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中国大型化肥厂如何建设
总结大跃进的经验

总结大跃进的经验引言大跃进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发生在1958年至1961年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系列政策和计划的集体实施。
大跃进的目标是通过农村集体化和重工业的迅速发展来迅速实现农村的工业化和经济的增长。
尽管大跃进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总结大跃进的经验,并探讨其中的教训。
大跃进的经验农村集体化大跃进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农村集体化。
通过农村集体化,农民的土地和农田被合并成大农场或人民公社,实现了土地的集中管理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村集体化不仅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还有助于农民的劳动力流动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这对于实现农村的工业化和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重工业发展大跃进的另一个经验是重工业的迅速发展。
为了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大跃进推动了一系列重工业项目的建设,特别是钢铁、石油等基础设施产业的发展。
这些重工业项目的建设不仅提高了中国的工业生产能力,也促进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为经济的快速增长打下了基础。
科技创新大跃进时期,中国着力推动科技创新。
政府和党组织积极引导和支持科技研究和技术创新,鼓励科学家和工程师在各个领域进行研究和实践。
这些科技创新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跃进的教训尽管大跃进有一些成功经验,但也应该深刻吸取其中的教训,避免再次重蹈覆辙。
动员过度大跃进时期,通过动员和鼓励的方式推动各项计划的实施,但这种动员过度导致了许多问题的出现。
农村集体化中的土地流转问题、重工业建设中的资源浪费等,都是因为过度动员和夸大宣传而导致的。
教训是,在实施政策和计划时,要合理评估和控制动员的力度,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副作用。
经济数据的真实性大跃进时期,为了迎合上级指标和统计要求,很多地方和单位虚报经济数据,夸大产出和成绩。
这导致领导层对经济情况的判断失去了准确性,也使决策和规划无法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
我国70年代引进13套大化肥装置的由来及现状

我国70年代引进13套大化肥装置的由来及现状我国20世纪70年代引进13套大化肥装置的由来及现状说起我国的化肥工业,就不能不提到我国20世纪70年代引进的13套大型化肥装置,正是这些装置引领了中国的化肥特别是氮肥行业逐渐与世界接轨,逐渐步入了大型化、低能耗的发展道路,下面笔者就其背景及现状为您进行解读。
1、背景20世纪70年代前半期,在毛泽东主席的支持下,由周恩来总理领导,国务院业务组直接筹划和组织,中国对外经济工作开拓出一个新的局面,掀起了自50年代从苏联、东欧国家大规模引进技术装备之后,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引进高潮。
这次成套技术设备的引进,对解决中国“国民经济中几个关键问题”,促进相关产业加快发展,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对建立和发展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贸合作关系,以至对后来的对外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合作与竞争,都起到了承前启后、率先开拓的作用。
新中国第二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的引进,对外实际签订的项目共26个,包括:化学纤维4套,即上海石油化工总厂、辽阳石油化纤总厂、四川维尼纶厂、天津石油化纤厂;石化3套,1套是北京石油化工总厂(现为燕山石油化工公司)的30万吨乙烯,l套是吉林石化公司的11.5万吨乙烯及配套项目,另1套是北京化工二厂的氯乙烯设备;大化肥13套,具有年产30万吨合成氨、48万吨或52万吨尿素的生产能力,分别建在河北的沧州(沧州化肥厂)、辽宁的辽河(辽河化肥厂)、黑龙江的大庆(大庆化肥厂)、江苏的南京(栖霞山化肥厂)、安徽的安庆(安庆化肥厂)、山东的淄博(齐鲁第二化肥厂)、湖北的宜昌(湖北化肥厂)、湖南的洞庭(洞庭化肥厂)、广东的广州(广州化肥厂)、四川的成都(四川化工厂)。
沪州(沪州天然气化工厂)、贵州的赤水河(赤水河大然气化肥厂)、云南的水富(云南天然气化工厂);烷基苯项目1套(南京烷基苯厂);大型电站3套,分别建在天津北大港、河北唐山陡河、内蒙古赤峰元宝山;钢铁项目2套,1套是武钢的一米七轧机,1套是南京钢铁公司的氯化球团。
化肥厂施工组织设计概述

化肥厂施工组织设计概述概述化肥厂施工组织设计是指为了保障施工工程质量和进度,合理组织和安排施工过程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
本文将从施工流程、人员组织、技术要点等方面对化肥厂施工组织设计进行详细阐述。
一、施工前准备施工前准备是化肥厂施工组织设计中的重要阶段。
首先,需要对施工区域进行详细调查和勘察,了解地质、水土等情况,为施工提供依据。
其次,要进行项目计划编制,确定施工的工期、目标和进度计划。
最后,需要进行相关资料的准备,包括施工图纸、技术标准等。
二、施工流程化肥厂施工流程主要包括土方开挖、设备基础施工、主体结构施工、管道安装、设备安装、电气安装、运行试验等阶段。
在进行施工流程安排时,需要充分考虑各个施工阶段的先后顺序、工序之间的关系以及资源的协调利用,确保施工的连贯性和高效性。
三、人员组织化肥厂施工人员组织一般分为施工管理人员和施工作业人员两大类。
施工管理人员包括项目经理、施工队长、安全员等,他们负责施工过程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施工作业人员包括各类技术工人,他们按照施工计划和要求进行具体施工操作,保证施工质量。
四、技术要点在化肥厂施工组织设计中,有一些技术要点需要特别注意。
首先,要进行合理的土方开挖设计,确保开挖形状的规整和坡度的合理。
其次,设备基础施工要加强质量控制,确保基础的稳定和承载能力。
再次,管道和设备的安装要进行准确的定位和固定,避免因误差带来的问题。
最后,电气安装要符合相关规范和要求,确保安全和稳定。
五、安全管理化肥厂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需要进行合理的安全方案编制,并进行严格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同时,要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巡查和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隐患。
在高风险作业环节,如高空作业、电工作业等,要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和防护措施。
六、质量控制化肥厂施工质量控制要求严格。
包括施工工艺规范的执行、质量验收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以及质量记录和档案的建立。
对于重要节点和关键工程部位,还需要进行质量抽检和监督,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要求。
60年代的生产制度

60年代的生产制度
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经历了重大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
在这个时期,中国采用了一种计划经济体制,重点是国有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
以下是1960年代中国的一些主要生产制度和特点:
1.大跃进(Great Leap Forward):大跃进是中国政府在1958年
至1962年之间推行的一项计划,旨在通过快速工业化和农村
集体化来加速国家的经济增长。
这一政策引入了大规模的农田
改造和集体化,以及大型工业项目。
然而,这一政策导致了严
重的经济问题和饥荒,影响了中国社会和经济。
2.人民公社制度:为了实现大跃进的目标,中国推行了人民公社
制度,将农村土地和生产资料集体化,农民组成大规模的农村
合作社,这种制度试图提高农村生产效率。
然而,它也导致了
土地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农村生产的低效率。
3.国有企业: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国有企业在工业和制造业领域
发挥了关键作用。
政府拥有和控制了大部分工业部门,实行中
央计划经济,生产目标由国家计划部门制定。
4.计划经济:中国采用了中央计划经济,政府对生产和分配实行
集中控制,以实现国家经济和社会目标。
这导致了资源分配的
不合理和浪费。
总的来说,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实验,旨在推动国家的快速工业化和农村现代化。
然而,这些政策和制度往往伴随着问题和挑战,最终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后果。
在随后的
年代,中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采用了市场经济和开放政策,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
新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发展史

新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发展史新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下面是该行业的主要发展历程:1950年代:石油化工业的初步建立早期的新中国为建设国家经济,着重发展工业化,石油化学工业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建立炼油厂、合成橡胶厂、化肥厂等基础设施。
这些设施主要借助苏联的技术和援助。
1960年代:行业规模的扩大与国产化进程在这个时期,中国石油化学工业行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内石油化工产品生产能力得到提高。
中国开始自主研发和生产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化肥、塑料等化工产品,实现了从对外依赖到自主开发的转变。
1970年代:石油化学工业的全面发展与技术创新在这个时期,中国石油化学工业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大量的炼油厂、化肥厂和塑料厂相继建成,中国开始进口大型的炼油装置和化工装备,并推动国内技术创新。
这个时期中国成功开发了煤制烯烃、煤制甲醇等煤化工技术,并逐渐实现了对进口化工产品的替代。
1980年代:改革开放与行业的国际化1980年代,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石油化学工业进一步发展和国际化。
国内企业开始与国外企业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这个时期,中国逐渐成为重要的石油化工产品出口国,并扩大了国内市场规模。
1990年代至今:市场化与可持续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石油化学工业进一步市场化和可持续发展。
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开始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大力发展绿色化学和新能源化工,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总结起来,新中国石油化学工业经历了从规模的初步建立到国产化发展,再到国际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演变过程。
这一行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氮肥工业发展历程回顾

2019年12月化肥工业11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郭俊师蓉张巍颜坤中国氮肥工业发展易程回顾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氮肥工业处于萌芽时期,仅有几家工厂生产少量的氮肥。
1949年我国化肥实际产量仅 6 000 t (折纯),而同期美国、前苏联、日本、印度产量分别 为4 260、1 240、620、20 kt,严重落后于欧美等强国。
1中国氮肥工业的萌芽时期中国氮肥工业始于20世纪30年代,按时间顺序如下。
(1)中国近代化学工业奠基人之一的吴蕴初先生于1934年1月发起成立天利淡气制品厂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化工研究院的前身单位之 一),引进美国杜邦公司合成 氨中试装置和法国卡登巴许公司空气法制硝酸设备。
1935年8月至10月,液氨、稀 硝酸和浓硝酸装置先后投产。
抗战爆发后,部分设备内迁,工厂被日本帝国主义抢占,成为东亚电化工业株 式会社第一工场⑴;新中国成立后,经公私合营,到1956年,天利淡气制品厂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上 海天原化工厂天利部分,以液氨、氨水、稀硝酸、浓硝酸、氧气为主要产品。
(2) 日本侵占东北时期,满洲化学工业株式 会社于1935年在大连投产,主要生产合成氨、硫 酸、硫酸鞍等化工产品[2]o 1945年,前苏联关东工业管理局接管了满洲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将大 部分机械设备和化工成套装置拆走,工厂几近停产。
1947年,我国政府收回该厂,定名为大连化 学工厂;1957年与大连碱厂合并为大连化工厂,I960年更名为大连化学工业公司。
(3) 1934年春,近代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 在南京卸甲甸开始筹备兴建中国最早的化工基 地、远东第一大厂——永利钮厂,首任厂长为侯德 榜。
1937年1月硫酸厂首先开工出货,接着合成氨厂也开工出货,1937年2月硫酸镀也跟着出货,但运行还不到半年,因日寇大举侵华而不得不 拆迁部分设备西撤。
1952年7月,经过公私合营 更名为永利宁厂。
1959年3月,在永利宁厂的基础上,与南京磷肥厂、建筑公司、华东设计分院合 并组建成立南京化学工业公司。
建国初期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工业化的开端

建国初期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工业化的开端在建国初期,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压力。
为了推动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中国政府在这一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
这一系列的设施建设措施,被视为中国工业化的开端,为后来中国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铁路建设建国初期,中国铁路建设成为推动工业化进程的关键因素之一。
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加大了对铁路事业的投入与建设。
对于战争时期破损严重的铁路线路进行了修复,同时大力推动新线路的建设。
这一系列的铁路建设项目,有效地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加快了国家各地区间的联系,为工业产品的运输提供了便利。
二、水利工程建设与铁路建设一样,水利工程建设在中国的工业化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积极投入于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
大规模的水库、灌溉系统、水电站等项目相继展开。
这些水利设施的建设,为农田灌溉、电力供应等提供了坚实的支持,为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和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电力设施建设电力设施建设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建国初期,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电力工业的发展,并积极推动电力设施的建设。
重要的发电厂、输电线路等项目相继建成。
这些电力设施的建设,为工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供应,推动了国家各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四、城市规划与建设在中国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同样备受关注。
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重点发展一些重要的工业城市,如沈阳、大连、上海、广州等地。
通过规划与建设,这些城市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了大量人口和企业的迁入,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增长。
五、通信网络建设通信网络建设也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升信息传递效率,中国政府在建国初期积极推动通信设施的建设。
大规模的电信网络、邮政系统等项目相继展开。
这些通信设施的建设,为国家各个地区提供了快捷、稳定的通信服务,促进了国家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和信息的流通。
三线建设:新中国的一座不朽丰碑

三线建设:新中国的一座不朽丰碑作者:梅兴无来源:《档案天地》2019年第08期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声势浩大的三线建设在中西部展开。
成千上万的建设者奔赴三线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建设战略大后方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新中国建设史上竖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备战备荒为人民实施三线建设,是毛泽东主席作出的一重大战略决策。
就是以国防建设为重心,将生产要素配置向三线实行战略性大转移,使我国有了一个相对安全的战略后方。
上世纪60年代,我国的国际环境严峻,面临着来自苏联、美国、台湾当局、印度、日韩五个方面的安全威胁。
1964年4月25日,总参谋部作战部的一份研究报告呈报到毛泽东的案头。
报告分析了我国应对恶化的周边环境的不利因素:第一,工业过于集中,全国15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集中了约60%的主要民用机械工业和52%的国防工业;第二,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城市大都集中在沿海地区,防空问题尚无有效措施;第三,国家主要基础设施多集中在大城市附近,缺乏应付敌人突袭的措施;第四,所有水库的紧急泄水能力都很小,一旦遭到破坏,将酿成巨大灾害。
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应对之策。
毛泽东对此报告高度重视,作出批示:“此件很好,要精心研究,逐步实施。
”1964年5、6月份,中央召开工作会议讨论第三个五年计划。
毛泽东从存在着战争严重威胁的估计出发,指出三五计划要考虑搞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
他还在大会上强调:只要帝国主义存在,就有战争危险。
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
搞三线建设的目的就是准备打仗,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积极、主动、全面地进行战备。
因此,中央工作会议决定,三五计划的重心由原定的“吃穿用”转向以三线建设为主。
一、二、三线主要是按中国的地理区域划分的:沿海和沿边省份为一线;内地的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7个省区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6省区靠内地的一部分为三线,即“大三线”;介于一线、三线之间的中部地区为二线,一、二线省份的腹地又是本地的三线,即“小三线”。
中国纯碱工业发展史

中国纯碱工业发展史
中国纯碱工业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初期的引进技术到后来的自主创新和产能扩张。
以下是中国纯碱工业发展的主要阶段:
1.引进阶段(1950s - 1960s):中国纯碱工业的起步较早,最初
主要依靠引进苏联的纯碱生产技术。
在这个阶段,中国建设了一些纯碱厂,开始进行规模化的生产。
由于技术水平有限,产量相对较低。
2.自主创新阶段(1970s - 1980s):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
代初,中国纯碱工业逐渐实现了技术的自主创新。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外国技术,结合本国资源和生产条件,纯碱工业开始向更高水平发展。
一些新的生产线和技术逐渐投入使用。
3.技术升级和优化阶段(1990s - 2000s):在这一时期,中国的
纯碱工业经历了技术的进一步升级和优化。
采用更先进的生产工艺、设备和环保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一些老旧的生产线也进行了淘汰或改造。
4.产能扩张和国际市场竞争阶段(2000s 至今):随着中国经济
的快速发展,对纯碱的需求不断增加。
为满足市场需求,中国纯碱工业进行了大规模的产能扩张。
一些现代化的生产基地相继建设,并且中国的纯碱产量逐渐走向世界前列。
与此同时,中国的纯碱产品也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需要注意的是,纯碱工业的发展受到国内外市场、政策法规、科技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同时,环保要求在近年来对产业发展提出
更高的要求,促使纯碱工业加强环保技术应用。
纯碱工业60年发展史

纯碱工业60年发展史建国后的60年里,中国纯碱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六个第一确立了自己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产量在世界的比重将近40%。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纯碱产量突破100万吨大关,改革开放更是让纯碱行业发展进入快车道,80年代“两级跳”产量分别突破200万吨和300万吨。
2003年,纯减产量突破1000万吨大关,成为世界产能最大、产量最大的纯碱生产国。
从1949年到2009年,历史的车轮跨越了一个甲子。
回眸凝望,中国纯碱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3年,纯碱产量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纯碱产量由1949年的8.8万吨增长到2008年的1881万吨,增长213倍。
纯碱工业用六个第一确立了自己在世界的领先地位,纯碱生产能力世界第一、产量世界第一;合成法纯碱产能第一、产量世界第一;氯化铵产能世界第一、产量世界第一。
纯碱产量在世界中的份额由1949年的不足1%发展到2008年的近40%。
中国正从纯碱大国向纯碱强国迈进。
一、我国纯碱工业的发展历程纯碱作为基础化工原材料,主要用于建筑材料、化工、化学农药、有色金属、纺织等工业,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化工之母”。
纯碱的产量和消费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纯碱工业的诞生我国是世界上建立纯碱工业较早的国家。
1920年,我国纯碱工业的先躯、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在天津塘沽兴建了永利碱厂(1968年更名为天津碱厂)。
这是我国第一个纯碱生产厂,也是亚洲第一家碱厂,采用索尔维法生产(即氨碱法)。
1921年,侯德榜博士接受范旭东先生的邀聘,离美回国,承担起续建碱厂的技术重任,1924年8月永利碱厂开工出碱,揭开了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制碱工业史上的第一页。
在制碱技术和市场被外国公司严密垄断下,侯德榜带领技术人员和工人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于1926年6月生产出洁白的纯碱,碳酸钠含量在99%以上,定名为“红三角牌”,同年8月,“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了金质奖章。
七十年代初期引进外资建立的项目之:3、化肥工业---2

七十年代初期引进外资建立的项目之:3、化肥工业---220世纪70年代前期,毛泽东、周恩来等根据有利的国内外条件,大胆决策,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设备,兴建了一批大型工业项目。
虽然在建设过程中有一些缺点,但这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后,对当时和此后的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引进大化肥13套,分别是:今天我们来看看上篇文章之后的六个化肥厂。
8、云南天然气化肥厂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为云南天然气化工厂,始建于1974年,1977年建成投产,是中国70年代初首批引进国外成套设备建成的13家大型氮肥企业之一。
1990年被评为云南省第一家国家一级企业,1996年被国家经贸委确认为全国512户重点企业之一,1997年3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整体改制为省政府授权经营的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被确认为云南省重点培植的10户企业集团之一,集团公司已于2000年8月由水富县搬迁至云南省省会—昆明市。
集团已经形成化肥、有机化工、玻璃纤维新材料、盐和盐化工、磷矿采选和磷化工等六大主要产业及系列产品,相继形成了以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的水富化肥、有机化工生产基地;以云南云天化国际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的高浓度磷复肥生产基地;以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为主体的磷矿采选基地;以云南盐化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的昆明、一平浪盐业和盐化工生产基地;以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为主体的无碱玻璃纤维生产基地;以云南马龙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体的磷化工基地;以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为主体的合成氨生产基地;以云南天创科技有限公司为主体的嵩明精细磷化工生产基地。
截止2008年底,云天化集团总资产551.7亿元,净资产153.6亿元,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元,已形成了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系中国企业500强成员。
2011年6月17日,被国家工信部、财政部评定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2019年9月1日,2019中国企业500强发布,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位列第283位;2019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发布,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名列第126位。
世界及中国化肥工业发展史

世界及中国化肥⼯业发展史正⽂化肥⼯业已有140多年历史。
17世纪初期,科学家们开始研究植物⽣长与⼟壤之间的关系。
19世纪初,德国⼈J.李⽐希研究植物⽣长与某些化学元素间的关系。
他在1840年阐述了农作物⽣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是从⼟壤⾥获取的,他确定了氮、钙、镁、磷和钾等元素对农作物⽣长的意义,并预⾔农作物需要的营养物质将会在⼯⼚⾥⽣产出来。
不久,他的预⾔就被证实。
6化肥⼯业的萌芽期从19世纪40年代起到第⼀次世界⼤战是化肥⼯业的萌芽时期。
那时,⼈类企图⽤⼈⼯⽅法⽣产肥料,以补充或代替天然肥料。
磷肥和钾肥的⽣产开始得⽐氮肥早,原因是农业耕作长期施⾏绿肥作物和粮⾷作物轮作制以及⼤量使⽤有机肥料,所以对氮肥要求不很迫切。
1840年,李⽐希⽤稀硫酸处理⾻粉,得到浆状物,其肥效⽐⾻粉好。
不久,英国⼈J.B.劳斯⽤硫酸分解磷矿制得⼀种固体产品,称为过磷酸钙。
1842年他在英国建了⼯⼚,这是第⼀个化肥⼚。
1872年,在德国⾸先⽣产了湿法磷酸,⽤它分解磷矿⽣产重过磷酸钙,⽤于制糖⼯业中的净化剂。
1861年,在德国施塔斯富特地⽅⾸次开采光卤⽯钾矿。
在这之前不久,李⽐希宣布过它可作为钾肥使⽤,两年内有14个地⽅开采钾矿。
19世纪末期,开始从煤⽓中回收氨制成硫酸铵或氨⽔作为氮肥施⽤。
1903年,挪威建⼚⽤电弧法固定空⽓中的氮加⼯成硝酸,再⽤⽯灰中和制成硝酸钙氮肥,两年后进⾏了⼯业⽣产。
1905年,⽤⽯灰和焦炭为原料在电炉内制成碳化钙(电⽯),再与氮⽓反应制成氮肥──氰氨化钙(⽯灰氮)。
发展阶段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化肥⼯业处于发展阶段。
在这段时期⾥,化肥⽣产技术不断进步,品种增多,产量增⼤,并逐步成为⼀个⼯业部门。
但其规模与现代的化肥⼯业相⽐则⼩得多。
①磷肥主要还是⽣产过磷酸钙,此外,在欧洲的酸性⼟壤上⼴泛施⽤钢渣磷肥(见热法磷肥)。
在40~50年代,⾼浓度磷肥的⽣产技术有了突破,主要是湿法磷酸的⽣产⼯艺由原来的间歇操作改为连续操作,设备材料的腐蚀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
有机化肥建厂方案

有机化肥建厂方案有机化肥建厂方案引言: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然而,传统的化肥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并对土壤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有机化肥的研发和生产成为了当前农业领域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介绍一个有机化肥建厂方案。
一、项目背景分析:当前,农业生产中的化学农药和化肥对土地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有机化肥的研发和生产成为了国内外农业领域的热门话题。
有机化肥通过选择性提供植物的营养需求,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和增强其抗病能力,从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二、建厂项目说明:1. 项目内容:本项目将建立一个有机化肥生产厂,主要生产有机肥料,并通过销售将其推广给广大农户和农产品生产企业。
2. 投资规模:该厂需投资5000万元人民币,包括购置土地、建造生产厂房、购置生产设备和技术培训等费用。
3. 建厂地点:建议选址在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如广东、江苏等地,且与农产品交易市场距离较近,方便产品销售。
三、项目可行性分析:1. 市场需求:有机化肥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观念的提高,对绿色环保农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通过市场调研,目前国内有机化肥需求量已经达到了每年2000万吨的规模。
2. 技术可行性:有机化肥生产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且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相关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参观国内外的有机化肥生产企业,学习和吸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3. 环境可行性:有机化肥生产过程不会产生有害的废气、废水和废渣,对环境污染较小。
建厂过程中,可以采用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如污水处理设施、废弃物处理设备等,保障厂区的环境安全。
四、建厂计划:1. 项目实施步骤:(1)选址和土地购置;(2)申请相关手续,包括环评报告、工厂规划设计等;(3)购置生产设备和建造厂房;(4)招聘和培训相关人员;(5)开展试生产;(6)正式投入生产。
2. 建厂设备:主要设备包括有机化肥生产装置、梳理机、打包机、输送设备等。
中国化肥行业的发展史

中国化肥行业的发展史
一、起源阶段
在20世纪初,随着中国农业的发展,化肥开始被引入中国。
当时,化肥主要用于水稻种植,以增加粮食产量。
由于化肥的生产和使用技术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其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然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化肥行业逐渐发展起来。
二、发展阶段
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中国开始大规模推广化肥使用。
这个时期,国家通过国营农场和农业合作社等方式,建立了庞大的化肥生产体系。
同时,国家还通过政策扶持和技术支持,鼓励农民使用化肥。
这个阶段,化肥的品种和数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提高粮食产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转型升级阶段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化肥行业也开始转型升级。
这个阶段,国家加大了对化肥产业的环保治理力度,加强了对化肥生产的监管。
同时,国家还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以提高化肥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这个阶段,化肥的品种和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绿色肥料、高效肥料等新型肥料逐渐成为主流。
总之,中国化肥行业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充满曲折和奋斗的历史。
从起源阶段到发展阶段,再到转型升级阶段,化肥行业经历了无数的变革和发展。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化肥生产和使用大国之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化肥工业发展史

中国化肥工业发展史中国化肥工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在当时,中国在农业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土地贫瘠,农作物产量低,同时还受到了战争和政治动荡的影响。
为了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中国开始尝试引进化肥技术,并逐步建立起了中国化肥工业的基础。
20世纪20年代,中国开始引进国外的化肥技术,首先是从法国引进的硫酸铵生产技术。
随后,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又引进了从德国和美国等国家的氮肥制造技术。
这些技术的引进为中国的化肥工业奠定了基础。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进一步加大了对化肥工业的投资力度。
政府成立了一系列化肥企业,并进行了大规模的生产。
中国的化肥生产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逐渐从国外依赖转为国内自主生产。
同时,中国还开始进行科研和技术创新,推动了化肥工艺的改进和升级。
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国进一步加大了对化肥工业的投资力度。
大规模建设了一批化肥厂和磷肥厂,并引进了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化肥产量继续增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化肥生产国之一、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化肥工业发展迅猛,为中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化肥工业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一方面,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制约中国化肥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另一方面,全球化肥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中国化肥企业需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以保持竞争力。
在21世纪初,中国开始加强对化肥工业的政策支持,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促进化肥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
政府鼓励化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推动绿色化肥、有机肥和微生物肥料等新型肥料的研发和推广。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化肥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监管,推动了化肥工业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
总的来说,中国化肥工业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从最初的技术引进到逐步形成自主生产能力,再到如今的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中国化肥工业一直在不断进步和转型。
东北老工业基地对新中国的历史贡献.

东北老工业基地对新中国的历史贡献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实现工业化和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而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东北地区形成的以重工业为主要特色的产业基地。
从“一五”时期到20世纪90年代,东北老工业基地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它不愧“共和国的长子”这个称号,现在老工业基地遇到后劲不足的困难,与它长期的高额付出存在必然的联系,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是共和国建构完整工业体系的成功典范,人民不会忘记东北老工业基地为我国工业体系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通过总结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新中国建设史上的历史贡献,从中找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比较优势,可以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促进了国家经济快速增长,为国家财政提供了丰厚的税收收入东北工业基地的建成,带动了新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仅从下列几个企业的发展,就不难看出东北工业基地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突出作用的典型企业。
1.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简称一汽)是“一五”计划期间,前苏联援建的首批重点项目。
从1950年4月开始选址,1953年7月15日,一汽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
从1956年3月开始,第一炉铁水、第一批铸件、第一台发动机变速箱及第一台驾驶室相继在这里诞生。
同年7月13日,一汽试制成功了中国第一辆汽车--“解放”牌汽车;10月15日,一汽正式建成投产,当年制造出“解放”牌汽车1240辆,装配吉斯150汽车420辆,中国的汽车工业自此开始起步。
到1962年,一汽已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多系列发展,形成了“解放”、“红旗”、“越野”三个系列。
仅从1956-1987年,一汽就累计生产“解放”牌汽车128万多辆,占全国载重汽车保有量的50%左右。
到1985年,一汽向国家上缴利税和折旧费61.6亿元,相当于建厂投资的10倍。
中国化肥发展史

重金属含量超标,脱水成本高;
工业废渣:造纸废液废渣、发酵菌渣、淀粉废渣、
废酒糟;
农作物秸杆:发电,制取生物黑炭,经腐熟作有机
肥,秸杆还田;
草炭、风化煤:用于生产腐植酸系列肥,有机无机
复混肥;
4、有机无机复合肥
集合了有机肥和无机肥的优点 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 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是今后复合肥发展的方向
新型肥料的开发是保证肥料提高单产的重要手段,新型肥 料的研究一直是国际农业高科技竞争的重要领域。
一、发展新型肥料的目的
1、化肥不合理使用带来的问题:
土壤板结 肥料利用率下降 农产品品质下降 环境污染严重
2、发展新型肥料的目标
1、提高肥料利用率 2、提高土壤肥力 3、提高农作物健康水平 4、提高农产品品质 5、方便农民使用 6、有利于环境保护 7、减少碳排放
以氨基酸、腐植酸为螯合剂保持中微量 元素的活性,以大量元素肥料为载体, 方便农民使用;
与农药复配,药肥合一,标本兼治,减 少农药的用量,提高农作物的健康水平;
为特种农产品的开发,提供特种肥料, 如富锌农产品,富硒农产品;
6、矿物资源肥料
低品位磷矿的利用,华南农大的活化 磷肥,通过活化剂的离子交换作用, 促进难溶性磷酸盐中磷的释放;
5、多功能肥料
提高水分利用率:保水复合肥,滴灌肥; 提高肥料利用率:有机无机复混肥,缓/控释肥,
多元素复合肥、全水溶性肥料; 改善土壤结构:有机肥,生物黑炭,土壤调理剂 提高作物抗倒伏能力:硅肥 、 含硅BB肥,含硅复
合肥、水溶性硅肥; 防治杂草:复合肥﹢除草剂; 抗病虫害:药肥合一,壮秧剂,植物源农药﹢中
2020/6/12
我国20世纪70年代引进的13套大化肥装置的背景及现状

我国20世纪70年代引进的13套大化肥装臵的背景及现状说起我国的化肥工业,就不能不提到我国20世纪70年代引进的13套大型化肥装臵,正是这些装臵引领了中国的化肥特别是氮肥行业逐渐与世界接轨,逐渐步入了大型化、低能耗的发展道路,下面笔者就其背景及现状进行分析。
1、背景20世纪70年代前半期,在毛泽东主席的支持下,由周恩来总理领导,国务院业务组直接筹划和组织,中国对外经济工作开拓出一个新的局面,掀起了自50年代从苏联、东欧国家大规模引进技术装备之后,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引进高潮。
这次成套技术设备的引进,对解决中国“国民经济中几个关键问题”,促进相关产业加快发展,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对建立和发展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贸合作关系,以至对后来的对外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合作与竞争,都起到了承前启后、率先开拓的作用。
新中国第二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的引进,对外实际签订的项目共26个,包括:化学纤维4套,即上海石油化工总厂、辽阳石油化纤总厂、四川维尼纶厂、天津石油化纤厂;石化3套,1套是北京石油化工总厂(现为燕山石油化工公司)的30万吨乙烯,l套是吉林石化公司的11.5万吨乙烯及配套项目,另1套是北京化工二厂的氯乙烯设备;大化肥13套,具有年产30万吨合成氨、48万吨或52万吨尿素的生产能力,分别建在河北的沧州(沧州化肥厂)、辽宁的辽河(辽河化肥厂)、黑龙江的大庆(大庆化肥厂)、江苏的南京(栖霞山化肥厂)、安徽的安庆(安庆化肥厂)、山东的淄博(齐鲁第二化肥厂)、湖北的宜昌(湖北化肥厂)、湖南的洞庭(洞庭化肥厂)、广东的广州(广州化肥厂)、四川的成都(四川化工厂)。
沪州(沪州天然气化工厂)、贵州的赤水河(赤水河大然气化肥厂)、云南的水富(云南天然气化工厂);烷基苯项目1套(南京烷基苯厂),有材料说是10套,这是不准确的,从一开始就是定的1套,建在南京;大型电站3套,分别建在天津北大港、河北唐山陡河、内蒙古赤峰元宝山;钢铁项目2套,1套是武钢的一米七轧机,1套是南京钢铁公司的氯化球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60年代中国大型化肥厂如何建设:核心材料靠进口陈云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新中国化学工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建国后的40多年来,陈云同志对化学工业的关怀和重大贡献不是用一篇文章能够说清楚的。
本文只就陈云同志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困难,重新出任中央财经小组组长期间,开创我国自力更生建设大型化肥厂,发展化肥工业的业绩作一回顾,以寄托我们的哀思。
一、农业提出的问题无敌于天下陈云同志非常关心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提醒大家要牢记“无农不稳”、“无粮则乱”这个历史经验。
他一贯强调在国民经济中把农业摆在首位,而且有很高的预见性。
1959年2月20日,陈云同志听取化工部的工作汇报,那时“大跃进”带来的弊端还不那么明显,粮食还没有那么紧张,陈云同志听完汇报,严肃地指出:“提醒你们一下,农业提出的问题无敌于天下,因为它关系到6亿8千万人的吃穿问题”,嘱告化工部要重视化肥、农药等支农产品的生产,以满足农业的需要。
1961年4月,陈云同志同化工部、一机部、国家计委、上海市的领导同志研究如何加速建设大型化肥厂问题。
这时我国正处在经济困难时期,粮食供应十分紧张,陈云同志说:“农业增产关键是化肥、排灌和拖拉机,在地少人多的地区主要靠水和肥增产,地广人稀的地方要靠拖拉机,但增产最快的还是化肥,如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少,没有化肥,农民的增产劲头就小。
合成氨生产的发展关系到我国人民的吃穿,是大问题。
同时,合成氨的生产还是关系到农业能否上去的关键。
”接着,陈云同志又强调说:“真正增产粮食还要靠化肥和水,因此,中央一致意见是多搞、快搞化肥”。
从1960—1962年3年期间,陈云同志听化工部汇报,研究大型化肥厂建设问题,视察大、小化肥厂达十多次。
为成批快速建设我国大型化肥厂,发展化肥工业,倾注了大量心血,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充分显示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和杰出的领导才能。
二、自力更生多搞、快搞化肥1960—1962年,陈云同志在抓自力更生建设我国大型化肥厂,发展我国化肥工业的工作中,充分体现了他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具有注重实践、亲自动手、踏实细致、多谋善断的工作作风。
60年代初,我国的化肥工业还处在大发展的前夜,还没有形成大中小型工厂相结合的生产体系,农业急需的化肥供应不上。
在这样情况下怎么才能做到“多搞、快搞化肥”,适应农业需要呢?当时众说纷纭,有人主张建设年产5万吨合成氨的大型厂,有人主张调动地方积极性,多建年产800吨合成氨小型厂。
当时我国缺少粮食,每年要花大量外汇进口,无力进口化肥,自力更生“多搞、快搞化肥”,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我国化肥工业究竟怎么发展成了问题。
陈云同志深入江南农村、上海制造化肥设备的厂家、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化肥厂和上海、安徽、山东在建的和试车的小化肥厂,进行调查研究,同有关部门,主要是化工部门的领导、技术人员、工人进行座谈,在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明确的意见。
1961年3月4日,陈云同志听取化工部关于化学肥料工业的汇报时说:“我看还是提搞大型的,当然,小的要继续试验。
不勇敢试验是保守,但另一方面,实际做,必须是稳妥可靠的。
必须看到,这是全党的事业,必须谨慎从事”又说:“目前看来,几年内还是搞大型的牢靠”,“一方面试验研究要敢想敢说敢做,另一方面,具体做必须从实际出发,要摸着石头过河,要把试验研究同推广分别开来,推广必须是成熟的东西”。
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之后,3月7—8日,陈云同志再次听取化工部汇报时,明确地说:“我的意见,每年搞5个5万吨(年产合成氨)的好些”。
还风趣地说:“搞多了‘叫花子吃三鲜汤’搞不起来”。
按照陈云同志的指示,我国首先建成了衢州化工厂合成氨分厂、上海吴泾化工厂和广州氮肥厂,接着又建成了河南开封化肥厂、云南解放军化肥厂、河北石家庄化肥厂、安徽淮南化肥厂,本着“建好、开好、管好”的精神,这些厂都一次开车成功,很快达到设计能力,大量化肥源源不断地送往农村,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使陷入困境的我国国民经济以农业增产为先导,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有效地得到恢复并重新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同时,我国的化肥工业建设也进入了自己设计、自己制造设备、自己施工建设的新阶段。
现在我国这样规模的化肥厂已有50多家,占全国化肥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三、亲自动手安排大型化肥厂建设在60年代初,我国经济遇到困难的情况下,能够自力更生成批快速建成大型化肥厂,没有陈云同志亲自动手、踏实细致的安排和多谋善断的决策,可以说,是不可能的。
陈云同志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情况摸得透,决心大,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大型化肥厂的建设,为化肥工业以后的大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1961年,陈云同志先后视察了南化公司化肥厂,山东济南、安徽合肥和上海的小化肥厂。
他认为“化肥厂的配套比电站复杂得多”,“化工生产比别的生产复杂,要靠外面供应很多原料。
开矿、交通、运输、包装容器都有问题,因此生产要预先估计到。
”基于上述认识,陈云同志在组织指挥我国大型化肥厂建设中,特别强调有关部门配合,相应建设与大型化肥厂的配套项目;关照国家综合部门,同时安排洗煤、炼焦、电站和交通的建设项目,一旦化肥厂投产,就能保证动力、原料供应和运输畅通,迅即将肥料供应到农村去。
在大型化肥厂内部建设中,陈云同志提出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材料,二是设备,三是成套供应。
为了解决这三个问题,1961年4月4—10日,陈云同志在杭州亲自主持会议,同化工部、一机部、国家计委、上海市的领导同志一起,用6天时间,一一作了落实安排,责任到人。
这次会议确定:材料问题,为确保设备质量,大型化肥厂用不锈钢和仪表轴承用钻石等,专拨1600万美元外汇,进口相当于25万吨合成氨规模的用料。
进口材料由化工部专管专用,不得挪用。
合成塔热电偶用镍铬丝的镍由国库进口镍中拨给。
当时由市场采购的三类物资,如阀门管道用石棉垫片等由物资部组织供应。
设备问题,由一机部和上海市定点生产。
一机部确定由部直属104家企业定点制造化肥设备、仪表、阀门。
上海市在市属300家机械厂中选出100家,定点制造大型化肥厂设备、仪表、阀门。
成套问题,机械部门生产的化肥机电设备由一机部成套公司组织成套供应,做到各类设备相互匹配并配带足够的备品配件。
设备在现场安装后,出了毛病,要组织生产厂家包修包换。
对于陈云同志在组织指挥大型化肥厂建设工作中这样亲自动手、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多谋善断的决策水平,参加当年工作的同志至今记忆犹新,肃然起敬。
四、从实际出发,指导我国小氮肥工业发展60年代初,我国自行设计的年产800吨合成氨小型厂试车还没有成功。
陈云同志经过调查研究后,一方面认为还不成熟,还不能马上推广,在全国遍地开花;另一方面,他对于这一新生事物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和亲切的关怀。
1960年11月18日,陈云同志在视察上海化工研究院小型合成氨装置后说:“看来800吨是好的,将大化小”,“想出这个办法的人是绝顶聪明的,应当得勋章”。
同年7月21日,陈云同志在北戴河曾说过:“小合成氨有两大革命,第一,不需要氨加工”,“第二,这些小设备各省市都可以制造”。
陈云同志主张试成功了再推广。
他嘱告化工部领导,每月向他作一次800吨小合成氨厂试车情况报告。
同年10月30日,陈云同志详细听了化工部技术人员关于小合成氨厂试车经验交流会的汇报。
对于进一步修改小合成氨厂的设计,陈云同志提出了明确的方针。
陈云同志说:“在修改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下面一些条件,一是大量的(指全国可能要建上千个厂);二是建设在农村,技术人员少,使用机器的是农民;三是外部协作条件差。
”陈云同志还比喻说,小化肥厂建成生产,要像北方的锅驼机那样牢靠,而不要像林黛玉、贾宝玉那样娇气。
对于有毛病的压缩机,究竟采用立式的好,还是卧式的好,陈云同志用自己的话说,究竟县“站着好,还是躺着好”,要进一步研究解决好。
按照陈云同志这些指导思想,技术人员多次改进了设计和设备。
许多厂可以出合成氨了,陈云同志又嘱告化工部每天都要送一份小合成氨厂的生产日报给他看。
在陈云同志的指导关怀下,经过广大职工努力,小合成氨厂逐步过了技术关、经济关和原料关,后来全国发展到一千多家,产量占化肥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还多,有的小合成氨厂像陈云同志视察过的安徽合肥化肥厂,已经发展成为大型的综合化工企业。
在陈云同志的指导关怀下,我国从60年代初开始,建设成功一大批年产5万吨合成氨的大型化肥厂(现在称中型化肥厂),试验成功并推广到全国,在各地建成了一千多个小型化肥厂,加上70年代我国引进的13套年产30万吨大型化肥厂(产量也占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我国化肥总产量已超过1亿吨,占世界第二位。
现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仍然十分重视我国农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坚持把农业摆在首位,我国化肥工业在支援农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抚今追昔,我们非常怀念陈云同志在我国自力更生、成批快速地进行大型化肥厂建设,发展化肥工业中立下的丰功伟绩。
五、学习陈云同志的思想和观点,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努力奋斗陈云同志对我国化学工业的指示很多。
1961年3月4日、6—8日系统地听取了化工部关于化学肥料工业、基本化学工业、橡胶工业、医药工业、国防尖端工业的汇报,都一一作了指示。
在化学肥料工业方面,陈云同志为解决当时我国经济困难,恢复和发展我国农业特别是增产粮食的急需,重点抓了氮肥工业建设,他同时还指出应当发展钾肥,以防农作物倒伏。
在基本化学工业方面,陈云同志提出要千方百计降低能耗。
在橡胶工业方面,提出使用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原料并重,等等。
我们在学习陈云同志对化学工业指示的同时,一定要继续深入学习他留给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陈云文选》,运用陈云同志的思想和观点,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化学工业,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