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清代的武举制度发展演变_姬瑞敏
“武举”制度的历史渊源及现实意义

适应 “ 武举 ”制度 的需要 , 神宗 于元 丰三年 四月 ( 宋 公 元 18 0 0年 ) ,诏命 国子监 司业朱 服 、武学博士何去非等人
“ 校定《 孙子》 《 、 吴子》 《 、 六韬 》 《 、 司马法》 《 、 三略》 《 、 尉 缭子》 《 、 李靖问对 》 等书, 镂版行之” 。七部兵书合刊后 , 统
传授 “ 艺”( 、 、 、 、 、 ) 内容。特别是 随着 六 礼 乐 射 御 书 数 的 《 子兵 法 》 孙 等兵书 的问 世 , 出现 了专 门研 究兵法 , 并招 收 徒弟讲授兵法的军事私学 。战 国时期 的鬼谷子 , 就是 当时讲
的叛逆 。在辽夏双重军事威胁 的刺激下 , 一些有识之士发出
了关注军事教育问题 的呼吁。
庆历 三年 ( 公元 1 4 0 3年 ) 五月 , 宗下诏设立武学 , 仁 以
培养军事人才。 但这一军事教育 的改革创举却遭 到了习惯 势 力 的强烈反对 , 武学创立 不久 即被废止。 神宗继位后 , 任用改
革家王安石为相 , 开始大张旗鼓地进行 旨在富国强兵的全面 变法运动 , 没立武学又被重新提 上议 事 日程。熙宁五年 ( 公 元 17 0 1年 ) 五月 , 宋神宗正式 下令设立武学 , 并对武学 的管
人类社会 的发展 自始至终伴 随着教育 的发展 ,而在 整
发展 , 培养了许多军事人才, 包括像孙膑这样的军事家。但
个教育体系中, 军事教育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军 是, 这种军事教育形式, 毕竟是一种 自 然形成的、 低级的军事
事教 育在我 国有着悠久 的历史 , 早在西周 时期 , 隶主阶级 奴
明清武术演变历程及其特征分析

2 0 1 4 年6 月
第1 1 卷 第 6期
【 武术发展研究 】
明清武术演变历程及 其特 征分析
张继生 周佳睿 柴龙铣
( 湖南 师 范大学 体育 学 院 , 湖南 长沙 4 1 0 0 1 2 )
摘 要: 明清时期是 中国古代武术的成 熟期 , 目 前对于这一时期的武术 演变历程及特征研 究相对薄弱 ,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 逻辑分析法对近些年关于明清时期武术研究的文章及书籍进行整理分析 , 以有利于我 们把握 和理 解武 术 的整体发展 面貌 。 关键 词 : 明清武 术 演 变 特征
侵略和加强对 内的统治 ,得到 的巨大的发展。战争在冷兵器时 代, 和士兵个人 的战斗技能有着十分 紧密 的联系 。因此 , 武术 的 兴起直接源于战争的需要 。明朝是我 国历 史上 战争较为频繁 的 封建 王朝 , 无论是在前期对于蒙古残余势力 的战争 , 还是在 中后
民间宗教与秘密结社几乎都与武术有不可分 的联 系 ,习拳
练武与宗教结社结合 , 为某种政治 目的揭竿而起的事由来已久 ,
明清时表现得更为普遍 。武术发展到清朝时期 , 随着社会 的安 定, 武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但随着满 清政府统治 的加强 , 为了
巩固清政府的统治 , 防止广大人民的反抗 ,清朝历代几乎都有 下令严禁 民间习武 。武 术 的发 展在 清朝时期 受到 了一定 的限 制, 给武术 的发展造成一些负面的影 响。 后来清兵入关 , 各阶级 矛盾 和民族矛盾逐渐加剧 , 反清组织 秘密在各地民间产生 , 而武术正是连结兵 民的普遍方式。 因为清
展, 使武术在不 同的地域 出现了不 同的风格 ,形 成了不同 的武 术 派别 。明朝的 民间武术在兵农结合之制的推动下得到 了快速
中国古代武举考究

倾 向 。 有 些 博 物 馆 在 当地 名 人 的 资 料 陈 列 中 ,对 武 举 出身 的人也 多溢 美之词 。这 种偏 差值得 史 学工作
者 注 意 。 民 间 不 了解 武 举 真 相 , 听 了说 书 艺 人 的 虚 构 和 夸 张 ,如 “ 飞 枪 挑 小 梁 王 ” “ 遇 春 大 闹 岳 、 常
一
远 堪 任 将 帅 ” 属 于 文 举 ,并 不 在 武 举 之 列 , 这 也 说 明唐 代 武 举 所 选 偏 重 于 下 级 军 官 ,通 过 者 基 本 与 高 级 军 官无 缘 。尽 管 武举 出身者 可 能 后来 极 为 有 名 , 如 郭 子 仪 ,但 多 是 靠 多 年 实 战 打 出 来 的 功 业 , 同 其
二 日 马 射 ,三 日马 枪 , 四 日步 射 ,五 日应 对 。 以 三
2o 2 4 1 .
不 能 升 迁 和 得 到 重 用 则 关 键 看 军 功 ,所 以 志 向远 大 者 多 数 看 不 上 武 举 。 即 便 是 武 举 出 身 的 人 ,也 深 知
要 靠 军 功 建 树 才 能 出 人 头 地 ,如 戚 继 光 就 是 这 样 。
级 吏 臣 和 门 荫 、 草 泽 人 等 。 武 学 学 生 经 过 3年 的 学
直没 有 确 定 下 来 。 清 代 情 况 大 不 相 同 , 对 武 举 的
况程 度 大 大 超 过 明 代 ,制 度 日益 严 密 , 录 取 相 对
习 ,凡 武 艺 技 能 和 军 事 理 论 达 到 合 格 标 准 者 均 可 以 参 加 武 举 的 考 试 ,成 绩 优 异 者 还 可 以直 接 经 皇 帝 殿 试后 授 官。 这样 ,武举 制度 便 与学 校教 育 紧密结合
清代武举与八旗科举

二 百五 十 斤 、 三 百 斤 之 石 。 弓开 满 , 刀舞 花 , 掇 石 去 以徐元 文“ 充《 孝 经衍 义 》 总裁, 武 闱正 主 考 。 ” [ ] 徐 元 文 地尺 , 三项 能 一 、 二 者 为 合 式 。不 合 式 不 得 试 三 场 。 是一 点都 不 奇 怪 的 。而 愈 到后 来 , 武 举 文 试 的 泥 古 合式 者 印 记 于颊 , 嗣 改印小 臂, 以 杜 顶 冒。三 十 二 倾 向愈 发 严 重 , 如 同治 时期 即 有 人 指 出: “ 国朝 乡 、
武举 人 , 次 年 九 月 会 试 于 京 师 ,中 式 者 日 武 进 二 , 步射 中三 为合 式 , 再开弓、 舞刀、 掇 石 试技 勇 。顺
士。 ” [ 。 ] 选 举 三 , 武 辩武举 会 试 的 时 间 , 《 清世祖 实录》 记 载 治十 七年 , 停试 技 勇 , 康 熙 十 三年 复 之 。更 定 马射 树 说: “ 兵部 疏言 : ‘ 本 年九 月 初 九 等 日, 会试 天 下 武 举 , 的距 三 十五 步 , 中三 矢 为 合 式 , 不合式不得试二场 。
王凯旋 : 清代 武举 与 八旗科 举 步 射距八 十步 , 中二 矢 为 合 式 。再 试 以八 力 、 十力 、 试 内容 的认识 还是 深 陷在传 统 的儒 家 思 想 中而 否 定
十二力 之 弓 , 八 十斤 、 百斤、 百 二 十斤 之 刀 , 二百 斤 、 古 代传 统兵法 的权 谋 善 断 。所 以 , 早 在 康熙 十 三 年 ,
戌、 丑、 未年 , 各 省 武 乡试 定 于子 、 午、 卯、 酉年 , 凡 京 论题 , 向用 《 武经七 书》 。圣 祖 以其 文 义 驳 杂 , 诏 增
卫武 学官 生 遇 乡 试 年 准 一 体 赴 试 。 ” [ ] 选 举 二《 清史稿 》 《 论语 》 《 孟子 》 。于是改论题二 , 首题 用《 论语 》 《 孟
对中国古代武举制度发展历程探悉

对中国古代武举制度发展历程探悉1、武举起与萌芽原始社会末,各部落之间为了生存几争夺领地出现了战争,《史记》中记载:轩辕之时,神农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
频繁的战争,使人们不得不重视武备。
为了在作战中取胜,必然有武选(选拔善武之人)。
刘健等认为:武选的产生,当不会迟于炎帝、黄帝诸部落逐鹿中原时。
夏、商、周时期武选已形成一定的范式。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诏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书高祖纪下》),科举一词正式推出。
所谓科举制度,是指我国古代封建王国为取士选官择吏设置的分科取士举人的考试制度。
武举制度作为科举制度的一部分,指的是封建国家为选取军事方面的人才(即武官、官吏)而设立的考试制度。
他萌芽于隋炀帝时期: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诏云:天下之重,非独制所安,帝王之功,岂一士之略。
才堪将略,则拨之以御悔;膂力骁壮,则任之以爪牙。
爰及一艺可取,亦宜采录,众善毕举,与时无弃。
《隋书炀帝纪上》)此诏一处,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出十科目中的才堪将略、膂力骁壮显然是选拔武术官员。
但是,这时期并没有形成具体的选择标准,只是武举制度的萌芽。
2、武举制度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2.1武举在唐朝的创立,比较偏重武艺,但整个制度还不够完善。
武举创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即公元702年。
据《唐会要》卷五十九《兵部侍郎》条记载:长安二年正月十七日赦;天下诸州,宜教武艺,每年准明经、进士贡举例送。
《新唐书》卷四十四《选举志》记载:又有武举,盖其起于武后之时,长安二年,始置武举。
《资治通鉴》卷二O七记载:则天后长安而年春正月乙酉,初设武举。
唐宋两朝人所撰写的其他史集,如唐杜佑的《通典》、宋王钦若等人的《册库元龟》、王应麟的《玉海》等,均记载唐朝武举的创立时间为长安二年。
唐代武举创立后,被列为常举科目,由兵部主持,每年考试一次;其内容是以各类射击、马上用枪等实战技能为主。
国内近三十年清代武举制度研究综述

国内近三十年清代武举制度研究综述作者:张茜来源:《卷宗》2016年第07期摘要:武举是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武举在唐时由武则天所创立。
武举制度共延续一千余年,最后在清朝末年被废除。
近三十年国内学界对武举制度进行了较为系统地研究,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关键词:清代;武举制度;综述清代武举制度可以说是集历代武举之大成,虽然制度上仍基本沿袭明末,但官方和民间较前代来说都对其更为重视,一大批人才通过武举的方式被选拔出来。
本文试从清代武举制度的变革、清代武举制度被废除的原因、清代武举制度的影响三个方面对国内近三十年清代武举制度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1 清代武举制度的变革研究清代武举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变革,这些变革有的对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有的却以失败而告终。
陈林、徐路英《清康熙时期武举制度变革探析》一文从康熙时期武举改革的原因、武举改革的内容、康熙对武举制度改革所造成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文章论述了康熙年间,通过调整武乡会试兼行事宜、确定内场考试所用书籍、重新分配各省中举名额等措施,武举朝着文武并重的方向发展。
魏烨在《1897-1898年清代武举制度的变革》中主要是对清末武举制度的变革过程进行论析,武举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设武备特科以及设立兵校,限制应考资格,更改考试内容,根据时代发展改试枪炮等,戊戌变法失败后,这一变革也随之宣告结束。
孙璐在《论晚清武举改革思想的变迁》一文中则是从思想层面分析晚清的武举改革,对不同时期的武举改革思想进行分析,认为早期武举改革思想虽然零散、不成体系,但具有时代意义,甲午战争后的武举改革思想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同时部分思想已经达成基本共识。
总的来说,晚清武举改革思想的变迁表现出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为实现国家的富强而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2 清代武举制度被废除的原因研究延续一千多年之久的武举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影响巨大,清代的武举制度更是集历代之大成,那么在清代已如此系统完善的武举制度为何会遭到废除的厄运呢?许友根认为武举制度被废除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武举自身发展不相适应。
清代武举设科取士探究——以八旗为例

432021年 第11期兰台内外文史天地方志研究有明确记载的武举始于唐朝长安二年,清初为了稳定全国局势和守卫疆土,“顺治元年定都燕京各旗兵从龙入关乃名守京师者曰禁旅分驻各省者曰驻防。
”,禁旅与驻扎名称虽有不同,但都是由旗人子弟组成,武举除作为出仕途径外和收拢人才外也有保持骑射传统的 作用。
一、八旗武举的历史渊源清代武闱借鉴明代制度,在乡会试保留的基础上对应试时间略作调整。
最初只许民人参加,清朝历代统治者反复申明“国语骑射”是“国本”,皇太极曾告诫诸贝勒“平日既未嫺熟一旦遇敌何以御之,试思丈夫之所重者有过于骑射者乎”,意思就是平日不练习骑射,遇到敌人拿什么来抵御。
皇太极说这句话的背景是在入关之前,面对辖区内的满汉矛盾和各旗之间的斗争,他本人深感以武戡乱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提倡八旗子弟学习骑射。
加开武科考试一方面增加了出仕途径和培养军事人才,同时也为了告诫诸人不要荒废骑射的本领。
即使旗人子弟参加文闱,也要求“八旗乡试。
礼部先期行文各旗。
将应考生监造册送部。
即咨送兵部考试马步箭。
合式者造册劄发顺天府。
”,也就是说马步箭不符合标准连文试也不能参加。
如果乡试免去骑射考试可以,就是与试者得是近视或残疾,规定不可谓不严。
二、八旗武举的实施情况旗人武试晚于民人,主要原因是八旗子弟尚处于四处征战的阶段且军功入仕是传统,接受度更高。
随着各地情况逐渐稳定,八旗子弟的人口繁衍,武试也是选拔人才的一法。
旗人武试举行的缘由,在康熙四十八年十月,圣祖阅试武举时,道:“视近科所取之人,武艺勇力渐不如前,此事所关甚大。
当扩考试之典,以备录用。
”,这里说明了两个事实,首先,武举技勇不如从前,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其次,需要扩大生源,这也为八旗子弟通过武闱进入仕途提供了可能。
八旗武乡会试正式举行是在康熙五十年辛卯科和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听雨从谈》也记载说:“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始开八旗汉军武进士科。
”,同时佐证了康熙五十一年始开八旗汉军武会试的这一事实。
时代巨变下的晚清武举制度变革

时代巨变下的晚清武举制度变革一、第一次鸦片战争对武举制度的冲击近代以来,随着科技的大发展,军事方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冷兵器时代”在西方彻底结束,大量新式高效的火器逐渐成为战争的主要武器,武举制度所设置的马箭、步箭等外场考试科目,皆为“冷兵器时代”的传承,在火器已成为军队主要装备的当时用武之地已十分狭小,再以弓、刀、石为标准选拔军事人才,已显得不合时宜,而这时的清政府却仍自恃八旗子弟优于骑射,足以守住国土,镇抚四夷,处于天朝大国的迷梦之中,殊不知,西方殖民者却凭着坚船炮利,趁机侵略。
1840年鸦片战争以中国惨败而告终,战后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这极大震撼了妄自尊大、闭目塞听的清政府,一些有识之士和爱国分子开始思考怎样才能增强国家实力、维护国家主权独立这一迫在眉睫的问题,并且开始对清朝康乾盛世以来清朝的军事力量做重新的评估。
著名思想家魏源在鸦片战争中看到了英国军队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在《海国图志·筹海篇》中提出了新的防御思想和改造中国军队装备的设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魏源对中国的军事力量重新思考后得出的结论。
他认为,西方列强依靠的是船坚炮利,如果我们舍弃船械而空谈韬略,舍弃枪炮而专重弓马,那无论如何也很难战胜敌人。
魏源建议武科考试应该增设水师一科,然而魏源一介书生,其建议并没有被清政府很快接受,朝野上下对西方的先进技术仍然视而不见,甚至斥之为奇巧淫技,错过了强大自己的黄金时期。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对武举制的冲击19世纪50、60年代,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大半个中国,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又使京师沦陷园林被烧,清军遭到沉重打击。
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解决内忧外患,被迫将财权、军权下放,这就使地方督抚特别是湘、淮军势力急剧膨胀,逐渐形成晚清督抚专权,外重内轻的政治格局,这些地方督抚大员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在与西方列强的对抗中,逐渐意识到清朝军事实力的落后以及旧有的选拔人才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战争的需要,他们开始思考清朝固有的军事制度,学习西方开展“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并且对原有的武科制度提出自己的看法。
时代巨变下的晚清武举制度变革

时代巨变下的晚清武举制度变革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晚清的武举制度也面临巨大的变革。
这个时期,中国崛起了一批学者和爱国者,他们脱离了旧有的封建观念,开展一系列的文化启蒙和政治改革运动,意在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基础。
因此,晚清武举制度的变革也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本文将介绍晚清时期武举制度变革所取得的成就和失败。
晚清时期,武举制度的改革主要涉及四个方面:考试办法、考试内容、考生资格和考官选拔。
首先,晚清时期的武举制度改变了考试的方法。
在早期,考生通过笔试闯关来争取入选官员,而晚清时期的考试则更多地注重实际的收集和处理信息。
此外,阅卷人的职业发展也更有规范和机会。
其次,对于考试内容的重视是晚清时期武举制度的另一个变化。
考试中的各种科目和科目的分布都要经过精心策划的设计,使其与官员的工作相适应。
这种考试方式更能反映候选人的实际能力,促使年轻官员实现更好的发展。
第三,晚清时期在考生资格方面进行了调整,使录取条件更加严格,以确保新官员有更高的素质。
最后,考官选拔更加公正和公开,保证了其选拔的合理性和公正性,这在早期还是很罕见的。
然而,晚清时期武举制度改革也面临了很多的问题。
首先,许多考官还停留在儒家传统中,没有在审核考生的成就、背景、思想和行为等方面展现自己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次,政府的贪腐、利益交换和不公平对待等不道德行为令晚清时期的武举制度改革失去了很多效力。
此外,由于教育体制的落后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考生必须学习传统文化和形式化的知识。
因此,晚清时期武举系统对学生理解自然科学、外语和文化批判和创新的能力也存在缺乏。
总的来说,晚清时期武举制度改革实现了一定的成就,但到1900年前后,它已陷入了各种危机。
在这个时期,自由、民主和知识分子对专制政治的反抗越来越明显,中国社会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随之而来的是晚清武举制度的衰落和新教育运动的涌现,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下,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清末武举制度衰落的历史背景及原因研究

武术研究2017年1月第2卷 第1期清末武举制度衰落的历史背景及原因研究张祺航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摘 要:武举制度自隋唐创立直至清末,一直作为国家军事人才选拔的政治制度,直至1901年,才被正式废除。
这一重要的国家军事力量选拔体系,历时一千二百余年,基本贯穿了中国封建历史上的各个朝代,但为何却止步于清朝末年。
文章从武举制度自衰落至1901年被废除为研究的时间背景,梳理武举制度整体发展的历程并对其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旨在找到武举制度衰落直至废除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清末 武举制度 衰落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1—0016—031 清末武举制度的社会背景1840年,清朝武举制度受到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打击。
鸦片战争之后,清朝的许多有识之士高呼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严复等。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魏源在《海国图志》中,针对鸦片战争出现的问题做出大胆批评及建议:“武科举中缺乏对于水师人才的选拔,国家试取武生、武举人、武进士,专以弓马技勇,是陆营有科而水师无科”主张新开设水师一科,来应对西方侵略者。
魏延这个观点在当时具有前瞻性,魏源的观点后来成为现实,在二十年之后的洋务运动中清政府开设水师学堂,加大对水师人才的选拔。
许多有识之士轮番上阵,提出了自己创造性的观点。
在1859年,中国在历经两次鸦片战争的洗礼后,晚清政府认识到武举制度存在的一些弊端,徐鼐在任福建福宁知府时,在奏折《上大府请武场添试火器笺》中提出增加武科考试内容:“是福宁武士子众多,试以火枪一二年后,可得数万精炼火器之人。
二是枪炮藏于民间,“为考试之具,则制造必极其坚好,试毕必谨于收藏。
是增数万管火枪,而官无监制之劳,无库存之忧。
三是藏兵于民“人自相师,家自为战”,可以“裁撤兵勇,节省粮饷”。
徐知府提出火器应增加在清朝武举制度的考试科目之中,并举例了火器作为考试科目的三点好处,奏折的观点在当时具有创新性,但具体实施的难度较大,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康熙时期武举科考制度的四次改革及其历史影响

The Four Reforms of the Military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the Kangxi Period and its
Historical Influence
作者: 赵富学[1,2];周童[1,2];李攀飞[1,2]
作者机构: [1]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2]武汉体育学院科学运动与健康促进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武汉430079
出版物刊名: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页码: 21-26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5期
主题词: 清代;体育;考试;康熙;武举科考
摘要:武举制度是清代教育考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康熙时期对武举科考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清代的武举制度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逻辑推理法等,对清代康熙时期武举制度的改革原因、改革内容及历史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与论证。
研究认为:由于康熙时期战争频繁发生,原有的武举科考制度在武备人才的选拔程序、考试内容、录用标准等方面出现了和国家需求不一致的诸多弊端,为了顺利解决这些问题,统治阶级开启了一系列针对武举科考的改革措施。
康熙时期通过对武举科考制度进行的四次有影响力的改革,使国家在短时间内选拔了大量文武兼备的优秀武备人才,有力的改变了武举科考中"以文取士"的传统风气和社会对武举科考的偏见,由此选拔了大量符合统治者需求和军队需要的武备人才,使较为成熟的武备人才遴选与考试制度在清朝中后期能够持续运用和推行。
清代历科武进士武举人制度

清代历科武进士武举人制度清代情况大不相同。
从制度上看,基本沿袭明末,考试程序、办法等并无多少变化,但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
清代武官虽然仍以行伍出身为“正途”,科举次之,但科举出身者数量不断增大,在军中占有很大比例。
加上封建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争先恐后参加武举考试。
清代武举为国家提供了大批人材,其中产生了不少杰出人物。
清代武举一依文榜程序,考试大致分四个等级进行。
一:童试,在县、府进行,考中者为武秀才。
二:乡试,在省城进行,考中者为武举人。
三:会试,在京城进行,考中者为武进士。
四:殿试,会试后已取得武进士资格者,再通过殿试(也称廷试)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称为“三甲”。
一甲是前三名,头名是武状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
前三名世称为“鼎甲”,获“赐武堤及第”资格。
二甲十多名,获“赐武进士出身”资格。
二甲以下的都属三甲,获“赐同武进士出身”资格。
殿试的规格很高,一般由皇帝亲自主考。
考试揭晓后,在太和殿唱名,西长安门外挂榜,并赐给武状元盔甲。
然后由巡捕营护送武状元归第,炫耀恩荣。
第二天,在兵部举行盛大的“会试宴”,又赏给武状元盔甲、腰刀等,赏给众进士银两等。
清代科甲等级差别甚大,同样是武进士,一、二、三甲的等级和荣誉却大不相同。
自然状元是出尽了风头的,登第后的三天内,可以披红挂彩,上街夸官,真所谓春风得意、风光十足了。
殿试以后,通常立即由兵部授予官职。
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是清朝武举第一科,当时规定武状元授正三品的参将,武榜眼授从三品的游击,武探花授正四品的都司。
二甲授正五品的守备,三甲授从五品的署守备。
康熙年间又有变动,改为一半授营职,是直接带兵的官,另一半授卫职,是皇帝的宫廷侍卫。
雍正五年(1727)规定,武状元授御前一等侍卫,武榜眼、探花授二等侍卫。
再从二甲中选头十名,授三等侍卫。
其余全在兵部注册授于守备等营职。
雍正以后各朝武进士的授官情况还有一些变化,不过所授品阶基本上以康熙朝定制为准,没有太大的变更。
1897-1898年清代武举制度的变革

1897-1898年清代武举制度的变革
魏烨
【期刊名称】《体育学刊》
【年(卷),期】2009(016)001
【摘要】通过搜集相关史料加以分析,可知1897-1898年间清代武举制度的变革始于内忧外患,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是促使清朝军事制度变革的转折点.另外,火器在军事上广泛的使用,作战方式也要求改进和提高,使得清代武举制度不能符合时代战事的要求,因而在戊戌变法前后,提议变革武举制度的呼声高涨.提议武举变革的内容包括提倡设武备特科,停止弓、刀、石考试改设兵校,限制应考资格和更改考试内容,改试枪炮等,但最终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告终.
【总页数】4页(P91-94)
【作者】魏烨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体育部,河南,洛阳,471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12.9
【相关文献】
1.论武举制度与清代武术的发展 [J], 刘云龙
2.清代的武举制度 [J], 江鸿;马明达
3.清代武举制度的发展及其主要内容 [J], 苏思李萌
4.清代武举制度述略 [J], 李欣
5.有关清代武举制度的两个问题 [J], 许友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武术史 武术十一

C、武技与气功的交融 清代几乎所有的武术流派都注重运用内功的方法提高运气,用气的能力。 (举例:元气、谷气) 武术中的内功与气功相通则由来已久,他们是传统文化的一对孪生姐妹。 气功,古代称为行气,“导引”是在经络学说基础上调息运气为主,肢体 活动为辅的一种健身方法。 中国历史上,气功曾有过几次大的发展阶段。先秦两晋南北朝,唐宋和民 国初年是中国气功发展重要阶段。其锻炼的主要目的使人体元气充盈达到 内壮。“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内练是武功的基础和根本。 练武与练气相融,丰富武术的锻炼方法。提高武术锻炼效果,促进武术气 功体系的完善。
三、武术对传统文化的摄取
清代,武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较为广泛,并注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规范拳械的技术,完善流派的体系,升华武术理论。 A、武术整体观的完善 武术理论在清代的重要发展是多方面交融“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来完善武 术整体观念 “天人合一”即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的关系。 简单说是讲人、与自然的关系。“天”指宇宙、天地、万物的大自然,人应包 括在内。大自然是大宇宙,人体是小宇宙。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早提出“天人 合一”的思想是战国的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清代吴殳著《手臂录》论述枪、刀、剑等兵器的法,视兵器为手臂的延长。要 求练习者自身与器械应融为一体,完善“身械合一”的理论。
2、清代制度的特点:
①中央集权制高度加强; ②满足贵族有绝对的控制权; ③汉族官僚受到很多制约;
④有些机构重叠,搞一权几授。
二、官办武学与武举制末
清代科举强调文武兼备的人才,与科举相关的官学依次原则强调文武兼习, 不再单设武学,武生被拊入儒学。各类官学种设儒学教习和武学教习,教 授文武生员。这与满清掌握政权后,奉朱熹的理学为满清的统治思想是一 致的。朱熹的理学为满清的统治思想其出自孔子的儒学。 专为备考武科的武生,学习内容包括:马箭、步箭、技勇(弓、刀、石) 等。以及《武经七书》《百将传》《孝经》《四书》这些学习内容。都是 围绕武科科举考试设置的,并不涉及民间武术主体的拳术和兵械技法。 晚清后期,旧式官学陆续改为新式学堂。骑射改为体操代了武学专门培养军事人才的 学堂。以《西洋行军新法》为教学内容,因此官办武学机构消失了。
清代武术公元1616年1911年

3、清代武举的终结与近代军事学校的出现
武举的滞后并不是从公元1840年之后才开始出现的。早在明代 中叶,火器就已经在战争中发挥作用。16世纪末,“红夷炮”从 荷兰传入中国。这种“能洞裂石城,震数十里”的大炮曾在明朝 抗清前线发挥神威。清初,十分重视火炮的生产,公元1674~ 1721年间,清政府所造的大小铜炮、铁炮约900门。清朝仿明 代“红夷炮”制造的“红衣炮”,曾在中俄雅克萨之战中一展雄 威。清朝在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地设有“子母炮”百位,沿海 沿边、各省守护城池、紧要隘口及水师战船上均设有炮台、炮位。 16世纪中期,鸟枪传入中国。鸟枪是由欧洲传入的火绳枪或燧发 枪的统称。它是近代步枪的雏形。在明、清两代,军中广泛使用 鸟枪。
义和拳的反帝号召和行动得到了广大爱国民众的支持,各地遍设 拳场,教习拳棒。据统计,当时仅山东茌平县境.,就有拳场八 百余处,几乎村村有拳场。北京城内亦设有拳场八百余处,几乎 巷巷有拳场。极大地促进了武术在城乡民众中的普及。
2、天地会与民间武术的传播
天地会是清初才滋生出的一个下层民众的秘密结社,在康熙、雍 正时期已有活动。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左右正式创会,定 名“天地会”,内称“洪门”,别称洪家、红帮。繁衍有青帮、 匕首会、双刀会、小刀会、棒棒会、平头会、江湖串子会等等支 序。
三是与满洲人的骑射传统是分不开的。
2、清代武举的形式与发展 清朝的武考制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童试(即初
试),三年内举行两次;乡试与会试,均三年一科;殿试(也称 廷试),会试后次月举行。 在录取原则上,清朝的武举特重弓马武艺,对清朝统治者来讲, 武举就是用弓马来选择军事人才。武科考试分外、内场进行;外 场为二场。首场试马箭射毡球;二场试步射和技勇;外场合式, 方得试内场。 内场试策论。“策”相当于问答题。“论”是按试题写议论文。 顺治时定为策二篇、论一篇。试题出自《武经七书》。康熙(公 元1662—1722年)时改试论二篇。首题出自《论语》、《孟 子》。次题出自《孙子》、《吴子》、《司马法》。此后,由于 武人多不能文,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罢《四书》论,改 试《武经》论一篇、策一篇;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乡、会 试内场策论改默写《武经》百余字,无错误者为合式。此后的武 科考试“遂专重骑射、技勇,内场为虚设矣”。这虽刺激了一些 民间武士循武举制之径,追求仕途,但也加深了武人不文的流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 考 证 lishikaozheng
我国清代的武举制度发展演变
□ 成都体育学院 姬瑞敏
摘 要 文章对我国清代武举制度的发展演变史进行了详细梳理,并对武童试、武乡试、武会试、武殿试四级考试内容和特点进 行了分析。
关键词 清代 武举制度 文举制度 武殿试
科举制度到我国唐代有了全面发展。在科举考试创设之初,实 等。并且规定,各地的绿营兵丁及武生可参加乡试,武举及新千总、
在考试结束以后要将相应的成绩和考卷等送往学政处备案,县府要 武举参加考试,必须要由地方官员将名单统一呈报到布政司进行审
将学生考试原卷存档备查。在雍正十一年,曾经对武举考试进行放 核,由布政司发给考生盘费入京考试。清朝武会试一般是由一名兵
宽,县、州、府对骑射考生考试试卷都进行上交,许多粗通文墨人员 部侍郎为知武举,四名御史作为监考,兵部满族和汉族提调各一人。
职官员的子弟也是必须要回到原籍参加考试。骑兵和步兵子弟不仅 策两篇,题目都是由各省巡抚出题,考生答卷完毕后,要将答卷送交
要回到原籍参加考试,而且还必须要有守备、营参将等人盖章同意 受官,然后由受官交给弥封官进行弥封起来。
才允许参加考试。在县试结束以后,就要将考生试卷送往州府,州府
3.武会试。清朝武会试一般是在武乡试第二年举行,而且各省
但是,尽管当时已有人改变了视商业为末业的观念,商人子弟 还被允许参加科举考试、并且可以入官学读书,还可以通过与权贵
参考文献 [1《] 旧唐书》卷一五八《韦贯之传》[M].[2《] 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M].[3《] 通 典》典一五《选举三·历代志下》[M].[4][唐]元结:《次山文集》卷七,四部丛刊 初编本[M].[5][唐]皮日休:《皮子文薮》卷八《内辨》[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6《] 宋史》卷二七七《许骧传》[M].[7]漆侠:《宋代经济史》下册[M].[8][清] 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四之一五[M].中华书局,1957.[9][宋]罗大京《. 鹤 林玉露》乙编卷四《冯三元》[M].中华书局,1983.[10][宋]洪迈.夷坚甲志卷一 一《潘君龙异》[M].中华书局,1983.[11][宋]李鹿《. 师友谈记·客话胡翼之善教 大商之子》[M].中华书局,2002.[12《] 宋会要·选举》一四之一二[M].[13][宋]郑 樵《. 通志》卷二五[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4][宋]朱彧《. 萍洲可谈》卷一,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15《] 长编》卷九八,乾兴元年四月壬寅[M].[16] 《宋会要·帝系》四之二三[M].[17][明]杨士奇《. 历代名臣奏议》卷七五[M].上 海古籍出版社,1989.[18《] 萍洲可谈》卷一.[19《] 宋史》卷二四四《宗室一》,第 8677 页.[20][宋]洪迈《. 夷坚支甲志》卷五《石叔献》[M].中华书局,1988.[21] 《萍洲可谈》卷一[M].[22《] 长编》卷一零九,天圣八年三月乙亥[M].[23《] 宋会 要·帝系》五之三五[M].[24][宋]晁补之[M]《. 鸡肋集》卷六二,四部丛刊初编 本.[25《] 中吴纪闻》卷六[M]《. 朱氏盛衰》.[26][宋]朱弁.曲洧纪闻(卷一零)《王 将明买官鬻爵有定价》[M].中华书局,2002.[27《] 宋史》卷三一四《范仲淹传》 [M].[28《] 宋会要·职官》五五之三九[M].[29《] 宋会要·职官》五五之三八[M]. [30][宋]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一[M].中华书局,1988.[31《] 宋会 要·职官》五五之三九[M].
理绥先生在他的论文 《试论唐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限 其地位的提高是有限的,商人并没有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度》中说“:总括上述,我们看到唐代商贾阶层身后地位发生了若干 变化,但又有其限度,介于变化和变化不大之间。有量变而不是本质 的变化。不过这种变化虽然有限,却为宋代商人社会地位的进一步 提高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历史条件。”事实上也正是这样。在唐宋商人 子弟入仕权方面更是如此。尽管中国古代重农抑商,商人名列五民 之末,但到了唐代,商人子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入仕的权利,而且也 有相当一部分人通过这些权利进入了仕途;而这项权利在宋代,与 唐代相比又有了一个阶段性的发展,宋时商人子弟入仕途径更为宽 泛,种类更加多样,因此为官者比比皆是,也正是这样,才会出现 “(宋代商人子弟为官)遍满天下,一州一县,无处无之”的局面,这不 能不说是商人地位提高的表现。
………………………………………………………………………………………………………………………………………………………
是市廛豪富巨商之子,果能不辱君命乎?”[30]2814 从上述材料来看,在 联姻以及通过捐纳等等手段以进入仕途,但从商人不惜花费巨资买
宋代,卖官鬻爵的状况始终是存在的。
官,在经营中甚至打出花钱买来的官号作为招牌等,又恰恰说明了
要本县所有教习所将武生、武举名单全部登记造册,如果考试有舞 参加考试都要自行呈报但是可以不必开送,如果没有及时回避,本
弊、滋事等行为的发生,教习所要受到一并处罚。此外,武童生在填 族考生中试了,官员要革职,考生成绩要作废。而且一旦考官确定以
写履历的时候,不仅不允许冒籍,而且身家必须十分清白,在外地任 后,就不允许在考场附近住,也不允许回家。内场考试要写论一篇、
隆年间,根据大臣建议,严格了外场台格,但是在内场考试中去掉了
参加武乡试人员,必须要有同省五个人以上同结对才能够进入
《四书》论考试内容,只要求参加考试人员疏通文理,在文策方面不 考场,考试也是分为内场考试和外场考试。第一场考试内容主要是
问工拙,经常出现文字谬误问题。例如,有的人将“一旦”写成了“亘” 马箭,也就是在马上射箭,箭靶是用席子卷着芦苇作为靶心,外面裹
令狐挺、狄青等文武全才。元代,蒙古族人为加强统治,废除了武科, 国家对于武举考试更加重视,在康熙十八年,康熙皇帝命汉军和八
一直到明代嘉靖二年才重新开科会试,武举制度才逐渐趋于完善。 旗兵应试武举,康熙三十三年又提出了要通过武举考试选拔那些射
清代沿用明代武举制度,虽然在考试内容和方法方面有所调整和改 箭、骑马技艺高超人才。在康熙三十六年,朝廷再次下诏进行武举考
74 兰台世界 2013·5 月下旬
“单好”和“双好”两个等次,内场考试首先从“双好”中进行挑选,只 年间,外场考试定在十月初七考试,但是大省可以从初五就举行技
有“双好”人数不够的时候,才在“单好”中选取人员。但是合格人员 勇和马步箭考试,内场考试在十月十三日举行,十月十五日考试策
往往有千余人,在此情况下,内场考试经常会出现冒名顶替现象。乾 论,考中人员都被称之为是武举人。
天、直隶都是在顺天府考试,其他各省的都在布政司考试,考中的人 取的时候,首先是在“好”字卷内选取文武通晓人员进行录取,只有
就被称之为武举人。对于殿试一甲进士可以授予都司、游击、参将、 在人数不够的情况下,才再从台式卷内选取。雍正年间,根据大臣建
副将等军衔,对于二甲、三甲进士可以授予营卫守备、授蓝翎侍卫 议,对于各个省乡试人员一律编“好”字号,而在“好”字号中又分为
只是在清朝刚刚实行武举制度的时候,武举考试和文举考试是同时 修改。清朝初年,对于武举外场考试的要求标准不高,也只是通过台
举行的,一般是在子午卯酉年举行乡试,在辰、戍、丑、未年举行会 式一格,在内场就凭文采取优。但是到了康熙五十二年,对于会试外
试,一般考试时间都在十月期间。在考试地点上也作了严格规定,奉 场考试的技勇、马射编“好”字人员,都要密送到内场。内场考官在录
实行了。在顺治初年,为了能够在政治上对地主阶级进行笼络,他们 参加武举考试,但是到雍正十二年又停止了此项规定;乾隆年间,一
在对各地农民军进行残酷镇压的同时,对汉族实行了十分严厉的屠 开始允许监生参加武举考试,但是到了 1740 年,朝廷停止了监生参
杀、剃发、圈地高压政策,造成各地人民纷纷反抗,顺治及满清其他 加武举考试以及文举武举互试制度。
字,或者“丕”字写成了“不一”二字。由此可见,当时那些参加武举考 着红布,在跑马道中共立着三个靶子,每个靶子之间相距约有三十
试的武生在文化水平方面有所偏差。嘉庆十二年,规定如果在内场 五步,考试人员要骑三次马连射九支箭,只有射中靶心两次以上的
的会试策论中默写百余字的《武经》没有出现错误的话就可以算是 才算是合格。第二场考试是步射,也就是在考场上竖立着两个五尺
行的是单一的文科科举考试制度,但到武则天时期进一步开设了武 门卫、千把总,通晓文义者也可以参加,但是一旦年龄超过六十岁的
科。在宋代,武举考试制度时兴时废,但总体上来看仍然是将武学和 就不允许再参加武举考试。后来,在康熙年间,三藩之乱及西北叛
武举制度进行了有机结合,以至于在武科考试制度选拔了一大批如 乱,战争仍然十分频繁,急需要通过武举考试选拔大批人才。因此,
合格了,内场考试形同虚设,专重技勇和骑射。
宽、七尺高的草人,考生站在八十步以外进行射箭,后来改为五十步
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列强依仗洋枪洋炮接连入侵,清政府在与 以外。如果考生射九支箭,中靶三支才为合格。顺治十七年,曾经停
列强战争中屡遭惨败,一些维新大臣和洋务运动人士看到了形势变 止在武乡试中考技勇,但是在康熙十三年又予以恢复要求。在乾隆
就因此而混入场内考试,代笔和传递考卷答案等舞弊行为不断增 外场考试主考官四人,大学士都统会同兵部尚书、兵部侍郎、御史分
多。乾隆年间,允许可以取府试前二十名送往学政处进行选取,但是 闱监考,每闱另派有两名兵丁和十名巡管。内场考试设有正副考官
不久又取消此项规定。
两人,由詹事府、翰林院、六部都察院、内阁官员担任,考官四人,由
化,要求政府对原有的武举制度进行改革,废除射箭、骑马比赛,改 二十五年,马步射规定各自射六支箭,并增加马射地球一支箭。球实
试枪炮,但是没有获得批准。只是到了 1901 年,因为武举考试中的 用皮革制成,直径约为二尺,如斗状,放在马道边上的一个一尺多高
射箭、骑马已经和军事战争联系不多,才对武举考试进行彻底废除。 的土墩上,在射中以后球就直接落在墩下。马射弓箭越有三十斤,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