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浅谈对美学中的“丑”的认识

合集下载

美学原理叶朗丑的定义

美学原理叶朗丑的定义

美学原理叶朗丑的定义
叶朗是一位古希腊哲学家,他对美学和艺术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意见。

在他的著作《美学原理》中,他提出了一种关于丑的定义。

根据叶朗的观点,丑不是完全缺乏美的事物,而是有一种另类的美。

他认为,丑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它与美有着本质的差异,但同样可以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叶朗认为,丑具有戏剧性的特点,它通过突破美的标准和规则,打破人们对美的固有观念,引发争议和思考。

丑可以是外貌上的特征,也可以是行为或情绪上的表现,它经常与夸张、反常和怪异相联系。

然而,叶朗并没有给出丑的具体定义。

他认为,丑是一个主观的观念,因为每个人对丑的看法和感受可能不同。

它受到文化、时代和个人观念的影响。

因此,丑的定义是相对的,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标准。

总之,叶朗对丑有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他认为丑是艺术中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可以激发人们对美的思考和探索。

丑 美学含义

丑 美学含义

丑美学含义
"丑"是一个主观的审美评价,它在美学上指的是一种外貌、形态或表现上不符合普遍审美标准的特征或现象。

然而,美学上的"丑"并非绝对的,因为审美观点和标准在不同文化、时代和个人之间存在差异。

在美学领域,有一种观点认为"丑"并不是完全负面的,而是一种独特、非常规、挑战传统美感的表达方式。

它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激发思考和讨论,并在某些情况下产生独特的美感体验。

此外,美学上的"丑"也与对比效果相关。

有时,通过将"丑"元素与其他美感元素结合,可以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凸显美感并增强视觉或感知的冲击力。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审美观点的主观性和多样性,对于"丑"的定义和理解因人而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偏好和观点,所以对于"丑"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

美学中四种丑的类型

美学中四种丑的类型

美学中四种丑的类型
在美学中,丑的类型多种多样,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以下是对四种主要丑的类型进行扩写的详细描述:
1. 自然丑:这类丑主要源自自然界的各种不完美。

自然丑通常表现为自然灾害的破坏、环境的荒芜和不整洁、生物的缺陷和变异等。

这些现象往往是不可抗拒的,与自然界的和谐和平衡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们带来不安和不适。

2. 艺术丑:艺术作品中的丑,主要通过艺术家的创作手法来表现。

艺术家通过夸张、变形、讽刺等手法,将现实生活中的丑陋和缺陷呈现出来,以引起观众的反思和思考。

艺术丑通常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能够深刻地揭示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弱点。

3. 社会丑:社会丑主要指社会现象中的丑,比如不公平、不道德、腐败等。

这些现象往往涉及到人类社会的伦理和价值观,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社会丑的存在往往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和不和谐,引起人们的反思和行动。

4. 心理丑:这类丑主要源自人的内心世界,比如人的自私、贪婪、嫉妒等负面心理。

心理丑通常表现为人们内心的扭曲和畸形,这种丑陋往往比外在的丑更加可怕和难以治愈。

心理丑的存在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会对整个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总之,这四种丑的类型在美学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它们不仅揭示了美的对立面,也促使人们对美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理解和应对这些丑的类型,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美学

美学

丑的美学意义:①丑是美的对立面,从而能以丑衬美。

没有丑,就不可能有美,美是以人间丑为反衬的。

它和美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又相互转化。

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

一方面,一种新的进步都必须有另一事的亵渎,另一方面,阶级对立产生以来,人的恶劣情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

恶和丑是刺激人们前进的一种重要动力。

③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

④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心灵点化,转化成艺术中的美,即“化丑为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巨大的艺术力量。

什么是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答:`非实体性 审美对象不仅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且也不是精神性的实体,它只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审美对象就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观照和体验中;a开放性 即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

审美对象既是有限的、确定的,但又具有无限性和不确定性。

审美对象的无限性寄居在它的有限个体的存在中,审美对象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就根源于它那既与过去沟通又向未来开放的生产性的结构之中。

概述中国美育思想的基本历史线索。

答:中国古代的美育思想:①上古时期的美育思想是以乐感化。

孔子把乐视为安邦治国的重要措施,美育的目的是通过乐化达到天人和谐;②朱熹认为美育实现目标的过程,是“消融渣滓”的过程,以此实现天人和人际间的和谐,提升人格,完善人生;③李渔指出戏曲的情节、文词都应有益于道德教化,三美俱擅……中国现代的美育思想:①蔡元培率先引入“美学”一词,他强调了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感情,倡导“以美育代宗教”;②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位先驱者,他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有着独立存在的价值;③王国维则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

(物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1)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中国美学中丑的四种情况

中国美学中丑的四种情况

以上内容介绍了中国美学中丑的四种情况,分别是:
1. 丑中见美:指在丑的形态中,发现美的存在。

例如,丑石在中国美学中被视为有灵性的石头,具有独特的美感。

2. 对比效应:指通过对比,丑的形态反而显得更加鲜明、生动。

例如,通过将丑陋与美丽进行对比,使得美丽的价值更加突出。

3. 寓意象征:指丑的形态本身没有直接的美感,但是通过其所代表的意义,产生出美感。

例如,中国园林中的假山,虽然看起来丑陋,但是由于其所代表的山水意境,给人带来美感。

4. 反讽讽喻:指通过丑的形态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和反思。

例如,古代文人常用丑石、丑鸟等形象来讽刺权贵,表达自己的愤慨。

浅谈美学中审丑的思想与价值

浅谈美学中审丑的思想与价值

浅谈美学中审丑的思想与价值摘要:现在我们广泛的对于“丑”的定义,往往将它作为美的对立面。

不仅在人们的思想中如此,在艺术作品创作中也是这样的。

但现在我们观赏一些艺术作品中不但出现令人视觉不适的元素,借以衬托主体的优美,较为极端的作品也将这种“不适”作为表现的主题。

本文将与大家讨论在艺术创作中表现“美”是否为作品的唯一表达形式,“丑”的存在及其内在与价值。

关键词:丑学;美学;艺术;审美价值;一、丑与美丑陋的生活现象如何在艺术作品创作中带给人以美感呢?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提出与探讨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但几千年来人们仍然没有得出一个较为一致的看法,也仍然没有跳脱出当时讨论的范围。

丑及其丑学的独立突现是由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伴随着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兴起,“丑”在艺术中开始取代“美”而占据了主角的位置,赋予了作品独立的审美价值。

伴随着这股审美潮流,丑学便如此诞生了。

当我们大众在谈论到“丑”的存在价值时,仍脱离不了以丑衬美、以丑显美和化丑为美的观点,简而言之“丑”即为“美”的对立面;而从哲学的视角看,黑格尔的异化理论中对社会丑恶的批判和否定,传达了由西方现代化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多元化,才有了新兴艺术中“丑”的审美价值体现。

至此我们对于“丑”和“美”两者的界定处于两难的境地,其一要强调其在美学中的存在意义,使其成为与美学相对的丑学;其二又要揭示其的审美价值,由此可见丑学仍是美学的一部分,既要丑,又要美,最后对于“丑”的存在价值还是落脚在化丑为美上。

对此有不少人认为:“艺术中的美就是美,丑就是丑,美不可能是丑,丑也不可能是美。

‘美’与‘丑’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东西。

”为什么大众认为艺术中只有美而没有丑呢?我们首先要明白两点,一是艺术不等同于美;二是视觉上的丑与丑的借以传达的背后形象的文化价值并不等同。

二、丑的形成及展开纵观艺术发展的历程中,艺术早期从大众劳动中被分离出来。

在艺术的朴素理解中,历史的推进与人们使用工具并将其从粗糙打磨到光滑密不可分,艺术的发展从实用到后期产生艺术审美转变也伴随着这样的打磨。

浅谈丑的美感

浅谈丑的美感

从《孔乙己》一文中去浅谈课文中丑形象的美感——孔乙己作为美学范畴的丑,是人的自由受到窒息和排斥的表现,是对人类正直、善良、真诚、高尚等美好的否定。

在现实生活中,丑显现为负价值,但从艺术的角度看,现实中的丑可以转化为特殊形式的美。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形态各异的丑形象,他们却是成功的艺术成功的艺术表现,在审美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根据丑的本质,丑形象大致可以分为恶型、虚伪型、卑下型、乖谬型等,现从各种类型上分析其美学价值。

一、凶恶型上找愉悦从本质上说,恶是对人的自由的否定和戕害,是丑是的极限形态。

语文课文中许多丑形象是凶恶的代表。

《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鲁捉辖拳打镇关西》中的郑屠,《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包身工》中的带工老板,《药》中的康大叔等,都是穷凶极恶鱼肉百姓的手,双手沾满了无数善良的人的鲜血。

他外貌丑陋,“满脸横肉”,杀气腾腾。

课文中康大叔与华老栓在刑场上“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描写中,康大叔动作粗野蛮横,“抢”、“扯”,“裹”、“塞”、“抓”、“捏”等动作无不透露出他的霸道、凶残。

这是一个地道的地痞、流氓形象。

如此形象,何言美感。

英国美学家爱迪生说:“凡是小平常的的东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个乐趣,因为这种东西使心灵感到一种愉悦的惊奇,满足它的好奇心,使它得到它原来不曾有过的一种观念。

”“凶恶”、“蛮横”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新的小平常”品质的审美对象,它能满足人的好奇心,刺激人的想象,使人获得一种美的观念。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去洞察这类丑形象的凶恶本质,满足人的好奇心,即使学生对生活有更清醒的认识,也促使他们自觉地去维护善,同邪恶势力作斗争。

从而使学生获得了人性向善的美感。

二、虚伪型上识正直虚伪足对“真”的放弃,对自由的否定,虚伪的表现就是丑。

这类丑形象在课文中并不少见。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当他们认为于勒“发了财”时,便称于勒为“好心的”,并盼望他早早归来;当看到现实中的于勒是一个穷当蛋,他们就立刻改变态度,鄙夷地称为“家伙”,并骂他是“流氓”,像逃避瘟神一样逃避于勒。

美学——“丑”

美学——“丑”

从根本上说,“丑”是一个现代美学范畴,从古希腊一直到十九世纪,探讨美的本质和本体一直是美学研究的中心课题,在十九世纪中叶这一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丑越来越受到美学研究者的关注。

由于受到西方美学的影响,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刘东发表的《西方的丑学——伦感性的多元取向》开启了国内美学界关注“丑”的先河,随后,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美学中的“丑”这一领域。

截至目前国内美学界对“丑”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

当代学界普遍认为丑孕育并发展于近代,丑的产生于崇高有关:丑与优美、崇高、喜剧等一样都属于“感性学”范畴,人们长期认为“美学”概念将“感性学“狭隘化,以至于“丑”在美学中一直处于被拒绝或陪衬的地位;更进一步,“丑”在美学上长期被边缘化,这与西方美学背后源远流长的理性主义传统有关。

随着理性传统受到质疑,和反叛以及非理性主义精神的崛起,丑成为现代西方美学的核心范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现代西方美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的真善美相统一观念,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美学观。

真、善、美哉美学上相分离,现实中丑的、道德上恶的东西不仅广泛、招摇地进入美学,而且在美学上被认为是美的东西。

正视丑,审视丑,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与痛楚;或者在丑的世界里笑傲沉醉。

丑本身具有独立价值,现代西方美学以丑为美。

在西方美学史上“丑”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自十九世纪末叶“丑”上升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直至其极端形式“荒诞”的最终形成,颇受理论家的关注。

因此,对现代西方美学和艺术理论中有关“丑”的观点进行纵向梳理,清晰地展现这一概念流变发展的整个过程,努力做到系统、清晰地阐释西方现代美学中的“丑”这个概念,从总体上进行历史定位。

这对填补西方现代范畴美学中“丑”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有一定的价值,进而启迪人们如何正确地理解现代西方艺术文化中大量出现的丑现象。

现代西方美学中“丑”的概念嬗变丑概念早已存在,它与人类的审美活动是相伴相生的,然而在古典美学中,它仅仅是审美活动的一个组成因素,是作为美的陪衬、附庸、影子而存在的,美学家只有在论述喜剧、优美、悲剧、崇高等其他范畴时才附带提及到丑,丑在美学理论中并没有其自身的一席之地。

美学——“丑”

美学——“丑”

从根本上说,“丑”是一个现代美学范畴,从古希腊一直到十九世纪,探讨美的本质和本体一直是美学研究的中心课题,在十九世纪中叶这一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丑越来越受到美学研究者的关注。

由于受到西方美学的影响,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刘东发表的《西方的丑学——伦感性的多元取向》开启了国内美学界关注“丑”的先河,随后,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美学中的“丑”这一领域。

截至目前国内美学界对“丑”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

当代学界普遍认为丑孕育并发展于近代,丑的产生于崇高有关:丑与优美、崇高、喜剧等一样都属于“感性学”范畴,人们长期认为“美学”概念将“感性学“狭隘化,以至于“丑”在美学中一直处于被拒绝或陪衬的地位;更进一步,“丑”在美学上长期被边缘化,这与西方美学背后源远流长的理性主义传统有关。

随着理性传统受到质疑,和反叛以及非理性主义精神的崛起,丑成为现代西方美学的核心范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现代西方美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的真善美相统一观念,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美学观。

真、善、美哉美学上相分离,现实中丑的、道德上恶的东西不仅广泛、招摇地进入美学,而且在美学上被认为是美的东西。

正视丑,审视丑,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与痛楚;或者在丑的世界里笑傲沉醉。

丑本身具有独立价值,现代西方美学以丑为美。

在西方美学史上“丑”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自十九世纪末叶“丑”上升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直至其极端形式“荒诞”的最终形成,颇受理论家的关注。

因此,对现代西方美学和艺术理论中有关“丑”的观点进行纵向梳理,清晰地展现这一概念流变发展的整个过程,努力做到系统、清晰地阐释西方现代美学中的“丑”这个概念,从总体上进行历史定位。

这对填补西方现代范畴美学中“丑”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有一定的价值,进而启迪人们如何正确地理解现代西方艺术文化中大量出现的丑现象。

现代西方美学中“丑”的概念嬗变丑概念早已存在,它与人类的审美活动是相伴相生的,然而在古典美学中,它仅仅是审美活动的一个组成因素,是作为美的陪衬、附庸、影子而存在的,美学家只有在论述喜剧、优美、悲剧、崇高等其他范畴时才附带提及到丑,丑在美学理论中并没有其自身的一席之地。

关于丑的美学意义

关于丑的美学意义

关于丑的美学意义现实生活中,丑往往暗含着不健全、不正常、扭曲等与人类的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相悖的意义,因此会带来不快、焦虑的审美感受。

然而,丑一旦进入艺术作品中、成为审美的对象,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关于丑的美学意义我们说,美是实在的,可以用表现达到的美是我们大家都能认同的,这样的美是具有生命意义,宛如一片波光粼粼的湖泊被生物所占领一般,自由,活泼都是湖泊给它们的乐趣,并且一直影响作品的品质和审美对象的品质。

我们现在以丑的形式判别文艺作品,是显的格外不一样。

以至于没有任何一个湖泊能胜任这样的形式。

从中世纪的画派中诞生的丑文化,我们已经被承受文化的压力,这样压力来源于对美的判断和对美的创作。

下面我们来具体说一下。

丑的美学的几个表现。

于前苏联的美学家相比,以及近代一些美学家对照,发现我们的不足地方是缺少大胆的想象,坚实的论证。

1. 第一,丑的现实表现是实在的,可以说是广泛的表现。

论据是时尚文化,艺术,文学等艺术形态有不同反响的借鉴,并且创作了不同艺术内容。

以绘画为例,中青年的艺人,他们的作品以一种对比的形式,表现现实的残酷和一些动荡的元素,或者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内心思想。

它以生存和生活为主题的变化,突出了各类的形态变化。

有时候,这么丑文化的美是对比的美,但却不能说美是对比的,才诞生丑。

我们只能承认丑是根据需要和对比产生的。

2. 其次,丑的社会性是有辩论的色彩性,有美学的根基作为前车,它显然觉得这种是一直存在,伴随着生存。

我这里主要强调了人的因素。

因为丑必须是审美的过程,所以人这个主题是完善的,不管是那个人,他都有对丑的认识,对美的辨别。

我们生活里没有丑的事物,也绝对没有漂亮的眼睛。

因为我们认为,个性是存在的,普遍的,感觉也是一样,所以。

审美的主题如果是事物,那么我们对美就有绝对的认识。

如果我们去认识一个概念,我们将永远是用平静的心态面对。

这样一个事实告诉我们,如果你没有了眼睛,等于你失去了美丽的天空。

其实,你仔细想想,如果你有了眼睛,你就能见到美丽的天空吗?个性的事实永远不比它本身漂亮。

(美学)丑

(美学)丑

丑,作为文艺美学的重要范畴,往往不被研究者予以足够重视,在众多的美学研究文章中,即使有所涉猎,也大多作为“陪衬”顺便提及,丑与审丑成为美学主流研究中“被冷落的角落”。

本文力图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观、历史观和辩证观的角度,以中西方文艺美学比较为横线,以现代文学艺术作品为对象,从审美的角度,概述了现代文学艺术特点中丑与荒诞的关系,揭示了现代文学艺术发展的基本特点。

和荒诞成为西方现代文学的表现主流有其哲学和社会的现实基础.同样地,丑和荒诞对现今的汉语诗歌的审美形态的影响也显而易见的。

但感觉上,由于现代诗歌在汉语教育和文化上的在某种程度上的被漠视,使得现代汉语诗歌只能作为业余爱好者的兴趣。

一些专业的作家也作只能作政治的附庸而顾不上深入的理论思考和研究。

使得诗歌爱好者只能疲于模仿一些译著的西方现代诗歌创作。

基本上不能作系统的客观的理性认识和反思。

结果是一些天分较好的诗人也只是进行探索性的实验创作。

(我这样说,大概不至于令御用的文人反感,若是如此,他们当有与良知相匹配的作品面世。

好让他们与作家和诗人为名不至给子孙后代蒙昧无知)。

但是,文学艺术始终如一地是时代的反映和预言。

是有时代敏感神经的时代良知对自己和同类的叩问和反思。

从历史性的角度看,既有对文化的继承又有时代哲学的烙印。

更重要的是,有对人类自身自由境界本质的逻辑推理和预告。

丑和荒诞之所以成为西方文艺审美理论中的审美形态,其社会基础自然和人们对人的神性存在和理性存在的反叛中的极端化趋向。

也就是在摆脱宗教桎梏的人本主义上极端化。

过而不及,要么左要么右。

缺乏的正是中国哲学的中和思想。

人的个性自由的同时,损人利己的丑恶现实破坏了人类共有的和谐。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物质财富空前未有地丰富和发展,人的物欲高度膨胀。

迫使人性被物质异化和扭曲。

文学在对现实的思考和反映就体现在文学艺术中。

其主要特征就是文艺上的丑和荒诞不经的审美形态。

现代中国正是基于百年战乱痛苦中得到暂时休养生息的中华民族。

以美学原理鉴赏艺术作品中的“丑”

以美学原理鉴赏艺术作品中的“丑”

以美学原理鉴赏艺术作品中的“丑”在艺术创作中,“丑陋”是重要的描写对象。

病态的、畸形的、贫弱的、卑劣的、不和谐的等各种各样的丑,都进入到作家、艺术家的视野之中。

照理,丑的东西只能使人厌恶,何以某些丑的人和物进入艺术作品,反倒给人们带来美感呢?其中极为重要的因素是:丑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比美更能揭示内在的真实,从而更能激发人们深刻的审美快感;而且,对丑的揭露、谴责和批判,是令人痛快的。

在艺术创造中,作家、艺术家的审美理想是一道美的光亮,它可以刺穿表象,使其丑的本质显露而被征服。

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的眼前,常常栩栩如生地活跃着康大叔、葛朗台、别里科夫、奥楚蔑洛夫这类“人渣”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的脑海中常常会出现阿Q、杨二嫂、卫老婆子这些“病态的人”的音容笑貌的原因。

这些丑类,“在滑稽中的丑态是使人不快的;但是,我们这样明察,以至能够了解丑之为丑,那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崇高与滑稽》)再以诗歌为例,闻一多的《死水》是典型的以美写丑,而古典诗歌中把丑作为背景,用以衬托美的写法,更是屡见不鲜。

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沉舟”的死静来衬托“千帆”竞发的生动,以“病树”的病态来衬托“万木”争春的壮美。

生动因有死静共存而更加生动,壮美因有病态相伴而更加壮美。

这就是说,丑还是丑,但丑作为陪衬而成了美的条件,成了美的一个源泉。

这也就是作家、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把阴影掺入光明,把滑稽丑怪置于优美崇高之旁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艺术创作中,丑作为一种内容,离不开一定的艺术形式。

因此,我们还需从形式与内容关系的角度,来探讨审美所带来的快感。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总体上来讲,是作为一个丑恶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嘴甜心苦,两面三刀”,”脸上堆着笑,脚底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但曹雪芹却用一种美的方式去想象去表现,精心设计她的一言一行,完美地塑造了她的性格:先在第三回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所想,使她的身份、地位、外貎、性格初步展示在读者面前,以“美”为主,“美”中现“丑”;而后通过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大闹宁国府、逼死尤二姐、巧设调包计等情节,使她的丑恶和歹毒得到充分体现。

美学中关于“丑”的考点

美学中关于“丑”的考点

美学中关于“丑”的考点审美形态的类型主要有六种: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与荒诞。

丑和荒诞是在19世纪中叶以后才成为审美形态的。

丑——源于人类丑感的形成,是一种不和谐,以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揭示的是现实生活中非人性的一面,体现的是一种负面的生存实践,在这种否定性的审美呈现中,肯定正面的生存价值和审美意义。

西方的丑作为审美形态,表现了西方人的批判精神的张扬。

西方以荒诞为审美形态,则体现了西方人在丑面前的无奈。

1.丑的特点是什么?答:第一,由丑陋引起的情绪感受仍然是一种审美情感。

和现实的反感不同,体悟和观照。

第二,作为丑的审美形态,表现为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

艺术作品中的丑,更是以丑为美,发人深省,启迪人生。

2.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基本原因。

1、一般原因。

①在审美这种人生实践中,人能够相对全面而自由地占有自己的本质(审美活动本身必然地包含对于美的发现、欣赏、创造与对于丑的揭露、鞭挞和摈弃)。

②美在过程上,美不是作为物化形态的结果存在于现实世界中,而是在审美实践中不断地形成和发展的,离开了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中的任何一方,都无所谓美丑。

2、具体原因。

①审美活动、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都具有一定局限性,丑必然与美一起进入到审美实践中去。

②美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从存在论的角度看,一方面固然是与丑相异或相对的,但在特定意义上,丑也可以显现为一种人生境界。

③劳动作为人生实践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审美形态形成和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创造力和推动力。

④时至当今,西方哲学、美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有后起的哲学、美学都为丑冠冕堂皇地走进审美领域奠定了思想基础。

⑤艺术作为人类主要的审美实践方式、主要审美成果以及重要的审美对象,当今已变得面目全非,不仅在艺术创作中包含了大量对于丑的描绘和创造,而且呈现出了以丑代美的趋势,客观上为丑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奠定了现实基础。

审美范畴丑的理解

审美范畴丑的理解

审美范畴丑的理解
审美范畴中的"丑"是一个主观的、文化依赖的概念,它涉及到个体观感、文化传统、社会标准和艺术风格等因素。

以下是对审美范畴中"丑"的一些理解:
* 主观性:"丑"通常是一个主观的判断,因为每个人的审美观点和喜好都是独特的。

某人认为丑的东西可能在另一个人眼中是美的,反之亦然。

* 文化因素:不同文化对"丑"的定义和接受程度有所不同。

某些文化可能将某些特征或形式视为美,而在其他文化中可能被视为丑。

文化背景、价值观和传统都会影响人们对"丑"的看法。

* 社会标准:社会的审美标准也会对"丑"的认知产生影响。

社会中的时尚、美容标准和艺术潮流等都能够塑造人们对"丑"的看法。

* 艺术:在艺术领域中,"丑"有时被用作表达、挑战传统或突破常规的手段。

一些艺术作品可能通过展示"丑"来引起观众的注意或启发思考。

* 相对性:"丑"是相对的。

在某个特定的背景或对比下,本来可能被认为"丑"的东西可能变得有趣或引人注目。

总体来说,"丑"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其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观者的背景和文化影响。

因此,对"丑"的理解是一个主观而相对的过程。

1。

美学上长相丑的概念

美学上长相丑的概念

美学上长相丑的概念美学上长相丑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因为美学是一个与个人审美观点相关的领域。

每个人对于美的感知是不同的,因此对于长相的评判也是因人而异的。

然而,在社会文化背景和心理认知的影响下,也存在一些普遍接受的美学标准,这些标准会影响我们对于长相的评判。

美学上长相丑的概念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包括对称性、特征比例、肤色、气质和社会认同等。

首先,对称性是一个美学上长相的一个重要标准。

人们普遍认为,具有对称面孔的人更容易被认为是美丽的。

这是因为对称面孔表现出了一种和谐感,人们喜欢这种对称性所带来的秩序感。

相反,长相不对称的人容易被认为是长相丑的。

其次,特征比例也是评判长相美丑的一个重要指标。

面部各个特征如眼睛、鼻子、嘴巴等之间的比例是否协调,以及相对于整个面部的比例是否合理,都会影响人们对于长相的评价。

特征比例不协调或过于突出的人容易被认为是长相丑的。

肤色也是美学上评判长相的一个方面。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肤色的定义会有所不同。

然而,在大多数社会中,白皙的肤色被认为是美的象征,与健康和清洁相联系。

相反,黯淡或不均匀的肤色容易被认为是长相丑的。

此外,个体的气质也会对于美学上长相的评判产生影响。

一个自信、友善和开朗的人往往会被认为是美丽的。

这是因为气质反映了个体内在的美和与他人的互动方式。

相反,一个冷漠、固执或自大的人容易被认为是长相丑的。

最后,社会认同也会对于对长相的评判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中传统的、主流的美学标准会成为人们评判长相的参照依据。

这些标准常常是由广告、影视作品和模特等传媒塑造的。

因此,人们往往对于符合这些标准的长相有较高的评价。

相反,不符合传统美学标准的长相容易被认为是长相丑的。

需要注意的是,美学上长相丑的定义是多元化的,因为个人的审美观点、文化背景和社会因素等都会影响我们对于长相的评判。

美学上的长相丑只是一个符合主流美学标准的定义,并不意味着它是客观的或普遍适用的。

因此,对于长相的评判应该尊重个体差异,并且更加注重内在的品质和美德。

美学丑的名词解释

美学丑的名词解释

美学丑的名词解释美学是研究美的学问,借助哲学和艺术理论,探讨了美的本质、美的特征以及美的感受与表达。

然而,美学所涉及的美并非只限于纯粹的美好和令人愉悦的事物,它也包含了丑陋和不安的存在。

尽管对美的探索常常让人陶醉和赞叹,但对丑的思考同样重要且值得探究。

本文将尝试在不涉及政治的前提下,对美学中的丑进行一定深度的解释和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丑陋并非简单的“不美”。

美和丑所带来的感受并不互斥,它们常常相辅相成。

丑并不一定使人感到不愉悦,它能引发我们不同寻常的情感反应和思考。

由此可见,丑是美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存在和探讨有助于深化我们对美的认知。

在艺术领域中,丑常常通过表现形式对观者产生深刻的影响。

许多艺术家通过丑陋的形象、描绘丑恶的场景以及表达负面情绪来传达其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19世纪法国画家达芬卡罗用其惊悚丑陋的画作《怪物之催》表达了对战争的谴责与痛苦;佛兰德斯画派的名作《三个丑陋的老女人》更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夸张和变形来揭示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不公。

这些作品中的丑陋形象使观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思考,引发对人类本质和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

除了艺术,日常生活中的丑陋亦不可忽视。

世界上到处都存在着丑陋的事物,无论是可能看似普通的建筑物、照片中的人物,还是一些道德和社会价值观上的问题。

对丑的观察和思考,有助于我们审视现实世界中的不完美,并通过反思和改进来追求更加美好的社会。

例如,对丑陋的环境污染进行深入思考,我们可以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

此外,在美学中,丑陋也与审美主体的个体差异密切相关。

每个人对于丑的认知、感受和理解都是主观的,因此在不同的文化和个体中,丑的定义和界定也不尽相同。

这种个体差异能够为美学研究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多元的思考角度。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对于丑的认知,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多样性,并在这种多视角的基础上深化对美和丑的认识。

要注意的是,讨论丑不意味着赋予丑化的权利和合理化丑恶行为。

丑在美学中的意义

丑在美学中的意义

丑在美学中的意义摘要:一、引言:丑的美学意义二、丑的定义与分类1.自然丑2.艺术丑3.社会丑三、丑的价值体现1.对比美2.引发思考3.丰富审美多样性四、丑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1.文学2.绘画3.戏剧4.电影五、结论:丑的美学意义及其重要性正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丑这个词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令人不悦、反感的事物。

然而,在美学领域,丑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

美学作为研究美与丑的学科,不仅关注美,也关注丑。

那么,丑在美学中究竟有何意义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丑的定义和分类。

丑可以分为自然丑、艺术丑和社会丑。

自然丑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令人不悦的现象,如地震、火山爆发等;艺术丑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出的丑陋形象,如毕加索的画作《哭泣的女人》等;社会丑则是指社会现象中的丑恶行为,如贪污、腐败等。

其次,丑在美学中具有价值体现。

首先,丑与美形成鲜明对比,使得美更加突出。

没有丑的存在,美就失去了参照物,无法显现出其独特价值。

其次,丑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

正如哲学家黑格尔所说:“丑是美的反面,是思考的开始。

”通过对丑的审视,人们可以对美有更深入的理解。

最后,丑丰富了审美的多样性。

审美不仅仅局限于美丽的事物,丑也为人们提供了另一种审美体验,使得审美领域更加丰富多彩。

在艺术创作中,丑被广泛应用。

无论是文学、绘画、戏剧还是电影,艺术家们都善于运用丑来突显主题、表达情感。

例如,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通过丑陋的外表来反映内心的复杂与矛盾;绘画作品中,丑陋的线条和色彩组合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戏剧和电影中,丑角的出现往往带来欢声笑语,同时也寓意着社会现象的讽刺。

总之,丑在美学中的意义不容忽视。

它与美相互依存,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充满哲学思考的审美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人们对丑的理解和欣赏,有助于提升审美品位,丰富人生体验。

美学之丑:历史呈现和理论定位(二)

美学之丑:历史呈现和理论定位(二)

美学之丑:历史呈现和理论定位(二)二,丑:在美学理论结构中的位置丑是与美同时产生出来的,更进一步讲,则是在美学的整体结构中被定义的。

美学理论从古到今,先后或交织地呈现了三种体系:一是以美与丑为基本结构的二元体系,二是以美感、悲感、喜感为基本结构的三元体系。

三是美、悲、喜三类不断发生互变置换的复杂结构体系。

先看以美与丑为基本结构的二元体系。

美丑二元,其实内含着三元。

美之为美和丑之为丑,都是在与正常相对而言,美是超过正常而达到了理想形象,丑是未达正常而呈为缺陷畸形。

理想有各种类型,在中国有阳刚之美(壮美)和阴柔之美(优美),在西方有伟大与秀美,在印度有崇高(壮丽)与艳丽(甜蜜)。

缺陷也有各种类型,有未达正常显出缺陷的畸丑,有对正常中的某些因素作了夸张变异的怪象,有对正常元素作不伦不类的组合的滑稽。

美丑二分,一般是在一个正常的社会环境中的美学分类,在美丑二分之中,美与丑都有一个核心,作为美的极致,即让美达到整个文化最精致和最理想,这就是——典雅,壮美中有典雅,优美中也有典雅,因此,在美中优美、优美、典雅形成了一种三角互动的结构。

如果说,美是让人生爱(极好看极好听极好闻),丑则让人生厌(不愿看不愿听不愿闻),而美学之为美学,却正是要让人去细赏,丑向审美的转化,就是要让丑生出文化和美学的意义出来,因此,丑的极致是滑稽。

当丑转为滑稽之时,丑就成了让人快乐高兴的对象,因此,中国戏曲里的丑角,其模式化的定位就是呈现滑稽,美学上把面对丑而产生的快乐称为喜,因此,西方以丑为主角的戏剧称为喜剧。

这里,可以看到美与丑的差异,美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艺术中,都是令人爱的,而丑,在生活中是令人厌的(不想看的),在艺术中是令人喜的(极想看的)。

为了让丑成为美学,本质上就是让丑成为喜的对象,因此,从美学上讲,美的真正本质是美感,你感受到了美(有了美感),对象就成为美,同样,你感受到了喜(有了喜感),丑就成为喜。

因此,美学成为“学”,其正式的名称是aesthetics(感受学),它包括美感(sense of besuty)和喜感(sense of laugh)。

美学四讲中关于美与丑的理解

美学四讲中关于美与丑的理解

美学四讲中关于美与丑的理解我感觉有两个意境范畴,一个是中国艺术的意境范畴,一个是美学意境范畴。

也有两个意象范畴,一个是中国艺术的意象范畴,一个是美学的意象的范畴。

这两对范畴都是有着密切的联络的。

先看中国艺术范畴中的意境和意象。

虚实结合是对意境的基本规定,比如,宗白华先生就说过“虚实为意境的底相”,“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

”情景交融是对意象的基本规定,这个有许多论述,这里就不说了。

我们说意境也是一种意象。

所以对意境的全面的规定几句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

从概括得范围来看,意象的外延要大于意境,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

这就是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反比关系从概括得范围来看,意象是个比意境要高一个层次的范畴。

我们说中国艺术是讲究虚实结合的,但并不说中国所有的艺术都是虚实结合的,但我们仍可以说虚实结合是中国艺术的特点,是不是呢。

这是中国艺术作为一个集合概念的特征。

我们可以说?这个与西方艺术相比较而已的。

只有那些创造了意境的中国艺术,才是具有虚实相生的特点。

那个意境与意象的区别在哪呢?就是所谓的“境生于象外”,是一种趋向于无限的“象”,就是要在意象之外还要加上无即“虚空”,要“虚实结合”虚实结合才是“气”,有无结合才是“道”,这样的意象才是“气韵生动”,才是意境。

其实,不但中国艺术是有意境的,外国的艺术也是有意境的,我们说外国艺术就没有体现虚实结合的特点的么,进而使气韵生动的么?一定是有的,只不过我们说不是特点而已。

这就成为了一个基础,所以我们可以将中国艺术的意境和意象的范畴提炼为美学的范畴。

作为美学范畴的意境和意象,和作为中国艺术范畴的意境和意象,是密切相连的,在基本的界定上,有着很大程度的一致性。

但也是有区别的。

作为美的本体和本质的意象和意境一定是作为中国艺术的本体和本质的意象和意境有着更高层次的概括,那么在内涵上是一定会有差别的。

意象,情景交融(对此是有深入的解释的,不能简单的理解)就是广义的美的概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美学中的“丑”的认识
摘要:从本质上说,丑存在于美学中美的对立面。

美的主体追求是和谐感、愉悦感,最典型的便是古典美的追求,而丑的主体追求是不和谐,反和谐,追求的是痛感。

丑这个概念的发展一直都是伴随着美学史的发展。

丑作为一个单独的领域在美学中存在,是一种反叛,一种人类心理的自我救赎,它是对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忠实反映,它是严肃的生活态度,且富有思想性,也具有深度与广度。

关键词:美学艺术创作崇高
一、什么是丑
丑是作为美的对立面而存在的,主体追求和谐感、舒适感的是美,就像古典美的追求。

古典美学追求形式上的比例适中,追求色彩搭配的协调,追求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融,这些都是对美中和谐美的追求,即使是崇高的追求,也是由痛感转化为快感,最终投入美的怀抱。

反之主体追求不和谐,反和谐,追求的是痛感的那就是我们所说的丑。

从客观上说,未按文化规定的正常形象呈现的感性形象,就是丑。

从主体上说,一个不完善的感性形象从文化规定的标准来说就产生丑感。

从创作的角度说,没有实现或达到自己理想创作意图的文化物品或艺术品,这些物品和作品就是丑。

从这些方面来看,其一,丑是对于正常的负方面偏离;其二,丑的偏离是无奈的结果。

丑不仅在美学中体现建构,也在文化中体现和构成,不仅仅在与正常、美、的联系之中获得自己定义,还和美一起,与真与假、善与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丑在审美中的发展
丑这个概念的发展一直都是与美学史同时发展的。

之前,丑都是被大家所排斥的。

当人与自然、与社会秩序开始确立关系时,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人们的审美理想宁静而又单纯,却又形式丰富变化多样,多样性开始慢慢被古人要求统一协调,要求在多样性中寻求统一性,强调矛盾双方互相渗透、妥协。

然而,丑却是客观地存在着的。

丑在美学家的眼里,被作为一个被审视的对象,等待它的命运是如何被改变,化丑为美,这就是最初状态的丑,而这仅存的丑的形态也仅仅是一些形式丑。

丑经创作转变为艺术美。

莱辛在17世纪第一个明确提出了丑的处理原则,鲍桑蔡称赞他预告了一个新时代的黎明,而新时代之门正是被丑撞开的。

古代的艺术绝大部分都是造型艺术,遵循最高法则是美。

但是近代艺术中丑可以加入,开始描写加入丑的元素和对象,而且开始可以对艺术的创作形式和元素做不和谐的处理。

这种丑的处理原则正是形式丑向内容丑发展的轨迹。

正是因为丑对于艺术创作的巨大影响,让人们开始重新认识丑的艺术,所以丑开始取得在艺术中的相对地位,并能够广泛被关注。

哈特曼认为:愈是否定古典美,愈是接近崇高,丑的因素也就愈大。

三、丑与崇高
崇高的产生正是因为丑的介入。

崇高的出现是美丑对立复杂关系的结果。

由于丑开始在近代美学中介入,丑与美开始形成了新的对立关系,开始出现了对古典美的否定和崇高。

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新时代,稳定的社会形式与结构开始被时代改变瓦解,人们审美的理想也开始不断变化,产生新的审美需求,丑与美的对立就是近代的审美趋势。

此时,近代审美都
是通过强烈对立、对比的思维方式展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丑与崇高是统一的,丑不但打破了美的单纯性,引入了崇高,而且它最初的表现也多与崇高相配合。

崇高和丑的关系从古代就开始存在了,只是在那时它们都统一在美的原则下,壮美是崇高的情感外现,丑的作用则通常只是陪衬。

也可以说丑是对立的崇高极尽裂变之时,把对立推向极端的产物。

四、如何运用丑的艺术
美是一种超越我们理想形象的概念,丑却是一种不同于规范的畸形形象。

我们总是会有一个正常的标准和规范来确立判断的界限,美与丑随之产生出来。

从整个历史的发展来看,具体的正常、美、丑不断地被建构起来,又不断地被解构消逝。

艺术创作的特性决定了在艺术创作中丑能转变为艺术审美中的美。

艺术家能够看到丑的本质和它独特的审美意义,将丑通过不同的形式真实的展现,就体现了合规律性的真同时,进入到艺术殿堂中的丑渗透着艺术家否定性的评价,便从反面肯定了美,又体现了合目的性的善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让丑在艺术上审美价值和独特的艺术形象被展现。

因此,丑进入艺术意境,就会蕴含丑本身所无法包含的审美意义。

丑用其艺术性的存在来对比原来的美,能够创造出强烈的美感,并且极其容易让我们的心灵震撼。

丑是美学的一个独立领域,通过对美学中丑的认识,我们才能将其更好地运用在生活、艺术创作中,才能发挥出丑的真正作用。

参考文献:
[2]聂世忠.《艺术教育应加强审丑荒诞教育》.美术观察,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