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建构的理论思考
建构主义思想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
建构主义思想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近年来,建构主义思想逐渐成为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理论框架。
建构主义认为,社会现实是通过不同个体和群体主观经验的互动建构而成的,人们的认识和意义是通过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产生和演变的。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建构主义思想的应用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建构主义思想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发展前景。
一、建构主义思想在人类学研究中的应用在人类学研究领域中,建构主义思想被广泛应用于文化研究、身份认同和符号学等方面。
建构主义认为,文化并非客观存在,而是人们共同的主观建构,所以人们对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也是主观的。
基于这一理论,研究者通过深入参与观察和交流,试图理解不同文化背后的意义和符号,以揭示文化建构的过程和机制。
此外,建构主义还强调身份认同的主观性和多样性。
在人类学研究中,研究者通常关注个体或群体如何通过与他人的互动,逐渐形成和演变自己的身份认同。
建构主义认为,身份认同是一种社会建构,通过不断的交流和互动,个体逐渐建立自己的认同感,并与特定社会群体产生联系。
因此,建构主义为人类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论。
二、建构主义思想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在社会学研究中,建构主义思想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结构、社会意义和权力关系等方面。
建构主义认为,社会结构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不断建构和重塑的过程。
社会结构是由个体和群体的相互作用和互动所产生的,其中包含着各种社会规范、价值观和权力关系。
因此,通过研究社会结构的建构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和变迁的动力与机制。
此外,建构主义还强调社会意义的主观性和多样性。
社会意义是人们对社会事件和现象所赋予的意义和解释。
建构主义认为,社会意义是在个体和群体的互动中产生和演变的,并受到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影响。
因此,在社会学研究中,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探索社会事件和现象背后的多样意义和解释。
三、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前景建构主义思想的应用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韦伯的社会学建构主义理论解析
韦伯建构的理念类型 理论是最 完整 、 最成 熟 、 最深 刻 的
种理论框架 。它是基于对社会的精神实质的探讨 , 认为通 过 分析个人动机才能探究社会行 动的“ 义” 目的是 “ 了 意 , 为
透视 实在的因果关 系 , 我们 构造 非实 在的 因果关 系”。 作 为一 种认 识社会 的方 法 , 韦伯认 为 : 理 念愈 是尖锐 而 明确 “ 地被建构 出来 , 意味着 它欲远 离真实 的世界 , 但在 这层 意义 下反 而愈 能够 善尽 其责 , 达成 它在型 塑专 门概 念 、 进行分 类
和启发上 的功 能。 据此可知 , ”【 理念型特征有三 : 一是 愈远
、
方法论 的建构
社会 学方法论是对“ 如何看 待和认识社 会现象 ” “ 、 如何 获得 可靠 的事 实” “ 、 如何分析 、 解释 事实及检 验理论 ” 等
问题 的理解 与认识 。基于实证 主义 和人文 主义两 种方 法论
的“ 理解社会学 ” 从理性等方面建 构 了社 会学 理论 , , 称为理 解建构 主义 , 大地推 动 了社 会学理 论的 发展 , 极 其理 论 内涵 解析 如下。
一
一
上是在现实 中多少 可 以趋近 观察 的社 会学 类 型。 显然 , ”
韦伯的因果诠释论使无 意义事 物 的静 态现象 变为有 意义 事 物的动态现象 , 而成功地解 释了事物“ 从 意义 ” 的关联性 。
的技巧 : 它不是 “ 设 ” 但 它提 供 了构造 假设 的方 向; 不 假 , 它
因果说 明是 韦伯在 “ 理解 ” 物 的基 础上对 世间现 象进 事
一
步认识深化 , 从而使韦伯没有把所理解 的事物停 留在 主观
社会学理论解析与实例分析
社会学理论解析与实例分析社会学是对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旨在揭示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变迁的规律。
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学研究的基础,它帮助我们理解社会问题的本质,并为我们提供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框架。
本文将解析几种常见的社会学理论,并通过实例分析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理论的应用。
1. 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是社会学最早且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它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功能主义理论强调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的重要性,认为每个社会结构和功能都对整个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实例分析:社会的教育系统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功能主义的例子。
这个系统的功能是为了培养和教育下一代,使他们成为社会有用的成员。
教育系统中的不同组成部分,如学校、老师、学生和课程,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通过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来实现这个功能。
例如,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老师是知识传授者,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和技能来发展自己的潜力。
整个教育系统为社会提供了新一代有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公民,进而为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2.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符号互动主义理论强调人们通过符号和意义的交流来构建社会现实。
它认为人们根据对事物的解释和评估来行动,而这些解释和评估是通过与他人的交互中得出的。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关注个体和社会交互的过程,并强调人的意识和行为是通过社会互动中的符号交流而形成的。
实例分析: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婚姻。
婚姻是一种社会交往,通过人们之间的符号和交流来建立和维持。
婚姻的意义和符号因不同的文化、社会和个人而不同,但是人们根据这些符号和意义来行动和对待婚姻。
在婚姻中,夫妻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形成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和角色,并通过这种关系和角色来解释和评估婚姻的意义和价值。
3. 革命理论革命理论是社会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解释了社会变革和社会冲突的本质。
它认为社会冲突是社会变革的动力,社会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建构论及其教育意义
社会建构论及其教育意义社会建构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科学理论,强调社会现象和知识的建构性,以及社会互动和个体经验在知识生成中的作用。
这种理论为我们理解教育现象和改进教育质量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社会建构论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由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共同建构的。
社会建构论强调社会因素和个体经验在知识生成和传播中的重要性,认为这些因素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种理论背景下的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在教育领域中,社会建构论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社会建构论为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目标提供了新的视角。
传统的教育目标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角色和需求。
然而,社会建构论强调教育的社会使命,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社会建构论对教学方法的启示也是显而易见的。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社会性。
而社会建构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以及教师作为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社会建构论在教育评价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标准,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而社会建构论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实践能力,以及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展望未来,社会建构论在教育领域中的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教育的形态也在不断演变。
社会建构论将继续发挥其理论优势,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改进教育现象。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新的学习方式的兴起,社会建构论将与教育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未来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社会建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科学理论,为理解教育现象和改进教育质量提供了有益的视角。
通过知识的社会性和个体经验的相互作用,我们能够更好地学生的发展需求,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当前中国社会学理论建构的努力与不足
学理论体系, 它强调“ 从社会运行的角度研究社会”并 , 试图综合东西方社会思想和I@学理论资源来达成这 i 理论目标。主要倡导者为郑杭生等人 , 代表作为郑 杭生著《 社会学对象问题新探》 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 (
一
18 97年版)郑杭生 主编《 、 社会 运行导论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有 中 国特
色的社会学基本理论的一种探索》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
社1 3 9 年版)《 9 、社会学概论新修》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 社 19 年版)郑杭生著《 98 、 本土特质与世界眼光》 北京 (
8 4
题》 浙江人民出版社 2 0 ( O 年版) O 等。
维普资讯
◆ 社会学研究新思考 ◆
4 过程一事件分析。其基本特征是试图将符号 . 互动主义、 常人方法学和布迪厄“ 实践理论” 的一些基 本概念和观点结合起来 , 形成一种可以摆脱传统的、 静 态的结构分析或制度分析方法 , 从人们的社会行动所
升。 0 2 世纪 9 年代中期以 , 0 来 随着对中国I@学实用 i 品格的批评, 推动了 社会学对 自 身研究实践的反思, 越 来越 多的社 会学 工作 者 开始形 成 比较 自觉 的理论 意
识 , 多从事经验研 究 的学 者也开始将 自己的研究 自 许 觉地置 于某种 理论框架 之下 , 并试 图通 过 自己的努力 来对该理论做进一步的修正 和推进 ; 同时 , 来越多 的 越 理论研究人员也开始对所引进 的西方社会 学理论做 比 较深入 的探讨 和分析 。经过 一段 时 间的学术 积 累, 中 国社会学界在I@-理论建构方面 的努力 收到 了初步 i  ̄
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观点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可以摆脱传统的静态的结构分析或制度分析方法从人们的社会行动所形成的具体事件与动态过程之中或社会现象的实践形态之中去把握现实的社会研究模式并将其运用于当前中国社会转型过程的经验研究以揭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
社会建构主义
在上述元理论架构之下,作为社会理论(socialtheory)的社会建构主义实际上是一种解放理论和生产理论, 旨在要求走出我们自己(或重要他人)曾经创造的现实而重新建构新的对话性的知识与理论,并不断反思自己的 价值立场和对不确定性保持开放态度。社会建构、社会过程、语言及话语体系是它的三个核心概念。
知识社会学家P.L.伯杰和拉克曼1966年出版的《实在的社会建构》在该理论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美国 社会心理学家格根1985年在《美国心理学家》上发表《现代心理学中的社会建构论运动》一文,标志该理论的正 式形成。
简介
社会建构主义的重量级人物格根(Gergen),1985年给社会建构主义下了一个很复杂的定义:立足于科学史、 符号人类学、科学的修辞学、女性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文学理论,社会建构主义是作为反本质对话的非本质的知识 理论,其对话的首要点为:知识声明出现于其中和判断源于其间的社会话语体系;知识体系中隐含的价值/意识形 态、非正式生活与体制生活为本体论和知识论认同所维持和消解的方式;宰制信仰倾向的权力与特权的分配方 式。
后现代思潮的核心运作原则是去中心化、解构、差异,社会理论的传统遭到质疑,实证主义或经验主义的认 识论基础受到怀疑。福柯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重视话语分析,并洞察到话语背后隐藏的权力运作过程并采用不 同的方式解构或重构了疯癫、监狱、医疗和性等不同的社会设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德里达则直接提出了解 构这个概念,尽管他没有为重构提出任何建设性意见,但解构本身揭示了现实的社会建构本质。
社会学社会结构和社会交往的基本理论
社会学社会结构和社会交往的基本理论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它涉及到许多不同的领域和理论。
在社会学中,社会结构和社会交往是两个基本的理论概念,它们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组织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本文将介绍社会结构和社会交往的基本理论,并探讨它们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一、社会结构的理论1. 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强调社会结构的稳定和秩序。
根据功能主义理论,社会结构是由各种社会角色、组织和制度组成的,它们相互依存并为了实现社会的需要而存在。
此理论认为,社会结构的目标是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每个角色和组织都有特定的功能和责任。
例如,在一个工厂里,工人负责生产商品,管理人员负责组织和监督工作。
功能主义理论强调每个角色的贡献和相互关系,认为这些都对社会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
2. 冲突理论冲突理论认为社会结构是社会不同群体之间权力和资源分配的结果。
根据冲突理论,社会结构存在不平等和社会冲突,这是由于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的。
此理论关注社会结构中的权力和统治关系,并认为社会变革是通过冲突和对抗来实现的。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和控制资源,而工人则为资本家工作。
冲突理论认为,这种不平等的社会结构会导致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
3. 符号互动主义符号互动主义关注个体在社会交互中的意义构建和象征交流。
根据符号互动主义,社会结构是通过人们的言语、动作和符号建构的。
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使用符号来解释他人的行为,从而赋予行为以特定的意义。
例如,一个微笑可能被解释为友好和善意。
符号互动主义认为,人们通过互动和交流来塑造社会结构,并获得对自己和社会的理解。
二、社会交往的理论1. 角色理论角色理论认为社会交往是基于人们在特定社会角色中的行为和期待。
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父母、朋友、员工等。
根据角色理论,角色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并且与其他人的期待和行为相结合。
例如,作为父母的角色,人们会承担照顾和教育子女的责任。
社会学研究方法中的理论构建与验证
社会学研究方法中的理论构建与验证在社会学领域,理论构建与验证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理论构建涉及对社会现象和关系进行描述和解释的概念框架的建立,而验证则需要通过实证研究来检验理论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本文将探讨社会学研究方法中的理论构建与验证的重要性及应用。
一、理论构建的重要性理论构建在社会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解释作用。
首先,理论构建有助于提供研究的框架和范式。
社会学研究是一门复杂而多样化的学科,理论的构建使研究者能够在分析复杂社会现象时有所依据,有助于确定研究的目的、范围和对象。
其次,理论构建能够解释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和内在机制。
社会现象常常是多因素复杂作用的结果,理论构建可以通过解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来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
最后,理论构建也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思考和探索的方向。
通过构建理论,研究者可以提出新的观点和假设,推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二、理论构建的方法理论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来不断完善和发展。
首先,理论构建需要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社会学是一门积累性的学科,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构建理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和归纳,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和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研究理论。
其次,理论构建也需要进行实证研究。
社会学的理论构建是与实践相结合的,只有通过实证研究的验证,理论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
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可以获取实证数据,以验证理论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最后,理论构建需要进行不断的修正和更新。
社会现象的变化是持续不断的,理论的构建也需要不断跟进和调整。
随着新的数据和发现的积累,理论可以得到修正和更新,以应对新的研究挑战。
三、理论验证的重要性理论验证是社会学研究中保证科学性和可信度的重要环节。
通过理论验证,可以检验理论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从而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合理性。
首先,理论验证有助于揭示问题的本质和内在机制。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社会是人们共同建构的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社会是人们共同建构的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社会是人们共同建构的社会建构主义是现代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强调的是社会的建构是由人们共同完成的。
社会建构主义在社会学领域内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关注的是人们如何共同协作来创造并维持社会现实,以及我们如何感知这个社会现实。
本文将论述社会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它对于社会学的重要性。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社会并非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是一种主观的创造和建构,它的存在和性质是由社会成员共同建构的。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人的价值观、经验和文化背景都会影响他们对社会的看法和理解,同时也影响他们如何行动和与他人交往。
由此可见,社会建构主义把人看作是社会建设的创造者和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理解社会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我们可以以身边的一个个例子来说明。
比如说,有人认为现代社会是封闭和孤立的,而另一个人则认为它是开放和多元化的。
这样的差异是由于不同的人对于社会现实的认知和理解不同所致。
有人可能会认为同性恋人士是道德败坏的,而另一个人则认为他们有权利享受同样的幸福和权益。
这种差异也是建立在个人价值观、文化、认知和经验的基础上的。
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社会现实是我们的主观构造。
我们的认知和理解来自于我们个人的生活经验以及周围人的影响。
同样的,我们的行动和交往也受到相同的影响,而这些行动和交往又构成了社会现实的一部分。
因此,社会现实并非是一个固定和普遍的存在,而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演化的过程。
我们的行为和想法对于社会的演化具有影响,同时也受到社会演化的影响。
在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中,社会现实是动态的、多重的和相对的。
这意味着不同的人会基于不同的价值观和经验看到不同的事情。
它们的实际经验往往影响了他们的主观看法,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行动和交往。
同时,我们在想法、习惯、信仰方式或价值观这些方面的不同也会对社会演变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中,我们不能确认一种受人欢迎的观点是坚实而正确的,而仅仅是因为它被社会中的许多人支持。
社会建构的名词解释
社会建构的名词解释一、引言社会建构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
本文将通过对社会建构的解释,探讨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和影响。
二、社会建构的定义社会建构,即社会现实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结果。
它是人们通过意识的交流和文化的传递所形成的一系列共同信念、行为和规范的集合。
社会建构的核心观点是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认知是主观而非客观的,它依赖于个体和群体对现实的解读和理解。
三、社会建构的学科应用1. 社会学在社会学中,社会建构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框架,指出社会现实是人们共同构建的,并受到文化、历史和权力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社会学家通过研究社会建构的过程,揭示了社会现实的多样性和动态性。
2. 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社会建构的理论对个体的行为和认知过程有深远的影响。
人们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等社会认知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同时也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3. 教育学教育学中的社会建构主义提醒我们,教育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社会认知的建构。
教育者应该创设有利于学生社会认同和责任感发展的环境,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社会身份。
四、社会建构的影响1. 文化多元性社会建构的理论为我们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提供了框架。
不同文化的社会建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同时也塑造着不同社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2. 权力关系社会建构理论指出,社会现实是权力关系的产物。
不同群体的社会建构方式可能受到特定权力结构的影响,导致不平等和歧视的存在。
了解和分析社会建构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揭示权力的运行机制,促进社会公正和平等。
3. 个体认同社会建构的过程也塑造了个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个体的认同是通过与社会群体的互动和认同而形成的,它同时也受到文化、性别、种族和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影响。
五、结论在社会科学领域,社会建构被广泛应用于多个学科,它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社会现实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通过对社会建构的探索,我们能够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动态,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4·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总结&思考题
一、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4学时)(一)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提出孔德认为,整个宇宙现象按其性质可具体分为五类,与此相应地,他将科学也划分为五种:天文学,研究天文现象;物理学,研究物理现象;化学,研究化学现象;生物学,研究生物现象;最后,社会学,研究社会现象。
前四种科学在他之前已经有了专门研究,成为独立的学问,惟有关于社会现象的研究,尚未进入实证阶段,成为真正的科学。
孔德把这门科学最初命名为“物理社会学”,后来改名为社会学。
(二)社会秩序论孔德把社会学定义为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科学。
他将社会学的基本内容划分为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两个部分。
社会静力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的基本秩序及某个特定整体的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是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地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
孔德的社会静力学是“重建社会秩序”的宏观构想。
它包括两个部分:人性结构和社会性结构。
孔德试图借助对人的本性的解释去了解社会历史,并人性中找到社会秩序的根基,找到维持人类社会秩序的价值原则和道德力量。
孔德认为,宗教缔造社会秩序。
语言、所有制和社会组织(社会劳动分工)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社会变迁论孔德实证社会学的另一部分内容是社会动力学。
社会动力学是从社会纵的方面,动态地研究社会的变迁与进化。
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是孔德社会动力学的基本内容。
孔德根据他的人类智力发展的根本规律,将人类社会变迁与进步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军事阶段、过度阶段、工业阶段。
智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除此之外死亡、人口、种族、气候、道德价值的精神和政治活动等对社会的进化都有影响作用。
【思考题】1、孔德的科学分类与社会学的关系是什么?2、为什么孔德把社会学分作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3、如何评价孔德在社会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二、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2学时)(一)社会进化论斯宾塞认为宇宙间一切都在进化,上至天体的形成,下至物种、人种的起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领域到人类社会,均受进化规律的支配。
社会学的理论方法与范式建构
社会学的理论方法与范式建构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结构、变迁和发展等方面。
而在进行社会学研究时,理论方法与范式建构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阐述社会学的理论方法与范式建构,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了解。
一、理论方法理论方法是指研究人类社会的方法和手段,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论方法主要包括归纳法、演绎法、对比法、历史-结构法、功能分析法和符号互动法等。
1.归纳法归纳法是通过对一系列具体事实的观察和分析,从中总结出普遍规律的一种方法。
在社会学中,利用归纳法可以将大量社会现象和事件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推广出社会规律。
例如,观察到很多人在婚姻中出现“七年之痒”的现象,经过归纳总结,可以得出结论:婚姻生活的稳定期一般为七年左右,这是因为在这个时期人们的激情逐渐消退,感情出现疲劳和矛盾的情况较多。
2.演绎法演绎法是一种从一般规律出发推导出具体现象的方法。
在社会学中,利用演绎法可以根据一些基本原理和假设,推导出一系列社会现象的特征和变化。
例如,基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可以推导出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等一系列社会现象。
3.对比法对比法是通过对比不同时间、地点或社会群体的社会现象和变化,从中找出异同点,说明其原因和影响的一种方法。
在社会学中,利用对比法可以挖掘出不同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差异,探讨其表现形式和根源。
例如,将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其存在的差异和问题所在,从而探讨出不同教育制度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等。
4.历史-结构法历史-结构法是将历史变迁和社会结构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从中抽象出社会演化的模式和规律的一种方法。
在社会学中,利用历史-结构法可以分析社会制度、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演化和变迁规律。
例如,研究历史上的不同时期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可以发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之间的辩证关系,探讨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演化的规律和趋势。
《现实的社会建构》读后感
《现实的社会建构》读后感《现实的社会建构》这本书探讨了知识社会学的基本原理,深入分析了现实社会是如何被建构的。
作者认为,现实社会并非自然存在,而是人类通过互动和沟通构建而成的。
这一观点对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现实社会的建构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在人类生活中,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互动是必不可少的,这种互动会逐渐稳定下来,形成特定的模式。
这些模式的形成是出于人类生活的需求,它可以节省时间、精力和成本。
这种模式的定型不仅产生了语言,还将其结晶为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自我”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逐渐形成。
这种由人类行为模式形成的制度对人类具有控制力,社会学称之为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包括角色和定位,它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制度化的东西在不断进化,虽然人们难以察觉,但它却像一种无形的力量,塑造着人类的行为和身份。
在制度的正当化过程中,“知识”先于“意义”出现。
现实生活开始符号化,并形成了一个象征世界。
知识经过客体化、沉积和积累后,象征世界完成了结晶化,成为一种非物质的物质。
这意味着人类的意义不再来自于生成的世界,而是来自于存在的世界,即由社会来定义。
人的身份被物化,个人必须按照社会所分配的类型来生活,接受社会规范的约束。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完全无法摆脱社会控制。
通过了解社会制度和社会化过程,我们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寻找属于自己的角色和定位,重塑自我认同。
人与社会认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既可以创造现实,也可以创造自己。
这一观点提醒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建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对于公益从业人员来说,这种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我们可以运用社会学、哲学等知识,从根源上思考问题,采取行动,为弱势群体争取权益,改善社会环境。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
通过学习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哲学等学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文化的来源和特点,掌握社会运作的规律和结构。
时空研究的社会学理论意蕴——社会建构论视角
缺的, 近来 的一些社会 学 理论 家 开始强 调 时空分 析
的重要性 。例 如安东 尼 ・ 吉 登斯 ( A n t h o n y G i d d e n s ) 指出: “ 社会 系统 的 时空构 成 恰恰 是社 会 理论 的核
时空研究的社会学理论意蕴
然而, 时空分析在 社会 学研 究 中其 实是 不可 或
世界有 时在我们看来似乎要 崩溃了。 ” 从 生产活动 方面来看 , 其显著变化 就是周转 时 间的加快带 来 了 交换和消费的加速 。这些方 面的加速又对人们的后 现代思维 、 感受和行 为方式 产生 了重要影 响 。其影
现当前社会生活 的一个突 出特征 。
间的社 会学意蕴主要体现在 : 首先 , 时间 是构 成 人类 社 会 活动 的 必要 因素 。 时间是人类一 切社 会活 动 不可 或缺 的 维度 , “ 时 间 的诸 多形 态构 成 了我们 生活 中必 不可 少 的组成 部
其次 , 时间是我们认识社会过程与变迁必不可少 的维度 。社会学家始终关 注对社会变迁和社会 发展 的研究 , 而一切变迁与发展都是有时间维度的。正如 波兰著名社会 学家彼得 ・ 什 托姆普卡 ( P i o t r S z t o m p —
k a ) 所指出的, “ 就社会 变迁研 究而言 , 时间不仅是变 迁的一个基本 维度 , 也是变迁 的核心 , 是变 迁的构成
分, 其 中有些形态涉及共时化 、 排序 、 测序或定时 , 有
些涉及控制或尺度 , 还 有一些是 机械 的和 人工 的形 态 。所有这些形态都不 是孤立 的抽 象实 体 , 而是 一 个互相联 系的整体 , 影 响着 我们 的生 活。 ” ⑨因为可 以说 , 一切人类社会 活动 都是按 时 间延展 的。这 种
建构主义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上的启示张金明(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过程是知识的建构过程,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
构建主义视角下我国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不平等、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开发不足、教育教学情境创设有所不足等。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对我国当前教学改革有诸多启发,教育教学更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尊重个人意见;同时教师的作用转变为设置适当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反省与思考,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
这些观点有利于发挥师生积极主动性,打破了平衡,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培养创新思维与原认知能力。
关键字:建构主义;教育;启示建构主义是当代心理学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被喻为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①它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提供了关于学习活动本质的分析结果,不仅对学习心理学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也直接影响到实际的教学活动。
进入21世纪以来,建构主义对我国学校教育教学的影响正与日俱增,越来越引人注目.将建构主义教育思想迁移到学校教育实践中来,必将对学校教育改革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包括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学生观、建构主义教师观和建构主义教学观四个方面。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知识也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实用的方法.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具有情境性,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知识是情境化、个体化的产物”。
社会学的理论观点与方法
社会学的理论观点与方法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活及其组织的学科,通过理论观点与方法来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
在社会学领域,存在着多种理论观点和方法论,本文将介绍几种主要的观点和方法。
一、结构功能主义观点与方法结构功能主义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它强调社会的结构和功能对个体和集体的影响。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由不同结构和机制组成的有机整体,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维持社会的平衡和稳定。
该观点主张通过研究社会结构和功能来理解社会现象,并通过功能主义方法来进行研究。
功能主义方法强调社会组织中不同组成部分的特定功能和相互作用,通过观察社会结构和功能的调整来解释社会现象。
该方法通常采取实证研究,运用定量数据和统计方法分析社会现象。
二、符号互动主义观点与方法符号互动主义是一种基于微观视角的社会学理论观点,强调个体的交互行为和社会意义的构建。
符号互动主义认为社会现象是通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和对符号的共同理解来建构的。
个体通过社会交互中的符号和意义共享来构建社会现实。
符号互动主义方法主张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来了解个体的交互行为和社会意义的构建。
研究者通常会直接参与或观察社会群体中的互动,以获取对社会现象的深入理解。
三、冲突理论观点与方法冲突理论是一种关注社会冲突和不平等的理论观点,它认为社会是由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冲突和权力关系构建的。
冲突理论主张社会变革是由冲突和对抗产生的,社会改革和进步是通过对现有社会制度的批判和挑战实现的。
冲突理论方法主要侧重于研究社会冲突和权力关系。
研究者通常会在实地调查中关注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冲突的根源,并通过对社会群体的观察和深入访谈来理解社会变革的机制。
四、制度主义观点与方法制度主义是一种关注社会规则和制度对社会行为的影响的观点。
制度主义认为社会行为是由一套内部化的规则和制度所塑造的,个体通过内化这些规则来预测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制度主义方法主张通过观察和分析社会规则和制度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来理解社会现象。
社会学中自我建构的意义与实现
社会学中自我建构的意义与实现在社会学中,“自我建构”是一个广泛被研究且受到重视的概念。
它指的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对自身形象、身份和价值观等方面不断塑造和建构的过程。
自我建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包括我们的求职、婚姻、社交和个人成长等方面都需要进行自我建构。
而在社会学的研究中,自我建构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涉及人类认识、社交交往和文化变革等各方面。
本文将探讨自我建构的意义和实现,并着重探讨自我建构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建构。
自我建构的意义在社会学中,自我建构的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1.认识自我自我建构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建立和认识自我形象的过程。
通过自我建构,一个人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身份、价值观和个人优势等方面,从而更加自信和自信地面对社会。
2.理解他人社交交往中,我们需了解他人的身份、文化和价值观等等情况。
自我建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从而更加成功地与他人进行互动和沟通。
3.推动变革全球化的发展,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断加强,而自我建构正是帮助人们跨越文化界限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自我建构,人们可以更加自信地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和优势,从而推动文化的交流和变革。
自我建构的实现那么,如何实现自我建构呢?以下是一些可供参考的方法:1.关注自己的感受关注自己的感受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在不同情况下的反应。
从而更好地探索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
2.学习新的技能通过学习新的技能,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才华,从而扩大自己的视野和能力范围。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发掘自己的优势,我们可以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3.拥抱多元化当我们面对不同文化、不同性格倾向以及不同年龄的人时,我们需要面对的是一种多元化的社交环境。
学会拥抱多元化,即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还可以促进自我建构的发展。
结语:自我建构是社会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作为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的重要思想,从一个新的角度揭示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和过程。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知识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建构。
这种建构主义理论不仅深刻影响了人们对学习和教育的理解,也对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许多其他学科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识是一种不断建构的过程,这种建构是由主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
他认为,每一个认知活动都包含一定的认知结构,这种认知结构就是图式。
图式是人们对于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是个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心理活动的一种组织方式。
人们通过图式来解释现实,并建立对现实的表象。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他认为,认知发展是在个体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当个体遇到新的刺激时,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原有经验(即图式)来解释和适应这种新的刺激。
这种适应过程可能是同化,也可能是顺应。
同化是指个体将新的刺激纳入到自己的原有图式中,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这种过程类似于我们常说的“消化”过程,是把外部的信息转化为内部的知识。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幅画,我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来解释这幅画,这种解释就是同化。
顺应是指个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
当个体遇到新的刺激,而原有的图式无法对其进行有效解释和适应时,个体就会调整自己的图式以适应新的刺激。
这种调整可能是改变原有的观念,也可能是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
例如,当我们发现原有的观念无法解释某些现象时,我们可能会改变原有的观念,或者寻找新的解释方式。
二、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相互作用的双向过程。
他认为,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刺激都会引发个体的同化和顺应反应,这些反应又会影响后续的刺激和反应。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学习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
浅析西斯蒙多社会建构论的分类
浅析西斯蒙多社会建构论的分类汇报人:日期:•社会建构论的起源和背景•西斯蒙多的社会建构论•社会建构论的分类目录•社会建构论的影响和意义•社会建构论的挑战和未来发展•结论和总结01社会建构论的起源和背景起源- 文艺复兴时期启蒙运动时期:启蒙运动时期,人们开始对理性、科学和民主等价值观进行探讨,这些思想为后来的社会建构论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
现代社会学的发展:现代社会学的发展为社会建构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例如,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强调了社会事实的客观性和社会结构的稳定性;韦伯的社会学理论则强调了社会行动的主观性和社会结构的动态性。
这些理论为社会建构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010203背景- 现代社会变迁这种趋势为社会建构论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背景。
本质和规律。
这种进步为社会建构论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背景。
02西斯蒙多的社会建构论西斯蒙多作为社会建构论的代表人物,其理论起源于对传统社会学理论的批判和反思。
社会建构论的起源西斯蒙多认为,社会现实是由社会成员共同建构的,而不是客观存在的。
社会成员通过语言、符号等交流方式,共同构建了社会现实。
社会建构论的基本观点西斯蒙多的社会建构论建立在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学科基础上,强调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对社会现实的影响。
社会建构论的理论基础理论概述社会建构西斯蒙多认为,社会现实是由社会成员共同建构的,而不是客观存在的。
社会成员通过语言、符号等交流方式,共同构建了社会现实。
语言与符号西斯蒙多认为,语言和符号是社会成员之间交流的主要方式,也是构建社会现实的重要工具。
互动与交流西斯蒙多认为,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是构建社会现实的关键,通过互动和交流,社会成员可以共同构建社会现实。
核心概念理论应用社会科学领域西斯蒙多的社会建构论对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教育领域西斯蒙多的社会建构论对教育领域也有重要影响,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提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学科建构的理论思考
论文将主要从滕尼斯和齐美儿关于社会学的理论建构和著作进行论述思考。
同时为了避免观点的片面性,努力使文章做到尽量的的全面,会少量引用其他一些社会学家的理论进行对比参照。
纵观众多社会学家的著名理论可以发现两点共同点。
理论的产生背景往往是之前两种或多种截然相反或者很极端的观点争论。
他们的理论脱胎于已有理论,把极端绝对的观点进行整合,并有一定的创新,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可是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因此当我们在讨论某位社会学家的社会学理论时,实际上涉及了很多前人的理论。
(有个疑惑,难道他们意识不到太极端的东西是不对的吗?我们今天都知道不能极端。
)
滕尼斯的思想来源主要是霍布斯和斯宾沙诺的哲学和自然法学说。
此外十九世纪的哲学和社会思潮,特别是当时对古代社会和社会形态的研究,带给他很大启发。
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围绕“共同体”和“社会”这两个概念建立。
因此,理解这两个概念对滕尼斯社会学理论的把握至关重要。
《共同体与社会》是滕尼斯关于社会学的代表作。
而它的产生背景就是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的争论。
一方面“我毫不伪饰的主张,在任何科学中,一个概念的系统是必要的。
”(滕尼斯《社会学引论》,斯图加特,1931)。
另一方面“经验的证实与校正,它必须不断重新求证其概念,检验并核实其演绎。
它会不断的想到经验,认为被批判的纯化了的经验是所有实际认识的唯一源泉。
”(滕尼斯《社会学研究与批判》,第二集,134页,1926)。
其中涉及两个基本概念“共同体”和“社会”。
在对这两个概念的说明中,又引入另外两个概念“有机的”“机械的”。
“这种关系本身,即这种联系,要麽被理解为现实的和有机的生活,这便是公社的本质;要麽被理解为客观的和机械的形成物,这便是共同体的概念。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 52页,1963年版)。
共同体和社会的意志类型是不同的。
他将人们的共同意志分为本质意志和选择意志两种。
本质意志是共同体所具有的意志类型。
本质意志的特点是,它是基于情感动机,指的是人们在传统的和自然的感情纽带基础上的一致性和相互融洽。
选择意志是社会所具有的意志类型,选择意志的特点是,主要是基于思想动机,指的是人们那种尽量排除感情因素的纯理智思维、个人目的性的打算及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思考。
由于共同体和社会的意志类型不同,导致了它们各自的共同生活形式和特征的不同。
共同体事情感动机型,在此基础上,它是一种整体意志的体现,其中的行动带有传统色彩,生活范围大多是家庭、乡村、城镇,以和睦的感情、伦理、宗教来维护本地网络,互动上呈密集型。
结合形式是有机的。
社会是目的动机型,
在这个基础上,它体现的是个人意志,合理的行动。
生活范围是都市、国家、世界等。
以常规法律、公众舆论来维护这种复合型的超本地网络。
它的结合形式是机械的。
这里涉及到两个概念“机械的”、“有机的”。
分别对应的是共同体和社会。
关于机械和有机,杜尔克姆在他的社会团结理论里有所涉及。
当然,他们所说的不是一个概念,只是文字上的类似性使得在概念上容易混淆。
这里稍作区分。
杜尔克姆认为,机械团结作为一种社会联结纽带,它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
这种团结方式一般存在于原始社会或传统的农村,这种“局部社会”其实类似于滕尼斯提到的有机结合形成的共同体。
有机团结是建立在成员异质性和相互依赖基础上的社会联结纽带。
现代化社会的工业城市以这种方式团结。
这种城市类似于滕尼斯以机械形式结合的都市。
这种不同社会学理论的差异性和共通性在下面的论述中还会遇到。
齐美儿的社会学体系包括三级结构,分别是“一般社会学”“形式社会学”“哲学社会学”。
齐美儿的社会学理论提出同样是基于关于社会学研究主题的争论。
齐美儿认为人们之间社会交往和相互作用的具体内容是十分复杂的,因此他特别强调社会学要研究各种社会交往的形式。
尽管这种形式要比具体内容简洁的多,但是一一列举仍是不可能。
他举出一些他认为比较重要的交往形式,如竞争、合作、冲突等。
他在谈到群体的数量时,分析了不同群体类型中的互动形式。
两人群体中不存在超个人的结构;三人群体中,其中两人的结合,第三方可能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地位,一可以成为支配着,二也可能会被强加意志;在这两种群体中,他们的联结依靠的主要是感情、需要等主观的东西。
但随着群体成员数量的增加,这种以感情为纽带的方式显然无法适应控制、协调庞大复杂群体的生存和发展,于是产生了制度和法律。
在这里,随着群体中成员数量的增加,他们之间结合方式的变化,可以联系到滕尼斯本地网络的共同体和超本地网络的社会中不同的维护手段以及在《共同体与社会》中谈到的法。
谈到法,不得不涉及韦伯的法理型统治。
这一理论与上面提到的理论有很大的共通性。
“韦伯认为,法理型统治是建立在以下基础上的,即任何一项法律都是以目的合理性和价值和理性(或两者兼有之)为目标制定出来的,并努力加以贯彻,包括迫使之得以实施。
”(贾增春《外国社会学史》第三版 99页)而作为法理统治具体而又特殊的表现形式,科层制是其精华。
科层制在现在来讲,是一种管理方式,在上学期的管理学课程中接触过。
这里是指十九世纪以来英、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组织和管理形式。
齐美儿的科层制排除一切个人化的因素,只追求技术效益,不带任何个性色彩,奉行法律程序和公务原则。
但高效率的行政管理总是为一定的目的和利益服务的。
科层制有极大的效益优势,但同
时,也容易发展为官僚体系。
将注意力再次转移到齐美儿的理论。
在上面列举的社会交往形式中,齐美儿对“合作”与“冲突”有极其精辟的论述。
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两个观点。
第一是社会冲突存在的必然性。
第二是正面肯定社会冲突的作用。
关于第一点,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首先,社会是高低复杂和分化的,成员的利益取向是千差万别的,而且在群体中的人们存在一种“排他性”。
任何的合作过程都存在冲突过程,可以从哲学上考虑,社会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统一体。
是它本身固有的合作与冲突,吸引与排斥推动它的发展。
其次,成员间的关系越密切,越容易发生冲突。
这很容易理解,以四人群体的宿舍举例,开学之初,完全没有冲突,因为成员之间是完全陌生的,我们需要维持表面的关系。
但但随着在一起的时间变长,相互关系的紧密,各种利益冲突便浮现出来。
冲突产生。
关于第二点,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齐美儿认为冲突对于社会群体和社会的整合具有积极作用。
即当一个群体与外部发生冲突时,为了一直对外的需要,能促进群体内部的结合,使原有的内部矛盾得到解决。
例如,国共联合抗日,当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国共之间原有的冲突已是次要,结果是国共之间由冲突转为合作,一致对外。
其次,社会冲突对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冲突是一种反对或不满情绪的宣泄。
如果把这些反对形式取消,对这些宣泄方式压制的话,那么一般的冲突就可能激化为尖锐的敌对行为,造成社会的分裂和解体。
冲突的表现和解决会使人们之间建立一种新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促使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在中国的历史上,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太平天国起义都是这种冲突被压制的激化产物。
在世界历史上,西方社会各种矛盾在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的逐步激化也是该理论真确性的体现。
各个社会学家的社会学理论建构有很大的不同。
他们的理论是在抨击、汲取、发展、创新原有理论的基础上的来的。
理论之间存在差异性,也有很多共通性。
各种理论都为社会学的研究做出了贡献,但每一种都不是极致完美的,学习时应取百家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