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全国有名特级教师于永正
读于永正老师心得体会600字左右
读于永正老师心得体会600字左右于永正老师在1999年12月14日教育部举办的“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上的发言中提出了“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五重教学法”。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读于永正老师心得体会,方便大家学习,快来看看吧!读于永正老师心得体会600字1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于永正老师的《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开卷有益,打开书时,就被吸引了,我边读边思考自己的教学,读到感动之处就写下读书心得。
当我读完时,真是收获颇多。
本书记录了于永正老师自己实实在在的教育经验,为我们这些年轻的老师指明了教育方向,传授了实践方法。
我总结了几点:一、一生做好一件事。
做一件事不难,难就难在一辈子就做一件事。
于永正老师这样说:“我的一生,正在不断努力地完成一个个‘小目标’,尔后完成了我的‘大目标’——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上好课,把课上的有意思。
是我毕生的追求。
”一生追求一个目标,做好一件事,能坚持一辈子,真是了不起。
想想自己能否一生就做好这一件事?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教书,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想我今后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在课堂中,我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今后要更多的关爱、关注学生。
让学生对这门课程对这个老师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亲其师信其道,相信在长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一定有所发展。
二、课堂需要智慧。
“真的不要太像老师,不要太像上课。
太像那么回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看似“随心所欲”,其实“不逾矩”。
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们学的开心,老师教的也轻松,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快乐的成长并有所收获。
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大概就是如此吧。
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三、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
在我很小的时候祖父就告诉我:“娃娃,做人一定要善良”,当老师之后我觉得做老师更要善良,自己快乐也要让孩子快乐。
阅读分享 余永正《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阅读分享《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先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
这本书并不是纯理论的书书中结合案例讲了大致七个方面:1、做“甘草”2、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3、是师非师,是课非课4、童心不泯5、行无言之教6、激励7把课上得有意思。
从这些方面我深深被于永正老师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接下来就我感受比较深刻的几个点进行我的阅读分享。
一、做教育要有甘草的特性:性温、包容、调和一个教师逐渐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性温,遇到问题能够后退一步,摆正自己的心态,心态平和了处理方式就会为之改变由暴风骤雨变成狂风暴雨变为和风细雨,能像甘草一样温和,每当要大动肝火时,刹那间便有了一份冷静,别样的心境。
人是易怒的,在以前处理班级,很容易生气。
有时候甚至被气得头痛,但是看完余老师得书我记住了一句话: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要包容接纳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包容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不要忘记自己也曾经是孩子。
有了同理心,推己及人,就比较容易接纳孩子。
调和讲的是做事情要把握好“度”,作为老师一味的“温”是不行的,必要的时候还需要“严”。
严如何带温,就是比如说:打了一巴掌,要及时揉一揉,严厉的批评过后要及时的找个机会安慰表扬他。
及时疏解他心中的郁闷,二、童心未泯余老师说过教了五十多年书,最终把自己交成了孩子。
小学老师最好没有长大,没长大就是童心未泯。
(一)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没有好奇心就发现不了生活中的、大自然中的美,自然也感觉不到美的价值所在,那样就很难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美。
童心未泯,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感受孩子身上的美好。
(二)有孩子气,做一个孩子王。
不要总是太严肃,多和孩子交流孩子的活动话题。
越和学生相似,学生就会越亲近你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孩子的先生(三)童心未泯更容易理解和体谅学孩子就是孩子。
儿童正是犯错的时期,儿童做错事是正常的,有了童心就会理解孩子,有了理解就会有体谅。
读于永正《教语文,其实很简单》有感
读于永正《教语文,其实很简单》有感近期我有幸阅读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著作的《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一书,其中一篇题为《教语文,其实很简单》的文章让我印象深刻,获益匪浅,下面我就读后的一点感悟分享如下:一、重视阅读,让海量阅读为学生积淀成长的力量。
翻开文章,于老师的观点“教语文,其实很简单”率先映入眼帘。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常常让人感觉复杂繁琐,不仅是教授语文知识,而且还要考虑语文学习的生理、心理机制。
那么于老师为什么会认为教语文很简单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仔细地向下阅读。
本以为于老师会高谈阔论但是没想到于老师用语亲切、朴实,取代高深的理论知识选用了许多真实例子让我明白这样的结论并非信口开河而是真真实实从实践中总结而来。
读完文章,我首先感慨到语文教学要重视阅读,鼓励学生海量阅读对学生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于老师在文中列举的第一个真实案例是山东省高密市第一中学实施的“语文实验室计划”。
这个计划的提出者是当时出任该校校长的李希贵先生。
他提出的计划规定:高中每星期上六节语文课,两节由老师讲,四节放手让学生读书(包括读课外书)。
老师只讲教材精彩之处,表达的方法和语文知识。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该校彻底改变了高考语文成绩低迷的局面。
精讲、多读成就了高密一中的辉煌,由此我感慨到语文教学不能一味地满堂灌式地向学生讲解课文内容,而应该抓住核心精讲,教授方法,同时还要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于老师在文中列举的第二个案例是1997年吉林市丰满区教育局组织全区小学毕业班统考,其中来自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杨巧云班上的学生成绩优异排名靠前,引起了全区关注。
通过专家调研找出杨巧云老师教好语文的一个重要法宝就是鼓励学生多读书,并且大量地阅读课外书。
于永正老师因此感慨到:“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此外,于老师还在文中还谈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他讲到在小学时班上的白老师特别重视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
全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简介
全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简介于永正1941年生于山东莱阳,中共党员。
1962年从徐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一直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现任鼓楼区教研室主任. 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中国教育电视台拍了三集报道于永正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教改实验的电视片,并向全国播出。
1991年初《人民教育》发表了报告文学《徐州有个于永正》;全国小语会会刊《小学语文教学》和《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等刊物先后报道了于永正的教改事迹;1992年12月14日-16日,国家教育部在南京专门召开了"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会",推广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法。
这是建国以来教育部为个人召开的第一个教学研讨会;1995年8月,于老师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模范;中国教育电视台、山西教育电视制作中心、吉林教育电视台将有关教学实况拍成电视片向全国发行,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于永正老师多次应邀赴外省、市讲学,他的足迹踏遍了除台湾以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特别是送课到大西北贫困山区,他的课和报告受到专家、老师们的赞誉。
孙双金,男,1962年出生,情智教育创立者、现任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
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曾荣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首届十大明星校长。
他自成一派的“情智教学与四小课堂”在全国广有影响。
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江苏省小学语文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事迹收入《江苏教育名人录》、《中国当代教育名人录》和《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精品录》。
1988年获江苏省首届青年教师赛课第一名,1989年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首届中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获一等奖。
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200多篇文章,出版了《孙双金语文教学艺术》和中华名师丛书《美丽课堂》等专著。
他自己形成了“潇洒不失严谨,灵活而又扎实”的教学风格。
品读名师课堂,做学习型教师——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有感
品读名师课堂,做学习型教师——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有感有幸得教研员赵老师指点走向了一条前进的道路——品读名师,超越自我。
于是在网上买了这本《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进行品读研究。
这本书囊括了28篇精彩课堂实录,可谓篇篇经典,课后又附加名师的精彩点评,这样的课堂令我惊异名师的教学艺术,让我不觉陶醉其中。
一篇篇精彩的课堂实录,一个个衔接自然的环节,一句句有启发引导的话语,一遍又一遍精彩的朗读,一个个有章有法的汉字书写指导,甚至一个简单的习作练习,所有这样的一切,真正诠释了语文教学的真谛。
看似一个个简单的教学流程,但我们却模仿不得,也远远达不到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效果。
和于老师相比,我们的课堂一直有太多束缚,还未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总怕学生跳出自己的预设,因此往往多加干涉,可也难有多么新奇的教学效果。
为了更好地阅读这本书,我给自己设立一个阅读计划:不求过多地看,不求看了多少遍,只求每天认真细读一篇教学实录,仅此而已。
下面将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一、初识于永正老师向名师学习,还是先了解这个人。
第一次真正深入了解于老师,我想还是因为教研员赵老师推荐看于老师著作开始的。
看了这本书前言“人生留痕”,从他的经历中,我觉得他是这样的人:1.一个狂热追逐梦想的人喜欢画画,他就天昏地暗、废寝忘食地画,总是期待着当画家。
后来在恩师李晓旭老师的激励下就想当作家,就孜孜不倦地读书,苦思冥想地写作。
喜欢唱戏拉琴,即使去京剧团应试没考上,却依旧坚持唱戏拉琴。
于老师,就是这样一个狂热追逐梦想的人,对于喜欢的从来都没有放弃。
可是,身在一线的我们,又有多少人拥有这样的狂热与执着?我们需要反思,需要改进。
2.一个具备良好习惯的人。
说于老师有几大好习惯:读得习惯,看和听习惯,观察思考的习惯,操笔为文的习惯。
其实,最让我佩服的是他对读与写的坚持。
他说道:“读与写是我教育、教学不断进步的双翼,是不断肯定自己、激励自己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反省自己、否定自己的过程。
读于永正的《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有感
读于永正的《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有感第一篇:读于永正的《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有感读于永正的《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有感民族小学王雯于永正老师是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小学语文教师。
在这本书里,虽然他用的是自己平时教学中的案例来解释一个个教学的原理和智慧,虽然是语文教学,但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同时,深感这是一位真正做教育的教师,没有在分数面前失去自己,是我学习和奋斗的楷模。
首先,他是个多才多艺的老师,会书法会画画会唱歌唱京剧。
从于老师身上,我看到了很多我需要努力的地方。
比如,对学生,对教学,对备课,对反思,对学习,对阅读,对教育等等。
我已将于老师的经典语录摘抄下来,并进行细细品味。
如:1.教师要在上课铃声未落之前到达教室门口。
2.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十足。
走进课堂,要把90%的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10%的注意力用在教学方案的实施上。
要善于用眼睛表达你的满意、生气和愤怒。
尽量吼叫,训斥只可偶尔为之。
要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惩罚尽量少用。
3.要尽快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
直呼其名的表扬胜于不指名道姓的表扬,指名道姓的批评、提醒,有时效果更好。
4.要注意教学形式、手段的变化。
没有变化,学生就会厌,没有变化,也就没有教学艺术等等。
同时我还领悟到了以下方法,与同事们一起分享:1.教师要子啊上课铃声未落之前到达教师门口;2.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十足;3.要尽快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首先记住表现好的表现差的学生的名字;4.要注意教学形式、手段的变化;5.要细心观察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谈话;6.肚子里要有几个故事和笑话,找机会讲给学生听;7.如果犯了错,向学生道歉;8.讲到重点和难点时,一定要进行组织教学;9.对所有学生家长都要以礼相待; 10.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若干年后,当你把这些感悟读“厚”了,读成一本书了,你就是个很优秀的老师了!第二篇:于永正《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的建议》读《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有感我读了很多优秀老师的著作,但是目前来说,最喜欢的还是于永正老师的书,真的是“行文简浅显”,像是一个智慧的长者对一个年轻人娓娓道来。
于永正老师教学心得范文
于永正老师教学心得范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是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他丰富的教学经验、高超的教学艺术让人望其项背、赞叹不已。
下面就是带来的于永正老师教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于永正老师教学心得1近日读他的著作《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中的《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卷》,其中收录了11篇口语交际课堂实录。
一篇篇读来,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一位头发花白的长者在笑眯眯地望着面前的小朋友,我的耳边似乎能聆听到孩子们爽朗欢快的笑声。
一节节口语交际课不仅妙趣横生,让人感觉好玩开心,而且还能启发思维,培养学生言语表达的能力。
平时在课堂上,对于语文课本中出现的口语交际,我也能够认真地带领学生去完成,我比较注重课堂交际环境的轻松及交际双方的互动,还曾经被王庆华老师亲点参加课堂展示活动,但是对于交际环节的设计与交际情境的创设,则过于简单了,所以,在口语交际课上,时常会有现场失控、学生表达不够满意的感觉。
在阅读了于永正老师的一节节精彩的课例后,使我对口语交际课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教师要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
口语交际课,怎样让学生愿意说?于老师善于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择交际的材料,这些材料是学生熟悉的、了解的、喜闻乐见的,因此,不仅极易引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也有话说,所以,交际课堂上学生愿意说、积极地表达、主动地参与。
例如《说说,画画,写写》一课,学生说的是自己同班熟悉的同学,画的是自己想画的人物,自然课堂就充满了灵动。
《听广播,打电话,写紧急通知》一课,教师就从学生明天要举行的爬山比赛引入,自然就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有为而作。
很多老师把口语交际做为可有可无的内容,而对于作文指导又一筹莫展,只好拼命让学生背范文,以求在考试中取得高分。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眼中关注的都仅仅是分数而已,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没有具备语言表达的能力,仅靠背几篇范文侥幸取胜的学生不是真正的高素质学生。
于永正讲座心得体会
于永正讲座心得体会6月18日,全国著名的特级语文教师于永正应邀来青州旗城学校,为我们全市的小学语文教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
给我们在场的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深的是于老师讲课求真、务实,不用课件,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朴实无华,授课生动有趣。
他70多岁还依然幽默风趣,课堂气氛也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活跃。
当于老师讲到“蔓”时,纠正了读音,讲解了字义。
他亲切地询问学生们知道什么是植物的“蔓”吗?同学们也大胆回答,这是让我值得学习的,在我的课堂上就缺乏这种气氛。
于老师教学注重朗读教学,范读领读,指名读,对学生表扬鼓励。
指导学生默读理解句子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课后于老师给我们做了报告。
他一再强调,学语文要让学生“读好书,写好字,作好文。
”讲他的两节课中,这几个字都体现出来。
尤其是强调读好书,记住并应用。
听了于老师的范读课文,真正感受到冯骥才先生爱鸟之情,听课学生老师都对文章的情感不觉油然而生。
再反思我们的读,和于老师比起来,只能算是把课文读通顺了。
还有就是我们的学生根本就不会读课文,没有感情,看来今后在课堂上要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优美的句段,提高学生理解写作能力。
还有他的多才多艺让我钦佩,于先生的京剧唱的是一流,让在场的老师听得如痴如醉,他的精神不仅让我感动,并且让我明白了人生要活的有意义还要有精彩。
要想学好语文,教好语文,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点一滴的积累,扎扎实实的做好基础。
返璞归真的课堂教学,才能让我们教好语文,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扩展阅读篇】主持词由主持人于节目进行过程中串联节目的串联词。
如今的各种演出活动和集会中,主持人往往成了主角,而主持人在台上所表演的主持词,则是集会的灵魂之所在。
因此,主持词写作的成功与否,已经成为集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所以,每当举办演出活动或者集会时,主办者总是请人为演出或集会撰写主持词,由此可见主持词写作的重要性。
品读全国有名特级教师于永正
品读全国有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走近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全国资深教育家斯霞老师终生倡导和实践爱的教育,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的爱。
于永正是斯霞老师的崇拜者,他始终秉持着这种爱,在30多年的小学教育生涯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以教为荣,以教为乐。
按于老师的学识才华,本可以另谋高就,但他安贫乐道,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无怨无悔!于永正老师了解儿童,理解儿童,信任儿童。
他常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
他和孩子们同唱、同跳、……同乐、同悲,有感情的交流,有心灵的沟通,有动作的默契。
他能敏锐地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懂得用最美的语言去激励学生。
当教师难,当小学老师更难,难就难在一个“小”字上。
因为孩子“小”,很稚嫩,需要细心呵护;因为“小”,易受熏陶感染,要尽可能给予正面、积极的影响。
于老师50多岁了,依然童心未泯。
在课堂上,有时“装猫扮狗”,逗孩子在乐中学;在课外,引孩子玩,让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去感受人生,在感受别人的爱的过程中,学会爱人。
于永正老师懂得宽容。
他说:“花朵是色彩斑澜的,学生是五彩缤纷的。
”可见,学生不可能齐步走,教育不应搞“一刀切”。
有人说,爱是一种能宽容别人的感情。
宽容是一种美德。
教师的宽容,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教学生懂得怎样做人。
于老师说:“发脾气很容易,忍耐却很难,虽然只需要几秒钟。
”爱,也是一种艺术。
于永正老师和学生也有许多磕磕碰碰,也曾有过苦恼和困惑。
正是对学生的爱,使他“吃一堑,长一智”,成为一名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
于老师娴熟地运用批评的艺术、表扬的艺术,懂得利用小纸条的魔力,或在作文本上画一只翘起大拇指的手……"老顽童"于永正"您在我的心目中,不但是一位好老师,而且是一位好的大朋友。
您亲切、和蔼。
我第一次上您的课时,就不怕您,一点也不怕。
我永生也不会忘记您这位思想活跃、开阔,性格活泼的大朋友。
于永正教学心得
心得体会仔细算来,自从成为一名教师以来,我这还是第一次亲身走进名师课堂。
我感到很高兴也很荣幸,我了解到于老师是国家特级教师,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现在是一名教育家,被全国各地邀请讲课。
一、抓细节,重视写字教学。
有一个细节,也让我感触很深,凡是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的,于老师一定保证让学生看到,不让自己挡住学生的视线,宁愿自己蹲下自己的身体,这种对学生的尊重及平等对待,真的让人敬佩。
细细思想,这些细节不正是于老师对于语文教学的满腔赤诚吗?不正是于老师求真求细的风格体现吗?一位全国知名度如此之高的语文专家,都这样严格地要求自己,我们难道不为之所动吗?古人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要想教好语文,做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我该努力的地方还很多。
首先要让自己的生活充满爱,多姿多彩。
于老师给我的感觉是很快乐,他的快乐也感染着听课的学生和老师。
我了解到,于老师不仅事业有成,而且爱好广泛,平时喜欢画画、写字、等等。
这是一位多么懂得生活情趣的长者。
我们呢?每天抱怨学生笨,领导严,工资低,待遇差,让不快充满了自己的大脑,哪里还容得下快乐,又怎能快乐地工作和生活,怎能把快乐传递给学生?也许我们应该像于老师一样,微笑面对不能改变的外在条件,或许我们也会有意外的收获。
听于老师的课,解读于老师的理念,让我受益匪浅。
大师就是大师,他的光环为我这位语文教改之路的摸索者指明了方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二、教给学生方法听于永正老师的课,总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有一点,就是他那一手规范、漂亮的粉笔字。
于老师说:“提笔就是练字时。
”“学写字就是学做人。
”至今让我记忆尤新。
一个生字,首先描一遍,再仿影几遍,又临摹数遍,只要不是大脑有问题,记住它的字形是不成问题的。
我作为一个教师,更应该学习于永正老师的敬业精神。
有人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要说“不想当教育家的老师不是好老师”。
于永正老师是我现在的偶像,将来也会是。
听于永正老师对话作文课有感
听于永正老师对话作文课有感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瓶颈,“作文难教,作文难写”,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师的最大烦恼。
为了教好作文,语文老师可称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境地。
前不久,我听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一堂对话作文观摩课,真是受益匪浅,“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阑珊处”。
于老师将自己的人品、智慧、艺术修养融进作文教学中,使他的作文教学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一、创设宽松的情景,走近学生心灵于老师走进课堂,和学生的几句对话,平易近人,谦虚随和。
于老师高兴地走进课堂说:“大家好!欢迎老师吗?对我有了解吗?老师对你们说我什么了啊?喜欢老师的理由是什么啊?”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创设和谐的氛围。
杨再隋教授曾这样评价于永正老师:“贯穿其间的是一个爱字,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的爱。
”是的,正因为于老师爱学生,所以他善于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
一上课他就鼓励学生想说话就直接站起来说,有问题就直接站起来提。
在他的鼓励下,孩子们不再拘谨,平等交流,相互尊重。
他们一古脑儿提了许多问题,于老师都逐一认真解答。
老师的亲切、随和一下子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然后于老师要求把对话写下来,正是这样贴近生活的言语交际活动,使孩子们想说,要说,会说,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渐渐消除了对作文的恐惧。
二、提供想像的情境,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小学生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为学生提供想像的情境,让学生多一些来自内心想像的东西,写出真实的內心世界,符合孩子们习作的心理需要。
于老师懂得孩子们的这种需要。
他让孩子们课堂展示自己的作文,让学生一边听,一边点评。
孩子们认真地听着,指出作文的问题,相互指正,合作探究。
特别是对话中的提示语,有的想到了神态描写,于老师是高兴地走进教室,有的想到了动作提示,写到小猴子摆摆手说……充满个性的想像带来的是充满个性的表达。
当老师要求孩子们把想到的写下来时,我们看到孩子们急于一吐为快的自豪感和成功感。
大道至简大爱无痕——读于永正《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有感
|近日,读到于永正老师写给即将当教师的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收获颇丰。
一、走在学生前面,身教胜于言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于永正老师告诉我们,要让乱哄哄的教室安静下来,靠的不是大声的吼叫、严厉的训斥,而是“教师在上课铃声未落之前到达教室门口”,“铃声落了,教室里的多数人如果对你视而不见,依然我行我素,乱哄哄的(低年级学生尤甚),你不要发脾气,要静静地观察每个人,目光不要严厉,但要犀利、灵活、有神。
一般情况下,片刻之后,多数学生会安静下来”。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犯了错,就应该向学生道歉。
于老师说:“如果你犯了错误,比如问题处理不当,说话欠妥,甚至体罚了学生,一定要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认错,向学生道歉。
老师向学生认错、道歉,错误就成为了一种教育资源。
”无声胜有声,这是榜样的力量,也是教育的艺术。
二、走到学生当中,情通好于理达《学记》告诉我们:“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愿受其教。
”于永正老师在这方面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实用的小妙招:一是课间尽可能多和学生一起玩。
“如果和他们一起做游戏,要遵守游戏规则,倘若犯规,同样要接受相应的处罚。
这样,学生就会真真切切地感到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和他们一样。
”二是肚子里要有几个故事和笑话,找机会讲给学生听。
“老师讲的故事,学生会终生不忘。
忘不了故事,就忘不了你这位老师。
讲故事特别能让调皮的学生亲近你。
当好动的学生拉着你讲故事时,你不要趁机给他提要求,更不要批评他,否则他会难堪。
老师可以这样说:‘没想到你喜欢听我讲的故事!以后肯定有机会。
’要利用这个机会和他们进行交流。
”教育学生,讲道理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但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
于老师和学生一起玩,玩出了感情,玩出了教育。
三、走入学生心里,关爱重于管教师爱应该像阳光一样公平、公正、平等地洒向每一位学生。
于老师告诉我们:“要尽快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
首先记住表现好的和表现差的学生的名字。
直呼其名地表扬胜于不指名道姓的表扬,指名道姓地批评、提醒,有时效果更好。
特级教师于永正简介
特级教师于永正简介于永正,男,1965年生,河南省南阳市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曾任教于北京市内多所中学,是一位享誉全国的特级教师。
于永正自幼聪明好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高中毕业后,他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主修数学专业。
在大学期间,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担任过学生会干事和社团负责人等职务,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
毕业后,于永正选择了留在北京,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
他先后在北京市内多所中学任教,成为了一名备受学生和家长喜爱的优秀教师。
他的教学方法别具一格,注重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他还善于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学术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拓展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于永正的教学成果斐然。
他的学生在各种学术竞赛中屡获佳绩,多次荣获全国性、省级、市级的各种奖项。
他的教学方法也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多次受邀参加全国性教育研讨会和教育论坛,发表精彩的演讲和论文。
于永正的教育思想独具匠心,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他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化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方面得到发展。
他还强调教育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教学方法的探索。
在教育界,于永正被誉为“教育界的明星”,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成果都成为了教育界的典范。
他还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工作,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作为一名优秀的特级教师,于永正不仅在教育界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还注重自身的学习和提高。
他不断学习新知识,参加各种培训和研修,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
总之,于永正是一位教育界的杰出人物,他的教育成果和教育思想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于永正作文教学案例歇后语编故事
于永正作文教学案例歇后语编故事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播撒趣味因子收获性灵文字——品全国着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作文教学《歇后语编故事》张敬义近日观摩了全国着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作文教学《歇后语编故事》,眼睛为之一亮。
于老师以他独特的童眼、纯真的童心、浓郁的童情、风趣的童言,巧妙地把“歇后语”与“编故事”勾连在一起,经过他亦庄亦谐的智慧点拨,孩子们变得情趣高涨、想像力丰富、语言幽默风趣……我真真的感受到他在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用心播撒趣味因子,收获性灵文字。
一、以听、说歇后语为先导,激起儿童的表达欲望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形式,又称俏皮话,包含着趣味因子与智慧元素。
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解释、说明,指出本意。
由于它表达事理明白、生动、诙谐,具有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特点,因此为人们所喜爱。
说话、作文适当运用歇后语,可以增加说话和文章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如果说笑话让您捧腹大笑,那么歇后语会让您嘴角微翘,浅浅一笑,暗暗叫妙。
师:我非常喜欢茅村实验小学,同学们背诵古诗非常有名。
提起我们茅村实验小学,那真是“哑巴开会——没说的”;提起我们五一班同学,老师们都赞不绝口,说我们五一班的同学是“雨后春笋——个个拔尖”;提起你们的王校长,那真是“狗撵鸭子——呱呱叫”,“铁锤敲锣——响当当”。
(笑声)师:刚才我把你们学校、同学、校长夸赞了一番,我运用了大量的什么?生:歇后语。
师:歇后语是我们祖国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生动幽默,表现力很强,所以受到我们喜爱。
在说话、写文章的时候偶尔用上一两句,就会显得生动活泼。
听说我们班同学积累了不少歇后语,能不能说两句给老师听听?生: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
(生笑) 师:两头都“呱嗒、呱嗒”的,既有噪音,又有冷风,能不受气吗(生笑)还有吗?生: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师:心里够不安的。
特级教师于永正访谈
特级教师于永正访谈第一篇:特级教师于永正访谈语文建设2012.12 人生是花,语文是根——特级教师于永正访谈1962年,于永正老师踏上小学老师岗位,到2012年,从教整整50周年。
于老师跟一般的语文老师不太一样,他教语文,却提倡学生人人学一样乐器;教语文,却经常带着孩子一起玩;教语文,却很少分析课文而是跟学生一起写、一起说、一起读。
于老师还爱唱京剧,写得好书法,写得好文章。
有时候,他说自己教的不是语文,而是孩子;有时候,他说自己至今还是像孩子般好奇、贪玩;有时候,他说自己教了五十年书才知道该怎么教。
以上种种,可以归结为于老师对语文的理解:“人生是花,语文是根。
”亦可以为于老师的如下课堂教学理念做一些注解“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
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人’”。
这应是做语文教师的最高境界吧。
这样说,于老师大概要反对的,他会说:“没有什么,我只是一个小学语文教师。
”至今,“于永正”三个字似乎已经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符号,这个符号是简单、扎实的教学风格的象征,是细心、耐心的教学方法的象征,更是把孩子当成孩子、把语文当成人生之根的教学思想的象征。
在于老师从教50周年之际,本刊采访到他,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不简单的语文老师。
语文最有情李节(以下简称“李”)在庆祝您从教五十周年的研讨会上,您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您说:“教了五十年书把自己教成了孩子。
”为什么这么说?于永正(以下简称“于”):类似的话,李吉林老师也说过。
她自己说是“长大的儿童”,我还说过“要蹲下来看学生”的话。
这都是形象的说法。
意思是说,老师要有一颗童心,要与儿童相似。
比如说吧,为一年级的小朋友朗读《乌鸦喝水》,就不能用“大人腔”,无论是语气还是表情,都要活泼些、生动些,就像当年孙敬修老师给小朋友讲故事一样。
如果适当加些手势之类的体态语,小朋友会更喜欢,更容易进入文本。
五十年前我这样读,五十年后还这样读,而且比年轻时读得更认真、更生动。
观于永正的课有感
观于永正的课堂有感10月23日这天,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应邀来到诸城市西郊小学,参加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程教学研讨活动. 于老师为我们全市的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上了两堂精彩的语文课,8:10会议正式开始。
“于老师来了,大师来了”,全场掌声雷动。
头发花白的于老师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主席台。
看着于老师,我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一个想法:于老师就是小学语文的符号。
开幕式简短而精致,几位领导高度概括了于老师的教学生涯。
就于老师的教学风格、教育教学思想作了精彩的点评,并给予了高度的赞誉。
活动伊始,先由西郊小学的杜芳老师进行了课例示范,题目是《红领巾真好》;接着由诸城市府前街小学的李海梅老师进行了《称赞》一文的授课。
课堂上亮点众多,精彩不断。
接下来还进行了一个隆重的拜师仪式,李伟、季永梅、李海梅三位美女教师正式拜于永正老师为师,于老师第二次登台,与新收的三位弟子对话幽默、风趣,不愧为语文艺术的大师。
三位教师都热情的拥抱了于老师。
上午10:00于老师正式开课,课例的题目是小学二年级的《一株紫丁香》,长达8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于老师围绕“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这一主题展开教学。
在这节课上,我学到了许多东西。
首先是于老师的精神,73岁高龄仍然和学生、课堂、语文在一起,令人敬佩。
其次是语文课就应该学语言、用语言,通过识字、写字、读书等方式体现。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于老师的课求真、务实,简单的课件,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朴实无华,生动有趣。
当于老师讲到“踮起脚尖”时,“起”字应读轻声,全班同学无一读对,于老师亲切的拍着学生的肩膀,趴在学生的耳边,一遍又一遍耐心的指导,更是饱含深情地进行了范读。
那样的耐心,那样的慈祥,请恕我无法用言语描述。
虽然我有时也强调朗读时的轻声,但没落实到这么的细致,这一点我要学习于老师严谨认真地教学态度。
于老师还非常注重“写”的训练,一笔一画,起笔落笔都讲求规范,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
虽然只有短短的两节课,但我相信他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影响重大。
听特级教师于永正作文课心得体会
听特级教师于永正作文课心得体会近日学校组织了一次特级教师于永正课堂教学观摩课,我有幸听了于永正老师的一节作文课,他这次做课的题目是《关注小事,把小事写大,关注细节,把细节写细》。
这节作文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是我受益匪浅。
上课伊始,于老师做了精彩的自我介绍,一下子拉近了和学生们之间的距离,从而使他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接着出示作文题目《老师》,于老师幽默的说道:看到这个作文题目你们可能认为没什么新意,感觉是老掉牙的题目,可同学们一定要知道:“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是绝妙词。
”只要做有心人,看似平常的夕阳芳草都能赋之以新意。
”紧接着于老师出示了两个片段,于老师首先让学生读片断,然后说出片断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最后总结出:素材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关注小事,把小事写大,关注细节,把细节写细。
后来于老师让学生练习写作。
在写作过程中于老师首先让学生根据情境进行写作,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让同学自己读自己的作文,发现不好的地方及时改正,最后于老师指名同学上讲台读作文,并给予指导,最后给学生打分100,150等。
于老师最后做总结,万事皆下物,只要敢于发现,就可以去写通过看于老师的作文课,我们可以发现:于老师的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我们学习:1.关注小事,关注细节。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的实质,也并非一日学成,是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我们要甘于平淡,认真做好,做细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注重细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
细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魅力就如同我们所说的“于细微处见精神”一样。
2.关注学生的作文的修改。
从与老师的课堂中我们可以看出,于老师特别注意学生自己对作文的修改。
他让孩子们写完作文之后要把自己的作文读三遍,边读边改。
陶行知曾经说过,好作文都是读出来的,改出来的。
3.模拟场景,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从课堂中我们发现于老师为我们模拟了两个场景,一个是“墨”字“武'写错,为同学纠正错误的场景,一个是同学不注意写字姿势老师给予提醒的场景.通过模拟场景,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写作练习。
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40年,学生想学好语文,牢记五个“重”
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40年,学生想学好语文,牢记五个“重”于永正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已经超过了40多年,自从在师范毕业之后,他一直冲在教育的第一线,对于课堂实践讲课,有着极为丰富的经验以及心得;并且总结出关于教育的五“重”学习法,而这对于很多教师的教学风格,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出生在莱阳的于永正,有着与同龄人不同的丰富童年生活。
当时虽然经济水平不高,导致物资十分匮乏,但是对于永正来说,却却不十分难熬,因为他除了每天学习之外,还会跟着当地的张敬斋老师学习京剧,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越多,越让于永正坚定想要从事教育工作,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从师范毕业后,于永正直接来到了搬运小学,在这里他正式成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
在教学的过程中,于永正不仅重视孩子的考试成绩,更加重视对孩子的情趣培养,也就是五重中的“重情趣”。
上课与唱歌、诗词、古文化结合,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本上的知识,而不是被简单粗暴的被灌输解题方法。
“重情趣”的经验,也取决于于永正的幼年成长环境,他一边学习京剧,一边了解传统文化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才是让他能够一直保持学习热情的关键。
“重感悟”是于永正在教学过程中的另一特点,在他看来学习不仅需要“吸取”,更需要“沉淀”。
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足以证明在学习之后,学会思考、沉淀,才能真正的领会到其中的真义,学习贵在“稳扎稳打”,而不是一时速成的成绩。
在于永正看来,只有在学习中“重积累”,才能更好的弥补短板,提高语文成绩。
尤其对于语文这种科目来说,平时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会是一个小知识点,而且能够将语文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反而更能掌握好相关知识。
于永正认为,每学到一个新知识点,其实就是旧知识点的迁移,所以“重迁移”在日常学习中,也尤为重要。
每进到一个新学期,总有学生会出现知识断节、成绩下滑的问题,而这些都是因为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连接发生了问题,而扎实掌握旧知识,学会用旧知识理解新知识,并且理解其中的演变,也是快速学新知识的关键。
读《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阅读教学卷》有感
读《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阅读教学卷》有感于永正:他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是教育部“跨世纪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他说,自己教的不是语文,而是孩子;他说,自己刚悟明白怎么当老师却已经老了;他说,自己至今还像孩子般好奇、贪玩。
他说,“教了半辈子的书,50多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
他说:要善良,善待学生,把学生当作朋友;要有责任心,严而不厉;要爱读书,爱写作,如能善读善作,必定能成为会教语文的教师。
最近读他的书,感觉好像他还活着一样,留下的作品字字珠玑,让人回味无尽,触动心弦,更觉珍惜。
做老师,如他那般善良那般爱,真好!每堂课,他那简单朴实的开头,没有什么过多的花哨迂回:今天,我们学习XX课,课文预习了吗?会读了吗?读熟了吗?看似简简单单,但是他关注一件事:预习。
我觉得我也有关注学生的预习,会专门上怎样预习的课,教学生按步骤预习,但是我忽略了一件事,检查预习的效果。
每次都是走马观花的看一眼就算过去了。
于老师呢,他这样问,《珍珠鸟》:你预习的时候,做了一些什么事?课文分为几小节?第14课最后的标点符号念什么?《番茄太阳》他出示一个字:脸颊的颊,这个字谁来读?这个颊在课文里和一个什么字组成一个什么词?面颊。
面颊在哪一句话里?快速的浏览。
《第一次抱母亲》通过预习,你有哪些收获?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这些方法其实就是在检查课文的预习情况。
他的眼中有学生。
在课堂上,他与学生的谈话,总是三言两语就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他蹲下身子,平和的态度,让学生倍感亲切。
《圆明园的毁灭》于老师不时握握学生的手,摸摸学生的头,不时以欣赏激励式的语言评价学生,如:你真会提问题!我发现这位同学的表情非常好,非常自豪,请你来读,表情要像刚才一样!我感受到你的拳拳赤子之心!碰到学生胆小或者朗读发音不完美的时候,他非常有耐心,给予期待性的评价,一个学生读到“流连其间,仿佛置身的幻想的境界里“时有些结巴,老师范读了一次,他还是没有读好,老师说:你再读一遍,不要着急,如果第三遍读不好,还有第四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近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全国资深教育家斯霞老师终生倡导和实践爱的教育,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的爱。
于永正是斯霞老师的崇拜者,他始终秉持着这种爱,在30多年的小学教育生涯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以教为荣,以教为乐。
按于老师的学识才华,本可以另谋高就,但他安贫乐道,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无怨无悔!于永正老师了解儿童,理解儿童,信任儿童。
他常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
他和孩子们同唱、同跳、……同乐、同悲,有感情的交流,有心灵的沟通,有动作的默契。
他能敏锐地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懂得用最美的语言去激励学生。
当教师难,当小学老师更难,难就难在一个“小”字上。
因为孩子“小”,很稚嫩,需要细心呵护;因为“小”,易受熏陶感染,要尽可能给予正面、积极的影响。
于老师50多岁了,依然童心未泯。
在课堂上,有时“装猫扮狗”,逗孩子在乐中学;在课外,引孩子玩,让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去感受人生,在感受别人的爱的过程中,学会爱人。
于永正老师懂得宽容。
他说:“花朵是色彩斑澜的,学生是五彩缤纷的。
”可见,学生不可能齐步走,教育不应搞“一刀切”。
有人说,爱是一种能宽容别人的感情。
宽容是一种美德。
教师的宽容,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教学生懂得怎样做人。
于老师说:“发脾气很容易,忍耐却很难,虽然只需要几秒钟。
”爱,也是一种艺术。
于永正老师和学生也有许多磕磕碰碰,也曾有过苦恼和困惑。
正是对学生的爱,使他“吃一堑,长一智”,成为一名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
于老师娴熟地运用批评的艺术、表扬的艺术,懂得利用小纸条的魔力,或在作文本上画一只翘起大拇指的手……"老顽童"于永正"您在我的心目中,不但是一位好老师,而且是一位好的大朋友。
您亲切、和蔼。
我第一次上您的课时,就不怕您,一点也不怕。
我永生也不会忘记您这位思想活跃、开阔,性格活泼的大朋友。
"--这是一位叫张婕的学生毕业前写给于永正的信中的一段话。
多年来,几乎所有学生给他写的"评语"中都有"慈爱和蔼"这类字眼。
其实,初涉教坛的于永正曾经在学生们心目中是"打人"的"坏老师"。
1962年9月1日,第一天跨进徐州市搬运工人子弟学校三年级(2)班教室的于永正,上课之前就做了一件学生眼中的"坏事"--将两个打架的孩子拉出了教室。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罚站、用粉笔头砸……他几乎全靠这些手段才使班级秩序得以维持。
直到有一天,一个愣头孩子朝着他大喊:"老师打人!"就是这一句怒吼,把他从愤怒中点醒。
他开始反省自己:板着面孔说教学生,只能使自己和学生拉开距离。
孩子的眼睛是最清澈明亮的,用于永正的话说是"一面熟悉自己的镜子。
"他渐渐悟出一个道理:老师要蹲下来看学生,"蹲下来看学生,我们就能走进学生、体谅学生,就能和学生融为一体。
"从教四十多年后,当女儿即将走上神圣的教坛之际,于永正给女儿支了20招,招招都表达着同一个理念--"爱生"。
于永正对学生的爱,随着岁月的增长,已经一点一滴地渗透到了他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
"不知怎的,最近总喜欢将于老师和'老顽童'扯到一起。
"江苏省连云港开发区朱曹中心小学的李海老师,新近听了于老师的课后发自肺腑地感慨,他绘声绘色地讲起课堂上的于老师:不是吗?你看他在课堂上全无一点师道尊严的架子,十足一个大孩子:瞧,《狐假虎威》中,于老师成了那只"东张西望、半信半疑"的老虎,他气急败坏地喊道:"我也没到退休年龄,也没有犯错误,凭什么叫我下岗?"多有趣!而在《荷花》中,这位六十多岁的老头又翩翩起舞。
只晓得他京剧唱得好,谁料他还有这个本领?一到孩子们中间,他就和"老顽童"一样,全乱了套了。
可是,孩子们偏喜欢他这样把他们带入神奇的语文艺术殿堂。
"这样的课堂,不也正是我们一直在努力追求的课堂吗?"李海老师说。
这正是永葆童心的于永正。
他不仅深谙语文教学的真谛,还洞悉学生的心灵世界,对学生倾注了满腔的爱。
他了解儿童,研究儿童,与学生同唱、同跳、同喜、同悲,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是学生的好朋友。
"思考者"于永正请人吃饭主人却忘了,这个笑话的主人公就是于永正。
有一年,《小学语文教学》刊登了张庆等撰写的关于他的长篇报道,为了表达对他们的谢意,他定下宴请时间、地点,通知了张庆等人。
朋友们都兴奋地按时赴宴,可左等右等一直等到晚上8点。
于永正的家离酒店较远,当时家里没有电话,最后大家忍不住饿就先吃起来。
而于永正呢,此时却正在家里琢磨写一篇教学论文。
因有一个数据拿不准,9点过后,他来到教研主任家询问。
教研主任的夫人见到他后睁大了惊愕的眼睛:"你!今天晚上你不是请他的客吗?"健忘此类事情,在于永正身上经常发生,可让人纳闷的是,无论教哪一届学生,他都能在很短的时间记住全班每个学生的名字;一说起语文教学方面的事,他随口就能说出课文中的内容。
原来,他满脑袋天天都在琢磨语文课该怎么上。
为此,他的朋友张庆为他撰写了一幅对联。
上联:这也忘那也忘惟上课不忘,下联是:此亦长彼亦长数语文最长。
"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不少拜他为师的青年教师都曾问过他这样的问题。
他从来都不讲大道理,每次都这样回答:"我有四个习惯,一个爱好。
四个习惯一是读的习惯,天天的报纸必读,订的刊物必读,好书必读,读到出色处必记;二是看和听的习惯,天天晚上中心台的《新闻联播》必看,天天早上中心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首都报纸摘要》节目必听;三是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四是'操笔为文'的习惯。
一个爱好是唱京戏。
"这似乎文不对题的回答其实是在告诫每一个人:人是在思考中成熟的,教学也是在思考中日臻完善的。
"庖丁"于永正多年来,在许多语文老师都津津乐道于中心思想、段落层次这样烦琐的分析时,于永正的课堂却总是用活教材,在字词句段篇上精心构思,让学生饶有爱好地快乐学习。
三年级有一篇课文叫《水上飞机》,文中要求学生用"究竟"造句。
于永正讲到这个内容时,做了一番巧妙的教学设计--先让学生读书上的句子:"小海鸥想,货轮、客轮啥样的我都见过,就是没见过这种长翅膀的船,它决心去看个究竟。
"接着,他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想"看个究竟"的事。
学生们说完后,他又将"看"擦掉,先后换成"问"、"探",让学生再说说在生活中碰到的需要"问个究竟"、"探个究竟"的事。
学生的思维被渐渐激活了,发言活跃而出色。
接下来,于永正出示了这样一个句子:"这种东西究竟省不省油?"让学生体会"究竟"在这句话中的意思。
当学生知道了这里的"究竟"作"追问"、"追究"讲时,他再请学生仿照例子造句。
最后,他引导学生以"恐龙"或者"外星人"为话题,写一段话,用上两个"究竟",一个表示结果,一个表示追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短短的一节课,学生的听、说、读、写都得到了扎实的练习。
350多页的《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都是他经验的真实记录。
人们常用"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比喻技能上极高的境界。
有人说,将于永正比喻为语文教学的"庖丁",绝非言过其实。
"教科书"于永正有人问于永正:"你当了特级教师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他说:"最大的感受是觉得--我应该是一本写着一个大大的'人'字的教科书。
"在他看来,当学生用稚嫩的小手轻轻翻开语文书的第一页时,也就翻开了"老师"这本书的第一页。
所以,他总是要求自己一方面不断为自己写上新的内容,一方面不断修改过去已经写的那一部分。
讲《曼谷的小象》一课,之前他收集了大量的资料。
开场白就说,曼谷是一座终年百花盛开、景色迷人的城市。
它是世界上名字最长的城市,汉字译音全名是"共台甫马哈那坤奔他哇……"他憋足一口气念出40个字。
学生们咯咯地笑起来。
为了把这40个字念流畅,他课前不知练了多少遍。
多年后学生长大成人了,还经常回味着于老师的课堂,有的学生竟能再现他当年的表情、动作和语言。
可见,"老师"这本书,多点知识性、趣味性,学生读起来就会有味道。
但是,在于永正看来,一本书光有知识性还不够。
中国人更看重的是"道"。
所谓"文以载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每次班里大扫除,他都以"普通一兵"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劳动;发现学生的桌子下面有纸屑,他总是不声不响地走过去,弯腰捡起来。
他时刻从"学"和"身"这两个方面写好自己这本书。
他说:爱--是"老师"这本书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