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拉维莱特公园分析

合集下载

拉维莱特公园

拉维莱特公园

这是个伫立着几十个红色“疯狂物”的让人无法忘怀的公园,它与世界上任何一所公园都迥然不同,在这里,解构主义思想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

”一.设计背景公园位于巴黎东北角,由原为公巴黎城生活的肉禽屠宰场改造而成。

当时,场地的北侧有已建成的高科技派的科学与工业城,以及一个闪闪发光的球体环形影城,而场地的西南面是由19世纪铁和玻璃建造的屠宰场改建的音乐会堂。

为了要处理这个计划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又要掌握整个错综复杂的基地,屈米在公园放进几个层层铺设的建筑系统,每个系统都在公园中扮演一定的角色。

二.设计师——伯纳德·屈米“没有程序就没有建筑,没有事件就没有建筑,没有运动就没有建筑。

”伯纳德·屈米,1944年出生于瑞士洛桑。

1969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科大学。

l970-l980年在伦敦AA建筑学院任教,1976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城市研究所,1980-1983年在Cooper union任教。

1988-2003年他一直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保护研究院的院长职务。

他在纽约和巴黎都设有事务所,经常参加各国设计竞赛并多次获奖,其新鲜的设计理念给世界各地带来强大冲击。

1983年赢得的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国际设计竞赛,是他最早实现的作品。

另外,屈米有很多的理论著作,评论并举办过多次展览。

他鲜明独特的建筑理念对新一代的建筑师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他作为建筑师、理论家和教育家的职业生涯中,伯纳德屈米的作品重新定义了建筑在实现个人和政治自由中的角色。

自20世纪70年代起,屈米就声称建筑形式与发生在建筑中的事件没有固定的联系。

他的作品强调建立层次模糊,不明确的空间。

在屈米的理念中,建筑的角色不是表达现存的社会结构,而是作为一个质疑和校订的工具存在。

三.伯纳德·屈米的设计思想伯纳德屈米的设计方案把公园构思为大都会投资事业,以现代的“拆散”和“分离”现象作为构思根据,运用“重叠”、“并合”,还有“电影景观”等手法,体现新的城市设计策略,独辟蹊径,创造了“世界上最庞大的间断建筑”。

从法国拉.维莱特公园看生态园林建设-最新文档

从法国拉.维莱特公园看生态园林建设-最新文档

从法国拉. 维莱特公园看生态园林建设本文透过对法国拉•维莱特公园生态建设的分析,探索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未来的方向及道路。

、法国拉•维莱特公园建设分析随着城市的扩大,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的固体和气体废物导致水质、空气被污染,噪音、光、热及视觉污染,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危机。

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在城市内大量植树、栽花, 用园林绿化人为地强化自然生态系统可以有效地降低城市污染、改善城市的生活环境。

19 世纪,人们开始提出了将自然引人城市、以园林弥补城市不足的观点。

20世纪60 和70 年代出现了极端的“绿地”理论学说,它片面地强调了城市园林在卫生保健方面的功能而忽视了园林的形式,实际上也是抹杀了园林艺术。

为了革新传统的城市园林或“绿地”的观念并创建符合现代城市特征的园林,拉•维莱特公园诞生了。

二、对生态园林建设的思考一)生态园林要体现自然生态效益。

作为城市中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强烈的地带之一,城市公园在城市中的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中具有多方面的生态功能。

公园的生态系统首先要与城市的大生态系统相融,要做到园在城中,城在园中”,改变传统园林和城市截然分开的状况,创造一种公园和城市完全交融的结构。

这种融合并不仅仅停留在诸如由公园林荫大道向城市立面延伸等简单的层次上,而是要尝试将城市和公园完全融合在一起,做到城市里面有公园的痕迹,公园里面也有城市的建筑和格局。

在这一点上,拉• 维莱特公园中设计的下沉式竹园就有意识地保留了城市的地下管线设施,给水干管、排水管、电力管纵横于场地之中,让人们了解到这一小小的绿色空间实际上是城市庞大聚集体的一个“碎片”。

而且,公园在建设初期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当地天然的地形地貌,以现有的植物群落为绿化基本单元,融合地带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避免了对地形构造和地表机理的破坏,从而科学而艺术地再现了地带性群落特征。

其次,要关注景观内部各个元素之间的以及景观元素内部的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关系,即水平和垂直的生态过程。

拉维莱特公园简析

拉维莱特公园简析

“解构不是拆毁或破坏,我不知道解构是否是某种东西,但如果他是某种东西,那它也是对于存在的一种思考,是对于形而上学的一种思考。

” ——德里达“解构意味着对设计任务的根本思想进行挑战,也意味着对建筑旧俗习惯的否定。

” ——伯纳德•屈米欧洲一直是景观设计的试验场,众多一流的设计师都在那里留下了出色的作品。

其中位于法国巴黎的拉•维莱特公园(Parc de La Villette) 因其独特的形象和设计理论而格外引人注目。

它不仅是欧洲近现代景观设计的代表作之一,更凭借所谓“解构主义”的设计思想和另类新奇的建筑设计成为国内一些设计师广为模仿的样板。

1解构主义1.1何谓解构主义?说起解构主义,就不得不提起结构主义和符号学,它们是20世纪50 年代后期到6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哲学理念。

结构主义坚信世界是由结构中的各种关系而不是由事物本身构成的。

结构主义是建立在“形而上学”基础上的,它具有二元对立性、整体性、中心性及系统的封闭性[1]。

随后,于20世纪60年代,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在其《论语法学》一书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解构主义”一词,标志着解构主义哲学的正式确立[2]。

解构主义认为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命题中森严的等级秩序是不合理的,它强调瓦解二元对立的统治和被统治关系,采用分解、消减和移置的方法使二者势均力敌,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解构主义反对形式、功能、结构、经济彼此之间的有机联系,提倡分解、片段、不完整、无中心、持续地变化等等,因而解构主义者们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特征便是对传统的审视与背叛、对社会的关注与批判[3]。

1.2解构主义在景观设计中的张力20 世纪70 年代以后解构主义哲学渗透到建筑界,极大地影响了建筑思想活动的具体内容和理论评论,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新的建筑思潮。

解构主义哲学在建筑领域的移植进一步也对景观设计产生影响,成为景观设计创新的生长点。

解构主义哲学基于对传统的一元专制的反抗,反对个性的压制,反对科学与技术的极端迷信,进而对其进行颠覆、解体,探索建立新的城市景观形式。

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

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

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巴黎作为世界知名的旅游城市,以其美丽的文化景观吸引着许多游客。

而其中最令人难以忽略的就是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拉维莱特公园是近年来巴黎市政府注重多元文化交流,追求多样性和包容性的体现。

本文将对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与建设背后的多元背景进行解读,并探讨这一新型公园所带来的启示与实践。

拉维莱特公园位于巴黎市中心,原为一片工业废墟。

在20世纪90年代,巴黎市政府决定将其改造成一个面向全球的公共空间,旨在实现城市多元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的追求。

公园占地50公顷,由不同国家的景点和活动区域组成。

例如,有着中式庭院和建筑的中国馆,有独特的音乐喷泉和摩洛哥风情的摩洛哥馆,还有展示非洲文化的非洲馆等。

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与建设背后反映了多种多元文化交流的动力。

首先是全球化的驱动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紧密。

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借鉴了不同文化传统,并创造性地将其融入到公园的景观和建筑中,以展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独特风貌。

公园里的不同馆和区域提供了一个可以体验和了解世界各地文化的平台,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

其次是社会多样性的需要。

近年来,移民和跨国人口的增加使城市的社会多样性不断增加。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拉维莱特公园将包容性作为设计的核心原则。

公园不仅提供了来自不同国家的景点,还定期举办各种文化节庆和艺术展览,为居民和游客创造了一个交流和互动的空间。

这种多元文化的交流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相互理解和共融能力,并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是可持续性的追求。

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还注重环境可持续性。

公园内有大面积的绿地和植被,以及水系和景观湖泊,使人们可以感受自然和环境的美好。

此外,公园采用了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如太阳能电池板和节水系统,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这种可持续性的设计与建设使拉维莱特公园成为一个生态友好的公共空间,既满足了人们对休闲娱乐的需求,又保护了自然资源。

法国拉维莱特公园解析

法国拉维莱特公园解析

法国拉维莱特公园解析城市公园通常被作为城市居民的室外活动场,并旨在创造优美的绿色自然环境,提高城市的人居环境。

笔者考察参观了欧洲的一些城市公园后,发觉公园也并非只是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各国的旅行者也喜欢到这里来休憩、感受城市特色,与当地居民交谈,了解不同的民风。

有特别魅力、特别知名的城市公园尤其吸引了旅游者的到来,法国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就是一例,无论是对园林景观有独到眼光的专业人士还是观光度假的游客都几乎无不来者。

它的建造形式、景观早已被国人熟知,笔者在这里谈的是它不为人熟知的另一方面:为旅游者的考虑。

拉维莱特公园不仅仅是一个有魅力的、吸引人的公园,而是一个场所:一个城市的客厅,城市居民用以展示自已特色、招待客人的场所。

公园的建造背景拉维莱特公园建造于“解构主义”这一艺术流派逐渐被广大设计师认可的年代。

1982年,举办了国际性的公园设计竞赛,最后,建筑师屈米(Bern ard Tschu mi)的方案中奖了。

解构主义是当时非常新派的艺术思潮,将既定的设计规则加以颠倒,反对形式、功能、结构、经济彼此之间的有机联系,提倡分解、片段、不完整、无中心、持续地变化等等,认为设计可以不考虑周围的环境或文脉等,给人一种新奇、不安全的感觉。

拉维莱特公园是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巴黎建造的九大工程之一,1974年以前,这里还是一个有百年历史的大市场,当时的牲畜及其它商品就是由横穿公园的乌尔克运河运送。

公园位于巴黎的东北角,位置并不靠近市中心,但是有多条地铁和公交线路到达,公园的南北都有站点,当游客游览完南北有1000多米长度的公园后,能在公园的另一端坐到车,也确实是一个人性化的交通设计了。

公园在建造之初,它的目标就定为:一个属于21世纪的、充满魅力的、独特并且有深刻思想意义的公园。

它既要满足人们身体上和精神上的需要,同时又是体育运动、娱乐、自然生态、科学文化与艺术等诸多方面相结合的开放性的绿地,并且,公园还要成为各地游人的交流场所。

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

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

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导言】巴黎作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城市之一,其标志性的拉维莱特公园是游客们必到的景点之一。

然而,为了研究和了解这个公园的多元背景以及其独特的设计和规划理念,本文将对巴黎拉维莱特公园进行解构式的实践探索和分析。

【一、引言】拉维莱特公园是巴黎十分著名的城市公园,也是个人和家庭休闲、运动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公园毗邻塞纳河,占地约22.4公顷,是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城市花园之一。

公园内有小型建筑物、花坛、绿草地和湖泊等,同时还有各种文化设施和体育设备供市民们使用。

【二、多元背景】巴黎作为一个多元背景的城市,其公园承载了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的需求和期望。

拉维莱特公园在其设计和规划中充分考虑了多元背景因素,如不同年龄和社会群体的需求、文化多样性、环境可持续性等等。

1. 不同年龄和社会群体的需求拉维莱特公园旨在满足不同年龄和社会群体的需求。

它提供了适合儿童和青少年的游乐设施,如鞦韆、滑梯和迷宫等。

同时,公园内还设有专门的健身区域,供成年人进行锻炼和休闲活动。

公园提供了各类设备和场地供老年人进行户外休闲活动,如散步、下棋和聊天等。

2. 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巴黎是一个充满文化多样性的城市,拉维莱特公园也体现了这种多样性。

公园内有各种文化设施和场所,如露天音乐会场地、文化展览馆和艺术装置等。

这些设施和场所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市民可以在此展示和分享自己的文化艺术。

3. 环境可持续性的考虑巴黎一直致力于推动环境可持续性的发展,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和规划也充分考虑了这一点。

公园内有大量的绿化和植被,这不仅美化了环境,还提供了生态系统服务,如空气净化、水源保护和栖息地提供等。

公园还利用可再生能源供电,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三、新型公园的探索】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和规划体现了新型公园的探索和创新。

它在传统公园的基础上引入了多样化的元素,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和期望。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对历史文脉的摒弃和建筑形式符号 与意义的解构

屈米摒弃历史要素的符号意义,专注 于文化的分歧性与事件的偶发性。他 的设计反对整体协调一致,鼓励内部 一致及意义分解
• 20世纪80年代兴建 • 是公认的创新性园林作品 • 号称要成为21世纪的城市公园模式
总 结
• 园林文化包括自然的能力、形态、变化的机理以及存在的必要性 等等,具体阐释园林文化的设计过程就是要加深对自然的认识, 提炼自然要素并对自然语言进行重组。 • 西方主流园林师的作品反映出他们对自然的认知以及对自然文化
对传统园林布局、构图形式的解构

屈米抛弃传统的构图形式中诸于中心等级、 和谐秩序和其他的一些形式美规则,通过 “点”、“线”、“面”三个不同系统的叠 合,有效地处理整个错综复杂的地段,使设计 方案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和可塑性。
对建筑功能确定性和结构形式的解构

屈米设计的“疯狂物”——folies ,消解了它的具体功能,它在功能意义上 具有不确定性和交换性。它造型奇特,不具有特定功能,消解了传统构筑物 的结构形式以及功能的互换性和因果关系。在这里形式没有服从功能,功 能也没有服从形式。“建筑不再被认为是一种构图或功能的表现”,空间 成为了一种“诱发事件”。
的把握,将自己对自然的认识融合到设计当中。
• “解构意味着对设计任务的根本思想进行挑战,也意味着 对建筑旧俗习惯的否定。” ——伯纳德•屈米
罪多发地,起到改善社会治安的目的。
对城市公园绿地传统意义上的解构
屈米突破传统城市园林和城市绿地观念的局限,把它当作一个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体来考虑,强 调文化的多元性、功能的复合性以及大众的行为方式。屈米认为公园应该是多 种文化的汇合点,在设计上要实现三种统一的观念,即都市化、快乐(身心愉悦) 、 实验(知识和行动) 。

《2024年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范文

《2024年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范文

《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也在持续扩大。

在这其中,新型公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而作为欧洲城市的典范,巴黎拉维莱特公园不仅是一种生态休闲的空间表达,更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实践。

本文将通过解构实践的方式,对拉维莱特公园进行深入解读。

二、拉维莱特公园的背景巴黎拉维莱特公园位于巴黎市区的东北部,原为废弃的工业区。

经过改造,成为了一个集艺术、文化、休闲于一体的新型公园。

其背后蕴含的是对城市空间的重塑和对多元文化的融合。

三、拉维莱特公园的解构实践1. 空间布局的解构拉维莱特公园的空间布局打破了传统公园的线性结构,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多层次的布局。

这种布局方式不仅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也使得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体验到公园的多元性。

同时,公园内的各种设施和景观也都被巧妙地融入到了这个空间结构中,形成了和谐共生的关系。

2. 艺术与文化的融合拉维莱特公园在改造过程中,融入了大量的艺术元素。

公园内设有艺术画廊、雕塑、装置艺术等,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艺术欣赏的空间。

同时,公园还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音乐节、艺术展览等,进一步丰富了游客的文化体验。

这种艺术与文化的融合,使得拉维莱特公园成为了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地标。

3. 生态环保的实践拉维莱特公园在改造过程中,注重生态环保的理念。

公园内种植了大量的植被,形成了丰富的生态系统。

同时,公园还采用了雨水收集系统、太阳能利用等环保技术,以降低能耗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这些措施使得拉维莱特公园在实现自身功能的同时,也为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了贡献。

四、拉维莱特公园的意义拉维莱特公园的成功改造和运营,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它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成为了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拉维莱特公园的生态环保实践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

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

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公园作为城市中的绿地,不仅是人们休闲放松的场所,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传统的公园设计和规划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和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巴黎市政府推出了拉维莱特公园的建设项目,致力于探索一种适应多元背景下的新型公园模式,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并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巴黎拉维莱特公园进行解读,并探讨其背后的创新和实践。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位于巴黎北部,占地面积达到30公顷。

公园设计方案最初是由一个跨学科团队合作完成的,团队成员包括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生态学家等专业人士。

他们的目标是打破传统公园的单一功能,通过综合考虑城市多元化背景、环境特点和社会需求,创造一个具有灵活性和包容性的公共空间。

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理念着重于生态、文化和社交的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方面,公园将采用水循环和生物滤池等可持续技术,实现雨水的收集和净化,同时提供多样化的植被,以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在文化方面,公园将容纳各种文化活动和艺术展览,并为不同文化群体提供平等和包容的空间。

在社交方面,公园将提供多样化的休闲设施,以满足不同年龄和兴趣的人们的需求,同时鼓励居民之间的互动和社区参与。

公园的设计不仅注重功能性,也强调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在建筑和设施的选择上,设计团队更倾向于使用可再生材料,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和采光,以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此外,公园还将设立自行车道和步行街,以鼓励居民选择可持续的出行方式,减少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

除了创新的设计理念和环境友好的建设方式,拉维莱特公园还在社区参与方面进行了创新的实践。

在项目初期,设计团队就积极邀请居民参与公园的规划和设计过程,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多轮的公众参与讨论。

这种开放式的设计方式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公园使用者的需求和问题,也增强了居民对公园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2024年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范文

《2024年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范文

《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篇一一、引言在今日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新型公园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多重的功能与使命。

本文将针对巴黎拉维莱特公园这一典型案例进行深入解读,从多元背景出发,探索其作为新型公园的实践与解构。

二、拉维莱特公园的多元背景拉维莱特公园位于巴黎市中心地带,是当代巴黎城市的绿色之肺。

该公园的形成,不仅是园林设计的创新成果,更与多个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在全球化和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巴黎以其多元文化和丰富的历史底蕴,为拉维莱特公园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这一新型公园不仅是都市生态建设的重要节点,也体现了人们对于多元文化的追求与理解。

三、新型公园的设计理念与特色拉维莱特公园在设计理念上独树一帜,融合了现代设计手法与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

设计者在考虑空间布局时,充分利用了地形的优势,使公园呈现出开放的态势,并成为都市生活中的一片绿色庇护所。

此外,在公园的设计中融入了多文化元素,成为了一个多元文化交流的平台。

同时,公园的可持续性设计理念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如采用绿色植被、雨水收集系统等措施,以实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四、解构实践中的多维度探索拉维莱特公园在实践中的探索,体现在多个维度上。

首先是在生态层面的探索,如采用雨水花园等措施,为城市生态系统注入活力。

其次是在文化层面的探索,公园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使得多元文化得以在空间中相互碰撞和融合。

此外,在功能层面上的探索也值得一提,如公园内设有运动设施、儿童游乐区等,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五、拉维莱特公园的实践意义拉维莱特公园的成功实践为全球城市新型公园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首先,它证明了在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可以成为城市生态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其次,通过可持续性设计理念的运用,拉维莱特公园实现了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最后,该公园在功能设计上的创新和多样性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拉维莱特公园(伯纳德屈米)

拉维莱特公园(伯纳德屈米)

从音乐城看展厅
疯狂的构筑物:Folies
红色钢铁怪物 是公园中最著名的, 这40个明显具有构 成主义风格的 小建筑物采用 钢结构,出现在 120m×120m的方格 网的交点上,这些 疯狂物以10m边长的 立方体做基本形体 加以变化,达到了 变化与统一的效果。 在公园极为平 坦的地形和空旷的 草原上,特别显著 和张扬。
三个程序设计的概念
交叉程序设计: 把所给空间用于与原来空间意图不同的设计。 横断程序设计: 把两项设计中的各种空间布置结合在一起,忽略掉其对立性。 解析程序设计: 把两项设计结合起来,让设计A的必要空间设置和设计B的可
能布置两者混合起来。
代表作
新 卫 城 博 物 馆
法 国 国 家 图 书 馆
辛 辛 那 提 大 学 体 育 中 心
理论基础
解构主义60年代缘起于法国,雅克· 德里达——解构主义领袖——不 满于西方几千年来贯穿至今的哲学思想,对那种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哲学信 念发起挑战,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大加责难。
理论基础
在德里达看来,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 形而上学的历史,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 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 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 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 逻各斯。 而德里达及其他解构主义者攻击 的主要目标正好是这种称之为逻各斯中 心主义的思想传统。简言之,解构主义
城市的布景者
屈米的设计通过组织事件的方法,往往暗示了 一种比平常的生活更有效的生活方式。建筑
“没有事件发生就没有建筑的存在”,他的设计永 远是提供了充满生命力的场所,而不是重复已有的美
学形式。屈米作品在行为学上有明显的动机性,引 导使用者自发革命性地使用他所提供的空间。这样建 筑就成了一个受设计概念、城市地形和规划所界定好 了的 “ 情景构造物 ”。

拉·维莱特公园浅析

拉·维莱特公园浅析
职务。 • 1983年赢得的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国际设计竞赛,是他最早实现的作品
。另外,屈米有很多的理论著作,评论并举办过多次展览。他鲜明独特的 建筑理念对新一代的建筑师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20世纪70年代起,屈米就声称建筑形式与发生在建筑中的事件没有固定 的联系。作品强调建立层次模糊,不明确的空间。在屈米的理念中,建筑 角色不是表达现存的社会结构,而是作为一个质疑和校订的工具存在。
拉·维莱特公园浅析
目录
1
背景
2
解构主义
3
伯纳德· 屈米
4
拉·维莱特公园浅析
1
背景
拉·维莱特公园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初,正值法国园林复兴的初期。此时城市 绿地的概念已经遭到人们的抛弃,传统的城市公园也使人们失去了兴 趣,人们都在探寻新的园林形式,“解构主义”这一艺术流派,风格独特, 不同于普通园林,新颖有趣,逐渐被广大设计师认可.
背景
2
解构主义
拉·维莱特公园
简介
解构主义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探索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但它的哲学渊 源则可以追溯到1967年。当时一位哲学家德里达基于对语言学中的结构主 义的批判,提出了“解构主义”的理论。他的核心理论是对于结构本身的 反感,认为符号本身已能够反映真实,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 构的研究更重要。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 ,它的原型是将“存在”定为“在场”,借助于海德格尔的概念,德里达 将此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它意味着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 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 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 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 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 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 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 ,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背 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拉维莱特公园 赏析

拉维莱特公园 赏析

伯纳德· 屈米(1944-)
a、简介 1944年出生于瑞士洛桑。 1969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科大学。 l970-l980年在伦敦AA建筑学院任教。 1976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城市研究所。 1980-1983年在Cooperunion任教。
1988-2003年他一直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保护研究院的院长职务。
地 点:法国巴黎 设计师:伯纳德· 屈米 谢墨托夫 弗克斯拉 面 积:约55 hm2
“点”——由120 m的网 线交点组成,在网格交点 上分布了40个10 m边长的 立方体。 “线”——由空中步道、 林荫大道、小径组成。 “面”——地面上大片铺 地、大型建筑大片草坪、 水体等。
点、线、面三层基本要素 返回
拉·维莱特公园赏析
• • • •
建筑091 汪海涛 090603114 指导老师:陈慧宇
拉·维莱特公园
——城市改造的典范

维莱特公园是1987年屈米借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之际,设计的。在世界 上掀起了解构主义的浪潮。拉· 维莱特公园(Parc de la Villette),建于1987 年,坐落在法国巴黎市中心东北部,占地55公顷,城市运河流经。为巴黎最 大的公共绿地,全年24小时免费开放。是法国三个最适于孩子游玩的公园之 一,巴黎十大最佳休闲娱乐公园之一。环境美丽而宁静,集花园、喷泉、博 物馆、演出、运动、科学研究、教育为一体的大型现代综合公园。拉维莱特 公园融入田园风光结合的生态景观设计理念,以独特的甚至被视为离经叛道 的设计手法,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宜赏、宜游、宜动、宜乐的城市自然空间。 公园由废旧的工业区、屠宰场改建而成,是城市改造的成功典范。如今,她 有世界上最大的科学与工业博物馆,有最著名的法国夏季爵士音乐节和国际 芭蕾、滚石乐队演出。她是巴黎的骄傲。

《2024年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范文

《2024年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范文

《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多元背景下新型公园探索的一次解构实践》篇一一、引言在都市化的浪潮中,新型公园作为城市空间再塑造与功能重组的重要环节,愈发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作为当代都市发展的重要载体,新型公园以其多元化和跨界的属性,实现了文化交流与社区参与的有效途径。

其中,巴黎的拉维莱特公园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本篇文章将对拉维莱特公园进行深入的解构,旨在探究其设计理念、功能定位以及在多元背景下的实践意义。

二、拉维莱特公园的背景与概述拉维莱特公园位于巴黎市区的东北部,是巴黎市近年来进行城市更新和改造的标志性项目之一。

其前身是一个废弃的工业区,经过改造后,成为了一个集艺术、休闲、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公园。

拉维莱特公园的改造,不仅体现了对旧工业区的重新利用,也体现了对新型城市空间的探索和追求。

三、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理念与功能定位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理念主要围绕“生态”、“多元”和“开放”三个方面展开。

其通过创新的设计和生态的手法,使得废弃的工业区变身为一个与城市融为一体的公园。

它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也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平台和开展社会文化活动的舞台。

这种多元化、开放的设计理念使得拉维莱特公园成为了城市更新和改造的典范。

四、拉维莱特公园的解构实践(一)空间布局与功能划分拉维莱特公园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划分充分体现了其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特点。

公园内设有各种不同的空间,如自然景观区、艺术展览区、运动休闲区等,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同时,这些空间之间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生态设计与绿色理念的体现在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中,生态设计理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公园内种植了大量的植物,形成了丰富的植被景观。

同时,公园的雨水收集系统、节能照明等设计也充分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三)艺术与文化的融合拉维莱特公园内的艺术展览区是该公园的一大亮点。

这里经常举办各种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同时,这些艺术作品也成为了公园景观的一部分,使得公园的艺术氛围更加浓厚。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空间可塑性:
• 城市的发展往往造 成公园因多次改造 而难以协调,所以 采用了网格节点上 的小亭子作为控制 点,使公园结构具 有伸缩性。
竹园
藤园
空中步道
• 竹园夜景
• 12级环艺一班 • 刘义芳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伯纳德屈米
拉维莱特公园简介:
法国拉维莱特公园,位于巴 黎市东北部,占地约86 英亩。这里曾是一个废弃 的工业基地。它受场地的 制约却不依附场地而存在, 具有强烈的自我参照性。
创新:
• 创新以建筑代替传统园林中的的燃来自素, 构成新的点,线,面体系。以此构成的人 工体系,结合人工化的自然,才能够产生 与城市环境相协调的城市公园。屈米提出 了“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城市公园模 式。力求创造一种公园与城市完全融合的 结构,改变园林与城市分离的传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线系统
两条架空的长廊,连接园内各个建 筑和主题园,形成园内的两条主线
连接公园内各个小主题园的曲折 园路
线性的林荫大道
线系统
面系统
面的体系有主题花园和几块形状不规则的、 耐践踏的草坪组成,以满足游人自由活动的 需要
葡 萄 园
竹 园


源于萤火虫飞舞的照明设计Lighting design from fireflies
园内植物设计
两旁栽植悬铃木的林荫大道
高处平台的孤植树,远处建筑 前种了紫花泡桐,不同颜色的 植物相得益彰
小品
自行车小品,地上突出的一部分巨大的自行车轮子体量, 赋予场地可参与的趣味性
心得体会 拉维莱特公园给我最大的启示是,设计不是因循守旧,要大胆创新。 功能是首位,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设计带给游客的应是不同的 人性的,富有新意的空间体验。 拉维莱特公园不仅与周围环境融合得很好,还延续了场地的历史文 脉。点线面的组合方式使设计严谨而又富有变化。对比法国古典园 林,拉维莱特构思大胆新颖,但又保持了城市的格局,加入的新的 元素使空间发生碰撞,互相融合,产生丰富的空间。 没有轴线控制全园,屈米用了大量红色构筑物的点,带给在其中 穿行的人们韵律感,形成统一的空间印象。这样虽然没有一个控 制全园的中心,但也形成了整体感,联系了园内各个空间,而且 使整个公园的空间富有张力。 园内十个主题庭院象征电影片段场景,没有主次的区分,给游客创 造了时间感,使空间变得多维。
镜园
龙园
公园中不同的空间
运河岸边,高架廊道和红色的 folly构成了前景,后边的林荫 衬托,在运河里的倒影形成了 一副宁静独特的且吸引人的画 面
各种人群在运河边活动,有跑步的, 有骑自行车的,有看孩子的老人,各 自乐在其中......
公园中不同的空间
屈米提出了“昼夜公园”的概念。 认为法国的公园只在白天开放, 真正需要公园放松身心的工作人 口没有时间使用公园。为此,应 借助美丽的夜景吸引公众会治安的目的。
“葡萄园”以台地、跌水、水渠、 金属架、葡萄苗等为素材,艺术地再 现了法国南部波尔多地区的葡萄园 景观 下沉式的“竹园”为的是形成良好 的小气候, 由30 多种竹子构成的竹 林景观是巴黎市民难得一见的“异 国情调”; 处于竹园尽端的“音响圆 厅”与意大利庄园中的水剧场有异 曲同工之妙;
水园
“镜园”是在欧洲赤松和枫树林中竖立着20 块整体石碑,一 侧贴有镜面,镜子内外景色相映或趣,使人难辩真假 水园”着重表现水的物理特性, 水的雾化景观与电脑控制 的水帘、跌水或滴水景观经过精心安排, 同样富有观 赏性, 夏季又是儿童们喜爱的小泳池 “恐怖童话园”是以音乐来唤起人们从童话中获得的人生第 一次“恐怖”经历; “少年园”以一系列非常雕塑化和形象化的游戏设施来吸引 少年们,架设在运河上的“独木桥”让少年们体会走钢 丝的感觉; “龙园”中是以一条巨龙为造型的滑梯,吸引着儿童及成年 人跃跃欲试。“镜园”、“恐怖童话园”、“少年园”和“龙 园”是由屈米设计的。
点系统
点系统的组合形式
folly与建筑的重叠,引发了冲突
folly与线与面的元素结合,相得益彰, 给游客提供了一个充满魅力的空间
对建筑功能确定性和结构形式的解构。 屈米设计的“疯狂物”——folies ,消解了它的具体功能,它在功能意义 上具有不确定性和交换性。消解了传统构筑物的结构形式以及功能的互换性和 因果关系。在这里形式没有服从功能,功能也没有服从形式。“建筑不再被认 为是一种构图或功能的表现”,空间成为了一种“诱发事件”。
项目背景
拉·维莱特公园是法国总统密特朗在任期间为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而主持在巴黎 建设的九大工程之一。 当时法国在政府为此组织了一场公开的国际竞赛。公园在建造之初,它的目标就定 为:一个属于21世纪的、充满魅力的、独特并且有深刻思想意义的公园。当时包括 瑞姆·库哈斯在内,一共有472份方案,最终屈米的方案赢得了这次竞赛。拉•维莱 特公园诞生的时代,正值法国园林复兴运动的初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不论是拉•维 莱特公园的业主还是设计师屈米,都意在创造一个与以往园林风格大不相同的作品, 一个21世纪公园的样板。
公 园 平 面 图
整体设计
鸟瞰图
功能分区
公园的点线面系统
公园是点、线、面三个 全然不同的系统的叠合, 每个系统相互之间没有 关系,但重叠起来就会 相互作用。它们的相遇 可能造成彼此冲突,可 能相得益彰,也有可能 相安无事。公园设计不 追求整体的统一与秩序, 而是关注局部的设计, 并将它们叠加形成公园 乐趣。
The End
拉·维莱特公园
Parc de la Villette
胡素珠 31110060
作者介绍
伯纳德•屈米,1944年出生于瑞士洛桑。1969年毕 业于苏黎世联邦工科大学。l970-l980年在伦敦 AA建筑学院任教,1976年在普林斯顿建筑城市研 究所,1980-1983年在Cooperunion任教。1988- 2003年他一直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保 护研究院的院长职务。他在纽约和巴黎都设有事 务所,经常参加各国设计竞赛并多次获奖,其新
1974年以前,这里还是有一个有百年历史的大市场,当时的牲畜及其他商品就 是由横穿公园的乌尔克运河运送。
地理位置
拉维莱特公园在巴黎的位置
公园位于巴黎的东北角,位置并不靠近市中心
周边环境分析
科学工业城
公园用地范围
乌 尔 克 运 河
音乐城
圣德尼运河
市场大厅
交通分析
地铁站
环城公路
•占地面积面积33公顷,是巴 黎市区内最大的公园之一。 •包括公园北面的国家科学、 技术和工业展览馆以及南面 的钢架玻璃大厅和音乐城, 总占地面积达到55公顷。在 交通上以环城公路和两条地 铁线与巴黎相联系。交通还 是很人性化的。
鲜的设计理念给世界各地带来强大冲击。1983年
赢得的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国际设计竞赛,是他 最早实现的作品。
设计思想
解构意味着对设计任务的根本思想进行挑战,也意味 着对建筑旧俗习惯的否定。 屈米认为“没有程序就没有建筑,没有事件就没有建 筑,没有运动就没有建筑”。他主张必须认识到建筑 是自由空间、事件和活动组合而成的。自古以来都把 建筑的主体理解为空间,但在屈米心目中空间只是一 种“诱事件”,还有比空间更重要的东西。 屈米的“三个程序设计”的概念,“交叉程序设计”、 “横断程序设计”和“解析程序设计”。 “交叉程序设计”,是把空间用于与原来的空间意图 不同的设计。 “横断程序设计”是把两项设计的各种空间布置结合 在一起,而忽略掉其对立性。 “解析程序设计”,是把两个设计结合起来,就是让 设计A的必要空间布置同设计B的可能布置两者混合起 来。
线系统
点系统
面系统
方案探索

点系统
点系统是拉维莱特最具标示性的特征 园内由120mx120m的网格相交,每个交点设 立一个10.8mx10.8m的红色构筑物,屈米称 之为folly。这26个folies构成了园内的点 系统。 26个鲜红的folies除了作为标志 点和某些特殊功能外,里面还安排了许多 活动。作为信息中心、小卖饮食、咖啡吧、 手工艺室、医务室之用 。
公园夜景,这是一个作为cafe吧的folly
公园的色彩
公园的色彩是不得不提的一点,原有的建筑有高技派的半球形影院和科学与工业 城,有改建的市场大厅,充满现代感,不过带来的都是冷冰冰的金属质感。
在公园的绿色基底上加入了 醒目的红色folly,立刻让 整个公园变得统一而又充满吸引力
园内铺装
园内的铺装大量采用了具有中世纪的石砖铺地,延续了原来场地的历史感,在现代的 建筑与各种雕塑小品下,唤醒人们对场地的怀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