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余弦定理》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正、余弦定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对象
授课对象系安徽省亳州市亳州一中南校学生,属中上等学习水平,并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教材分析
所讲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北师大版)第2章的正(余)弦定理,对于这两个定理的推导,书上是用向量法进行证明,并且把正弦定理设在余弦定理之前。教材之所以这样安排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根据初中解直角三角形的经验,学生更容易发现正弦定理,如不用高中知识,学生
发现余弦定理则较难。
2.正弦定理与余弦动力都刻画了三角形边角间的度量规律,但正弦定理反映的边与其
对角的正弦值成正比的规律,比余弦定理简单,有时可以用角的正弦值替代对边。
美学价值更大、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解三角形的兴趣。
3.正弦定理与平面几何联系更紧密,讨论正弦定理可以用到较多几何知识,编排在前
便于承前启后。
4.用正弦定理证明余弦定理容易,而用余弦定理证明正弦定理则稍难。[1]
关于教材这样的安排自然有一定的道理,但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发现按照教材的思路来授课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正弦定理的导课环节,总显得不够自然。关于对教学内容的安排笔者的思路如下:
1.教材证明正弦定理是通过建立直角坐标系,并利用向量在坐标轴上的射影推导出正
弦定理,而证明余弦定理则直接通过向量平方。这个证明过程看起来很容易理解,但由于学生虽然学习了向量,但对向量的应用仍然显得很吃力。而通过向量引导学
生发现正弦定理时实在是有一定困难。给导课带来一定的难度。
2.若用传统的外接圆法或等积法学生明显更容易接受,但这样的话又无法体现新教材
把解三角形安排在向量之后的意图。正弦定理的本质是反映三角形边和角的等量关
系,而数学中能同时描绘长度和角度的量非向量莫属。所以用向量法证明明显更为
自然,这也充分体现了向量的工具性。
3.若用另外一种思路,先用传统方法证明再用向量证明,这样似乎既易于学生理解正
弦定理,又能让学生体会到向量的工具性。但这样亦显得画蛇添足,教学过程略显
曲折而牵强。
4.通过两堂课的教学经验,我发现在用向量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边角关系的过程中学
生其实更容易发现余弦定理。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我做
了大胆的尝试,不妨顺水推舟,先讲余弦定理,再讲正弦定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并能运用定理解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特殊三角形边角间数量关系的研究,发现正(余)弦定理,初步学会运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发现数学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利用数量积证明的过程中,体会向量工具在解三角形的度量问题中的作用,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三角函数、向量、三角形)。
四、教学重难点
本节的重点:正(余)弦定理的发现、证明及基本应用。
本节的难点:正弦定理的发现及证明过程。
五、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
师:我们初中学过解直角三角形,你能说出解题的依据
吗?
生:勾股定理、两锐角互余、正弦、余弦······
教师板书:
(1)边的关系:;
(2)角的关系:A+B=90○
(3)边与角的关系:
,, ,.[2]
师:除了直角三角形,我们还学过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统称为斜三角形,
你会解斜三角形吗?
生:沉默片刻,有人回答“作高啊!”
师:对,把斜三角形转化成直角三角形,这正是我们平时强调的“转化思想”,
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
生:被老师肯定,感到很喜悦。
师:但是,如果不作高,仅仅依赖于三角形的边和角能不能直接解斜三角形呢?
生:再次陷入沉默。
师:为什么我们没办法解斜三角形?斜三角形的边和角都有什么关系?
生:(1)边的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角的关系:内角和180度;
(3)边与角的关系:大边对大角;
师:对比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和斜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你发现了什么?
生:要解斜三角形必须找到边和角的等量关系!
2.探求问题
师:非常好,我们今天要探求的正是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但是我们必须借助一
样工具把边和角联系起来,什么工具能担此重任呢?
生:向量!
(因为必修四学过向量,并且当时也反复强调了向量的工具性,所以学生在此
想到向量并不困难)
师:对,我们前面已经认识到向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它是沟通代数和
几何的桥梁,今天我们以向量为工具,看一看向量在数学中是如何体现其工具
性的。
师:观察黑板上的三角形,我们能想到向量的那些知识?
生:向量的三角形法则、向量的加法、向量的减法······
师:好,大家看到三角形联想到向量的三角形法则,
不妨用向量的加法来表示。
A
B C
A
a
A
B
C
b c
生:AB AC CB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师:如何根据向量关系推出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呢?二者有什么联系? 生:三角形的边可以用向量的模表示。
师:如何能出现三角形夹角呢?
生:只要出现两个向量的点乘!
师:对!怎样构造向量的点乘?
生:平方,两边同时平方!
(之前求向量的模时接触过通过平方出现向量点乘)
师:非常好,那么,除了平方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出现点乘吗?
生:那就再乘一个向量。(声音很微弱)
师:对,我们还可以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向量!接下来,我们分别就两种方案进行探究。
方案一:两边同时平方
22()AB AC CB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易得
2222cos c a b ab C =+-,同理得
2222cos a b c bc A =+-,
2222cos b a c ac B =+-
方案二:两边同时乘以一个向量
师:我们可以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向量,但是,乘以哪个向量呢?(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生:被难住。
师:能不能是任意一个向量呢?(在三角形边上任意画一个向量)
生:不行!(意识到构造点乘的目的之一是要出现三角形的夹角)
师:那就是要一个特殊的向量,什么样的向量比较特殊?
生: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垂直向量······
师:好,大家再仔细思考刚才的几个特殊向量,看看用哪个好?
零向量很容易排出,大部分同学意识到可以用垂直向量。
生:可以用垂直向量。
师:那么图中有没有与已知向量垂直的向量呢?
生:没有。
师:如何构造一个?
生:只需做三角形的高。(因为有
了新课引入时通过作高将斜三角
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铺垫)
师:好,我们来做三角形BC 边上的高试试。 等式AB AC CB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两边同时乘
以刚构造出的向量DA u u u r ,得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