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

合集下载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
是指为了保护劳动者免受职业病危害因素伤害,对工作场所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和评价的制度。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主要通过采集工作场所中的空气、土壤、水、粉尘等样本,进行化学、物理、生物等各种指标的测定和分析,以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和种类。

检测结果可以用于评价工作环境中的危害程度,并确定是否存在职业病危害。

评价制度是基于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结果,对工作场所中的危害程度进行评估和分级。

评价结果会根据危害程度的不同,确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和管理要求。

评价制度的目的是帮助企业了解工作场所中的职业病危害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对于预防职业病,保护劳动者的健康非常重要。

通过科学准确地检测和评估工作场所中的危害因素,企业可以制定相应的措施来减少或消除职业病危害,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

第 1 页共 1 页。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职业病是指在工作过程中,长期接触或暴露在一定的有害环境因素下,工人职员所患的与职业有关的疾病。

为了保护工人职员的健康,减少职业病的发生,国家和企事业单位均制定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是指对各类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定期检测和监测,明确有害因素的种类、浓度、暴露时间等信息,为制定职业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有害因素的种类、浓度和分布情况;工作人员的暴露状况和防护措施的实施情况;有害因素的防治效果等。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是指对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评价并确定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等级,以评估对工人职员的危害程度和可能的职业病风险。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和频率;职业病的发生率和发病率;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的有效性等。

制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及时了解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情况,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保护工人职员的身体健康。

该制度的重点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

明确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职业病防治责任,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

2.制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标准和方法。

根据不同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制定相应的检测标准和方法,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3.定期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监测工作。

对各类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定期监测,及时掌握有害因素的变化情况。

4.组织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工作。

对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评价,确定其职业病危害等级,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5.加强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数据的管理和利用。

健全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数据的存储、分析和报告机制,为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加强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的实施,需要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共同努力,积极参与职业病防治工作,加强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

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水平应尽可能降低,不要把职业接触限值 当作目标
30
职业接触限值
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包括:时间加权平均容 许 浓 度 ( PC-TWA ) 、 短 时 间 接 触 容 许 浓 度 ( PCSTEL)和最高容许浓度(MAC)三类;
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包括:时间加权平均容许限值
我国职业病危害因素 接触限值标准
职业接触限值(OELs)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 对绝大多数接触者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水平。是职业病危 害因素的接触限制量值。
我国职业接触限值是根据职业性有害物质的理化特性、毒理学及 现场劳动卫生学或职业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并参考美国、德国、前苏联、 日本等国家的职业卫生接触限值及其制定依据而制定的。
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包括时间加权平均容许限值和最高容许限值两类。
28
我国职业病危害因素 接触限值标准
意义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的基础 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的依据 进行职业卫生监督的依据
29
我国职业病危害因素 接触限值标准
保护大多数劳动者免受健康危害,不是卫生或安全与否的绝对 界限,个别人会得病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第三章 第二十七条
用人单位应当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确保监 测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定期对工作场
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检测、评价结果存入用人单位职业卫生 档案,定期向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向劳动者公布。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由依法设立的取得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部门或者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 给予资质认可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所作检 测、评价应当客观、真实。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三篇)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三篇)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一、引言职业病是由于长期接触和暴露于工作环境中的各种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由于职业病的严重危害性,各国纷纷建立起了一系列的防控制度。

其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进行详细介绍。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的概念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是指通过对工作场所危害因素的监测和评价,及时发现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工人健康的潜在风险,以保障工人的健康和安全。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目的和意义1. 监测职业病危害因素能够实时了解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的浓度和分布情况,为制定职业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2. 监测职业病危害因素能够及时发现工作环境中的异常情况,有助于及早采取控制措施,减少对工人的危害。

3. 监测职业病危害因素能够评估职业病的风险程度,为工人的职业健康管理提供参考。

四、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方法和内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包括定性监测和定量监测两种方法。

1. 定性监测定性监测主要是对工作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有害因素进行观察和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危害因素。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工作场所环境因素的观察和检测,包括气体、粉尘、噪音、温湿度等。

(2)工作过程中的操作因素的观察和检测,包括工作方式、工作强度、工作时间等。

(3)工人体征和健康状况的观察和检测,包括体重、血压、呼吸情况等。

2. 定量监测定量监测主要是对工作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有害因素进行具体的测量和分析,以获得有害因素的浓度和分布情况。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有害物质的取样和分析,包括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粉尘、颗粒物、噪音等。

(2)工作条件的测量和分析,包括温湿度、照度、工作方式、工作强度等。

(3)工人体征和健康状况的测量和分析,包括生理指标、生物指标、心理指标等。

五、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的方法和内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评价主要是对工作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有害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其对工人健康的危害程度和风险等级。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4篇)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4篇)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1.引言职业病是指在特定工作环境和特定工种中,因接触和吸入有毒、有害物质或由于特殊工作条件而导致的疾病。

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的建立,对于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和保护劳动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的内容与做法。

2.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2.1监测目标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目标是确定工作场所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及对劳动者的危害程度,为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2.2监测方法(1)定期抽检法:通过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化学分析,以获取有害物质的浓度数据。

(2)连续监测法:通过在工作场所设置连续监测仪器,实时监测有害物质的浓度变化。

(3)生物监测法:通过采集劳动者的生物标本(如尿液、血液等),检测有害物质的代谢产物,评估劳动者受到的危害程度。

2.3监测内容(1)化学因素:包括有毒气体、粉尘、溶剂等。

(2)物理因素:包括噪声、振动、辐射等。

(3)生物因素:包括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分泌物等。

(4)工作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照明等。

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3.1评价目标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的目标是评估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程度,为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2评价指标(1)接触限值: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确定不同有害物质的接触限值,如容许浓度、容许日通量等。

(2)危害性评估:综合考虑有害物质的毒性、作用途径、吸入速率等因素,评估有害物质对劳动者的危害程度。

(3)个体易感性评估:评估劳动者的个体易感性因素,如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

3.3评价方法(1)定性评价:依据专家经验和文献资料,对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判断其危害程度。

(2)定量评价: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将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量化,得出准确的危害评价结果。

(3)风险评价:综合考虑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暴露程度、危害等级和劳动者人数等因素,评估工作场所的职业病风险。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PPT课件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PPT课件
当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如检测覆盖面不全、 评价标准不统一等,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不同行业和领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差异,需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 的检测与评价方法。
对策建议
1
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制度,明确 相关责任和义务,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2
加强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技术研发和应用, 提高检测与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检测质量的控制
人员培训
对检测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 高其技能水平和操作规范性。
仪器设备校准
定期对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校 准和维护,确保其准确来自和可 靠性。过程质量控制
对检测过程进行全程监控,确 保各个环节的质量得到有效控 制。
结果审核与报告编制
对检测结果进行审核,确保其 准确性和可靠性,并按照规范
编制检测报告。
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方法,确保检测结果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为职业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现场调查与采样
了解现场情况
对被检测单位的工艺流程、生产环境、设备 布局等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职业病危害因素 的产生、分布和扩散情况。
制定采样计划
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制定合理的采样计划,包括采 样点位、采样频次、采样方法和采样量等。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
目录
• 职业病危害因素概述 •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方法 •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方法 • 案例分析 • 结论与建议
01
职业病危害因素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在职业活动 中产生的,可能对劳动者健康造 成不良影响的因素。
分类
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化学、物理 、生物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如粉 尘、噪声、辐射、高温、湿度等 。

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管理制度(5篇)

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管理制度(5篇)

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管理制度为了做好本厂职业卫生检测工作,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有效预防职业危害,切实保障员工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制度。

一、本厂职业卫生管理办公室在本厂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开展对本厂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检测和监督检测,建立本厂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档案,并妥善保存;监督检测由本厂职业卫生管理办公室每年委托具备法定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点的设定和检测周期的确定应符合GBZ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等规范要求,由本厂职业卫生管理办公室、检测人员和被检测单位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共同确定,所有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每年至少检测一次。

三、检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主要包括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噪声、高温等危害因素。

四、检测人员进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工作服、防护手套等相关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办公室和委托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根据检测结果,比对国家有关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标准做出符合性判定和评价并出具《监测报告》,并根据检测周期向本厂职业卫生领导小组报告,由职业卫生管理办公室填制《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检测结果告知书》,并在厂务公开栏公示。

五、职业卫生管理办公室应及时将作业场所或岗位职业危害因素测定结果整理后,存入本厂职业卫生档案。

六、对发现职业病危害因素有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职业卫生管理办公室应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给有关班组,督促其采取相关的治理措施,如仍不达标的应通知立刻停产,治理达标后方能生产。

七、职业卫生管理办公室应制定年度检测计划和检测经费预算,财务部门要保障检测经费的实施。

八、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有关职业卫生检测的其他规定按照国家现行的职业卫生法规、标准和本厂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执行。

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管理制度(2)是一种组织机构或企事业单位制定的管理制度,旨在对职业病危害进行检测与评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的发生。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工作分析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工作分析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工作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工作是指通过对工作场所中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和评价,分析危害因素对工作人员健康的影响程度,以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保护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以下是对该工作的分析。

1. 危害因素检测:通过对工作场所的实地调查、现场测量和样本采集等方法,确定存在的危害因素类型、浓度或剂量。

2. 现场监测:对工作场所中存在的潜在危害因素进行实时监测,了解其浓度、分布以及工作人员接触的情况。

常见的监测手段包括空气监测、噪声监测、振动监测等。

3. 样本分析:将采集到的样本(如空气、土壤、水等)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确定其中存在的有害物质种类和浓度,为评价工作人员的暴露情况提供依据。

4. 数据分析:将采集到的监测数据和样本分析结果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危害因素对工作人员健康的可能影响,并确定是否超过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

5. 评价工作人员健康风险:根据检测和监测结果,评估工作人员暴露于危害因素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并结合工作任务和工作场所特点,判断是否存在健康风险和职业病的可能性。

6. 预防措施制定: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包括物理防护、工程控制、个人防护以及关于培训和健康监护的要求,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1. 保护工作人员健康:通过检测和评价,可以及早发现和控制潜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减少工作人员的暴露风险,保护其健康。

2. 依法合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对工作场所中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和评价,对相关单位和个人的权益进行维护。

3. 优化工作环境:通过检测和评价结果,可以为改善工作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引导企事业单位进行改建和改造,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和舒适度。

4. 提高职业病防控水平:通过检测和评价工作,可以及早发现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提高职业病防控水平。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工作是保护工作人员健康、依法合规、优化工作环境和提高职业病防控水平的重要工作。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5篇)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5篇)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1.目的为了做好公司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有效预防职业危害,切实保障员工健康,根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公司实际,制定本规定。

2.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各作业场所职业病危险因素的检测及评价工作,包括日常检测、评价检测、监督检测、事故性检测。

3.内容____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组织开展对本公司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检测和监督检测工作,为保障检测工作规范进行,应聘请经当地安监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并签定委托协议书,协议书内容应包括检测项目、检测时间、检测地点或岗位、检测报告书出具方式、费用结算等;____公司应向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如实提供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原辅材料、产品、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个人防护措施、岗位设置及接触时间等相关资料;3.3现场检测时,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应该提供必要协助,并对工作场所生产运行状况及职工职业接触情况负责;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检测过程和结果负责;3.4检测人员进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工作服、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毒面罩等相关防护用品;3.5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工业卫生评价,并整理分析结果建立技术档案;对不符合国家工业卫生标准的,禁止投产使用直至符合要求;3.6采样点、采样点的数量、采样对象以及采样时间段的选择,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3.7检测方法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卫生检测检验方法和标准进行;3.8检测项目为《高毒物品目录》中的高毒化学物,至少每个月监测一次;检测项目为《高毒物品目录》外的其余化学物质或粉尘,每年至少监测一次;检测项目为物理因素,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职业危险因素评价至少每三年进行一次;3.9对于检测结果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接触限值的监测地点或岗位,公司应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仍然达不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必须停止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后,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业,并应该适当增加检测次数;3.10检测、评价结果应存入公司职业卫生档案,并向所在地安监部门报告,同时向劳动者公布;3.11质量安全环保部负责对公司内职工反映的工作环境问题督促落实;3.12各部门应对本部门职业健康环境进行经常性检查,对不符合国家要求的岗位应及时建立整改方案并按计划实施,质量安全环保部负责督促整改。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职业危害因素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可能会对工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一定危害的各种因素。

职业危害因素通常包括生物学、物理化学、人为因素等多种因素,例如微生物、噪声、化学物质、辐射、尘埃、高低温等。

由于职业危害因素的存在,导致职业健康问题逐渐受到重视。

针对职业危害因素的存在,国家出台了《职业病防治法》,并加强工作场所的安全监管。

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及评价制度。

检测职业危害因素的方法1.环境检测法环境检测法是指通过测定工作场所环境中的职业危害因素浓度和平均值,来判断职业危害因素是否达到了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标准。

常见的环境检测法有合格率检测和采样分析检测。

2.个人检测法个人检测法是指通过测量工人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个人防护设备或者人体参数,如呼气等,来评价工人的职业暴露水平。

个人检测法能够更真实的反映实际情况,但费用相对较高。

职业危害因素评价指标1.暴露水平指标暴露水平指标反映工人对职业危害因素的暴露水平,通常包括时间权重、幅度权重和频次权重。

时间权重是指对于同一职业危害因素,不同时间暴露的影响程度不同。

幅度权重是指对于同一职业危害因素,不同浓度和强度的影响程度不同。

频次权重是指对于同一职业危害因素,不同暴露频率的影响程度不同。

2.敏感性指标敏感性指标是指职业危害因素对人体的损害程度。

不同职业危害因素的损害程度不同,比如尘埃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大,噪声对耳朵的影响大等。

3.健康效应指标健康效应指标是指职业危害因素产生的健康效应。

职业危害因素对不同器官和系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和损伤,比如长期暴露噪声会导致听力下降,长期暴露有机溶剂会导致中毒。

因此,健康效应指标能够反映职业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影响。

职业危害因素评价制度的实施1.确定评价标准根据不同职业危害因素的性质,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例如,对于尘埃污染,可以根据不同尘埃颗粒的大小、浓度等,制定不同的标准。

2.建立检测制度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整理。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范文(三篇)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范文(三篇)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范文1.引言本制度旨在规范和指导企业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和评价工作,从而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企业,包括所有行业和岗位。

2.检测和评价目的2.1 确定有害因素通过检测和评价工作,准确、全面地确定工作场所存在的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粉尘、噪声等。

2.2 评估危害程度根据检测结果,评估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员工的危害程度和风险水平,确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和管理措施。

3.检测和评价内容3.1 环境因素检测通过对工作场所的环境因素进行检测,包括空气污染物、噪声、温湿度、辐射等,以及有害因素排放情况的监测,确保工作环境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3.2 化学因素检测对工作场所的化学因素进行检测,包括但不限于有毒气体、有害物质、有害化学品等,检测方法应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规范。

3.3 物理因素检测对工作场所的物理因素进行检测,包括但不限于噪声、振动、辐射、照明等,确保员工的工作环境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和要求。

3.4 生物因素检测对工作场所的生物因素进行检测,包括但不限于细菌、病毒、真菌等,确保员工的工作环境健康和安全。

3.5 职业病检测对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因素进行检测,包括但不限于石棉、重金属、粉尘等,确保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4.检测和评价方法4.1 检测设备和工具使用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的检测设备和工具进行检测和样品采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2 检测方法和标准采用国家标准和规范中规定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工作,确保检测结果的可比性和一致性。

4.3 数据处理和分析对采集到的检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浓度计算、数值转换、数据比较等,得出准确、可靠的结果。

5.评价和控制措施5.1 危害程度评估根据检测结果和相关标准,评估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程度和风险水平,划分为低、中、高风险等级。

5.2 防护措施实施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个体防护、集体防护、技术措施、管理措施等,确保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5篇)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5篇)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为使职工免受作业过程危害因素的伤害,达到保护职工健康的目的。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针对建筑施工中有危害的作业过程和作业环境(指:水泥尘可能导致的水泥尘肺及电焊可能导致的电焊工尘肺)制定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害因素制度。

以消除职业病危害浓度或强度,减少职业病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与损害。

一、职业病危害评价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我公司决定对今后承建的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在项目开工前要选择取得省级或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评价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在竣工前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在竣工验收时应取得职业病防护设施验收合格证。

评价程序和方法按国家《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进行。

通过三个评价达到以下目的1、识别、分析与评价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确定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类别,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提供科学依据。

2、确定建设项目在职业病防治方面的可行性,为建设项目的设计提供必要的职业病防护对策和建议。

3、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对未达到职业病危害防护要求的系统或单元提出职业卫生补充措施。

4、针对不同建设项目的特征,提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和防护特殊要求。

5、从源头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

二、职业病的监测对生产过程产生或存在有害因素(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对从业者有可能造成职业危害或职业病的作业都要实行监测。

监测要选择取得省级或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监测机构,按照国家粉尘监测规范规定GB5748《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进行。

监测内容包括:粉尘浓度的测定;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粉尘分散度测定。

并做好如下几个环节的监测:1、开展经常性监测对有可能产生有职业危害的场所,为掌握作业场所有害物质的变化和职业危害的程度,要开展经常性职业卫生监测,原则上每两年监测一次。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5篇)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5篇)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煤矿企业应当实施由专人负责的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工作,监测人员应当经资质认证合格的培训机构培训,持证上岗。

不具备监测能力的项目,应当委托有相应资质的技术支撑机构进行监测。

一、组织开展对本单位各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确保监测正常运行,建立好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档案,并妥善保存。

二、有与监测能力相适应的监测设备和条件,并实施经常性维护、检修,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所用监测计量器具按照规定进行周期检定。

三、监测项目和频次1、总粉尘定点短时间粉尘浓度(短时间接触浓度),井下每月测定____次,井上每月测定____次;2、呼吸性粉尘定点短时间粉尘浓度(短时间接触浓度),每月测定____次;3、工班个体呼吸粉尘浓度(时间加权平均浓度),采掘工作面每____个月测定____次,其他作业场所每____个月测定____次。

每个采样工种分____个班次连续采样,____个班次内至少采集____个有效样品,先后采集的有效样品不得少于____个;4、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碳硅含量,每六个月测定____次,在变更工作面时也应当测定____次;5、粉尘分散度,每____个月测定一次;6、有毒有害气体和高温作业场所空气温度的测定频次,有人工作的地点每班测定一次;7、噪声、氡及其子体等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每年至少测定____次。

监测结果应当存入职业卫生档案,并报有关单位。

四、检测时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监测的布点;2、监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3、监测结果的登记与报告。

五、煤矿企业应当每年进行一次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评价。

检测、评价由取得相应资质的技术支撑机构进行。

检测、评价报告交煤矿企业存入职业卫生档案。

煤矿企业应当及时向作业人员公布检测、评价结果,并报煤矿安全监察分局。

监测中发现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卫生标准时要采取有力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2)旨在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和评价,以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

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5篇)

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5篇)

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为做好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工作,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有效预防职业病危害,切实保障员工健康,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负责本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管理制度的实施与监督,并做好制定、修订和落实工作。

二、职业卫生管理部门牵头,负责组织各个生产车间等对生产作业场所存在的粉尘、噪声、高温、毒物等危害因素及危害点进行确定和辨识,并按照职业卫生管理标准进行定期检测及评估,确定每一个点的危害程度。

三、用人单位应设置设专人,负责日常监测和管理工作,建立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档案,并妥善保存。

四、职业卫生管理部门负责联系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定期对作业现场的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及评价五、用人单位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场所至少每年进行一次检测,每三年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六、检测与评价结果应及时向劳动者公布,并上报当地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七、检测或者评价人员进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工作服、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毒面罩等相关防护用品。

八、有新、改、扩建的工程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九、检测结果发现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时,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治理措施难度较大的应制订规划,限期整改到位。

十、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在投入使用前和设备大修后,应进行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检测和评价。

十一、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应制定年度检测计划和经费预算,财务部门要保障检测经费的落实。

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2)职业病是由于长期接触、吸入或接触接触职业有害因素引起的一类与工作相关的疾病,对职工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为了有效防控职业病危害,保护职工的健康权益,企业需要建立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确保职业病危害可控可管理。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

2 医疗卫生
3 建筑工程
评估医护人员的暴露水平和职业病风险。
检测和评价施工场所的危害因素。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的前景和发 展趋势
1
技术进步
新的检测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提高了检测精度和效率。
2
法律法规
越来越多的法律法规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与评价提出要求。
3
健康意识
人们对职业健康的重视,促使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的发展。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 价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的定义与重要性。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与特征
物理因素
包括噪音、震动、辐射等对职工的危害。
生物因素
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对职工的危害。
化学因素
包括有害气体、毒性物质等对职工的危害。
人因因素
包括劳动强度、工时制度等对职工的危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方法和技术
1 物理因素检测
使用仪器测量噪音、振动、辐射等物中的化学物质进行分析和 检测。
3 生物因素检测
采集空气、水质、土壤等样本,检测是否存 在有害生物。
4 人因因素检测
通过问卷调查、观察等方法评估人因因素对 职工的影响。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的指标和标准
指标
• 暴露水平 • 接触方式 • 病程
标准
• 国家标准 • 行业标准 • 国际标准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的现状和挑战
现状
• 逐渐有相应的法律法规 • 职业病发病率逐年上升 • 一些行业尚未重视
挑战
• 技术手段不完善 • 检测与评价标准不统一 • 职业病危害因素复杂多样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的应用领域
1 制造业
检测和评价工作环境中的化学、物理因素。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结果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结果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结果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

化学因素包括有害气体、蒸汽、液体、固体颗粒和化学物质等,如有机溶剂、毒性物质等。

物理因素包括噪声、振动、辐射和高温等。

生物因素主要指微生物,如病原体、真菌和寄生虫等。

心理因素包括工作压力、工作不满意和人际关系等。

1.采样:根据不同的危害因素进行不同的采样方法,采集空气、水、土壤和工作场所表面等样本。

2.监测:使用适当的监测仪器对采样得到的样本进行分析。

如使用气相色谱仪、质谱仪对挥发性有机物进行分析。

3.数据处理:对监测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得到有关危害因素的浓度、暴露时间和频率等信息。

4.评价:根据国家、行业和工作岗位的相关标准和指导意见,对得到的数据进行评价,判断是否存在危害因素以及危害程度。

评价结果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潜在危害因素:根据采样和监测结果,确定工作场所是否存在潜在的危害因素。

如检测到一定浓度的有害气体或化学物质。

2.实际危害因素:判断潜在危害因素是否对工人的健康造成实际影响。

即判断是否存在超标情况。

3.危害因素程度评价:评价危害因素的程度,包括轻微、中度和重度。

根据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判断工作场所的危害程度。

4.健康风险评估:根据危害因素的程度和暴露情况,评估工人的健康风险。

健康风险评估可以帮助确定采取何种措施来保护工人的健康和安全。

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或消除工作场所的危害因素,并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以确保工人的健康和安全。

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督和管理,加强对工作场所的检查和评估工作,提高职业病防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与检测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与检测
5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
1. 职业卫生环境监测业务咨询与受理 2. 业务联系小组受理用人单位(工厂)工作场所有害
因素监测业务委托, 填写业务受理登记表。
3. 委托方委托我院进行职业卫生环境监测, 递交工作 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检测委托书。
4. 业务联系小组接受委托单位监测业务委托, 安排现 场调查时间, 成立监测小组, 指定项目负责人。
甲醛 氨 氮氧化物
硫化氢 汞
磷化氢 臭氧 氯化氢 氯气 TDI MDI 二甲基甲酰胺
吸收液名称 二氧化硫吸收液
甲醛吸收液 氨吸收液 氮氧化物吸收液
硫化氢吸收液 汞吸收液
磷化氢吸收液 臭氧吸收液 氯化氢吸收液 氯气吸收液 TDI 吸收液 MDI吸收液 二甲基甲酰胺吸收液
吸收液种类
甲醛-邻苯二甲酸氢钾-水 (实验室的甲醛液)
12
吸收管的适用范围
吸收管 大型气泡吸收管
吸收用量(ml) 5月10日
采样流量(L/min)
适用范围
0.5-2.0
臭氧、氯气、甲醛、 汞
多孔玻板吸收管
5月10日
0.1-1.0
氧化氮、磷化氢、 二氧化硫、氯化氢、

冲击式吸收管
5月10日
0.5-2.0,3.0
TDI、MDI
13
常用物质吸收液的选择
常用有害因素 二氧化硫
6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
2.2 工作场所现场卫生学调查
在用人单位有关人员的陪同下进行现场卫生学调查。
收集的资料包括工作过程中使用的原料、辅助材料, 生产
的产品、副产品和中间产物等的种类、数量、及其化学成
分等。
工作流程包括原料投入方式、生产工艺、生产方式和生产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估数据概览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估数据概览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估数据概览
概述
职业病是指在工作过程中,由于工人长期接触与工作有关的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以及工作环境条件等因素,导致工人发生疾病。

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健康与安全,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和评估
是十分必要的。

危害因素检测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是通过对工作场所进行检测,采集和分析
有关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数据,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

物理因素检测主要包括噪声、振动、辐射等方面的测量;化学因素
检测主要包括有害物质的浓度和暴露时间等的测定;生物因素检测
主要针对传染病的病原体的检测。

评估数据概览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评估是指根据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以
确定该工作环境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程度。

评估包括对危害因素的
评价、工作场所的评价和工人的健康状况评价。

评估数据概览是对
检测和评估结果的总结和概括,直观地反映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现状和对劳动者的潜在风险。

重点数据
- 检测结果:对于各项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进行总结,包括浓度、温度、噪声等数据。

- 标准限值:与危害因素相关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用于评估工作环境是否符合安全要求。

- 风险评估:根据检测结果和标准限值,对工作环境的风险进行评估,包括轻度、中度和重度风险等级的划分。

- 健康状况:对工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包括职业病发病率、病情严重程度等数据。

结论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估数据概览提供了对工作环境中危害因素的检测和评估结果的综合概述,通过这些数据可以评估工作环境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

职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

职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

职业场合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管理标准1. 目的与范围本制度旨在保护员工的健康和安全,确保职业病危害因素得到有效的检测和评价,以及采取防备措施和管理措施,降低职业病发生的风险。

2.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评价流程2.1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员工所在的职业场合应定期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实在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方面:—检测空气中是否存在有害物质,包含毒性气体、粉尘、放射性物质等。

—检测工作场合的噪声级别。

—检测工作场合的照明条件。

—检测工作条件是否符合人体工程学要求等。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基于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进行评价以确定是否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问题,以及职工的职业病危害接触程度。

评价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方面:—依据相关标准和规定,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分类和评级。

—评价员工的职业病危害接触程度,包含频率、时间和强度等。

3. 职业病危害因素管理措施3.1 防备措施3.1.1 依据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评价结果,订立相应的防备掌控方案,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措施:—转变工艺流程或使用替代料子,减少危害物质的使用。

—加强通风设施的改进,确保室内环境质量符合相关标准。

—供应个人防护装备,并确保员工正确佩戴和使用。

3.1.2 在危害物质使用或工艺更改时,组织培训并确保员工充分了解相关操作规程,提高员工对职业病危害的认得,掌握正确的防护措施。

3.2 健康监护措施3.2.1 针对不同程度的职业病危害接触,实施健康监护措施:—为接触高风险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员工供应定期身体检查。

—统计和分析员工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和健康情形,及时发现职业病病例,确保采取相应的措施。

3.2.2 监护记录应完整、准确,并保管至少5年。

4. 职业病危害因素考核标准4.1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4.1.1 检测应由符合相关要求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结果应准确、可靠。

4.1.2 检测周期依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特性和工作场合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一般应保证每年至少进行一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三条和第二十四条规定: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必须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2-2002《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

检测、评价结果存入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定期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向劳动者公布。

不良劳动条件存在各种职业性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三类: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有毒物质,如铅、汞、氯、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生产性粉,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

2)物理因素: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高气压、低气压等;噪声、振动;射频、微波、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

3)生物因素:如附着在皮肤上的碳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不合理,如劳动时间过长、休息制度不合理、不健全等。

2)劳动中的精神过度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或劳动安排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况不相适应、生产额过高、超负荷加班加点等
4)个别器官过度紧张,入光线不足引起的视力紧张等。

5)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生产场所设计不符合卫生标准或要求,如厂房低矮、狭窄,布局不合理,有毒和无毒的工段安排在一起等。

2)缺乏必要的卫生技术设施,如没有通气换风、照明、防尘、防毒、防噪声、防振动设备,或效果不好。

3)安全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装备不全。

在实际的生产场所中危害因素往往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多种因素同时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作用,此时危害更大。

职业危害因素所造成的职业性损伤还包括工伤,工伤可由轻微到严重,甚至导致伤残或死亡,所以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预防。

发生工伤的原因有很多,工人缺乏安全生产知识、不注意防护、存在麻痹侥幸的心理,或饮酒、药物、疲劳和精神心理等因素都有影响。

工伤与职业病预防不能截然分开,二者常有内在的联系。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由依法设立的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