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
诗歌鉴赏情景关系(用)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预习内容: 《一品辅堂》之“鉴赏 诗歌的语言”
D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明确。
当堂训练2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塞下曲》李白
借景抒情类诗歌鉴赏题解题步骤:
1、明确手法(情和景的关系)
2、列举景物(意象) 3、这些景物共同营造了……的氛围 (气氛、意境) 4、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喜外弟卢纶见宿①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② 。
①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司空曙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 感而作的一首诗。司空曙,唐代大历年间诗人,一 生清贫,仕途不得志。 见宿:留下住宿 。②分 (fèn):情谊。 蔡家亲:表亲。
前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回想当初出征 时,杨柳依依随风吹拂。用杨柳春风的 明媚春光来反衬离家的悲伤。 后两句以哀景衬乐情:如今回来的路 。 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用大雪纷飞的 严寒来反衬战后回家的喜悦。
从情景角度鉴赏诗歌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 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 肠人在天涯。 情感:远在天涯,思念家乡的痛苦哀伤
情与景的关系术语 在鉴赏分析情与景的关系时,总 是被一批“□景□情”的“专业术语 ”蒙住了。出现频率最高的有这样一 些: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融情于景 、化情入景、触景生情、以景显情、 以景衬情、缘情设景、因情设景、情 景交融、景中含情等。
诗词鉴赏景与情关系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一二句写事写情,已露出“愁”字,似乎接下来就要正面写愁,然而诗人却将笔触转到景物上, 巧妙地以景结情,含不尽之意于景中。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前三句就乐声抒情,最后一句轻轻宕开一笔,以壮阔而悲凉的景象收束全诗,将不尽之情以不 尽尽之,这种以景结情,真可谓“绝处生姿”。
这首词前四句写景,结尾两句直抒胸臆,以情结景,使抒发的感情由隐而显,实属点睛之笔。
拓展练习:从景与情之间结构关系的角度辨析下列作品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融情于景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前二句实写秋天菊花盛开之景,后二句发挥想像,虚写
2、借景抒情: 又称“缘情写景”“由情及景”,是情在景先,先有情后有景,是“以我观物,故物 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 景乐”(吴乔《围炉诗话》)。 “借景抒情” 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 “景”。
• 思路:作用+ 内容+ 意境+ 情感 • 步骤:
(作用)
描写…… 营造…… 表达……
作用
南乡子 唐 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词的最后通过“潮退”反衬思乡却无法回乡,强化了思乡之情。
参考答案:①词中借景抒情,②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等意象,③勾勒出一幅凄凉伤感的 画面,④渲染了离愁别恨的思乡之情。
古诗借景抒情鉴赏
古诗借景抒情中的景、情关系一、景、情反衬情、景反衬是指在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反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内心的悲苦之情,而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快乐愉悦的心情。
1、以哀景写乐(豪)情“以哀景写乐”,无论是诗或曲,都较为少见。
这大约是因为,旧时代的文人“不如意事常八九”,一遇哀景,则感慨系之,所以悲秋之作甚多;情绪高昂的稀有。
过多也就未免令人厌腻,乃至形成滥调。
因此,“以哀景写乐往往却给人强烈的新鲜感”。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寓意,月亮和“我”都是一样的孤独寂寞的;“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落日” 比喻自己黄昏晚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
两联情景交融,塑造出一种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落日、秋风是一种凄凉的感觉,但却比喻了诗人正处暮年,并以“老马”自喻,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及老当益壮的情怀。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
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
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
某种壮怀、豪气,非要借助哀境的反衬,不足以倍增光彩。
《塞上作》王维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律诗的前四句,写西汉时的“天之骄子”匈奴,正在白草连天、荒原落日的塞外射猎示威,哀景写得十分凄烈。
诗歌鉴赏中如何把握景与情的关系
诗歌鉴赏中如何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摘要]:在诗歌的解读中,只有准确把握情景的关系,才能对诗歌有较深刻的理解,本文从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三个鉴赏术语的角度结合平时教学体验对景与情的关系谈了一些个人的体会。
[关键词]:情景关系;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这句话对于我们解读鉴赏古典诗歌也很有借鉴意义。
“歌诗合为事而作”是说诗歌的创作是因事而作,有感而发。
诗人胸有块垒,因某景某事而触发,于是用诗歌的形式来一吐为快。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杜甫的《登高》都是很好的说明。
在古典诗歌的阅读中,如何领会诗人的这些情感,就必须把握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通过景物分析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如何把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我想先用一个比较形象的过程来解释一下:诗人在一个秋雨绵绵傍晚,临窗而立,见窗外梧桐落叶飘飞,突然想起离家已经多年,家中亲人现在可好,自己却还一事无成,于是感慨万千,手起笔落,诸多文字就流于笔端,诗歌中的许多景就成了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此景此情就融合无间,既是写景又是抒情。
这个过程中,景与情的关系可以这要表述: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看起来是情因景生,事实上情是本来就有的,只是处于隐伏状态,否则诗人抒情就会成为无病呻吟,矫揉造作。
下面就从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三个方面阐述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
一、触景生情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中,触景生情的人是诗中的人物“少妇”,诗歌先写“少妇”打扮得花枝招展登上美丽的高楼准备一赏春色,入眼的却是那路边的青青杨柳,令她不禁想起送自己丈夫从军的情景,也许当时也是一样的杨柳青青,难舍难分之情怎能忘却。
“少妇”心中的相思之情其实一直都是存在的,只是处于一种隐伏状态,现在看到“杨柳色”,触发了这种情感,从心底深处翻腾而起,一下子充满了整个心胸。
古典诗歌鉴赏:情景关系解析
古典诗歌鉴赏:情景关系解析此情此景,让我忍俊不禁。
此情此景,让人潸然泪下。
看到这种情景,心潮澎湃。
这种情景,让人浮想联翩。
……上述情景,比比皆是,举不胜举。
情、景二字,如胶似漆,形影不离,密不可分!情、景是诗歌内容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情景交融”。
因此,情景关系常成为诗歌考查的重点。
本文拟从3大角度10个方面对古典诗歌的情景关系做一探讨,以飨莘莘学子。
一、从抒情方式角度看,可分为三种方式: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
1.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
三闾庙戴叔伦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本诗凭吊屈原。
用沅湘长流不尽的江水比喻屈原千年不尽的怨恨,表达了对他的极大同情。
后两句借景抒情,通过日暮秋风吹落无边落叶的萧瑟之景,进一步烘托了屈子的哀怨,寄托了作者的同情。
2.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春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这首诗从首联“野兴长”到尾联“忽惆怅”,反映了诗人喜悦到悲伤的情感变化。
诗人兴味十足,骑马观赏秋天景色,却触景生情,看到了好似自己家乡的桥和树,由此思念起家乡来。
3.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首诗咏怀石头城,表面看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抒情。
诗人写了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写景之中,深寓著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读之怆然。
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诗歌鉴赏中景与情关系[论文]
浅谈诗歌鉴赏中景与情的关系【摘要】诗歌鉴赏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也是学生在高考中的薄弱环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而中国的优秀的古典诗歌都是“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的产物。
情、景是构成诗歌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所以对于高中生来讲,要想让他们走近古典诗歌,不断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就必须理清古典诗歌中景和情的关系,《沁园春·长沙》虽是一首新诗,但是集中体现了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景和情在结构安排和内容选择上的关系。
【关键词】古典诗歌景和情《沁园春·长沙》“情者文之经。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触景生情,以情状景。
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
任何千古流传的好的诗歌,不论是先写景后抒情,还是先抒情后写景,或是边写景边抒情,都能心与物融,情与景合。
而且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也是高考诗歌鉴赏中的一个重点,从04年到11年各省份的高考卷中对诗歌中景与情关系的考查。
例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中,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这首诗就考查到了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那么诗歌中的景与情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对于高一高二的基础年级来讲,在极有限的诗歌阅读的基础上,我们不能单纯抛开文本进行抽象的理论讲解,而应该结合具体的课文,在对诗歌的赏析和解读中巧妙地化解这一诗歌教学的难点。
《沁园春·长沙》这是一篇高中语文第一课,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
《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虽然属于新诗,但是这首词的景与情的关系很大程度上能够代表古诗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课件
以景结情的作用并不是单一的,往往以一种作 用为主而兼有其他作用,题材不同,作用的侧重点 也不相同。大致有三种情况。
(1)就情取景,渲染气氛。
用来渲染气氛的景具有很强的特征性,唐宋诗 词中,常常出现在表现哀怨、悲愤、惆怅一类感情 作品的结尾,用让人感到凄凉、萧瑟、灰黯的景物 来渲染气氛(如暮日、寒鸦、风雨、夜月等),以 烘托此类情绪。
3.“_____同__是__天__涯__沦__落__人____,_____相__逢__何__必__曾__相__识____”是《琵琶 行(并序)》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
4.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 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并序)》中的“____其__间__旦__暮__闻__何__物_____? ____杜__鹃__啼__血__猿__哀__鸣_____”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1.《琵琶行(并序)》中的“_嘈__嘈__切__切__错__杂__弹___,_大__珠__小__珠__落__玉__盘___” 两句,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2.《琵琶行(并序)》中,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的情态的诗句是: “____千__呼__万__唤__始__出__来_____,__犹__抱__琵__琶__半___遮__面______。”
5.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___东__船__西__舫__悄__无__言______, ____唯__见__江__心__秋__月__白_____”两句描写邻船寂静、冷月无声的景色,以此来 反衬音乐带给人们强大的感染力。
情与景的关系
古典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边塞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思乡怀人诗、闺怨诗等赏析)一、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1、情景分写,情景互见:可先景后情,也可先情后景;有一句景一句情的,有一联景一联情的,也有一阕景一阕情的;先景后情,情感易把握;先情后景,一般情感较含蓄。
2、只写景,不写情,景中含情。
3、情景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⑴情景关系的具体表现: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正衬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反衬⑵怎样写景:①从多种感觉写;②动静(有声无声)搭配写;③总分结合写;④借助修辞方法写;⑤借助联想想象写二、鉴赏示例1、2007年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2、2008年江西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3、2007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葛溪驿(宋)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诗歌鉴赏景与情的关系
诗歌鉴赏:景与情的关系CL2015-12-3教学目标1. 了解高考此类题型考查比例、考查方式,并进行针对性解题指导。
2. 从诗歌的结构形式上区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和以景结情”三种景与情的关系。
3. 从“乐”与“哀”的内在联系上区分“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哀写哀,以乐写乐”四种景与情的关系。
一、高考风向标1、全国17套高考诗歌鉴赏题目中一共有14套考查了“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或“景与情的关系”。
2、其中江西卷与福建卷直接考查了“景与情的关系”。
3、高考试题凝聚着众多高考命题专家的智慧和心血。
其中古诗鉴赏题,就景与情设置问题显得特别突出,因此应予以高度重视。
4、景情关系提问的方式有:(1)这首诗(这句诗)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这句诗)的特点。
(3)这首诗(这句诗)写景(或抒情)上有什么特点?5、答题方法:(1)具体景物+景物特征+思想感情(2)景情类别(表现手法)+具体景物+景物特征+情感内容(3)表现手法+具体景物+景物(情感)特征二、景与情的关系“一切景语皆情语”(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明·胡应麟《诗薮》)“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
”(清·李渔《窥词管风》)分类:结构形式: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结情(好诗不论是先写景后抒情,还是先抒情后写景,或是边写景边抒情,都能心与物融,情与景合。
) 内在联系: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哀写哀、以乐写乐(所谓乐景,指容易使一般人赏心悦目的景物,如和风丽日,啼莺舞蝶等;所谓哀景,是指容易使一般人情绪感伤的景物,如残阳凄风,颓垣落叶等。
景与情,或相辅相成——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或相反相成——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以乐景写乐情,愈见其乐;以哀景写哀情,愈见其哀;“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上))三、解题指导(一)三种结构形式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教学设计(公开课)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教学设计(公开课)重点:情与景在古诗词中的关系,高考中情与景的设题方式和作答技巧。
难点:学生对于古诗词晦涩含蓄、复杂多变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提升。
教学方法:讲授、分组讨论、课堂演练、课外阅读、高考真题分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古代诗歌中的画面,引导学生思考情与景在诗歌中的关系,并激发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
二、讲解情与景在古代诗歌中的关系(15分钟)从情景交融、反衬等方面,讲解情与景在古代诗歌中的关系,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解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三、分组讨论高考情与景题目(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结合历年高考情与景题目进行讨论,探究高考中情与景的设题方式和作答技巧,同时让学生自主思考和交流。
四、课堂演练(20分钟)选取几道高考情与景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练,同时进行点评和解析,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情与景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五、课外阅读(10分钟)布置课外阅读任务,让学生选择一篇古代诗歌进行阅读,并结合情与景进行分析和鉴赏,提高学生的诗词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六、高考真题分析(10分钟)通过分析历年高考情与景题目,总结情与景的设题方式和作答技巧,让学生更好地应对高考中的诗歌鉴赏题目。
七、总结(5分钟)对于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与景在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性,以及学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高考中,诗歌鉴赏中情与景的关系是一个重要考点,也是难点。
在古代诗歌中,情与景常常相互作用,通过写景来表达情感。
因此,学生需要掌握情与景的概念和作用。
在导入部分,我们先介绍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强调了中国人情感表达的含蓄性和复杂性,以及诗歌表达情感的方式。
接着,我们系统地讲解了“诗歌鉴赏中情与景”的相关知识。
情与景是诗歌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景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写的,情是诗歌中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写景是为了抒情。
我们引用了胡应麟的话:“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和范希文的话:“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化景物为情思。
诗歌鉴赏景与情关系总结
杨柳岸晓风残月。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四.指归情感,辨析技பைடு நூலகம்。
借景抒情 触景生情 融情于景
缘情写景
以景结情
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以景衬情
象征寄寓
以乐景写哀情
以哀景写乐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 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 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 作简要分析。
景
与
情
考纲解读
1、鉴赏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 表达技巧 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 作者的观点态度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 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 悠。肠断白蘋洲。
美学家朱光潜认为“把‘肠断白 蘋洲’五字删去,意味更觉无 穷。”
一.掌握概念,认知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融入诗人 个人情感的物象。
意象集锦
杨柳-离别 菊花-傲视 落叶-失意 青松-高洁 梅花-坚强 竹子-虚心 鸟-自由 鸳鸯-恩爱夫妻
浮云-游子 月-思念 梧桐-凄凉、悲伤 杜鹃-凄凉、悲伤 寒蝉-悲凉 雨-清新、忧愁 鸿雁-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 丁香-忧愁或情结
诗歌常见的思想情感 忧国忧民 壮志难酬 怀古伤今 建功立业 怀才不遇 仕途失意
归纳
组合
释放情感 (直接抒情) 意境
蕴含情感 (间接抒情)
意象
(2006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按要求答题。(6分)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 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 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此题课后做)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 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古典诗歌的景与情1诗歌鉴赏
2、答: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 晚日沉沉,含山欲坠,绮霞在晚日金光的 照耀下更显五彩斑斓,极为绮丽。青山一 抹,宛如美人画眉的翠黛,河畔青草,生 机盎然,但诗人望到这样的美景,联想到 家乡、故人,不免引发怀旧之情,更能表 达出怀乡、思友的惆怅之情。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注】此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 1.首句在写景上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 2.分析“忆”的妙处。
(注)青帝:司春之神。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表现上有何特色? 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虚实结合手法, 【步骤一】
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寂,蝴蝶也难得飞 来采掇菊花的幽芳,这是实写。后两句是虚写, 发挥想像自己若做了青帝就要改变菊花处境, 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步骤二】
抒发了对菊花开不逢时的惋惜和不平之情。 【步骤三】
边关的苍凉寒苦的景象,也体现了战士们恶 劣的生活和战斗环境。
营造了一种战事频繁紧张的氛围,守边备战, 人人奋勇,争为功先。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 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 志。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速。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以哀景写哀情
(2)—个“乱”字,既是写莺啼,更足写诗人 的心乱,诗人正是借鸟的乱啼表现出他此时凄迷 烦乱的心绪。
夜下征虏亭 李白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以乐景写乐情。征虏亭畔的丛丛山花, 在朦胧的月色下,绰约多姿,好像一群天 真烂漫的少女;江上的渔火和水中倒映的 万家灯火,星星点点,闪闪烁烁,像无数 的萤火虫飞来飞去,构成了一幅令人心醉 的春江花月夜景图,衬托出了诗人出游的 喜悦之情。
诗歌鉴赏之情景关系
古诗鉴赏——景与情的关系
古诗鉴赏——景与情的关系河北迁安一中教师韦秀平诗是文学中的精品,是文学国度的王子,她涅盘于诗人心底的软泥,羽化于景与情的无声默契,是诗人穷其一生去追求的美丽新娘。
在我国灿若星河的文学宝库中,古诗则是这其中最耀眼的一颗,因为她地位险要,艺术动人,这才要我们努力的去学习和研读,从而才成了高考中的一个热点。
既是精品就会让人快意而无从下手,那么方法就显示出了高手的不凡,如何才能作到答案准确而不失分呢?我觉得体会诗人在诗中赋予的情感,把握情感与其附着物——景,的关系很重要。
这里我就对鉴赏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作一下探讨。
“诗言志”,诗人写景的目的是抒发感情。
要鉴赏诗中的景,就需留意写景的角度,如远近、高低、俯仰;要把握和分析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色、绘声;要理解描写景物的技巧,如动静、明暗、虚实、香臭、酸甜、苦辣、冷暖等。
诗人写景是为了衬托(包括正衬、反衬)情,具体关系为:乐景写哀情,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写出了诗人对春雨到来的喜悦之情;哀景写哀情,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用落叶抒发了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哀景写了情,如李白的《塞下曲》写到“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表现的却是“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样的保家为国的豪情;乐景写哀情,如,“劳歌一曲斛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以远,满天风雨下西楼”用色彩明丽之景表现的是依依惜别之情。
上面在形式上谈了关于景和情的关系,下面我们再谈一下在内容上鉴赏写景抒情诗的具体做法:一、先找准诗中诗人所描写的意象,再看这个意象的修饰词(形容词、动词等),从而把握意象的特点。
如:(05年高考全国卷Ⅰ)考的是李华《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诗人写的意象:草、涧水、树、花、山、鸟。
其特点(修饰词)分别是:萋萋、东流复向西、芳、自落、春空啼。
《诗歌鉴赏之景情关系 》教案
一、知识卡片:(一)把握诗歌内容的方法: 五看、三抓五看:看题干、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看题材三抓:抓意象、抓诗眼(表现力的词语)、抓情语(二)情景各自的特点(融合关系、衬托关系、虚实关系)•情景相融:“景情”这二者紧密结合起来的的意境创造。
•借景抒情: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见“情”不见“景”,情在景之先)•(即)触景生情:(先有景后有情)由眼前景象触发某种情绪,是景引发情(情在景之后)。
•(融)寓景于情:(又称融情于景)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见“景”不见“情”,一切景语皆情语•移情于景:即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感情,让它为人事而动情,主客移位,从而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更浓烈。
•以景喻情:即用比喻的手法,化抽象无形的情感为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的事物,从而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更鲜明深刻。
•以景结情: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写景句结束全诗的一种方法。
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在抒情的紧要处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以情结景:诗的前面大半篇幅主要用于写景,不言情事,全诗将要结束时,才加一抒情之笔。
这种手法的妙处在于:画龙点睛,一笔点活全诗。
•以景衬情:以景物衬托所抒之情,可分为正衬和反衬。
通常有四种: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缘情写景:(又称“由情及景”,是情在景先,先有情后有景)指作者带着自己的主观感情去观察和描写景物,客观景物的描写完全取决于作者主观的心情, 描写的客观景物无不染上其主观感情的色彩。
作者的写景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与作者当时的感情有关系,即缘情写景;同时,景色也会随着人的情感的不断变化而变化。
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
(移情于物、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三)情景关系中几组相近概念的区分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所谓“借景抒情”,是指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诗人对某种景象有所感触时,把自身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通过描写这些景物的形态、色彩、气味等含蓄曲折地表现出来。
诗歌景与情的关系-课件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前两句写了什么景物? 通过这些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藤、树、鸦”三个词分别用枯、老、昏三个 字修饰,写尽了秋之萧瑟,荒凉(特征)。(哀景)
衬托出作者内心的悲凉(情感)
★小桥、流水、人家,显得安详、静谧、温馨 (特征)。(乐景)
春 思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 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 春日偏能惹恨长。 首句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 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更用暗笔 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绘出了花枝披离、 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 春意更加喧闹。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这 种愁恨深深植根于内心之中,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 的美好而消除的。
与上句景象形成反差,以乐景写哀情,反衬作 者的悲苦(情感)(自己飘零异地他乡,不能享 受安详、静谧、温馨的生活)。
(景物形象的作用:衬托)
实 战 演 练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 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 问:请分析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 【注】蔡家亲:表亲。
• 静静的深夜四周没有相邻,居住在荒野 因为家中清贫。 树上黄叶在雨中纷纷飘零,犹如灯下白
共同参与: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 【注】蔡家亲:表亲。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诗歌鉴赏中景与情关系
诗歌鉴赏中“景”与“情”关系诗歌鉴赏中“景”与“情”关系陈志新诗言志,歌传情,诗歌多寄托志向,抒发感情。
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
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景又有乐景与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这又有了以下四种关系: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里同时也涉及到衬托(反衬与正衬)的表现手法。
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作一比较分析。
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1、触景生情春思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
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
本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
本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
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
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
全诗深刻地表达了各种复杂的感情,描写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又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
是触景生情式。
孟浩然的《春晓》意象单纯,诗人只是听到了春天清晨的鸟鸣声,突然想到昨夜的风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隐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与赞美。
在景的触动下引发情思构成意境,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韵味无穷。
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学了不少诗词,也做了不少诗词鉴赏题,请认真思考,自己阅读诗词的习惯性步骤是怎样的常常想到的表达技巧有哪些五看:1看标题明确所写的对象,推想大致题材2看作者知人论世熟悉的作者,想其一贯的主旨与风格(当然也有特殊的时候)3看题注(背景)特别是要注意朝代的开始与末尾,中间转折的也要留意4看情词概括人物情感心态的词是最佳提示5看意象(物象或人象)一般以情景居多,要注意描写对象有什么特点(一两个词概括),寓含了什么情感(情意)三想:题材——山水田园(南朝谢灵运、晋代陶渊明、唐代王孟);惜别送别(酒、杨柳、长短亭、南浦);思乡怀远(山高水阔、战乱频仍、久戍边关、宦游难归);边塞诗;咏史怀古;咏物言志主旨——归隐田园钟情山水厌弃官场闲适淡泊情怀;感伤离愁(也有旷达之别);羁旅思亲闺怨;主战反战;怀古伤今,昔盛今衰,壮志难酬,忧国伤时;技巧——借景抒情,白描,动静声色多角度; --------触景伤情、托物传情、因梦寄情(从己方、从对方等角度入笔);;运用典故、借古讽今;象征、比拟、托物言志不管是哪类诗词,情景往往是其中的两个要素,我们常说的情景交融的诗篇,不管是全篇写景而情寓景中,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与景交互出现,其“情”与“景”的关系不外乎有正衬和反衬两大类:景、情正衬------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正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快乐愉悦的心情,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内心的悲苦之情;景、情反衬------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反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内心的悲苦之情,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快乐愉悦的心情。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谢榛)。
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到融和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
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
命题人常常会选取情景交融的诗篇作为测试材料,让考生赏析其“情”与“景”的关系,这实际上是要求考生懂得诗歌意境究竟是如何营造出来的。
情景交融的诗篇,或全篇写景而情寓景中,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与景交互出现而自成意境。
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作品,须注意赏析的思路:一般是先分析诗中写了什么样的景(景的特点),然后分析这样的景又生发出什么样的情(情的特点),情景交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意境的特点)。
情与景的关系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结构关系”或“内在关系”(一)结构关系:①触景生情:又称“即景抒情”、“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是先有景后有情。
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情感。
②借景抒情:又称“缘情及景”、“由情及景”,是先有情后有景。
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见景不见情,但景中含情。
④以景结情:诗前面抒情或议论,最后以写景结束。
注:一般而言,这四种关系往往难以区分,尤其是前面三种;在诗歌中也不是严格区分地使用,同学们注意灵活处理。
(二)内在关系:⑤以乐景写哀情⑥以哀景写乐情(反衬,出现较多)⑦以乐景写乐情⑧以哀景写哀情(正衬)(三)怎样写景:①从多种感觉写;②动静(有声无声)搭配写;③总分结合写;④借助修辞方法写;⑤借助联想想象写答题本质:情与景的关系这一题型,本质上和意境题一样。
思路:关系 + 景象 + 氛围 + 情感点明关系描写了…营造了…表达了…二、例题精析古意王融①霜气下孟津,秋风度函谷。
念君凄已寒,当轩卷罗縠②。
纤手废裁缝,曲鬓罢膏沐。
千里不相闻,寸心郁纷蕴。
况复飞萤夜,木叶乱纷纷。
注:①王融(467~493):字元长,南齐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②罗縠(hú):一种丝织品。
1、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分别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请具体分析。
1、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分别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请具体分析。
诗歌的开头因景生情,引起下文,霜气、秋风从北而来,风霜的凄寒引起女主人公对远行人的挂念。
结尾以景结情,秋夜漫漫,思绪万端,流萤飞动,白光点点,秋风萧瑟,木叶纷纷,这凄寒的夜景进一步烘托出思妇纷乱苦痛的心境。
三、真题演练1、2007年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2、2007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葛溪驿(宋)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2分)(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6分)3、2004年全国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唐)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4、2007年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秋夜独坐(节选)唐·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宋·周弼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
请具体说明。
(4分)(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
试简要分析。
(4分)5、2005年重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唐)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6、2007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鹧鸪天•送人(宋)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7、2005年高考全国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做答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三四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8、2007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武夷山中①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注】①作者: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
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
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德思想感情(3分)(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分)答案:1、2007年全国:⑴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⑵“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2、2007四川卷:⑴参考:驿站秋夜难眠图⑵参考: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
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
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
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3、2004年全国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②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山水——风光优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怀田园——生活恬然★二、思想内容(情感)A、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
B、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
C、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D、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
E、反映农村生活安宁喜悦或人民生活的贫困。
F、反衬现实黑暗,官场污浊,不同流合污,保持自身高洁三、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1.常见意象——乡野田园、农人农事、高山大川、小桥流水、明月清风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3.风格特点——清新隽永质朴自然清丽洗练壮阔高远恬静淡雅诗歌鉴赏4 边塞诗鉴赏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
又称为“高岑诗派”。
一、边塞诗的主要特点(1)常见意象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箫笛从地名和民族名看:阴山、玉门关、轮台、龟兹;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2)内容------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辛、风光的奇丽壮阔感情------思乡念亲报国豪情惜别感伤风格——雄壮豪迈、悲凉慷慨。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二、思想内容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现建功立业、爱国报国的意志——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讴歌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抒发思慕英雄良将、安边定远的思想——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浊酒一杯家万里,羌管悠悠霜满地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诗歌鉴赏5 怀古咏史诗鉴赏一、特点后代诗人对尘封往事发思古之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