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营销--医养结合:17种模式、5大障碍与10大具体对策(来自一线调研观察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养结合:17种模式、5大障碍与10大具体对策(来自一线调研观
察与思考)
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医养服务产业的发展格外重视,以医养结合为重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业更是“轰轰烈烈、热火朝天”。
不过,在调研中我们也感到,各地医养结合实践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整体推进效果与社会预期和政策初衷还有较大的差距,一些地方医养结合及其协同发展还很不到位。我们通过对300多家养老机构和300多家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的实地调研发现,各地积极实践、认真探索的医养结合模式各具特色、各有优缺点。
对此,我们按照“资源配置效率高、协同效应大、综合效益好”的标准进行归纳比较和论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全覆盖的对策建议。
一目前我国医养结合的主要模式
医养结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概念。2000年山西省太原市率先开展医养结合实践探索,2011年国家民政部首次提出养老机构要发展医养结合;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明确提出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设施建设。之后,国家又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医养结合的相关政策。随着我国医养结合事业的不断发展,各地初步形成以下比较成熟的医养结合模式。
(一)机构养老”医养结合模式
1.“大养老+小医疗”模式。在养老机构内部新建小型医疗机构(如医务室、门诊部等),以养老为主、医疗为辅,且医疗只能提供门诊服务。目前大部分中型养老机构普遍采取这一医养结合模式。
2.“医疗、养老并重”模式。一般多为新建的大中型养老机构,同步配套建设一级或二级综合医院(也有一部分为护理院),实现医疗、养老并重发展;也有一些医疗资源相对闲置的医疗机构,直接转型为护理院、医疗康复中心等,将富余医疗资源用于养老服务,实现医疗、养老并重发展。
3.“大医疗+小养老”模式。由规模较大的医疗机构(二级、三级综合医院)在内部新建小型养老机构或开设老年专护病房,通过配备相关设施、增加护理人员等举措,开展医养结合服务,以医疗为主、养老为辅。
此模式是利用高端医疗资源办养老,环境条件好、医疗保障好,是一种比较高端的医养结合模式。
4.“大医疗+小康复”模式。规模较大的医疗机构新建小型康复机构,如康复科、康复中心,在原有医疗服务基础上新增康复服务,以医疗为主、康复为辅。
5.“两院一体”模式。地方政府将敬老院委托给乡镇卫生院托管运营,乡镇卫生院与敬老院实施“一体化”管理(也有乡镇卫生院直接新建养老机构),乡镇卫生院利用敬老院的富余资源除照顾好农村“五保老人”外,还接纳一部分社会养老人员。
6.“医康养一体”模式。一般由医疗卫生机构新建养老机构(如养老院公寓或护理院等),也有新建的医养结合机构,除开展养老、医疗服务外,还开展康复服务,实现医康养一体化发展。
7.“个体诊所+微型养老”模式。由城区个体诊所举办微型养老机构,前面门厅为诊所,后面为家庭式或微型养老场所,诊所的医生、护士为老人同时提供医疗和生活照料服务(也聘用养老护理员)。
8.“养老机构+医疗服务整体外包”模式。养老机构不新建医疗机构,而是与就近的医疗卫生机构(有住院功能的综合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将养老机构所需的医疗服务整体外包给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机构为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场所和必要条件(如提供部分房舍作为医疗区),医疗卫生机构在养老机构设置分院等分支机构并派遣医务人员到养老机构为其提供整体医疗服务,或称“整体托管养老机构医疗服务”。
还有的是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毗邻建设,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养老机构为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病号”资源,医疗卫生机构为养老机构提供所需医疗服务。
9.“养老机构+医疗服务绿色通道”模式。养老机构与邻近的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患者就医提供“绿色通道”,优先提供住院、远程会诊、预约挂号等服务。这是目前开展医养结合最多的一种模式。
(二)“社区养老”医养结合模式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模式。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般为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托管运营“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免费使用“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房屋等设施,并承担老年人生活照料和医疗服务等工作,开展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
2.“社区医养设施共建共享”模式。新建社区将养老服务设施同医疗卫生机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一体化管理,如城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统一建设、一体化管理,农村幸福院与村卫生室统一建设、一体化管理。
3.“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模式。以医养结合机构为主体托管运营“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闲置资源利用起来开展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有的医养结合机构为了拓展“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业务,往往同时托管多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4.“社区综合养老服务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订协议”模式。一般是街道办事处建设的“养老综合服务中心”,为了开展医养结合,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订“发挥各自优势、谋求共享资源”的合作协议,开展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
5.“村卫生室+农村幸福院”模式。由村卫生室托管运营农村幸福院,实现农村社区层面的医养结合。(三)“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模式
1.“家庭养老(或有保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非空巢老人平时在家中由家人或家人雇佣保姆提供生活照料,再通过开展家庭医生签约获得家庭医生提供的各项医疗健康服务。这一模式在实践中运用较多,也是目前卫健部门广泛宣传和推广的主要模式。
2.“互联网+可穿戴设备+实体性服务机构”模式。针对空巢老人尤其是半失能及高龄老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由医养结合的实体机构(如医养结合机构或社区护理站或开展养老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为主体,为“居家养老”老人配备穿戴式身体监测设备对其身体状况进行适时远程监测,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将相关数据及时传递给实体机构,实体机构根据监测数据及时为老人提供适宜的医疗服务,同时根据老人及其子女的需求,为老人提供所需的生活照料服务。
3.“家庭养老+长护险中的‘家护’服务”模式。符合长护险条件的失能老人平时在家中由家人提供生活照料,再由长护险的定点机构提供以康复为重点的“家护”服务,每周1-2次,费用主要由医保资金提供。
二全面推进医养结合及其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在全面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背景下,各地结合自身条件积极实践和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并积累了不少经验。如,区分不同养老方式(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不同层级(城区、农村)、不同主体、不同规模的养老服务主体,在充分利用医养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医养结合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医养结合资源的共有共享,不断优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内容等。但是,实践中也存在以下问题和障碍:
(一)医养结合实践中市场化运作不足,形式主义严重
总体来看,目前对医养结合工作的推进还是“雷声大、雨点小”,有效支持政策少;政府主导多,市场化运作少;签协议做“表面文章”的多,实质性合作及协同发展的少。