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滁州的佛教兴衰与教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滁州的佛教兴衰
皇甫山人
三国时期,滁州境内尚无县以上建制,为吴地。吴主孙权佞信佛教,滁境始建佛教寺庙。清康熙《滁州志》载:滁人潘运皞(清顺治六年进士),于西山蚕寨寺(今南谯区施集镇丰山村境内)旁断石桥上见甃砖,上有“赤乌二年”字样。“赤乌”为孙权年号(公元238-251年)。来安白塔寺的白塔(因遭雷击,倒塌三层,仅存半个塔,后称半塔)建于“赤乌”元年。
到了唐代,佛教已在滁州逐步兴盛起来。州城内的兴寿院(后周显德年间易名龙兴寺)、开化寺(宋代易名乾明寺),常山岭(今常山乡)的闲林寺等寺院均建于这一时期。唐大历六年(771年),滁州刺史李幼卿命僧法琛在琅琊山建寺院。唐代宗李豫为其赐额“宝应寺”。寺院规模宏大,时为江北名寺。
宋代,滁州的佛教进入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宋太祖命滁州知州胡琉扩建宝应寺,并建御书阁,内藏“四朝御书”。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太宗赵炅为其赐额“开化禅寺”。僧慧觉,广照为该寺住持,前来参学寓席的僧尼多时达500人。这个时期,滁州兴建的寺院渐多,较著名的有黄山寺,白云庵,普贤庵,天同院,上陵寺,黄悦寺,龙蟠山寿圣寺和光孝寺等。北宋末年,宋徽宗佞信道教,排斥佛教。
政和七年(1117年)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令天下置神霄玉清万寿宫。是年,滁城光孝寺改为神霄玉清万寿宫,为道教所用。宣和三年(1121年)复为佛寺。
南宋时,国家时宁时乱,佛教也随之兴衰。建炎三年(1129年)滁州城内的龙兴寺,光孝寺和琅琊山的舍利塔,毁于战乱。嘉定年间(1208至1224年),城南15公里(今乌衣镇境内)建法华寺。南宋末年,金兵、元兵多次攻占滁州,又有一些寺庙被毁。
元代中叶,滁州佛教才稍有复苏。先后在城西北大柳树(今大柳镇)建观音庵,皇甫山建弥陀寺,沙河集西北建盈福寺等。这些寺庵均远离城镇,规模较小。元末战乱又起,琅琊山开化禅寺,黄悦寺等均遭毁坏,佛教复趋萧条。
明初,太祖朱元璋佞信佛教,滁州佛教也再次兴盛。洪武六年(1373年)重建琅琊山开化禅寺。明代中期,恢复、兴建寺庵逐渐增多,佛教在民间广泛传播。万历元年(1573年)南太仆寺卿陆光祖捐俸倡修龙兴寺,使之成为滁阳寺刹之冠。明末,民间信佛之风盛行。此时,僧人农禅并举,“乱石都成佛,穷僧半作农”。因僧尼教量增多,缺乏管理,非礼枉法之事亦有发生。
清代,滁州佛教寺院先后兴建有100多处,遍布城乡,且均有田产。佛教在滁民间广为传播,遇有祭祀、丧葬等活动,常请僧人做法事。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僧皓清见琅琊山
开化禅寺日久颓废,托钵奔走浙江,广东诸省,募化巨金,重建寺院,改名为开化律寺。传南山律宗,并开坛放戒,僧众云集,多时达800余众。
咸丰三年至咸丰八年间(1853-1858)。太平军多次攻克滁州,其间开化律寺,九莲峰庵等被毁。之后,龙兴寺、弥陀寺等均废圮不兴,滁州佛教凋蔽益甚。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4月,改滁州为滁县。此后,滁境佛教又有衰有兴。
自唐代以来,古滁州佛教先后流传过禅宗、净土宗、律宗等宗派。唐大历六年建的琅琊山宝应寺,即为禅宗道场。唐宋两代,禅宗在滁州最为兴盛。北宋初改额开化禅寺,住持僧慧觉、广照为南传禅宗临济宗第十一世传人,其广嗣多分布于江南,影响甚广。南宋时,滁州黄悦寺、延塘广福寺、光孝禅寺等一些规模较大的寺院,均先后改为禅宗道场。明代,虽然禅宗、净土宗派在滁州都有流传,但净土宗则广泛传于民间,影响较大。清嘉庆年间,重建琅琊山寺院。易名为开化律寺,僧皓清为南山正宗古林第八世,传南山律宗。自此,律宗在滁州盛极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