面,额叶底面,额、顶叶外侧面的上部
中央支:尾状核、豆状核前部,内囊前肢
前交通动脉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现在是16页\一共有23页\编辑于星期三
软脊膜呈齿状附于硬膜上
软脊膜齿Βιβλιοθήκη 状蛛网膜韧
带
蛛网膜下隙
现在是5页\一共有23页\编辑于星期三
二、 脑的被膜
现在是6页\一共有23页\编辑于星期三
(一) 硬脑膜Cerebral Dura Mater
1.特点
1)有两层构成
脑膜中动脉
翼点
2)在颅盖部与颅骨 疏松结合
3)在颅底部与颅骨
紧密结合
现在是7页\一共有23页\编辑于星期三
内、外侧膝状体, 脑
下丘脑、底丘脑
桥 动
脉
大脑后动脉 小脑上动脉
现在是20页\一共有23页\编辑于星期三
小脑下后动脉
小脑下前动脉
大脑前动脉皮质支
大脑中动脉皮质支
现在是21页\一共有23页\编辑于星期三
大脑后动脉皮质支
3. 大脑动脉环Cerebral Arterial Circle (Willis环): ①组成: 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始段,两侧颈内动脉
脑脊液 终池Terminal Cistern :脊髓下端以下
,内有马尾 蛛网膜
蛛网膜下隙
现在是3页\一共有23页\编辑于星期三
Lumbar spinal puncture (spinal tap)
现在是4页\一共有23页\编辑于星期三
医学基础知识:解剖学知识之静脉
医学基础知识:解剖学知识之静脉静脉的知识总结如下:大循环的静脉可分为上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和心静脉系:⑴上腔静脉系上腔静脉由左、右头臂静脉在右侧第一胸肋关节后合成,垂直下行,汇入右心房。
在其汇入前有奇静脉注入上腔静脉。
接纳头颈、上肢和胸部和静脉血。
头臂静脉,左右各一,分别由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汇合而成,汇合处所形成的夹角,称为静脉角。
①头颈部的静脉头颈部的静脉有深、浅之分。
深静脉叫颈内静脉,起自颅底的颈静脉孔,在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的外侧下行。
它除接受颅内的血流外,还受纳从咽、舌、喉、甲状腺和头面部来的静脉。
浅静脉叫颈外静脉,起始于下颌角处,越过胸锁乳突肌表面下降,注入锁骨下静脉。
②上肢的静脉上肢的深静脉均与同名动脉伴行。
上肢的浅静脉有:头静脉起自手背静脉网桡侧,沿前臂和臂外侧上行,汇入腋静脉。
贵要静脉起自手背静脉网尺侧,沿前臂尺侧上行。
在臂内侧中点与肱静脉汇合,或伴随肱静脉向上注入腋静脉。
肘正中静脉在肘部前面连于头静脉和贵要静脉之间。
③胸部的静脉右侧肋间静脉、支气管静脉和食管静脉汇入奇静脉;而左侧肋间静脉则先汇入半奇静脉或副半奇静脉,然后汇入奇静脉。
奇静脉沿胸椎体右前方上行,弓形越过右肺根汇入上腔静脉。
⑵下腔静脉系下腔静脉是人体最大的静脉,接受膈以下各体部(下肢、盆部和腹部)的静脉血,由左、右髂总静脉在第四腰椎下缘处汇合而成,沿腹主动脉右侧上行,穿过膈的腔静脉孔,注入右心房。
①下肢的静脉下肢的深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由股静脉续于髂外静脉。
下肢的浅静脉有:大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弓的内侧端,经内踝前沿下肢内侧上行,在股前部靠上端处汇入股静脉。
小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弓外侧端,经外踝后方,沿小腿后面上行,在腘窝注入腘静脉。
②盆部的静脉有壁支和脏支之分。
壁支与同名动脉伴行。
脏支起自盆腔脏器周围的静脉丛(如膀胱丛、子宫阴道丛和直肠丛等)。
壁支和脏支均汇入髂内静脉。
髂外静脉和髂内静脉在骶髂关节前方,汇成髂总静脉。
脑血管解剖图解
脑膜支 脊髓后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小脑支 脉络膜支 延髓支 脊髓前动脉
A侧位
B前后位;
C颏顶位
1.V1 2.V2 3.V3 4.V4 5.枕骨髁
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 BA)
前后位
1.基底动脉 2.脑桥动脉 3.左小脑后下动脉(PICA) 4.右AICA-PICA干 5.左小脑前下动脉(AICA)
(二)大脑深静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大脑大静脉(Galen 静脉):由两侧大脑 内静脉合成,注入直窦。 大脑内静脉:左右各一,位于第三脑室 顶中线两侧的脉络丛内。多数(约80%) 始于室间孔后缘。 基底静脉(Rosenthal静脉):左右各一, 由大脑前静脉和大脑中深静脉在前穿质 附近合成,沿视束腹侧,绕大脑脚,经 内、外侧膝状体之间,注入大脑大静脉。
前后位
FPO:额顶叶岛盖;TO:颞叶岛盖;I:脑岛 1. 颈内动脉 3. Heubner返动脉 5. 外侧豆纹动脉 7. MCA膝部 2. 大脑前动脉 4. 颞前动脉 6. MCA分叉处 8. 侧裂顶部
眶额动脉
M1 :水平段 M2:回转段 M3:侧裂段 M4:分叉段 M5:终段
前中央动脉 中央动脉 顶前动脉 顶后动脉 角回动脉 颞后动脉 颞前动脉
Anterior view anterior view 1.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2. 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 3. Pontine branches of the basilar artery 4. 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5. Internal auditory artery 6. Vertebral artery 7.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8. Anterior spinal artery 9. Basilar artery
详解脑静脉系统解剖与血栓形成
炎症因子可以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导 致血小板聚集和凝血系统激活,从而 促进血栓形成。
血管壁改变
血管内皮损伤
脑静脉系统的血管内皮损伤可以导致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在损伤部位聚集,从而 形成血栓。
血管壁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可以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同时刺激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活性,增 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脑出血
脑静脉血栓形成后,患者可能出现脑出血并发症,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剧烈头痛、 呕吐、偏瘫等症状。
脑水肿
脑静脉血栓形成后,患者可能出现脑水肿并发症,表现为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 等症状。
04
CATALOGUE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观察患者是否有头痛、恶心、呕吐、 意识障碍等症状,以及是否有脑膜刺 激征、眼部症状等体征。
新药研发过程中需要解决许多问题, 如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 耐药性问题。此外,还需要考虑药物 的剂型、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案等问题 。
THANKS
感谢观看
检测血液中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 指标,有助于诊断脑静脉系统血栓形 成。
影像学检查
通过头颅CT、MRI等影像学检查,观 察脑静脉系统是否存在血栓形成,以 及是否存在脑水肿、脑出血等并发症 。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抗凝 、溶栓等药物进行治疗,以溶解
血栓、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手术治疗
维持脑代谢平衡
脑静脉系统通过运输营养 物质和代谢废物,维持大 脑的正常代谢。
脑静脉系统的结构特点
结构复杂
脑静脉系统的结构复杂,包括许 多分支和吻合支,以确保血液的
正常流动。
血流缓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以归纳有三种讲法
1、窦汇是由上矢状窦、直窦、 枕窦在枕内隆凸处汇合并与左右 横窦相连;
2、把上矢状窦与直窦汇合处膨 大或仅把上矢状窦后端膨大处称 窦汇;
3、把上矢状窦、直窦和横窦汇 集之处叫窦汇。
实际上这几个硬膜静脉窦 在枕内隆凸处的汇流情况极为复 杂,形式多样。窦汇壁内也有海 绵样间隙组织的存在。
颈内静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大脑深静脉引流区
整理ppt
整理ppt
硬脑膜静脉窦是位于两层硬脑膜之间的静脉道,窦壁的外层 是由致密的胶原纤维所组成,坚韧无弹性;内层是由疏松的 细胶原纤维构成。窦腔内表面衬有内皮,与静脉的内皮相续, 但无瓣膜。在大脑静脉和小脑静脉汇入静脉窦的入口处具有 瓣膜装置,如半月瓣,小梁和中隔等,有调节入窦血流的作 用。人的硬脑膜静脉窦可分为后上群与前下群。后上群包括 上矢状窦、下矢状窦、左右横窦、左右乙状窦、直窦、窦汇、 左右岩鳞窦及枕窦等;前下群包括海绵窦、海绵间窦、左右 岩上、岩下窦、左右蝶顶窦及基底窦等,此外,还有旁窦、 大脑镰静脉和小脑幕静脉。整理pFra bibliotekt乙状窦
乙状窦位于颞骨乳突部乙状沟内两层硬脑膜之间,在横窦离 开小脑幕处开始,沿乙状沟弯曲向下内行,横过颈静脉突转 向前,至颈静脉孔,终于颈内静脉上球。
乙状窦上部仅以薄骨片与鼓室及乳突小房相隔,乳窦小房的 感染,有可能涉及于乙状窦,引起乙状窦栓塞。
乙状窦可由髁管的导静脉与头皮的静脉交通,头皮的感染也 有可能波及至乙状窦。
直窦的横切面也呈三角形。窦内有许多横行纤维,和有 H 形 或网状的小梁。从组织学的观察,也有海绵状间隙系统。
整理ppt
整理ppt
下矢状窦
下矢状窦在大脑镰下缘后半或后 2/3 的两层硬膜内,后部稍 增大。接受大脑镰静脉,偶有大脑半球内侧面的静脉汇入。
整理ppt
横窦
横窦是一对大的硬脑膜静脉窦,位于小脑幕附着缘两层硬脑 膜之间,容于颅骨内面的横窦沟内。从枕内隆凸开始,一般 右横窦多续于上矢状窦;左横窦续于直窦。但也可以共同起 于窦汇,或由上矢状窦与直窦分叉,分别形成左 / 右横窦, 类型极为复杂。横窦从起始部开始后,在小脑幕附着缘弧形 向前外,并轻度凸向上弯曲,至近颞骨岩部底急弯向下移行 为乙状窦。横窦口径,由后向前逐渐增大,一般右侧大于左 侧。横窦横切面呈三角形,窦内有小梁和中隔等。窦壁也有 海绵状间隙系统。横窦除接受上矢状窦和直窦的血液以外, 经过中还接受大脑下静脉、 Labbe 吻合静脉、小脑及脑干的 静脉,导静脉和板障静脉的血液,在移行为乙状窦处附近, 还接受岩上窦的血液。
整理ppt
整理ppt
枕窦
枕窦是位于小脑镰附着缘的最小静脉窦,从枕骨大孔边缘上 行至窦汇或其他静脉窦。枕窦的变异很大,但多为一条,汇 入直窦及其分支。枕窦甚至可与乙状窦连结,一般都绕过枕 骨大孔边缘再与乙状窦相连。枕窦还可与椎静脉丛交通。
整理ppt
窦汇
窦汇是诸硬膜静脉窦在枕内隆凸 处汇流的联合形式,各家意见不 一致。
整理ppt
整理ppt
上矢状窦接受大脑半球浅层的血液,在后端还接受经顶孔导 入颅骨骨膜的静脉,静脉陷窝处导入板障静脉和硬脑膜静脉 的血液。上矢状窦起始部与鼻静脉有吻合,在儿童较明显。
上矢状窦的栓塞是最多见的常可由小儿脱水、头部外伤,皮 质血栓性静脉炎及横窦的血栓等引起。在上矢状窦最前部栓 塞可以不出现症状,如在顶部栓塞可以引起脑皮质被动充血, 颅内压增高及视乳头水肿等严重症状。
上矢状窦可与头皮静脉、板障静脉和鼻腔的静脉交通,这些 部位的化脓性感染,有可能引起上矢状窦的传染性血栓形成。
整理ppt
直窦
直窦位于大脑镰与小脑幕结合处的两层硬脑膜之间,开始部 明显膨大,向后下行,近枕内隆凸处偏向左移行为左横窦, 或入窦汇,或分叉为左右两支,参与左、右横窦。直窦除接 受大脑大静脉和下矢状窦外,还直接接受小脑幕静脉和小脑 静脉,这些静脉开口处都有半月瓣。
大脑静脉系统
整理ppt
A.上矢状窦 B. Galen 静
脉 C.眼静脉 D. 面静脉 E. 海绵 窦 F. 下岩窦 G. 颈静脉 H. 乙状窦 I. 上岩窦 J. 橫窦 K.直窦 L. 下矢状窦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颅内静脉系统
颅内静脉系统分为:浅静脉、深静脉、颅后 窝静脉和硬膜静脉窦。
整理ppt
整理ppt
凭 X 光片的横窦沟来判定横窦容量的大小是不可靠的。右侧 横窦明显大于左侧横窦。
当左横窦过小,右横窦发生急性阻塞,或右侧颈内静脉结扎, 可能发生脑静脉的回流障碍,引起严重的脑瘀血。
临床统计,右横窦栓塞较为多见,可能是右横窦较大,发生 栓塞时,临床症状严重,容易发现。左横窦较小,当发生栓 塞时,可由较在原右横窦代偿,所以较不容易发现。
整理ppt
上矢状窦
上矢状窦位于大脑镰凸缘附着处,前从鸡冠开始,沿颅内面 的矢状沟向后行,至近枕内隆凸处,多偏向右移行为右横窦, 也有的后端分叉,分别移行于左、右横窦(详后窦汇)。
上矢状窦的横切面呈三角形,由前向后逐渐增大。左右侧壁 有大脑上静脉的开口,还有突入的蛛网膜颗粒。每侧还有三 个静脉陷窝,是窦壁较薄的扩大部分。顶静脉陷窝最大,枕 静脉陷窝次之,在前的额静脉陷窝最小。有作者记录:儿童 静脉陷窝不明显,成年人的静脉陷窝发育良好;到老年,这 些静脉陷窝有彼此连续的倾向,每侧几乎成一个长形的陷窝。 静脉陷窝接受大脑上静脉的开口,每个静脉陷窝可接受 1 ~ 3 个静脉。静脉陷窝内有许多纤维横过,还有许多柱状、中 隔状或弓形的蛛网膜颗粒从下突入至陷窝内。窦的下角也有 许多横行纤维束横过。
整理ppt
窦汇分型
整理ppt
脑静脉(cerebral veins)
浅静脉组
大脑上静脉、大脑中浅静 脉、大脑下静脉
深静脉组 大脑中深静脉、基底静脉、
大脑内静脉、 大脑大静脉 (Galen vein)。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脑静脉窦内血流方向
脑静脉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窦汇 横窦 乙状窦 脉
眼静脉 海绵窦 岩上窦 岩下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